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教育,如何让生命蓬勃生长
让精神生长、让灵魂发育,才会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才会有不断出彩的人生。回归精神家园,回到人性本真,转型期中国行色匆匆的征程上,整个社会都需要这样的觉醒。
新的一年,承载新的期盼,开始了新一季的生长。此刻,在无数孩子背着书包上学去的急促脚步中,在大学校园穿梭而行的青春身影里,天下父母的心弦又一次被拨动。“我们的孩子在拥有广博知识的同时,能否拥有健康的体魄,美好的心灵?”日前,一些教师和家长如此叩问。一己之感慨,何尝不是面向整个社会而发?
捡拾近期的一些教育新闻,便可知此问之迫切和沉重。考试指挥棒的驱使,高考“独木桥效应”的影响,“学历竞赛”的压力,让不少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忽视了身心健康、人格发育、精神成长。在一厢情愿的灌输、望子成龙的期待中,孩子们与欢乐的童年拉开了距离。刚刚过去的这几个月,无数中国家庭都迷上了一档节目——《爸爸去哪儿》,人们羡慕节目里山野乡间的亲子生存体验,触动于“勇敢”、“珍惜”、“感恩”、“帮助”这些在考试重压下变得有些陌生的关键词,却又感叹这样的教育可望不可即。
教育是什么?是时候想想这些最为简单也至为重要的问题了,而回答原本也不应复杂。如哲人所言,“教育即生长”,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进一个容器。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理想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我们之所以在多少年前就提出“素质教育”,不正是期望那些幼小的生命,能在不断的自我认同、自我发掘中自然生长?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今天的情形却令人忧虑,一些教育者全力以赴的,正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功利主义盛行之下,教授以“没有4000万别见我”来励志,学生视校园为“职场训练营”,家长坚信“好工作才有好未来”,从教育流水线上下来的,可能是越来越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眼下,那些“目中无人”、“六神无主”的教育,会带领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国家通往怎样的未来?
正是在这样充满忧患的问题视野中,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振聋发聩,“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倡导别有深意。“教育首先是人学”,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首在养内心之德、张精神之维。让精神生长、灵魂发育,才会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才会有不断出彩的人生。
也许有人会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还在富强路上苦苦追赶的中国人,不可强求丰富精神世界、追求灵魂脱俗的境界。这样的认识,与环境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何其相似?事实是,在这个世界上,也许有发家致富后苦读诗书、立德立言的个案,但从来不曾有不修身齐家就治国平天下的民族,更不会有仅靠物质繁荣实现长治久安的盛世。真善美的种子早一天发芽,人格发育就早一天臻于完整,社会心态就早一天走向成熟,国家实力就早一天势不可当。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回归精神家园,回到人性本真,不只是教育领域的事。在转型期中国行色匆匆的征程上,整个社会何尝不需要这样的觉醒?1899年,梁启超在《中国魂安在乎》中提出:“今日所最要者,则制造中国魂是也。”在今天这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个人也好,国家和社会也好,都需要那么一种情怀,那么一股子精气神。从2014开始,让我们重新发现精神家园,感知各种生命的呼吸与脉搏,去开拓生机无限的心灵原野,去铸造雄健而温厚的兴国之魂。
(摘自《人民日报》 2014年01月10日05版,有删改)
【小题1】本文以“教育”为话题,探讨了教育的 和________,提出了教育应该立德树人,才能让生命蓬勃生长的观点。(4分)
【小题2】下列关于“教育”的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德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智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理想追求;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
B.真正的教育应该让精神生长、灵魂发育,而不是培养越来越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C.教育就是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仅仅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进一个容器。
D.当今社会,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的教育才能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考试指挥棒的驱使,高考“独木桥效应”的影响,“学历竞赛”的压力,让所有教育忽视了身心健康、人格发育、精神成长。
B.无数中国家庭都迷上了《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最主要是因为人们感叹节目里的亲子生存体验可望不可即。
C.仓廪实而知礼节,还在富强路上苦苦追赶的中国人,不可强求丰富精神世界、追求灵魂脱俗的境界。
D.社会需要这样的觉醒:回归精神家园,回到人性本真,不只是教育领域的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09 08:23: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6分)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钟声”意象
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杜甫的“晨钟云外湿”、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等。在这些诗句中,“钟声”以其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构成中国古典诗学一个饶有兴味的审美意象。
钟声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黑格尔说:“塔楼上的钟塔是专门为宗教仪式而设的,这种依稀隐约的庄严的声响,能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欧洲,钟声所传达的缥缈、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
在中国,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宗教仪式中的钟声,这种宗教音乐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另一类是与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多用来助兴,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钟鼓乐之”。后来这类钟声又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如王勃《滕王阁序》的“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后一层意义的钟声,逐渐具有了较丰富的审美属性。
但这些都还不全是古典诗学中那种发人深省、令人超升、使人有所领悟的“钟声”意象。它的生成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钟声昭示着时间。
无论中西,钟声都与时间有特殊的关系,或者说,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在西方基督教的生命观里,钟声能提醒人类生命的短暂和上帝的永恒,这就是西方哲学家所感悟的钟声所暗示的“精神时间”。在中国古代,钟声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
在中国文化里,钟鸣常与桑榆之年等特定意象连用,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的领悟。尤其在佛教东渡,带给中国传统思想以“空”的观念后,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钟声作为一种信号,它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夕阳西下或早晨到来,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以及“我们向何处去”或“何处是归程”等。钟声又常与年华已逝、风尘碌碌的惆怅心情联系在一起,其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也最易把精疲力竭的生灵,引入宗教的虚幻精神境界。
在西方,对“钟声”意象最为关注和凝神思考的当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晚年一直思考用“诗”去追寻在现代社会中“隐去”的上帝。他认为,对诗来说,重要的是“说出”(蕴含)“精神能量”。这蕴含的精神能量,被他比喻为“沉默的钟声”。中国人真正悟出这“沉寂的钟声”的悠长意味的,则应首推唐代诗佛王维。他的《过香积寺》诗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谷口疏钟动,渔樵唯觉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这些可以说是古典诗学中“钟声”意象的最佳表现。它充满了一种真正经心灵领悟、体验到的佛教所说的“空寂”,具有那种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和很高的审美价值。与海德格尔“沉寂的钟声”不同的是,它不是召唤人们皈依上帝,而是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在古典诗学中还有一种召唤,它不是召唤人们走向“空寂”,而是召唤人们回归自然,如唐人于良史云:“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钟声借助它积淀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宗教情感,往往能一举将人从现实世界引入虚幻王国。这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困顿的人们来说,尤其如此,如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钟声”已部分失去佛教内容,而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
(选自《文史哲》2003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钟声都源于宗教,最初都是一种表达宗教意味的信号。
B.在中外文化中,钟声或传递宗教的情感,或作为某种庆典助兴的音乐。
C.在西方,钟声是一种表达宗教意味的信号;在中国,“钟声” 既是宗教乐声也用于庆典。
D.在真正悟出“沉寂的钟声”的精神意味这方面,西方要早于中国。
E.中国古代诗人诗里的钟声,往往含有宗教的精神情感意味,但也具有特定的有审美属性。
【小题2】下列诗句中的“钟声”,与“精神时间”无关的一项是( )(3分)
A.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将进酒》)
B.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C.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白居易《长恨歌》
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小题3】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钟声”具有哪些文化内涵?请简述。 (4分)
【小题4】试用文中的观点简析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一句中钟声的多重涵义。(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低俗不是通俗
从古至今,通俗文艺汗牛充栋,其中不乏精品,不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而且还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影响深远。近些年,从小品、相声、流行歌舞到电视娱乐节目,有的益智,有的针砭时弊,有的改善了人际关系,有的在年节给观众带来欢笑,一次次丰富了我们的舞台和荧屏,其健康的文化功能是有目共睹的。
不过,通俗效应常常被误以为可以促进点击率、收视率和票房,好像越俗越有人气,于是,通俗成了追求点击率、收视率、票房的最佳方式,无所不用其极。为了点击率,网络可以将审美抛在一边,让八卦代替文化,用感官刺激的视频取代艺术;为了收视率,五花八门的娱乐节目被引进被制造出来,一些节目毫无节制,以露丑为审美,以口无遮拦为快意;为了票房,有的作品一定要在剧情中加上些“荤佐料”,而这些内容实际与作品本身并没多少关联。结果,通俗演变为低俗,而低俗最终又滑向恶俗。低俗和恶俗甚至改变了通俗的内涵,将通俗扩大为俗,庸俗成为其本质,以为只有俗才能赢得市场,才能赚钱,才能提高知名度,才能博得眼球。在这一俗再俗的追逐中,社会责任感淡漠了,社会效益被忽略了。
通俗与低俗,区别看似简单,一字之差而已,但如何准确把握,对文艺家来说确实是一种考验,考验素养,考验艺德,考验底线,考验表达功夫。实际上,无论什么节目,只要用欲望取代希望,用单纯感官刺激替代精神快乐,就是低俗。
通俗为的是让作品易懂,但不是哗众取宠;通俗需要的是浅显,但格调绝不能低下;通俗面向市场,但必须坚守底线;通俗可以讲求娱乐,但文化含量不可或缺。当年相声大师侯宝林有很多精彩段子可以吸引亿万人,令人捧腹不止,却意味无穷,不乏深刻含义。前些日子举办了第七届全国电视相声大赛,决赛时采用选手换搭档的方式考察他们的应变能力,结果,有些年轻选手没经验,以为只要逗乐就能博取观众。老一代相声演员石富宽见后,立刻提醒他们,这是低俗,必须换段子。等换好的段子上场表演后,掌声更加热烈,因为笑声之后,人们还获得了知识和启迪。作曲家谷建芬、词作家乔羽,他们的作品都很通俗,但传递出的是情调是纯真是灵秀是悠扬。
低俗的作品,常常拿别人的生理缺陷开涮,总是喜欢生硬地制造效果,这些恰恰表现出创造的枯竭和思想的贫乏,因为没内容、没价值、没智慧,所以,只得在最无聊最无趣的地方下足功夫。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观众,这种作品最终还是会失去市场。
通俗文化在我国拥有广大的市场,有巨大的施展空间,各种艺术门类所需要的观赏性也为通俗文化提供了一个个平台。处于这样的大环境下,通俗文化更应该讲品质讲内涵,用通俗的形式向大众传播真善美,而不是用低俗的手段和内容去招徕去赚钱去提高知名度。
通俗,我们需要;低俗,我们拒绝。 (《人民日报》2014年11月27日)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关于“通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俗文艺既有着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特征,也有着健康的文化功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分。
B.通俗作品尊重观众,以浅显易懂的通俗形式传递给大家纯真、灵秀与悠扬的心理感受。
C.通俗文艺的呈现形式有诸如小品、相声、歌舞、娱乐节目等,它不仅追求感观刺激,取悦观众,而且也追求着真善美的传播。
D.通俗作品注重社会责任感,重视社会效益,在我国拥有广大的市场,以及巨大的施展空间。
【小题2】下列不属于“通俗”范畴的一项是
A.于丹的《论语心得》。
B.作曲家谷建芬的作品。
C.博取观众逗乐的段子。
D.易中天品读《三国》之《天下大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所有用欲望取代希望、用单纯感官刺激替代精神快乐的作品,都是低俗作品。
B.准确把握作品的通俗与低俗,实际上就是考验文艺家的素养、艺德、底线及表达功夫。
C.通俗与低俗的区别在于两者的价值观不同,前者追求品质与内涵,而后者则哗众取宠,没有底线。
D.通俗效应因为可以促进点击率、收视率及票房,所以常被用来赢得市场,提高知名度。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钓鱼岛风波有三个起点:一是源于明代或19世纪末叶的史料,二是二战结束前后由开罗宣言等重要史实构成的文献,但最重要的是上世纪70年代初以海外“保钓运动”揭开的新篇章。
“保钓运动”揭示了三个基本事实:第一,钓鱼岛问题完全由美国一手造成,本质上是美国对中国主权的侵犯;第二,是美国当时东亚战略中的基本思路——“分化中日”;第三,美国没料到台湾民众利益受到伤害并激起强烈反映,造成重大争议,并因此为两岸高层及民间沟通开启了新路。
无论美国当初是否有意而为,都从钓鱼岛得到了有足够分量的三份遗产。第一,在中国走向海洋的过程中,钓鱼岛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屏障。第二,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将琉球行政主权移交日本时,一并将钓鱼岛列屿的管辖权也交给日本。这既带动了日本在上述岛链中的作用,又在中日关系中埋下了一枚地雷,并使中日很难建立超越美国的合作关系。第三,美国借钓鱼岛虽然挑拨了中日关系,但却促进了台海两岸关系的发展。特别在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之际,美国最担心的两岸是否会在政治、军事上良性互动,实际上却因钓鱼岛为之铺设了一个平台。不仅如此,“保钓运动”还引发了两岸尤其是民间对美国百年侵华政策的不满与批判。
上述三条是历史的演变过程,也是复杂的逻辑链条。美国及所有当事方在其中都有得失,都处在多重利益交错、多种力量制衡的复杂博弈之中。始作俑者是美国,它希望通过钓鱼岛,一手遏制中国发展,一手控制中日关系进程,达到自己在东亚的战略目的。看起来利益很大、盘算很精,但其中风险也不小。美国经营多年的台湾这个战略棋子,对中国的制约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比日本还大。如果失去台湾,可能导致美国整个东亚战略的失衡。有关钓鱼岛的李登辉的“日本属地”、“国民党的中华属地”及民进党的“台湾属地”的统独之争,如果形成共识,真与大陆出现良性互动与感情磨合,那对美国无疑是一场噩梦。因此,如钓鱼岛事态真僵持下去,可能最大的输家是美国。
可见,美国从钓鱼岛获利的同时,必须担负其中的风险。日本同样,从美国的支持中获利,但也要受控于美国,服从于美国战略。中国也面对错综复杂的乱局:一是要维护中美关系,但必须看清美国与钓鱼岛的本质关系;第二是对日关系,邓小平当年大手笔,提出“搁置”,把美国晾在一边,中日就迎来发展良机。
目前中美日在钓鱼岛的大博弈中,这个回合美国似乎得分稍多。如何从乱局中寻找自身的最大利益,关键看谁站得高,看得远,犹如下棋,多看出一步棋就会占上风。今天我们都有能力做合格的棋手,与美国公开博弈、合理竞争。本来日本已出现这样的苗头,谁知这次还是跌入了美国的圈套。今后,中日都应努力成为真正的大国,有自己的独特作为,不做美国的棋子。(选自《环球日报》)
【小题1】对“美国借钓鱼岛下棋”的目的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借钓鱼岛来分化中日关系侵犯中国主权,是美国当时东亚战略中的基本思路。
B.美国制造的钓鱼岛问题,使台湾民众利益受到伤害并激起强烈反映,造成重大争议。
C.美国将钓鱼岛列屿的管辖权交给日本,把钓鱼岛作为美国重要的战略屏障。
D.美国借钓鱼岛挑拨中日关系,但促进了台海两岸政治、军事的良性互动和发展。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保钓”是“钓鱼岛风波”的历史起点,引发两岸尤其民间对美国百年侵华政策的不满与批判,可能导致美国整个东亚战略失衡。
B.美国移交琉球行政主权给日本同时移交钓鱼岛列屿管辖权,埋下了一枚地雷,使中日很难建立超越美国的合作关系。
C.“要维护中美关系”和“把美国晾在一边”是不同时代的中国领导人面对钓鱼岛错综复杂乱局的智慧和战略。
D.今后,中日不应该做美国的棋子,应努力成为真正的大国,做一个合格的棋手,与美国公开博弈、合理竞争。
【小题3】为什么说“如果钓鱼岛事态真僵持下去,可能更大的输家是美国”?请简要回答。(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老子作《道德经》,凡五千言。道士将其作为修道经典,哲学家称之为哲学著作,政治家则视之为政治学资源。那么,《道德经》究竟是一部什么书?是否有一个贯通始终的宗旨?这值得我们分析。《道德经》有不同版本,文字略有出入,但无碍大局。概括起来,其内容分为德论、道论两部分。
先看德论。何谓“德”?《庄子》的解释一针见血:“心彻为知,知彻为德。”心是透明的,若孺子之心,这便是德。
如何能使自己“心彻”?要领之一是“抱朴”,又叫“见素抱朴”,即内心朴素,纯真无邪。若要纯真朴素,其一是不学世俗知识,因为“绝学无忧”。其二是“寡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所以,应该消解感官欲望。“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因而,应该“少私寡欲”。其三是以德抱怨。老子教导人们“报怨以德”,有一颗“愚人之心”,像一个没有长大的婴儿。
老子视现世为末世,他说现实社会道德败坏:“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在他看来,社会变迁伴随着人心堕落。老子要拯救人类,他提出的方案是,抛弃科技文明,“绝巧弃利”,抛弃社会道德,“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复归原始社会,“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要领之二是“守一”。在《道德经》中,“一”在身体内部,是念头着落的对象,故称“守一”。守一之术,首先须切断感官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以便“内视反听”,念头向自己身体内部视和听。这个“一”在什么位置?《道德经》提到“圣人为腹不为目”,可能是指下丹田,意念守住这个位置后就不要离开,调整气息,放松身体,如婴儿一般。如此修行到一定程度,会产生“玄览”、“天门开阖”等一系列心理体验,这便是修道者所谓的开悟。魂魄修得好,可以成为圣人。圣人“无为”,却能“无不为”,比如“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再看道论。修心开悟,可以见道。道是修心开悟后直觉体验的终极对象。“道”无法被感官感知,也就无法用词语表示,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有两重性,既是“物”,也是“非物”。一方面,老子说“道”是物,说得很肯定;“道之为物”,但不是普通之物,而是物之精华。“道”具有潜在的、无限的可能性,能演变成任何东西,故视之为“混成”之物。这个“混成”之物是独立的、永恒的存在,“独立而不改”、“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且永恒不变,“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另一方面,老子又间接地说“道”是“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孕育万物的那个东西不是物质性的。
那么,“道”究竟是什么?这需要结合万物来说。“道”是万物的“始”与“母”。从时间维度说,“道”是万物的。老子说“道”没有名字:“无名,天地之始。”老子又说宇宙万物经历了由少至多的演变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空间维度说,“道”是构成万物的最细微元素。《道德经》说,“道”是“万物之母”,只不过每一种物都“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已然将“道”包容其中。“道”是万物之本体。无论是太阳,还是一滴水,把它们分解到最微小的极点,便是同一种元素,这就是“道”。悟道之后还会发现世界全然两样。老子说:“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
综上,修德是为了证道,证道是修德的结果,二者之间是因果关系。因而,《道德经》是一部生命修行之书,其宗旨是“长生久视”。
(节选自张荣明《<道德经>中的“长生久视”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道”无法被感官感知,也就无法用语言表述,只有修心开悟之后凭直觉体验。
B.“道”是物之精华,由万物混合而成,是“物”;但又不具有物质性,是“非物”
C.“道”是独立的、永恒的存在,又是万物之本体,具有演变成宇宙万物的无限可能。
D.“道”是万物之始,又是万物之母,将万物分解成最细微的元素,这种元素就是道。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要“心彻”,不仅要内心朴素、纯真无邪,也要知足寡欲、以德报怨,更要“守一”。
B.老子认为,“仁义”“大伪”“慈孝”“忠臣”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当时社会道德败坏。
C.在老子看来,所谓的科技文明、社会道德都会影响人们淳朴的本性,应该被抛弃。
D.切断感官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让意念着落于“一”,如此修行,就有可能开悟见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道德经》中的“德”指的是内心澄澈纯净,若“孺子之心”,与通常所说的“品德”之“德”不同。
B.魂魄修到极致,就可以成“无为而无不为”的圣人,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达到庄子《逍遥游》中“圣人无名”的境界。
C.老子认为要改变道德败坏的末世现状,就必须“修德”,“修德”可以“悟道”,“悟道”之后,才能让世界变得全然两样。
D.作者将《道德经》定性为一部追求“长生久视”的生命修行之书,是为了批驳认为它是修道经典、哲学著作或政治学资源的观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份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先生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份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鹏《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D.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D.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B.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