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易经》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一部经典哲学著作。历史的考察表明,无论是老庄的道家思想还是孔孟的儒家思想,抑或其他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典思想,都无不受到《易经》思想的深刻影响。这样看来,《易经》就成为中华古典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
认真研读《易经》原著,我们发现,《易经》从某种程度上说乃是中华民族千百万年生活经验和思想智慧的高度概括。从历史的另一个层面我们还观察到,中国历史上很多帝王将相和杰出人物都精通《易经》文化,其中周文王、孔丘、孙武、诸葛亮、刘伯温、朱熹、王守仁等都是著名的《易经》大师。易者,变也。变化、变通是《易经》思想的核心理念。《易经》思想跟其他出自于它的一切思想的显著区别在于它是直接面向现实人生和与现实人生相关的天地万物的,它所揭示的乃是人性与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即“人之道”和“天之道”。但这种道不是形而上的抽象之道,而是人性的变通之道、自然的变化之道、社会的运行之道、历史的演变之道,闪烁着素朴的科学和理性精神。正因为这一点,很多《易经》大师们将其活学活用于政治、军事、文化或现实人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孙武吸取《易经》思想不仅创建了在哲学思想上一脉相承的兵法,而且在实战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很多精通《易经》思想的人都能在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中保持一颗相对和谐安宁的心灵,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另一些文化巨匠如苏轼、杨万里、周敦颐等结合自己的现实人生来把握《易经》的精髓,写出了闪烁着人性智慧的不朽诗篇,写出了历久弥新的人生况味。因此,我们认为《易经》本质上是一种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它不拔高人性,也不贬低人性,正因为如此,《易经》蕴藏着丰富深刻的人生智慧。
在科学技术有了巨大发展、人工智能驾驭后高碳社会的今天,《易经》中丰富深奥的人文思想和辩证思想依然给我们以价值和意义。甚至可以说,这些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恰恰可以作为医治为高度发达的物质世界、技术世界和高碳文化所异化、损伤的心灵的灵丹妙药。这是因为,第一,《易经》思想不是一种严重脱离人生的不切实际的刻板伦理道德,后者的理想主义色彩使得它很难内化为一种自觉自愿的现实行动。它直接通达人性的深处,并为无助、失衡、焦虑、彷徨的人性提供最理性的、最实用的解决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解除人性的烦恼和困局,有助于实现积极、健康、和谐的人生。第二,《易经》思想也不是一种消极遁世无所作为的思想,后者是道家思想的精髓,这种道家思想尽管听起来美妙悦耳,但人无法生活在没有任何烦恼的真空世界,必须随时面对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除非生命结束。《易经》所强调的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的是得与失的平衡,强调的是积极进取和退让有致,因此,是对盲动的、复杂的人性规律的洞见。既然《易经》思想本身就具有塑造低碳心灵的现实作用,或者说其本身就是一种低碳性质的人生哲学,那么将其作为后高碳社会中低碳艺术文化建设中的一种重要的内生性文化资源就具备了最大的合理性。
(节选自马立新《<易经>哲学与当代低碳文化建设》)
【小题1】下列关于“《易经》思想”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以老庄的道家思想和孔孟的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一切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主要源头之一。
B.它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经验和思想智慧的概括,对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和杰出人物都有广泛影响。
C.它直接面向现实人生和与现实人生相关的天地万物,这是它与其他一切思想的显著区别。
D.它的核心理念是变化和变通,它所揭示的不是形而上的抽象之道。而是人性与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
【小题2】“《易经》思想在后高碳社会的今天仍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对其中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经》思想不是一种严重脱离人生的不切实际的刻板伦理道德,能被内化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自愿的现实行动。
B.《易经》思想能为被损伤的人性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能解除人性的烦恼和困局.实现积极、健康、和谐的人生。
C.《易经》思想有别于消极遁世无所作为的道家思想,它凸显的是得与失的平衡,强调的是积极进取和退让有致。
D.《易经》思想蕴藏着丰富深刻的人生智慧,是对盲动、复杂人性规律的洞见,具有塑造低碳心灵的现实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易经》大师们之所以在政治、军事、文化或现实人生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是因为《易经》揭示了“人之道”和“天之道”。
B.受《易经》思想的影响,孙武创建了具有前后贯通一致的哲学思想的兵法,而且在实战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C.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都是精通《易经》思想且在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中保持相对和谐安宁心灵的人。
D.结合自己的现实人生来把握《易经》的精髓,苏轼等文化巨匠写出了闪烁人性智慧的不朽诗篇及历久弥新的人生况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23 09:46: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词就其本来性质而言是歌辞,是广义上的诗歌的一种。

中国古代的诗歌,向来同音乐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如《诗经》的全部和《楚辞》的一部分,以及汉魏六朝乐府诗,原来都是配乐歌唱的。但随着新的音乐和新的歌辞的出现,原来的歌辞往往成为纯粹的文字作品,譬如《诗经》到了汉代,汉乐府到了六朝,都只有少数还在传唱。而六朝人和唐人所写的古乐府诗,也都只用于诵读。

汉魏六朝主要的音乐系统为“清商乐”,而到了隋、唐,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系统——燕乐。它是由西域流入的“胡乐”(尤其是龟兹乐)和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而产生的。“燕乐”至唐代大盛,其歌辞起初叫做“曲子词”,后来简称为“词”。在唐代,不少文人诗歌(尤其是七绝)被伶伎直接用来配合音乐歌唱,如《乐府诗集》所录《水调》的第七段,就是杜甫的七绝《赠花卿》。但以齐言的诗入曲必然有不相合的,为了适应曲调格式,就需要做一定的变动处理,如破句、重叠、和声等,这样才能和长短不齐的曲拍相合。与此同时,也有人一开始就按照曲拍的要求来写作歌辞。近代在敦煌发现了一批唐代民间曲子词的抄本,这些歌辞的句式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在字数、平仄等方面似尚无严格规定。一般把这种曲子词视为词的原始形态。词形态完全稳定以后,是一种具有严密的格律形式、句式参差不齐的诗体。每首词都有以词牌命名的词调,表明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规定了一首词的文字格律:依乐章结构分片,依曲拍断句,依乐声高下用字。到后来,词和音乐脱钩,词成为书面文学,词牌就只表示文字的格律形式了。

词能成为宋代文学成就的主要代表,当然不可能仅仅取决于其音乐特征和句式上的变化,更取决于它在抒情表现上的某些特征。诗的发展历史很长,功能也复杂,词则具有更为单纯的抒情性。而且,在苏轼、辛弃疾那种 “豪放派”出现以前,词很少像诗那样触及严肃、沉重、宏大的主题,它关注的主要是男女欢爱、相思别离、风花雪月之类。这些更具有个人性的、与日常生活更贴近的情感内容,在词中获得充分的表现。诗的语言通常追求精练,常用浓缩和跳跃的笔法,所以很难在细节上展开。而词的表达更为浅显和委婉曲折,意脉的流动较为连贯,因而能够将情感呈现得更为细微。像温庭筠《更漏子》的下阕写“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在诗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词的长短句格式,也不能只看到它与音乐的关系。参差错落的节奏本来是由音乐旋律决定的,但同时,这样的形式也更适合上述抒情偏向的需要。

古人有一种习惯的说法,把词称为“诗余”。“余”者,余绪之谓也,诗中说不尽的、不便说的,就拿到词中来说。在古人一般的观念中,词较为轻巧、浅俗,格调不如诗高雅,有点小看它。但正因为如此,词的写作更少拘束,更为自由。而对于喜好和擅长写作词的诗人来说,则未必有轻视的意识。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的诗、词和音乐的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燕乐”是从西域流入的以龟兹乐为主的胡乐和以清商乐为主的汉族音乐相互融合的产物,盛行于唐代。一般来说,配合燕乐而写的歌辞可视为词的雏形。
B.中国古代诗歌有一部分原本是配乐歌唱的,如《诗经》、汉魏六朝乐府诗等。但到了后世,许多诗歌就只用于诵读,如六朝人和唐人所写的某些乐府诗。
C.唐代文人创作的七绝,是当时燕乐歌辞的之一,但为了与曲拍相合,配乐歌唱时需要做破句、重叠、和声等处理。这是因为以齐言的诗入曲必然有与曲调格式不相合的。
D.词的长短句格式,也不能只看到它与音乐的关系。音乐旋律本来是由参差错落的节奏决定的,但同时,这样的形式也更适合上述抒情偏向的需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近代在敦煌发现了一批唐代民间曲子词的抄本,这些歌辞的句式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在字数、平仄等方面无严格规定。
B.杜甫的七绝《赠花卿》,就是《乐府诗集》所录《水调》的第七段,这充分说明唐代就是伶伎直接拿文人诗歌来配乐歌唱的现象。
C.词具有更为单纯的抒情性,主要是抒发男女欢爱、相思别离等更具个人性的、日常化的情感,在苏轼、辛弃疾那种 “豪放派”出现以前,很少触及严肃、沉重、宏大的主题。
D.词的长短句格式,不仅是抒发情感的需要,更是由音乐旋律决定的,而后者是决定词能够成为宋代文学主要代表的更重要的因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余”的含义可以看出:一方面,古人认为词的格调一般要低于诗一等;另一方面,词的产生,其实是广义的诗歌自身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对诗不足之处的扩展和补充。
B.温庭筠《更漏子》的下阕所表现的离情,在诗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这是因为诗在语言上多追求精练,且常用浓缩和跳跃的笔法,很难在细节上展开。
C.相比较于诗而言,词的发展历史较短,功能较单纯,但其轻巧浅俗反倒使词的写作比诗更加自由,在内容和表达上,受到的限制更少。
D.词的形态完全稳定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词牌的作用发生了变化:起先它规定了词的分片、断句、用字,表明了词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后来就表示文字的格律形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申遗成功是文化保护新起点
塔元培
日前,德国波恩第三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为中国响起的掌声,让远在万里之外的人们欣喜。世界遗产委员会各成员一致同意,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48项,位居全球第二。
在国人的印象中,申遗成功或许不算什么大新闻,但对于生活在我国西南山区的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同胞来说,“土司遗址”跻身世界遗产殿堂,是令人瞩目的文化事件,绵延千百年、凝聚“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管理智慧的土司制度及其文化,也因此向世界揭开了神秘面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当“世界遗产”在广袤中国大地上,拥有了来自更广大区域、更众多民族的新注解,中国传承文化、保护遗产的努力,再次得到了世界肯定。
从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算起,中国的“申遗之路”已走过30年。与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相伴,拥有五千年不断流的文化的中国人,在走向现代化的路上,对这片土地上的文化遗产,不断加深着认识和理解,加大着保护与传承的力度。目前,除了近50处世界遗产,我国还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25个,历史文化名镇252个、历史文化名村276个。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社会为文化遗产倾注的努力,是赓续文脉、珍视文化的普遍共识。
《世界遗产公约》第四条明确指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主要是有关国家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遗产的名号,意味着更大的责任。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履行保护责任的新起点。
此次申遗成功的土司遗址,非常脆弱,不易保护。令人欣慰的是,得知入选的好消息,各地在喜悦的同时,也表达着对保护责任的清醒与担当。在永顺老司城,当地县委书记的第一反应是“进一步完善保护体系”,制定村规民约,对遗址区进行24小时巡查值守;在遵义海龙屯,当地政府正在谋划关口、城墙等遗存的修缮保护,聘请专家学者把脉文物安全。
当然,如果把观察的视野打开,在越来越重视遗产保护的今天,依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在一些地方,存在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保护等倾向,一些人把申遗作为一项政绩工程来抓,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申报下来后却忽略了后续的科学保护和管理;一些地方将历史建筑改造成豪华酒店,为做大“门票经济”不顾文化遗产的承受力,心里只算经济账。凡此种种,都会对文化遗产造成伤害,造成难以弥合的裂痕。
在文化传承中,保护与开发是永恒的课题。文化遗产不可复制,也不能再造,不管是申遗还是入选之后,保护应该始终放在第一位。也只有做好保护,文化遗产才能可持续利用,更好造福于民、传之子孙。因此,算好文化账、算清社会效益账,而不是以“摇钱树”思维看待文化遗产,应该是我们面对先人文化财富的最基本立场。
一位80多岁的美国老华侨曾感慨,少小离家的他对家乡的印象已经模糊,唯一记得的是家乡的小庙,临行前他在庙里磕头,走的时候也是一步一回头。“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忧思与向往,这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课题。德国波恩世遗大会上发表了《“为遗产联合起来”波恩宣言》。而在中国,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每个人都
行动起来,少一些“到此一游”的任性,多一些敬畏文物的自觉,不断守好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才能让它的光芒照亮心灵。
(选自2015年7月6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位居全球第二,高达48项。
B.如今申遗成功根本不算什么新闻,然而对于生活在我国西南山区的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同胞来说,“土司遗址”申遗成功,是令人瞩目的文化事件。
C.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申遗成功后,当地县委书记的第一反应是担当起保护遗址的责任,下令制定村规民约,对遗址区进行24小时巡查值守。
D.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申遗成功后,当地政府就意识到保护遗址的责任,正在谋划关口、城墙等遗存的修缮保护,聘请专家学者把脉文物安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南山区少数民族“土司遗址”跻身世界遗产殿堂,再次表明中国传承文化、保护遗产的努力得到了世界肯定。
B.在走向现代化的路上,中国人对自己土地上的文化遗产,不断加深着认识和理解,加大着保护与传承的力度。
C.如今在保护遗产方面,存在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保护等倾向,直接把申遗作为一项政绩工程来抓,申报下来后却忽略了后续的科学保护和管理。
D.一些地方政府心里只算经济账,为做大“门票经济”不顾文化遗产的承受力,将历史建筑改造成豪华酒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世界遗产公约》可以看出,世界遗产的名号,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土司遗址”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履行保护责任的新起点。
B.虽然土司遗址非常脆弱,不易保护,但是“土司遗址”申遗成功,使得各地在喜悦的同时,也表达着对保护责任的清醒与担当。
C.我们面对先人文化财富时,要算好文化账、算清社会效益账,而不是以“摇钱树”思维看待文化遗产。
D.只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多一些敬畏文物的自觉,不断守护好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就能让文化遗产的光芒照亮心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语言与文字
袁行霈
①我们在广东或香港旅行时,言语不通,遇到困难,以纸笔来作“笔谈”,却是最简单的一种解决的方法。原来,不管语言的如何分歧,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在很早的时候便已寻找到一种统一的工具了,那便是“文字”的统一。在远东大陆上的这个大帝国,所以会有那么长久的统一的历史者,“文字”的统一,当为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②正同每个野蛮民族之必有其语言一样,最野蛮的民族也必各有其最幼稚的文字的萌芽。语言只是诉之于听觉的,其保存,只是靠着人的记忆,其传达,只是靠着人的口说,未必能传得远,传得久,传得广,或未必能够正确无讹。但文字则不同,她是有语言所未必有之传达的正确性和久远性的。自有文字的发见,于是人类的文化才会一天天的进步;往古的文化得以传述下去,异地的文化,得以输传过来,所取用者益广,益博,于是所成就者也就愈伟大,愈光荣了。
③语言和文字同为传达思想和情绪的工具。却一则诉之视官,一则诉之听官,其发展并不是同循一辙的。在那时,文字还不过是绘画的或象征的符号,其作用至为简单,只是帮助记忆而已。今日非洲及澳洲的土人们,每遣使人他适传达意志时,则用一种树枝造成的木棒,以种种样式的符号刻划于上,以备遗忘;或对方见了这棒也可以明了其意。秘鲁的土人昔尝用结绳的制度,这正与《易系传》所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的话相应。但较进步的民族,则应用到更复杂的绘画或和绘画相类似的方法,以传达或记载某意或某事。最初的文字,大都和实物是相差不远的。中国古代的象形字,如日、月、山、川、鸟、马等等,皆不过是绘画而已。埃及的象形字,像说两匹马,便是实在的绘着两匹马的。但后来,这些绘画的字形,渐渐的简单了,离开图画便一天天的远了。同时,许多抽象的观念,也能以会意的字表之,如上下等字,都是由象征文字而出来的。
④但文字如果不能和语言连合的话,便永远只会是一种绘画或象征的符号而已。人类文化愈进步,于是文字不仅是实物的绘画的或象征的记录,而也是语言的代表或符号了。文字和语言的合一,一面语言渐渐的得以统一了,一面文字也更趋于复杂,滋生得更多,而同时,离象形字的状态也益远,更有许多象音、会意的字创造出来。在这种人类所特有的符号之下,千万年来,是那样精致的记录下,或传达出人类的伟大的思想与情绪!所谓文学便是用这种特创的符号记录下或传达出的人类的情思的最伟大的、最崇高的和最美丽的成就。
⑤中国古代的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至少,在中原的民族是合一的。其他各地,还使用着不同的语言(像在春秋的时候,楚地呼“虎”为“於菟”,便是一例);至于是否有不同的文字,则不可知。我们观于秦始皇帝的屡次提到“同书文字”(《琅琊台立石》),或“书同文字”(《始皇本纪》),臣下们至以此和“车同轨”,“器械一量”同为歌功颂德之语。或当时各国所用的文字说不定竟未必是相同的(或至少是有着各种不同的书写方法)。惟就殷虚所发见的甲骨文字及殷、周诸代的铜器款识观之,又确知很早的便有一种共同的文字的存在。这种共同的文字,或其初只是占据于中原的民族之所用;后来才因了他们的势力的渐渐扩大,而流传到各地去。总之,在很早的时候,中国的文字大约便已是统一了的。惟语言,则如上文所述,在南方各地就未能统一。又,即在古代,因了语言的时代的变异,而文字则成了一成不变的固体,故中原民族所用的文字,便也渐渐的和语言不能合一。文字很早的便成了典雅的古文;而语言的流变和歧异则仍然继续存在。总有两千年以上的时间了,中央政府都在维持着“文字”的统一。
(节选自《中国文学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相对于语言而言,文字能传播的范围更广,时间更长,而且不会有错误,所以古代的文化、异地的文化都可以依赖它保存、传播。
B.最初的文字和实物相差不远,如中国古代的象形字日、月、山、川等,原先都不过是绘画而已,后来才逐渐简化远离了绘画。
C.早期的文字其主要功能是帮助记忆,现在还有一些土著在派人往其它地方传达意志时用树枝造成木棒,将符号刻画在上面,以备遗忘。
D.就殷墟所发见的甲骨文字及殷、周诸代的铜器款识来看,中国古代的确很早便有一种共同的文字的存在了。
E.早期的文字具有象形性的特点,例如中国的象形字或埃及的象形字,绘画特征明显,离图画近,故而阅读起来比较容易。
【小题2】关于“语言和文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感觉到语言不通时候,有时可以凭借文字来解决思想交流上的障碍。
B.在古代,中原地区的民族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而其它各地则还使用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字。
C.文字和语言的合一使得语言逐渐趋于统一,而文字则趋于复杂。
D.文字或许可以通过官方进行规范统一,语言的流变和歧异则未必能消除。
【小题3】请根据文意,说说为什么“自有文字的发见,于是人类的文化才会一天天的进步”?(4分)
【小题4】据考证,潮汕人的祖先是从中原地区逐步迁徙来的。在潮汕方言中,“食饭(吃饭)、姿娘(姑娘)、书册(书本)、厝(房、屋)、伊(他、她)”这些口语词汇在秦汉以及唐宋的古文典籍中时可见到。而在今天规范的普通话口语表达中,上述词汇已不再使用。请据文章第⑤段的相关观点简要解释上述现象。(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9分,每小题3分)
文化中的时间
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了旧月,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马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1698年,西班牙人入侵登陆,伊嚓部落闻风而逃,因为他们相信周期满了,灾难来到。这点他们并没有搞错,但并不是什么预言,连巧合都算不上:原因是入侵80年前,西班牙人从传教士那边得知玛雅人相信时间有周期,所以侵略者本来就预料到对方的反应。
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被认为是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元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每个城市、每个村庄、每块田地、都要恢复原样。而且这种复原不仅是a一次,而是二次三次,直到永远。”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这不断循环的观念在数学中叫“庞加莱循环”。
“时间之箭“引起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埃里阿德在他有关”时间之箭“和时间循环的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信,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请注意他写的:“远古的人的生命……虽然发生在时间里面,并不记录时间的不可逆性;换句话说,对时间意识中最明确的特征,它反而置之不理。”
犹太基督教传统把时间一下子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埃里阿德写道:“这种‘无尽循环’的老调,基督教企图一下子将它超越。”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上十字架的受难,都是惟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对“进步”和地质学的“深时”——人类进化只是新上地球舞台不久的一出戏的那项惊人发现,不可逆时间给我们做了心理准备。它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同时,由于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为现代科学改善地球上生命的保证,打下了思想基础。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由生到死的老化过程;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钟摆的不停、晶体的振荡和各种
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钟锤的下降等就是如此。
(节选自《时间的形象》,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化中的时间”有关内容的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A.季节、星辰可以循环往来,白天跟随着黑夜,新月代替了旧月,这些现象可以把时间看作是不断循环的。
B.对于文化中的时间,既可以被想象成周而复始的“循环模式”,又可以被理解为不可逆的“线性模式”。
C.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有时间辨别,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
D.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与死和他上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因此时间是前进式的。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属于文化时间的“线性模式”的一项是()
A.1698年,西班牙人入侵登陆,伊嚓部落闻风而逃,因为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260年的周期满了,灾难来到了。
B.世上从有了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过去也是将来,这样就没有真正“历史”可言。
C.犹太基督教把时间一下子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目的在于企图一下子超越“无尽循环”的老调。
D.现实生活中细胞的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和钟表发条的松弛、钟锤的下降等现象,属于文化时间的线性模式。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拉马特”指的是中美洲的玛雅人日历的基本单元,他们相信历史每经过260年就要重复一次,这种周期被他们称之为“拉马特”。
B.每个城市和村庄、每块田地都要恢复原样,好像所有历史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上循环不已,这种不断循环的观念数学上叫“庞加莱循环”。
C.“时间之箭”之所以能够引起我们内心的恐惧,是因为时间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D.不可逆时间深刻影响西方思想,其主要表现是它不但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而且还为现代科学改善地球上生命的保证打下思想基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自我矮化  可以休矣
12月2日 《人民日报》评论
“吊丝”一词已成为很多年轻人的自我标注。它是和各种“二代”比时的自称,也是和小伙伴们的互称,同时还可能被用在自谦上,被夸赞时怯怯地说一句“我就是一枚吊丝”。不论男女,不论是小有成就还是慵懒颓废,都有意无意地争领这一称号——仿佛不自领就是脱离群众。
有人给吊丝画了像,比如在长相、卫生、内在、情怀、经济条件、生活方式、恋人伴侣等方面符合标准,便是入伙了。以这个词命名的亚文化流行,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但对其中隐含的自我矮化,则必须予以批判与摒弃,它对青年精神的破坏力不可不察。
当然这种自我矮化,动机很复杂,不是一句“爱谁谁”就可以收尾的。有人以此为吐槽工具,标示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愤怒;有人把贴标签当成一种个性,真正有别于他人的奇异;也有人用这一标签自我麻醉,降低标准,用一种自我设障的方式拉低期望、舒缓压力;有人则用这一标签进行掩饰,认为这是互联网世界中的不可或缺——在众人都自认草根的虚拟空间中,有了“吊丝”的外膜便有了自我保护的可能;还有些人自以为很谦虚谨慎,领了称号便是不张扬,也是不把自我与他人刻意割裂的策略选择。
这里边有个常识:社会很少会把一种称谓强加于人,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自我”认定,然后在更大范围内形成集体有意识的认同,进而扩散成“像者为之,不像者亦为之”的格局。拿“吊丝”这个词来说,一类是表面上把自己矮化、心里却未必这么想;一类是内外皆把自己矮化并真心认同;第三类是内外皆矮化并对认同与否无感。第一类是在降低姿态,第二类是矮化心态,而后一类则是麻痹状态。不管是哪一类,吊丝文化的存在,即使是主观意图彰显对抗主流的勇气,或是当成接地气的互联网精神,从客观效果看,这也并没有让年轻人更特立独行,更没有向社会传递出多少正气。
尤其是在无数“逆袭”案例出现的当今时代中,这种文化的不合理性就显得有些荒诞。我们可以观察到完全逆反的两种情形,有人把本是外在的嘲弄或自嘲内化成了心理垢污,自我设限,直至“不能直立行走”;而有的人却在用内心的坚定祛除外在卑庸的“鱼鳞”,并终于学会了奔跑与飞行。
从这个角度讲,逆袭,何止是一种行动上的升级,更是一种心态提挡的超越。只有在价值上把自己真正矮化的人,才会被边缘化,而那些在充实自己价值的人终将迈入核心。这足以说明,你怎么自称并不重要,关键是用什么心态来认同之并选择怎么行动——低姿态没问题,千万别矮心态!
人人都可以调侃说自己获过的最大的奖是“雪碧再来一瓶奖”,但有些人会在日后的人生简历里写满成绩,有些人则连多一瓶雪碧的可能性都没有了。只是想说,这绝不是精神胜利,矮了姿态不会比他人真正矮,矮了心态可真就长不“高”了。
【小题1】下列关于“吊丝”一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论男女,不论是小有成就还是慵懒颓废的年轻人,都有意无意地争领“吊丝”这一称号, 这说明“吊丝”一词已成为年轻人的自我标注。
B.“吊丝”一词是年轻人和“富二代”“官二代”相比时的自称,是被人夸赞时的自谦,也是和小伙伴们的互称。
C.自称“吊丝”的动机很复杂 ,有人借此吐槽,有人借此标榜个性,有人借此自我麻醉,有人借此进行自我掩饰,不一而足。
D.“像”还是“不像”真正的“吊丝”不重要,自称还是不自称“吊丝”也不重要,关键是用什么心态来认同自己并选择怎么行动,矮了姿态不会比他人真正矮,矮了心态可真就长不“高”了。
【小题2】下列关于“吊丝”心态中的“低姿态”与“ 矮心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矮心态”的“吊丝”在价值上把自己真正矮化,最终被边缘化;“低姿态”的“吊丝”充实自己的价值,最终迈入核心。
B.说自己获过的最大的奖是“雪碧再来一瓶奖”的,是“ 矮心态”的“吊丝”;在日后的人生简历里写满成绩的,是“低姿态”的“吊丝”。
C.“ 矮心态”的“吊丝”,是不能成功逆袭的;低姿态”的“吊丝”是能成功逆袭的。
D.表面上把自己矮化、心里却未必这么想的“吊丝”是“低姿态”的;内外皆把自己矮化并真心认同的“吊丝”是“ 矮心态”的。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吊丝”文化的不合理性的荒诞之处在于:一方面有人自我设限,直至“不能直立行走”;另一方面有人祛除了外在卑庸的“鱼鳞”,并终于学会了奔跑与飞行。
B.在众人都自认草根的虚拟空间中,有人给自己贴上“吊丝”的标签,借这个标签来掩饰自己的个性,以为有了“吊丝”的外膜便有了自我保护的可能。
C.“吊丝”一词流行,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隐含着自我的矮化,它对青年精神的破坏力不可不察,必须予以批判与摒弃。
D.吊丝文化的存在,从主观意图看,其对抗主流的勇气、接地气的精神等,不能说没有积极的一面,但从客观效果看,这也并没有让年轻人更特立独行,更没有向社会传递出多少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