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充满时代性的诗学阐释
袁济喜
诗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学的基本内容。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这样评论:“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翻开我们今天所见的《论语》,以及《史记》中的《孔子世家》,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经常用《诗经》来教育学生,与学生讨论人生、政治与文学诸多问题。著名学者与文人朱自清先生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出版过一本书叫做《诗言志辨》,其中详细地谈到了《诗经》在那个古老的年代中,成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百科全书。后来,八十年代的裴斐先生曾写过《诗缘情辨》,认为诗学之核心乃是诗缘情,可以与诗言志互证。这一观念同样在当时的文论界引起过广泛的影响。此后,中国诗学与文论一直成为人文学科的热门,产生了众多的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诗学,与其他民族的诗学相比,更具有人文的蕴涵,它融宗教、人文于一体,其中深藏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感性与知性、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体。《文心雕龙·风骨篇》云:“《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中国古代的诗学既有今天所说的文学的因素,更有民族文化的特质。明乎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秦汉之前,六经以《诗经》为首。其实,即使在秦汉之后,《诗》学也一直是经学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核心。在诗经精神中,还折射出中华人文的玄奥,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闻一多先生写过《神话与诗》,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解释《诗经》,探索中华文化的玄奥,从而打破了单一的经学路径。我自己在九十年代也写了专著《兴:艺术生命的激活》,对于“诗可以兴”的命题进行过专门的研究,越发感到中国诗学中的玄机很深。随着近几年西方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诗学融入中国学术界,关于诗性精神与中国文化之特质的探索更是成为多学科互融的焦点所在。
因此,对于中国古代诗学的阐释与解读,是生生不息的,是充满时代性的。这种解读与阐释,一方面是对于义理和意义的阐释与发挥,因此,可以借鉴西方的理论,但另一方面更应当吸纳本土的文化资源,充分依据新发现的资料进行解读与研究。只有这两方面的齐头并进,才能使中国诗学的研究向前迈进。近代以来,随着王国维二重证据说的提出与响应,在中国诗学领域,许多学者将新出土的简帛文书引入诗学,与传统的诗学经典及西方学说互相印证,产生了许多令人可喜可贺的成果。但同时,如何将这些新出土的文献与传世经典互相融会贯通,特别是正确评估二者的价值,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更是一个新的问题,弄得不好,会出现类似汉代经今古文之争,超出学术研究的范畴,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不过,在中国诗学与文论研究领域,引入新出土的竹帛文献,肯定是一种新的学术增长点,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诗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诗学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学的基本内容。
B.中国古代的诗学包含着人生、政治与文学等各方面的问题,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百科全书。
C.《诗》学一直是经学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核心。
D.对于中国古代诗学的阐释与解读,是生生不息的,也是充满时代性的,要不断地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裴斐先生的“诗缘情”与先前所说的“诗言志”的观点并不矛盾,二者可以互证。
B.闻一多先生的《神话与诗》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解释《诗经》,探索中华文化的玄奥,打破了单一的经学路径。
C.引入新出土的竹帛文献,不论对中国诗学还是文论研究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学术增长点,也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D.既借鉴西方的理论,又吸纳本土的文化资源,只要这两方面齐头并进,依据新发现的资料进行解读与研究,就能使中国诗学的研究向前迈进。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其他民族的诗学,不具有人文的蕴含,也不能体现他们民族的精气神,远远不如中国的诗学。
B.《诗学》折射出中华人文的玄奥,中国学术界的多个学科都可以对其诗性精神与中国文化的特质进行探索。
C.王国维二重证据说的提出与响应,为许多学者将新出土的简帛文书引入诗学奠定了基础。
D.将新出土的文献与传世经典互相融合贯通,正确评估二者的价值,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当今诗学研究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7-31 10:00: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论自然美
李泽厚
①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各派不是认为自然无美,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便是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对这个问题,我当年提出了“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
②但“自然的人化”说却一直遭到误解和反对。它常常被人们从字面含义上肤浅地理解为被人力开发了的自然对象。其实,“自然的人化”可以分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而我所说的,是广义的概念。天空、大海、沙漠、荒山野林,没有经人去改造,但也是“自然的人化”。因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③“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人所培植的花草等,也确乎是美的,但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越要也越能欣赏暴风骤雨、沙漠、荒凉的风景等等没有改造的自然,越要也越能欣赏像昆明石林这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奇特美景,这些东西对人有害或为敌的内容已消失,而愈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人在欣赏这些表面上似乎与人抗争的感性自然形式中,得到一种高昂的美感愉快。所以应该站在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上理解“自然的人化”。此外,还有人经常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赋予人的想象、情感、意会,如把松、竹、梅比作人的清风亮节,将自然对象作为人格的理想等等。这是康德讲的“道德的象征”。这样理解“自然的人化”只能是种借用。
④社会美有历史尺度问题,自然美亦然。那么,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的历史尺度,又如何理解和计算呢?这个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大体从何时开始的呢?
⑤首先要指出,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原始人为什么不能欣赏山水花鸟,就是因为当时狭义的自然人化水平即生产力水平,使他跟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那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在狩猎的时代或狩猎的原始民族中,大概只有某些种类的动物成为人类活动和意识的对象,其他的自然事物不是与人无关,便是与人敌对。农业社会之所以是人类历史的最大进展也正在于它使人类安居,并循天时、地利而延续着巩固着秩序化的生活,众多自然事物和整个大自然逐渐成为人类生活活动的真正的客观环境、条件、资源、工具,从而成为对象。这虽然还不是审美对象,却是它们日后成为个人审美对象的前提基础和根源,即是说,它们开始获有了美的本质,具有了审美性质。可见,“自然的人化”作为哲学美学概念,只涉及美的本质,它是山水花鸟、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至于具体的自然景物如何和何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则属于历史具体地逐一研讨的实证科学问题。
(选自李泽厚《美学三书》,有删改)
【小题1】作者认为自然事物怎样才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6分)
【小题3】根据文意,作者的“自然的人化”说该如何理解?请简要概括。(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李白的文学造诣与谢朓
像李白在事业上有他唯一向往的人鲁仲连一样,在文艺上他最崇拜的一个人便是谢朓。他提到谢腱的时候非常多。特别是到了谢腱所常到的地方,便更令他追怀无穷:“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宣城谢腱北楼》)晚年的李白,从夜郎之放被救回后,便徘徊在宣城附近,大概因为宣城是谢胱的足迹所在的缘故了。在李白追怀谢朓的诗中,尤以《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为最佳:“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对于谢朓的诗,崇拜得很认真,我说过,李白什么事都很认真的。他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有:“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这是因为谢腱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诗。在李白以前的其他任何诗人,都没有像谢朓这样使他赞叹、激赏过。李白对谢朓的纪念,我怀疑不止是因为诗,恐怕与谢朓的遭遇也有关。他在《秋夜板桥浦泛舟独酌怀谢朓》中说:“玄晖难再得,洒洒气填膺。”从中知道李白是为他不幸的收场而抱不平的。我们知道,谢朓生于公元464年,早于李白237年,他小时候就好学,有芙名,因为“逢昏属乱,先蹈祸机”《<南齐书·谢胱传》).他下狱死时才36岁。他善草隶,长
五言诗。沈约曾说:“二百年来,无此诗也!”
《谢朓传》上说他“文章清丽”。李白对于谢胱的推崇只在“清”而不在“丽”。李白说“中间小谢又清发”,又说“师传谢朓清”(《送储邕之武昌》),语凡数见,对谢诗的“丽”却几乎只字没有。
李白对于文艺的见解见之于他那《古风》头一首:“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我们可以清楚知道他的见地是古典的。在同一首诗里他又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便又知道他所提出来的标准即是“清真”。谢朓够这个标准,所以他推崇谢胱。“清真”乃是李白的一种文学观,并不限于诗,乃是指一种风度,所以他形容王羲之“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
从潇洒、孤洁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握“清真”的意义。“清”就是不浊,所以说潇洒;“真”就是不虚饰、不矫揉,这样就不随流俗了,因此便又说孤洁。谢朓的诗里,因为时代之故,清则有之,“真”却还没能充分表现,李白的诗却已非常显然了,极其真。我常觉得李白的可爱,就在他“真”得不掩其矛盾,“真”得不掩其棱角,一会儿是陶潜,一会儿是孔子,一会儿是谢安,一会儿是鲁仲连,在不了解他的人,一定有莫名其妙之感了。而表现在技巧上的“真”便是“自然”,一点人工斧凿的痕迹都没有。这在李白的诗中是做到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都是自然到可惊的地步,这种自然超过了谢朓。
不错,清真是李白对于诗所要求的一个标准;不错,李白以这个标准而选择了谢朓。但是李白自己的诗却决不以清真尽之。李白诗的特色,还是在他的豪气,“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再好也没有的对于他诗的写照了!在一种不能包容的势派之下,他的诗一无形式!或者更恰当地如康德所说,天才不是规律的奴才,而是规律的主人。李白是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说到根本处,所有这一切只是由于生命力充溢之故,而这生命力又是自然的,毫无尘土气。“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这代表了李白一切的洒脱的风度。
凡是李白最成功的作品,例如那“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庐山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南陵别儿童入京》……这些统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往往上下千古,令人读了,把精神扩张到极处,仿佛骑一匹快马一样,一会儿驰骋到西,一会儿驰骋到东,为李白的精神引导着。其内容如此,所以在表现上,便似乎没有形式,没有规律了——却到底仍不如说他是真正主宰着形式与规律了的。
李白在事业上想追踪鲁仲连,结果并没能如他那样得意,在文学上称赞谢玄晖,造诣却超过了他万万了。
(摘编自李长之《李白传》)
相关链接
谢朓,字玄晖,南齐代表作家,曾任宣城太守,世称“谢宣城”。齐东昏侯时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谢朓的诗多描写山水景色,风格清逸秀丽,完全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为时人所爱重。其重要特点是借山川景物来表现思想情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他对于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白诗中提到谢朓的地方特别多,谢朓令他追怀无穷,使他赞叹、激赏,李白对以前的其他诗人都没有这样过,所以说谢朓是李白最崇拜的诗人。
B.李白在事业上一直崇拜鲁仲连,但政治事业失败后,到了晚年,从夜郎之放被赦回后,李白便开始在文艺上崇拜诗人谢朓,写了许多诗追怀他。
C.李长之认为李白对谢朓的崇拜很认真。实际上,他不是什么都崇拜,他只欣赏谢朓诗中的“清”,而对其诗中自己讨厌的“丽一却视而不见
D.李白的文学造诣远超以善写山水、诗风清逸秀丽闻名的谢朓,但李白的确是推崇谢朓的,并且也继承并发扬了谢诗中一些优秀的、独特的因子。
E.作者引“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等句,意在说明李白诗歌技巧上达到的“自然”程度,他是真正主宰诗的形式与规律的诗人。
【小题2】李白诗歌特色和谢朓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作为从《李白传》中节选的一部分,本文在内容选材、艺术表现手法、语言表达、行文方面各有什么突出特点?请任选三个方面简要说明。
【小题4】作者推论出韵李白“最崇拜”谢朓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作者的推论?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田野定位说,在打通民俗学和文艺学上,是一个重要关节。田野定位的含义,指在学术研究工作中,把学者的知识相对化,把个人当作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以利于有效地分析和阐释对象文化的资料。围绕它所构建的学说,可以研究民俗学和文艺学两个学科的历史关系,也可以分析两个学科在现代操作中的交叉现象,就学者对民俗事象与文艺作品的分析活动做反观和前瞻。近年来,民俗学等对象化很强的学科都十分关注田野定位问题,文艺学等主位意识很强的的学科也开始介入这类实践。一时间,人们多谈田野作业。当然,这种讨论,冠以“田野”二字,并非狭义地单指现场考察和实地研究,还有其他田野作业理论做支撑,有民俗学和人类学现代史的深厚背景。在其中,田野定位说,对营造一个不同学科的对话平台,特别有拉力。它还能让我们由此而入,发现田野作业整体理论对于不同学科建设的作用。
田野定位说的渊源,可追溯至马林诺夫斯基。从马氏的经验看,一个学者只有把自己定位到与研究对象“亲近”的水平上,去掉好奇、歧视乃至对立之心,才有资格阐释对象文化的资料。
田野定位说的理论目标,是要解决在阐释对象文化资料上的基本问题。一方面,学者从事研究,要搜集和阅读材料;另一方面,学者在归纳和分析材料中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正确的描述和阐释。在如何描述和阐释上,学者的自我定位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这时,你再也找不到纯粹的“客观性”,相反,那些口称“客观性”的学者,往往把自己的解释加到对象的身上,结果是对学者知识的想象和对对方文化的估价都做出冒险之举,有时还会充当对方文化的代言人,直至导致认识上的变形现象。有人还把这种变异归咎为文化视角的差异,这不过是一种诡辩和托辞。
田野定位说的核心,是从一种可操作的理论构架出发来考虑问题。它要求对学者的主观思考和对别人的文化估价两者都可能出现的冒险之处进行限定。学者的任务,是在不断地搜集和分析对象资料的同时,发现自己的误读之所在,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描述形态。而由学者的误读所推导出来的研究对象的文化类型和文化真实,与端正学者认识自己和认识对方的心态而求得的研究对象的文化的普遍性,根本是两码事。为了达到每位学者其实都想要达到的理解对方文化的目的,就要求学者对自己的搜集资料和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的预想,与他人的成果不应该是彼此错出的,而应该是遥相呼应的、或互相补充的。矫正学者的定位视角,就有希望发现对象文化的普遍性特质,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
不管怎么说,学者的田野定位,是学者理解对象文化和创造自我学术新理论形态的一种认识上的内化过程。
(摘自《民俗学者与文艺学者的田野定位》,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田野定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是(  )
A.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学者要把自己的知识相对化并且把个人当作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以利于有效地分析和阐释对象文化的资料。
B.根据马氏经验,一个学者对研究对象不能有好奇、歧视乃至对立之心,而应该定位到与之“亲近”的水平上,否则没资格阐释对象文化的资料。
C.学者的主观思考可能出现冒险之处,别人的文化估价也可能出现冒险之处,对此两者都必须进行风险预测,未雨绸缪加以限定.
D.学者理解对象文化和创造自我学术新理论形态需要一种认识上的内化过程,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顾及对自己的研究。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讨论田野作业,冠以“田野”二字,不仅仅指现场考察和实地研究,还有其他田野作业理论做支撑,有民俗学和人类学现代史的深厚背景。
B.田野定位说的理论目标,要求从事研究的学者,既要搜集和阅读材料,又要对所搜集的资料加以归纳分析并进行正确的描述和阐释。
C.不管文化视角如何有差异,学者在对所拥有的资料进行分析时都必须合理地进行自我定位,努力做到“客观性”,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D.学者对自己的搜集资料和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的预想,与他人的成果应该是遥相呼应的或互相补充的,如此才能达到理解对方文化的目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借助田野定位说,才能更有效地研究民俗学和文艺学的历史关系以及两者在现代操作中的交叉现象,就学者对民俗事象与文艺作品的分析活动做反观和前瞻。
B.民俗学是对象化很强的学科,文艺学是主位意识很强的的学科,两类学科呈现不一样的本质属性,但近年来都先后介入田野定位实践。
C.田野定位说,不仅仅对营造一个不同学科的对话平台显得特别有拉力,而且还能让我们由此而入,发现田野作业整体理论对于不同学科建设的作用。
D.学者只要端正认识自己和认识对方的心态,矫正自己的定位视角,就有希望发现对象文化的普遍性特质,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

同类题4

(13河北邯郸高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唐宋两代文学复古的异同
唐宋两代都进行了文学复古运动,但唐代的复古止限于文,宋代的复古兼及于诗;唐代的复古是复三代两汉之古,宋代的复古是复唐代之古。无论唐代的复三代两汉之古或宋代的复唐代之古,在当时都是一面大的旗帜。在这旗帜下进行的,不止是复古运动,更重要的还有革新运动:唐代的革新运动是在针对着魏晋以迄唐代的骈文,宋代的革新斗争是在针对着晚唐以迄宋初的时文。他们一面复古,一面革新,再加上时代不同,表现的对象不同,所以结果是唐代的文章并不全同于三代两汉而完成了唐代独特的风格,宋代的诗文也不全同于唐代而完成了宋代独特的风格。
唐代的复古运动成于韩愈,韩愈说“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则所复之古当然是三代两汉。他反对骈文,倡作古文是人所共知的,但找不到反对律诗的言论;所作虽以“古诗”为多,但“律诗”也有八十首。他推崇李杜,李主张复古,杜兼取古律。和韩愈同时的元稹指出杜诗的特长是:“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少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正是就律诗而言。韩愈的复古源于独孤及,独孤及对于诗却称道沈佺期宋之问的:“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说是:“绿情绮靡之功,至是乃备。”这实质就是赞扬沈宋的完成律诗。可见唐代的复古止是文的以古代骈,诗则并不一定以古代律,相反的还提倡律诗。
宋代的复古运动始于柳开,中间经过王禹偁诸人的努力,到欧阳修总集大成。柳开初名肩愈,字绍先,意思是肩韩愈,绍柳宗元。王禹偁赠朱严云:“谁怜所好还同我,韩柳文章李杜诗。”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云:“学者当至是而止尔。”可见他们都是在复韩、柳、李、杜之古,也就是在复唐代之古。自然他们也进而复三代两汉之古,如柳肩愈的更名开,字孟涂,据他自己说,就是因为“既肩既绍”之文,又“大探六经之旨,已而有包括杨孟之心”,“意谓将开古圣贤之道于时”,“为必开之为其涂矣”。但复三代两汉之古既是在“既肩既绍”之后,知也是由唐代引导。
韩柳之古是文,李杜之古是诗。欧阳作苏氏文集序云:“子美(舜钦)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可见他们的复古不止在“古文”,还在“古歌诗”。欧阳修统名苏穆所作为“古歌诗”,检苏学士(舜钦)文集,则标为“古诗”者九十六首,标为“律诗”者一百一十六首,这就是因为对古体而言,后者为“律诗”,对“时文”而言,则后者也是“古歌诗”。
南宋刘克庄竹溪诗集序云:“本朝三百年间,虽人各有集,集各有诗,诗各有体,或尚理致,或负材力,或逞辨博,少者千篇,多至万首,要皆经义策论之有韵者尔,非诗也。”后人论诗者也都指出“唐人以诗为诗,主性情;宋人以文为诗,主议论”,尽管清人叶燮曾在原诗卷四有反驳。这一则是由于诗的本身有了转变,二则也由于另外又有了主性情的新文体,就是词。元人刘祁在《归潜志》就说过了:“唐以前诗在诗,至宋则在长短句,今之诗则俗间俚曲也。”既然唐以前的诗在诗,主性情,所以就与文章分道扬镳;既然宋代的诗在词,诗本身转于主议论,所以就与文章合流发展。
(选自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宋两代都进行过文学复古运动,不同的是,唐代的复古多表现在对“文”的复古,而宋代则既有对文的复古,也有对诗的复古。
B.唐代、宋代的复古运动有其相同之处,即这两次复古运动都不仅仅是在简单地复古,而且还有创新,也是一次革新运动。
C.唐代的文学复古运动是摒弃魏晋直到唐代的骈文,复三代两汉之古;宋代的文学复古运动则是晚唐到宋初的时文,复唐代之古。
D.唐代的革新运动与宋代的革新运动虽时代不同、对象不同,但这两次革新运动都取得很好的效果,分别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韩愈说“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他倡导学古文作古文,反对从魏晋以来盛行的骈文。唐代的文学复古运动成于韩愈。
B.在唐朝文学复古运动中,韩愈倡导写作古文,但对于当时盛行的律诗并不反对,他除了写作古诗,也作过几十首律诗。
C.李白在诗歌创作上主张复古,但杜甫则兼取古律。元稹所说杜甫诗歌的特长“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 ,正是就律诗而言。
D.韩愈的复古源于独孤及,独孤及有诗文:“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这对韩愈的诗文产生了影响。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的复古运动始于柳开,中间经过王禹偁诸人的努力,到欧阳修总集大成。他们都是在复韩、柳、李、杜之古,也就是在复唐代之古。
B.柳开初名肩愈,字绍先,显受唐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影响;后更名“开”,字“孟涂”,表明宋代的复古其实也是由唐代引导的对三代两汉之复古。
C.韩柳之古是文,李杜之古是诗,他们的复古不止在“古文”,还在“古歌诗”。苏学士文集中的“律诗”,是相对古体而言的,若相对“时文”而言,也是“古歌诗”。
D.“唐人以诗为诗,主性情;宋人以文为诗,主议论”,这一则是由于诗的本身有了转变,二则也由于另外又有了主性情的新文体——词。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沙滩文化”研究
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曾祥铣指出,明末播州改土归流促成的文化勃兴,为沙滩文化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南明时期文化精英萃集而形成的多流汇聚局面,为沙滩文化作出了重要铺垫;清初黔北地域文化的融聚成型,是沙滩文化的直接前奏。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黄万机认为,郑、莫、黎三家都是儒家正统思想的躬行实践者,坚持以仁为本,以修已为务,以中庸为归,穷理居敬;力行“敬恕” 之道。刚强不屈、廉正忠贞的品骨,待人宽厚、民胞物与的高风,就是沙滩文化的灵魂。贵州省社科院副研究员龙平久对黔北易学与沙滩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重点分析了黔北易学代表人物肖光远从文字学的视角解读《周易》的治易模式。省教育出版社的编辑梁茂林对沙滩教育模式作了介绍和探讨。遵义师范学院教授黎铎对沙滩文化衰落原因作了分析,认为在经济观念上,始终固守小农经济思想,而脆弱、贫穷的小农经济,显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地域边缘的处境,交通阻隔、信息闭塞,使沙滩文化始终处于文化边缘的地位;民间文化立场的二重性,使坚守节操演变为固执己见,不趋时、不媚世蜕化为对亘古未见的新思想、新思潮盲目斥拒,是沙滩文化衰落的原因。
这些专家学者还到遵义县沙滩村参加了沙滩文化旅游节,参观了黎庶昌故居,对沙滩文化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这些专家学者对以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为代表的沙滩文化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探讨,提高了学术研究水平,拓展了学术视野。但不容讳言,研究范围还相对狭窄,研究对象也尚须拓宽,研究方法也待改进。
(有改动)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沙滩文化”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沙滩文化与明末播州改土归流,南明时期文化精英萃集,清初黔北地域文化的融聚成型,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B.沙滩文化仍继承了以仁为本,以修已为务,以中庸为归的儒家正统思想。
C.沙滩文化由于地域边缘的处境,交通阻隔、信息闭塞,始终处于文化边缘的地位。
D.沙滩文化与黔北易学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郑珍、莫友芝、黎庶昌都是儒家正统思想的躬行实践者,是沙滩文化的代表人物。
B.黔北易学代表人物肖光远从文字学的视角解读了《周易》的治易模式及对沙滩文化的影响。
C.沙滩文化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民间文化立场的二重性,使坚守节操演变为固执己见,不趋时、不媚世蜕化为对亘古未见的新思想、新思潮盲目斥拒。
D.这些专家学者认为,对沙滩文化的研究范围还相对狭窄,研究对象也尚须拓宽,研究方法也待改进。
【小题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明末播州改土归流促成的文化勃兴,没有南明时期文化精英萃集而形成的多流汇聚局面,沙滩文化就绝对不可能出现。
B.由于始终固守小农经济思想,而脆弱、贫穷的小农经济,显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所以必然导致沙滩文化衰落。
C.因为这些专家学者亲自参加了沙滩文化旅游节,参观了黎庶昌故居,所以对沙滩文化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D.这些专家学者只有对沙滩文化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探讨,才提高了学术研究水平,拓展了学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