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分享经济的诞生,源于社会资源的过剩。

从工业革命时代开始,所谓的发展即生产效率提高、投资不断加大,从而带来产量的增加。这样的发展基于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社会物资是短缺的。时至今日,工厂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东西。直到某一天,我们发现生产出的东西已经远远大于我们的需要,我们把已经存在的东西重新分配。

此时,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拥有一件物品的人和使用这件物品的人可以不是同一个人。这样物资就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从而成为一种商业模式;拥有多余物资的人们,可以把物资的使用权让渡给不拥有物资的人,作为回报,后者给予前者一定的报酬,而提供这个服务的平台,也可以从报酬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

分享经济由此产生。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分享经济的创业者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细分领域的平台,供物资的所有者发布和分享,帮助有需要的人找到物资。不经意间,我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分享经济的身影。分享经济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方式,在许多领域,也都出现了不同的模式。

那么,分享经济究竟改变了什么呢?

首先,它改变了供给端。分享经济让产品的供给方从机构变成了个人。比如,原来人们出去旅行,只能住酒店集团提供的酒店,而分享经济让个人房主也可以提供相当于酒店的服务。原来人们只能坐出租车公司提供的车子,现在则还能坐个人开的私家车。分享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人们旅行的时候可以住各种风格的房子,人们出行的时候可以坐各种不同的车型,遇见各种性格的司机。如今人们个性化的诉求越来越高,分享经济正好可以满足这一点。

其次,它让个人崛起。分享经济降低了个人微创业的门槛,让人们可以更简单地实现微创业。利用业余时间,做个小房主,做个专车司机,都是简单方便的微创业。用户对个性化的需求,让作为供给端的个人,能够有空间发展自己的个性。比如,加入网络商店平台的手工艺者,可以把自己的个性作品售卖给匹配的人。伴随着微创业的门槛降低和个性化被鼓励,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而每个人能力的激发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更大推动力。

最后,它让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分享经济让资源被更加合理地分配给需要的人。

这对于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极大的保护。据统计,每多一辆被充分利用的Uber车辆,就可以从路上去掉8辆车子。这就意味着更少的拥堵、更少的雾霾和更少的能源消耗。

(摘编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重新定义分享》)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工业革命时代与分享经济时代的“发展”形式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
B.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使得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分享经济也由此产生了。
C.女孩把自己穿过几次就不喜欢的衣服在淘宝上以二手衣形式卖给买衣人。这体现了分享经济的特征。
D.分享经济使现代的人们可以更简单地实现“微创业”。人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分享经济中获得利益。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分享经济一方面带来了产品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分享经济在近些年很火。我们所熟悉的房屋租赁,就是分享经济的一种形式。
C.分享经济中“拥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产品的拥有人和使用人可以不同。
D.分享经济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让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
【小题3】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分析了分享经济产生的背景,接着阐述了分享经济给供给端、个人、社会资源等带来的影响。
B.文章第三段介绍了分享经济的商业模式,阐述了拥有多余物资的人们以及相关服务平台的获利方式。
C.文章运用例证法,通过个人房主和私家车主的例子,有力地印证了分享经济可以改变供给端的观点。
D.文章通过阐述分享经济的产品重新分配的属性,论述了共享经济具有促进生活更美好、社会更公平的功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30 09:43: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活美学”既是最古老的中国美学主流,也是最新颖的全球美学新潮。“生活美学热”不仅出现在东方,它已经成为新世纪以来金球范围内兴起的世界美学主潮。如此一来,中国美学传统与西方最前沿的美学理论,形成了异曲同工之妙,而且也形成了一种互动关联。“生活美学”对于西方美学而言也是一个最新的思潮,他们并没有这种将生活审美化的悠久传统,尽管他们的艺术传统非常久远。我们现在常说的“艺术”实际是来自文艺复兴的西方概念,乃是西方现代性的产物,中国人接受艺术的概念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有诗、画、舞、乐和建筑的分类传统,但是从没有一个大的总体艺术概念将之统合起来。应该说,中国古人强调生活美化的传统,才是更为悠久的传统,各个艺术的门类都被包孕在生活之内。

书法就是最显明的例证,书法在古代从来没被视为艺术的一个门类,而是与生活直接贯通起来的。近代开始,书画才成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因为自西方引入艺术概念之后,东方人很自然地就把文人书法置于艺术的顶端。然而,直到明代才出现“书家”这种身份,从王羲之、颜真卿到怀素的时代,都没有把书法视为纯粹的艺术门类,他们的作品也不是正襟危坐在那里进行创作,而就是包孕在日常生活实用化的信札、便贴、序言、手稿、祭文等等之中。我们发现,书法其实作为文人的日课,日常书写才是其根基,书法从古至今都没有脱离生活,道理很简单,书法之“书”不过就是写汉字,写出了一定的法度并变得美代才使得书成为“法”。

“生活美学”在中国,具有世界其他文明难以企及的广度与深度,它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就是“生理的”生活美学,这是关乎广义之“性”的,如饮食、饮茶等等,饮茶在东方传统当中不折不扣成了“生活的艺术”,所以才有“茶道”的艺术。第二乃是“情感的”生活美学,这是关乎广议之“情”的,交往之乐趣就属此类,如闲居、交游、雅集、人物品藻等等,这些在中国古典文化当中都被赋予了“审美化”的性质。第三则是“文化的”生活美学,这是关乎广义之“文”的。在文化当中,艺术就成为精髓,如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印、琴、曲;但是文化在古代中国亦很重要,园林苗圃之美,博弈等游艺之美,游山玩水之美都是如此。

“生活美学”乃是根源于中国本土既植根于生活又超逾于审美的悠久传统,这是一种生意盎然的“活的传统”,它可以为世界提供一种东方“生活美学”的最佳范本。

(摘编自刘悦笛《生活美学:闻释美好生活之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西方的艺术传统很久远,但中国古人强调生活美化的传统,比西方更为悠久。
B.中国人接受“艺术”这个概念的时间很短,在这之前中国人的生活中是没有艺术的。
C.书法在古代并没被视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只是文人的日课,从来都没有脱离生活。
D.“文化的”生活美学体现为广义的“文”,可通俗地理解为艺术是精髓,文化也很重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生活美学”是源于中国本土生活的美学传统的。
B.文章第二段采用了举例的论证手法,用具体的实例论证了第一段提出的观点。
C.文章第三段是从三个层面,来论证“生活美学”在中国所具有的广度与深度的。
D.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就是证明中国“生活美学”优于西方,是全球的最佳范本。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美学热”让最古老的中国美学传统与西方最前沿的美学理论形成了互动关联。
B.从王羲之、颜真卿到怀素,虽没把书法视为纯粹的艺术,但都有“书家”这种身份。
C.饮茶在东方传统当中从“生理的”解渴需要,发展到“生活的艺术”,形成了“茶道”。
D.“生活美学”在中国是生意盎然的“活的传统”,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不断创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2001年的7955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7.2亿人次,13年间增长了8倍。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014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3000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2010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摘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
材料二:
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
2001~2014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注:计算或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材料三:
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北京每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人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01~2014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
B.除200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
C.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2014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一次立法”阶段,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个人所得税法,初步建立综合分类税制,并于2019年1月1日起实施新税法。同时,授权国务院在新税法实施前,比照新税法相关要素,实施过渡期政策。

在“两步实施”阶段,第一步是2018年10月1日至年底实施过渡期政策,包括:各所得项目仍然维持现行分类征收办法,按月或按次计税;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费用减除

标准提高至5000元/月,并适用新税率表;劳务报酬、特许权使用费、稿酬计税方式暂不调整,次年不汇算清缴;对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适用5000元/月的投资者减除费用和新的税率表。第二步是2019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包括:对四项综合所得实行按年综合计税,次年申报期实行自行申报、汇算清缴、多退少补等等。

(摘自《此次个人所得税改革实施步骤如何展开?》)

材料二:

“个税从上月的251元降到这个月的63元!”“这个月比上个月少缴了1200多元个税!”近日,不少网友在网上晒出自己的减税红包。新个人所得税法将从2019年1月1日起实施,为了尽早释放改革红利,基本减除费用(“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部分减税政策从2018年10月1日起先行实施。

此次起征点提高将使月收入2万元以下的纳税人降低税负50%以上。除了一部分人大幅减税外,还有相当多一部分人不用再缴个税。据了解,仅以起征点提高到每月5000元这一项因素来测算,修法后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占城镇就业人员比例从以前的44%降至15%。

“此次个税改革増加了员工个人福利,预计将降低员工流失率。企业员工留住了,有助于稳定生产,有利于企业长足发展。”佛山优达佳汽配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个税新政落地后等于给员工间接涨薪,无形中进一步带动了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客观上说这也是国家在帮助企业创造更大的劳动价值。”华侨大学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教授杨默如说。

到手减税红包也激发了消费热情。业内专家认为,个税改革有利于个人财富的增长,同时带动消费。短期会让大众形成一个消费预期,长期作用将更加明显。记者与多位人士沟通时发现,他们大多都有把减税红包用来消费以提高生活品质的打算。

(摘自《新个税的减税红包到底有多大?》,《经济日报》2018年10月16日)

材料三:

中国个税起征点变化

中国个税起征点(元)

材料四:

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于2018年6月19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从财政部部长刘昆所做的解释说明来看,主要包括: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首次实行综合征税;基本费用扣除标准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优化调整税率结构,扩大较低档税率级距。

从改革目标来看,个人所得税除组织财政收入之外,还应能担当起三大重任:一、发挥调节收入分配作用,缩小收入差距。个人所得税是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二、发挥自动稳定器作用,熨平经济波动。三、培育公民税收权利意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基石。

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制度,要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并建立相应的制度:一、建立个人所得税纳税人识别号码;二、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三、提升税收征管能力和水平。

(摘自张学诞《个税改革应肩负起三大重任》,《中国财政》)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顺利度过过渡期后,将于2019年1月1日起实施前所未有的由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B.材料二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镇就业人员的月收入大部分不足5000元这一最低个税标准。
C.1980-2018年,中国个税起征点从最早的800元升至5000元,说明了近40年来我国纳税人口逐年增多。
D.此次起征点提高将使月收入2万元以下的纳税人降低一半以上的税负,其中一些人甚至不用再缴个税。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次立法,两次实施”的个税改革中,过渡期政策与全面实施政策相结合,从2018年10月到2019年元旦并行实施。
B.个税法修改后城镇就业人员占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的比例下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左右,这是因为起征点提高到每月5000元。
C.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从提请审议到政策落地,不到半年的时间,给纳税人带来了极大的减税红包。
D.本次个税改革,不仅能激发消费者的消费热情,而且对企业而言,既增加了员工个人福利,又降低了员工的失业率。
【小题3】材料一、二和四的内容与个税改革相关,但其侧重点有所区别,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活 着
余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学优高考网gkstk:学§科§网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 “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也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很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有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退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展开故事的方式非常巧妙。在一个充满阳光的下午,老人在树下休息时,向作者讲述了自己,老人歇够了,故事也随即终止,行文流畅自然。:学 优高考网
B.福贵买牛时,在新丰市场碰上一头即将被宰杀的老牛,正是老牛的眼泪和伤心换来了福贵的同情,才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C.福贵掏钱买牛时,作者重点刻画了赤膊男人和周围人的哄笑,他们的言行与神态侧面烘托了老人行为的不可理解与他这次买卖的不划算。
D.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点出了老人在乡间生活的环境,增添了小说的意味,在结构上照应开头和题目,使文章结构完整。
E. 本文通过老人的口吻为我们讲述了他年少时的风光与落魄、与老牛的相遇及相依。老人的经历虽坎坷,但全文基调并不悲凉。
【小题2】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小题3】本文主人公福贵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描写的对象是“老人和牛”,作者为什么以“活着”为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君子文化不仅是儒教文化之精华,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

②儒家学说中关于君子的人格理论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时,君子被描述为介于圣人与小人之间的一种人格。《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③按子贡的理解,这是孔子的自谦之辞,即在孔子自己看来,他在“智”“仁”“勇”三个方面都做得不够好:“智”,未达无惑;“仁”,未达无忧;“勇”,未达无惧。这些自我评判表明,孔子是从“智”“仁”“勇”三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是否达到了君子标准的。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解读,“智”“仁”“勇”乃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周全的人格定位,它们分别对应于现代心理学所讲的“认知”“情感”“意志”。按孔子的思想,君子的人格特点就在于:认知上达到“智”,情感上达到“仁”,意志上达到“勇”。换言之,孔子所谓君子,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④自子贡提出“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提出“圣人与我同类者”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以后,儒家的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不再有本质性区别,实际上都是指本于人性自觉采取一种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的人。对于儒家来说,将自己对他人的爱转化为成人成己的道德实践,这是君子的人生境界;而当这种道德实践从日常生活领域转入国家政治生活领域,成为治国者“化成天下”的“人文”实践时,它就不只是君子的人生境界,也是圣人的治理境界了。也就是说,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屏障,它们在本质上是同一的,都是成人成己的道德实践,只是其“成人”的外延有大小之别——在圣人境界中,“成人”的外延扩展至全天下,其“成人”是“成天下之人”,然其实质还是为了使包括自己在内的天下之人都脱离动物界而以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或者说使天下之人都摆脱野蛮状态而进至文明境界。

⑤要之,孔子之后,儒家学说所倡导的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本质上是同一境界,其差异只是由于具体实踐条件不同所造成的现象性差异或形式上的区别——圣人境界是特定实践条件下由君子的“为仁”转化而来的“为圣”——“以礼义之文,化成天下”的“为仁”。这种形式的“为仁”所达到的“成人”——“天下归仁”,既是“为仁”者体现其臻于“内圣”的人生境界,也是“为仁”者体现其臻于“外王”的治理境界。这也意味着君子和圣人都可以被理解为“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

⑥综上所述,所谓君子,就是“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君子的人格特点体现于为人处事,就是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文明生活方式,此乃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

(摘编自周可真《君子之道“智”“仁”“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儒家学说创立之初,“君子”这个概念更多地被描述为介于圣人与小人之间的一种人格。
B.《宪问》中“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表述集中反映了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
C.儒家学说所倡导的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本质上是同一个境界,只在形式上存在一定区别。
D.君子为人处事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这种文明生活方式实际上是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就明确了君子文化是儒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奠定论述基础。
B.文章主体部分按历史发展过程分析了儒家“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的异同
C.文章最后分析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强调“文明人”“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从“君子”“小人”两方面进行说理,揭示它们的不同本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在“无惑”“无忧”“无惧”三个方面还有很多欠缺,尚未达到真正的君子标准。
B.从现代心理学的“认知”“情感”“意志”角度说,君子就是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C.“为仁”者体现的境界有两个:臻于“内圣”的人生境界,臻于“外王”的治理境界。
D.只有“成人成己”的道德实践转入国家政治生活领域时,它才能成为圣人的治理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