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先秦诸子‘反智’论”考辩
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统治的“愚民”政策于先秦诸子的“反智”思想——比如几乎已成学术公论的法家的“愚民”主张。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礼废乐坏、世风浇漓的时代。先秦诸子在面对现实时都存有一种强烈的批判意识。其具体表现,则是先秦诸子对智巧奸猾、华而不实、巧言令色等诸多不良社会风气的激烈批判。可以说,出于对现实奸佞诈巧之人依靠其“智”败坏社会风气的强烈憎恶,转而高度赞扬古代民众以“愚”为内涵的性情、气质。如《老子》第三章“常使民无知无欲”。《韩非子·六反》对所谓“辩智之士”的批判则更为直接:“语曲牟知,伪诈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辩智之士。’”
周王室的式微与礼乐政治制度的涣散,导致了原本统一的思想文化秩序的分裂和混乱,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争相斗艳的思想格局。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原本清晰甚至绝对的是非标准在争鸣语境中逐渐变得模糊化、相对化起来。各家学说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时,几乎都把批判的矛盾对准了与自己政治思想观点不相吻合的其他学派,从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是非观和智愚观,即:人们在和别人辩论时,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自己是聪明的,别人是愚蠢的。《荀子·荣辱》篇对此有深刻的阐述:“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己诚是也,人诚非也,则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在是非标准无法统一的时代,有关孰“智”孰“愚”的争论只能是相对而非绝对的,“智”、“愚”概念的运用亦由此而混乱起来。
因此,先秦诸子“反智”的相关言论,既非简单地反对人们智力水平的提高,也非单纯反对人们接受和掌握知识,而是在“人愚我智”的辩论语境中对其他知识体系的反语批判。由此,道家的“反智”言论,并非简单地反对“知识”、“智慧”,毫无疑问,道家当然需要百姓掌握道家希望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智慧,否则他们谈那么多教化思想纯属多余;他们反对的只是那种尚未觉醒的但又“自以为智”的那些人。法家的“反智”言论,亦应作如是观。法家甚至还提倡一种洞察历史教训和自然道理的大彻大悟的“智”,《韩非子·主道》说:“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韩非子·八经》称:“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己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先秦诸子不仅不“反智”,还非常强调对缺乏知识的普通百姓进行教育引导的必要。他们普遍意识到,百姓在是非判断及利害辨析能力方面的知识欠缺也即“民愚”的社会现实往往使其成为各种“异端邪说”蛊惑欺蒙的对象,所以他们时刻警惕百姓被其他学派观点“蒙蔽”而“受骗上当”。荀子的看法颇具代表性。如《乐论》说:“明王已没,莫之正也。愚者学之,危其身也。”在先秦诸子看来,有效克服无知百姓被其他学说蛊惑毒害的办法,就是必须精确阐述自己学派的“救世之道”,争取百姓了解并接受自己的政治观点,这一过程的实质就是各学派从自己政治立场出发进行的开启民智、教化民众的过程。
理性客观地说,各个学派的知识无疑有其现实及逻辑的合理性,但在诸子各执一偏的时代,不同立场视角下的知识功能自然不同,有些知识知道了会坏事,不知道反倒是好事,由此产生“反智”倾向。先秦诸子的“反智”逻辑,其实质在于反对其他学派的知识,由此凸显本学派知识的重要性,这也折射出先秦诸子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治国理念。
(选自《“先秦诸子‘愚民’论”考辨》,作者宋洪兵,有较大删改)
【小题1】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百家争鸣、争相斗艳的思想格局也带来了原本清晰甚至绝对的是非标准逐渐模糊化、相对化的问题。
B.法家的“反智”言论并非简单地反对“知识”、“智慧”,在某些情况下,法家甚至还提倡一种洞察历史教训和自然道理的大彻大悟的“智”。
C.“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己之力,上君尽人之智”说明道家也需要百姓掌握道家希望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智慧。
D.在先秦诸子看来,有效克服无知百姓被其他学说蛊惑毒害的办法,就是精确阐述自己学派的“救世之道”,来教化百姓。
【小题2】作者认为先秦诸子并不“反智”,他提出的理由不包括(  )
A.在礼废乐坏、世风浇漓的时代,先秦诸子批判“智”,赞扬古代民众以“愚”为内涵的性情、气质是出于对现实奸佞诈巧之人依靠其“智”败坏社会风气的强烈憎恶。
B.先秦诸子“反智”的相关言论是在“人愚我智”的辩论语境中对其他知识体系的反语批判。
C.先秦诸子的知识虽然分属各个不同的派别,在不同立场视角下的功能也不相同,但都有其现实及逻辑的合理性。
D.先秦诸子的“反智”逻辑,其实质在于反对其他学派的知识,由此凸显本学派知识的重要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7-21 11:31: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竺可桢指出,阴历系统不能用以指导农业生产,这才有了用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的手段,所以说,节气是一个用以辅佐阴历,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后来成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这一天,人们往往要禁火冷食(寒食)。墓祭,以及举行一些巫术性游戏,唐玄宗时,朝廷还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完全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后来上巳节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古时以夏历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后汉书·礼仪志上》称这一天“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滩被除去宿垢病为大洁。”上巳春嬉,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实为古代中国之“情人节”,魏晋之后将上巳改在三月三日,吴自牧《梦梁录》卷二“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可见,洗濯踏青、除垢迎新是几乎所有春天节日的共同特征。
到了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春节之后,大好春季只剩了一个清明节。寒食节、上巳节虽然都是古代关于春天的文化节日,而它们又很不幸地刚好处在清明节气附近,我们知道,文化节日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的,可清明节气恰恰不是文化节日,它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是一种逻辑的产物,因而是不可变的。可变的文化节日不幸遇上了不可变的节气符号。结果可变的文化节日让位给了不可变的时间符号。当然,两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一是“催护新生”却并没有消亡,而是沉淀在了清明节里。清明扫墓与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对冲”,而是一种互补关系。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部分与西方的感恩节有异曲同工之处。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摘编自《北京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清明节”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明是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排在春分之后,有关清明这一节气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
B.清明最初与其他节气一样,只是一个补充辅助阴历,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C.清明节由一个时间符号转化成文化节日,其祭祀、踏青等节日活动是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三个节日的习俗融合的结果。
D.清明处在寒食后一天或两天,寒食禁火,而清明允许取火,一阴一阳,一息一生,表面看二者对立,实际上有着紧密的文化关联。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到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但这两个节日的文化意义——感恩纪念和催护新生却沉淀在清明节里。
B.清明本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因而是不可变的,而处在它周围的寒食、上巳则是文化节日,是可以变迁的。
C.清明的节俗扫墓和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冲突,而是相互补充,前者是为怀旧悼亡,后者是为摆脱痛苦。
D.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与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和孝道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体现了一种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在寒食节人们往往要禁火、吃冷食、墓祭等。在唐朝,朝廷还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
B.古代在上巳节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类似西方的“情人节”,魏晋之后上巳节定在农历三月三日。
C.明清之前,清明节取火、求新护生,上巳节人们洗濯除垢、踏青嬉戏,二者都体现了人们在美好的春日祈盼除旧迎新的文化心理。
D.清明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清明节所体现的文化意义,有助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稳定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修辞学思想的全球意义
中国古代有没有修辞学思想? 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不止一次地断言:“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
那么,中国或东方古代是否有修辞和修辞学?西方学者所持的“东方或中国乃至非洲无修辞学”论,是基于怎样的逻辑呢?在此问题上,难道上帝真的漠视了他的东方子民了吗?显然不是,中国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修辞和修辞学,这是毫无疑问的。只要人类使用语言,使用符号,就存在修辞和修辞学,因为修辞是人们能动地使用语言以提高传播效果的行为。“东方或中国乃至非洲无修辞学”论,是基于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作出的判断,其中折射着文明的偏见。西方的古典修辞,就是以城邦社会为语境的演说、劝服和论辩。其经典模式是由“诉讼” “议政” “典礼”三种演说和“觅材取材”“布局谋篇”“文体风格”“记忆”“表达技巧”等五个步骤,以及“人格”“情感”“逻辑”等说服要素构成的范畴体系.我们称之为“三说”“五艺”“三素”。如果以此模式框定其他文化和文明中的修辞或修辞学形态,无论是亚洲、非洲、美洲,都是不合适的。“西方之外无修辞学”的观点是狭隘的,它反映的是某些西方学者的自大与傲慢。
什么是“修辞”“修辞学”,众说纷纭。我们认为,“修辞”“修辞学”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文化乃至文明概念,即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乃至文化和文明中存在不同的修辞形态,“修辞学”也具有不同的含义。但是,这不等于说,众多的“修辞”“修辞学”观不存在任何交集。相反,尽管存在上述方面的差异,“修辞”“修辞学”依然是一个相对明晰的概念.简单地说,“修辞是人类的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符号交际行为,是人们依据具体的语境,有意识,有目的地建构话语和理解话语以及其他文本,以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的一种社会行为。显然,运用语言等媒介符号 进行思想、观念、情感交流,以实现信息共享.行为协调的传播行为,是人类修辞的共性。修辞学就是研究修辞规律,即揭示如何高效地实现人类语言等信息交流规律的学问。
从现存的文献看,说服、论辩现象,或者说“长短术” “纵横术”,是我国先秦时期典型的修辞形态,特别是在战国时期,以门客、游说之士为最。但是,除此之外,当时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辞形态.《春秋左传》《战国策》等古籍中有许多关于策士论辩的记载, 属于论辨修辞。而《诗经》《论语》等,则是文学和教育话语,也是当时的修辞形态。而当时关于修辞的思想和学说,则遍布先秦诸子的著作。
随着国际修辞学研究全球化趋势的深入,人们发现,中国和东方有修辞、修辞学是 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古至今,中国不但有修辞实践和修辞学思想,而且修辞形态多样, 思想十分丰富。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也具有像古希腊一样悠久的修辞学传统,也有论辩、说服、演说传统。在世界共融环境下,了解中国修辞学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将有助于增进东西方的学术交流,有助于促进大同世界的建构。
(选自2013年第5期《北京大学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些怀有偏见的学者套用西方的古典修辞学传统,来分析中国和东方修辞学,得出了中国和东方没有修辞学的结论。
B.依据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来判断,没有演说、劝服和论辩活动的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
C.用西方古典修辞“三说”“五艺”“三素”的经典模式来框定其他文化和文明中的修辞或修辞学形态是不合适的。
D.这种观点源自某些自大、傲慢的西方学者对东方的歧视,这些学者认为除东方之外的地域才有修辞学传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修辞学”不是一个历史概念,而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文化乃至文明概念,它在东方和西方各有不同的含义。
B.“修辞学"是明晰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乃至文化和文明中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修辞形态。
C.从现存的文献看,我国先秦时期已经有了自己的修辞形态,它们就是门客、游说之士在说服、论辩中采用的“长短术”“纵横术”。
D.《春秋左传》《战国策》中关于策士论辩的记载,《诗经》《论语》中的文学和教育话语,都是当时的修辞形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修辞是人们能动地使用语言以提髙传播效果的行为,所以只要人类使用语言,使用符号,就存在修辞和修辞学。
B.修辞是人类的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符号交际行为,是揭示如何高效地实现人类语言等信息交流规律的学问。
C.作为一种具有共性的人类语言传播行为,修辞具有普遍性,但是中国古代的修辞形态与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形态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
D.部分西方学者提出的“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的观点现已有所改变。中国和东方有修辞、修辞学是不争的事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
宗白华
诗哲泰戈尔曾说过:“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这是极其伟大的一种天赋。”
他的这几句话里,包含着极精深的观察与意见,值得我们细加思考。
先谈“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东西方古代哲人,都曾仰观俯察探求宇宙的秘密。但希腊及西洋近代哲人倾向于拿逻辑的推理、数学的演绎、物理学的考察去把握宇宙间质力推移的规律,一方面满足理知了解的需要,一方面导引西洋人去控制物力,发明机械,造福民生。西洋思想最后所获得的是科学权力的秘密。中国古代哲人却是拿着“默而识之”的观照态度,去体验宇宙间生生不已的节奏。即泰戈尔所谓旋律的秘密。《论语》上载: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时的运行,生育万物,对我们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一切在此中生长流动,具有节奏与和谐。老子也从他高超严冷的眼里观照着世界的旋律,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活泼的庄子也说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他把他的精神生命体合于自然的旋律。荀子歌颂着天地的节奏:“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养而成。”
中国古代哲人找到了宇宙旋律的秘密,并且把这获得的至宝,渗透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使我们生活在礼与乐里,创造着社会的秩序与和谐。我们又把这旋律装饰到我们日用器皿上,使形而下之器表现着形而上之道(即生命的旋律)。中国古代艺术特色表现在日用器皿的各种图案花纹里,而中国最光荣的绘画艺术,也还是从商周铜器图案、汉代砖瓦花纹里脱胎出来的呢!
再谈“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在新石器时代,我们制作了玉质的日用器皿,后来把它们作为我们政治上、社会上及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在青铜器时代我们竭尽当时的艺术技能把日用器皿,如烹饪的鼎、饮酒的角等等,制精制美,使它们成了天地境界的象征。我们赋予最现实的器具以崇高的意义,优美的形式,使它们成了天地境界的象征。我们赋予最现实的器具以崇高的意义、优美的形式,使它们不仅仅是我们役使的工具,而且是可以同我们对语,同我们情思往还的艺术境界。
但我们也曾得到过科学权力的秘密。火药同指南针这两项发明到了西洋人手里,成就了他们控制世界的权力——路上霸权与海上霸权,中国自己倒成了这霸权的牺牲品。
我们发明火药,却用它来制造奇巧美丽的烟火,使人们在新年里享受平民式的欢乐。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获取霸权,却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方位与走向,使我们生活中顶重要的“住”,能够选择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
中华民族很早发现了宇宙旋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以和平的音乐的心境爱护现实,美化现实,却轻视了科学征服自然的权力,使我们不能摆脱贫弱的地位,在生存竞争剧烈的时代,受人欺侮,我们的灵魂粗野了,卑鄙了,怯懦了,也现实得不近情理了。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正面临着极大的问题。
(选自《艺境》,1946年,有删节)
【小题1】关于“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哲人仰观俯察宇宙秘密的目的,并不像西方哲人那样想获得“科学权力的秘密”。
B.发现宇宙秘密的能力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被泰戈尔认为是中国人的一种极其伟大的天赋。
C.中国古代哲人找到的“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
D.中国古代哲人把找到的宇宙旋律的秘密渗透进现实生活,创造着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小题2】下列各项不能体现“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的一项是(   )
A.四时运行和万物生育,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这种秘密。
B.新石器时代制作了玉质器皿,后来我们把它们作为政治、社会和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
C.我们将崇高意义与优美形式赋予现实的器具,使它们已不再仅仅是被役使的工具。
D.我们没有用火药和指南针来获取霸权,而用来享受新年的平民式的欢乐和适宜的自然环境。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西方哲人探求宇宙万物的目的是了解与控制,因此他们根本就体会不到探求过程中的真谛与乐趣。
B.庄子把他的精神生命体合于自然的旋律,而荀子歌颂天地的节奏,他们对宇宙旋律的体验大相径庭。
C.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体现在“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
D.在重视科学征服自然的权力的同时,我们更应坚持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否则,我们便不能摆脱贫弱的地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关于散文文体属性的思考
散文的文体属性是什么?中国几千年的散文发展史给出的答案是:散文既姓“散”又姓“文”。“散”的涵义在于散文体式的繁杂,凡用语言文字表述的一切文章皆属散文,如史传、论说、颂赞、书信、铭文、碑文、杂记、笔记等,“文”的涵义是行文的非押韵、不讲对仗性,“散文”就是与“韵文”相对的“散体文章”。总之,中国古代散文几千年来始终存在着贵“散”的“文章意识”传统,所忽视的是“文学本体性”的艺术追求。
散文的确贵“散”,但这“散”的涵义不是中国古代散文中所秉承的“繁杂”和“无所不包”的实用的广泛性。散文不可缺失文学的体裁应有的艺术“纯度”。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的散文观呈现出大胆出新和多元化发展趋向。对当下散文文体属性的界定最有影响力的,是贾平凹提出的“大散文观”和刘锡庆提出的“艺术散文观”。贾平凹的“大散文观”提倡“大而化之”及“大可随便”的散文创作态度,他也将散文等同于“一切文章”(贾平凹语),与中国古代散文忽视文学本色,缺失文体“纯度”的唯“散”的散文意识,颇有相通之处。不过,刘锡庆反驳贾平凹的“大散文”意识而提倡纯文学性的“艺术散文”,在题材领域,则狭隘了当代散文与社会人生百态水乳交融的密合关系,在作家对人生的主观感悟方面,也局限了作家主体意识自由驰骋的审美体验的空间。当代文坛的这一散文创作趋向,形成了关于“散文姓甚”的当下困惑,这种困惑和当前散文界对散文文体观念的大胆创新,使那个存在了几千年的重大散文文体命题,重又引起人们的关注:散文的文体属性究竟是什么?
关于散文贵“散”的文体特性,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散文因“散”而使其广收大千世界的珍奇景象,作家的主体意识得以自由挥洒,散文的文学表达也能够出神入化。散文是能够广阔而逼真地写人、写事、写景、写社会、写历史的文体,也是最自由而充分地展示大千世界美的特色和韵味的文体,它的题材和表现手段都异常丰富。在题旨的开拓和社会人生意义的深化方面,散文以小见大地写出社会人生真义,记事、写人时,它不能像小说那样细致、翔实,而仅需突出与作家表情达意相关联的客体的特征,同时,散文家还应对题材进行深度开掘,透视其特别的人生意义,做到新颖、独到、深刻地写社会人生。散文中所写的作家的经历和见闻要新颖和独特,所谓“见人之所未见”、“道人之所未道”。散文之“散”,还体现在散文是一种文学表达高度自由的文体,它的结构方式是自由和随意的,散文家的个性发挥形成了散文结构的千姿百态。散文结构是无定态的,意指散文结构依据作者的创作和行文时的文思而定,无需遵循特别的章法和结构模式。再者,散文的结构是开放性的,只要是遵循散文文体的创作要求,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创造新颖别致的结构,这正是散文自由表达和突出个性创造的文体特色。散文的体势虽然是自由、散漫的,但又是“形散神聚”的。“形散”是指散文的结构不受章法和规则限制,是作者自由、随意挥洒而成的,散文的结构自由开合,自然发展,广泛引鉴其它文体技法。神聚是指散文的结构依然有着在情绪或理性梳理的内在统一性,依然是持之有度、线索明了、行文有序的,这种内在的有序发展线索,或由情的自然波动的韵律而形成,或由理性表达的层层深化而建构。散文因文学表达方式的自由和洒脱,散文家的情韵、文思、审美思维在其行文的过程中自由飞动,作者的变幻多姿的情思和笔意,以及灵活自由的抒情笔法,将大千世界丰富复杂的审美特征,自然和谐地绘入散文的艺术画面中,使其呈现出令人心醉的流动美和洒脱美。
【小题1】下列关于“散文文体属性”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既呈现作家发掘社会历史人生的深度和广度,又透视出作家主观品味人生的情、美、趣、理。
B.散文是凡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如史传、碑铭、笔记等,且行文不求押韵、不讲对仗性的文学样式。
C.散文是作家最真切、自由,也是更富有美感和理性深度的抒写人生内蕴的精纯文学性作品。
D.散文应是融会了作家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体裁样式。
【小题2】下列说法,不属于对散文“散”的理解的一项是
A.“散”是散文的结构不受章法和规则限制,自由、随意挥洒,自然发展。
B.“散”是题旨的开拓和社会人生意义的深化方面,仅需突出与作家表情达意相关联的客体的特征。
C.“散”是广阔而逼真地写人、事、景、社会、历史,最自由而充分地展示大干世界美的特色和韵味。
D.“散”是行文的有序,或是由情的自然波动的韵律而形成,或是由理性表达的层层深化而建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因“散”而广收大千世界的珍奇景象,作家的主体意识得以自由挥洒,文学表达能出神入化。
B.因为中国古代散文几千年来始终存在着贵“散”的“文章意识”传统,所以使得散文体式繁杂。
C.“散文姓甚”的困惑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的散文观呈现多样化所造成的。
D.散文自由表达和突出个性创造的文体特色是最大限度地自由地创造出新颖别致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