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文学的生命力
文学好象一个有机体,它的生命在于不断的变化、发展、革新,一旦凝固下来,就会逐渐失去生命力。所谓变化、发展、革新,无非有两条路线:一是各种文学体裁之间互相渗透,吸取其他体裁的艺术特点,变化出带有新的气质的作品,以诗为词,以赋为词,以文为词就是典型的例证。另一条路线是,一种文体内部的以复古为革新的运动,陈子昂、韩愈都是走的这条路线。中国三千年来文学之所以能延续不衰,原因即在于它始终在变化,从先秦诗骚,到汉赋,到南朝骈文,到唐诗,到宋词,到元曲,到明清小说,一代一代不断有新的支流加入整个文学的长河之中。
然而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农业国,三千年来文学在本土翻新了多少次,后来再也翻新不出什么新鲜的花样来了。
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五四”以后引进了西方的文明。西方文学也像潮水一样涌进这个古老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学吸取西方文学的新鲜血液,改变了自己的旧面貌。我们既要立足于中华大地,植根于传统文学的肥沃土壤,又必须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学的营养,培植新的文学之花。事实上,“五四”以后的小说和传统的文言小说、白话章回小说相比,“五四”以后的话剧和传统的戏曲相比,在体制风格上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不继承传统就没有根,不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学就没有变,这就是统观了中国文学之后得出的一条重要结论。在中国传统文学体裁里,赋和骈文早已衰落了,今后也难以复兴。词和散曲本来有希望配合新的音乐,以新的面目求得新的繁荣,可是“五四”以来新的歌词创作并没有吸引大诗人的注意,歌词的一般创作水平一直处在较低的阶段。小说是“五四”以后成就最高的一种体裁,也是当代文学中最活跃的一部分。在这个领域里最有希望于近期内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五四”以后的散文创作改用白话文,但和其他体裁相比,较多地保留了传统风格,也是很有希望的一个领域。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遗产是最丰富,可是“五四”以后的新诗,主要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几乎割断了传统形式,未能在广大读者中扎根,这是最让人失望的一个领域。但是我相信,在中国这个诗国里,诗歌一定会复兴的。 
节选自《中国文学概论》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诗为词、以赋为词和以文为词的现象的出现,是文学在变化、发展、革新过程中文体内部的以复古为革新的运动的结果。
B.受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农业国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学在经历了三千年来的发展与翻新之后,再也无法在本土翻出新鲜的花样。
C.在“五四”运动以后发展的中国文学体裁中,小说是成就最高的一种,同时也是当代文学中最活跃的一部分,更是最有希望于近期内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文学体裁。
D.“五四”运动之后的新诗,主要借鉴西方文学,但在继承传统特色上明显不足,未能在广大读者中扎根。
【小题2】(小题2)通过本文的论述,作者认为从哪些方面才能增强中国文学的生命力?(3分)
【小题3】作者认为“在中国这个诗国里,诗歌一定会复兴的”的依据是什么?(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2-03 09:35: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颗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来。
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批者有意让人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 
“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它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的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能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于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空空道人之类的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大荒山即是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C.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 的慨叹。
D.满人神话中神岛(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作者认为大荒山应当是长白山。
B.《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 作者认为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C.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念。
D.《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作者认为“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瑛侍者即清室祖先布库里雍顺。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水浒传》开头“洪太尉误走妖魔”的神话也应该是有其尘根俗缘的。
B.虽然作者在《画中诗》与《红楼梦》中都写到了“石头”,但诗中的石头与《红楼梦》中的补天石没有内在的联系。
C.作者认为《山海经》中的不咸山即长白山,说明《山海经》中的地名有的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
D.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我国民乐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艺术创新与文化坚守始终是一对矛盾体,一方面大家呼吁民乐要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每当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时,又会引发争论。比如,“女子十二乐坊”让民乐更加富有时代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有人质疑那种充满了流行元素和视觉冲击的音乐还能称之为民乐吗?总之,创新的突飞猛进,既为民乐带来“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惊喜,也让人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迷惑。民乐在创新中是否会模糊自己的身份?民乐在发展中究竟该改变什么,坚守什么?
从艺术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看,任何艺术都是人类情绪的表达,也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不同时代的人,生存环境不同,必然导致其审美需求各异。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听众的口味也在不断变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民乐如果不创新就难以满足听众的需求,就会面临生存危机。比如,传统民乐当中的宫廷音乐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民乐中的江南丝竹、河北吹乐、长安鼓乐等虽然是非遗,但因为没有与时俱进,目前也面临后继乏力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民乐诞生于农耕社会,是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如今已进入现代化、信息化时代,失去了生存土壤的传统民乐自然会面临生存危机。。
回顾中国民乐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民乐始终伴随着时代的步伐而逐渐演变: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民乐基本上都是单旋律的形式并具有强烈的地域和民族特征,其创作主要是自发性的,并无专门的作曲家;到了20世纪50年代左右,民乐创作逐步专业化并借鉴西方乐队编制出现了民族管弦乐队;20世纪80年代之后,西方作曲技术大量涌入,民乐的“洋化”“西化”成为一股潮流,学校教育也逐步代替了口传心授式的传承方式;21世纪之后,民乐加电声的“盛装民乐”开始流行,如“十二女子乐坊”。
所以说,民乐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当客观条件改变时,作为上层建筑的民乐也必然会随之改变。这本来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却被一些人有意无意地忽视。比如,有学者在评价“女子十二乐坊”时,立刻搬出音乐教科书,认为此种音乐不符合书本上上关于民乐的定义,甚至还有人给“女子十二乐坊”扣上了“是对民乐的亵渎”的大帽子。凡此种种抱残守缺的做法都不利于民乐的传承与发展。
(摘编自何艳珊《民乐的艺术创新与文化坚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创新与文化坚守实质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主要原因是传承和发展没有调和。
B.由于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的人们审美需求不同,因此艺术必须创新。
C.传统民乐中的宫廷音乐已经消失,主要是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无人欣赏。
D.“女子十二乐坊”因为受到抱残守缺人的指责,不得不退出舞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文章从“艺术创新与文化坚守”谈起,提出了创新与坚守的疑问,引人深思。
B.文章以历史的视野,从历史的发展角度,说明创新的必要性。
C.文章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例,对现实中的创新和坚守进行了透彻的论辩。
D.针对艺术是否要创新,文章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进行对比论证,极有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旦艺术创新停滞,那么艺术发展就会无从谈起,这是不争的事实。
B.“女子十二乐坊”实际上也是民乐艺术的一种创新的形式,是值得提倡的。
C.民乐之中的艺术,如果能够作为文化遗产,那么就能够得到创新和发展。
D.民乐从自发性到专业化再到“洋化”“西化”的发展历程,一路走来都在进行创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唐精神对中国艺术的启示
尚辉
汉唐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最伟大的辉煌时代。这个辉煌的时代,不仅奠定了中国的国家版图,而且奠定了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国家文化形态。处于国家鼎盛时代的汉唐美术,是以一种罕有的文化自信,包蕴与融合各种外来文化的美术样式,从而形成了简朴浑厚、刚健质实、恢弘雄壮、雍容华贵的中国艺术典范。
今天,中华民族在历经近代的贫弱与苦难之后,也开始迎来了国家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代。应当说,从汉唐美术文化萃取的汉唐精神对于当代中国美术建设,也无不具有启示意义。20世纪是中华民族从被动到主动学习西方文化的一百年,由此也形成了中国美术在引进、移植、参照与融合外来美术的过程中,开始了中国美术现代性与当代性的历史性转型。西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大众与精英,几乎构成了这百余年来中国美术演进的矛盾运动。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形成了这30余年来中国美术多元多样的艺术生态,但我们在勇于学习、借鉴西方现当代艺术理念的同时,也在思想理论上自觉与不自觉地完全追随欧美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轨迹,用欧美艺术史的演进逻辑来替代对于中国问题的研究与对于中国美术自主发展道路的探索。自信心的缺失,或许是当代中国美术建设的最大症结。自信,既不是盲目的自大,更不是消解自我存在的民族虚无主义和自我矮化的民族自卑,而是以关注整个人类的人文精神为艺术发展的思想内核,像汉唐美术那样在借鉴与整合中创造自己的民族艺术。中国美术的现当代性,只有不断地回到这个民族的元文化中,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这个民族与国家的现当代性的推进支点。
近代以来中国美术的演进经验告诉我们,封闭必然带来思想的僵化,狭隘必然导致文化的扁平。开放与包容,是中国美术借鉴外来艺术、融合创造本土艺术的前提。艺术人类学的原理还告诉我们,文化的单一性发展必然会导致品种的畸形遗传,而横向移植、混合杂交才能促进文化艺术的优选遗传。汉唐美术的精髓,其实就是开放包容的审美文化心态。在当代文明社会,也只有在开放的全球化语境中,才能真正成就中华民族文化与美术的伟大复兴。
汉唐文化对于儒、道、释三大学派的整合,完整地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态。在中国,没有哪个历史阶段能够像其他国家或民族那样被一种宗教信仰所统治,以儒学为经世治用、以道释为心灵栖居的文化崇尚,形成了中国文化内外相补的特征。这种内外互补的文化形态,也决定了中国美术文化的超稳定性,由此而构成的这个民族的文化审美心理也必然是承传与创造的演变结构。这就决定了当代中国美术的演进与发展,即使是以欧美为参照,即使是纳入全球化艺术的外部环境,也仍然是以承传与创造为主体的递进模式,而非剧变式或颠覆式。汉唐文化所形成的这个民族的文化演进模板,还会在不同思想文化的时代进行刷新,但美术文化的结构形态并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更。这意味着中国美术的自主发展与探索,完全可以在汉唐文化的审美结构中找到根据或基因。
总之,中国今天所进行的美术文化的伟大复兴与在世界格局中的份额,都可以在汉唐艺术的精神中获得启发。
(选自《中国艺术报》2014年5月9日)
【小题1】下列关于“当代中国美术”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世纪开始,经过一百多年的主动学习外来美术,中国美术最终完成了现代性与当代性的历史转型。
B.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来,中国美术不再单一发展,而是呈现出开放与包容的气象,艺术生态也多元多样。
C.当代中国美术已充满自信,无论是思想理论还是发展道路的探索,遵循的都是汉唐精神的思想与逻辑。
D.在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国家文化形态下,当代中国美术不能好高骛远着眼全球,才能实现伟大复兴。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唐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奠定了国家版图;整合了儒、释、道三大学派,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态。
B.汉唐文化简朴浑厚、刚健质实、恢弘雄壮、雍容华贵,充满自信,以包容的心态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C.汉唐精神造就了汉唐文化的鼎盛。所谓汉唐精神就是开放与包容,开放包容的审美文化心态是其精髓。
D.汉唐文化以儒为主,以释、道为辅,三者内外互补。这种内外互补的特征,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稳定性。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近百年的民族苦难史与发展史,致使西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大众与精英几乎构成了中国美术演进的矛盾运动。
B.汉唐文化的审美结构是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依据,中国美术的现当代性只有回到汉唐文化中,才能找到推进支点。
C.汉唐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当代中国美术即使学习西欧,其演进与发展模式必然是以传承与创造为主体的渐进模式。
D.汉唐艺术的辉煌表明,中国美术要发展并走向辉煌,就要以文化的自信为其精神的支撑力,放开心态,解放思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就像一头大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其实都是盲人摸象。每个诗人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生活的时空不同,创作的经验不同,写出来的诗,也就各有千秋,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这很像太阳的万丈光芒,一个优秀的诗人,如果能够拽住其中一缕,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那就是造化有成了。

那么,什么是好诗?

好诗首先是感性的。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理性的智慧编织出来的,那恐怕就不是诗了。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高明的诗人,一定会将这种直感用文字迅疾地固定下来。它是含着体温、裹着气息的,是一种吸纳着春温秋肃、寒来暑往的文字表达,是能够进入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的诗行。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能够抛开一切表面的现象而直抵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本质。卓越的诗人,凭借他的感性天赋,信手拈来,任意挥洒,出神入化,比如李白与苏东坡,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

这样说来,诗就是那些具有感性天赋者的天下了吗?当然不是。智性也很重要。一个诗人,如果只有感性而没有智性,很难有大作为,他们常常虎头蛇尾,会写着写着就跑题了,尤其容易坠入云雾山中,让人莫名其妙。那怎样才能写出一首好诗呢?当感性帮助诗人完成了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之后,智性会帮助诗人沿着感性的直觉,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与激发,促使诗行有如神助般喷涌而出。感性迅疾转换为智性,智性又迅疾生发出激情与思想相融的表达。智性即智慧的习性,这种习性一旦养成,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

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我们说诗歌充满了魅力,其实,并不仅仅指的是感性与智性的表达,同时,一定还包含着神性。什么是神性?这的确是很难说清楚的一种诗人的禀赋。它存在于感性与智性之间那一段含混不清的地带,如此,感性与智性才获得了贯通一体的生气,得以迅疾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共同放射出诗歌的光芒。

最后,让我们来说一说诗性。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的,这个充沛指的就是诗的意境丰盈。无论是感性的表达还是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一体的诗歌。这首诗表面看是句子与句子的排列组合,其实更关键的是句子与句子相互激发着、推动着创造出来的诗境。这个诗境,是由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共同完成的。当我们蓦然回首再看这首诗时,就会发现,语言消失了,而诗的丰沛意境诞生了,令人深受感染。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4月29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是深奥的又是神秘的,诗人的创作就如同盲人摸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就像是摸象的盲人。
B.诗人的创作之所以答案迥异,各具千秋,是因为诗歌创作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诗人的创作经验、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的空间,以及诗人所特有的知识结构等。
C.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智性编织出来的,恐怕就不是诗了,因为好诗首先是感性的。
D.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创作的诗歌,含着对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感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智性即智慧的习性,一个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一旦养成智性,智性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
B.感性不仅帮助诗人感知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帮助诗人完成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智性则进一步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促使诗行泉涌而出。
C.神性也是诗人的一种禀赋,神性使诗人的感性与智性贯通一体,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感性、智性和神性共同使诗歌放射出光芒。
D.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就能写出有魅力的诗歌,就能成为像李白与苏东坡那样,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的卓越诗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创作,无论是感性的表达还是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一体、意境丰盈的诗歌。
B.诗境是由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句子共同完成的;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意境丰盈的,使人得“境”忘“言”,深受感染。
C.既使是一个优秀的诗人,能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也是难能可贵的,也算是造化有成了。
D.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来说,神性为上,智性次之,感性为下,因为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