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9分)
活着的遗产——关于民间文化传承人(节选)
冯骥才
人类一边前进,一边把它创造的精神财富留在遗产里。这种遗产就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极其丰富和繁复,当代人共同认定的区分方式是分为两大类,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性的、静态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以物为载体的,它首要的价值是对远去的历史文化做确凿的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非物质的、无形的、活态的,以人为载体的;它依靠人的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因此它是活着的历史,也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自觉地传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就是传承人。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角。在人类尚没有“文化遗产”的概念之时,广大民间各种世代相传的文化中,唱主角也是这些传承人。他们就是数千年一直活跃在民间的歌手、乐师、画工、舞者、戏人、武师、绣娘、说书人、各类高明的工匠以及各种民俗的主持者与祭师。这是一种智慧超群者,才华在身,技艺高超,担负着民间众生的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黄土地上灿烂的文明集萃般地表现在他们身上,并靠着他们代代相传。有的一传数百年,有的衍续上千年。这样,他们的身上就承载着大量的历史讯息。特别是这些传承人自觉而严格地恪守着文化传统的种种规范与程式,所以往往他们的一个姿态、一种腔调、一些手法直通着远古。常常使我们穿越时光,置身于这一文化古朴的头里,所以我们称民间文化为历史的“活化石”
传承人所传承的不仅是智慧、技艺和审美,更重要的是一代代先人们的生命情感,它叫我们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灵魂。这是一种用生命相传的文化,一种生命文化;它的意义是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替代的。
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可是当前人类的文明正由农耕文明向现代的工业和商业文明转型。工业和商业文明要根本性改变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民间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它必然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和排斥,一部分被工业文明淘汰掉,一部分被商业文明转化为商品。这是全球性的问题,无论多么古老迷人的文化也得不到豁免权。我们所面临的这种转型又与急转弯式的社会变革紧密相关,工业和商业文明几乎是横向地“杀入”到农耕社会中。看上去,它更像一种文明的宰割。随着快速进行的乡镇农村的城市化,生活的现代化,原先固有的文化便被视为时代的弃物而撇在一边。在人们迟迟没有把农耕文明的创造当做遗产时,它们就已经支离破碎,大量地飘失与流散了。
其中最令人忧虑的是传承人的锐减。其原因,或是传承人年事已高甚至离世而去;或是无人承续,后继乏人;或是后人弃农经商,进城打工,改换身份等等,都致使传承线索的中断。这是今天我们深感中华大地的文化日渐稀薄甚至空洞的原故,也是我们要尽快认定和着力保护传承人的根由。
【小题1】下列对“传承人”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承人是自觉地传承非物质的、无形的、活态的人类前进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的遗产并担任传承文化遗产主角的人。
B.传承人智慧超群,才华在身,技艺高超。数千年一直活跃在民间,并在民间各种世代相传的文化中唱主角。
C.传承人所传承的是叫我们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生命文化,是一代代先人们的生命情感,其意义是物质文化遗产很难替代的。
D.传承人由于年事已高甚至离世而去,后继乏人,后人改换身份三方面的原因而锐减,导致传承线索的中断,致使中华大地的文化日渐稀薄甚至空洞。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类历史进程中,不断创造的精神财富形成的文化遗产,目前通常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
B.静态的、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特性不同外,载体也不同。
C.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的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人类的文明正由农耕文明向现代的工业和商业文明转型中,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和排斥。
D.我们要尽快认定和着力保护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主要原因是,民间文化传承人的锐减致使传承线索的中断。
【小题3】根据文意回答,我们为什么称“民间文化为历史的‘活化石’”?(不超过60字  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23 04:58: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一直以为,门联最见老北京的特色。这种特色,成为了北京的一种别致的文化。国外的城市里,即便有古老宏伟的建筑,建筑有沧桑浑厚的门庭,但它们没有门联。就像它们的门庭内外有可以彰显它们荣耀的族徽一样,北京的门联,就是族徽一般醒目而别具风格。有据可考,北京最早的门联出现在元代之初,元世祖忽必烈请大书法家赵孟頫写了这样一副门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当然,这样的帝王门联,是悬挂在元大都的城门之上的。我这里所说的门联,是指一般人们居住的院子大门上的那种。但我相信彼此只有地位的不同,其形态与意义,是相似的,也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北京院落大门之上的门联,是忽必烈门联的□□而已,就像皇家园林变成了四合院里的盆景。

②说起北京的门联能够兴起,和老北京城的建筑格局有关。老北京的建筑格局是有自己的一套整体规划的。从紫禁城到左祖右社、四城九门,一直辐射到密如蛛网的街道胡同,再到胡同里的大宅门四合院,再到四合院的门楼影壁屏门庭院走廊,一直到栽种的花草树木,都是非常讲究的,是配套一体的。而作为老北京最具有代表性特征的四合院,大门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像给人看的一张脸,所以叫做门脸儿,自然格外重视。老北京四合院大门,皇帝在时,是不允许涂红色,都是漆成黑色的,只有到了民国之后,大门才有了红色。所以,现在如果看到那种古旧破损的黑漆大门,年头是足够老的了,而那种鲜亮的红漆大门,大多是后起的暴发户。

③老北京四合院的大门,一般都是双开门,这不仅是为了大门的宽敞,而是讲究中国传统的对称,这就为门联的出现和普及提供了方便,门联便也就成为了大门的一种独特的组成部分。这种最讲究词语和词义对仗的门联,和左右开关的对称大门,正好剑鞘相配,一拍即合。在老北京,这样的四合院大门上,正如西洋人穿西装一定要戴领带一样,是不能没有门联的,门联内容与书写水平的高低,体现着主人的文化,哪怕是为了附庸风雅呢,也得请高手来为自己增点儿门面——你看,提到了这个门面的词儿,北京人,一贯是把门和脸放在一起等同看待的。

④在门联中,一般人家或着意家庭,“河内家声远,山阴世泽长”;或期冀水光山色,朋友众多,陶冶性情——“林花经雨香犹在,芳草留人意自闲”;但更多的还是讲究传统的道德情操——“门前清且吉,家道泰而康”,讲的是做人清白;“芝兰君子性,松柏古人心”,讲的是心地品性。前者直截了当,后者比兴抒怀

⑤将门联作为自己的名片,让人一眼看到就知道院子主人是干什么的,也是北京门联的一个特点,一种功能。比如卖酒的:杜康造酒,太白遗风;看病的:杏林春暖,橘井泉香;洗澡的:金鸡未唱汤先热,玉板轻敲客远来;剃头的:虽为微末生意,却是顶上功夫……能够将门联既作得有学问,又能够一语双关,道出自身的职业特点的,是这类门联的上乘,也是更为常见的。“义气相投裘臻狐腋,声名可创衣赞羔羊”,一看就是经营皮货买卖的,是户叫义盛号的皮货商。“恒足有道木似水,立市泽长松如海”,一看就是经营木材生意的,而且将自己的商号含在门联的前一个字中,叫恒立。能够让人驻足多看两眼,门联就是他们的漂亮而别致的名片。

⑥遗憾的是,我所看到的,仅仅是老北京门联的一小部分了,不知还有多少精彩的,已经和我们失之交臂。仅就我听说的,原广渠门袁崇焕故居就有:自坏长城慨古今,永留毅魄壮山河。大外廊营京剧名宿谭鑫培英秀堂老宅有:英杰腰间三尺剑,秀士腹内五车书。烂漫胡同东莞会馆有:奥峤显辰钟故里,蓟门风雨引灵旗。海柏胡同朱彝尊故居的古藤书屋有:一庭芳草围新绿,十亩藤花落古香。粉房琉璃街的新会会馆有:新诗日下推新彦,会客花间话早朝……当然,再往前数,在曾朴的《孽海花》里,还记录着保安寺街曾经有过的一副有名的门联:保安寺街藏书十万卷,户部员外补阙一千年。此门联民国时还在,曾经让朱自清先生流连颇久。自然,那都是前尘往事,显得离我那样的遥远了。

⑦有一阵子,我迷上了门联,胡同串子似的到处乱串,像寻宝一样地寻觅门联。因为我心里隐隐地感觉,这样的门联,也许快要成为“夏季里最后一朵玫瑰”了。真的,在越来越多的四合院和胡同的拆迁下,在越来越多的高楼挤压下,我觉得这样的门联快看不见了,或者说要看以后得去博物馆看了。在唯新是举的城市建设思维模式下,大片的老街巷被地产商所蚕食,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似乎要比四合院更有价值,却不知道没有四合院的依托,北京城还是北京城吗?没有了四合院,那些存活了近百年的门联,上哪儿去看呢?那些同欧洲房子前的雕塑和族徽一样,是北京自己身份的证明呀。我们就像狗熊掰棒子,为了伸手摘取自以为是的东西,轻而易举地丢弃了最可宝贵的东西。

⑧老北京的门联啊!

——肖复兴《北京的门联》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方格应填入的词语是: □□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北京门联历史悠久,四合院的门联与忽必烈元大都的门联一脉相承,其形式相似且有所寄寓。
B.老北京的建筑格局有自己的一套整体规划,任何东西都是非常讲究的,是配套一体的,北京人设计家园时就已经把门联的形式和内容考虑进去了,门联是北京城一整套建筑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C.老北京的门联文质兼美,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创作手法灵活多样,风格各异,雅俗兼备。
D.北京城如果没有了四合院,门联也会随之消失,它所承载的北京城的文化标志与文化特色也将不复存在。
【小题3】第④段“比兴抒怀”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结合文意,分析第⑥段“英杰腰间三尺剑,秀士腹内五车书”一联的精彩之处。
【小题5】文章首尾都提到欧洲建筑的族徽,分析其作用。
【小题6】本文的结尾与《胡同文化》的结尾“再见吧,胡同”在形式和情感表达方面有相近之处,试做比较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角度看,人类经历了蒙昧、野蛮而逐步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再发展到现在的工业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进步。工业文明虽取得很大成就,但因其固有问题的严重化,已经开始走向衰退。
当前一种新的文明,作为工业文明的替代力量正在兴起,这种新文明即为生态文明。人类社会也将从工业社会转向生态社会,从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化发展模式。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生态城市”应运而生。Z+X+X+K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一种广义的生态观。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它将自然、城市和人溶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从生态哲学角度看,生态城市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生态城市价值取向所在,只有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实现。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集约内涵式”的,采用有利于保护自然价值,又有利于创造社会文化价值的“生态技术”,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实现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生态化”。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将“生态化”,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营造公正、平等、安全、舒适的社会环境。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达到动态平衡状态。从不同角度来看生态城市,它会有不同的“面目”,即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生态城市的内涵。以上几方面实际上也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交叉的。
总之,生态城市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自然生态化、经济生态化、社会生态化和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化。自然生态化是基础,经济生态化是条件,复合生态化是前提,社会生态化才是最终目的。 ZXXK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生态城市”这一概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城市”体现了一种广义的生态观,它将自然、城市和人溶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B.“生态城市”倡导的生态观、价值观与伦理观,为人们营造了公正、平等、安全、舒适的社会环境。
C.“生态城市”体现了一种新兴的生态文明,它从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化发展模式。
D.“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
【小题2】(小题2)下列各项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工业文明虽取得很大成就,但因其固有问题的严重化,已经开始走向衰退,生态文明代之而起,人类社会已经从工业文明转向了生态文明。
B.只要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人们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生态城市就一定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C.生态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集约内涵式”的,既要有利于保护自然价值,又要有利于创造社会文化价值,实现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生态化”。
D.生态城市具有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它的结构合理、功能稳定,将达到动态平衡状态。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城市具备了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化这一前提,就能实现工业化发展模式向生态化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
B.生态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实现“生态化”后,人们将会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社会将建立完善自觉保护环境、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机制。
C.在生态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将采用有利于保护自然价值,又有利于创造社会文化价值的“生态技术”,大力发展太阳能、水电、风能等绿色能源,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将得到有效保护。
D.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生态城市”的内涵从社会、经济、自然等角度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向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如果说工业3.0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与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那么,以“互联网+”为特征的工业4.0则很可能会打破先生产后消费的传统思维,甚至会让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鸿沟逐步消除。
在工业4.0阶段,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是“互联网+”,而不再是“+互联网”。一个“+”位置变化耐人寻味。过去,无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是二者深度融合,都是“+互联网”概念,即传统产业是主体,互联网只是工具。
工具的最大特点是被动。再好的工具,只有被利用才有价值。工具化是工业3.0阶段互联网的主要特征。在3.0阶段,互联网作为具有革命性的工具,的确可以扩大和提升信息交流的空间和速度,从而让传统产业不仅生产效率继续有所提高,而且使得消费效率获得极大提升。特别是网络销售平台的建立,让消费过程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如果说以蒸汽机和电气化为代表的工业1.0和2.0所运用的是力学原理,解放的是体力,解决的是产能,那么以信息化为代表的3.0运用的则是数字手段,延伸的是人类的眼睛和耳朵,主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在这一时期,互联网仍然是工具,因此传统产业的基本形态并没有因互联网的加入而改变。
在工业4.0阶段,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网络,它更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互相交融的物联网,传递的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它还可以包括物质和能量的信息。互联网自身的演进导致了它角色的变化。某种意义上讲,今后的互联网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它会上升为矛盾主体,从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的全流程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传统产业则可能变为被“+”的对象。
互联网的去工具化从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主动涉足传统制造业已经初现端倪。而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业带来的颠覆在发达国家也已经出现。
美国的某款新能源汽车,由于运用了物联网概念,已经取消了传统的4S店商业模式,不仅销售不需要,甚至保养、维修也不再需要4S店。因为发达的物联网络已经让生产者能掌握售出汽车的各种数据,甚至轮胎该更换或者哪个零件该出问题,厂家比用户还清楚,可以随时随地上门服务。
率先提出工业4.0概念的德国走得更远。如今在德国一些城市的街头,停着不少有特殊标识的汽车,只要是会员,就可以用一张卡片把任意一辆车开走,办完事停在路边走人即可,而你驾驶车辆的所有数据会及时传回车厂,相关费用从你的账户扣除。这一模式未来很可能颠覆传统汽车的销售模式,很多人今后可以不必再买车;而类似奔驰、宝马这类传统制造企业,也很可能会演变成汽车服务提供商……
据悉格力集团应对挑战小米手机的挑战,也开始生产手机了。但是,如果格力还是用传统制造思维去生产智能手机,就可能还会停留在3.0甚至2.0时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业4.0时代,先生产后消费的传统思维可能会被打破,同时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鸿沟就随之消除。
B.工业3.0时代,传统产业生产效率继续有所提高,消费效率得到极大提升,而互联网只是被动使用的工具。
C.工业1.0时代和2.0时代运用的是力学原理,通过体力的解放和产能的解决,来促使产业的生产效率提高。
D.分别以蒸汽机、电气化、信息化为代表的各工业阶段,解决的问题不同,但传统产业的基本形式没有变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某种意义上,互联网今后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它会从设计到售后全流程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上升为矛盾主体。
B.4.0时代的互联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网络,而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交融的物联网,传递物质、能量信息。
C.互联网颠覆传统制造业的现象在发达国家已出现;国内互联网巨头主动涉足传统制造业,互联网去工业化已初现端倪。
D.美国某款新能源汽车生产者运用了物联网概念,取消了4S店的商业模式,自己销售产品并提供保养、维修等各项服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区别“互联网+”与“互联网”的主要依据,是互联网在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中,究竟处于主体地位还是被动地位。
B.在“互联网+”阶段,厂家可通过物联网掌握售出产品的各项数据,根据需要随时随地主动地为用户提供上门服务。
C.在4.0时代,传统产业可能变为“+”的对象,类似奔驰、宝马这类传统制造企业,很可能会演变成汽车服务提供商。
D.反思应对小米手机挑战的过程,格力集团只有停止用传统制造思维去生产智能手机,才能真正步入工业4.0时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它先于文字而存在。现今世界仍有不少虽会说话却没有文字的原始民族,他们都有着并不十分简单的文化。人类社会有文明与原始的区别,而没有有文化社会与没文化社会的区别。

人类的文化,正如人类自己,是运动的而非静止的,它随着人类的演化而演变,一旦人类的体质,特别是发声器官发达到足以创造出语言——表达意识而多少有着固定形式的变化的一套声音符号,且更进一步设计出来的文字——表示语言的一套有形的书写符号以后,人类的文化趋向于急剧的发展。那些开化较早的民族的生活资料也就因此被记录、积累并或多或少地流传下来,成为我们所谓的文献。而通常所谓的“历史时代”就是指文献以来的那个时代。语言哲学自然要以历史时代人类的语言文字为其研究对象。

语言哲学有两个分科。其一,可称之为文献的语言学,或即文献学。这门学科大致相当于我国素来所谓的文字学、训诂学、校刊学等。它是以文献的搜求、注释与校勘、版本的异同及其年代的考订,文学的起源和流变,以及其他有关语文的问题为其研究对象的。这一学科的发展在东西方虽然都可追溯到很早的时代。但真正走向系统的科学研究似乎是17世纪以后的事了。语言哲学的另一分科即语言的语文学,或即语言学。这门学科大致虽然相当于我国素来所谓的音韵学,但其范围更为广阔,而且目标也不相同。它是以全人类的古今各民族的语言构造,即语言、语法为其研究对象的,从同一语言与不同语言的古今变异上加以研究比较,从而定其类别,溯其系统。因此,这样的语言学又或名之为比较语文学,它是19世纪以来由西方学者惨淡经营建立起来的。

语言哲学与人类文化史研究的关系是显然的,而且是多方面的。首先,语言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素质。人类文化史没有语文演化史,便是不完整的文化史。其次,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史的研究,该族语文的研究显然属于必要的基础,不通晓该族的语文,该族文化的研究必不能深入。又次,文献经语文学家整理、诠释、考订以后,即成为文化史上的可靠史料。如殷代的卜辞、周金铭文、居延汉简之类,分别属于殷周汉代的重要原始资料。再者,人类由于迁播和接触而促成民族间语文及文化上的融合,从而从某些语文的分布及借用的情形上,就可以溯求毗邻的民族间的文化演变关系。最后,语文的意义可以因为时间的不同而演变,而这种演变则可以反映出文化的演变,因此我们可以从语文上去推论古今某些民族的文化如思想信仰及其文化素质的流变。刘知几《史通》曾论史家写近事不宜用古语,或改夷言为汉语,以求文字之真,这正说明语文与文化史研究的密切关系。

(摘编自杨希枚《当代语言哲学与人类文化史的研究》)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文化的一项是(  )
A.贺兰山东麓有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描画了远古人类放牧、狩猎等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虎、豹等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
B.山西朔县一座西汉中期墓中,发现一个鹅鱼彩绘铜灯,鹅口衔金鱼,鹅颈中部镶一盏油灯,灯烟通过鹅颈进入装有清水的鹅腹被吸收。
C.云南贵州两省发现新生代地层中存在海相有孔虫化石,化石隶属砂盘虫和诺丁虫两种,其地质年代为中新世,距今500万年左右。
D.考古学家在东北长白山区发现了一件旧石器时代石制手斧,经鉴定,这件手斧距今约有5万年,制作工艺精湛,器形优美。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今世界上仍有不少原始民族,只用语言交流沟通而没有文字记载,但是并不能据此认定他们没有文化。
B.文化的发展给人类语言和文字的产生以极大的推动,文献开始记载历史时代,并积累和或多或少流传下来。
C.语言哲学虽以历史时代人类的语言文字为研究对象,但其分科的文献学和语言学具体研究对象却不尽相同。
D.语言学既研究全人类古今各民族的语言构造,又从同一语言与不同语言的古今变异上研究比较,追溯系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类的演化中,体质的发达是渐进的,发声器官发达创造出表达意识的一套声音符号在先,表示语言的一套有形的书写符号在后。
B.文献的语言学和语言的语文学同属于语言哲学,前者发源于古代中国,后者则是19世纪以来西方学者惨淡经营建立的。
C.毗邻民族间的文化演变应该源于民族之间由迁播、接触而促进的文化融合,其某些语文的分布和借用就是这种融合的表现形式。
D.语言哲学与人类文化史研究关系密切,无论是殷代的卜辞、周金铭文、居延汉简这些重要的原始资料还是刘知几的论述,均可为佐证。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中国的人和自然
木心
①中国的“人”和中国的“自然”,从《诗经》起,历楚汉辞赋唐宋诗词,有着相互参透的关系,中国的自然滋养了中国的人,中国的人亲近着中国的自然。
②《诗经》几乎都要先称植物动物之名,才能开诚咏言。楚辞通体苍翠郁,却过于避世独居;汉赋则好大喜功,把金木水火土边旁的字罗列殆尽,再加上虫鱼鸟兽的谱第,仿佛是在对自然说:“知尔甚深。”到唐代,花溅泪鸟惊心,人和自然相看两不厌,举杯邀明月,非到蜡炬成灰不可;而宋词对待自然的心态转入哀婉,梳剔精致,吹气若兰。
③中国的人和自然紧密相联,无处不在。中国的“人”中有“自然”,这个观点已经被理论化了,好事者从“烹饪术”上作出不少印证,有识之士则着眼于医道药理、文艺武功、易卜星相……也许还有另一面:中国的“自然”内有“人”——谁种的花服谁,谁卜居的丘壑有谁的风神,谁的衣裳具备谁的性情……街头巷尾,无不可见一闪一烁的人文剧情、名城宿迹,堆叠如山,令人无法喘息。幸亏自然清明而殷勤,亘古如斯地眷顾着人。家家户户便栽花种草,休沐盘桓于绿水青山之间。
④另外,人有时不免苦闷,苦闷逼使人有所寄托,因而将目光投向自然,但也有与自然过于亲昵的,至少可先举两则趣例:金鱼、菊花。不知花了多少代人的宝贵光阴,才培育出婀娜多姿的金鱼,化畸形病态为固定遗传,其品种令人叹为观止而源源不止。野菊本是单调的,也被嫁接盆栽,作纷繁的形色变幻。金鱼和菊花,是人的意志取代了自然的意志,是人对自然行使了催眠术。自然在金鱼、菊花这类小节上任人摆布;在阡陌交错的大节上,如果用白发三千丈”的作诗方式来对待庄稼,就洽谈室以颗粒无收告终
⑤中国的山水花草之所以令人心醉神驰,那是真在于自然的钟灵毓秀。池水井水、盆花圃花、犬马鱼鸟都会恋人,与人共休戚,或盈或涸,或茂或凋。如果说这些是体小者,那么体大者如崇岳莽原、广川密林、大江巨泊,在历史中与人曲折离奇地同褒贬,共荣辱。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小题2】(小题2)请理解第④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3】(小题3)结合文意,阐述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