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文化从理想型文化转向世俗型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里,出现了闲暇。闲暇作为一个社会学范畴,是和工作相对的,闲暇时间是工作时间之外的时间,它属于现代中国都市生活中的社会时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闲暇时间的出现,首先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密切关系;其次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以及劳动制度变化有关。如果我们把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加以比较,可以发现,过去劳动时间比闲暇时间更重要,但现在的情况似乎颠倒过来了。各种公休日,已经使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大量增加,过去工作是中心,好好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如今努力工作,好好休息,都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大量闲暇时间的出现,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节奏的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一些统计数据表明,在闲暇时间里,除了饮食和继续教育外,绝大多数时间已经被娱乐活动所主宰。和具有宗教传统的其他文化不同,中国文化中世俗的现世精神很自然地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休闲性的文化活动。
但当闲暇时间占据重要位置时,一种时间的压力也就形成了。这一种心理的时间压力,它以物理时间表现出来。在一个时间紧迫无暇休闲的状态下,人是不会有任何怎样打发时间的疑问的。但当时间变得充裕而不知该如何度过时,时间就具有一种心理的压力。我们看到,在中国文化中,一些人对所谓“找乐和逗乐”的文化动向深感不安,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闲暇的时间压力的必然要求。于是,无聊也作为一种特定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应运而生。从个体角度说,无聊给自己带来的是一种选择的要求,即通过对某种活动的选择来改变自己的无聊状态。心理学实验表明,感觉刺激剥夺的状态是一种极其难以忍受的状态。这表明,如果人的心理机能在闲暇时间压力给群体甚至整个社会成员带来的某种需求,某种把文化活动向休闲娱乐方向转变的必然倾向。文化接受者(受众)对文化生产的要求,已经完全不同于理想主义文化中那种激情的工具主义的文化,而是需要更加带有游戏性和娱乐性的文化消费。因为闲暇的基本性质应该是充分的放松和享受。这样一来,闲暇时间的压力,就转化成一种对消费行为类型的压力和强制。过去那种以崇高为特征的文化,那种以精神的超越的痛感升华为标志的文化,显然已经不能作为基本形态而存在。一言以蔽之,闲暇的时间压力最终转化为对世俗性、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需求。
(节选自周宪著《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
【小题1】关于“闲暇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闲暇时间是指工作时间之外的时间,它在现代中国生活中的社会时间里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B.科学发展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以及劳动制度变化,这两方面带来了闲暇时间。
C.闲暇时间与劳动时间相比,在过去是后者更重要,而现在的情况是前者变得更重要了。
D.闲暇时间大量增加,使我们的生活节奏随之改变,并由此导致了我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
【小题2】关于闲暇的时间压力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当闲暇时间占据重要位置时,人们就产生了怎样打发时间的疑问,时间就具有了一种心理的压力。
B.当时间变得充裕而不知该如何度过时,无聊作为一种特定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就应运而生了。
C.闲暇的时间压力,给群体甚至整个社会成员带来的是游戏性和娱乐性的文化消费需求。
D.闲暇时间的压力,使过去那种以精神的超越和痛感升华为标志的文化已基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闲暇时间里,人们已经完全被娱乐活动所主宰,世俗的现世精神把人们引向休闲性的文化活动。
B.出现所谓“找乐和逗乐”的文化动向,正是闲暇的时间压力的必然要求,人们没必要对此感到不安。
C.闲暇充分放松和享受的基本性质,决定了闲暇时间的压力,必然转化成一种对文化消费行为类型的压力和强制。
D.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里出现了闲暇,这自然使人们抛弃了过去那种以崇高为特征的文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04 04:38: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伟大的民族总是要有自己的精神、理想和追求,而它们的载体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与学术。国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影响广泛深远。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它像纽带一样,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传统文化串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统一体。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它像土壤一样,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使中华文化以特有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文化的继承性而言,国学是建设新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资源。优秀的思想文化是民族永恒的财富,它的精神会超越时空,绵延不绝。就文明互补性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和其他民族优秀文明开展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为中华文化在保持其主体性的同时,包容与汲取世界其他优秀文化提供了载体、创造了契机。
总之,国学沉淀于历史的长河又升华于现代社会,是依存于经典之内的知识及其体系,更蕴含着为人处世、治国齐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学一点国学。正确认识和研究国学,不是一件小事,它是关系传承中华文明,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的重要一环。 
国学内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即使皓首穷经、焚膏继晷也无法曲尽其妙。同时,国学本身毕竟是古代社会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精华与糟粕并存。对此,我们决不能不辨青红皂白一味地高唱赞歌,也不能因为它存在弊端而一概抹杀。对国学研究有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只有正确地学习和掌握国学,才能真正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之服务于时代的需要。
应当对国学学理与文本进行正确解读,掌握正确的国学知识,辩证认识国学的价值和意义,科学理性地把握国学的学术体系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否则谈国学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把握时代脉搏,主动面对新形势,以务实开放的态度发展中华文化,发挥国学在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综合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与时俱进地研究国学。
提倡经世致用、知古鉴今的学习态度,促进国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实现国学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型;重视国学的社会功能,追求国学研究中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使之真正满足社会的需要。
注重在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从事国学的学习与弘扬。学习国学决不是张扬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致力于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学习国学的同时,理所当然地也应该学习其他民族、其他国家有益的文化成果,注重中西比较,注重文化互补,从而使国学学习能够做到坚持主体性与展示包容性的有机统一。
【小题1】以下对“国学的价值和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国学既在形式上贯穿、整合了各式各样的传统文化,也在内涵上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形成了中华文化的特有品质与风貌。
B.国学作为古代社会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内容是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永恒财富,其超越时空,不断传承,成为建设新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资源。
C.在保持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国学为中华文明和其他民族优秀文明开展对话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为汲取世界其他优秀文化创造了契机。
D.国学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理想和追求,是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的基石。
【小题2】对国学有效地“服务于时代的需要”,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以去粗取精的态度解读国学,掌握正确的国学知识,辩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国学的价值、意义、学术体系及其文化精神,从而达到国学创新。
B.注重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国学的学习与弘扬,促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中,使国学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C.实现国学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型的前提是以经世致用、知古鉴今的学习态度去促进国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沟通。
D.我们要把握时代脉搏,主动面对新的形势,与时俱进地进行国学研究,这样才能发挥国学在我国新时期各项建设中的作用。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做好中西比较和文化优势互补,能让学习国学在坚持主体性与展示包容性上统一起来。
B.研究国学,实现国学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型,重视其社会功能,将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有机统一,真正满足社会的需要。
C.对国学学理与文本进行正确解读,掌握正确的国学知识,辩证认识国学的价值和意义,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根本出路。
D.国学所倡导的为人处世、治国齐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今天依旧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弘扬,因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学点国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随着生态危机的频频发生,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生存处境呈现出急剧恶化的态势。生态、环境、自然,日益成为众多媒体经常使用的关键词。生态保护事关宇宙万物的生死存亡,事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通过多种多样的媒介宣传,让生态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并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可持续发展也才可能成为现实。影视艺术以其特有的光影媒质、数字技术和幻象特效等优势而成为塑造、传播生态环保理念最为形象直观、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生态影视与一般商业性影视有所不同,它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自觉地追求社会效益。生态电影的社会效益能否达成,关键在于影片的思想性以及思想性与艺术性能否实现完美结合。目前,我国生态电影的题材已经涉及到了包括环境污染与治理、野生动植物的猎杀与保护以及反映人与自然共处共存的诸多方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处理生态题材的思路还比较狭窄,往往局限于土地荒漠化、珍稀动物保护、植被保护、水资源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直接危害等比较显在的问题,比如《沙与海》《可可西里》《大气层消失》《天狗》等影片。对于生态与环境恶化而带来的诸如气候变异、物种变异、疾病变异或者我们刚刚面对的地震、海啸带来的核泄漏等灾难深层次的思考,则往往很少涉及。
对于生态影视来说,由于受“生态”二字的约束,题材本身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关注“生态”,不能简单地将生态等同于环境,也不能将视野仅仅局限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珍稀动物灭绝。同时,我们还要善于发掘题材深层的生态内涵,要善于从新的视角来解读常见的题材。在这方面,国外有很多影片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反映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性的《完美风暴》,反映未来生物变异的《哥斯拉》,反映克隆人悲剧的《逃出克隆岛》,反映新生疑难疾病与疫情的《永不妥协》,反映人与动物自私、无私等复杂关系的《南极大冒险》等等。这些影片,之所以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最主要的还在于它们都能以独特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生态环境,以富有感染力的表现手段来思考我们的生存问题,这其中包括对自身的反省和对未来的警示。
生态影视,要具备相对明确的“生态”主题或意识,而这种必然的“限制”自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影片的表达。如果编导急功近利,违背影视艺术的基本规律,一门心思要让观众尽早熟知某个环保宣传的意图,就将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图解主题、人物苍白、故事单一、情节乏味的泥淖。观众之所以走进电影院不是为了去接受思想教育,而是为了娱乐与审美。“寓教于乐”,是影视艺术的重要法宝,生态影视尤其需要重视寓教于乐。生态影视不同于生态论文,其生态的主题必须通过生动可视的镜头来表现。其实,生态主题越是不显山露水,就越有可能深入人心。我们可以不把《侏罗纪公园》《尼斯湖水怪》《失落的城市》《完美风暴》等影片视作“生态电影”,但影片中所蕴含的人类滥用生物技术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在生态灾害面前的无助与抗争等情节却震撼人心。而且,正因为它的含蓄性,观众一旦从引人入胜的情节中“悟”到这种生态哲思,也就极有可能萌生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印象自然也就会更加深刻。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有关“生态影视”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态影视题材思路比较窄,对于生态与环境恶化带来灾难的深层次思考很少涉及。
B.生态影视与一般商业性影视有所不同,它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自觉地追求社会效益。
C.生态影视社会效益能否达成, 关键在于影片的思想性以及思想性与艺术性能否实现完美结合。
D.生态影视其生态的主题必须通过生动可视的镜头来表现。“寓教于乐”,是影视艺术的重要法宝。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一项是(   )
A.生态影片的生态主题越隐蔽,就越能深入人心,含蓄性可以让观众产生成就感,印象更加深刻。
B.只有通过媒介宣传,才能让生态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并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可持续发展也才可能成为现实。
C.生态影视,要具备相对明确的“生态”主题或意识,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影片的表达。
D.我国的生态电影只局限于土地荒漠化、珍稀动物保护、植被保护、水资源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直接危害等比较显在的问题。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   )
A.生态影视作品注重自觉地追求社会效益,对这些作品而言经济效益是不重要的。
B.国外的生态影片都善于发掘题材深层的生态内涵,善于从新的视角来解读常见的题材。
C.《侏罗纪公园》《尼斯湖水怪》《失落的城市》《完美风暴》等影片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的含蓄性。
D.生态影视不能为了让观众尽早熟知某个环保宣传的意图而违背影视艺术的基本规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
王莹
中国的咏花诗词从《诗经》初见端倪,《楚辞》初步建立了“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内涵。唐宋诗词上承诗骚与魏晋风流,将“咏花”诗词的书写推向极致。花风即唐宋风,唐人尚牡丹,宋人崇梅花,两代国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折射着潜在的文化裂变与重新整合,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整体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新境界。
牡丹花大色艳,层层叠叠,具有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传达出磅礴的春天气势,因而具有成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征和载体的潜质。牡丹作为唐代备受推崇的“国花”,适逢其会地呈现出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说牡丹,便是说唐人的大气与雍容。唐代文人热烈的吟咏诞生了不少流光溢彩的传世佳作,将牡丹作为“国花”的王者之美烘托得淋漓尽致。人咏花,花映人,彼此间彰显着雍容华贵、灿烂绚丽和大气磅礴,共构着自信开阔、昂扬奋进、雍容大度的时代风神。
然而,由唐入宋,时运推移,文化国情发生巨大转变。理学大兴使得宋代文学精神趋向理性化和细密化,推崇气节、品格。两宋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新气象,使梅花的审美特征日益受到关注与推崇,人格寄托意义不断丰富和凸显,价值持续提高。在宋代士大夫优裕、悠闲、雅致的生活氛围中,微小的梅花逐渐由自然存在走上了人们审美观赏的至位,最终被推为“群芳之首”,并打破了牡丹宠冠天下的局面,成为新一代“国花”。
由“尚牡丹”到“尚梅”,乃是社会习尚和文人心态的变化而引发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可以说,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当时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心理需求。梅花之成为国花,是历代文人在千年间层累所致,尤其在艰难时世中愈品愈深的结果。
林逋在咏梅文学史上的意义是划时代的。当他一旦把自己清旷、高洁、淡远的情怀投入梅花意象的时候,梅花意象就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格意趣和道德内涵,以清妙深幽的意志成为士大夫文人理想人格的象征,或人格自许的极佳对应物,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梅花审美的全新格局。
作为唐宋国花的牡丹和梅花,都曾妍冠群芳,荣宠万户,但它们晋身之路既有直曲,气度也分豪与韵,这些都联系着它们迥异的命运。与梅花走向丰富的多元化意象内涵不同,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那就是作为大气雍容、荣华富贵的盛唐气象的象征出现在人们的追忆里。为何它没有能够像梅花一样继续向纵深发展,趋向多元化的圆融境界呢?
首先牡丹意象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在民族记忆强大的恒定力的笼罩下,其内涵被剥夺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
其次,牡丹在盛唐之后无端地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负载。“红颜祸水”和“败坏世风”两罪相加,使牡丹在人人赏识其国色天香的物态之美的同时,难免顾忌骂名。
第三,李唐王朝与赵宋王朝不同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亦在他们对国花审美选择、意蕴发现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配性的作用。仅从自然地理而言,北地寒旱,宜牡丹而不宜梅,南土温湿适梅而不适牡丹。自然的选择也给人们的审美选择,提供着不同的、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对象。
李氏王朝凭藉军事实力,在马背上夺取了天下,有着浓重的质朴泥土气。王公权贵的喜尚和士人勃发的欢悦、社会大众的需求相契合,构成“牡丹”怒放的时代文化心理的场境。然而,这个场境因热闹而浮躁,由泛众化而蕴浅,使“牡丹”意象不得不在骨子里沾上唐代社会文化之“俗”。
相形之下,宋室帝王重文抑武,艺术素养普遍很高。宋代的文官政治,也使文士们的“雅”的审美选择、文化精神,成了社会文化中的官方主流。这种“雅”“俗” 之趣的分流,自然使牡丹降格于民间,使从六朝以来被文士欣赏的梅花不断被抬升。牡丹与梅花的“国花”地位的禅代,在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多重因素变迁流异的复合作用下,也就成了一种自然而必然发生的事了。
然而梅花意象由于宋人着力全面的开发,却得以不断升华,成为“岁寒三友”之一、“花中四君子”之首。梅花意象由此获得了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道德操守之义。梅花意象在历史的曲折行进中不断吐故纳新,容纳了中国文化多重人格的特征,绵延中国文化贵坚忍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审美图腾。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9年第2期)
【小题1】下列说法不属于“牡丹在盛唐之后呈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的原因的一项是()
A.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牡丹意象的内涵被剥夺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
B.牡丹在盛唐之后无端地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负载。
C.李唐王朝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在其对牡丹审美选择、意蕴发现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配性的作用。
D.牡丹没能继续向纵深发展,趋向多元化的圆融境界。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内涵源于《诗经》《楚辞》,到唐宋时期走向极致。
B.唐宋人崇尚牡丹和梅花,故花风即唐宋风。
C.牡丹雍容华贵,灿烂绚丽,大气磅礴,彰显着自信开阔、昂扬奋进、雍容大度的唐代精神。
D.梅花经过宋人着力全面的开发,成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道德操守的象征。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牡丹与梅花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唐宋“国花”的转移,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新境界。
B.牡丹与梅花都曾妍冠群芳,荣宠万户,但牡丹意象内涵固定而单一,梅花的文化内涵则异常丰富。
C.牡丹与梅花的“国花”地位的更替是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梅花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吐故纳新,容纳了中国文化多重人格的特征,绵延中国文化贵坚忍的生命力,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审美图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所赋予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了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1.下列对“真正的修养”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它是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因而其本身便有了意义。
B.是对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以及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因而找到生活的意义。
C.真正的修养不存在任何功利的企图,因此它并不能帮助人们实现某种具体的目的。
D.真正的修养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2.下面不属于论述“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的理由的一项是: (    )
A.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B.研读会使你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
C.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我们集中心智。
D.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3.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但最重要的途径是研读世界文学。
B.读书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获得生活的意义。
C.活着不是为了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而是追求一切生活所赋予的意义。
D.读书虽不能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却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和位育伦理观所内在涵具的时中权变原则,无论对于我们正确处理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人际关系,还是我们个人的立身处世,都不啻是一种极好的价值抉择。它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准则,不违背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的变化,合宜适度地处理问题。

②儒家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随着时间的运行而不断发展变化,因而人的行为也必须适应这发展变化。合乎这一规律的,则谓之时中。《中庸》云: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时中,就是按照事物与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无忌惮,则是不管事物与时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单凭自己主观之愿,无原则地肆意妄行,无所顾忌,如此也必难免陷入过与不及之错误两端。故《易艮彖》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孔、孟都非常强调时的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相适应的时间。如果离开这一规律,就无法掌握中和之道。如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孔子主张使民以时,孟子也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由于时代不同,故其礼也必须有所因革损益。这正如《易》所谓:变通者,趋时也。

③权变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时中的思想。儒家认为,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可以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因此需要在执中的前提下,做到灵活变通。儒家把这种应变的灵活性称作为权。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执一,就是一种以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只有执中用权才合乎辩证法的观点。故淳于髡问孟子,当嫂溺,援之以手和男女授受不亲发生矛盾,将如何处理,孟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个例子生动地论证了权与中的关系,并强调了权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只有对礼适时地加以变通,才符合中道。

④可见,儒家时中权变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时中权变来应付、解决日益繁多的突发事件,以协调、理顺多方面的利益关系。

⑤所以,对待儒家这一古老的传统伦理观,我们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诚然,儒家学说中的某些具体内容确已过时,但是作为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的中和位育精神是永远不回过时的。其本身所包含的时中权变等内容,决定了它并非是死的教条而是活的灵魂,决定了它本身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随时调整更新,从而适应时代的需求。若把时中的法则运用于制定政策或制度创新,则可以帮助我们尽得事理之宜而避免犯下或左或右的错误;若把既要有灵活性而又不违原则在权变法则用于处理对外关系和政治理论,则有利于解放思想。至于我们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和利用先哲留下的这笔具有巨大潜力的精神财富,并不在于我们能指出其中的多少不足,而在于我们能否尽可能地汲取其中的营养。

【小题1】下列各项中, 对于文章几个重要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和位育伦理观包含了时中权变执中用权三个伦理法则。
B.权变原则主要是指根据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到灵活变通。
C.中和位育是儒家的伦理精神,它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
D.时中原则主要指在农业生产中,要尊重大自然与时发展的基本规律。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文章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开宗明义,首先指出中和位育涵具的时中权变原则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接着揭示其基本内涵。
B.第②③两端分析时中和权变的具体内容,从哲学原理出发,再引用儒家的经典论述,并举出典型事例加以论证。
C.第④段对第②③两段进行小结,肯定时中权变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对于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有重要价值。
D.第⑤段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继承儒家传统的科学态度,即扬弃其具体内容的糟粕,汲取其基本精神的营养。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作者的基本观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和位育精神由于包含了时中权变等内容,因此是灵活的灵魂,而永不过时。
B.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相应的时间,如果离开了这一规律,就无法掌握中和之道。
C.执中强调原则性,用权强调灵活性,相比较而言,用权显得更加重要。
D.我们在继承和发展儒家精神时,既要能指出其中的不足,又要能吸收其中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