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布达拉宫壁画病害的原因分析
曹勇
在布达拉宫中,壁画的主要病害是空臌。这种病害危害很大,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就发展成大面积的脱落,使壁画完全毁掉。其次的病害是龟裂起甲,它的现象是先局部龟裂,然后裂缝扩展起甲,最后发展到剥落,壁画斑驳陆离而被毁坏。其他还有建筑因素引起的裂缝,局部的酥碱等病害。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高原的拉萨河谷平原中部、拉萨市西郊的红山顶上,海拔3700米,属高山寒冷气候。拉萨市有“阳光城”之称,日照强烈。由于昼夜温差大,使石墙体与地仗层胀缩不匀,产生相对位移,导致空臌,同时加速清漆层老化。而气候干燥,相对湿度小,自然造成地仗层板结缺乏韧性,促使空臌蔓延发展。
壁画的空臌都是发生在墙体与地仗层之间。第一层地仗层是黄泥和粗沙以2:3的比例混合的泥层,这里所使用的黄泥是河道沉积的沙泥,本身就含有大量的细沙,黏土类的胶结物质较少,所以这种泥浆黏结力很差,脆性大,极易粉化。从立体显微镜下观看壁画断面,可以看出第一层地仗颗粒粗大,空隙多,结构疏松;而第二层地仗则细密均匀,空隙少。对比地仗层的X光衍射分析,也可以看出,第一层地仗中有大量的石英,少量的方解石和长石;第二层地仗中,方解石含量上升,但是石英仍然有较大的含量。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正是地仗的脆弱和较差的黏结力,特别是第一层地仗的脆弱,造成了墙体和地仗层之间的分离,从而导致空臌,加上地仗层自身的厚重,促使空臌迅速发展,最后出现了脱落。
作为保护层的清漆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保护颜料层不受风沙、油烟、尘污的侵害,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材料本身有一定的缺陷,不是很好的保护材料,加之殿堂中酥油灯油烟熏染,清漆层极易老化发黄变脆,从而出现龟裂起甲,最后产生剥落。
由于历史上布达拉宫在不停地进行重建、扩建和维修,有些建筑结构不尽合理,使得墙体各部分受力分配极不均匀,造成墙体裂缝,从而导致墙体上的壁画也跟着发生裂缝,遭到破坏。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殿堂的地面和屋顶是通过打“阿嘎土”的工序来进行的,也就是要铺几层由粗到细的“阿嘎土”,每层都需夯击打实,夯击的方式是十几或几十人各持一个中间穿一木把的石片,步调一致有节奏地同时夯击地面,它产生的振动是可想而知的。这种振动无疑会作用到墙壁上,影响壁画,促使空臌的产生。
屋顶漏雨也是壁画受到损害的一大因素。漏雨的部位,壁画往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雨水渗入地仗,由于地仗多孔疏松黏结力差,吸水后导致地仗层坍塌,壁画空臌甚至脱落;二是雨水渗入老化脆裂的清漆层下,使清漆层起翘剥落。
(选自《文物》,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布达拉宫壁画病害原因正确的一项是
A.空臌是壁画的主要病害,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展成大面积的脱落,使壁画完全毁掉,这种病害危害很大。
B.先局部龟裂,然后裂缝扩展起甲,最后发展到剥落,龟裂起甲这一病害,表象是壁画斑驳陆离而被毁掉。
C.布达拉宫壁画的病害是多种的,其中包括建筑因素引起的裂缝,局部的酥碱等病害。
D.布达拉宫位于西藏高原,气候干燥,相对湿度小,自然造成地仗层板结缺乏韧性,促使空臌病害蔓延发展。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布达拉宫位于西藏高原的拉萨河谷平原中部、拉萨市西郊的红山顶上,这种特殊的环境条件是壁画形成空臌及其蔓延的重要因素。
B.较差的黏结力,特别是第一层地仗的脆弱,加上地仗层自身的厚重,从而导致空臌,并促使空臌迅速发展,最后出现了脱落。
C.作为保护层的清漆层由于材料本身有一定的缺陷,加之殿堂中酥油灯油烟熏染,清漆层极易老化发黄变脆,从而出现空臌危害。
D.不停地进行重建、扩建和维修,有些建筑结构不尽合理,打“阿嘎土”的工序,屋顶漏雨等都是布达拉宫壁画受到损害的因素。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壁画的地仗层分为两层,第一层为黄色颗粒粗大不均匀的泥沙层,第二层为颗粒细而均匀的泥沙层,然后是颜料层和保护层。
B.建筑施工中通过打“阿嘎土”的工序来绘制大型壁画,但这种工序的夯击方式所产生的振动会作用到墙壁上,影响壁画,促使空臌的产生。
C.第一层地仗含有大量的细沙,两层地仗石英含量过大,造成了地仗的脆弱和较差的黏结力,从而导致空臌危害的发生。
D.对病害的起因进行研究分析,同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维持布达拉宫的整体风格,才能使珍贵的历史文物流传后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23 09:47: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永不掉队

谢志强

1947年冬,秦山第一次听见方歌唱歌。

团长命令:“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秦山穿草鞋,把脚磨破了。渐渐地,落在急行军的队伍后边。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方歌站在路边的一个小土坡上,齐耳短发,她旁边还站着两个女兵,是师文工团的团员。

秦山踏着歌声,赶上了队伍。

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激战三天。秦山身负重伤,被送到野战医院。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来医院慰问伤病员。

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后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心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

医生对方歌说:“你把这个英雄唱醒了。”

秦山家境穷困,爹娘却供他上学,念到初中,日本鬼子来扫荡,他就参加了新四军。受过五次伤,这一次伤得最重。他说:“一颗炮弹把我炸飞了。”

方歌说:“我见过你,看不出,你还是个英雄!”

秦山说:“你唱歌唱的真好听,要是我真牺牲了,你就对我唱歌。”

方歌崇敬英雄,说:“不许这么说。”

秦山笑了,说:“这有什么?听你唱歌,我就活过来了。”

方歌也笑,说:“如果我唱歌有这么厉害,我就唱。”

秦山说:“那我们可就说好了。”

1948年,秦山被调进了王震所在的部队,他当了独立旅一个连的连长。挺进西北,开赴新疆——后来新疆和平解放。

翻过祁连山,秦山第三次听见了方歌的唱歌。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跟秦山的连队在一起宿营。她们已经唱不出声了。

女兵很惹眼。秦山看见了方歌,风撩着她的齐耳短发,像水边的垂柳。

秦山的心里奏起旋律。茫茫戈壁荒漠,一眼望不到尽头。

方歌突然唱起了歌:“向前向前向前……”

秦山站起来,走过去,说:“你咋知道我在唱……我一点也没唱出声音呀。”

方歌说:“我似乎听见了一个旋律,有谁起了个头,你唱出来呀。”

秦山说:“我这莫合烟嗓子,一唱会吓坏你。”

部队来到了南疆重镇阿克苏——驻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开始垦荒。

秦山第四次遇见方歌,是在团部。他乐了,说:“是要来慰问一下我们了,戈壁荒滩听了你们的歌声都会开花呢。”

方歌说:“这一回,我是被调到你们这儿了。”

过后,秦山知道,方歌主动要求调离师部文工团,下放到秦山所在的团,当了宣传干事。

团长是秦山以前的上级,背后向他透露:“你这个英雄,有福气,别人是英雄救美人,你却是美女救英雄,方歌追你追到沙漠来了,就看你能不能接住了。”

秦山一见方歌,脸就发烫。

方歌也几次到秦山这个营收集垦荒的事迹。她还组织了一个宣传队,把垦荒的故事编成歌曲、快板。

1952年春,秦山独自骑马——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他进入了沙漠。打算建立一个新的连队,开垦一个新的荒原。按他的说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漠。”

起了大沙暴。沙漠似乎要作弄一下英雄。两天里,风沙铺天盖地,仿佛真的要叫他进去出不来。风一停,沙一落,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沙漠呈现出壮丽的美景,移动过的沙丘,那纹路,如同水的波纹。沙漠总是将进入它里边的物体含而不露地收藏起来。

幸亏有一棵枯死的胡杨树。找到秦山的时候,他搂着树干,沙子已埋到他的腰。胡杨树仿佛缩短了一截。秦山的嘴里灌满了沙粒,几乎没了脉搏。

打电话给团部。方歌带了团部的两个女兵赶来,其中一位是女医生。

秦山像胡杨树一样,一动不动。

方歌和女兵含泪唱歌,唱了《沂蒙山小调》。

秦山是山东籍,对家乡的歌也没反应。

女医生听不见秦山的心脏跳动了,就用一块白布裹住秦山。

教导员拿来了军旗,盖到战友秦山的身上。

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

教导员说:“你再看他一眼吧。”

方歌说:“我们早就讲好了,现在,我给你唱歌。”

地窝子里一片宁静。

歌声响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教导员说:“秦山,你可别掉队了,起来吧。”

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方歌唱了起来。阳光从地窝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

秦山的嘴唇居然嚅动了。

教导员说:“你这家伙,我就知道你不会掉队。”

过后,秦山说他像是做了一个梦。他睁眼,看见一片脸,随即,他的目光停留在方歌的脸上。

方歌的脸如同一轮圆月,明净净地悬在空中,像水洗过一般,还沾着水珠。

秦山说:“水,渴死我了,咋回事?”

教导员说:“方歌把你唱活了。”

秋天,收获了玉米。团长主持了婚礼。入了洞房——一个地窝子,方歌说起大沙暴,她说:“当时,我就想最后一次给你唱歌。”

秦山说:“战争年代,我都死不了,我命大,能这么轻易掉队?我就等你来唱呢。”

方歌说:“你别耍嘴皮子了。”

“掉队”是父辈对死亡的另一种说法。

多年后,我了解到了秦山和方歌的各种版本的爱情故事。父辈不愿说过去的故事,但是,都有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一不留神,便会哼出来。秦山已是农场的副团长,他的步子总像是踏着歌曲的节奏。他的儿子秦平沙是我的同学,我们都是军垦第二代。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0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山负伤醒来后,“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这一细节写出了一个战斗英雄坚定、乐观、无畏的情怀。
B.翻过祁连山,“秦山心里奏起旋律”“方歌突然唱起歌来”,说明两个人内心已经有了难以言说的默契。
C.小说里多次写到沙暴、沙尘,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们的精神气质却有一种动人的美感,给读者振奋的力量。
D.文章结尾看似闲笔,但对前文做了补充交代,同时通过写后人难以忘怀的追忆,表达了对前辈的崇敬。
【小题2】小说以“秦山听方歌唱歌”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这篇小说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作品问题,究其根本是创作问题,而创作之核心是作家艺术家的境界问题。观当下创作境域,眺审美远方所亟,艺术创作须回答好追“典”与离“典”的问题。

典者,经典也,就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从文化原点解读“典”之意涵,“典”者不仅呈现正大气象,而且极富庄严、隆重仪式之美感。观此字,上为“册”,表示先贤之著;下为“奉”,表示恭敬捧持之意。无疑,“典”作为范本与至高,不仅难以逾越,尤其不可侵犯。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经典作为一种特殊存在,自然成为艺术模仿中非常重要和特殊的对象。

追典,根本在于知典。观文艺创作问题,因追“典”而产生或引发的诸多问题,是为重“患”,且不断恶性传递、交叉感染,损害艺术生态、污染创作环境。这类追“典”要么误把“下作”视经典,以为历代遗存皆为经典;要么权将新作当古典,以为当下“有名”其作即“典”;要么错把“非典”当真典,完全以自我好恶为尺度、定典“格”;要么好将“小鬼”当“真佛”,以为“官衔”决定“标准”,“标准”就是“经典”,如此等等。事实上,历代文艺遗存中,有不少是随意之作或为“下作”,甚至就是糟粕、垃圾,根本没有效法意义。君不见,当下唯所谓名家是瞻者多矣,而拜倒在各类文艺“官阶”之下,竟将“位”作当“范本”、视“高标”,是为典型的不知典,也属追典之大祸害。

艺术史上,大凡成就傲世的作家艺术家,均有追典的经历,张大千的成功尤具典型意义。张大千是模仿高手,八大、唐寅、石涛之作,张氏多有仿作,均能以假乱真,足见其追典功夫。为画敦煌佛造像,其与家人等先后两次来到人迹罕至、大漠深处之莫高窟,近三年时间几近天天面壁敦煌、临摹壁画,完成所有精美壁画的临摹,其中不少画作达到了“原样原色,完全逼真”的效果。书法史上,追典奇人或非怀素莫属。怀素学书,苦追唐楷经典欧阳询,写穿木盘,又种万株蕉叶,为纸而书,终将欧体乱真,为人赞叹。

然而,追典毕竟只在典内,离典方入创作。假如没有张大千后来的“泼墨泼彩”,没有怀素后来的狂草书法,那么前者仅仅是敦煌壁画的临摹之劳,或仅将壁画移至宣纸而已;后者也仅仅是欧阳询的重复文本,或为欧楷的翻版。依艺术本质论观,这种追典只是摹典,并无艺术本真价值。

于追典之中离典者,为许多艺术大家所崇尚,也是必然路径。只是,没有追典之过程,谈不上离典之结果;离典不仅是脱离典之形态,也是拒绝典之束缚,更是创造新典之状貌。自然,追典难,离典更难。追典是学研,离典是结果。追典让离典寻径问道,离典让追典富于意义。而在离典的远方,审视追典的努力,或许追典更自觉、更致力,离典才更从容、更悠然。

(选自《艺术创作取“高”行远》)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艺术家的境界问题是文艺创作的核心问题,而艺术创作要把握好追“典”与离“典”的关系。
B.人从孩提时就有模仿的天性和本能,而“典”作为范本与至高,自然成为艺术模仿中重要和特殊的对象。
C.因追“典”而产生或引发的恶性传递、交叉感染等诸多问题,损害了艺术生态、污染了创作环境。
D.于追典之中离典,是成为艺术大家的必经之路。追典是为了离典;只有离典才能创造新典。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问题为导向,批评追典过程中种种错误做法,说明其症结是不知典、不懂典。
B.文章举了张大千和怀素的事例,采用假设推导方式,说明艺术家要离典方入创作。
C.文章在提出论点之后采用对比式结构,层层深入地论证了追典与离典的辩证关系。
D.文章认为艺术家创作既要知“典”、追“典”,也要脱离典之形态,拒绝典之束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批评了那些把当下“有名”视为“经典”的观念,进而提出经典是历代遗存被直接效法的作品。
B.依艺术本质论观,临摹敦煌壁画、重复欧阳询的文本,这种追典只是摹典,并无艺术本真价值。
C.追典是过程,离典是结果;离典是从形态到创作法则上对旧典的彻底否定,更是创造新典的前提。
D.文章认为,搞清“追典”和“离典”之辩证关系,或许能更自觉地致力于“追典”更从容悠然地“离典”。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清时期,土地交易颇为频繁。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通过个人道德修为、社会关系制约、国家法律规范三重保障,明清土地契约得以顺利履行。

明清时期,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多重性结构变化,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产生实质性分离,由此出现了买卖、典当、质押等多种类型的土地契约文书。这些土地契约虽然因为土地转移权属类型、乡间俗例的差异而各有不同,但是为了双方快速便捷交易,明清时期已形成类似标准化的“格式合同”。这种契约几乎包含了民事合同的所有要件,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规范。例如,“明万历三十九年浙江会稽县叶汝兰与祁某某的绝卖契”,出卖人叶汝兰享有订立契约当日收到地价银180两的权利,同时应保证自己拥有出卖的两段山地的所有权;买受人祁某某则应向叶某交付地价银,按照“推头通例”交纳契税完成过户后,即拥有该土地的所有权。契约文书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明确规范,对这一时期土地权属流转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契约的顺利履行首先有赖于当事人的自觉自愿,取决于当事人是否重信守诺,是否能做到自我的道德约束。

但实际契约履行过程中,当事人可能因为各种缘由而中断或者撕毁契约,从而导致纠纷、争诉等。这就需要外部力量对双方进行监督,以协助契约的顺利履行。几乎所有明清土地契约文书中,都有“中人”“中保人”等。中人扮演了中介、担保人、调解人、证人等多种角色。中人要保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没有争议,要参与土地定价、土地贫瘠与否、土地大小等交易过程中实质性问题的讨论和鉴别。有些中人在促成交易方面颇有经验,他们会将也许并不太熟悉的交易双方约在一起“三面言议”,凭借自身的威望或者智识,说服当事人最终达成协议签订契约。一旦契约出现纠纷或者争诉,中人有责任进行调解。中人凭借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威望,以及对交易双方实际情况的熟悉,会督促双方履行相关义务,或者适时进行调停、斡旋、说合,尽力解决双方争端化解纠纷。如果调解无果,纠纷最终走向诉讼程序。

作为保障社会规范正常运行的最后措施,法律会适时介入各种契约纠纷。双方合意达成的契约文书称为白契,也称为私契。经政府登记入册认可的契约文书则为红契,也称官契。通常红契附有由承宣布政使司统一印制的官府收取契税的证明——契尾。契约经过交契税盖官印后,买受人即可持往过户,过户后,产权转入买受人名下,买受人同时承担相关赋税。《明律·户律·田律》规定:凡典买田宅,“不过割者,一亩至五亩笞四十,每五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其田入官”。没有交过契税的白契和已经交过契税的红契长期并存。清代乾隆年间,土地交易频繁,脱逃赋税现象严重。因此,清政府开始严厉打击白契,大力推广红契。清《户部则例》规定:“凡民间置买田宅,于立契之后,限一年内呈明纳税,倘有逾限不报者,照例究追。”按照《大明律》和《大清律例》的规定,卖方违背诚信原则,重复典卖土地,中人若知情,则与卖地者同罪。明清加大了打击契约履行中的违法行为的力度,确保了民间土地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

传统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土地问题直接关系到赋税征收、人口变迁等重要问题。明清时期在充分考虑社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优先尊重土地交易当事人的意愿,同时辅之以熟人社会网络关系制约,更有国家法律制度加以规范,尽可能保障土地交易流转关系的安全稳定,从而实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摘编自姬元贞《明清履行土地契约的三重保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时期,在履行一份土地契约时,个人道德修为、社会关系制约、国家法律规范三者缺一不可。
B.明清的土地契约包含了民事合同的所有要件,因此,契约中应写明交易双方姓名、标的物价格等内容。
C.明清时期的土地交易中一旦出现纠纷最终走向诉讼程序的情形,则意味着当事双方的个人道德修为不好。
D.明清土地买卖中的私契由双方合意达成,未交契税;而官契则经政府登记认可并已向官府缴纳契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为总分总结构,先提出总观点,再分别从当事人自觉履约、中人监督协助履约、国家法律规范强制履约三个层面具体阐述,最后进行总结。
B.文章指出明清土地契约文书已较完备,形成了类似标准化的“格式合同”,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规范,并举明代绝卖契佐证。
C.文章分析了明清土地契约文书中常有“中人”的原因,阐述了“中人”的具体职责和作用,阐明了土地交易时“中人”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D.文章列举了明清土地交易时不过割、脱逃赋税、不守诚信重复典卖土地等违法现象的处罚措施,说明国家法律制度在三重保障中最为重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时期,契约出现纠纷,中人应从中进行调解,以尽力解决争端。中人也负有一定的法律责任。
B.明清时期出现了买卖、典当、质押等多种土地契约,这与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多重性结构变化有很大关系。
C.明清土地契约文书中的“中人”与交易双方均为熟人,扮演中介、担保人、证人等角色,和今天的房产中介相同。
D.在当今的土地流转和房地产交易过程中,借鉴明清的经验,对保障土地交易流转关系的安全稳定有现实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8年4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进口抗癌药实施零关税。这一举措,将打开进口抗癌药进一步降价的空间,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优惠。
进口抗癌药物多是“天价”,特别是进口靶向药,价格昂责,一般家庭难以承受。调查显示,2012-2014年间、中国癌症患者的人均就诊支出共计9739美元,76%的受访者认为,癌症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事实上,进口药价格高企,底气来自国外药企的独创性。因此,真正从根本上降低药价,关键还在于提升国内药企的创新能力。比如说,国内一类新药盐酸埃克替尼上市,它上市后的价格比进口替尼低了1/3,上市当年销售额即超过2亿元,一举打破肺癌靶向治疗长期被进口药垄断的局面,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竺院士称之为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
——(摘编自人民时评《抗癌药零关税,用开放保民生》)
材料二:
2008—2017抗肿癌药申报情况

——(摘编自药智网《近十年我国抗肿瘤药的整体申报趋势表》)
材料三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药品医疔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长期以来,我国新药审评审批慢、审批积压等问题备受诟病,改革实施后,往年积压的现象得以缓解,创新药获批数量迎来井喷。
进入2017年,药品注册中请变得更加顺畅。根据3月2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17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2017年化药各类注册申请审评审批用时显著下降,其中新药临床试验申请首轮审评审批平均用时约为120个工作日,为法定时限的1.09倍,基本实现按法定时限审评审批。
其中,2017年共有50种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药品通过优先审评程序得以加快、优先批准上市,包括国产自主研发的创新药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等产品。
——(摘编自中国制药网)
材料四
新药审评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简称FDA)重要职能之一,FDA将加快新药审评、促进创新发展作为其一项重要使命。美国新药审评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新药临床试验申请(简称IND)审评过程,另一个是新药上市申请(简称NDA)审评过程。新药申请人完成新药临床前研究后,就可以向FDA提出IND.如FDA在收到IND之后的30天内未提出反对意见,申请人就可以自行开展新药临床研究。
美国、欧洲和日本是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规定国际协调会议(ICH)的创始成员单位,在药品注册审评方面采用许多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指南,但在新药审评速度方面,美国却明显快于欧洲和日本,很多全球创新性新药率先在美国获得上市许可。2013年美国FDA共批准27个新药、其中20个新药系全球首次上市的新药,首次上市的比例高达74%。
美国《处方药用户付费法案》规定,对属于优先审评的创新药,美国FDA应在6个月内完成百分之九十的品种审评。对属于正常审评的创新药,美国FDA应在10个月内完成百分之九十的品种审评。2014年美国FDA共批准41个创新性新药,其中40个新药在6个月或10个月内完成审评。
——(摘编自中国驻美国经商参处《美国新药审评政策介绍》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决定对价格持续停留在较高水平的进口抗癌药实行零关税,以求降低其价格,缓解病患家庭过重的经济负担。
B.近十年抗肿瘤药的整体申报数量在2015年达到高峰,生物制品申报走势曲线与总数申报曲线保持一致,与中药申报在数量上逐年拉大差距。
C.近年来,中国开启了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加快了审评审批速度,增加了审评审批数量,区分了审评审批的轻重缓急。
D.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在新药审评、促进创新发展方面的职能是一样的,但两者工作流程有所不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增强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新药研发能力,就能打破国外药企的价格垄断,实现从根本上降低抗癌药物价格的目的。
B.2017抗肿瘤药申报情况说明,化药申报在数量上占优势,是热门研究生产领域,国家应该优先审评审批化药类的抗肿瘤药。
C.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不仅解决了新药审批积压的问题,还可促进我国药企从仿制药到创新药战略转型。
D.在药品注册审评方面美国和欧洲、日本标准和技术相似或相同,但是由于美国审评制度更有优势,大量全球创新性新药率先在美国获得上市许可。
【小题3】结合材料概述我国为解决“买药贵”“买药难”问题的改革举措,你认为在新药审批方面还可以进行怎样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