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节日的现象学
张祥龙
节日是生命节奏与命运感受相交和而生发出的赞歌:它们是追忆之歌,又是希望之歌,也是及时行乐、忘怀得失之歌。那么,节应该怎样过才算实现了它的本性呢?
首先,尽管节日都有自己的内容,但它总有一个非对象化的、让生命能自由舒展的维度,这首先就意味着需要“天下太平”。兵荒马乱的状况,不管是现实中的还是精神上的,都极不利于“过节”。西班牙天主教神学家潘尼卡很有些出色的见地。他认为和平既不是为自己争来的,也不是向别人强加的。和平是被接受的,总含有“受赐”的、“感恩”的成份;它们又是被发现的和被创造的,没有现成在那儿的和平。在这个意义上,节日乃是和平开出的花朵。没有外在与内心的和平、宁静、劳动,就不会有原发的节日感和节期感。
其次,在节日的根源处是活生生的时间节奏,在节日那里,人的生存时间一定要歌舞出和激荡出浪花,不然就缺少节日气氛。
节的、讲究、风俗或过法本身含有时间花样,比如日子与历史事件或传说故事相呼应(圣诞、佛诞、湿婆诞辰、国庆等);数字的花样(比如节的月与日的数字:1.1; 1.15; 2.2; 3.3; 5.5等);和节期中的照应,比如春节期间送灶王上天照应于正月初四接灶王回府,除夕夜的烟火与元宵节的灯火相应;以及风俗、禁忌造成的生存时间的异常与激漾,比如除夕的守岁,正月初一的祭祖、放爆竹,白天不许炊煮、不许倒垃圾等等造成的不寻常和不方便。没有这些讲究和由它们构成的新鲜的生存时间感受,就难有浓厚的节日气氛。
节日似乎有一种通过节与节之间的相互牵连而成大观的趋势。“孤节”就不如“连串节”更像节。正在兴起的节会“俘获”另一些日子以作为自己的“伴节”,比如中国的春节在全盛之时俘获了灶王节、元宵节、乃至腊八节。
与上述两点密切相关,过节本身必有一种溢出了节日当下时的、对总体时间势态的鲜明感受,即:在过节前有预期,在过节后有保留或回味,而且过节前与过节后之间有鲜明的区别,好像跨过了某个重要的界限。换言之,这应是一场真实深刻的体验。过节绝不只是过那个“现实的”节,更不止于体验节的“实项内容”(比如“吃饺子”),而更在于对那形成“节日气象”的边缘视域的体验。实在的节日还未到,还未成为手边的一个现成者,但它已经存在于人们的生存时间的切近期望视域之中。节已在这光环朝霞之中诞生,越来越充满热力与辉煌地向我们迎来;人们还未尝到它带来的让人精疲力竭或磕磕碰碰的一面,却已活生生地感受到了它的真实与可爱。而且,这种“越来越……”的提升感、来临感和交汇感正是节日的神髓之所在。
第三,既然节日是生存时间与体验的旋涡、交汇和跌宕之处,那么,节日越含有不寻常的交汇与新鲜经验的构成,就越像个节。节日往往都有自身设立的一些禁忌,如伊斯兰的斋月与开斋节,春节的各种禁忌。这种“不寻常”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对某些禁忌的突破,开日常体制的玩笑。由此造成节日中起伏异常的生存体验。更重要的是,这些禁戒与破戒在节日的时机光环中得到升华,“粗话”不再只是“粗”,放炮仗不再只是喧闹和惊扰,它们构成全新的体验,创造了让矛盾和解与心灵更新的机会。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管现实的还是精神的,兵荒马乱的状况不利于过节。
B.春节时送灶王照应于正月初四接灶王,除夕的烟火与元宵的灯火相应。
C.没有风俗、禁忌造成的不寻常和不方便,就没有浓厚的节日气氛。
D.灶王节、春节、元宵节与腊八节,这些节日相互牵连而成大观之势。
【小题2】(小题2)作者说,节日“总有一个非对象化的、让生命能自由舒展的维度”,请谈谈你的理解。(2分)
   
   
【小题3】为什么说节日“是追忆之歌,又是希望之歌,也是及时行乐、忘怀得失之歌”?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7-09 03:50: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察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作者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证明中国画“永恒的宁静”的特点。
B.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C.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自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D.文章论证了静与空的联系,他们之间相互融合才可能使中国艺术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B.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神是什么样子?人造出的神与鬼,不论多么狰狞,也不论多么恐怖,本质大都是人模人样。

在史前艺术中,有一些半人半兽的艺术形象,不论是绘在彩陶上的或是刻画在器物上的,这样的形象都被我们认作是神面,是神灵人格化的偶像。这样的神面,表现有特别的恐怖感,你觉得它像人,但并非是人。神面的狰狞模样,在史前艺术的表现上大约是一个通例。圆瞪的大眼,龇出的獠牙,恐怖之态令人惶惑。这样的神面,是史前人制作的神灵的简化图形,它并不只是表示一个头面,而是以头以面代表神灵的本体,头面是神灵完形的一个象征,是一个简约的造型。

研究者比较关注的有像良渚文化玉器上雕刻的那些神面,神面装饰在一些玉牌、玉钺和玉琮等礼器上,神面刻有向上与向下龇出的獠牙,显出庄重与威严之感。从良渚人制作的神面看,有的神面是有体有面的完形,而大多都是简化的只有嘴与眼的脸面。大量神面都是这样简化的结果,而最经典的简化,就是最后只留下了神的一双眼睛。

若干件收藏在各地博物馆的传世品玉神面,是研究者经常提到的一些藏品,如美国福格美术馆收藏的一件,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也都有龇牙瞪眼的模样。这些收藏品的年代并不容易确定。

新近在山西曲沃羊舌村西周晋侯大墓中出土了一件神面玉饰,玉神面扁平形,正面阳刻狰狞兽面,臣字形大眼,上下均有一对獠牙龇出。这样的一些玉神面,虽然多数都有冠饰,有的甚至还有包括珥饰在内的细致刻画,但都只是一个头像,也都是合于以头代体的神灵图像制作传统。

当然更早的发现,是湖南黔阳高庙遗址陶器上刻画的神面。那神面的构图已是非常完整,也已经是很固定的形态,也都显露着龇出的獠牙,狰狞之态跃然眼前。这样的神面年代早到距今7000多年前,这是中国史前陶器上见到的年代最早的神面刻画。这个神面已经相当简化,只留下一张龇着獠牙的嘴;这与后来的良渚文化显得不同,良渚人简化的神眼已经没有了狰狞的模样,而高庙人简化的神面因为獠牙尚存,依然显得狞厉。

史前狰狞的神面,也偶尔出现在彩陶上。半坡文化的彩陶上见过这样的神面,不过以往研究者似乎不大在意这个发现。在临潼马陵遗址的一件陶瓶上,绘一戴着尖顶帽的神面,一双圆圆的大眼,宽大的嘴角向上龇出一对大獠牙。神面的左右,还绘有一对倒立的大鱼。这个属于半坡文化的彩陶所绘神面纹,与高庙下层文化以及良渚与龙山文化中的神面纹,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偌大的獠牙是其共同的特征。不同之处是那两条附加的鱼纹。它告诉我们,半坡文化这样的神面,一定与鱼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与鱼崇拜有关。

将动植物人格化,这是史前人造神的固定方式。一种动物图像,在给它安上一个人面之后,它便有了神格,半人半兽,也就成了神形的固定格式。这样说来,人面鱼纹还真可能是半坡人心中的神灵形象,是什么神格,会不会是水神,或是其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选出的神与鬼大抵都人模人样,不管它多么狰狞,也不管它多么恐怖,实质上大都脱不了人的某些特征。
B.神面的狰狞模样,在史前艺术的表现上是一个通例,这样的神面模样狰狞,大眼圆瞪,獠牙龇出,似人非人,令人惶惑。
C.半人半兽的史前艺术形象是神灵人格化的偶像,它们无论绘在彩陶上或刻画在器物上,都被我们认作神面。
D.史前艺术的神面往往是神灵的简化图形,以头面代表神灵的本体,甚至只留下眼睛或龇出獠牙的嘴来象征神灵的完形。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良渚文化玉器中的玉牌、玉钺和玉琮等礼器上,装饰雕刻的大多是简化的神面,神面上刻着向上与向下龇出的獠牙,显得威严庄重。
B.各地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品玉神面的年代不容易确定,美国福格美术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同类收藏品也有龇牙瞪眼的模样。
C.湖南黔阳高庙遗址陶器上刻画的神面,构图非常完整,形态固定简化,獠牙龇出,狰狞生动,是中国史前陶器上年代最早的神面。
D.山西曲沃羊舌村西周晋侯大墓中出土的神面玉饰符合以头代体的神灵图像制作传统,神面扁平,正面阳刻兽面,上下有獠牙龇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前文化造神的固定方式是将动物植物人格化,史前人赋予一种动物神格,就给它的图像安上一个人面,使之成为半人半兽的神形。
B.临潼马陵遗址的一件陶瓶上绘着一个神面,圆圆的大眼,宽大的嘴角向上龇出一对大獠牙,这种狰狞的神面,很少出现在史前彩陶上。
C.有的半坡文化的彩陶神面左右,绘着一对倒立的大鱼,人面鱼纹可能是半坡人心中的神灵形象,它与鱼崇拜有关,可能是水神或其他。
D.神的模样应该是人为造出来的恐怖,自7000多年前的高庙陶器发展至良渚文化,神面刻画简化成一对獠牙或者一双眼睛,狞厉骇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包括新疆在内的中亚史前考古的一系列重要发现,随着史前时期东西文化交流研究的深入,外来文化因素的不断输入对中国早期文明形成所起的作用,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进而拓宽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视野。

首先是史前青铜之路概念的提出和确立。青铜冶铸技术随着西方人群向东方的迁移,距今4000年以前进入新疆,在东天山地区与东来的彩陶文化碰撞与融合,创新出了具有中国西北原始萨满文化特质的青铜器群。新疆东天山地区形成的青铜文化,很快向甘青地区传播,在甘青地区快速发展起来。学术界早就注意到偏居西北的甘青,史前青铜器群出现年代比中原早,冶铜技术发展到相当高度。有的学者认为这里是中国早期青铜技术发展的孤岛,有的学者直言不讳地说它们的出现与史前东西文化交流有关。中国西北系青铜器群形成后即向北向东传播。北向的一支,主要是沿着黄河,传播到长城地带和中国北方的其他地区,肇夏商之际中国北方系青铜器形成之始。东传的一支,很快进入华夏文明诞生的核心区晋南和豫西一带。

其次,是小麦的东传。至少从距今4000年的夏代或更早的时候开始,北方黄河中下游区域,突然开始种植小麦,并快速普及,改变了中国北方地区以种植粟类农作物为主的农业生产的结构。新疆罗布泊的孔雀河古墓沟墓地、小河墓地以及东天山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在不迟于公元前2000年,新疆天山地区古代居民已经广泛种植小麦。中原地区突然在夏代或略早开始普遍种植的小麦,当由西方传入。另外,中原地区小麦普通种植还引发更深层的学术问题。因为小麦是需要灌溉的农作物,小麦的大面积种植,需要公共管理系统对水源进行分配与调节。由西方引进的小麦种植及相关的灌溉制度,与中原夏代文明机制的不断成熟是否存在内在关系,值得深入思考。

其三,器物交流的背后,反映的是人群的迁徙,甲骨文学家胡厚宣认为,甲骨文提到的“土方”为夏民族。西域史学家余太山进一步说明,夏禹所统治的“土方”族群,实际上就是吐火罗人,他们曾生活在豫西和晋南。欧美多数学者和中国部分学者认为,吐火罗人的一支在夏代或更早的时候迁居天山,罗布泊小河墓地那些保存相当完好的人类干尸,为吐火罗人的遗骸。这里,如果胡厚宣论证的“土方”为夏民族可信;余太山所论禹治下的“土方”就是吐火罗不虚;小河干尸是吐火罗人遗骸之说也能成立。那么,吐火罗人为什么在夏代突然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区域,它们的到来又对夏文明的最终形成起到过什么作用?由此引发中华早期文明形成过程讨论中更多、更深层的问题。

(摘编自刘学堂《拓宽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视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深入研究史前时期东西文化的交流,可以拓宽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视野。
B.中国西北原始萨满文化特质的青铜器群是东西方青铜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果。
C.传到晋南和豫西一带的青铜器群是夏商之际中国北方系青铜器形成的源头。
D.青铜之路和小麦东传的研究,是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体部分从三个维度探讨东西文化交流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影响,层次分明。
B.文章第三段论述小麦的东传,主要是为了证实相关的灌溉制度当由西方传入。
C.末段用几个学者的观点作为论据,论证了东西方器物交流反映的是人群的迁徙。
D.文中大量的引用论证,使论证更为严密,体现了作者不妄下论断的求实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系列的事实证明,中原早期文明的形成过程,有遥远的西方外来文化因素的参与和渗透。
B.中国西北系青铜器群比中原青铜器群的出现要早,这很有可能与史前东西文化的交流有关。
C.除开史前青铜器和小麦之外,其它器物跟随人群迁徙到黄河中下游区域的可能性比较小。
D.“土方”“吐火罗人”和小河干尸的论证将引发关于中原早期文明形成中更深层的问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民族音乐的遗传基因

刘正维

遗传基因将人类分成各种不同的种族属性、民族属性、地方属性和家族属性以及家庭属性等。音乐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人们一定的审美意识,也必然具有民族属性、地方属性与家族属性。这种属性世代相传,形成了传统音乐发展中体现“家族”亲缘关系的遗传基因,并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形态。

音乐的遗传基因是由一些属于形态学方面的基本组件组成的。传统音乐的遗传基因反映了两个方面的属性:一方面,不同组件的不同组合,形成各式各样不同特征与功能的音乐作品,表现出不同的遗传基因,这些遗传基因具有可辨的传承性——民族属性;另一方面,在传统音乐中,遗传基因还形成地理性的板块分布——地方属性。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形成的民族民间音乐,既具有不同的民族性遗传基因,又有南方、北方,东部、中部与西部等各不相同的地方性遗传基因。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创造的中国音乐始终没有改变它的东方的民族属性,没有成为任何别的民族音乐的附庸;在广东省不可能形成陕北黄土高原上粗犷、奔放甚至孤独、压抑的《赶牲灵》,在北方草原上也形成不了江南委婉、流畅甚至细腻、甜美的《天涯歌女》。

长期以来,我们在认识与掌握某种音乐的特征,辨别某种音乐特征的民族性、地方性,创作某种自己想象的音乐作品的时候,往往凭感性与冲动。是的,没有这些方面,就没有好的音乐创作。但仅凭这些是不够的。这里除了有一个音乐感性认识与理论充实的问题外,还有一个对于音乐遗传基因的把握问题。比如《好汉歌》就如实地反映了豫东、山东民间音乐的地方性的遗传基因,因此是成功的。而用羽调式音乐描写汉武帝征服匈奴的历史,就有些不好理解。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汉族音乐普遍是徵调式,羽调式多在兄弟民族地区;这两种调式甚至反映了不尽相同的民族性。在汉武帝时代,羽调式音乐是不是汉族音乐的代表性调式?据今所知,羽调式音乐是在汉唐时期,特别是盛唐时期,蒙古乐、西域乐、印度乐相继传入中国以后,才在文人中逐渐传开,并反映到宋人词调中,后又影响到南北曲、高腔、昆曲和有些地方的民歌中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表现汉武帝征服匈奴的音乐用什么调式更为合适,应该是好回答的问题。

“五态、四径、三线”就是认识与把握音乐遗传基因的具有不同内容与不同含义的三方面概念。“五态”是音乐遗传基因形成的客观条件,包括地态、心态、史态、语态、乐态。“四径”则是认识遗传基因本身的主观组件的途径,包括旋律线、音阶调式、节奏腔式、基本结构。“三线”是音乐遗传基因的板块分布,分为南北两大板块、北方的西北与东北两大板块以及汉族与兄弟民族两大板块。弄清楚音乐的遗传基因,就可大体上把握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诸多情况。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遗传基因使音乐具有不同的民族属性、地方属性与家族属性,使之呈现不同形态。
B.陕北民歌《赶牲灵》,既具有黄土高原的地方属性,也具有中华民族的民族属性。
C.传统音乐是在传承中发展的,传承离不开遗传基因,发展中可以融合其他的音乐。
D.作者认为,用羽调式音乐描写汉武帝征服匈奴的历史,虽不好理解,却是合适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民族属性和地方属性两方面谈音乐的遗传基因,并具体论证两者的关系。
B.文章以《天涯歌女》等作品作为立论的事实依据,论证了音乐具有地方属性。
C.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突出好的音乐创作应该把握音乐的遗传基因。
D.文章在谈好的音乐创作时还提及感性认识、理论充实的问题,使论证更严密。
【小题3】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把握音乐遗传基因的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把汉学当国学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仪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一一前者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实国学的优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学能旱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   
(选自2014年4月1日<学习时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者和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B.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C.汉学和国学都是用西方价值观及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化的学问。
D.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化中的方位和价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否定说法为议论的前提,并由此指向了错把汉学当国学的问题,引入深思。
B.文章把汉学的发展历史与当前的“汉学热’’进行对比,揭示了汉学即西学的本质。
C.文章结尾认为不能把汉学当国学,并且呼吁国人弘扬国学,勇敢担当复兴国学的重任。
D.文章阐述对汉学研究的误区及种种不良现象,确立了汉学当热但不可取代国学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变动和思想活跃,迫使国人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
B.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C.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抛弃了传统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汉学定能成为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快速的复兴,欢迎海外汉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