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夏商周三朝,被中国传统史学家称为“三代时期”。商人性格活泼,注重感官享受,殷墟妇好墓挖掘出的210件礼器中,仅酒器就有方彝、尊、献、壶、爵等15种175件,占全部礼器74%,酒器在墓葬中的批量摆置反映了商人重酒的风气。
《诗•商颂•烈祖》中强调祭祖时美酒的重要性“既载清酤,赉我思成”。张光直在《商代的巫与巫术》中提出:“酒是一方面供祖先神祇享用,一方面也可能是供巫师饮用以达到通神的精神状态。”可见早期的祭祀离不开酒,而祭祀时候的饮酒也有特别的规定,一般先由巫师或祭司饮酒,传达神灵的旨意。
上世纪80年代出土的平民墓葬中,有随葬品的均为爵、觚等酒器。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现代考古学家认为,这种酒器之所以命名为“爵”,是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像雀啄,后面有尾,腹下还有细长的足,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宾主酒酣耳热之时,乐舞表演将把宴会的气氛推向高潮。根据《商颂》中的描述,重要的祭礼都以舞队的“万舞”开始,伴随着鼓、管、钟、磬等乐器的伴奏,最后在盛大的宴飨中结束。被总称为“万舞”的舞蹈包括舞者手持马辔的武舞,以及脚踩双杆,类似高跷的林舞。
与商代不同,周代的酒成为了王室弘扬“礼制”与仪典的载体,饮酒聚宴往往只是繁琐而庄重的祭祀典礼结束后的附属程序。对于饮宴具体制度,《礼记》记载了很多严格要求,比如参与祭祀宴会者的身份不同,其使用的酒器也有所差异:“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祭祀之时,酒之种类不同,摆放位置也有严格繁琐的规定,比如明确要求祭典时,淡薄的酒放置于内室,甜酒在门边,浅红色的清酒在堂上,清酒在堂下。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室对诸侯国的控制能力一落千丈,随之的春秋战国时代 “礼崩乐坏”,个人生活自由化,诸子百家兴盛。春秋战国时代的饮宴突破了拘谨死板的周代礼仪,《晏子春秋》就记载了齐景公在饮宴中公开表示“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请无为礼”。
汉代宫室朝堂典章制度沿袭秦代,大大简化。从今天来看,唐、宋可称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第二帝国”时代,其强大壮盛,对外开放与交流程度较秦汉“第一帝国”,犹为过之。盛唐时的宫廷宴乐活动,较之秦汉魏晋,富于堂皇奢侈之象。到了元代,中原酒风为之骤然一变,由赵宋王朝时期的文弱细致,变得粗犷豪放。取代元帝国,复兴中原的明代从诞生伊始,就带有拘谨繁琐的作风,明太祖朱元璋极为推崇程朱理学。宴席开始,宫廷教坊司需跪奏一曲,这时所有预宴官皆跪,待皇帝饮毕,文武百官四拜而起,回到座位,各序班官员方进群臣酒盏。从第二爵酒开始,皇帝饮酒时群臣不必下跪,但需候皇帝举饮后,群臣才可自饮。
(节选自2012.3《三联生活周刊》朱步冲《中国酒史:文化的脉络》)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礼器中,大多数都是酒器,而且种类也多;可见酒器最初是一种礼器,而且商代人对酒的重视俨然已成风气。
B.考古学家张光直认为商代的酒在祭祀中作用有二:其一,供祖先神祇享用;其二,巫师们饮酒达到一定的精神状态方可通神。
C.据《诗•商颂•烈祖》记载,酒在当时的祭祀中是十分重要的,“既载清酤,赉我思成。”只有斟上清酒,才能与祖宗神灵沟通。
D.作者认为,商代祭祀时候的饮酒是有特别规定的,通常先由巫师或者是主持宗教祭祀活动的人饮酒,以传达神灵的旨意。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的现实,宴饮可见一斑:《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在饮宴中公开表示“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请无为礼”。
B.据《诗经·颂》描述,商朝重要的祭礼都以舞队的“万舞”开始,随着鼓、管、钟、磬等乐器的伴奏,最后在盛大的宴飨中结束。
C.周代饮宴制度有严格的要求,据《礼记》记载,参与祭祀宴会者的身份不同,所用的酒器也不同;酒的种类不同,摆放位置也不同。
D.现代考古学家认为,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爵”的造型像一只鸟雀,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因此名“爵”。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酒作为宫廷宴乐品,在“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时代,呈现出强大壮盛和堂皇奢侈之象;缘于汉唐的对外开放与交流。
B.酒在商代主要用于祭祀;而到周代则成为王室弘扬“礼制”与仪典的载体,饮酒聚宴往往只是祭祀典礼结束后的附属程序。
C.饮酒从“三代”开始延至今日,虽各个朝代宴饮制度有所不同,但无不锚定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礼制与传统酒文化。
D.宋代酒风文弱细腻,元代酒风粗犷豪放;而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极为推崇程朱理学,致使酒文化带有拘谨繁琐的作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18 11:04: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文艺与政治

章辉

在古希腊哲学中,特别是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文学与政治关系密切。在他们看来,文学反映了它们身处其中的政体的精神、主导性的观点和构建性的政治原则。从一方面看,艺术是关于审美的,而政治是关于治理的,这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审美经验有助于促进德性培养,这样,艺术生产与政治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致力于构造美好的生活。从另外一方面看,艺术是关于自由的,而政治是关于权力的,这就构成了一种对抗关系。因为,如果政治是关于权力的,那么它也可能是压迫性的,它可能压迫追求自由的艺术。但在政治高压的环境中,艺术对压迫的反抗不是通过明确的政治内容,而是借助非直接的、隐秘的美学技巧或艺术形式,比如运用讽刺、比喻、幽默、象征等美学手法对颠覆性的内容予以编码和加密,这种掩饰是艺术逃避审查保护自己的方法。

但是,艺术的外表,即非直接、隐蔽性、致力于颠覆的美学形式与其政治效果之间存在矛盾。使用公开的颠覆性内容就违反了法律,只能在美学技巧中表达颠覆性的内容,但必须让这种美学形式广为人知,即人们要能够熟悉理解这种艺术形式。如果形式太过离奇或技巧性太强而难以被大众所理解,就削弱了颠覆性政治内容的传播效果;如果政治内容太过直接,则这种艺术只能保持在地下状态,比如“文化大革命”中的许多诗歌。

在压迫性的社会,艺术要追求自由。如中国现代文学中普遍有民族解放的主题,因为中华民族要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但在自由的社会环境中,艺术更多地关注个人的问题,于是,艺术的目的是为了自身,为艺术而艺术这种观点就出现了。但艺术一旦去除了社会政治这一宏大叙事,就可能琐碎化为娱乐。

自律主义主张艺术独立于政治,艺术应该维持中立的纯粹超然的姿态。艺术占据的是理想的领域,政治则是权力领域。一旦结盟政治,艺术就腐化了。此时,艺术的形式还存在着,但其内容已经改变,艺术受雇于政治运动,最终导致权力迫害。但是,艺术不可能不对社会包括政治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复杂的。现代诗人奥登在他的纪念叶芝的死和关于爱尔兰政治的诗歌中说,诗人不能导致任何事情的发生。这只是一般的情况,在某些时候,艺术确实具有政治影响,比如《汤姆叔叔的小屋》推动了美国的废奴运动,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宰场》仔细描绘了肉食加工业的情形,这部著作出版后,肉食工业的改革在美国开始了。

一方面可以说,任何文学作品是社会政治因素的产物,因为作家的人格是为他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所塑造的。另一方面,重要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流派对社会具有深刻的影响,它摧毁禁忌、规则和社会偏见,这就有助于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反过来促进了社会和政治变革。我们可以研究社会环境对文学的影响但要考察作家对其社会时代的影响就很难。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学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反映了它们身处其中的政体的精神、主导性的观点和构建性的政治原则,与政治关系密切。
B.虽然艺术和政治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艺术中的审美经验有助于促进德性培养,在这个意义上,艺术生产和政治目的是相同的。
C.艺术不会直接反抗政治,而是运用讽刺、比喻、幽默、象征等美学手法对颠覆性的内容予以掩饰,来逃避审查保护自己。
D.从某一方面看,政治是关于权力的,艺术是关于自由的,由于政治可能会压迫艺术,因而政治与艺术又构成对抗关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中华民族要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压迫中解放出来,所以中国现代文学中普遍有民族解放的主题。
B.艺术用非直接的艺术形式表达颠覆性的政治内容,其表达效果与这种非直接艺术形式被人们理解的程度成正比。
C.艺术在自由的社会环境中,更多地关注个人问题,但是艺术如果失去了社会政治这一内容,就可能琐碎化为娱乐。
D.艺术形式太过离奇或技巧性太强,就会降低颠覆性政治内容的传播效果;而政治内容太直露,作品又不能公开发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和《屠宰场》对社会产生了影响,而叶芝的诗歌却没有改变任何事物,这表明小说比诗歌更容易产生社会影响。
B.艺术占据理想领域,政治是权力领域,如果两者结盟,那么,艺术就受雇于政治运动,导致权力迫害艺术,因此,艺术应独立于政治。
C.社会政治环境塑造了作家的人格,而作家的人格又反映在其作品中,任何时代的文学作品都多多少少受到那个时代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
D.重要的文学作品摧毁禁忌、规则和社会偏见,有助于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反过来促进社会和政治变革,这就对社会产生了影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任何一种审美,都分为物象审美与心智审美,欣赏古代艺术品,更是如此。物象审美,是一个初级的阶段,只停留在皮相的欣赏,如釉色、造型、图案等。而深入到物象之里的心智审美,是一个高级的阶段,能进入器物的核心价值,了解其产生的根本动因。也就是说,理解了皮相的特征,还要求得其所以然,那就需要研究其时代风尚、时代审美以及工艺技术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才能与古物气息相通,领会器物的象征作用,深入堂奥。

比如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瓷器、也是世界器物史上最有名的品种---汝窑瓷器,汝窑瓷器表面看来并不惊人,只见全身素雅的青釉装饰,或瓶或盆或笔洗等。但如果叩问,为何用简约的素雅之釉装饰?汝窑瓷器首先有着特殊的年代限定,据考证是宋徽宗时代二十年里生产的神品,是宫廷烧造,数量有限,流传不足百件的神奇传说,以及世界各大博物馆以拥有一件汝窑为荣,这些特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难出其右。其次,宋代是一个众多优质瓷器林立的时代,而汝窑之釉饰以及埋伏着特有的文化信息,才使其木秀于林,鹤立鸡群。

汝窑产品施天青釉,内为香灰胎,其意指天地。青色,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首要的颜色。青色是天,天的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核心的部分。如此看汝窑瓷器,就不会停留在汝窑瓷器曾打破拍卖的天价这个层面上,而会视其为一种象征,一个寓言,任何装饰手段在她面前皆是浮云,其至圣境界,就是“王”,陶瓷界定汝窑器为王,即是此理。如要进一步推究,还可继续,经过大唐盛世,文化辉煌够了,精彩够了,堂皇够了,到了宋,文化应该休闲一下,回归一下,不要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搞得那么紧张,而是顺其自然,因势而为。宋人达到了这个境界,是历史的必然,宋代的很多器物,都体现了这个特征,感性之后归于理性,灿烂之后趋于平淡,器物之理,乃人性之变也。宋人各类文化充满玄机,此言不谬。还说汝窑瓷器,还有一个特征,因表面气泡的缘故,造成了“寥若晨星”,这是古人的评语,多么美妙,四个字足以构成一首诗,一篇散文,足以打动后世每一个人:浩瀚天宇间有星光闪烁,星星与天空的对应关系,是不是能涵盖一切?在你的心中是否会有一刻晨星寥寥的夜景?

可见,欣赏古代陶瓷艺术,既要重视其外相的元素构成,更要探寻其精神密码的埋伏,久而久之,就可以避免单向度视角,避免狭隘的商业心理。古物给予我们更高远的境界,滋养我们疲惫又贫乏的心灵,让我们健康、审美地活下去,这才是收藏古物最终的真谛。

(摘编自程庸《文物的心智审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瓷器的物象审美指的是对瓷器的粙色、造型、图案等表象外在元素的品味与欣赏。
B.作为审美的初级阶段,物象审美只停留在皮相的层面,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并不重要。
C.意指天地、顺其自然、因势而为等是汝窑瓷器全身素雅青粙装饰中包含的精神密码。
D.没有心智审美,收戴家就无法与文物气息相通,领会其象征作用,心灵难以得到滋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以汝瓷为例,重点阐述了文物的心智审美及其重要意义。
B.文章指出任何一种审美都包括初级阶段的物象审美和高级阶段的心智审美。
C.文章第三段从并列角度把汝窑瓷器的粙饰及其所埋伏的特有文化信息揭示出来。
D.文章以文物审美为话题,按照总分总结构行文,篇末揭示了收藏古物最终的真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汝瓷能打破拍卖的天价,跟它不但是宋代优质瓷器的翘楚而且还是陶瓷之冠有关。
B.汝窑瓷器因为在宫廷烧造,存世数量又极其有限,所以有瓷器中的“神品”之誉。
C.宋徽宗时代虽然文化已经逐渐衰颓,但其休闲的文化氛围却孕育了瓷器的巅峰之作。
D.物象审美与心智审美互为表里,两者结合,就能获得多向度视角和开阔的商业心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9分)
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
宗白华
人类社会的法律、习惯、礼教,使人们在和平秩序的保障之下,过着一种平凡安逸的生活;使人忘记了宇宙的神秘,生命的奇迹,心灵内部的诡幻与矛盾。
近代的自然科学更是帮助近代人走向这条平淡幻灭的路。科学欲将这矛盾创新的宇宙也化作有秩序、有法律、有礼教的大结构,像我们理想的人类社会一样,然后我们更觉安然。
然而人类史上向来就有一些不安分的诗人、艺术家、先知、哲学家等,偏要化腐朽为神奇、在平凡中惊异,在人生的喜剧里发现悲剧,在和谐的秩序里指出矛盾,或者以超脱的态度守着一种“幽默”。
生活严肃的人,怀抱着理想,不愿自欺欺人,在人生里面体验到不可解救的矛盾,理想与事实的永久冲突。然而愈矛盾则体验愈深,生命的境界愈丰满浓郁,在生活悲壮的冲突里显露出人生与世界的“深度”。
所以悲剧式的人生与人类的悲剧文学使我们从平凡安逸的生活形式中重新认识观察到生活内部的深沉冲突,人生的真实内容是永远奋斗,是为了超越个人生命的价值而挣扎,毁灭了生命以殉这种超生命的价值,觉得是痛快,觉得是超脱解放。
大悲剧家作家席勒说:“生命不是人生最高的价值。”这是“悲剧”给我们最深的启示。悲剧中的主角是宁愿毁灭生命以求“真”,求“美”,求“权力”,求“神圣”,求“自由”,求人类的上升,求最高的善。在悲剧中我们发现了超越生命的价值的真实性,因为人类曾愿牺牲生命、血肉、幸福,以证明它们的真实存在。果然,在这种牺牲中人类自己的价值升高了,在这种悲剧的毁灭中,人生显露出“意义”了。
肯定矛盾,殉于矛盾,以战胜矛盾,在虚空毁灭中寻求生命的意义,获得生命的价值,这是悲剧的人生态度!
另一种人生态度则是以广博的智慧照嘱宇宙间的复杂关系,以深挚的同情了解人生内部的矛盾冲突。在伟大处发现它的狭小,在渺小里却也看到它的深厚;在圆满里发现它的缺憾,在缺憾里也找出它的意义。于是以一种拈花微笑的态度同情一切;以一种超越的笑,了解的笑,含泪的笑,惘然的笑,包容一切以超越一切,使灰色黯淡的人生也罩上一层柔和的金光。觉得人生可爱。可爱处就在它的渺小处,矛盾处,就同我们欣赏小孩们的天真烂漫的自私,使人心花开放,不以为忤。
这是一种所谓幽默的态度。真正的幽默是平凡渺小里发掘价值。以高的角度测量那“煊赫伟大”的,则认识它不过如此;以深的角度窥探“平凡渺小”的,则发现它里面未尝没有宝藏。一种愉悦,满意,含笑,超脱,支配了幽默的心襟。
“幽默”不是谩骂,也不是讽刺。幽默是冷隽,然而在冷隽背后与里面有“热”。
悲剧和幽默都是“重新估定人生价值”的,一个是肯定超越平凡人生的价值,一个是平凡人生里肯定深一层的价值,两者都是给人生以“深度”的。
莎士比亚以最客观的慧眼笼罩人类,同情一切,他是最伟大的悲剧家,他的作品里充满着何等丰富深沉的“黄金幽默”。
以悲剧情绪透入人生;以幽默情绪超脱人生,是两种意义的人生态度。
(原载南京《中国文学》创刊号,1934年1月。)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
A.和平秩序的保障,平凡安逸的生活,使人们忘记了宇宙的神秘,生命的奇迹,心灵内部的诡幻与矛盾。
B.矛盾体验愈深,生命的境界就愈丰满浓郁,人生与世界的“深度”就愈能在生活悲壮的冲突里显露出来。
C.悲剧式的人生是为了超越个人生命的价值而挣扎。
D.生命的最高价值就是求“真”,求“美”,求“权力”,求“神圣”,求“自由”,求人类的上升,求最高的善。
E.悲剧和幽默两者都是给人以“深度”的,悲剧肯定超越平凡人生的价值,而幽默是平凡人生里肯定深一层的价值。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莎士比亚具有悲剧的态度也具有幽默的态度。
B.钱钟书的人生态度里透着冷隽的幽默,在冷隽背后与里面都有“热”。
C.悲剧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是剧作家发现了超越生命的价值的真实性。
D.我们以深挚的同情看待人生中的一切矛盾冲突就是具有了幽默的态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北京四合院的形与神
北京四合院的大规模建设可以追溯到元代。元代定都北京,对北京的城市建设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而元大都的建设包含有大规模的民居,四合院就是一种基本的民居形式。明代沿袭了元代四合院的形式,但明代对各阶层人士的居住建筑从制度、规模、色彩各方面均做了严格规定。如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棋及绘藻井等;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等。清代北京的居住建筑继承和发展了四合院。特别是把宫室式第宅发展到了极致,这种四合院在规制、格局方面承袭了古代宫室建筑的特点,属于大中型四合院,院落二三重乃至多重,气派而豪华。目前北京遗存的主要是清代四合院。
四合院之所以能在北京发展完善,并形成一种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是与北京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北京地处华北地区,因此民居的最主要功能是解决冬季的防寒、保温问题。华北地区风大,冬天寒风从西北来,夏天风从东南来,四合院坐北朝南,门开在南面,冬天可避开凛冽的寒风,夏天则可迎风纳凉。同时,北京四合院的院落比较宽敞,冬天有利于接纳更多的日照,夏天有利于通风。老北京四合院中央,常常摆上一只或数只很大的鱼缸,这也是因为北京相对比较缺水,一是为了观赏,二是能够调节空气,第三还有防火的功能。
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应该是南北略长、坐北朝南的矩形院落,正好排列在东西向的胡同之间,大门开向宅南的胡同。儒家文化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影响,也体现在四合院内部布局上:内宅中位置最好的正房,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而后罩房主要是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私密性也是构筑四合院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北京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各统治集团必争之地,在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中,北京人选择了四合院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的安乐窝。四合院中除大门与外界相通之外,一般都不对外开窗户,只有南房为了采光,在离地很高的地方开小窗。因此,只要关上大门,四合院内便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环境。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给了内敛的中国人以很强的安全感。
四合院的建筑理念与文化内涵,构成了四合院的精神。四合院的建筑理念于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宗法制度和建筑风水学说。
宗法制度是我国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照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体现在居住形式上,就是聚族而居,进而形成庭院形式的四合院,它鲜明地体现着古代社会的长幼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的规则。不仅如此,四合院还具有维系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强化亲情,并体现宗族成员不同地位的重要功能。
传统的四合院在建造和设计时,主要依据风水之说。例如标准的四合院是坐北朝南,成南北长、东西短的矩形院落,而大门则开在宅院的东南角,这些就是八卦方位中常说的“坎宅巽门”。“坎”是正北方向,占水位,在此方位上建宅可避免火灾。“巽”是东南方向,占风位,于此处开门是为了出入顺利平安。
虽然四合院是一种非常宜居的住宅形式,但在今天的北京,由于人多地少,大规模建设四合院式住宅已经没有可能性,但是一些建筑师还是难舍四合院情结,于是在现代的建筑中,还是融入了四合院的一些符号和理念。一种借用四合院符号的形式是空中四合院。另一种借用四合院符号的形式是内院式别墅。内院式别墅不同于西式别墅,也不同于传统四合院,主要是在现代别墅的设计中采用了四合院房在外、院在内的特征,使这种别墅更为内敛,更具私密性。
(节选自《文史知识》2008年第8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北京四合院建造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京四合院的建造样式始于元代,四合院是元大都一种基本的民居形式。
B.明代的四合院样式是对元代的沿袭,但在形式上有意识地体现了等级差别。
C.清代四合院承袭了宫室建筑的特点,在规制、格局方面都追求气派豪华。
D.现代北京四合院的建造主要依据的是清代遗存下来的四合院的样式。
【小题2】【小题3】下列有关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京四合院的院落比较宽敞,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夏天通风和冬天接纳日光。
B.不同地位的人居住在院内不同的房间体现了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思想。
C.四合院的封闭式小环境体现了人在动荡中想要寻找一个与世无争的安乐窝的心理。
D.四合院聚族而居的特点也具有体现亲疏、维系宗族内部凝聚力的作用。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不同,南方的四合院在院落设计等方面一定与北京不同。
B.宗法制度崩溃,建筑风水学被现代科技替代,这正是四合院不适合现代人居住的根本原因。
C.四合院相对封闭的环境给人以很强的安全感,这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安于现状、处事隐忍的一面。
D.对四合院文化的继承应该一分为二,比如“强化亲情”的作用于现今建设法制社会是无益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如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真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不能把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成功地揭示出来,就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就没有真正深刻的典型。
巴金曾经指出:“为了应付新的需要,有人注意到了优点和缺点,于是在正面人物身上加入一些缺点,在动摇人物身上加入一些优点,总之使得每个人甚至反面人物都带有‘人情味’。但是作品里面的那些人仍然没有血色,不像真人。为什么呢?我想有一个原因是,除了优点和缺点以外,活人的身上还有别的东西。”人类复杂的内心图景,不是用几笔鲜明的色彩可以描画清楚的,不是“优点”“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的概念性语言可以概括的。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否定性方向,表现为恶,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为鄙俗。这种双向性,使一个人的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使一个人有时像他自己,有时又不像他自己;有时忠于他自己,有时又背叛他自己。这就是说,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确定的方向运动,而正是这种非同向发展的各种性格因素,才形成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例如构成阿Q性格的元素是非常复杂的 ,而这些杂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现为双向性:质朴愚昧又狡黠圆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践,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这些元素在自身运动的过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复杂的性格表象。
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也包含着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质不可能完全确定。它在不同的情境中总是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例如,当一个人在追求真理时,“倔强”的性格元素就表现为肯定性质的“韧性”,而当真理不复存在时还要硬去碰撞,“倔强”元素就转化为否定性质的“固执”。一个人的勇敢,在某种情况下可表现为见义勇为的善,在某种情况下则又可能表现为不义亦为的恶。李逵的勇猛有时表现为非常可爱的战斗精神,有时则表现为“排头砍去”的鲁莽。
此外,性格元素的本质往往不是直接袒露着的,它会被假象包裹着,从而显现出表里矛盾、似是而非的情状,使人们感到难以捉摸。狄德罗曾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 因此,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充满着内在的矛盾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B.多向的性格构成,杂多的性格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交叉,使人物性格表象纷纭复杂,不断变化。
C.性格元素模糊性对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要刻画鲜明的人物,离不开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体察
D.性格元素之间的非同向和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的二重性,是构成性格元素模糊性的两层主要意思。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人将人物的“优点”“缺点”机械叠加,以写出“人情味”,但这样还体现不出人物性格的模糊性。
B.人物性格具有模糊性,这要求创作者塑造人物不能从表象入手,以避免人物形象的明确性和概念化。
C.一个人追求真理时的坚定和自以为是的固执,显示了倔强这一性格元素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表现。
D.要解读人物性格元素的本质,不能仅仅看他外在的言谈举止,更要努力深入他的内心和灵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样,都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亦坏。”这句话道出了人的性格模糊性特征。
B.某作家说自己的写作经历过“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三个阶段,这体现了他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重视。
C.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朴园这一人物,既伪善霸道,又对侍萍怀有某种真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
D.鲁迅在《祝福》中通过“我”的叙述,来展现祥林嫂性格元素的模糊性,而“我”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