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申遗成功是文化保护新起点
塔元培
日前,德国波恩第三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为中国响起的掌声,让远在万里之外的人们欣喜。世界遗产委员会各成员一致同意,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48项,位居全球第二。
在国人的印象中,申遗成功或许不算什么大新闻,但对于生活在我国西南山区的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同胞来说,“土司遗址”跻身世界遗产殿堂,是令人瞩目的文化事件,绵延千百年、凝聚“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管理智慧的土司制度及其文化,也因此向世界揭开了神秘面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当“世界遗产”在广袤中国大地上,拥有了来自更广大区域、更众多民族的新注解,中国传承文化、保护遗产的努力,再次得到了世界肯定。
从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算起,中国的“申遗之路”已走过30年。与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相伴,拥有五千年不断流的文化的中国人,在走向现代化的路上,对这片土地上的文化遗产,不断加深着认识和理解,加大着保护与传承的力度。目前,除了近50处世界遗产,我国还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25个,历史文化名镇252个、历史文化名村276个。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社会为文化遗产倾注的努力,是赓续文脉、珍视文化的普遍共识。
《世界遗产公约》第四条明确指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主要是有关国家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遗产的名号,意味着更大的责任。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履行保护责任的新起点。
此次申遗成功的土司遗址,非常脆弱,不易保护。令人欣慰的是,得知入选的好消息,各地在喜悦的同时,也表达着对保护责任的清醒与担当。在永顺老司城,当地县委书记的第一反应是“进一步完善保护体系”,制定村规民约,对遗址区进行24小时巡查值守;在遵义海龙屯,当地政府正在谋划关口、城墙等遗存的修缮保护,聘请专家学者把脉文物安全。
当然,如果把观察的视野打开,在越来越重视遗产保护的今天,依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在一些地方,存在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保护等倾向,一些人把申遗作为一项政绩工程来抓,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申报下来后却忽略了后续的科学保护和管理;一些地方将历史建筑改造成豪华酒店,为做大“门票经济”不顾文化遗产的承受力,心里只算经济账。凡此种种,都会对文化遗产造成伤害,造成难以弥合的裂痕。
在文化传承中,保护与开发是永恒的课题。文化遗产不可复制,也不能再造,不管是申遗还是入选之后,保护应该始终放在第一位。也只有做好保护,文化遗产才能可持续利用,更好造福于民、传之子孙。因此,算好文化账、算清社会效益账,而不是以“摇钱树”思维看待文化遗产,应该是我们面对先人文化财富的最基本立场。
一位80多岁的美国老华侨曾感慨,少小离家的他对家乡的印象已经模糊,唯一记得的是家乡的小庙,临行前他在庙里磕头,走的时候也是一步一回头。“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忧思与向往,这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课题。德国波恩世遗大会上发表了《“为遗产联合起来”波恩宣言》。而在中国,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每个人都
行动起来,少一些“到此一游”的任性,多一些敬畏文物的自觉,不断守好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才能让它的光芒照亮心灵。
(选自2015年7月6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位居全球第二,高达48项。
B.如今申遗成功根本不算什么新闻,然而对于生活在我国西南山区的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同胞来说,“土司遗址”申遗成功,是令人瞩目的文化事件。
C.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申遗成功后,当地县委书记的第一反应是担当起保护遗址的责任,下令制定村规民约,对遗址区进行24小时巡查值守。
D.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申遗成功后,当地政府就意识到保护遗址的责任,正在谋划关口、城墙等遗存的修缮保护,聘请专家学者把脉文物安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南山区少数民族“土司遗址”跻身世界遗产殿堂,再次表明中国传承文化、保护遗产的努力得到了世界肯定。
B.在走向现代化的路上,中国人对自己土地上的文化遗产,不断加深着认识和理解,加大着保护与传承的力度。
C.如今在保护遗产方面,存在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保护等倾向,直接把申遗作为一项政绩工程来抓,申报下来后却忽略了后续的科学保护和管理。
D.一些地方政府心里只算经济账,为做大“门票经济”不顾文化遗产的承受力,将历史建筑改造成豪华酒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世界遗产公约》可以看出,世界遗产的名号,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土司遗址”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履行保护责任的新起点。
B.虽然土司遗址非常脆弱,不易保护,但是“土司遗址”申遗成功,使得各地在喜悦的同时,也表达着对保护责任的清醒与担当。
C.我们面对先人文化财富时,要算好文化账、算清社会效益账,而不是以“摇钱树”思维看待文化遗产。
D.只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多一些敬畏文物的自觉,不断守护好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就能让文化遗产的光芒照亮心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26 10:19: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⑴在我国历史上,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开始大创造的时代,黄帝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黄帝崩,葬桥山”,就是今天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每年清明时都会在这里进行黄帝陵祭祀。
⑵重视祭祀祖先,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品德,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
⑶先秦道家学派的《道德经》(《老子》)、《庄子》两部书则从反面说明了礼仪形式与天道自然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揭示了礼仪的不足。《道德经》认为,礼仪产生于“道德”废弃以后的时代。《庄子》继承了《老子》对礼仪的观念。《庄子》记载,老子去世时,好朋友秦失来悼念,和一般人的悲哀痛哭不同,秦失是“三号而出”。有人不理解,问他。他解释说,人出生,可谓应时而生;人去世,可谓顺命而行。人只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哪里会有悲痛的情感呢?这说明,老子、庄子通过对自然“天道”的深刻体悟,主张在现实生活中超越礼仪形式的约束,甚至认为礼仪所表示的正常感情也不必要,一切顺其自然才好。当然老庄的看法也使得后来祭祀礼仪没有完全被神化。
⑷这里需要指出,在我国古代,从人文角度正面肯定祭祀礼仪的意义,并且认为礼仪所表现的应当是一种人文精神,这才是占主导地位的观念。
⑸关于古人祭祀对象的基本原则,在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清楚的表述。春秋时期出现的“三不朽”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有人将家族世代做官看成“死而不朽”,鲁国大夫叔孙豹不同意这个解释,按照叔孙豹的意见,官位高,俸禄多,世代为宦,都不足以不朽,只有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才可能“虽久不废”,永垂不朽。
⑹这里应当提到孔子的贡献。众所周知,孔子重视“礼”,特别强调“礼”必须以“仁”“爱”为基础,“礼”的实施,又是表达人本思想的“仁”“爱”情感的有效途径。比如,孔子感慨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他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人们在进行礼仪活动时,内心还应该有真实感情。在孔子看来,在各种礼仪活动中,礼品、礼仪等,都是有形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是礼仪形式所蕴涵的礼仪精神。
⑺孟子则进一步将孔子所说的“仁”解释为人的“本心”,他认为真正的礼仪是人本心的自然流露。在政治活动中,如果不遵循礼仪原则,就是“失其本心”。又如,一个人去世后,按照古代礼仪,应该用棺椁装殓。孟子解释说,这不是为了好看,而主要是为了“尽于人心”,表达后人对死者的哀思感情。
⑻根据孔子、孟子的观点,祭祀仪式所表达的,主要就是基于人们对生命的传承,后人对祖先的追思缅怀之情。《礼记·祭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这正是孔子“人而不仁如礼何”之义,也体现了孟子礼仪要“尽于人心”的意思。
⑼充满人文精神的祭祀祖先礼仪,一直延续下来,演变成为后人祭祀黄帝的精神基础。确实,黄帝之所以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一直享受后人的祭祀,与黄帝时代取得的巨大文明成就有密切关系,与先民们所立的大功大德紧密相连,后人祭祀黄帝就是在追思他的不朽功德。
(《光明日报》2011年8月6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中国古代祭祀的特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重视祭祀祖先,并把它作为实现社会教化,维护宗法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B.礼仪形式与天道自然之间存在矛盾,礼仪形式繁琐,违反人的自然性。
C.把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之人作为祭祀对象是祭祀的一个基本原则。
D.强调祭祀必须以人的内在情感作基础,礼仪要“尽于人心”,心祭重于行祭。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远古先民祭祀黄帝,不是把黄帝当成神灵来祭祀,而是在一种庄重的仪式中,追思他如何创造文明,如何造福子孙。
B.中国古代祭祀,有着一定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祭祀不是一味祭祀鬼神,也不是一味盲目崇拜,而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C.中国古代祭祀礼仪的形式和理念,完全受到孔子和孟子的思想的影响,祭祀礼仪充分表现出儒家的传统文化精神。
D.中国古代祭祀活动大多是用来表达人本思想的“仁”“爱”情感的有效途径,不重礼仪形式,看重的是蕴涵的礼仪精神。
【小题3】(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庄等人对礼仪的批评,也是使得我国后来礼仪形式没有完全被神化,保留了一些理性因素的重要原因之一。
B.古代祭祀基于人们对生命的传承,对祖先的追思缅怀之情。这样,中国古代的祖先祭祀礼仪便充满了人文性。
C.今天我们应当肯定祭祀活动对人文精神的陶冶,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对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有着它独特的价值。
D.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一直享受人们的祭祀,延续至今,这为后人祭祀先祖的礼仪具有人文精神提供了精神基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
在甲型H1N1流感爆发的几周前,互联网巨头谷歌公司的工程师们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论文。它令公共卫生官员们和计算机科学家们感到震惊。文中解释了谷歌为什么能够预测冬季流感的传播——不仅是全美范围的传播,而且可以具体到特定的地区和州。谷歌通过观察人们在网上的搜索记录来完成这个预测,而这种方法以前一直是被忽略的。谷歌保存了多年来所有的搜索记录,而且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球超过30亿条的搜索指令,如此庞大的数据资源足以支撑和帮助它完成这项工作。
发现能够通过人们在网上检索的词条辨别出其是否感染了流感后,谷歌公司把五千万条美国人最频繁检索的词条和美国疾控中心在2003年至2008年间季节性流感传播时期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其他公司也曾试图确定这些相关的词条,但是他们缺乏像谷歌公司一样庞大的数据资源、处理能力和统计技术。
虽然谷歌公司的员工猜测,特定的检索词条是为了在网络上得到关于流感的信息,如“哪些是治疗咳嗽和发热的药物”,但是找出这些词条并不是重点,他们也不知道哪些词条更重要,更关键的是,他们建立的系统并不依赖于这样的语义理解。他们设立的这个系统唯一关注的就是特定检索词条的频繁使用与流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播之间的联系。谷歌公司为了测试这些检索词条,总共处理了4.5亿个不同的数字模型。在将得出的预测与2007年、2008年美国疾控中心记录的实际流感病例进行对比后,谷歌公司发现,他们的软件发现了45条检索词条的组合,一旦将它们用于一个数学模型,他们的预测与官方数据的相关性高达97%。这是一种可视化的呈现手段,和疾控中心一样,他们也能判断出流感是从哪里传播出来的,而且他们的判断非常及时,不会像疾控中心一样要在流感爆发一两周之后才可以做到。
所以,2009年甲型H1N1流感爆发的时候,与习惯性滞后的官方数据相比,谷歌成为了一个更有效、更及时的指示标。公共卫生机构的官员获得了非常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惊人的是,谷歌公司的方法甚至不需要分发口腔试纸和联系医生——它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之上的。这是当今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新型能力: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基于这样的技术理念和数据储备,下一次流感来袭的时候,世界将会拥有一种更好的预测工具,以预防流感的传播。
除了在公共卫生领域,大数据引起社会生活巨大变革的例子数不胜数,大数据(bigdata)一词也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因为不再追求精确度,不再追求因果关系,而是承认混杂性,探索相关关系,数据被巧妙地用来激发新产品和新型服务。数据正成为巨大的经济资产,成为新世纪的矿产与石油,将带来全新的创业方向、商业模式和投资机会。因此,发达国家纷纷开发利用大数据来夺取新一轮的竞争制高点。
正如《纽约时报》2012年2月的一篇专栏中所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于求实理论网,有增删)
【小题1】关于“大数据”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数据”,就是用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正成为如新世纪的矿产与石油一样巨大经济资产的海量数据。
B.“大数据”就其数据和技术而言,我们可以得出其基本特征:数据资源庞大,精确度较高,信息混杂,处理速度快。
C.“大数据”就其价值而言,《纽约时报》曾称人们和各个领域的决策都属于海量数据和分析,而不是基于经验、直觉。
D.“大数据”赋予当今社会一种新型能力,即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服务或论断。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①段指出谷歌公司成功预测了2009年H1N1流感的传播,并说明是大数据的支撑与帮助。
B.②③段紧承①段详细介绍了谷歌公司对庞大数据资源的采集过程、处理方法、处理能力和统计技术。
C.④段总结谷歌成功预测流感的巨大价值,同时指出这种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之上的方法前景无限。
D.⑤段阐述了大数据的概念、技术理念和巨大的经济价值,与前文呈分与总的关系。⑥段卒章点题。
【小题3】关于谷歌如何预测2009年H1N1型流感的传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人们在网上搜索的词条辨别出其是否感染了流感,并关注病理状况及其所用药物。
B.谷歌把多年来保存的搜索记录和每天收到的30亿条以上的搜索指令作为数据资源。
C.把最频繁检索的特定词条和前几年间季节性流感传播时的数据进行比较,并得出联系。
D.谷歌用数学模型之类的可视化手段呈现其相关性,从而判断流感的源头及传播范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目前,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公布的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有两种,一种是按照市场汇率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是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出来的。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2011年将首次全面参与新一轮世界银行组织的国际比较项目(ICP)活动,使得我国GDP可以通过购买力平价换算,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

 ICP是一项全球性统计合作项目,主要目的是测算各种货币的购买力平价(PPP),以便用PPP作为转换系数,将各国国内GDP转换为用统一货币单位表示,从而比较和评价各国的实际经济规模和结构。

与比较某一国家不同时期价格水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不同,购买力平价是比较某一时期两个或多个国家的综合价格水平,即两种或多种货币在不同国家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时的价格比率。举例来说,如果在美国花2美元可以买一个麦当劳汉堡,在中国则需要10元人民币,那么美元与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1∶5;在美国平均要花50美元理一次发,而在中国平均只需要20元,那么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5∶2。

按照市场汇率和购买力平价汇率计算出来的GDP结果显然是有差异的,不过,一方面,不论哪种计算方式都不会对GDP的测算系统本身产生影响,一方面,“以购买力平价换算GDP”,可以把CPI、PPP、GDP三个数据有机地统一起来,尽可能地防止GDP数据失真,从而为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国民个人收入提供比较接近真实的参考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单独比较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出的GDP数据,意义并不大。无论以哪种方式计算的GDP,都是总量GDP,而总量GDP只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一个方面。如果从整体经济实力来看,包括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发展阶段、人均GDP等,中国依然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人均GDP也有局限性,它只能表明一个国家经济的整体产出值,而不能直接作为普通人生活水平的尺度。其他指标如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等都很难测定,而且人均GDP并不能表明财产分配是否平等。所以,即使是用购买力平价换算过的人均GDP数据也要谨慎使用,因为它只是生活质量的众多参考标准之一。

“以购买力平价换算GDP”是针对近年来主要经济体货币汇率波动频繁,用汇率换算GDP存在失真问题越来越突出的规避,是我国继今年初宣布明年起用“调查失业率”取代“登记失业率”之后又一次对统计方法的改进。它可以溶解通货膨胀因素,比较客观地反映国人的实际购买能力,不仅是统计方法的改进,更是评价观念的革新。

 2011年作为全球新一轮ICP活动的调查基准年,全球约180个国家和地区将同时开展ICP调查。参与新一轮ICP活动,将有利于我国经济数据与国际接轨、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有利于更加客观地评价我国的经济规模和国际地位,有利于我国统计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和提升。

【小题1】根据文意,通过购买力平价换算出来的GDP指的是(  )
A.以PPP作为系数转换后用统一货币单位表示的一个国家的总量GDP。
B.以PPP作为系数转换后用统一货币单位表示的一个国家的人均GDP。
C.以PPP作为系数转换后用统一货币单位表示的反映一个国家总购买力的GDP。
D.以PPP作为系数转换后用统一货币单位表示的反映一个国家人均购买力的GDP。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2011年,我国将通过“购买力平价换算GDP”计算方式,使中国的GDP开始能够与世界其他各国进行比较。
B.虽然并不影响GDP总量测算,但是由于世界主要经济体货币汇率的频繁波动,用汇率换算GDP的统计方式的局限越来越明显。
C.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在按照市场汇率进行计算和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进行计算这两种不同的评价体系中,得到的评价应该是不同的。
D.全面参与ICP,有利于我国经济数据与国际接轨,改善宏观经济数据的可比性,有效提高我国的统计能力。
【小题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可以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提高提供比较接近真实的参考依据,我国将用“以购买力平价换算GDP”计算方式取代原来的GDP计算方式。
B.作为生活质量的重要参考标准,用购买力平价换算过的人均GDP数据的不断提高,代表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
C.如果选取的用于测算购买力平价汇率的商品样本不同,统计出的PPP就不同,从而会导致不同机构和专家测算出来的购买力平价GDP也是有差异的。
D.采用“以购买力平价换算GDP”的方法,溶解了通货膨胀因素,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人民的实际购买能力,国人的幸福感将由此得到有效提升。

同类题4

元上都:一个消逝的文明
位于首都北京正北180千米的内蒙古正蓝旗金莲川草原上的元上都遗址,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大一统王朝元朝的第一个首都。这个与北京同在东经116度上的“草原古都”,曾在世界和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距今740多年前,这里被称为“世界的心脏”。1260年,志得意满的忽必烈在此称帝,并定都在此。于是,矗立于茫茫草原上的都城,逐渐成为了一座奇异之城,吸引着万邦来朝。4年之后,忽必烈再次授意,按照元上都的模样,开建元大都——这就是北京城700年前的模板。但令忽必烈没有预料到的是,100多年后的1385年,农民起义军红巾军攻克了元上都,焚毁了所有宫阙……从此再没有恢复,而元上都也逐渐消失。因为辉煌的时刻太过灿烂,骤然消失过后,它成为了地球上所有人猜测不已的一个谜。
200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元上都遗址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古挖掘。通过考古发掘,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元上都遗址,不仅保存着宫城、皇城、外城、关厢、街道等元代城市遗址,而且保存着中轴线和棋盘街的城市布局。元上都外城西部通过考古钻探发现了500多座房址、8条大型道路及众多支道。城墙、瓮城、城门及大型建筑基址基本保存完好,地表清晰可见街道、房址及宫城遗迹。由于它建在地势开阔的金莲川草原之上,高大的城墙,鳞次栉比的宫殿基址,构成了草原地带深邃悠远、规模宏大的文化景观。 
元上都遗址的人类文明价值难以估量。作为中国元代都城系列中创建最早、沿用历史最久、保存格局最完整的遗存,元上都遗址为蒙元帝国这一疆土空前辽阔的消逝了的王朝提供了特殊见证。
2012年6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致通过,元上都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0个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曾经在7个世纪前闻名于世的草原都城,再度得到世人的关注。
元上都是由成吉思汗之孙、元世祖忽必烈于1256年命人所建,历时3年完工,初名开平府,后几经改扩建。1260年,忽必烈在此称汗,将其作为临时都城;1263年,“升开平府为上都”,正式定为元朝都城。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上都城和大都城成为元朝交替使用的两个都城,经历十一帝,108年。一直到元朝末年,元上都始终是元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元朝的十一位皇帝每年夏季有近半年的时间在元上都处理国事、接受外国使节和蒙古宗王的朝觐。这十一位皇帝中有六位的登基大典是在元上都举行。这一时期的元朝疆域辽阔、空前强盛,成为蒙古汗国的鼎盛阶段,开创了中国古代史和世界游牧民族史的新纪元。
元上都作为元朝的开国都城,接纳最早一批定居于此的蒙古族牧民,就是忽必烈和他的“金莲川幕府”幕僚。忽必烈筑城屯田,改变了蒙古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习俗。忽必烈时期的“那达慕”、“敖包祭日”等蒙元遗风保留至今。元朝的皇帝,春分时离开元大都北上来元上都,到秋分的时候,他们再南下离开。除了处理政务,他们可以在元上都尽情地狩猎行乐,并举办蒙古风格的传统盛会和祭祀。1385年,元上都被农民起义军攻陷后焚毁,10年后朱元璋的军队攻入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大一统的局面。从此元上都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一座沉睡在草原上的文化遗址。
【小题1】下列有关元上都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上都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元朝的第一个首都,开始时被称为开平府,忽必烈称汗时改名为元上都。
B.元上都在公元7世纪前就闻名于世,从考古发掘中发现元上都有中轴线和棋盘街的城市布局。
C.元上都是一处规模宏大的文化景观,其接纳的最早一批定居于此的蒙古族牧民是忽必烈和他的幕僚。
D.元上都在公元1358年被攻陷焚毁,从这年开始,作为元朝标志必城市的元上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元上都一直是个谜,令世人难解,即便是通过考古挖掘,人们也不清楚元上都的特点,对此还需要得到更多相关资料才能了解。
B元上都遗址是元代都城系列中保存格局最完整的遗存,其人类文明价值高,2012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C.元上都对蒙元王朝来说意义非凡,元朝11位皇帝中有6位在此举行登基仪式,筑城屯田改变了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习俗。
D.元大都建成后元上都依然重要,元朝皇帝每年都有近半年的时间在元上都处理政务、狩猎以及举办蒙古风格的传统活动。
【小题3】根椐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3分)
A.元上都是在公元1256年由忽必烈命人所建,1260年,忽必烈在此称汗,几年后命人在现在的北京建造元大都。
B.元上都与北京同在东经116度上,其建筑风格又影响了元大都的建筑布局,所以元上都遗址的人类文明价值难以估量。
C.考古工作者对元上都遗址进行了考古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挖掘,这个遗址为蒙元帝国这一消逝了的王朝提供了行列特殊见证。
D.元上都一直是元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700多年前,这里被称为“世界的心脏”。这一时期元朝国力空前强盛,开创了游牧民族史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