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
电车难题
所谓“电车难题”是模拟一种道德情境,你作为事件的参与者,在面对利害关系时该如何权重再三作出抉择,这个假想直指向社会命题:“究竟是否该顾全大局而委屈个体。”关于这个命题历来引发众多学者纷争,有关经济学、政治学、自然哲学、人类社会学等等的论断不胜枚举,小到鄙弃牺牲个体利益的人,大到质疑人性的劣根,在此我还留有自己的见解,惟愿和盘托出。
“电车难题”这个命题归属于“十大著名思想实验”,与之命题齐名的有“中文房间”、“薛定谔之猫”。在此,从归属上来看,这仅属于一种理念的猜想,在一定程度上便宣示出这类问题并不存有直接现实性,与其过分深究其现实余韵,不如将眼光收束于“假想”之上,正如“薛定谔之猫”命题一般,难道现实生活中你会在50%的放射粒子的浴缸之中吗?知其如此,为何非要将理念的东西再创造化,投进世俗的怀抱中?倘若现实生活中确有此情境,那又是否将全责推向扳动轨道的人身上?绝境之中的人性是脆弱的,更是不可感的,在这种情况下,善良的人很容易滑向恶,反之亦如。诚然,有人看待问题只喜好关注结果,而忽视人们在解决问题的途中所有的思考过程,认为他人所做出的决定就是人性的体现,由此,仅凭一件事就评判出行为人的人性好坏,是否有点在玩弄主观能动性?先秦时关于人性的探讨,孔子曰,善。荀子曰,恶。但无论孰善孰恶,都最终离不开后天的教化作用,常有人说‘一念之差’,但人性的培养绝对不会仅因‘一念之差’而化归为零,甚至呈现出负数。况且,你作为这件事的参与者,该以什么标准去定性你的行为?是善是恶?难道将轨道转向绑有一个人的铁轨那边就是善?或者是恶?恐怕,没有结果。
经济学家在此,会考虑将扳手转向仅绑有一个人的铁轨那方,因为责任最少,负担最小;政治学家在此,也会考虑将扳手转向只有一个人的那边,因为为了集体的利益,可以委屈个体的利益;哲学家在此亦然,倘若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谈,将扳手推向五个人的那一段,就是毁灭性的,因为整体(五个人)都没了,部分(一个人)存在还有意义吗?社会学家恐怕也会这样选择,出于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势将牺牲小局去成全整个人类社会的福祉,在这里便飘散出一缕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血腥余味了。这样说没有错,甚至很符合情理,但是在做出这些决定的同时,脑海里是否闪过这样一番思考?
玩味主观能动性,就只能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将一个并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逐渐神圣化,这样便颇具玩味,人是如何明确做事的利害关系的?做出一次妥协就会有下一次,这一次顾全大局了,那下一次呢?顺着那些说法进行下去,那我想问一句,人生就该处处碰壁?处处应该被牺牲?倘若来一次顺其自然,哪怕寿终正寝,哪怕会毁灭整个人类,又有何妨呢?如果那个挪轨工人能有另一种选择,那一定成全自我,完成一次道德的洗礼,选择自杀。一切选择皆为合理,正如我思故我在一般符合常理。为何要去顾虑太多?这世间没有太多双全法,何不顺其自然,顺乎天意?如果火车面临分轨,那么是否可以不扳动扳手,那么这样就不会伤害轨道上任何一方,而冲出轨道。或者,它原本会撞向哪儿就撞吧,这有什么?在道德与规则面前本就两难,又怎么会出现那种情况:“你不得不做出选择,并且还是二选一。”这就像,你老婆和母亲同时掉水里,请问你救哪一个?你不会游泳呢?一死三命。假设你会游泳,救活一个,而你们面对另一方的死亡,自己以及救上去的那个人被逼疯了呢?如果被救下的五个人目睹了另一个人的残酷死状,他们是否还能像社会学家说得那样还有“造福人类”“发展社会”的素质?恐怕都没那种心态了吧?你觉得牺牲了一个人,就成全了五个人,其实你是杀了五个人,成全了一个人。对此,你怎么看?
这本是一种笑谈,就好像你突发奇想去看了星座解读,周公解梦,忠诚度测试。这权当一种娱乐把玩把玩就好,或者无论做出何种决定,导致何种结果,无悔便好,倘若做不到完美,能无悔即可。那么在我看来,顺乎天意可好?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电车难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电车难题”这一命题虽然模拟的是一种道德情境,但是它并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B.不同人在面对“电车难题”时各执己见,但多是在保全大局的前提下做出的理性抉择。
C.“电车难题”只应该停留在猜想阶段,如果将其投入世俗的怀抱,则会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
D.“电车难题”与星座解读等性质相似,仅当作一种游戏把玩把玩即可,而不应该对其进行过分深究。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性的培养是经年的锻造过程,很难只通过一件事就化归为零,甚至呈现出负数。
B.现实生活当中不会出现同猜想实验一样的情境,这意味着人们不应过分将理念的东西再创造化。
C.经济、政治、哲学、社会学家对“电车难题”做出一致选择的原因无可厚非,但是在情理之中却缺乏人情味。
D.挪动轨道的工人无论做出哪种选择都是合理的,并且我们对他所决定的做法不能轻易的去定性,并说其行为是对是错,是善是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有所出入的一项是
A.解决“电车难题”应该抱有一种简单随和的态度,不应过分玩味人的主观能动性色彩。
B.再三的委曲求全之下,人们往往会变得自私,面对道德与规则,便会选择遵循规则,去保全大局。
C.对于自己来讲,只要做出的选择问心无愧,那么哪怕不能收获完美,获取得双全法,那么也是值得肯定的。
D.人性的高低贵贱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界限,因为任何一种定性都是在玩味主观能动性的谈资,没有丝毫代表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03 03:54: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冯其庸:不灭求学求真之心
李扬
对于90岁高龄的冯其庸先生来说,今年是格外忙碌而又令人喜悦的一年。年初,汇聚了先生一生学术精华的1700万字、35卷册的《瓜饭楼丛稿》付梓出版,皇皇巨著,厚重博雅;5月,规模宏大的“冯其庸九十诗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诗文与书画共美,花卉与山水竞秀;十月,先生荣膺首次颁发的“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这荣誉是表彰先生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而此时此刻,家乡无锡为冯先生筹备了3年之久的“冯其庸学术馆”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12月9日,这个收藏着冯先生最为珍贵的手稿、书画、文物的学术馆将与世人见面。
求道之路,腹有书诗气自馥。
冯其庸先生出生在江苏无锡北乡前洲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他的小学、中学,读读停停,靠的是一边种地,一边刻苦自学。其间,又经历了八年抗战,饱尝黍离之悲。“那时我的读书环境,就是种地,放羊,躲日本鬼子。”冯老回忆道。小学5年级失学后,在战乱的苦难中,他醉心于读书、写字和画画,在种地之余,沉醉其中。没钱买书,他东借西借,不论小说戏曲、唐诗宋词,或论、孟、左、史,只要能借到他就如饥似渴地读,“天天读到深夜,早晨下田地前也要读,从地里回来,泥腿没洗净就进屋看书”,冯先生忆道。如此3年自学下来,他竟读了许多书,有的甚至能背诵。“《浮生六记》对我后来写文章影响很深,它的文笔太漂亮了,还有晚明小品,张岱《西湖梦寻》《陶庵梦忆》《琅嬛文集》,史震林《西青笔记》《西青散记》《华阳散稿》,我的文章力求清通、潇洒,就是受晚明小品的影响。
他忆起20岁那年在无锡工业专科学校时,拜识了山水画家诸健秋,诸先生特许他入画室观其作画,还说“看就是学”。自此,冯其庸在诸先生画室观摩半年,由此略知山水画之门径。
1946年春,他考入无锡国专。冯先生说,在无锡国专读书的三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在这里,他得遇许多名师指点,周谷城讲授中国通史,童书业讲授秦汉史,蔡尚思讲授中国思想史,朱东润讲《史记》、《杜诗》,刘诗荪讲《红楼梦》,冯振心讲授文字学等,这一切使他眼界胸襟大开,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多年后他主编的《历代文选》广为人知,并受到***的称赞。
潜心红学,平生可许是知音。
“文革”时,冯其庸遭到批判,他钟爱的《红楼梦》也被抄家抄走了,还当作黄色书籍公开展览,他担忧这部巨著将遭致毁灭,于是托人从图书馆借出一部影印庚辰本《石头记》,依原著行款朱墨两色抄写。那时他白天挨批斗,深夜秘密抄写,整整抄了一年,小楷狼毫笔抄坏了一大堆,却使他对《红楼梦》有了更深的理解。抄完之日,他掷笔徘徊,百感交集,吟成小诗一首:“《红楼》抄罢雨丝丝,正是春归花落时。千古文章多血泪,伤心最此断肠辞。”
在对早期抄本的研究中,最令他兴奋的是他与吴恩裕先生一起发现了己卯本避“祥”、“晓”两字的讳,从而考出了它是怡亲王允祥和弘晓家的抄本。这一确证也间接证明了己卯本留下了曹雪芹《石头记》原本的款式,大大增加了己卯本《石头记》的珍贵性。
随后,冯其庸先生在仔细研究庚辰本《石头记》时,又有了意外发现,这就是发现了庚辰本是照己卯本抄的。“庚辰本的行款等等都与己卯本一模一样,连己卯本的空行、衍文、错别字等,庚辰本都与之相同。在七十八回,还留下了一个避讳的‘祥’字,与己卯本的避讳一模一样。”冯先生语气中难掩这一发现带给他的兴奋。
1977年6月,冯先生将这一研究成果写成《论庚辰本》,在书中写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不能有第二个标准”。巧的是,这番话恰好是写在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前一年,与中央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完全吻合。
实证求真,看尽龟兹十万峰。
冯其庸先生做学问讲究“三到”:历史文献典籍到、地下考古发掘文物到、地理实地考察到。“实地调查和读书一样重要。”冯其庸先生一有机会就到全国各地游历,自称这是“读天地间最大的一部大书”。
自1986年至2005年的20年间,冯先生以古稀之年陆续完成十进新疆、三登帕米尔高原、两次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等壮举,实地踏看了玄奘取经在中国境内西行和东归的全部路线,拍了近万幅照片。
冯先生曾说:“予少读玄奘法师传,遂仰之为师,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也。”这样的为学与为人理念,他一生坚持践行。从先生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到玄奘精神在今天的复兴。
(选自《文汇报》2012年12月5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2012年是冯先生格外忙碌而又令人喜悦的一年。年初,皇皇巨著《瓜饭楼丛稿》出版;5月,诗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10月喜获终身成就奖;1 2月“冯其庸学术馆”在家乡落成。这四件事是对冯先生“虽万劫不灭求学求真之心”的最好褒奖,最充分的肯定。
A.冯先生儿时家境贫寒,全靠自学打下做学问的基础。他的文章清通、潇洒,是受晚明小品的影响,而其中清初沈复的《浮生六记》对冯先生写文章影响很深。
B.在无锡国专的学习对冯先生一生的影响极为重要。在这里冯先生遇到周谷城等许多名师指点,使他的眼界胸襟大开,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
C.在红学研究领域冯先生付出了极大的辛苦,他要用小楷狼毫抄写影印庚辰本《石头记》,抄了整整一年,在仔细研究时又有意外可贵的发现。他把研究成果写成书,书中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竟比中央所提早了一年,可见冯先生有先见之明。
D.冯先生做学问讲究“三到”,并身体力行,他曾十进新疆、三登帕米尔高原,两次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这些壮举的完成表明冯先生是“读天地间最大的一部书”读得最好的人。
【小题2】冯其庸先生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传记文本看具体包括哪些方面?(6分
A.
【小题3】试归纳冯先生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并分点表述。(6分)
【小题4】冯先生做学问讲究“三到”,你认为这“三到”在做学问时是否很有必要?请发表你自己的看法。(8分)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
咬文嚼字应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着眼。上篇我们只谈推敲字义,没有提到声音。声音与意义本不能强分,有时意义在声音上见出还比在习惯的联想上见出更微妙,所以有人认为讲究声音是行文的最重要的功夫。
前人做古文,对声音节奏却也讲究。朱子说:“韩退之,苏明允作文,敝一生之精力,皆从古人声响处学。”韩退之自己也说:“气盛则言之短长,声之高下,皆宜。”清朝桐城派文家学古文,特重朗诵,用意就在揣摩声音节奏。古文难于用虚字,最重要的虚字不外承转词、肯否助词、惊叹疑问词几大类。普通说话声音所表现的神情也就在承转、肯否、惊叹、疑问等地方见出,所以古文讲究声音,特别在虚字上做功夫。
古文讲究声音,原不完全在虚字上面,但虚字最为紧要。此外段落的起伏开合,句的长短,字的平仄,文的骈散,都与声音有关。从前文学批评家常用“气势”“神韵”“骨力”“姿态”等词,看来好像有些弄玄虚,其实他们所指的只是种种不同的声音节奏,声音节奏在科学文里可不深究,在文学文里却是一个最主要的成分,因为文学须表现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犹如在说话时,情感表现于文字意义的少,表现于语言腔调的多,二者是一个道理。
既然是文章,无论古今中外,都离不掉声音节奏。古文和语体文的不同,不在声音节奏的有无,而在声音节奏形式化的程度大小。古文的声音节奏多少是偏于形式的,你读任何文章,大致都可以拖着差不多的调子。古文能够拉着嗓子读,原因也就在它总有个形式化的典型,犹如歌有乐谱,固然每篇好文章于根据这个典型以外还自有个性。语体文的声音节奏就是日常语言的,自然流露。我们不能拉着嗓子读语体文,正如我们不能拉着嗓子谈话一样。但是语体文必须念着顺口,像谈话一样,可以在长短、轻重、缓急上面显出情感思想的变化和生展。古文好比京戏,语体文好比话剧,它们的分别是理想与写实,形式化与自然流露的分别。
不拘形式,纯任自然,这是语体文声音节奏的特别优点。因此,古文的声音节奏容易分析,语体文的声音节奏却不易分析。单从表面看,语体文的声音节奏有毛病,大致不外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文白杂糅,语体文的字和词不够丰富,须在文言文里借用,这是无可反对的。语体文本来有的字和词,丢着不用,去找文言文的代替字,那何不索性做文言文?最不调和的是在语体文中杂用文言文所特有的语句组织,使读者不知是哼好还是念好。其次,投有锤炼得好的欧化文在音调节奏上也往往很糟。适宜程度的欧化是理应提倡的,但是本国语文的特性也应当顾到。用外国文语句构造法来运用中文,用不得当,就像用外国话腔调说中国话一样滑稽可笑。
我们既爱护语体文,就应努力使它在声音节奏上比较完美些,多给读者一些愉快,少给责难者一些口实。先把思想情感洗炼好,下笔时你就当作你是在淡话,让思想情感源源涌现,力求自然。你在向许多人说话,要说服他们,感动他们,当然不能像普通谈话那样无剪裁,无伦次。你须把话说得干净些,响亮些,有时要斩截些,有时要委婉些。照这样办,你的文章在声音节奏上就不会有毛病。旁人读你的文章,就不但能明白你的意思,而且听得见你的声音,看得见你的笑貌。
(节选自朱光潜《散文的声音节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咬文嚼字应从义和声音两方面着眼,因为两者本不能强分,而且有时亦在声音上见出更微妙,所以有人认为讲究声音是新闻最重要的功夫。
B.古人做文章对声音很讲究,无论是唐代的韩退之、宋代的宋明允,还是清代的桐城派散文家,都特别重视朗诵,意在揣摩声音节奏。
C.普通话说话声音所表现的神情同了通常在承转词、肯否助词、惊叹疑问词这几类虚词所表达的语气中见现,所以古文讲究声音特别在虚字上做功夫。
D.声音节奏在文学文里是一个最主要的成分,因为文学所要表现的情趣,大部分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这与说话时情感多表现于语言腔调是同样道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文的声音节奏是偏于形式的,所以任何文章都要拖着几乎相同的腔调拉着嗓子读;而语体文的声音节奏则是日常语言的,虚念着顺口。
B.比起古文的声音节奏,语体文的声音节奏不容易分析,是由语体文的声音节奏布局形式,纯任自然,而这也是语体文声音节奏的特别优点。
C.舍弃语体文本来有的字和词不用,去找文言文的代替字,甚至杂用文言文特有的语句组织,这种文白杂糅的做法会导致语体文声音节奏出毛病。
D.要使语体文声音节奏上更完美,作者须先提炼好思想情感,下笔时就当自己是在与人谈话,让思想情感自然流露,另外还需注意一些说话技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文人重视朗诵、虚字等,古代文学批评家也常用指称声音节奏的术语,可见声音节奏已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领域的重要审美元素。
B.语体文声音节奏形式化程度不高,能在声音的长短、轻重和缓急上显示出作者思想情感的发展变化,所以语体文能比古文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
C.语体文中适当借用莫言和欧化文化是可取的,但是杂糅文言或运用没锤炼好的欧化文,就会使语体文在声音节奏上出问题。
D.写作时把握好语体文的声音节奏,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但能让读者明白写作意图,还能让读者如闻其语,如见其人,产生较强的阅读愉悦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13分)
①李白是唐代诗坛最为耀眼的巨星之一。在他的诗作中,山水诗占有重要的位置。他往往不是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如实地具体描写山水景色,而是将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酝酿于心中的诗情幻化成绮丽非凡、惊心动魄的诗意境界。
②李白的山水诗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以种种瑰丽奇异的想象,制造出一个虚拟的理想世界,抒发蓬勃的激情。如他的著名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因梦而游,飘然而至,谢公屐、青云梯、海日、天鸡、闪电、鸣雷、石洞、神仙,纷至沓来。意境的描绘,全无刻意安排的迹象。这就是李白的山水诗,情从诗中自然喷发。
③夸张是诗人常用的手法,然而李白在山水诗中,常常用极致夸张的手法咏唱大自然的杰作,酣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蜀道难》中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为了显示蜀道的高耸,他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又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艰险雄奇。蜀山之险,蜀道之难,在夸张的描写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艺术表现。在这样的基础上,李白情不自禁地咏叹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④李白还有一些山水诗弥漫着飘逸超脱的仙心。在《山中问答》中,他诡秘地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碧山”是李白向往的,它不同于喧嚣的人世,在那里李白获得的是一种闲适逍遥。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中,李白脱离名利的纷繁,洗去凡俗的污垢,超脱了世俗功利。诗中的自然山水与诗人的自我形象融为一体,让人回味无穷。
【注】窅(yǎo):深远。
【小题1】概括第③段所谈的李白山水诗的特点,并说明作者是如何阐释的。(6分)
【小题2】清代评论家赵翼评李白的诗歌“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你读过的李白诗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