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人民日报评论部: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创造一个更好的中国
新技术当真是最伟大的“改变者”。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拼贴出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层峦叠嶂架起了高速索道,不必费力攀爬,便可悠游其间、览尽风光。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有痛心质问“传统文化怎么了”,也有娓娓道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脑残体”……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实体书店和报刊亭逐渐凋零,城市正在失去文化之肺;地铁上的“低头一族”,看的不是书报而是手机……商业和消费主义冲刷之下的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有些地方甚至裸露出干涸的河底。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表浅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但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信息时代,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不同的每个人都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和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C.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D.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和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网络文化,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今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但好书和读书人越来越少,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阅读。
B.海德格尔等人的忧思表明,拥有文化话语权,草根精英能更早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C.信息时代文化共存,主流文化建设者应防止文化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
D.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文化领域长时间内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不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B.“士志于道”是中国文化与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C.加厚信息时代文化土层,需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D.如果人心向善向美没改变,就能以积极态度、包容气度、渊博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05 04:07: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将我们在生活中的表演称之为“前台”。他观察到了真实生活和戏剧表演的某些共同之处:为了特定的目的,人们总是在生活中为自己涂脂抹粉、培养各种礼仪和谈话技巧、通过阅读和学习来获得谈资,凡此种种,构成了我们对外的“公共人格”。这种“公共人格”就是我们人生自我展示的一块广告牌。我们塑造自我角色形象并透过它被周围的人知晓,从中,我们积累下了人际资本,博得了重要人物的好感,为自己获得机会并维持这一形象。这便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常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很难说它是不虚伪的。

而戈夫曼也注意到,对于我们这些人生的演员来说,“前台”之外,还存在“后台”。那“后台”就是我们“卸妆”的地方,把自己从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和公共人格的表演中暂时解脱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人而存在的时刻。通常,这个时刻不会很多,除了自己和极密切的人以外,也不会有更多的人看到。

戈夫曼的这套理论在移动互联时代面临着一个新问题是:移动网络的出现似乎让我们的“前台”以一种可怕的速度在延展,而“后台”的空间则在不断的退缩、减少。如果我们把“虚伪”等同于“前台表演”时间的增多,那么我们将看到,在微信朋友圈的“绑架”下,我们几乎24小时每天都处于“前台”。早上起床微信自拍刷脸,每去一个地方都打卡签到,时而低调炫富,时而转发寓意深刻的鸡汤文。在这八万四千六百秒的时间内,每一秒钟几乎都贡献给了此类廉价的表演。说实话,悲催的真相是,我们的内心一如过去那样热衷表演,只是现在表演的成本和门槛更低:几张PS痕迹严重的照片,几句转帖,几帧模糊不清的场景,塑造出了我们微信时代的公众形象。换个说法,这叫互联网思维。

提供前台表演的场景在一个日益复杂的社会不断增多,我们今天不但要“线上”而且要“线下”的表演,从线上演到线下,每一个不断扩大的前台都占用了我们过多的表演时间。并且,如今的我们不仅是演员、是观众,还是希腊戏剧中的唱诗班。留言、点赞、转发……让我们成为了无比疲惫的演员。我想询问的是,当硕大无朋的“前台”不断侵占我们的生活之时,当我们的“后台”已缩小至几无立锥之地,甚至彻底消失时,生活中是否有某些重要的东西正在失衡,在倾塌?

(孙骁骥《我们都爱上了朋友圈里的虚伪》,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表述,不符合戈夫曼理论的一项是
A.戈夫曼认为人在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和公共人格方面的表现都属于“前台”表演,它与戏剧表演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B.戈夫曼认为“公共人格”包括在生活中为自己涂脂抹粉、培养各种礼仪和谈话技巧、通过阅读和学习来获得谈资等行为。
C.戈夫曼认为“公共人格”就是人们为自己的人生获得机会展示的一块广告牌,它是每个人的生活常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虚伪的特点,
D.戈夫曼认为移动网络的出现让我们的“前台”以一种可怕的速度在延展,而“后台”的空间则在不断的退缩、减少。
【小题2】下面对文中有关“前台”、“后台”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前台”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常态,人们塑造自我角色形象,积累人际资本,其目的是为自己获得机会。
B.“后台”是把自己从“前台”表演中暂时解脱出来的地方,除了自己和极密切的人以外,通常也不会有更多的人看到。
C.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提供“前台”表演的场景在不断增多,因此,人们己经无力摆脱过多的“前台”表演。
D.微信朋友圈让今天的人们每天24小时都处于“前台”的状态,人们的每一秒钟都贡献给了廉价表演。
【小题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台”注重华丽的外表和技巧,甚至人类的阅读和学习也只是为了获得一些谈资,所以人们应该退出“前台”。
B.人们在“后台”所表现出来的应该没有太多的戏剧成分,往往会是真实面目的呈现和真是情感的流露。
C.几张PS痕进严重的照片,几句转帖,几帧模糊不清的场景和留言、点赞、转发……这些廉价的表演,无非是满足人们的虚荣心
D.“前台”不断地在延展,“后台”缩小至几无立锥之地,甚至彻底消失时,人们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虚伪。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汉朝时期的反腐败
汉代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对官吏的考核,逐渐形成了以《上计律》,《考功课吏法》为核心的考绩制度。西汉对官吏考核分为两大系统:一是纵向的,中央考核郡、国,郡、国考核县,县考核乡、里、亭,这是上下级的层层负责制的考核,称为“上计”制度;二是横向的,是中央各部门,地方的郡、国、县的长官对所属僚佐的部门负责制的考核。汉律规定“吏坐受赇枉法,皆弃市”,且子孙三世“皆禁锢不得为吏”。西汉武帝颁布的《监御史九条》和《刺史诏六条》 开始,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
现在大家比较熟知的官员回避制度,就是初创于汉代。当时实行“三互法”,其内容规定:本地人不得为本地长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临,有血缘关系或婚姻戚属关系的人,不得在同一部门或地区为官。后历代沿用并不断发展。同时,职务连坐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到了汉武帝时归纳为“见知故纵之法”,即对国家官吏 实行连坐,上对下、下对上均承担连坐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如果对自己的上级或下级官吏的违法乱政行为知而不举则坐以同罪。东汉沿袭西汉法律,如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下诏:“长吏赃满三十万而不纠举者,刺史、二千石以纵避为罪。”是说对赃官之贪行,刺史、郡守都负有纠举之责,如果失职,也要受到惩处。
我国最早的举报箱,是西汉赵广汉发明的。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颖川太守,受存钱罐的启发,令手下人制成形状象瓶子,口很小,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受吏民投书”。有了这些举报箱,官吏和群众纷纷写信告密。赵广汉根据得到的线索,组织力量打犯,使奸党散落,盗贼不敢发,稳定了社会。赵广汉因此名声大振,升迁为京兆尹。
汉朝的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汉武帝元封元年,鉴于惠帝在各郡设置的监察御史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把全国分了13部(部习惯上也称州),也即13个监察区,每部各监若干郡国,中央设13名刺史为监察官,各负责一部的监察事务。刺史的监察对象,一为地方官中的两干石官员,即郡及王国长吏;二为诸侯王;三为地方豪强。主要是防止他们横行不法,欺压乡民,扰乱地方安宁。这使任刺史者既能代表中央有效地行使监察职任,又“咸劝功乐进”,对强化监察是十分有利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汉代“反腐败”的措施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以《上计律》,《考功课吏法》为核心的考绩制度是在对秦制继承和完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B.汉代初创的“三互法”, 后经历代沿用并不断发展,形成了现在大家比较熟知的官员回避制度。
C.汉武帝始行“见知故纵之法”,开始对国家官吏连坐,上对下、下对上均承担连坐责任,实行责任追究。
D.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分了13部,每部各监若干郡国,中央设13名刺史为监察官,各负责一部的监察事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西汉对官吏考核分为纵向的上下级的层层负责制的考核和横向长官对所属僚佐的部门负责制的考核两大系统。
B.西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
C.西汉“三互法”规定:本地人不得为本地长官,有血缘关系或婚姻戚属关系的人,不得在同一部门或地区为官。
D.汉武帝时的“见知故纵之法”规定刺史、郡守对赃官之贪行负有纠举之责,如果失职,也要受到惩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律规定“吏坐受赇枉法,皆弃市”,且子孙三世“皆禁锢不得为吏”,由此可见汉代对腐败官员处罚十分严厉。
B.西汉赵广汉受存钱罐的启发,令手下人制成形状象瓶子,口很小,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受吏民投书”,发明了我国最早的举报箱。
C.作为监察官的刺史的监察对象为郡及王国长吏、诸侯王、地方豪强,目的是防止他们横行不法,欺压乡民,扰乱地方安宁。
D.任刺史者既能代表中央有效地行使监察职任,又“咸劝功乐进”,使在各郡设置的监察御史很好地发挥作用,进一步完善监察制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

①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②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③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停止。

④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都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的,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⑤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

⑥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红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到了《红楼梦》,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小说,就走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

⑦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

(节选自吴组湘《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小题1】关于小说的起源,有两种说法:①小说起源于劳动。(见《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②小说起源于神话传说。对这两种说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说法①指小说的源头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的源头是神话传说。
B.说法①指小说的源头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神话传说。
C.说法①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的源头是神话传说。
D.说法①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神话传说。
【小题2】从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不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也不属于同一阶段。
B.《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不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则属于同一阶段。
C.《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不属于同一阶段。
D.《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也属于同一阶段。
【小题3】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个给小说做出明确定义的是梁代的萧统。
B.“话本”即“话本小说”,是宋代兴起的。
C.作者说“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可见《长恨歌》是一部传奇小说。
D.《金瓶梅》是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署名是兰陵笑笑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唐代乡村社会的权力网络
耿元骊
在唐代官府的文书格式中,“尚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皆曰符。”这意味着,乡在中央政府看来就是最低一层的管理层级。但是“乡”的地位,在唐代也有比较大的变化。武德七年,唐朝律令规定:“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四邻为保。”其中对乡里地位,没有明确说明。《通典》则提到:“大唐百户为里,里置正一人;五里为乡,乡置耆老一人。……贞观九年,每乡置长一人,佐二人,至十五年省”。由此可见唐初延续了汉魏以来的“乡官”之制,里正(又称里君、里尹、里宰、里有司等。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一种基层官职,明代改名里长,唐朝也有里正一职,负责掌管调查户口,课置农桑,检查非违,催驱赋役)、耆老或者乡长都算是正式(或比照)的官府成员。但是随着承平日久,到贞观十五年,就不得不废罢“乡长”及属官(佐),废除了乡官之制。“乡长”及乡的建制虽然废除,但是县以下的地域仍然需要管理,“乡”作为区块名称仍得以继续存在。只不过将管理“乡”的权力转到了 “里正”身上,“里正”一词也逐渐转变为职务名称。
“里正”成为乡领导的称呼的同时,“里”本身却逐渐消失,取代“里”地位的则是村。唐初的乡里制,在贞观十五年以后就逐渐向乡村制转化。“乡”和“里”都是设计概念,由上至下加以推行,试图把县以下地域的居民纳入一个统一网络当中。但是这种由“五”“百”之类整数所构成充满结构感的设计规划,却很难与乡村居民的居住实情相吻合。由非正式纳入官府序列但又受官府严密掌控的“乡”直接面对自然形成的聚落“村”成为相对合理的选择。
在赋役征派过程当中,乡村社会中的权力网络得以高效运转起来。当然,乡村文化习俗活动、纠纷调解等等也都是乡村权力运作的载体,但是最基本的运作模式还是通过赋役征派而得以展现。唐代里正的四项职责“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当中,最关键也最重要的就是“催驱赋役”。官府为了尽可能多和快地取得赋役收入(包括劳力),多倾向于直接派人下乡征收选派。其正常程序为“刺史……下文帖付县,……县令付案,案司出帖,分付里正”,而里正常常借机谋私,“赤帖怀中藏却,巡门掠敛一遍”,在乡村中造成“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的惊恐局面。
在由县级官员主导而成的乡村社会权力网络中,里正、村正这样的基层实际管理者成为重要的网络节点。经由里正、村正的上传下达、左右协调,权力网络得以运转并最大程度地为朝廷管理县以下地域。对村民来说,里正、村正代表国家意志对乡村百姓进行管理;对朝廷来说,里正、村正生活在乡村社会当中,是村民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处于一个微妙的境地,既不敢也不想与朝廷对抗,又不能完全站在朝廷的立场。从朝廷的角度,既不得不依赖于他们,又经常借机加以惩处打压。里正、村正处于乡村社会事务、经济事务的中心,上下有事均责成在他们身上,是朝廷、州县和村民的交汇点。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唐代“乡里”的认识,不符合原文表述一项是()
A.乡被唐代中央政府看作是最低一级的管理层级,但“乡”的地位在唐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B.到了贞观十五年,虽然乡作为区块名称仍然存在,但是乡官之制被废除,而赋予里正以管理“乡”的权力。
C.贞观十五年后,乡里制逐渐向乡村制转化,官府直接向“村”而不是向“乡”,成为相对合理的选择。
D.“乡”“里”作为一种设计概念,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很难与乡村居民的居住实情相吻合。
【小题2】(小题2)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的官府文书,由尚书省下发到州,再到县再到乡,最后到村,都称为“符”。
B.对朝廷来说,里正、村正既是依赖的对象,又是需要惩处打压的对象,有事责成他们。
C.乡村社会权力网络由里正主导,其四项职责是“调查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
D.乡村文化习俗活动、调解纠纷也是乡村权力运作的基础,但并不是最基本的模式。
【小题3】(小题3)下列对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县以下地域的管理结构由早期人为设计的乡里制逐渐转向了相对自然形成的乡村制。
B.赋税征派是乡村权力展现的最重要渠道,是乡村权力运作的最基本的模式。
C.里正、村正成为上下沟通的关键点,作为基层实际管理者,他们是乡村权力网的重要节点。
D.里正、村正是站在朝廷的立场上,代表国家意志对乡村百姓进行管理的;正是他们的传达协调,乡村权力网络得以运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礼的继承与超越
文化现象是一种复杂的想象,除了按时间的推移而传承和发展外,还会表现为空间的转移,或者说表现为各民族文化的渗透。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和性格特征,以及在自身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传统的思维程式等,往往决定着这一民族文化的发展。它的文化创造中所固有的自由意志和选择能力,也便被框定在民族特征范围里,不能超越。这样一种因素决定了该民族文化的进程必须忠实地按它原有的轨道前进。只有确切地了解了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在尊重本民族文化性格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才有可能建设适合于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
文化的发展除承袭性和民族性以外,还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文化发展适应新的时代呈蓬勃态势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相反,当一个民族的文化机能失去其弹性时,那必然表现出衰落的征候,这种征候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便由衰落而至于灭亡,民族也随之而沉沦。
这些原则同样适合于对传统礼制的批判。我们十分清楚地看到,远古先民们终于冲破野蛮和蒙昧的包裹,向文明时代跨出伟大的第一步,这不仅仅是反映着人从动物的提升和人的意识的觉悟,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社会秩序建构所做的思索,开始了人类制约自然、改造世界、管理社会的伟大工程。这一工程中,又同时包孕了对人类自身文化素质、生命情态的陶冶和改造。礼便是这一伟大历史飞跃的过程中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秩序建构的伟大尝试。这是足可媲美于世界任何民族文明成就的创造。。或许正因为如此,当孔子第一次在鲁国看到所保留的丰富的周礼仪式时,才会为华夏民族所创造的这远古所闪耀的智慧光辉激动不已,才会在斟酌损益的基础上,为此后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提出了一整套的基础理论和选择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模式。
远古先民们创造的原始礼制和孔子所整理的并为后代封建王朝所采用的封建礼制都属于已经逝去的那个时代,成为一段早已凝固了的历史。从中汲取一切积极进步、健康合理的因素,而扬弃那些限制民族发展、阻碍理性张扬的封建糟粕,应该可以成为我们自觉的选择。
当我们以这样一种自觉精神和自主意识来看待传统的礼制时,我们便会发现,他具有一种明显的二重性。从积极的一方面讲,礼既是立身之要,又是立国之本。有了礼仪制度,国家才有秩序,社会才能安定,执政者才能协调各种关系,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从个人修养来说,礼的作用在于教导人们端正自我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但与此同时,它有因此而带上了明显的局限性乃至反动性,这是因为礼的本身,无论是就性质、形式,还是内容而言,都是为了规范并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带有鲜明的封建宗法等级特征。正由于它诞生于西周那样一个封闭性的农业社会里,长期生长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土壤上,以建立稳定的宗法等级制度为根本目的,它就很难彻底摆脱对封建宗法制度的紧密依赖与维护,很难扬弃它狭隘的经验主义、严酷的专制暴虐,而具备更开阔的眼光、科学的精神和真正的民主意识。
(选自《礼与传统文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是人类制约自然、改造世界、管理社会过程中产生的包孕着对自身文化素质、生命情态的陶冶和改造的社会秩序建构的伟大尝试。
B.礼是立身之要和立国之本,只有有了礼仪制度,国家才会有秩序,社会才能安定,统治者才能协调各种关系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C.礼最先由远古先民们创造出来,后经孔子整理,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所采用的封建礼制,如今它已经成为了一段早已凝固了的历史。
D.礼可以教导人们端正自我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本身却有局限性乃至反动性,这是它规范并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目的决定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现象是一种按照时间的推移而传承和发展,会表现为空间的转移,或者表现为各民族文化彼此渗透的复杂现象。
B.民族文化的发展往往取决于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和性格特征,以及在自身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传统的思维程式等。
C.适合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缘自传统文化,建设它需要了解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并以尊重本民族文化性格为前提。
D.民族文化的进程必须按原有的轨迹前进,这是由民族文化发展中所创造的自由意志和选择能力不能超越决定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古先民冲破野蛮和蒙昧向文明时代跨出伟大的第一步反映着人从动物的提升和人的意识的觉悟以及对社会秩序建构所作的思索。
B.如果孔子没有看到丰富的周礼仪式,此后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就不会有一整套的基础理论和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模式。
C.从原有礼制中吸取一切积极进步、健康合理的因素,扬弃限制民族发展、阻碍理性张扬的封建糟粕,应该成为我们自觉的选择。
D.传统礼制的二重性源于它诞生的特定环境和被设立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不具备更开阔的眼光、科学的精神和真正的民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