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甘草

江辉

妈妈从沙发上猛地一蹦:“我们家出状元了!”

原来表姐甘草高考理科第一。“半夏,去祝贺祝贺!”妈妈的兴奋之情溢满小区,真是让我哭笑不得。这就是一个早更妇女的虚浮躁动么?

小区外,妈妈放慢了脚步:“小学你成绩比她好,初中也不相上下呀?”

她不是责备我成绩不好,而是怪甘草进步快得不近人情。妈妈老拿我与人比,只比成绩,有如她与别人只比白,让我觉得学生的成绩等同于女人的肤色。甘草我太清楚了,成绩不多说,还喜欢烧菜,今天才学,明天就是原创新品。

“运气!对了,我们要找她的运气怎么来的,妈妈说。

我想起初二暑假,我们去湄子镇陪外公。甘草带了《红楼梦》,我带了习题。我对描写贵族女人喝茶吃饭斗嘴的名著实在提不起兴趣。外公很开心,吃过晚饭就催促早点睡觉,第二天很早就把我们拉出梦乡。小镇早晨很静,只有蝉们重复晚上的话题。甘草说,蝉是衬托静谧的,而汽车只添加分贝。

突然一块巨大的黑影迎面扑来。阴影来自头上的大树,镇上人叫它元宝树,春末夏初,串串小荚如元宝,喜气吉祥。

外公摸出两个松子,叫我们扔到树上去,越高越好。松子连着布片,布片红底黑字看不分明。我没多想,跟着甘草用力抛了上去,然后顺时针方向绕树三圈。两张布片在树上微微飘动,像远方的旗帜。外公很满意,他是一个仪式感很强的人。外公说,凡是活得超越了同类的生命都值得敬畏。这树遭过雷劈,被雪压折过,村里其他大树都死了,它却依然郁郁葱葱……

大姨家里,舅舅、舅妈和表弟陈皮已经在了,大家开开心心地恭喜。大姨说:“明年半夏来个双子星!”大家又笑得热情洋溢。妈妈趁势把我拽进甘草房间:“明年的状元抓紧学习去!”

我知道妈妈的用意。外面电话此起彼伏,大姨侃侃而谈,但我听来与其他好学生千篇一律,无非是聪慧、自觉、勤奋。“我们从不去补习班。”这是学霸家长的傲慢。其实我知道大姨常逼着甘草去补习,甘草与他们斗智斗勇,他们才妥协的,代价是必须看父母为其选择的鸡汤文。

甘草对我说过,鸡汤文是给大人看的,他们看到的令他们醍醐灌顶的东西,在我们眼里一钱不值。他们自己喝得津津有味的可不是什么正能量,是舍得、放下、活在当下,为自己攀不上去的路找个漂亮的台阶下,给我们的就变成励志汤了。后来我想通了,高考作文不就是写给阅卷的大人看的吗?我也学学,到高考时熬碗鸡汤给他们喝。

大姨接受采访时,每人都进来扫视一遍,像机场的安检仪。甘草房里杂乱无幸,她喜欢面上的无序,有时还故意制造混乱,但她非常清楚东西在什么地方。舅舅捋了一遍书架,舅妈一个踉跄把垃圾桶勾翻了。那是故意的,大姨说过,甘草刚整理了高考垃圾。

“你们是在找一支笔吗?”

大家都盯住我。

大姨说:“是吗?找到没有?只要对孩子们有益,尽管拿走。”

舅舅挠头:“是,笔!甘甘高考用过的笔,也让我们沾沾灵气。”

妈妈说:“我们三姊妹高考轰动了湄子镇,只要看见路人朝外公上班的中药房指指点点,那一定在说我们。考前,外公都送一支笔,是叫滴水寺大师父开过光的,文殊菩萨加持过。现在外公没了,这是绝笔了!”

“我知道笔在哪里。”我说。

大家的眼光齐齐扫过来,灼得我皮肤生疼。

甘草告诉我,有次考砸了,外公给了她一支笔。甘草说,她知道那个秘密,让我用它去月考,让外公帮我杀进前五十!说完咯咯地笑。她高考前,我去还过。她说,这笔太粗不合手,怕影响书写速度,让我先收着,以后还她。这支笔适合纪念。

妈妈低着头。舅舅欲言又止。

大姨轻轻地说:“这丫头,什么都能借。大姐,二姐,你们看这样好不好,这个笔明年夏夏高考就给夏夏。考好了后年皮皮高考就再给皮皮。”

“笔断了。”我说。

前几天皮皮找我问数学,没带笔,拿着它就用。他不停地拗笔,终于拗断了。回去时又一把把笔的残骸塞到书包里。

大家再不说起这支笔的事。

媒体狂轰滥炸,甘草红遍全市。一天,她叫我一起去湄子镇看看,回来还要试试手艺。她的手艺我毫不怀疑。她甚至喜欢洗碗。她说油腻的东西被一通抚摸,变得白玉一般,好唯美哦!她说洗碗是改头换面,烧菜则是事物质的提升。这里面有想象,想象到达的地方就是菜品的高度;有判断,什么材质做什么菜;有协调,油盐酱醋糖要恰到好处;有度,把握好火候、时间;有针对性,对菜更对人,宜蒸、宜炒、宜生……看完《红楼梦》又说要搞个红楼菜系,要有宝玉吃的糖腌玫瑰骨,贾母吃的牛乳蒸羊……

外公生前就特别爱吃甘草做的菜。外公墓前,我向她说了笔的事情。她说最好的纪念在心里。她拿出毛巾认认真真地在外公墓碑上擦拭起来。我知道,甘草比我更懂外公。

树上满是红色的字条,金榜题名、爱情甜蜜、健康平安……一直爬升着,直到大树顶端。有人问:“当年老中医为两个外孙女的祈福条子挂在哪里?”有个长者吩咐:“滴水寺和尚说了,挂得不要超过状元的高度。”我说:“他们要是知道你就是状元,还不把你贴成红纸人?”

甘草说:“我们挂在树上的布条还在吗?”

我们几乎同时看到了一支笔!透明胶黏合了它的断肢,如缠着绷带的英雄身躯。此刻,它跟一张红色的字条一起,在大树的树芯里摇晃。

突然,甘草说:“大树病了。”

我一看,确实,树叶反卷。大树病得不轻。

我们绕行大树三圈,然后离开。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人物鲜活生动,取名暗示了外公与孙辈微妙的联系;大量人物对话极具生活气息,拉近了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
B.作者善于制造起伏变化的效果,在“寻笔”的情节里,不断地制造悬念、给出希望,又接连突转,使人物期望破灭,一波三折,极富戏剧效果。
C.小说情节在现实与人物回忆中反复穿插,充分地解释了主线相关情节的缘由,使情节更为合理,同时细节的叠加也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可感。
D.小说结尾蕴含深意,“大树病了”一语简洁隽永,富有象征意义,以树的衰亡透露出甘草对未来生活悲观消极的态度。
【小题2】有论者认为,甘草的形象是“成人世界对比的镜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甘草”为题,为什么以半夏的视角叙述故事?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6 04:55: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渔樵问答》是一首古琴曲。存谱最早见于明代萧鸾撰写的《杏庄太音续谱》(1560年)。萧鸾解题为:“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近代《琴学初津》说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②“令人有山林之想”固然不假,但此话并非正解。虽然此曲有一定的隐逸色彩,能引起人们对渔樵生活的向往,但此曲的内中深意,应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及“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兴亡得失这一千载厚重话题,被渔父、樵子的一席对话解构于无形,这才是乐曲的主旨所在。那么,他们的对话中到底蕴藏了什么玄理呢?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北宋一部奇书《渔樵问对》。琴曲《渔樵问答》与《渔樵问对》也许有一定的内在关联。前者通过渔樵对话来消解古今兴亡等厚重话题,而后者则试图通过简洁的对话对世界做出根本性的哲学解释。《渔樵问对》的作者是邵雍,北宋儒家五子之一。邵雍学貫易理,儒道兼通,他毕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一于一心,从而试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的天道贯通起来

④《渔樵问对》着力论述天地万物,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奧妙和哲理。这本书通过樵子问、渔父答的方式,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目的是让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的道理。《渔樵问对》中的主角是渔父,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渔父之口。在书中,渔父已经成了“道”的化身。

⑤渔父作为“圣者”与“道”的化身,由来已久。《庄子·杂篇·渔父》中曾记述了孔子和一个渔父的详细对话,对话中渔父对孔子大段阐述了道家的无为之境,孔子叹服,尊称渔父为“圣者”。屈原所著《楚辞》中的《渔父》一章讲了这么一则故事,屈原被放逐后,游于江边,看起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问屈原为何流落于此。屈原回答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因而被放逐到这里。渔父劝屈原该看破世人世事,不必“深思高举”。屈原不听,执意欲“葬于江鱼之腹中”。渔父莞尔而笑,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歌子远去。渔父在这里已成为一个欲引屈原“悟道”的先知。

⑥历史上最有名的“渔”的代表是东汉的严子陵,早年他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很赏识他。刘秀当了皇帝后多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严子陵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李太白曾有诗云“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清代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举重若轻,轻描淡写便绘就一幅渔人秋江独钓的胜景。

⑦历史上“樵”的代表则是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朱买臣早年出身贫寒,常常上山打柴,靠卖薪度日,后妻子因忍受不了贫困而离开了他。有人说“樵”有禅意,这种说法待考。

⑧中国自古以来有渔樵耕读的说法。民间的屏风上常画有渔樵耕读四幅图。渔图和樵图画的分别是严子陵和朱买臣的故事。耕图和读图画的分别是舜教民众耕种的场景和战国时苏秦埋头苦读的情景。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这四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价值取向。其中渔为首,樵次之。如果说耕读面对的是现实,蕴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么渔樵的深层意象是出世问玄,充满了超脱的意味。

⑨《渔樵问答》一曲是几千年文化的沉淀。“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尘世间万般滞重,在《渔樵问答》飘逸潇洒的旋律中烟消云散。这种境界令人叹服,然古往今来几人能够?虽向往之,实不能也。

(选自《中国十大古曲赏析》,有删改)

【小题1】第②段中“内中深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分析第③段中的画线句,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
【小题3】根据文意,最能体现《渔樵问答》乐曲主旨的诗句是(   )
A.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B.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
C.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D.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小题4】从全文看,《渔樵问答》一曲中有哪些中国文化积淀?
(1)
(2)
(3)
【小题5】名曲《渔樵问答》以渔樵对话的形式来消解古今兴亡等厚重话题,举重若轻,飘逸潇洒,境界令人叹服。与苏轼的《前赤壁赋》异曲同工,请根据下列表格作简要分析。
 
《渔樵问答》
《前赤壁赋》
形式
渔樵对话
 
话题
古今兴亡
 
境界
举重若轻,飘逸潇洒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孙艳梅
吃晨饭的时候田春花跟男人说,给你商量个事儿。男人的脸埋在碗里说嗯。春花给男人盛上一碗饭,我寻思把咱家和三枝家的那堵墙拆掉。
春花给男人说起半个月前发生的一桩事儿。那天晚上她睡得正香,恍恍惚惚听见砸门声,披衣跑出去一看三枝的儿子小龙在门外哭得都没人腔了:二大娘二大娘我妈她……等春花跑到三枝家里,三枝正疼得满床打滚,春花骑着电动车一溜烟把三枝带进镇医院。大夫说再晚点就没命了,万一那天我就睡死了一直听不见砸门声呢?春花心有余悸地说,人吃五谷杂粮,保不准我哪天也……啥的。你和三枝男人在外打工,仨月俩月不着家,把墙拆掉,我们两个女人彼此好有个照应。
我没意见,男人说,只是三枝家里的同意拆墙吗?
春花笑,这会儿三枝应该也和她男人商量好了吧。
春花来到院里,西边的墙脚有个半米高的木凳,她踩上去大喊,三枝三枝。三枝的头从墙头上露出来,大拇指和食指蜷成圆圈很洋气地说,欧了。
吃过晨饭,春花男人去隔壁家一转悠,回来,就抡起大锤。三枝男人在墙那边接应,你一锤,我一锤,剩南边的最后一个角,春花和三枝上前合力一推,一片尘土飞扬中春花拍拍手,德国那啥墙也是这么倒的吧?
没了墙的院子一下子敞亮了,两家合伙吃了个午饭。男人在院子里喝酒,女人炒菜端菜,皮小子疯跑。虽说初春的春风咬人,可春花一点不觉得冷,三枝更是热得脱下外套。
春花包了韭菜饺子喊三枝过来吃,三枝提一只饺子耳朵塞满嘴,拆了墙,真方便,你还记得我上次做渣豆腐,托墙头上没端好,汤汤水水洒你一身。春花说,可不是,现在可好了,咱们就像一家人一样。
春花和三枝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好得真像一家人一样。
天慢慢暖和起来。南墙角春花种了几畦菜,那天她端着舀子给菜地泼水,三枝家的鸡扑棱棱跑过来,二话不说就啄春花的菜,春花撵着鸡,不小心踩到一泡新鲜的鸡粪,就说三枝你怎么把鸡放出来?三枝坐在太阳底下绣着十字绣说,鸡散养,下的鸡蛋才好吃。春花说,鸡到处拉屎,忒脏。三枝笑得花枝乱颤,你吃我的鸡蛋时咋就不嫌脏了?春花听着三枝的话很不中听,这是什么话,自己种的菜她三枝也没少吃啊。春花继续撵鸡,去去,馋嘴东西。
天晌,春花掐了新鲜的苔菜,给三枝送屋去,三枝正炒菜,春花闪进去把菜放进菜盆说,我都洗好了,你直接上锅就行。傍晚春花找三枝,那把苔菜窝在屋角的菜盆里都蔫巴了。
春花去秋月家玩,看见秋月的正屋里挂着一幅“富贵满堂”的十字绣,照得满屋亮堂堂。春花一看就知道是三枝的杰作,天天看她坐院里一针一线的,包括花腰小蜂有一针挑错了,春花都熟悉的很。心里就酸溜溜的,自家正屋一直空荡荡的就缺富贵满堂呢。回家,果然三枝又换幅“东风第一枝”的绣品,绣得认真极了,连春花进来都没发现。
春花闷闷不乐,院子里小龙和小虎又打起来了。龙虎斗,小龙明显占上风,小虎被压在身子底下。春花心疼地冲出去一把把小龙从儿子身上扯下来,小龙并不怕这个二大娘,理直气壮地说,小虎抢了我的漫画书。小虎“哇”得一声哭了,小龙还抢了我的娃哈哈呢。春花拽着儿子回屋时候,瞄见三枝的窗前人影儿一闪。
春花娘生病,春花带着儿子回娘家住了三天。回家,第一件事习惯性向西瞅,目光就被一堵墙堵住了。
这墙堵得春花百爪挠心,她连包都没放,窜到屋里像炸药包一样摸起电话就炸,你抓紧时间给我回来!
春花和三枝竖起的两重墙,把北斗村村民的大牙都快笑掉了,你听说过两墙之隔的邻居吗?千古奇闻千古奇闻哪!
一天春花忽然发现儿子不见了。屋里屋外没寻到,正心慌就听见墙里传来咯咯的笑声。她赶紧踩上久违的高脚凳,一幕让她脸红的景象呈现面前:墙与墙之间半米的夹道里躲着两个小人儿,他们头挨头亲密地看着漫画书,旁边散落着娃哈哈的空瓶儿。
春花其实不知道,就在刚才,西边墙头上也有个女人像她那样踩着高脚凳看了半天,俊俏的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像一片桃花杏花林。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一个“埋”字,极富表现力,很有生活气息,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B.天气暖和,春花和三枝的关系却冷漠了,人情和环境构成鲜明的对比,究其原因,三枝和春花不能互相包容和开解,反而垒起了一堵墙。
C.小说中人物的名字都是精心构想的,比如春花、秋月,这是具有美好色彩的传统意象,三枝则暗含着其主人二三其德,不能贞一。
D.综合全文来看,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春花,暗线是三枝,明暗交织,既能凸显春花的形象,又能使情节紧凑。
【小题2】小说以“墙”为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墙被拆后,两家合为一院,春意融融,会餐洽洽,这个场面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群”与“众”密切相关,“群”本身就有“众”或“众多”的意思。《国语·周语》讲:“人三为众。”正是由于“群”与“众”相近,所以形成了“群众”组合词,代表“许多人”“众人”。古典文献存在“群众”一词的使用现象。例如,《荀子》:“群众不能移也。”进入20世纪,“群众”与“人民”“大众”等基本同义。

先秦儒家不乏“众”的论说,某种意义上发展了一种“众论”。孔子的“众论”极富特色,内涵深刻,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特有的群众责任观念。在儒家视野中,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则主张爱众。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这其中必然包含着对民众的爱。为此,孔子对弟子提出了孝悌、谨信和泛爱众等责任伦理要求。对于孟子来说,爱众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与众同乐”。他认为,“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而在“与人乐乐”中“与少乐乐”又不如“与众乐乐”,体现了爱民众的责任担当。

二则强调济众。在孔子看来,一个真正的仁者能够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如果广泛地给予人民以好处,又能接济广大的民众,不仅属于仁者,甚至就已经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孔子这里对仁的诠释,包含着对仁者爱民济众的政治道德要求。

三则倡导得众。在教学过程中,孔子不但括明了“仁”为“爱人”和“知”为“知人”,而且阐明了真正的智慧之人应当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对此樊迟不理解,孔子弟子子夏解释:舜汤之所以拥有天下,就在于注重从人民大众当中选贤任能,使得心存不仁不义的人选离。“选于众”就是“得众”,就是“尊众”,体现了原始民主精神。

四则提倡容众。与“宽则得众”一脉相承,孔子弟子子张从人际关系角度阐明了“容众”的责任伦理。子张认为,不论一个人可不可交都应当与之交往,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既赞美善人又同情能力差的人,关键是自己要具备贤良之德,如此才有拒绝别人的资格。显然,子张所倡导的是普遍交往准则,追求的是“尊贤容众”的责任美德。

无疑,儒家所彰显的爱众、得众、济众、容众等群众责任观,由于缺乏现实经济政治基础而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成分,但它毕竟表达了对广大民众的关爱之情,对民事民疾的同情之感,对民众力量的认同之心,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摘编自涂可国《得众济众——先秦儒家关于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群”与“众”意义相同,“群众”代表“许多人”“众人”,与“人民”“大众”同义。
B.孔子提出的孝悌、谨信和泛爱众等主张是为了要求人们具有爱民众的责任担当。
C.“与众同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是孔子“爱众”思想的重要表现。
D.“容众”与“宽则得众”一脉相承,子张强调君子既要尊重贤人又要能容纳众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荀子》中的句子为例证明古典文献存在“群众”一词的使用现象,有说服力。
B.文章先阐述“群”与“众”的关系,再引入对儒家视野中为政者群众责任观的论述。
C.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先秦儒家关于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
D.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来论证论点,最后指出群众责任观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一个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仁者如果能够接济民众,就达到了圣人境界。
B.舜、汤注重从人民大众当中选贤任能,人才“选于众”,体现了原始的民主精神。
C.子张觉得不论一个人可交不可交都应当与之交往,表明了子张倡导普遍交往准则。
D.儒家所彰显的群众责任观,表达了对广大民的关爱之情,在当今依然具有积极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独角兽,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生物,稀有而高贵。基于此,人们常用独角兽企业来形容发展前景看好的初创企业,它具有发展速度快、稀少,是投资者追求的目标等属性。独角兽企业的界定标准是:创业十年左右、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其中,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企业被称为“超级独角兽”。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各类创新资源的加速流动,逐渐形成了能使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的社会土壤,使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机会,整合资源,爆发式成长为“独角兽”。当前,独角兽企业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强弱的评价指标,是全球各路资本竞相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所在。
(节选自《发展独角兽企业的思考》)
材料二:
2018年3月23日,科技部在发布《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164家,与2016年相比增加了33家。其中因上市、被并购和成立超过十年而毕业的独角兽企业共20家,因估值下降而退出独角兽企业榜单的企业有9家。综合来看,2017年新晋独角兽企业高达62家,总估值6284亿美元,成都、宁波、东莞等六城市首次出现独角兽企业,这与国家重视创新的政策相符。而2016年全国共有131家独角兽企业,估值总和为2137亿美元。
从行业布局和地域分布来看,具有如下图的特点:
164家“独角兽”行业分布

数量分布 估值分布

材料三:
“独角兽”的大量涌现源于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它是经济爆发增长的标志。新经济时代,创新全球化和社交化等资源加速流动,为“独角兽”的大量涌现创造了基础条件。
“独角兽”的成长中,有两个关键特质。一是自成长,制定新的行业规则,遵循新的进化法则,适者生存,依靠生态力量自发前进。比如,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优步”,颠覆原有规则,在打车行业中聪明地构建平台,植入盈利模式。
二是要有生态圈。只有冲破藩篱、合作共赢,才能爆发式成长。首先,是“走出去”——与外部企业开展生态型合作。传统制造企业需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移动等新技术实现转型,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这些新技术往往是外部新兴行业中的企业所具备的核心优势。其次,是“请进来”——给顾客提供参与共创价值的机会。消弭与消费者的“楚河汉界”,利用顾客行为数据来提升自身管理质量,通过释放顾客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来改善创业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将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准则。
“独角兽”在引领产业新业态升级、产业变革、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创新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雅虎到谷歌再到脸书,“独角兽”企业成为引领产业新业态升级发展的领头羊。从产业变革来看,“独角兽”是引领产业变革的先锋,它颠覆了传统产业模式,成为产业的新核心,并带来产业的全新变革。
“独角兽”还是城市名片和区域经济引擎。“独角兽”的辐射带动作用能促进上下游产业发展,产生杠杆效应,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独角兽”还成为区域城市名片,提升区域知名度,从而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引导。
(摘编自长城战略研究所《新经济先锋:“独角兽”企业》)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7年我国独角兽企业具有数量高速增长、新晋企业多、规模估值扩大等特点。
B.在独角兽企业分布的18个领域中,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成为集中爆发领域。
C.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估值来看,独角兽企业都主要分布在“北上杭深”等大城市。
D.独角兽企业具有向与人们基本生活相关的传统产业和更广泛区域发展的趋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能成为衡量国家创新能力强弱的评价指标是因为独角兽企业是产业的新核心,并带来产业的全新变革。
B.独角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成长的特点让它能够遵循新的进化法则,依靠自身生态力量和它所具有的外在因素前进。
C.独角兽企业给顾客提供参与企业管理的机会,利用顾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自身的同时也服务消费者。
D.独角兽企业能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因而成为区域城市名片,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引导。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独角兽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