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长虫、草帽、细高挑
王小波
①现在各种哲学,甚至是文化人类学的观点,都浩浩荡荡杀入了文学的领域,作家都成了文化批评的对象。一种情形既然出现了,就必然有它的原因;再说,批评也是为了作家好。但我现在靠写作为生,见了这种情形,总觉得憋气。
②我家乡有句歇后语:长虫戴草帽,混充细高挑――老家人以为细高挑是种极美丽的身材,连长虫也来冒充。文化批评就是揭去作家头上的草帽,使他们暴露出爬行动物的本色。所谓文学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文化——这是一种特殊的混沌,大家带着各种丑恶的心态生活在其中。这些心态总要流露出来,这种流露就是写作――假如这种指责是成立的,作家们就一点正经的都没有,是帮混混。我不敢说自己是作家,但若说文学事业的根基――写作,是这样一种东西,我还是不能同意。
③人与人有知识的差别,就连爱因斯坦都有求职业数学家帮忙的时候。看起来,作家们必须从反面理解这种差别:他要巴结的不仅是文艺批评家、理论家,还有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因为不管谁说出句话来,你听不懂,就只好撅屁股挨打,打你的人火气还特大。我总觉得这事有点不对头:假如挨两下能换来学问,也算挨得值,但就怕碰上蒙事、打几下便宜手的人。我知道一句话,估计除了德宏州的景颇人谁也听不懂:呜!阿靠!卡路来!似乎批评家要想知道意思也得让我打两下,但我没这么坏,不打人也肯把意思说出来:喂,大哥,上哪儿去呀?就凭一句别人听不懂的景颇话打人,我也未免太心黑了一点――那也没有凭几句哲学咒符打人黑。
④文化批评还不全是“呜阿靠卡路来”。它有很大的正面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可以鼓舞作家自爱、自强、自重。一种跨学科的统治一切的欲望,像幽灵一样四处游荡――可怎么偏偏是你遇上了这个鬼?俗话说,老太太买柿子,拣软的捏。但一枚柿子不能怪人家来捏你,要反省自己为什么被捏。人与人不独有知识的差异,还有能力的差异——我的意思是说,写作一道,虽没有很深的学问,也远不是人人都会。作家可以在两个方面表现这种差异:其一是文体,傅雷、汝龙、王道乾,这些优秀翻译家都是文体大师。谁要想解构就去解好了,反正那样的文章你写不出来。其二是想象力,像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尤瑟娜尔的《东方奇观》,里面充满了天外飞龙般的想象力,这可是个硬指标,而且和哲学、人类学、社会学都不搭界。捏不动的硬柿子还有一些,比方说,马克·吐温的幽默。在所有的柿子里,最硬的是莎翁,从文字到故事都无与伦比。我现在靠写作为生,也不敢期望过高,写到有几分像莎翁就行了。到那时谁想摘我的草帽,就让他摘好了:不摘草帽是个细高挑,摘了还是个细高挑……
【小题1】本文驳斥的是文化批评中的哪些问题和现象?(6分)
【小题2】第③节中提及“景颇话”一事有何作用?(6分)
【小题3】第④节中“到那时谁想摘我的草帽,就让他摘好了:不摘草帽是个细高挑,摘了还是个细高挑”一句如何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6-03 02:50: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公元2世纪中叶,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早在张骞之前,东西方通道已有雏形。商周玉器是通过“玉石之路”从新疆和田运来的。《管子》多次谈到“月氏之玉”,也许就是从这条“走私”路上贩运来的。张骞之后,丝绸之路才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
先秦时期,玉石之路上的商品往来具有私人贩运性质,贩运的主体可能是西戎民族。秦穆公称霸西戎,对于东西贸易开拓有一定促进作用。秦朝及汉初,匈奴几乎垄断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也垄断了通道贸易。汉武帝凭借祖父几代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果断采取反击匈奴政策,才有张骞的出使。
张骞来到大月氏(今阿富汗),引起他注意的是蜀地的竹制品和纺织品。当地人告诉他,这些物品是从印度来的。由此,张骞不经意间就发现了经四川、云南到缅甸而至印度的商贸通道。张骞第二次出使,携带了更多的物品分送出使诸国,虽不算官方贸易,却促进了西域诸部族和邦国来华。这些外邦来使,与其说是向风慕义,不如说是为了经贸往来。
继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后,昭宣时代和东汉王朝致力于建立西域地区军事管理体制——西域都护,从而保障了这条贸易通道的畅通。唐朝设立安西四镇和伊西北庭都护府,对葱岭东西地区的羁縻府州实行了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唐朝的丝绸之路,比之于汉代有了长足发展。可以说,汉唐时代的国力强盛,是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先决条件。
值得提出的是,葱岭以西的道路建设,早在汉代官方开通丝绸之路之前,古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就有相当水平。在张骞打通西域而建立起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后,中亚原有道路网中的主要干线便成为丝绸之路的西段,从长安横贯中亚、西亚到欧洲,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
陆上丝绸之路担当东西贸易的商人主要是月氏、匈奴人。关于边境贸易,《洛阳伽蓝记》记载了前来北魏“四夷馆”贩货的“商胡客贩,日奔塞下”,把来华贸易的热闹情景表现无遗。外商来了之后,“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这些侨居商人,即所谓西夷。
隋唐一统,特别是唐太宗平东突厥、平高昌,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吐鲁番出土文书显示,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是为适应边境贸易而订。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置了管理商贸活动的“互市监”,安禄山最早在幽州做互市牙郎,就是管这项工作的。边境节度使热衷于边贸,是因为这是其重要的财政收入。而这笔收入,中央政府是把它计算在对边军经费开支中的。《新唐书•西域传下》说:“税西域商胡以供四镇,出北道者纳赋轮台,地广则税倍。”
宋代,西北地区掌握在西夏政权手里,陆上通道受影响,海上贸易因而兴盛。13世纪蒙古帝国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东西方贸易也空前高涨。可是,西人东来,不仅冲破了中间商的盘剥与垄断,也冲击了中国政府特别是明朝政府在丝路所经南海地区的朝贡体系。1500年至1800年期间,中国对外政策的大体趋势为:明末渐趋开放,清初限制性开放,雍乾日益收缩。
总之,远东地区与欧亚非大陆的贸易,从上古的走私活动,到汉唐时代的边境贸易,乃至大海航时代以来的中欧直接通商,不仅仅是沟通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联系的伟大贸易活动,也是“一路一带”沿途国家和地区政治实力兴衰消长的晴雨表。
(节选自张国刚《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是在张骞之后,这是汉武帝凭借祖父几代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采取反击匈奴政策的结果。
B.历代所建立的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安西四镇和伊西北庭都护府保障了陆上贸易通道的畅通,使这条丝绸之路有了不断发展。
C.陆上丝绸之路是在张骞打通西域而建立起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后,连接中亚、西亚原有道路网一直通到欧洲的一条贸易通道。
D.陆上丝绸之路在宋代时由于西北地区受西夏政权掌控,丝绸之路的商贸荡然无存,蒙古帝国的建立,东西方贸易又恢复并空前高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商周时期,东西方通道已经走通。《管子》多次谈到的“月氏之玉”就是从新疆和田运过来的,只不过这条路属于“走私”性质。
B.北魏时期,边境贸易较为繁华,《洛阳伽蓝记》记载了贩货的商客来华贸易的热闹情景,很多人因商贸和“中国土风”侨居下来。
C.吐鲁番出土文书显示,唐朝时期边贸官员为适应边境贸易制定了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因而这些制度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
D.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置的“互市监”所收税收是边境节度使的财政收入之一,边军经费从中开支,这在《新唐书•西域传下》里有记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西戎民族在玉石之路上的商品往来以及秦穆公称霸西戎时的贸易活动对汉代后来建立发展的陆上丝绸之路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B.张骞发现的经四川、云南到缅甸而至印度的商贸通道是他第二次出使的路线,这次出使促使了诸部族和邦国的一些使者来华进行贸易活动。
C.大海航时代的西人东来对中国海上朝贡体系有所冲击,因此陆上丝绸之路的政策调整为:明末渐趋开放,清初限制性开放,雍乾日益收缩。
D.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贸易活动的兴衰消长折射出中国及“一路一带”沿途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实力的兴衰消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型商场中的书店,有着独特的生存模式,例如地方政府为了制造文化繁荣提供财政补贴;书店在一个租的地方搭售文创产品、咖啡增加收入。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下,书变得 了,它被抽象化,变成一种被供奉的商品。一家书店的开业,大家讨论的是怎样把书店变成“产品”,这种观念的一个前提就是:书本身并不重要。中国正在提倡全民阅读,每年的4月,媒体都会讨论中国人均阅读不足的问题。上海的季风书园、南京的先锋书店和北京的万圣书园,都靠 的坚持获得了读者的口碑。这样的书店,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成为读者的精神家园。他们更接近文化,更远离商业。市场的逼迫一直都在,如果一个城市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就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是再雪上加霜。新媒体时代,“最美书店”成为一个传播学上的噱头。人们会为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和花神咖啡馆   ,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海明威、萨特这样的文化人出没。即便是巴黎这样杰出的城市,也会因为这样的文化地标而多几分魅力。任何一个有文化的城市,都不是靠大建设而 的,而是( )最终才能形成一个传统。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举重若轻集腋成裘津津乐道鼎鼎大名
B.无足轻重锲而不舍津津乐道声名鹊起
C.无足轻重集腋成裘沾沾自喜鼎鼎大名
D.举重若轻   锲而不舍沾沾自喜声名鹊起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即使一个城市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就应该有包容之心,至少不能再雪上加霜。
B.一个城市即使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更不能再雪上加霜。
C.如果一个城市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就应该有包容之心,更不能再雪上加霜。
D.一个城市如果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能再雪上加霜。
【小题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靠这样的一个个书店,靠一个个文化人,经过漫长的积淀
B.经过漫长的积淀,靠这样的一个个书店,靠一个个文化人
C.靠一个个文化人,靠这样的一个个书店,经过漫长的积淀
D.经过漫长的积淀,靠一个个文化人,靠这样的一个个书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诗人之忧过人也,诗人之乐过人也。忧世乐天,固当如是。”

《红楼梦》中,神瑛侍者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则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绛珠仙子则欲随之下世为人,以一生所有眼泪还报其甘露之惠,则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宝玉喜聚,而黛玉则在聚时即以平静的心态准备迎接散的结局。这里包含着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从“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来看,全篇笼罩在对人生宿命般的悲剧性感受和大忧患中。鲁迅谈到《红楼梦》时说:“悲凉之雾,遍布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诚然如此。不过,那应该是指黛玉逝后。比起林黛玉,宝玉应是后知后觉者。

《红楼梦》是一曲悲歌。从第五回离恨天、灌愁海和痴情、结怨诸名目,从《红楼梦引子》曲文:“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从四春之“元、迎、探、惜”及“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谐音中,我们听到的是啼血的杜宇那声声的悲鸣。而那杜宇便是曹雪芹,也便是林黛玉。黛玉前身是绛珠仙子,她的知心丫环叫紫鹃。紫鹃的寓意就是啼血的杜鹃,绛珠也就是红色的血泪,黛玉正是泣血的杜鹃,而曹雪芹也是泣血的杜鹃,他寄哭泣于黛玉,寄哭泣于《红楼梦》。

黛玉善泣,《枉凝眉》曲中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之句。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第二十六回中写黛玉:“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红楼梦》是一部痛史。黛玉的歌哭即曹雪芹的歌哭。金陵十二钗,是作者半生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化身,生命之花一一凋谢,怎不令作者悲慨万端,长歌当哭!读第一回中“自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与经历了国破家亡惨痛变故的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所撰《陶庵梦忆·自序》比读,觉二者心绪苍凉,话语沉痛,何其相似。这里有几分忏悔、反思、不平,有几分无奈、自嘲、自傲。“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语并非《红楼梦》中那块被女娲遗弃的不能补天亦不能自由行动的顽石的伤心哀叹,而是作者的愤世之语、牢骚之语,是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的伤心之语,是冷眼观世、白眼看人的狂傲之语,是洞察古今、彻悟人生的佛道之语。总之,《红楼梦》是沉痛而绝望的一曲悲歌。

(选自红学馆《黛玉形象:中国古典诗史最后的象征者》,有删改)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忧世乐天”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熙载认为,诗人的忧伤与快乐超过普通人,“忧世乐天”是诗人本来就是具有的情怀。
B.《红楼梦》里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
C.鲁迅认为宝玉“喜聚”,又是独自领会“悲凉之雾”的人,他的身上反映了“忧世乐天”的诗人性情。
D.“忧世乐天”是对立统一的,宝玉、黛玉展出现的不同精神,实质上构成了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
【小题2】下列各项,对“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这两句诗的含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句看似顽石之语,实则为曹雪芹的内心表白,是曹雪芹对世态的不满与憎恶愤慨的情感表露。
B.此句表面上充满自怨自艾,实际上却是反映了曹雪芹狂傲的性情,即对俗世俗人持冷蔑的态度。
C.此句寓含佛道色彩,是曹雪芹经历了人生的磨难之后,对古今红尘的洞察,对人生的大彻大悟。
D.此句说曹雪芹认为自己没有才能济世,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只好坠入红尘,虚度流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离恨天”“灌愁海”等名目、“元”“迎”“探”“惜”的谐音、“绛珠”“紫鹃”的寓意都证明《红楼梦》是一曲悲歌。
B.林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震撼力,足可见出她的内心有许多哀怨不平之气。
C.林黛玉是曹雪芹半生中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形象化身之一,作者写林黛玉,无非是想借助她来表达痛悼红颜的悲慨之情。
D.曹雪芹的《红楼梦》与张岱的《陶庵梦忆·自序》,读来让人觉得“心绪苍凉,话语沉痛”,是因为两位作家人生经历相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滕王阁之殇程维如果以青云谱为视角,在南昌从文化意义上能与之相对的只有滕王阁。从地标意义上说,滕王阁之于南昌,相当于埃菲尔铁塔之于巴黎。
为什么?谁都知道现在的滕王阁是一堆钢筋水泥,是一个空壳,然而它的存在价值却在于它具有使世人对已往文化的发生或流逝产生某种追忆的价值。也就是说它尚能帮助人们在想象中完成对往昔文化的重返与凭吊,从而令它行使着不仅是纪念碑的意义。
当然没有必要将南昌家门口的滕王阁,与远在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相提并论,其实没有可比性。埃菲尔铁塔(法语:La TourEiffel)是一座1889 年建成的位于巴黎战神广场上的镂空结构铁塔,高300米,天线高24米,总高324米。埃菲尔铁塔得名于设计它的桥梁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铁塔设计新颖独特,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因而它是巴黎的一个重要景点和突出标志。
滕王阁是中国农耕文明相对发达时期的产物, 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李元婴出生于帝王之家,受到宫廷生活熏陶。“工书画,妙音律,喜蝴蝶,选芳渚游,乘青雀舸,极亭榭歌舞之盛。”(明陈文烛《重修滕王阁记》)据史书记载,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李元婴迁苏州刺史,调任洪州都督时, 从苏州带来一班歌舞乐伎,终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后来又临江建此楼阁为别居,实乃歌舞之地。 因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于山东省滕州,故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阁楼名“滕王阁”,后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又筑豪阁,仍冠名“滕王阁”,此阁便是后人所熟知的滕王阁。滕王阁因“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一篇駢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而得以名贯古今,誉满天下。历史上的滕王阁先后重建共达29次,屡毁屡建,今日之滕王阁为1989年重建。
滕王阁似乎有一种超强的叙事功能,无论阁存阁毁,它仍然在叙事,在水天相接的空白里虚构着忧郁的辉煌。如果恰巧有孤鹜划过,那或许是神的笔在书写无字之书。
也就是说,南昌滕王阁的历史有1300多年,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历史还不如它的零头。但是现存的滕王阁建于1989年,仅仅存世21年,勉勉强强也只相当于埃菲尔铁塔的另一个零头。所以如果它们之间按存世的年头来形成一种对话,将是无比奇妙,且充满玩味的。谁都可以高谁一头,谁也都比对方矮一截,里面充满反讽与悖论。然而,它们确确实实都是名胜,纵向看滕王阁远比埃菲尔铁塔的时间要长,横向看必须承认埃菲尔铁塔在全世界的名声远比滕王阁广,其游人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去巴黎的理由之一就是登埃菲尔铁塔,这是必须身体力行的,除此,他们与该塔不会发生任何关系。因此,人们会把埃菲尔铁塔当作幽会的情人。而滕王阁则不能,其历史虽久,但远没有世界闻名,不太可能会令远在非洲的人也想来南昌登滕王阁。其知名范围大都限在华人以内,前提是他们读过唐人王勃的《滕王阁序》。
从中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输出能力存在的普遍性缺陷。而且,纵然有人慕名来了,他们面对的是一座落成才只21年的钢筋水泥仿古建筑,还是滕王阁1300多年的历史?反之埃菲尔铁塔只向人们提供一次性消费的游历经验,其存世价值便可宣告完成。
(有删改)
(1)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认为南昌滕王阁与巴黎埃菲尔铁塔相比, 除建筑风格外,其他都没有可比性。
B.埃菲尔铁塔得名于设计它的桥梁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所以全世界的人慕名而来,它是法国的一个重要景点和标志。
C.历史上的滕王阁先后重建共达29次,屡毁屡建,今日之滕王阁为1989年重建,因此现在的滕王阁其实并非1300多年前的建筑。
D.滕王阁和埃菲尔铁塔确实都是名胜,但从不同的角度来比较,它们各有所长,不能一概而论, 但必须承认埃菲尔铁塔名声远比滕王阁广。
E.滕王阁有一种超强的叙事功能,即使被毁坏, 它也仍然在叙事,在水天相接的空白里虚构着忧郁的辉煌。
(2)作者认为滕王阁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3)作者第四段引用滕王阁的修建历史有什么作用?
(4)作者认为滕王阁和埃菲尔铁塔相比有什么缺陷? 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如何进行输出?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套用农夫山泉的一则宣传广告语——“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来形容当下中国综艺节目非常贴切,“我们不生产原创节目,我们只是国外模式的搬运工”。像《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舞林争霸》《爸爸去哪儿》等等,基本是花巨资从国外买进版权的。《中国好声音》版权来自荷兰,《我是歌手》来自韩国,而《舞林争霸》来自美国。其实,电视综艺节目搞“拿来主义”已经由来已久,到国外购买版权,或者移花接木模仿类似节目,并形成“同质跟风和山寨模仿”的怪象,这充分表明,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缺乏原创能力,只是依靠购买和模仿甚至抄袭维持着短暂的繁荣。
那么,国内电视台为什么要付出不菲的版权费,而成为海外综艺节目的推广站甚至是收容所呢?
购买和引进这类电视综艺节目,一来我们的电视人不用殚精竭虑地创新,有现成的,花点钱拿来就是。二来这类电视综艺节目在国外已经获得成功,收视率有保证,不会有太大的风险。这就暴露出,我们本土电视人原创意识淡薄,原创能力也有限,根本不知道当今的潮流文化,也不知道观众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电视综艺节目,缘于这样的“底气不足”,只好花钱“借鸡来生蛋”和“拷贝无极限”。
更让人费解的是,我们引进国外优秀的电视综艺节目,看重的是表皮、格式的东西,却不会学习借鉴他们先进的创作理念和制作模式。在国外,一档电视综艺节目,通常由独立的制作公司进行研究和设计,创意获得电视台采纳之后再投放市场,形成了一条比较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链,虽然我们国内有些电视台和影视制作团体同样设立有类似机构,但由于缺乏对文化产业的认知,缺乏对受众的调查,缺乏对市场研判的能力,导致原创的具有广泛市场竞争力的电视综艺节目乏善可陈。
照理说,人家有好的东西,你花钱买过来,这符合等价交换原则,但问题是,我们作为文化大国,依然在抄袭模仿别人的文化形式,实在有损形象。去年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的通知》,要求各广播电视机构对原创文化节目在立项、资金、人才、播出、评价、宣传等各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和充分保障。这说明,原创文化节目已经被重视。事实上,我们中国也有原创的优秀的电视综艺节目。去年英国国际传媒集团宣布,从灿星制作订购模式节目《中国好歌曲》, 并负责其国际发行权和英国播出权。这是世界著名电视台从中国引进并进行国际发行的第一例,并且是中国原创综艺节目模式成功输出欧洲的第一例。
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式都贵在创新,只有创新才有永恒的生命力。我们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资源,唯一缺乏的,就是创新。这就需要我们中国的电视人要用“最强大脑”去创作,才能催发一批真正的“中国好节目”。
(摘编深圳商报 《原创才是综艺节目永恒的宝典》)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电视综艺节目能有现在的繁荣景象是依靠购买、模仿甚至抄袭来维持的,这种繁荣不会长久,是短暂的。
B.在国外,一档电视综艺节目前期的制作和后期的投放市场,通常是由独立的制作公司进行研究和设计的。
C.不了解当今的潮流文化,也不知道观众喜欢什么样的电视综艺节目,这导致了国内电视综艺节目“同质跟风和山寨模仿”的怪象。
D.国内缺少原创的具有广泛市场竞争力的电视综艺节目,是因为我国没有独立的针对电视综艺节目制作的公司进行研究和设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制作者愿意花巨资从国外买进像《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等节目的版权,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
B.在引进国外优秀的电视综艺节目时,只要学会借鉴他们先进的创作理念和制作模式,国内电视综艺节目就会取得成功。
C.国内电视台乐于购买和引进外国电视综艺节目,是缘于国内电视人创新能力的不足和原创节目风险大以及节目收视率等方面的影响。
D.花钱买外国优秀的电视综艺节目本身没有错,但我国作为文化大国,如果只是一味抄袭模仿别人的文化形式,实在有损形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内电视台和影视制作团体如果想创造出优秀的电视综艺节目,就要从认知文化产业、调查受众、研判市场等方面入手。
B.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的通知》,这说明原创文化节目已经被重视,国内电视综艺节目 “拷贝无极限”的现象有望得到改观。
C.灿星制作原创的综艺节目《中国好歌曲》成功输出欧洲,这表明我国的综艺节目已经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综艺节目质量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D.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式都贵在创新,我国也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资源,如果再加上中国的电视人的创新,催发一批真正的“中国好节目”是大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