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长城的“家底”
两千年前,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写道:“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秦、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金、明等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近代以来,“万里长城”的声名逐渐远播世界,长城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伟大建筑奇迹。孙中山评价长城说:“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
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被写入《义勇军进行曲》,后者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1987年,只得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是世界上体量、规模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国人早已熟知居庸关、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等著名的长城段落,以及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明长城巍峨雄伟的景观深入人心。
长城又是中国人最陌生的文化遗产之一:长城的修筑时间长、分布地域广、就地取材、形式多样、附属设施多、保存状况差别大,长期以来,不仅普通人难以分辨,就连学界也无法说清“什么是长城”、“长城到底有多长”,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不多,对于一些长城相关遗迹的性质、年代等长期存在较大争议。
2006年,国务院颁布《长城保护条例》,这是中国第一次针对单项文化遗产制定专项保护法规。同年12月,中国第一次系统、规范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正式启动。
人们第一次发现并确认,两千多年来,中国现存历代长城总长度达到了21196.18千米,分布于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3个县域内,包括墙体10053段,壕堑1762段,单体建筑29507座,关堡2210座,相关设施189处,共计43721处长城遗产,共同组成世界上规模、体量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
2006年,长城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在长城资源调查过程中,文物考古工作者全面、准确地掌握了长城的规模、分布、构成、走向、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与管理现状等基础资料。 
尽管长城的“家底”已基本摸清,但长城保护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长城沿线的考古发掘、历史文化研究多存空白,长城正面临着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对长城的文化价值认识不清,经济建设、居民生活、旅游不当开发、不当维修等,都时刻威胁着长城的存续。
长逾2万公里的长城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复杂多样的长城、贯穿中国两千年历史的长城,还有太多秘密等待人们发现。(摘自2012.11《瞭望新闻周刊》韩冰《长城的“家底”》)
【小题1】下列关于长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城是中国唯一一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
B.长城是世界上规模、体量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尚有很多秘密等待人们发现。
C.长城既是中国人早已熟知的景观,又是中国人最陌生的文化遗产之一。
D.复杂多样的长城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长逾2万公里,贯穿中国两千年历史。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长城的修建历史悠久,但直到近代以来,随着“万里长城”的声名逐渐远播世界,长城才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伟大建筑奇迹。
B.国人早已熟知居庸关、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等著名的长城段落,以及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所以明长城巍峨雄伟的景观最深入人心。
C.曾经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关于“什么是长城”、“长城到底有多长”这样的问题,不仅普通人难以分辨,就连学界也无法说清。
D.2006年,长城保护工程正式启动,文物古工作者通过系统、规范的调查工作,才第一次基本摸清长城的“家底”。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千年前,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关于长城“延袤万余里”的记载,表明中国的长城早就具有了巨大的规模。
B.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长城成为中国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被写入《义勇军进行曲》,后者因此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C.国务院颁布《长城保护条例》,是中国第一次钍对单项文化遗产制定专项保护法规,这足以说明长城的重要。
D.长城的保护受到多方面的威胁,包括对长城的文化价值认识不清,经济建设、居生活、旅游不当开发、不当维修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7-24 04:32: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自我矮化  可以休矣
12月2日 《人民日报》评论
“吊丝”一词已成为很多年轻人的自我标注。它是和各种“二代”比时的自称,也是和小伙伴们的互称,同时还可能被用在自谦上,被夸赞时怯怯地说一句“我就是一枚吊丝”。不论男女,不论是小有成就还是慵懒颓废,都有意无意地争领这一称号——仿佛不自领就是脱离群众。
有人给吊丝画了像,比如在长相、卫生、内在、情怀、经济条件、生活方式、恋人伴侣等方面符合标准,便是入伙了。以这个词命名的亚文化流行,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但对其中隐含的自我矮化,则必须予以批判与摒弃,它对青年精神的破坏力不可不察。
当然这种自我矮化,动机很复杂,不是一句“爱谁谁”就可以收尾的。有人以此为吐槽工具,标示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愤怒;有人把贴标签当成一种个性,真正有别于他人的奇异;也有人用这一标签自我麻醉,降低标准,用一种自我设障的方式拉低期望、舒缓压力;有人则用这一标签进行掩饰,认为这是互联网世界中的不可或缺——在众人都自认草根的虚拟空间中,有了“吊丝”的外膜便有了自我保护的可能;还有些人自以为很谦虚谨慎,领了称号便是不张扬,也是不把自我与他人刻意割裂的策略选择。
这里边有个常识:社会很少会把一种称谓强加于人,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自我”认定,然后在更大范围内形成集体有意识的认同,进而扩散成“像者为之,不像者亦为之”的格局。拿“吊丝”这个词来说,一类是表面上把自己矮化、心里却未必这么想;一类是内外皆把自己矮化并真心认同;第三类是内外皆矮化并对认同与否无感。第一类是在降低姿态,第二类是矮化心态,而后一类则是麻痹状态。不管是哪一类,吊丝文化的存在,即使是主观意图彰显对抗主流的勇气,或是当成接地气的互联网精神,从客观效果看,这也并没有让年轻人更特立独行,更没有向社会传递出多少正气。
尤其是在无数“逆袭”案例出现的当今时代中,这种文化的不合理性就显得有些荒诞。我们可以观察到完全逆反的两种情形,有人把本是外在的嘲弄或自嘲内化成了心理垢污,自我设限,直至“不能直立行走”;而有的人却在用内心的坚定祛除外在卑庸的“鱼鳞”,并终于学会了奔跑与飞行。
从这个角度讲,逆袭,何止是一种行动上的升级,更是一种心态提挡的超越。只有在价值上把自己真正矮化的人,才会被边缘化,而那些在充实自己价值的人终将迈入核心。这足以说明,你怎么自称并不重要,关键是用什么心态来认同之并选择怎么行动——低姿态没问题,千万别矮心态!
人人都可以调侃说自己获过的最大的奖是“雪碧再来一瓶奖”,但有些人会在日后的人生简历里写满成绩,有些人则连多一瓶雪碧的可能性都没有了。只是想说,这绝不是精神胜利,矮了姿态不会比他人真正矮,矮了心态可真就长不“高”了。
【小题1】下列关于“吊丝”一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论男女,不论是小有成就还是慵懒颓废的年轻人,都有意无意地争领“吊丝”这一称号, 这说明“吊丝”一词已成为年轻人的自我标注。
B.“吊丝”一词是年轻人和“富二代”“官二代”相比时的自称,是被人夸赞时的自谦,也是和小伙伴们的互称。
C.自称“吊丝”的动机很复杂 ,有人借此吐槽,有人借此标榜个性,有人借此自我麻醉,有人借此进行自我掩饰,不一而足。
D.“像”还是“不像”真正的“吊丝”不重要,自称还是不自称“吊丝”也不重要,关键是用什么心态来认同自己并选择怎么行动,矮了姿态不会比他人真正矮,矮了心态可真就长不“高”了。
【小题2】下列关于“吊丝”心态中的“低姿态”与“ 矮心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矮心态”的“吊丝”在价值上把自己真正矮化,最终被边缘化;“低姿态”的“吊丝”充实自己的价值,最终迈入核心。
B.说自己获过的最大的奖是“雪碧再来一瓶奖”的,是“ 矮心态”的“吊丝”;在日后的人生简历里写满成绩的,是“低姿态”的“吊丝”。
C.“ 矮心态”的“吊丝”,是不能成功逆袭的;低姿态”的“吊丝”是能成功逆袭的。
D.表面上把自己矮化、心里却未必这么想的“吊丝”是“低姿态”的;内外皆把自己矮化并真心认同的“吊丝”是“ 矮心态”的。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吊丝”文化的不合理性的荒诞之处在于:一方面有人自我设限,直至“不能直立行走”;另一方面有人祛除了外在卑庸的“鱼鳞”,并终于学会了奔跑与飞行。
B.在众人都自认草根的虚拟空间中,有人给自己贴上“吊丝”的标签,借这个标签来掩饰自己的个性,以为有了“吊丝”的外膜便有了自我保护的可能。
C.“吊丝”一词流行,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隐含着自我的矮化,它对青年精神的破坏力不可不察,必须予以批判与摒弃。
D.吊丝文化的存在,从主观意图看,其对抗主流的勇气、接地气的精神等,不能说没有积极的一面,但从客观效果看,这也并没有让年轻人更特立独行,更没有向社会传递出多少正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电子药丸——把电脑吃进肚子
正当全世界都在为Google眼镜等可穿戴电脑的隐私问题挠头时,科学家、研究人员和一些创业公司却在为一种更具侵入性的计算设备——装在药丸里的内服式电脑和超微传感器做准备。这些“药丸”尺寸都很小,而且都可以消化,功能也多种多样,不仅能自动打开车门,还可以自动填写密码。
据了解,“电子药丸”是个微型机器人,可以监视你的身体系统,并将数据无线发送出去.它们看上去与普通的药丸没什么两样:椭圆形,比常吃的维生素药丸略小。但问题在于:有多少人敢吃?
虽然“电子药丸”尚未成为主流,但有些敢吃螃蟹的人已经吃下了一些,用它们来监视一系列健康数据,并通过无线网络分享给医生。这些药丸内臵了超微传感器和发射器,可以用水或牛奶冲服,之后,它们就会一路进到胃里,并“穿肠过肚”,在整个过程中都将完好无损。据了解,对于一些从事空间旅行等极端职业的人来说,类似的药丸已经使用过一段时间了。
其中一种药丸是由一家位于美国加州红木城的小公司开发的,这种产品不需要电池,而是将人体作为电力,就像用土豆来点亮灯泡一样。传感器的每一面都增加了镁和铜两种元素,从而利用胃酸获取足够的电力。当这个药丸到达胃的底部时,便会将信息发送到手机应用里。这个微型电脑可以追踪服药状态,例如“奶奶今天吃药了吗?什么时间吃的?”此外,还可以了解病人的身体对药物的反应,甚至探测病人的运动和休息状态。
据了解,美国佛罗里达州的HQ公司开发了一种内服式核心体温传感器,它内臵了电池和无线发射器,可以在病人体内实时通过无线网络向外界传输体温数据。
目前,已经有消防员、橄榄球运动员、士兵和航天员使用了这种设备,以便相关工作人员随时了解他们的状况,并确保他们不会在高温环境中出现体温过高的情况。
据了解,某“电子药丸”制造公司最近已获得6250万美元的融资。开发者认为,这些药丸可以帮助医生解决病人的身体和神经问题。不远的将来,如果你的医生给你开了这种药丸的处方,你可能会听到既老套又新鲜的说法:“每天吃两粒这种内服式电脑,它们会在早上自动给我发邮件。”此外,一旦这种药丸进入你的体内,你就可以拿出智能手机,不必输入任何密码就能随意享用各种服务。
事实上,这个药丸把你变成了密码。你坐进车里,汽车会自己发动;你触摸家门的把手,门就会自动打开。“从本质上说,你的整个身体都变成了认证令牌。”
然而,“电子药丸”引发的隐私问题同样值得关注。美国维权组织电子前沿基金会创始人之一巴洛认为,“这又是一项天使与魔鬼共存的技术。天使的一面是:你希望能够持续了解自己身体的很多指标,特别是当你身患糖尿病或其他疾病时。魔鬼的一面是:医疗保险公司可以知道你体内的状态”。
这种小药丸还有最后一个问题。等到它们完成了自己的工作,穿过了整个消化系统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其大约会在24小时内自然地穿过整个身体。不过,由于每个药丸要花费46美元,所以有些人可能选择循环利用。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电子药丸”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子药丸”是个微型机器人,可以监视人的身体系统,并将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发送出去。
B.“电子药丸”看上去与普通的药丸没什么两样:椭圆形,比维生素药丸略小。
C.有种“电子药丸”进入体内,你拿出智能手机,不用输入密码就能随意享用各种服务。
D.“电子药丸”已广泛用于消防员、橄榄球运动员、士兵和航天员等从事各行各业的人群中。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电子药丸”是一种更具侵入性的装在药丸里的内服式电脑和超微传感器,虽然尺寸都很小,但是功能多种多样。
B.“电子药丸”是由一家位于美国加州红木城的小公司开发的,这种产品不需要电池,而是将人体作为电力。
C.有种内服式核心体温传感器,内置了电池和无线发射器,可以在病人体内实时通过无线网络向外界传输体温数据。
D.有的“电子药丸”可以追踪人的服药状态,还可以了解病人的身体对药物的反应,甚至探测病人的运动和休息状态。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子药丸”的开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喜有忧:它可以让人们持续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困扰。
B.“电子药丸”内置了超微传感器和发射器,人们可以用水或牛奶冲服,让它们来监视一系列健康数据,并通过无线网络分享给医生。
C.有人认为,某种“电子药丸”可以帮助医生解决病人的身体和神经问题,在不远的将来,它可能会作为一种处方药使用于医疗领域。
D.“电子药丸”完成自己的工作,自然地穿过整个身体需要24小时。为了避免浪费,减少开支,有些人可能会对它进行循环利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目。
传统社会的成年礼
成年礼作为人生发展阶段的标志性仪式,在人类族群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成年礼的社会文化意义随着历史社会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上古氏族成员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也实行过成年仪式,只是由于资料的缺乏,我们难以准确地探知当时的情形,好在史前考古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力的佐证。从考古资料中发现,在新石器时代曾流行拔牙习俗。在鲁南苏北的大坟口文化、福建昙石山文化、广东石峡文化的居民都流行拔牙习俗。在四川珙县发现10具棘人遗骨,除一具为小孩外,其他均无上下门齿。拔牙的年龄在14岁左右。拔牙习俗的一般特征是拔去上颔的一队侧门齿以及犬齿。
拔牙作为成年的标志在中国古籍中也有记载,主要遗存在古越人活动的地区,晋代张华《博物志》:荆州西南边陲至蜀地“既长,皆拔去上齿牙各一,以为身饰。”拔牙是长大成人的标志,拔牙之后,年轻人才取得婚配的资格。
古代中国具有成年礼性质的人生礼仪是冠礼和笄礼。冠礼与笄礼如果从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看就是发式的改变。发式是最引人注目的人体面貌特征,以头发的装扮来显示年龄阶段,这大概是中原先民所采用的古老方式,它与文身绣面、拔牙等原始成年礼俗有着同一象征意义。结发加冠与结发加笄都是为了表明男女青年的成熟(生理与心理两方面),较原始的冠礼大概是在成年男子头上加布,并有一定的斋期,表示一种与日常生活的隔离。
根据《仪礼》、《礼记》等古代经典对冠礼、笄礼的记述,我们大致可知道冠笄之礼有如下几个主要规定:一有具体的年龄标准,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15 岁行笄礼:二有特定的地点,冠礼在家庙举行,长子在庙的正位举行,庶子则冠于房外;三有特定的仪式,首先是由主人筮日、筮宾,即用占卜的形式为冠者选择日期和来宾,接着在选定的日期那天由嘉宾主持加冠仪式,行三加之礼,初加缁布冠,再加皮弁,三加爵弁。三加时嘉宾还颂念不同的祝辞,表达对冠者的良好祝愿。加冠以后,要拜见母亲,然后由来宾为冠者“命字”,冠者有了新取的字后,就出见乡邻与尊长。加冠命字是古代冠礼的中心内容,其主要意义就是以特定的仪式将生命个体从幼年转向成年,从生物人转向社会人,从被保护者变成保护者。冠礼是个体成为社会成员的通过仪式,此后冠者就有祭祀神灵、出征、婚娶以及承担其他社会责任的资格。
宋代统治者积极复兴儒学,鼓吹礼义纲常,冠礼受到重视。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形,对古代的冠礼出现局部的调整。明代是冠礼得到较多施行的时代,我们从明人文集与地方志中可以见到较多的民间举行冠礼的情形。明人加冠年龄一般都在16 岁至20岁。冠礼的仪式一般较为简洁随意,举行冠礼的时间,民间遵循古代岁首加冠的传统,一般都没有训诫之辞与三加的仪式,加冠的冠服已经变成了明代的网巾。网巾虽然仍旧传承着古代以来的束发功能,但它已很难唤起人们在加冠时节的神圣意识,庄严的成人仪式成为习俗相沿的家庭礼节。
清代改变了汉族的传统发式,冠礼束发的标志意义由此失落,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冠礼的一大打击。标准形式的冠礼随着人们发式的改变,无以施行。
(原文节选,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我国古代成年礼的解说,不正确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历史社会情境发生变化,成年礼的社会文化意义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
B.成年礼作为成年(或成熟)的标志性仪式,在人类族群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C.成年礼最明显的外部特征就是发式的改变,加冠命字是古代冠礼的中心内容。
D.成年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形式,古代中国最具有成年礼性质的人生礼仪是冠礼和笄礼。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考古资料和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上古社会的先民流行拔牙习俗,一般会拔去上颌的一对侧门齿以及犬齿以示成年。
B.《仪礼》、《礼记》等古代经典对冠礼、笄礼的年龄作出了具体的规定: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15岁行笄礼。
C.冠礼是个体成为社会成员的通过仪式,据《仪礼》等经典的记述,三加之礼(即初加缁布冠,再加皮弁,三加爵弁)是非常庄重的特定仪式。
D.宋代重视古代的冠礼,并且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形,对其作了局部的调整,是为了复兴儒学,让其符合礼义纲常。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拔牙是古越人长大成人的标志,表明取得婚配的资格。拔下的牙既可作为身饰也许也是他们婚配时的信物。
B.发式是最引人注目的人体面貌特征,结发加冠与结发加笄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人年龄阶段的一些信息。
C.明人举行冠礼时,加冠的冠服已经变成了网巾,淡化了古代冠礼加冠的冠服带给人们在加冠时节的神圣意识。
D.清朝剃发结辫,标准形式的冠礼无以施行,这对传统冠礼是一大打击,但成人礼俗不会由此中断。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中国古代小说对现当代小说的影响最为典型地表现在“故事新编”这一小说创作形式上。“故事新编”指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直至目前都盛行不衰的一种小说艺术创作手法:即通过对中国远古神话、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或古代小说的改写来创作具有明显的现代意识的新小说,这一方式已成为传统题材和现代手法融汇的重要表现之一。
“故事新编”这一术语作为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之书名,是鲁迅对这本小说集创作方法的一个理论概括。但如果要追根溯源,仅从创作方法的角度说开创者并非鲁迅。周作人认为“故事新编”的小说创作方法古已有之,其中最独特的乃清初拟话本小说集《豆棚闲话》,他把《故事新编》跟这部拟话本小说集相提并论,显然是看到了二者之间在创作手法上极为相似,但就小说的思想价值和现代意义而言,两者则绝不可同日而语。《故事新编》的《铸剑》这一篇,完全据魏晋志怪故事“三王冢”改编而成,如果追溯其本国传统,则可以上接宋元话本、“三言”、“二拍”中那些改编自文言小说或历史故事的篇目,但是就其在细节、情节方面的创造性增饰与主题上的极大深入、极具现代意识而言,则已经远过于宋元明之紧紧依傍于原作之拘谨撰作,从这个层面上说,“故事新编”的现代意义比其创作手法本身更为重要。
到20世纪30年代初,或许是受周氏兄弟译介的日本小说与鲁迅本人创作之影响,也可能出于其他原因,当时的青年作家施蛰存与沈从文几乎是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故事新编”式的小说创作尝试。施蛰存的此类代表作《石秀》是对《水浒传》中石秀故事的“翻案”式改写,以当时作者所信奉的弗洛伊德的理论来重新表现人物的深层心理与行为动机,表现人的欲望与道德、信仰及伦理之间的激烈冲突。《石秀》一文在《水浒传》原有情节框架之中大量插入石秀对于潘巧云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这种心理所造成的行为方式的细致描写,跟原有故事情节结合得天衣无缝,让原本单一的人物形象变得更为复杂、真实、有深度。这要部分归功于原作所创造的故事情境及其注重行动描写而极少心理描写的特点,为作家留下了展开心理分析的空间,也为其施展创作才能与创作理念提供了一试身手的绝妙舞台。
若以对古代小说进行“新编”的“新”之程度而论,王小波要算是所有作家中走得最远的了。他从1982年开始这方面的尝试,“故事新编”的原型全部来自唐人小说。其中《夜行记》的原始故事为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九的韦生夜行遇盗侠故事,其他各篇的原型均为唐代小说名篇,为一般人所熟知。据称王小波写这些小说可能受到鲁迅《故事新编》的启发,因此在写法上有些类似,二者的幽默感也有相通之处。但王小波对这些唐代小说的改写其实跟鲁迅等人的做法很不相同,已经远离“新编”而近乎“戏说”了,往往只取原作的人物关系与一点情节片段加以大肆发挥,古今并出,时空错杂,想象荒诞奇诡,风格幽默诙谐,颇有点无厘头、后现代的做派。
(摘编自李鹏飞《论中国古代小说对现当代小说的影响》)
【小题1】根据文意,判断下列选项中的作品不属于“故事新编”的一项是(  )
A.汪曾祺发表了一组以“聊斋新义”为总题的小说,改编自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其中《蛐蛐》出自《促织》。
B.“嫦娥奔月”本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浪漫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但在鲁迅笔下的《故事新编》中,《奔月》却颠倒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C.高阳(1922-1992)的小说《风尘三侠》改编自《虬髯客传》,结尾处写到虬髯客从海外归来,辅佐李靖击败突厥。
D.关汉卿取材东汉“东海孝妇”的故事,创作杂剧《窦娥冤》,成功塑造了“窦娥”这个元代被压迫的悲剧主人公形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青年施蛰存与沈从文有可能是受周氏兄弟译介的日本小说与鲁迅本人创作的影响,进行了“故事新编”式的小说创作尝试。
B.弗洛伊德的理论是通过表现人物的深层心理与行为动机,来表现人的欲望与道德、信仰及伦理之间的激烈冲突。
C.《水浒传》中原本单一的人物形象石秀,在施蛰存的“故事新编”式小说《石秀》中变得更为复杂、真实、有深度。
D.王小波“故事新编”的原型全部来自唐人小说,如《夜行记》的原始故事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的韦生夜行遇盗侠故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铸剑》一文在细节、情节、主题和现代意识上,比宋元明拘谨于原作的撰作远远胜出,是一部典型的故事新编代表作品。
B.《水浒传》创造的故事情境及其注重行动描写而极少心理描写的特点,使《石秀》一文中插入的心理活动和细致描写能跟原有故事情节完美结合。
C.在所有作家中,王小波对古代小说进行“新编”的程度最深,往往只取原作的人物关系与一点情节片段来创作,已经远离“新编”而近乎“戏说”。
D.王小波的“故事新编”和鲁迅的《故事新编》在幽默感方面有相通之处,但王小波“故事新编”幽默诙谐的风格有无厘头、后现代的做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小题1】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小题2】(小题2)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小题3】(小题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