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买意外险需看清保险公司的免责条款
葛爱娟
  据各大保险公司反映,韩亚空难之后,近期前来咨询和购买航空意外险、交通意外险等险种的客户明显增多。
  一般意义上的航意险,是指乘客在保险期限内因飞机意外事故遭到人身伤害导致身故或残疾时,由保险公司按照保险条款所载明的保险金额给付身故保险金,或按身体残疾所对应的给付比例给付残疾保险金。这是大部分人乘坐飞机时习惯购买的,也是保险公司为航空旅客专门设计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商业险种,这类航空意外险基本只保障单次航班,每次花费20元,保障额度20万到40万。当然,并不是购买了航意险就意味着在空中遇到的一切意外都在保障范畴内,不少意外事件都在责任免除范围内,其中就包括在核爆炸、核辐射或核污染,战争、军事行动、暴动或武装叛乱期间发生意外,保险公司是不给予赔付的。
  20元买一份保额为40万的航意险,从保额、保费、保障范围来说,都不太划算。乘客可根据自己出行情况,综合考虑保障期限、范围和保费等各方面来选择航意险。对于“空中飞人”来说,可购买一年期的航意险,可保一年内的航空意外,不限乘坐飞机的次数,而且一年期航意险的保费一般在40元到60元之间,保额介于45万至50万元之间。
  此外,经常出差、探亲的旅客可以选择交通工具综合意外险。除航空意外,还涵盖了轮船、汽车、火车甚至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其他交通工具的意外保障。一年期的价格一般是50到300元,保额为20万到100万。此外,部分保险公司的寿险和养老型保险产品,可以附加意外险保障,而且针对不同的交通工具,赔付比例相差也较大,一般附加的航空意外伤害,可以获得10至40倍于基本保额的保险保障。
  就像航意险有许多种保险公司不予赔偿的情况,意外险中也有许多免责条款需要关注。比如旅游意外险,如果在行程中有登山、攀岩、滑翔等高危项目,一定要注意这些活动是否在保险公司责任免除条款中列明。
如果是出境游,专家建议购买含有国际紧急救援服务的保险产品,由于游客一般对目的地国家不太熟悉,再加上语言障碍,一旦发生意外,很容易出现求助无门的情况。目前包括人保、新华、太保、平安、泰康在内的很多保险公司都采取与国际救援组织合作的方式推出了国际紧急救援保险,为投保人提供包括一般援助到医疗救助等一系列保障。
(2013年7月《文汇报》)
【小题1】下面关于“航意险”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航意险只负责乘客在保险期限内因飞机意外事故而遭遇到人身伤害导致乘客身故或残疾情况。
B.航意险要求保险公司按照保险条款所注明的保险金额给付身故保险金,或按身体残疾所对应的给付比例给付残疾保险金。
C.航意险是保险公司为航空旅客专门设计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商业险种。
D.航意险是保险公司要求乘客乘坐飞机时必须购买的,基本只保障单次航班。
【小题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在核爆炸、核污染、战争等期间乘客因乘坐飞机而发生意外,保险公司是无需给予赔偿的。
B.经常乘坐飞机的乘客每次乘坐飞机都花费20元购买一份保额为40万元的航意险,不是很合适的。
C.交通工具综合意外险,除了包括航意险外,还包括轮船、汽车、火车甚至地铁、公交、出租等其他交通工具的意外保障,所以人们应该购买此类保险。
D.人们在购买意外险时需要关注那些保险公司的免责条款,如旅游意外险中是否把行程中登山、攀岩等高危项目列入责任免除条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常乘坐飞机的人如果购买一年期的航意险,只需花费40元到60元便可无限制地乘坐飞机,也可以保一年内的航空意外,保额介于45万元至50万元之间。
B.购买部分保险公司的寿险和养老型保险产品的同时,人们也可以附加购买意外险保障,一般附加的航空意外伤害,可获得10至40倍于基本保额的保险保障。
C.由于旅客在出境游时对目的地国家不够熟悉,又有语言交流障碍,所以尽量购买含有国际紧急救援服务的保险产品,这样乘客在出境游中发生意外就会得到保障。
D.韩亚空难后,到各大保险公司咨询购买航意险、交通意外险等险种的客户明显增多,很多保险公司也采取了与国际救援组织合作的方式推出了国际紧急救援保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7-31 04:02: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对于道家的不争,历来也存在着很深的误解。最常见的是把道家的不争说成是"以不争为争",如此一来,不争就成了迂回的争,成了一种与人相争的特殊方式。这种看法由来已久,朱煮就曾说过:"老子心最毒,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事实上,老子和庄子从来都没有把不争当作取胜的手段,在他们那里,不争不是手段而是目的。老子主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应该像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而没有把不争作为获胜、获利的策略。道家为什么主张"为而不争"呢?因为消减物欲、顺任自然、不勉强从事、不与人争,可以缓解自身承受的生存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使人际关系变得宽松和谐。至于"以不争为争",则是后人对道家之不争的发挥和实际应用。同这种后起之义相比,老庄的不争属于"道"或价值理性的层面,后者则属于"术"或工具理性的层面,把后来才有的解释和发挥应用加于老子本人或《老子》文本是不妥的。
与“不争”相类似的是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常见的误读是将之等同于“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的"胜"字在这里是"优于"、"胜过"的意思,而不是"战胜"、"克服"的意思。柔弱是老子十分推崇的品质和价值,因为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从柔弱到刚强的过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因而柔弱标志着新生、生命力和发展的前途,而刚强则是衰退、走下坡路、败亡的征兆,所以说"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正是由于观察到柔弱的优势,老子才概括出"柔弱胜刚强"的名言,希望人们"守柔"即保持柔弱,推迟乃至避免走向刚强,使自己尽可能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此外,道家推崇柔弱的价值同   "不争"一样,亦具有缓解个人生存压力和有利于人们和谐相处的意义和社会功用。至于“以柔克刚”则是后人对“柔弱胜刚强"的发挥和应用,作为一种克敌制胜的策略和方法。不过这样一来,就由"道"或价值理性的层面下降到了"术"或工具理性的层面。虽然说"以柔克刚"往往屡试不爽,成为人们经常运用的策略和方法,但这显然不是老子的本意,只能证明道家思想具有极高的智慧和广大的发挥空间。
(节选自白桑《澄清对道家学说的若干误解》)
【小题1】【小题2】下列对“对于道家的不争”存在“很深的误解”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后人把"不争"看成"以不争为争,"不争"属于与人相争的"特殊万式"。
B.未能正确理解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其实道家的"不争"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C.后人从工具理性层面而不是从价值理性层面去发挥和应用了老庄的"不争"。
D.人们不但曲解了老子的"道",而且还误读了老子本人和《老子》这个文本。
【小题3】【小题4】【小题5】下面对“柔弱胜刚强”和“以柔克刚”内涵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前者的"胜"是"优于""胜过"之意,而后者的"克"则有"战胜"'。克服"的意思。
B.前者的"柔"是老子推崇的品质和价值,后者的"柔"是一种克敌制胜的策略和方法。
C.柔弱胜刚强"的"柔弱"本质是"刚强",而"以柔克刚"的"刚强"则是"柔弱"。
D.前者是希望以柔弱来保持自身优势的生存智慧,而后者是用柔弱克制刚强的行为策略。
【小题6】【小题7】【小题8】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朱煮说老子的"不争"其本质却是"深争",这种说法导致后人对道家思想误解很深。
B.道家的"不争"不仅可以缓解自身的生存压力,更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宽松人际关系。
C.道家认为柔弱是新生、生命力和发展的标志,而刚强则是衰退、走下坡路、败亡之征兆。
D."以柔克刚"与"以不争为争"一样,都不是老子的本意,而是后人对道家学说的发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一下小题。
书法载道:由道生书以书正道
书法,并不是简单意义上把汉字写好,而是将“道”——也就是天道和自然之道落实到我们的书写里,这样的书写才能够称之为“书法”。真正的书法必须是载道的。所谓“天道”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具体该如何落实到我们的书写里边呢,有两个“进入”,或者说有两个途径。第一个进入是“由道生书”,第二个进入是“以书正道”。前者是一个顿悟的过程,后者是一个渐修的过程,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两者如果把道给缺失了,就很难称之为真正的书法。
什么是由道生书呢,简单地说就是道生出书法,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东汉书法家蔡邕《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可知书法是从自然之道萌生出来的,这个自然之道体现在阴阳方面,阴阳再生出形势。一个汉字写得好不好,从纯粹的技术层面看,就是这个字的黑与白之间的关系,黑的是笔划,白的是空白,例如“于”,上面的两横很长,叫形,两横下边有大片空白,称之为势,书法的形势就是黑与白的关系。
书写是处于一个自然的状态。苏东坡说:“手必至于忘笔而后能书”,手在写字时忘掉了手中的毛笔,这时候的书法才是真正的书法。比如王羲之写《兰亭集序》,书写时更多想的是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表达文章,而不是关注书写本身,这样才能保证书写的顺畅。但是我们现在却把这种自然之道忘记了,在书写过程中不断地被教导着如何加入这样那样的动作,完全把书写技术化,违背了自然之理。“书法”既是一个动词,表示如何书写,也是一个名词,指书写出的形态,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书法作品,如果只关注字本身而忽略了这个字是如何来的,这样的书法至少损失了半壁江山。在书法中,线条的形状和里边的空白,两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建立在我们的手能够秉持阴阳自然之态,自然、阴阳、然后生出来形势,物化在纸面上,它就形成了一个书法作品。
第二个进入叫由书正道,指由书法作品来论证道的存在,在佛教里边是属于渐修的模式,这个模式在书法里主要体现为临摹字帖。首先要肯定,学书法一定得临摹字帖,但反对在没有掌握笔法的情况下临摹。临摹练的是什么?是对于书法的感受、感知能力,还有你手的控笔能力,一旦这个能力达到以后,迅速要走向第二步,还原它的动态书写过程,把毛笔的性能充分发挥出来,也要把手的先天运动性能发挥出来,这两者如果能够合二为一,再去临摹字帖就会事半功倍。
练字时还需要用心去感受。古人讲“心体同然”,我们的心和身体是合二为一的,这样的一种运动才叫做艺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歌之咏之;歌咏之不足,舞之蹈之。在书法中就是说,当我们的心被感动了想要“舞之蹈之”,这些动作物化在纸面上就是书法,这样的运动,在孟子讲来就是“不学而能者,谓之良能”。书法就是典型的良能,是手最自然的运动,构成汉字笔划的横竖撇捺这几种运动状态,都是我们的手天生会的运动方式。手的运动是本能的,和毛笔的性能结合起来,就书写出了汉字。这个时候你再去临摹,只要看到字帖中线条的粗细,就知道是毛笔的起伏,是毛笔弹性、健性的发挥;只要看到笔划之间的线条流动,就可以判断出手该怎么运动。
在这个基础之上要由一个动态的书写方式上升到形而上的道的层面,要体悟天地万物之道,体悟自然之道,怎样体悟?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书者,如也”,如什么他没有讲,留给后世一个括号,于是汉代以后的书法家,不断往括号中填写他们认为的内容:说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坠云,书如飞鸟出林……自然界美好的事物都与毛笔相通,我们从一个书写的人走向一个能够体察天地大道的大仁,在天地之间有了开阔的胸襟和思想,在书写中也获得了自由。这才是书法的根本目的,使你变成一个完整健全的人,感觉到生活的幸福和精神的自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书法必须是载道的。书法,就是将“道”——天道和自然之道落实到我们的书写里,具体有“由道生书”和“以书正道”两个“进入”或途径。
B.“书法”既是一个动词,也是一个名词。它建立在我们的手能够秉持阴阳自然之态,自然、阴阳、然后生出来形势,物化在纸面上,就形成了书法作品。
C.书法就是当我们的心被感动时,言之不足,歌咏之不足,想要“舞之蹈之”,达到“心体同然”,心和身体合二为一,这些动作物化在纸面上形成的艺术。
D.书法的根本目的是使我们从书写的人走向能够体察天地大道的大仁,有开阔胸襟和思想,在书写中获得自由,变成完整健全的人,感觉生活幸福和精神自由。
【小题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道生书,简单地说就是道生出书法,是指书法从自然之道萌生出来,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它是一个顿悟的过程。
B.书写,不能技术化,不要过于关注书写本身,要忘掉手中的毛笔,要处于一个自然的状态,要保证顺畅,不能违背自然之理。
C.由书正道,指由书法作品来论证道的存在,属于佛教渐修模式,在书法中体现为临摹字帖,就是说学书法一定要临摹字帖,练书法的感受、感知能力,及手的控笔能力。
D.在书法的书写过程中,先充分发挥毛笔的性能与手的先天运动性能,进而上升到形而上的道的层面,体悟天地万物之道,体悟自然之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汉书法家蔡邕认为自然之道体现在阴阳方面,阴阳再生出形势。形势,对于一个汉字来说,就是这个字的笔划与空白的关系。
B.在书写汉字时如果更多想的是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表达文章,就能写出真正的书法,这就是苏轼所说的“手必至于忘笔而后能书”。
C.书法就是孟子所说的一种“良能’,是手最自然的运动。汉字就是手本能地运动汉字笔画的几种状态,和毛笔的性能结合,写出来的。
D.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没有具体解释“书”的内容,汉代以后的书法家,不断地根据自己的理解,丰富了书法的内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
涵养我们的“精神道统”
李拯
一位诗人说过,“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诚然,物质财富可以满足生存,但是精神庙宇才能安放心灵。一个国家,要有共同捍卫的信念天空;一个社会,要有一起坚守的核心价值。每一个人,在满足口腹之欲后,也深沉呼唤更加富足而充实的人生。
“一个民族必须要有信仰,否则社会上什么‘恶性肿瘤’都会长出来”,有志之士的呼吁,折射出我们时代的精神需求。如车轮围绕中轴才能转动、苍鹰振动双翼才能飞翔,社会拥有核心价值观,才能产生凝聚力的强大磁场。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明辨是非、评判美丑、权衡得失的基本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性和行为操守。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精神道统”,人们得以从中寻求生命意义,寄托终极关怀。
中华文化向来注重崇德尚义,孔子选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追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5000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历史敬畏,也有“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理想情怀。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道统”,孕育出中华儿女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价值取向,己达达人、兼善天下的行为方式。
时至今日,当代中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经济发展高歌猛进的同时,拜金主义在一些人那里颇有市场,一些传统道德价值受到挑战,一些价值底线被弃守。“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物欲追求,“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的道德拷问,毒奶粉、地沟油带来的良心失守……如果利益的巨浪吞噬价值关怀,那么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尽头,必然是良知的出局和信任的崩塌。
在哲人看来,没有良知的快乐、没有是非的知识、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原则的政治,这是现代社会的最大危机。一些经济学家更看重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力量,认为“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的确,缺少自由平等,市场经济就可能异化为巧取豪夺的原始丛林;没有公正法治,现代社会也可能堕落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
今天,随着物质财富不断累积,富裕起来之后的价值追问,更加峻切地摆在国人面前;涵养我们时代的“精神道统”,同样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出国旅游,能否用自己的行为,展示一个大国的文明?汽车时代,能否遵守规则,让社会多一份法治意识?网络普及,能否尊重隐私,向他人释放出诚信和友爱?若从这些点滴努力中,一个人能够获得升华自我,那一个国家何尝不能实现从物质现代化向精神现代化的飞跃?
总有一种情怀,能够让人超越争名逐利;总有一种追求,能够让人舍弃一时得失;总有一种感动,能够让人不禁潸然泪下。物质匮乏的时代,精神的力量可以弥补物质的不足。物质丰裕的时代,精神的星光则能照耀我们走得更高更远,去拥抱一个更加丰盈的人生,收获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
(选自2014年4月9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精神道统”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它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属于精神道统这个范畴。
B.精神道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性、行为操守和生命质量。
C.每个时代都需要人们能够从中寻求生命意义、寄托终极关怀的精神道统。
D.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道统,孕育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E.涵养我们时代的精神道统,需要人人努力,只要努力就能获得自我升华。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当代中国经济发展非常迅猛,同时,传统道德价值受到挑战,很多价值底线失守。
B.中华文化向来注重崇德尚义,孔子、孟子有关“义”的观点态度充分证明这一点。
C.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没有诚信、同情心、公正、自由平等,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
D.物质富裕时代,精神星光作用之大,它能够照耀我们去拥抱一个更加丰盈的人生。
【小题3】(小题3)文中的“庙宇”和“恶性肿瘤”各喻指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小题4】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4分)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毕生的梦想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江西“夺刀少年”柳艳兵,为了乘客的生命安全,不顾高考在即,勇敢地夺下歹徒手中的刀。山东老人刘盛兰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爱心和执着感动着身边的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论睁了眼看
鲁迅
⑴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中,曾有一个这样的题目:“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诚然,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倘使并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然而,不幸这一种勇气,是我们中国人最所缺乏的。
⑵但现在我所想到的是别一方面——
⑶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我们的圣贤,本来早已教人“非礼勿视”的了;而这“礼”又非常之严,不但“正视”,连“平视”“斜视”也不许。现在青年的精神未可知,在体质,却大半还是弯腰曲背,低眉顺眼,表示着老牌的老成的子弟,驯良的百姓,——至于说对外却有大力量,乃是近一月来的新说,还不知道究竟是如何。
⑷再回到“正视”问题去:先既不敢,后便不能,再后,就自然不视,不见了。一辆汽车坏了,停在马路上,一群人围着呆看,所得的结果是一团乌油油的东西。然而由本身的矛盾或社会的缺陷所生的苦痛,虽不正视,却要身受的。文人究竟是敏感人物,从他们的作品上看来,有些人确也早已感到不满,可是一到快要显露缺陷的危机一发之际,他们总即刻连说“并无其事”,同时便闭上了眼睛。这闭着的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当前的苦痛不过是“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为。”于是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因为凡事总要“团圆”,正无须我们焦躁;放心喝茶,睡觉大吉。再说费话,就有“不合时宜”之咎,免不了要受大学教授的纠正了。
⑸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中国婚姻方法的缺陷,才子佳人小说作家早就感到了,他于是使一个才子在壁上题诗,一个佳人便来和,由倾慕——现在就得称恋爱——而至于有“终身之约”。但约定之后,也就有了难关。我们都知道,“私订终身”在诗和戏曲或小说上尚不失为美谈,实际却不容于天下的,仍然免不了要离异。明末的作家便闭上眼睛,并这一层也加以补救了,说是: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经这大帽子来一压,便成了半个铅钱也不值,问题也一点没有了。假使有之,也只在才子的能否中状元,而决不在婚姻制度的良否。
⑹《红楼梦》中的小悲剧,是社会上常有的事,作者又是比较的敢于实写的,而那结果也并不坏。无论贾氏家业再振,兰桂齐芳,即宝玉自己,也成了个披大红猩猩毡斗篷的和尚。和尚多矣,但披这样阔斗篷的能有几个,已经是“入圣超凡”无疑了。
⑺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
⑻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
一九二五年七月二十二日(有删改)
【小题1】 古代作家如何看待对才子佳人“私订终身”的?作者用《红楼梦》一例有何作用?
【小题2】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同类题5

论述类文本阅读
审美意识和现实意识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是内在的,只可求诸内部体验,不能验之以外部尺度。现实意识中含有自觉意识,审美意识与自觉意识比较容易区别,后者运用概念抽象,有自觉性,前者则以意象承我,不具有自觉性。但现实意识还包括非自觉意识,即感性的直观联想、情绪欲望和知性的直觉想象与情感意志。审美意识作为理性非自觉意识,具有充分的非自觉意识特征,如意象性、非逻辑性、情感性等,与感性知性非自觉意识是有本质区别的。比如黄金的光泽,我们可以从审美的角度欣赏,而老葛朗台则只表现出贪欲。
如何识别审美意识和现实意识呢?首先要看其有无现实功利性。现实意识具有现实的功利性,它关注的是对象的自然属性及其用途,表现主体冷静的客观认识或实际的需要、态度;而审美意识则只关注对象的形式特征即审美属性,它不具有实际的价值态度。例如一棵挺拔的松树,一个植物学家注意到它的植物学特征,考察其年龄、高度、围长及生态环境;一个木匠则注意到它的用途、价值;而一个画家只忘情地欣赏其俊秀的风姿,琢磨着怎样表现它。
文学创作最忌直接的功利意识,如果想怎样教育别人,怎样为某种现象目的服务,怎样成名等,都会干扰审美意识。即使最正确的现实观念,也不应该直接进入创作。它必须转化为审美意识,否则就会产生公式化、概念化作品。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最初现实的动机是批判骑士小说,而在创作过程中,他用人文主义理想重新观察本来要给以辛辣嘲讽的假骑士,于是倾注满腔的同情,使堂吉诃德成为充满救世理想与荒唐骑士行为的矛盾性格的形象。其悲剧揭示了人文主义者无力改变现实的时代特征,抒发了作者对人文主义者辛酸命运的慨叹和嘲讽。这样,作品就上升到审美意识的高度。当然,说审美意识不具有现实功利性,绝不等于艺术不会产生功利性,不会发生现实作用。审美意识可以实现人的精神自由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这是直接目的,但又是不自觉的目的追求;审美意识会提高人的思想品格,但不是自觉目的,也不是直接目的。
审美意识和现实意识的区别还有第二个标志.就是精神高度的差异,这是更根本的标志。如果只根据前一个标准,就难以分清审美和做梦的区别,因为它们同样不具有自觉性和现实功利性。审美意识作为理性意识,把人的精神提高到一个崇高的境界,带来无以复加的精神快感;而现实意识则是有限的,它不能使主体脱离现实境界,也没有那种销魂夺魄的感染力。这种区别只能在自我体验中获得。如果你迷上了一部小说,但没有产生对人性的难以言传的领悟、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创造美好未来的强烈冲动,只是被离奇的情节等所吸引,勾起某种物质的欲望,那么,这就不是审美意识。
审美能力人人都有,审美感受也是人们普遍经历过的,但由于审美修养不足,许多人经常被虚假的美感迷惑,或者在审美意识中掺杂许多非审美的东西,久之,审美趣味降低,创造审美意识的能力就渐渐消失。所以要加强审美修养,注意对自己的审美感受进行反思。
(摘编杨春时《审美意识与现实意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意识与现实意识两者之间存在区别,但这个区别无法用一个外部的明确尺度衡量,只能依据内心的体验来分辨。
B.现实意识包括自觉意识和非自觉意识两种,前者是感性知性的,如情绪欲望、情感意志等,后者运用概念抽象,不具有自觉性。
C.审美意识是理性非自觉意识,它以意象承载,具有充分的非自觉意识特征,如意象性,非逻辑性等,与感性非自觉意识有本质不同。
D.审美意识不具有实际的价值态度,它只关注对象的审美属性,而现实意识则具有现实的功利性,它关注对象的自然属性和实际用途。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黄金的光泽不可能让老葛朗台产生审美欣赏的意愿,感性知性非自觉意识让他面对黄金只可能表现出贪婪的占有欲。
B.想怎样教育别人、怎样为某种现实目的服务、怎样成名等是直接的功利意识,都不应该直接地进入文学创作之中。
C.塞万提斯创作《堂吉诃德》时,思想经历了从批判骑士小说到充满人文主义理想的重新审视的转变,使作品上升到审美意识的高度。
D.审美意识不具有现实功利性,意味着艺术不会发生现实作用,只能不自觉地提高人的思想品格,实现人的精神自由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关注对象时,现实意识表现出主体冷静的客观认识或实际需要、态度审美意识则表现出为感性形象特质所吸引。
B.审美意识能够把人的精神提高到一个崇高的境界,带来无以复加的精神快感而现实意识则不能使主体脱离现实境界。
C.现实意识是粗俗的,表现在阅读小说时只对离奇的情节入迷,没有对人性的领悟、对人类命运的同情、对创造美好未来的强烈冲动。
D.审美修养不足会导致人们在审美意识中掺杂很多非审美的东西,降低审美趣味,因此要加强审美修养,注意反思自己的审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