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每题3分,共9分。)
网络文学的意义指向与价值承载 欧阳友权
社会公众对网络文学关注度的上升和网络文学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提醒我们思考一个问题:网络文学在规模生产和广泛传播的同时,是否应该重视自身的意义指向与价值承载?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网络文学无论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还是作为文学作品,都应该富含积极健康的精神品质,传播正确的价值观。网络写作不是“零度写作”,也不仅是“孤独者的狂欢”,而是一种主体表达和文化建构,是承载了传统、蕴含了价值选择的意义赋予。无论网络文学多么另类甚或叛逆,只要它还是文学,只要它还属于精神产品,属于大众文化产品,就应该具有精神文化产品的特点,通过特定的意义指向和文化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力与感染力,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特别是青少年成长提供精神“钙质”。
如果说文学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网络文学有责任为这一灯火护持加油,让它在网络时代仍能发挥引导作用。网络写作需要认真面对文学与历史、文学与道德、文学与意义承载等重要命题,更好地传递人文理性,彰显时代精神,参与建构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而不是以任何理由放弃主体责任,更不能去价值化、去主流化。
当然,相对于传统文学,网络写作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更少的限制,更尊重读者和市场,而不是谨遵传统惯例。虚拟空间的自由性和网络写作的“零门槛”,把传统文学生产的前置型“把关人”变为产品下游的市场选择。博客、微博、微信等数字化“自媒体”的快速普及,把“人人都能当作家”的昔日梦想化为现实。这让文学创作“高山仰止”的状况发生改变,文学生产由专业化转为自主创作的大众化。特别是在利益驱动下,网络写作往往是运笔如飞,恣情快意,顾不得考虑艺术品质和价值导向,失去他律又无以自律的书写,会让粗制滥造的所谓“文学”甚至文字垃圾并陈于网络空间。娱乐至上和过度商业化的传媒语境,可能将弱化创作者应有的责任意识,造成网络写作崇高感的缺失。
面对急剧变化的传媒和时代环境,网络文学需要端正价值导向,关键要处理好两种关系。
一是网络自由与文学担当的关系。网络写作更注重个人经验、即时感受,适于张扬个性、释放创造性,这是互联网的诱人之处,也是网络文学增长迅速、汇聚人气的一个重要原因。网络环境的净化离不开网民的自律与责任,文学写作者更是责无旁贷。网络文学发展到今天,需要用审美担当去证明其自身是一种有作为的文学,是文学发展到数字技术时代的一个有价值的历史节点。相反,如果一味地追求自娱娱人,一味地免责任性,回避社会担当,网络文学应有的价值赋予和功能指向将面临消解的危险。
二是市场导向与艺术追求的关系。要艺术还是要市场,传统观念大多会选择前者,但在网络文学领域却常常认同后者。网络文学是传媒文化市场的产物,是迄今为止产业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文学形态。近年,一批文站对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探索,逐步建构起网络文学以读者为中心的市场机制。尝试打造“全媒体”经营、产业链延伸的商业模式,实现文化资本的利润最大化,已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经济驱动。但由此造成的作品“数量”与“质量”的落差、有“文学”而缺少“文学性”的矛盾,一直是困扰网络文学发展的短板。也许这一矛盾还会在网络文学领域长期存在,但只有认识到这一矛盾的根,获得调节二者关系的自觉性,才有助于问题的克服,帮助网络文学建立正确的意义向度,进而创造网络文学的健康与繁荣。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04月25日,有删改)
【小题1】关于“网络文学的意义指向与价值承载”的内涵,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网络文学有更高期待的同时,也要思考网络文学的意义指向与价值承载。
B.是一种主体表达和文化建构,是承载了传统、蕴含了价值选择的意义赋予。
C.作为一种产品,就应该有责任和义务为我们的社会提供精神“钙质”。
D.要能更好地传递人文理性,彰显时代精神,参与建构时代核心价值观。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面对“零门槛”的网络写作,写手们往往没有限制,不守传统,挥洒自如。
B.网络文学让创作“高山仰止”的状况发生改变,使创作有了自主性、大众性。
C.顾不了艺术品质和价值导向,缺少他律又无自律,导致网络写作泥沙俱下。
D.在娱乐至上和过度商业化的传媒时代环境中,网络文学要端正价值导向。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多么不同,只要它还是文学,就应该通过特定的意义指向和文化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B.网络自由是一种有限度、有担当的自由,网络环境的净化离不开网民的自律与责任,文学写作者更是责无旁贷。
C.近年,一批文站认同市场导向,罔顾艺术标准,逐步构建起以读者为中心的市场机制,已经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经济驱动。
D.只有认识到网络文学市场导向和艺术追求之间的矛盾根,获得调节二者关系的自觉性,才有助于克服困扰网络文学发展的短板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24 02:33: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代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现代化与全球化。全球化的时代,对墨学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现代化的文化要求走出传统,面向未来。全球化的文化要求融入世界,多元并存。站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视野来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墨学,应该知道,未来的墨学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首先是墨学的民族性问题。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必须考虑民族文化的绵延问题。在此,要反对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墨学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与现代文明不相容,应该抛弃传统墨学,拥抱现代西方文化;另一种认为,在先秦墨家思想中,已经具有了化解现代化所带来的问题的文化基因,回归先秦墨学即可以化解现代化产生的各种文化问题。

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根,根深才能叶茂。墨学发端于先秦,是民族文化的根系之一,割舍不断。但同时,任何一个文化的产生都受到时间与条件的诸多制约,墨学也不例外。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需要把现代文化的精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联结起来。昌明墨学,就要融汇现代理论,对墨学的核心观念进行创造性的诠释,做到返本开新,让墨学成为现代新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墨学也应该是世界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把普遍的爱作为义务的墨子学说,对现代世界来说,更是恰当的主张,因为现代世界在技术上已经统一,但在感情方面还没有统一起来。只有普遍的爱,才是人类拯救自己的希望”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由于西方社会经济与科技的暂时强势,一些人以为全球化即西方化,文化上应该广泛输入西方文化,这种观点既是对全球化的中国定位的误解,也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全球化是全球经济与文化的广泛交融,呈现多元多样的形态。墨学需开放包容,汲纳西方文化与现代文明中的有价值成分,走向世界,为世界文明做出中国贡献。

早在近代,就有中国知识人认为,墨家的兼爱与基督教的博爱有相通之处,那就是人类之间的爱是平等的。只不过,当时囿于文化情感,认为基督教的博爱源出墨子的兼爱。一个多世纪过去,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基督教的博爱与墨家的兼爱,同样对人类作出了贡献,虽然两者之间有较大的不同。博爱是神性的爱,根源在于造物主上帝,造物主爱受造者,是受造者之间彼此相爱的根据。上帝对世人的爱是不平等的,是恩宠,是无私的,自上而下的。世人之间的爱是平等的,超越功利的。但墨家的兼爱是人性的爱,源出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兼相爱,交相利。从内容上看,墨学的兼爱伦理是一种功利主义的伦理观,有利于化解全球化所面临的分歧冲突,实现世界的和谐共生。因而,墨学的兼爱实用理性伦理具有普适性的特征,理应成为现代世界的伦理规范之一。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兼相爱,交相利的墨家思想可以成为现代世界的文明内核之一,成为现代世界的伦理黄金律。墨学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使命,成为多样性的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解启扬《墨学能否现代化与世界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要求走出传统、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和要求融入世界、多元并存的全球化是当代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
B.汤因比肯定了墨学对于现代世界的意义,他认为,墨学把普遍的爱作为义务,是人类拯救自己的希望。
C.基督教的博爱和墨家的兼爱虽有不同,但二者都认为人类之间的爱是平等的,对人类作出了同样的贡献。
D.墨学的兼爱实用理性伦理因利于实现世界的和谐共生而具有普适性,理应成为现代世界的伦理规范之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墨学走向世界的可能,目的是指出传统文化应成为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B.在论述墨学的民族性时,作者先是明确反对两种观点,然后指明昌明墨学应有的做法。
C.文章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模式,从民族性和世界性两个角度分别论述了墨学的发展前景。
D.文章的最后一段,在与博爱的比较中,突出了墨家的“兼爱”对当今世界的重要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墨家思想,虽有可取之处,但不能化解现代化产生的各种文化问题。
B.光大墨学就是在墨学的传统基因上嫁接现代文明,以此构建新的文化体系。
C.如果正确理解了全球化的中国定位,那么,在文化上就不应输入西方文化。
D.实现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愿景,必须依托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的墨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网络文学以全然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姿态,成为当前文学活动中的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然而,网络文学的迅速崛起并没有引起当下文学批评界的足够重视,当前的文学批评并没有完全参与到网络文学的整体创作活动中。这种缺席,一定程度上使得网络文学少了一面不得不照的镜子。

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呼唤着文学批评的积极介入。尽管网络文学拥有传统文学所不具有的优越性,但是其缺陷也是明显的。一方面,在“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影响下,网络文学创作缺乏经典意识。随意复制、拼凑的情况愈演愈烈,一部网络文学作品动辄四五部、三四百万字,文本结构单一、内容格调低下、语言粗糙直白的现象屡见不鲜,优秀作品更难得一见。另一方面,在文学生活实利化的生存氛围下,一些网络文学的作者要么专心于表现纯粹的个人私欲,要么致力于表达虚拟的玄幻世界,要么醉心于虚构架空的历史传奇。在点击率的步步攀升中,宽广深厚的现实生活,丰富独特的民族精神,至诚至善的人伦情感等内容却稀疏甚至缺失,许多网络文学最终沦为缺乏审美品格和精神内涵的文字垃圾。这种情况下,广大读者需要文学批评“别裁伪体”,而广大网络文学作者也需要借助文学批评进行反观和促进。

然而,目前网络文学批评基本是缺失的。一方面,伴随网络文学创作产生的网络文学批评却没有形成真正的批评理论,随意性、在线性、娱乐性和炒作性等等使网络文学批评无力为网络文学创作提供理论上的有力支持。网络文学创作一直是在批评滞后和话语失范的状态下发展的。另一方面,虽然传统文学批评在理论方法和话语方式上是完全成熟的,但是传统文学批评却是在传统文学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是针对传统文学创作的。尽管网络文学具有传统文学的基本特性,但又是与传统文学完全不同的。因而,传统文学批评并不完全适合于网络文学创作。正是由于网络文学批评的不成熟性和传统文学批评的不适用性,使网络文学创作处于前后失据的状态中,并进而形成了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状况。

那么,如何强化对网络文学的批评呢?其一,促成传统文学批评和网络文学批评的融合,形成适合于网络文学创作的批评理论。要打破传统文学批评和网络文学批评之间的壁垒,鼓励从事传统文学批评的理论家、批评家从事网络文学批评,把网络文学作品纳入自己的批评对象,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更新已有的传统批评理论,形成全新的可以适用于网络文学创作的通用化的文学批评理论。其二,更新传统文学批评话语,建构多样化的文学批评方法。传统文学批评话语是对传统文学创作的总结,有其相对的稳定性,而网络文学一经产生就显示出了与传统文学不同的特点。在对网络文学的批评中,就不能固守已有的陈旧话语,而是要针对网络文学的独特性,建构起更具适应性的网络文学批评话语。其三,加强网络文学批评的理性色彩,也注重网络文学本身的特质。在“灌水式”和“板砖式”的娱乐化批评之外,网络文学批评的文本既要深入浅出,让读者接受,又不失理性和深度,从而形成对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的双重影响,构建作品、阅读与批评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网络文学呼唤文学批评》 郭国昌)

【小题1】下列关于“网络文学”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当前网络文学已迅速崛起,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但这种现象并没有引起文学批评界的足够重视。
B.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一样,它的健康发展也呼唤着文学批评的积极介入和促进。
C. 当前网络文学虽然发展很快,但最终它们都沦为缺乏审美品格和精神内涵的文字垃圾,这是很让人痛惜的。
D. 网络文学是个新事物,它拥有传统文学所不具有的优越性,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优秀的作品更难得一见。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强化对网络文学批评的具体方法”的一项是(   )
A. 针对网络文学批评的不成熟和传统文学批评的不适用这个情况,我们要促成传统文学批评和网络文学批评的融合。
B. 网络文学批评没有形成真正的批评理论,无力为网络文学创作提供理论上的有力支持。网络文学创作一直是在批评滞后和话语失范的状态下发展的。
C. 如果从事传统文学批评的理论家、批评家把网络文学作品也纳入自己的批评对象,这样会大大促进网络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
D. 在对网络文学的批评中,我们更新传统文学批评话语,建构多样化的文学批评方法,不能固守已有的陈旧话语。
【小题3】下列关于上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学批评不应在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缺位,如果缺位了,一定程度上使得网络文学在发展中少了一面不得不照的镜子。
B. 本文既论述了网络文学的缺点,又阐述了强化对网络文学的批评的具体方法。
C. 在对网络文学进行批评时,要注意批评文本的写作既要深入浅出,让读者接受,又要不失理性和深度。
D. 因为当前传统文学批评在理论方法和话语方式上是完全成熟的, 所以网络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以及网络文学作品、阅读与批评的良性互动都会形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自耕自食的田园生活虽然远离了尘世恶浊,却也要承担肢体的病衰、人生的艰辛。田园破败了,他日趋穷困,唯一珍贵的财富就是理想的权利。于是,他写下了《桃花源记》。田园是“此岸理想”,桃花源是“彼岸理想”。终点在彼岸,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终点,因此也可以不把它当做终点。

《桃花源记》用娓娓动听的讲述,从时间和空间两度上把理想蓝图与现实生活清晰地隔离开来。这种隔离,初一看是艺术手法,实际上是哲理设计。

就时间论,桃花源中人的祖先为“避秦时乱”而躲进这里,其实也就躲开了世俗年代。“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时间在这里停止了,历史在这里消失了,这在外人看来是一种可笑的落伍和背时,但刚想笑,表情就会凝冻。人们反躬自问:这里的人们生活得那么怡然自得,外面的改朝换代、纷扰岁月,究竟有多少真正的意义?于是,应该受到嘲笑的不再是桃花源中人,而是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这种嘲笑,对人们习惯于依附着历史寻找意义的惰性,颠覆得惊心动魄。

就空间论,桃花源更是与人们所熟悉的茫茫尘世切割得非常彻底。这种切割,并没有借用危崖险谷、铁闸石门,而是通过另外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美丑切割。这是一个因美丽而独立的空间,在进入之前就已经是岸边数百步的桃花林,没有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位渔人是惊异于这段美景才渐次深入的。这就是说,即便在门口,它已经与世俗空间在美丑对比上“势不两立”。第二种方式是和乱世切割。这是一个凭着祥和安适而独立的空间,独立于乱世争逐之外。和平的景象极其平常又极其诱人: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相闻、黄发垂髫……这正是历尽离乱的人们心中的天堂。但一切离乱又总与功业有关,而所谓功业,大多是对玉阶、华盖、金杖、龙椅的争夺。人们即便是把这些耀眼的东西全都加在一起,又怎能及得上桃花源中的那些平常景象?因此,平常,反而有了超常的力度,成了人们最奢侈的盼望。很多人说,我们也过着很平常的生活呀。其实,即使是普通民众,也总是与试图摆脱平常状态的功利竞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都不是桃花源中人。桃花源之所以成为桃花源,就是在集体心理上不存在对外界的向往和窥探。外界,被这里的人们切除了。没有了外界,也就阻断了天下功利体系。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态独立和精神独立,才是真正的空间独立。第三种方式可以说得拗口一点,叫“不可逆切割”。桃花源的独自美好,容不得异质介入。那位渔人的偶尔进入引动传播,而传播又必然导致异质介入。因此,陶渊明选择了一个更具有哲学深度的结局——桃花源永久地消失于被重新寻找的可能性之外。桃花源中人虽不知外界,却严防外界,在渔人离开前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背叛了这个叮嘱,出来时一路留下标记,并且终于让执政的太守知道了。但结果是,太守派人跟着他循着标记寻找,全然迷路。更有趣的是,一个品行高尚的隐士闻讯后也来找,同样失败。陶渊明借此划出一条界限,桃花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士天地,那些以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这个“不可逆切割”,使桃花源表现出一种近似洁癖的冷然。陶渊明告诉一切过于实用主义的中国人,理想的蓝图是不可以随脚出入的。在信仰层面上,它永远在;在实用层面上,它不可逆。

【小题1】下列对文中“哲理设计”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没有历史,看似令人可笑,但世俗的改朝换代、纷扰岁月与这里怡然自得的生活相比却未必更有意义。
B.桃花源是一个因美丽而独立的空间,这种令人惊讶的美与世俗空间的美丑形成了强烈的对立。
C.桃花源是真正的空间独立,这里的人主动断绝与外界一切联系,过着极其平常的生活。
D.桃花源对外界的介入表现出一种近似洁癖的冷然,因此桃花源与茫茫尘世“不可逆切割”。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桃花源在集体心理上不存在对外界的向往和窥探,也因此阻断了天下功利体系,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态独立和精神独立。
B.桃花源是理想的蓝图,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天地,只有真正的隐士才能找到它。。
C.桃花源再也找不到了,《桃花源记》的这一结局具有更深的哲学意味:理想的蓝图是不可以随意出入的。
D.桃花源中人不会向往和窥探外面的世界,他们不知外界,却严防外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园是“此岸理想”,桃花源是“彼岸理想”, 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理想破灭了,《桃花源记》是他一个更虚幻的寄托。
B.就空间论而言,桃花源是独立的,它美丽,祥和安适,而又容不得异质的介入。
C.《桃花源记》描绘的美好世界,从时间和空间两度上把理想蓝图与现实生活隔离开来,这不仅是艺术手法,更有哲理意味。
D.人们常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是指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世界,它已经超越了桃花源本身,这与作者所说的“在信仰层面上,它永远在”是相通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题。
联合国气候专家委员会最新的报告指出,20世纪全球海平面已平均上升了10~20厘米,现在,海平面每年在上升0.08英寸(约0.2厘米)。然而,按目前全球各个***谢拉•瓦特•克劳蒂尔就说,北极冰层的融化威胁着因纽特人的人权。全球不断增高的温度正在威胁着因纽特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们的生活主要是狩猎动物,如海豹、鲸鱼、海象和北极熊。因纽特人狩猎是在北极的永久性冻土上进行的,但融化使得建筑垮塌,永久性冻土变成一触即溃的滑溜泥塘。近几年许多在永久性冻土上狩猎的因纽特人便因为滑入薄冰下的深海而溺死。而联合国气候专家委员会的研究报告还提示,这种危险会越来越严重,到2100年夏天,北冰洋将在更大的范围变成无冰海面。
在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和俄罗斯境内生活着155000名因纽特人,全球变暖带给因纽特人的麻烦还有很多。一些研究证明,在海洋动物如抹香鲸体内发现了一些杀虫剂残余,最多的是DDT、多氯联苯(PCBs)等,这是陆地人们大量使用杀虫剂的结果。大量的杀虫剂残余随着江河和降水流向大海,全球的各种海域无一幸免,研究人员从全球各海域捕获的鲸鱼组织样本中都查到了较高浓度的杀虫剂残余。这也意味着在其他海洋生物中也可能沉积着各种杀虫剂残余,因此加拿大的因纽特人已经被多次警告不要再吃海鱼。对于以鲸鱼、海象、海豹等为生的因纽特人,等于是切断了他们的食物,他们真的是处于生存还是死亡的边缘了。
由此看来,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升高对因纽特人的长远威胁不亚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许多岛国,因纽特人的生存权也直接受到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的威胁。
【小题1】下列关于联合国气候专家委员会最新报告有关内容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
A.在刚过去的世纪里全球海平面最少的上升了10厘米,最高的上升了20厘米。
B.现在,全球海平面每年仍在不断地上升,上升约0.08英寸(折合为0.2厘米)。
C.预计到了2100年夏天,北冰洋上的无冰海面范围将变得更为廓大。
D.北极冰层的融化成了威胁因纽特人的人权和生存环境的主要因素。
【小题2】 下列关于文中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到2100年,海平面还要上涨9-88厘米是按目前全球各个国家对石化等能源的使用情况推算出来的。
B.因纽特人的生活来主要是狩猎海豹、鲸鱼、海象和北极熊等动物,全球不断增高的温度正在威胁着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
C.人类活动引发了全球温度不断增高,导致了北极冰层的融化,海平面升高,直接威胁了因纽特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
D.从全球各海域捕获的鲸鱼组织样本中都查到了较高浓度的杀虫剂残余,这是陆地人们大量使用杀虫剂的结果。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全球海平面上升之快,预计再过100年左右,南极和北极格陵兰岛冰川融化的情况将十分糟糕。
B.全球不断增高的温度,使因纽特人狩猎生活所依赖的北极永久性冻土范围正变得越来越小。
C.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的严重后果,并积极研究相应的对策。
D.人类活动如充分考虑石化等能源的使用可能引发的气候变化,因纽特人的生存威胁会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