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保护文化遗产与发展经济
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的问题。然而,如何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必须引起重视。
对于文化遗产的价值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因为,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态度是建立在对其价值的认识和判断基础上的,而这种认识和判断又与其所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分不开。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的矛盾在发展中国家似乎表现得更为突出与明显。在中国,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也在高速推进。我们遇到了其他国家或许是上百年间才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我们在看到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也看到了当今社会弥漫着的浮躁和过于功利之风。对于价值高低的判断,很多人使用了评价商品的方式来进行,比如价格、人气的高低。所以,我们才看到有人要把文化遗产产业化、把孔子产业化等种种新奇的提法。然而,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对文化遗产价值进行判断,显然是错误的,甚至是可怕的。
文化遗产不仅记录着我们的过去,而且存在于今天人的生活中,它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有益的参考。文化遗产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应是动态的、发展的,有着不同时代的印痕。所以,保护文化遗产应该更重视遗产与人之间的血脉关系,关注他们之间的真实状态。文化遗产不仅要注重对其整体环境和原有历史风貌的保护,更要注意保护贯穿于其中的历史文脉和珍贵的人文元素。这种价值的重要性怎能仅用商业价值来衡量?这或许正是当今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所在。
合理把握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不管是保护还是利用,都要有一个合适的度。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风气下,人们往往容易走极端,考虑眼前多,对于长远想得少。今天,很多人在谈文化遗产的保护或是利用时,往往采用了极端的方式,有时候甚至超越了其自身的讨论范围。实际上,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两者之间的矛盾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不可逾越。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会发生变化。如果对于文化遗产仅是教条、机械地进行保护,并且希望其只处于某个历史时期的断面,与其相关的一切都一成不变,那么这种保护是不现实的。因为它忽视了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忽略了社会是发展的这样一个事实,特别是忽视了现实生活中人的现状与需求。这样保护往往不会被社会所接受,也对经济的发展不利。
文化遗产是要被利用的,也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是不是能够将所有的文化遗产都要商品化,都要产业化,都要能够产生出经济价值,这是需要商榷的。这些年,由于某些文化遗产的特质,像丽江、周庄、少林寺等文化遗产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也给许多人带来了一个对文化遗产的误区,似乎文化遗产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发挥它最大的效益或者说是体现它的最大价值。文化遗产虽然可能会带来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文化遗产本身并不是产业,也并非商品。类似“将世界遗产产业化”的提法是绝对错误的! 产业化的目的就是追求经济利益和效益的最大化。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会使开发者只注重遗产之中的经济价值,对于文化遗产背后的那些产生不了商业价值的文化价值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开发过后的文化遗产形式与内涵分离,使文化遗产中蕴藏诸如信仰、风俗、艺术等文化内涵最终弱化乃至消失。
所以,无论是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还是在文化遗产的利用上,都不要走极端化。保护文化遗产,就是要保证传承给我们这个时代的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尽量少受人为的干扰。
(节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关于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关系的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对于文化遗产仅是教条、机械地进行保护,希望其不会变化,这样保护往往不会被社会所接受,也对经济的发展不利。
B.文化遗产要商品化、产业化,才能产生经济价值,但是文化遗产本身并不是产业,也并不是商品。
C.文化遗产是要被利用的,也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如丽江、周庄、少林寺等文化遗产就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D.正确认知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用价格和人气等评价商品的方式来判断文化遗产的价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会导致开发过后的文化遗产形式与内涵不能统一,使文化遗产中蕴藏的一些文化内涵最终弱化或消失。
B.对文化遗产要保护其整体环境、历史风貌、历史文脉和人文元素等,用商业价值来衡量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性正是当今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所在。
C.文化遗产关系到人的生活,它是动态的、发展的,有着不同时代的印痕,代表着先进的民族文化。
D.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很多人在谈文化遗产的保护或是利用时,往往采用了极端的方式。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所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和判断,进而决定着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态度。
B.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的矛盾在发展中国家似乎表现得更为突出与明显,关于如何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国的高度重视。
C.重视文化遗产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是发展的事实以及现实生活中人的现状与需求等因素,保护文化遗产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D.保护文化遗产,就是要保证传承给我们这个时代的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之处于自然状态,避免人为的因素掺杂其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06 05:59: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小题1】对上面两段话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
B.中国诗创作以篇幅短小见长,比较深奥,难于理解。
C.魏尔兰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境,富有含蓄的特点和暗示性。
D.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小题2】对上面两段话的评析和由这两段话引发的联想,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形式与旨趣,相依更应相谐,诗歌创作如是,小说、散文何尝不是?
B.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创作思想上确有共识,读钱文可见一斑。
C.中国诗人在精雕细刻中练就了技艺,但是不会束缚才智,让人思度。
D.行文机巧:明扬中国诗之长处,暗讥西洋诗之短弊。
【小题3】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外国诗创作在押韵上没有中国古代诗那么严格的限制。中国诗强调“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说诗的语言要讲究含蓄,要耐人寻味。
B.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创作思想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外国诗人也主张诗应有深远的意境,富有含蓄的特点和暗示性。
C.中国古代诗人在进行诗创作时,特别追求形式美,在声韵、遣词、造句上往往精雕细刻。
D.外国诗与中国古代诗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外国诗的贡献小。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第文后各题。
文 学 的 自 尊
陈占敏
①21世纪的小说,招数迭出,花样翻新,小说家们施出了浑身解数,要夺回日益失去的小说读者,中外小说家莫不如此。可是招数变来变去,花样翻来翻去,细看来不过还是那么几招,要么以新奇取胜,要么以刺激夺人,或者在情节内容上,或者在技术手法上。像石黑一雄那样,从容平静地写来,不玩招数,不弄玄虚,只是笔笔落实,平实展开,需要什么样的勇气啊!这考验的不仅仅是作家的才华和功力,还有作家的自信和自尊。
②是的,很少有作家像石黑一雄那样,着力于表现人的自尊了。他最著名的长篇小说《长日留痕》(又译《残日》),写一个管家的自尊。从人物设置上,石黑一雄就为自己构筑了一个巨大的困难需要去克服。管家的身份,决定了要写出那份自尊是多么困难。父亲——管家,在司机刚好休假的时候,被招来开车,陪两位绅士外出。闲极无聊,两位绅士对车外出现的风景感到了腻烦,开始对父亲的“错误”肆无忌惮地嘲弄,以此来取乐。父亲恰如其分地既维护着个人尊严,又准备听任调遣地驾着车。两位绅士在对父亲口出恶言、极尽凌辱之事感到疲倦时,又开始议论攻击他们的东道主,也就是父亲的雇主,言词愈来愈低贱阴险。父亲忍无可忍,猛然刹住车,打开车后门,在离车门一两步远的地方站定,两眼紧紧地盯着车内。就这样过了一会儿,一位绅士问,我们不再继续旅行了吗?父亲不予回答,只是继续静静地站在那里。终于,一位绅士表示,他们刚才的谈话的确有点鲁莽,这再也不会发生了。就是这样,没有剑拔弩张,没有急风暴雨,没有咆哮,一切都是静静地进行,静静地较劲,连空气都是静静的;可是,就是在这样的平静中,蕴蓄着极大的张力,像一张弓拉满了,紧紧地绷着,“引而不发,跃如也”。
③对人的自尊的关注,贯穿着石黑一雄的大部分作品。这定然与石黑一雄的出身经历有关吧。他生于日本长崎,5岁时随父亲到英国定居。他的出生地,那块遭受过原子弹袭击的土地,在他稚幼的心灵中会不会留下伤痕?他需要怎样保持着一个外来人的自尊,才能够在异乡的土地上立足成长?石黑一雄的另一部长篇《远山淡影》里,要搬家随母亲远行的万里子,一定要带上她那些小猫,她一再申明自己的想法:“你说过我可以留着它们”,“可是你说过我可以留着它们”……就这样一再重复,一再申说。你可以说这是固执,这是执拗,可是这种固执、执拗,维护的又何尝不是一份自尊呢?石黑一雄似乎是在用同样的笔法,表现自尊。那种稍稍有点变化的重复的人物语言,是强调也是捍卫,执着地捍卫着人的自尊。当人固守一端的时候,还需要不断地变换什么花样吗?只有自信也是自尊的作家,才敢于这样平实地不动手段地陈述。
④石黑一雄太自信了,他自信得从容不迫,自信得旁若无人,他相信单凭从从容容的波澜不惊的叙述,就能达到好小说的极致。当然,他这样写法,会把追求热闹新奇的读者排斥掉,为他着迷的是另一部分有耐心、有修养、不浮不躁的读者。他这样写小说,回归的是文学本质:文学,这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形式,它的美感,就是要靠静静的阅读才能获得的,而不是依赖刺激,不管是情节编造的刺激,还是手法玩弄的刺激。《长日留痕》中有一段文字,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石黑一雄小说的美学追求:“正是因为缺乏一目了然的刺激,或者奇观,才使我们的国土美丽得超凡脱俗。也正是那种静静的美丽,以及它显示出的那种严谨的感觉才是最贴切的。这片土地似乎了解自身的美丽所在,亦知道自身的宏大,它才感到无需去招摇。相对而言,在诸如非洲、美洲那样的地方所呈现的种种风情,毫无疑问会让人非常激动,然而我却肯定,由于那类风情过于不恰当地外露,反而会给实事求是的评论家留下稍逊一筹的印象。”这哪里是在说国土说景观呢?它分明就是在说小说,说文学。
⑤可惜的是,实事求是的评论家太少,所以,那类“风情不恰当地外露”的作品得到了更多的喝彩,那种不招摇的缺乏一目了然刺激的作品遭到了冷遇。对作家的考验于焉而至:你能够自信自己的宏大、超凡脱俗,一如既往地写下去吗?小说的自尊,文学的自尊,作家的自尊,需要坚定地捍卫了。
【小题1】对第②段加点的“恰如其分”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因为自己的“错误”,所以父亲准备听任调遣地驾车。
B.当自己的雇主被议论攻击,父亲忍无可忍,准备反抗。
C.父亲猛然刹住车,在车门近处站定,两眼紧紧盯车内。
D.父亲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直到绅士承认他们的错误。
【小题2】第③段加点的“同样的笔法”指的是
【小题3】第③段画线处问句的作用是
【小题4】第④段引用《长日留痕》中的文字,用来证明好小说不招摇不追求刺激的观点。请具体分析这一材料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小题5】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说石黑一雄的小说“具有强大的情感力量”。从本文看,这种“强大的情感力量”有哪些方面表现?请加以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泰山石敢当
泰山石产于泰山山脉周边的溪流山谷,其质地坚硬,基调沉稳、凝重、浑厚,多以渗透、半渗透的纹理画面而出现,以其美丽多变的纹理又以年代久远的风化外形而著名。泰山石敢当是古代人们对泰山灵石崇拜的遗俗,山石被神话为人格,是我国流传较久远、影响地域广大的典型民俗现象,属于中国的镇物(避邪物)文化。
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字样,以禁压不祥。此俗在民间甚为流行,其象征意义是:以有形的器物表达无形的观念,帮助人们承受各种实际的灾祸危险以及虚妄的神怪鬼祟带来的心理压力,克服各种莫名的困惑与恐惧。镇物民俗文化具有神秘的俗信气息。
“石敢当”的历史相当久远,石敢当习俗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灵石崇拜,史书中最早记载见于西汉当时的儿童启蒙识字书《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宋代仁宗庆历年间,在福建莆田曾发掘出一块唐代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的石刻,上有石铭云:“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同教盛,礼乐张。”宋人施清臣《续古丛编》记载,当时南方街镇丁字路口上都安置“石敢当”,以压制“邪气”和化解“冲煞”。至南宋末年“石敢当”已完全转变为“辟邪物”,使用地点也扩大至河岸、桥头、村落入口等,功能也涵括至“镇百鬼、压灾殃、止风邪”等。明代以后,石敢当信仰与东岳泰山崇拜紧密结合,由“石敢当”发展到“泰山石敢当”,其功能也经历了从最早的“镇宅”到“化煞”再到“治病”“门神”“辟邪”“防风”等的转变。石敢当前加泰山,其用意是借泰山之力以增威。清代学者王渔洋在《茶香室从钞》中记载:“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近代以降,“石敢当”习俗以泰山地区为中心,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包括台湾省和少数民族地区)和东亚的日本(日本京都民族博物馆就收藏有冲绳出土的泰山石敢当制石)、韩国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区。“泰山石敢当”习俗相传至今,已逐渐革除过去的迷信色彩,表达着人们向往和追求平安吉祥的意愿。
泰山石敢当习俗历经千年而不绝,主要是因为它与“中国人魂归泰山”的信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与各地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相结合。
“泰山之高,非一石之积”,春秋时代齐国名相晏婴第一个赋予泰山石以文化内涵。他说,要办好国家的事情,需要许多像泰山石一样高尚坚韧的人辅佐。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歌颂视死如归的精神。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则用“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表达对伟大人格的崇敬。孔子登临泰山以后,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植,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苏东坡等都曾登临泰山,颂山石,抒壮志,赋予泰山石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几乎所有的古典文学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老残游记》《金瓶梅》等,都对泰山石有过精彩的描述,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名山大川中是绝无仅有的。
泰山石是国泰民安的象征、安邦定国的基础,“一石安则全家安”的信崇意识深入人心,现国内诸多大型建筑物取泰山石为基座台,就是取“稳如泰山,安如泰山”之寓意吧。
【小题1】下面有关“泰山石敢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古代的人们对灵石的一种崇拜、一种民俗,属于镇物文化。
B.人们在桥道要冲或者墙壁安置石碑或者灵石,目的是禁压不祥。
C.以泰山地区为中心,已扩散到全国,乃至东亚、南亚和世界各地。
D.这种习俗逐渐由过去的迷信色彩转而成为现在人们对平安吉祥的向往。
【小题2】下面对石敢当历史与习俗演变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石敢当习俗起源并记载于西汉时期的儿童启蒙识字书《急就章》。
B.石敢当习俗发展到了南宋末年其功能已完全转变为“辟邪物”。
C.《茶香室从钞》韵记载说明,泰山石敢当的习俗已遍布家家户户。
D.泰山石敢当的提法始于明代,流行于清代,其功能也随之扩大。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对石敢当的信仰与后来的人们对泰山的崇拜,使泰山石成为泰山石敢当习俗的首选。
B.石敢当的习俗几千年来能够流传至今,除了与我国民间文化有关,更与中国人的信仰有关。
C.孔子、晏婴、曹植、苏轼等政治家和文学家都借登临泰山一事来颂山石,赋予泰山石以文化内涵。
D.因为泰山石是文化石,所以“一石安则全家安”的信崇意识自古至今广泛地深入人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不仅在中国,在整个东亚地区,海参都有着至高的号召力。它跟鱼翅、燕窝、人参、灵芝等东西一样,被认为能够“大补”而备受追逐。
自然界的海参至少有1400多种,确定能吃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作为食物而言.它也还是不错的。它几乎不含脂肪,蛋白质含量超过干重的一半,这在各种食物中,大概只有去掉蛋黄的鸡蛋才能胜出了。不过蛋白质显然不是它“珍贵”的原因——要是以此来衡量的话,鸡蛋、瘦肉、牛奶、豆腐都要比它经济实惠无数倍。
人们花了那么高价钱,自然是希望其中有神奇的“活性成分”。海参中含量次于蛋白质的是一类被称为“粘多糖”的东西。海参中的粘多糖是硫酸软骨素,能占到干重的10%以上。硫酸软骨素通常是从鱼翅或者牛的气管中提取的,有临床试验显示它似乎对缓解关节疼痛有效果。虽然科学上还只是“似乎”,但保健品厂商们早就把它说成是“能够”了。因为它们都是“天然产品”,人们也就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去接受。对于关节疼痛这类症状的缓解,“宁可信其有”是个极其有效的药方。在硫酸软骨素缓解关节疼痛的临床试验中,实验组的确反映“感觉好多了”。不过,安慰剂组也反映“感觉好多了”——也就是说,只要想着“我在接受冶疗”,不管吃什么都会“感觉好多了”。
中国古人把这种海里的东西叫作“海参”,是认为它跟人参一样“滋补”。其实海参和人参长得没有相近的地方——美国人把它叫作“海黄瓜”,就远远不如中国的“海中人参”高端大气。人参中的“活性成分”一般认为是皂苷——皂苷是一种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的成分,比如大豆中也有。而有意思的是,海参中也有相当多的皂苷,以至于许多科学家也对这些皂苷产生了兴趣。实际上,海参产生皂苷,是作为“化学武器”来防身的——就像女士们的辣椒水,对于不怀好意的靠近者有相当的杀伤力。科学家们发现,皂苷具有细胞毒性,似乎能够抗炎、抗真菌以及调节免疫等等。不过最具有号召力的,还是抗肿瘤。在一些细胞试验中,人参皂苷对于特定的癌细胞展示了良好的抑制作用。这当然让药厂或者海参爱好者很高兴,不过这高兴实在是太早了一些——科学家们也郁闷地发现,这些皂苷不仅能抑制癌细胞,对于正常细胞也有杀灭能力。更要命的是,那些试验用的是海参提取物或者皂苷——而从打捞到餐桌,海参要经过挺复杂的处理与烹饪,那些皂苷是不是还“活着”也未然可知。
从这几种主要成分中没有得到想要的“神奇”,科学家们把目光对准了其中的脂肪——虽然含量少,万一“有奇效”呢?结果还真找到了两种特有的成分,一种类似鱼油的成分,另一种具有抑制脂肪氧化的活性。这后一种被用于治疗哮喘、溃疡性结肠炎、关节炎,在细胞试验中也展示了抑制癌细胞生长的活性。不过,这些试验也很初步,距离“吃海参具有这些功能”还相当遥远。
考虑到其中的“活性成分”是不是有“坏的方面”很不清楚,从谨慎保守的原则出发,建议孕妇们就不要为了“没准有”的好处,去冒“没准有”的风险了。对于一般人群,海参还是一种不错的食品。如果喜欢吃,也有钱吃,吃吃也没啥大问题。至于传说中的“治疗癌症、关节炎、运动损伤、腱炎和其他炎性疾病”之类的功能,就别当真了。
(本文选自《闲话海参》,略有删改。作者云无心。)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参跟鱼翅、燕窝、人参、灵芝等东西一样,被认为能够“大补”而备受人们追逐,有着至高的号召力。
B.单从蛋白质含量来看,作为食物的海参,远不如鸡蛋、瘦肉、牛奶、豆腐经济实惠。
C.中国古人把这种海里的东西叫作“海参”,是从“滋补”保健的角度来命名的;美国人把它叫作“海黄瓜”,是从外形的角度来命名的。
D.硫酸软骨素通常是从鱼翅或者牛的气管中提取的,保健品厂商们说它“能够”对缓解关节疼痛有效果,因为是“天然产品”,人们也就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去接受。
 
【小题2】下列关于“皂苷”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参中的“活性成分”一般认为是皂苷,而海参中也有相当多的皂苷,所以许多科学家也对这些皂苷产生了兴趣。
B.科学家们发现,皂苷具有细胞毒性,似乎能够抗炎、抗真菌以及调节免疫等等。不过最具有号召力的,还是抗肿瘤。
C.海参为了自卫而产生的皂苷,不可能只对癌细胞无情斩杀而跟正常细胞友好相处,可以说离抗肿瘤还很遥远。
D.科学家们郁闷地发现,从被打捞出海到送上餐桌,经过挺复杂的处理与烹饪,海参中的皂苷早己失去了功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关节疼痛这类症状的缓解,“宁可信其有”是个极其有效的药方。也就是说,只要想着“我在接受治疗”,不管是吃硫酸软骨素还是吃安慰剂都会“感觉好多了”。
B.从海参的几种成分中——无论是硫酸软骨素、皂苷,还是脂肪,科学家们都没有得到想要的“神奇”。
C.海参脂肪中具有抑制脂肪氧化的活性成分在细胞试验中展示了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所以被用来治疗哮喘、溃疡性结肠炎、关节炎。
D.人们花了那么高价钱,自然是希望其中有神奇的“活性成分”,但是其中的“活性成分”是不是有“坏的方面”很不清楚,有没有“没准有”的好处也不明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隐逸文化的精神价值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小题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隐逸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一翼,隐逸文化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因归隐田园而成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
B.中国的隐逸传统应当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之句,不能说明巢父、许由是中国隐逸传统的先行者。
C.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因此,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D.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是庄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庄子本身就是大隐士,二是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隐逸理论,即如何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隐身的含义就是使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能干扰内心,并进一步卸除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在天地间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B.隐心的含义是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了喜怒哀乐,升华到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什么也不依靠,做到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C.隐士是士阶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只指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从隐逸传统和文化的角度看,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
D.隐士人格与隐逸文化有强劲的辐射力和强劲的张力,这两种力量会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变得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者的处世策略。
B.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他的思想发挥了强烈的积极作用。这与他欲借此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的初始目的相悖。
C.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要的。
D.因为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注重现实功利,唐代的中隐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宋代的酒隐则更注重精神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