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过去,生产国卖、消费国买是全球能源格局的特点。这种局面其实非常危险——消费国容易受到价格高涨的影响,价格低廉又危及生产国——而谁都意想不到这种局面会在近期内发生改变,这主要是先进钻井技术——“水力压裂法”的问世所致。水力压裂法又称液压破裂法,这是一种用炸药、化学品和数百万加仑的水通过特殊手段使处于地下数千英尺的页岩产生裂缝,达到天然气增产目的的技术。长期以来,开采天然气困难重重且成本高昂,“水力压裂法”的问世很好地解决了以上的难题。在美国,“水力压裂法”改变了天然气工业开采状况,给国内钻探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欧洲和中国的页岩气(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总储量是美国估计储量的两倍以上,他们将投资数十亿美元开采页岩气,这些投资有可能改变全球能源格局,减少世界对中东和非洲资源的依赖。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说:“页岩气是美国送给国际能源的一份大礼。”
国际能源署预计世界可能很快进入天然气的黄金时代:价格低廉的天然气取代煤,成为首选发电燃料。但是,有页岩气并不意味着就能开采。在美国,页岩气开采已经放慢脚步,因为有人担心“水力压裂法”造成环境污染——主要是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在政界更加推崇环保、国家密度更大的欧洲,这种担心只会加剧。英国的夸德里拉资源公司最初在英格兰西北部钻井,但于去年春天暂停作业,因为在钻井地点附近发生了两次小地震。该公司后来发表报告说,这两次地震可能与水力压裂有一定关系。在中国,开采页岩气面临的问题更多。中国的页岩气埋藏较深,开发成本较高,且中国的国企缺乏水力压裂技术。尽管页岩气蕴藏量最丰富的地区人口较少,但这些地区往往缺少采用“水力压裂法”所需的水和管线。
然而,欧洲和中国有理由继续采用“水力压裂法”开采页岩气。页岩气可以使波兰、罗马尼亚和乌克兰等高度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前苏联集团国家摆脱莫斯科的束缚,因为莫斯科一直将能源当作一种政治武器。波兰的页岩气蕴藏量居欧洲首位,该国政府已向国外某些大型的能源公司提供了超过100项的页岩气开采特许权。俄罗斯显然对此感到非常担忧,以至于弗拉基米尔·普京总统一直像环保人士那样,大谈采用“水力压裂法”带来的种种危险。国际能源署资深天然气专家安妮·索菲·科尔博说:“波兰希望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与其他国家相比,波兰民众对开采页岩气的支持程度要大得多。”为使页岩气产量从目前的几乎为零提高到2020年的600亿立方米,中国则鼓励国有石油公司与壳牌等经验丰富的国际公司合作。
显然,“水力压裂法”会持续下去,从而打乱似乎很久以前就已尘埃落定的全球能源格局。虽然无法保证其前景有多美好,但无疑我们正在进入天然气时代。
【小题1】下列对于“水力压裂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水力压裂法”能通过某种特殊手段,使地下深处页岩产生裂缝,实现天然气增产。
B.“水力压裂法”的问世,解决了天然气开采技术上的难题并降低了开采成本。
C.“水力压裂法”使用的炸药和化学品会造成地下水污染并可能引发小型地震。
D.“水力压裂法”可能带来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使某些国家减少对他国能源的依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力压裂法”是一种先进的钻井技术,它能够使消费国不受价格高涨的影响,也能使生产国不受价格低廉的波及。
B.欧洲比美国更担心“水力压裂法”的负面影响,英国的夸德里拉资源公司暂停在英格兰西北部的钻井作业,即源于此。
C.与欧洲和美国相比,中国在页岩气开采上面临埋藏深、缺技术的难题,蕴藏量丰富的地区常常缺少必需的水和管线。
D.波兰民众比其他国家人民更支持开采页岩气,其原因除了希望能源不被别国控制外,还应该有政治方面的考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力压裂法”给美国钻探注入新的活力,改变了天然气工业的开采状况,价格低廉的天然气可能很快成为世界首选发电燃料。
B.欧洲和中国的页岩气的总储量远远超出美国的估计,这些页岩气一旦被开采出来,将成为美国送给国际能源的一份大礼。
C.普京总统从环保的角度大谈采用“水力压裂法”带来的负面效应,目的是不想让波兰等国家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
D.中国开采页岩气困难重重,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影响中国开采页岩气的决心和行动,与有经验的国际公司合作证明了这一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0-31 03:54: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古代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商末周初的政治变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巨,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便是最重要的代表。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作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
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与财富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自此以后,严重依赖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节与整顿。于是,在隋唐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与土地变革。
隋朝建立,推行均田制。这些本应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效果显著的措施,在当时的情况下却稍嫌操之过急,根基未稳的隋王朝也迅速覆亡。随后崛起的李唐政权在土地分配方面延续并完善了均田制。使得唐朝开始走向强大。此后,北宋政权所进行的改革仍然是以土地的控制与分配为中心,将地方权力大都收归中央,改变了地方势力“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
元明清三代,虽然最高统治者的民族身份不同,但他们采取的政策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与两宋时期边患屡兴相比,元明清对边疆的控制也明显加强,而“摊丁入亩”等政策之所以能够推行,依靠的正是国家对土地所有与分配体系的绝对控制。
中国古代政治变革与土地权力发展的关联使我们认识到,土地与中央集权抑或君权的一体化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统一,土地与君权的联动机制也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与发展。而当土地与君权出现矛盾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这又促使掌权者不得不采取措施,以缓解矛盾冲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B.商鞅抓住土地这个关键问题所推行的变法,使得中国土地制度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稳定。
C.隋、唐、北宋均推行均田制,是为了通过对土地的控制与分配,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D.元明清三代推行了“摊丁入亩”等土地政策,使得对边疆的控制较两宋时期明显加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展开论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B.文章用周康王封赐名盂的贵族的事例,论证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常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C.文章以井田制的推行与瓦解对当时政治变革的影响,证明了政治体制与土地制度是密切关联、互相影响的。
D.文章结尾一段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古代土地问题与政治进程的密切联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当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出现,就会引发政治领域内的变革。
B.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保证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
C.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是由于中央政权依赖地方豪强、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而逐渐形成的。
D.土地与中央集权抑或君权的一体化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也制约了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与发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作为生物的社会
①不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做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②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③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④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后来,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于是,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小题1】“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中的“这一层”指代的是什么?
【小题2】本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小题3】作者在论述中,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作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结合具体的语境,说说“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的幽默效果。
【小题4】“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这为什么让我们不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 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趋同。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 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 题。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 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 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 所谓的文化趋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 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 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 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 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 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 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 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 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 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 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 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人民日报》2018 年 03 月 14 日 07 版,作者刘焕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这是“文化全球化”产生的背景。
B.为维护国家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会根据自身实际决策并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所 以经济很难趋同。
C.通过交流互动输出物质、文化产品是 “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危害性的体现。
D.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想要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攫取更多 利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产生背景、本质、影响等方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一伪命题作了细致的分析。
B.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文化全球化推行的欺骗性危害性
C.文章阐述了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D.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深度思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就能实现各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
B.“文化全球化”将趋同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
C.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这个民族等于失去了灵魂。
D.如果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就可以有效抵制西方 文化的渗透和扩张。

同类题4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美美与共
费孝通
从历史和现实中可以看到,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心态,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君子之风”。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实现这几句话,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也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这就是我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中国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例子。唐朝的时候,国家昌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引起了邻国日本的关注,派人来学习,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他们把唐朝好的东西带回去,丰富了自己的文化。这段历史表明,当时的日本人是很有“鉴赏力”的,善于“美人之美”,因此获得了很多文化资源,达到了“双赢”的结果。
当今地球上的人类,应该比古代人具有更广阔的胸怀、更远大的目光,对于不同文化有更高的鉴赏力,拥有一个与不同文明和睦相处的良好心态。在这方面,我们的先辈留下了许多包含了深刻哲理的宝贵经验。比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人们“不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又如“修己而不贵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这样的格言,都包含了克己、忍耐、收敛的意思。这些都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特有的一套哲学思想。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小题1】概括本文论述思路。
【小题2】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简要分析。
【小题3】实现“美美与共”境界有哪些方面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