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就像一头大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其实都是盲人摸象。每个诗人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生活的时空不同,创作的经验不同,写出来的诗,也就各有千秋,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这很像太阳的万丈光芒,一个优秀的诗人,如果能够拽住其中一缕,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那就是造化有成了。

那么,什么是好诗?

好诗首先是感性的。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理性的智慧编织出来的,那恐怕就不是诗了。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高明的诗人,一定会将这种直感用文字迅疾地固定下来。它是含着体温、裹着气息的,是一种吸纳着春温秋肃、寒来暑往的文字表达,是能够进入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的诗行。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能够抛开一切表面的现象而直抵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本质。卓越的诗人,凭借他的感性天赋,信手拈来,任意挥洒,出神入化,比如李白与苏东坡,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

这样说来,诗就是那些具有感性天赋者的天下了吗?当然不是。智性也很重要。一个诗人,如果只有感性而没有智性,很难有大作为,他们常常虎头蛇尾,会写着写着就跑题了,尤其容易坠入云雾山中,让人莫名其妙。那怎样才能写出一首好诗呢?当感性帮助诗人完成了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之后,智性会帮助诗人沿着感性的直觉,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与激发,促使诗行有如神助般喷涌而出。感性迅疾转换为智性,智性又迅疾生发出激情与思想相融的表达。智性即智慧的习性,这种习性一旦养成,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

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我们说诗歌充满了魅力,其实,并不仅仅指的是感性与智性的表达,同时,一定还包含着神性。什么是神性?这的确是很难说清楚的一种诗人的禀赋。它存在于感性与智性之间那一段含混不清的地带,如此,感性与智性才获得了贯通一体的生气,得以迅疾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共同放射出诗歌的光芒。

最后,让我们来说一说诗性。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的,这个充沛指的就是诗的意境丰盈。无论是感性的表达还是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一体的诗歌。这首诗表面看是句子与句子的排列组合,其实更关键的是句子与句子相互激发着、推动着创造出来的诗境。这个诗境,是由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共同完成的。当我们蓦然回首再看这首诗时,就会发现,语言消失了,而诗的丰沛意境诞生了,令人深受感染。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4月29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是深奥的又是神秘的,诗人的创作就如同盲人摸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就像是摸象的盲人。
B.诗人的创作之所以答案迥异,各具千秋,是因为诗歌创作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诗人的创作经验、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的空间,以及诗人所特有的知识结构等。
C.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智性编织出来的,恐怕就不是诗了,因为好诗首先是感性的。
D.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创作的诗歌,含着对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感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智性即智慧的习性,一个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一旦养成智性,智性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
B.感性不仅帮助诗人感知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帮助诗人完成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智性则进一步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促使诗行泉涌而出。
C.神性也是诗人的一种禀赋,神性使诗人的感性与智性贯通一体,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感性、智性和神性共同使诗歌放射出光芒。
D.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就能写出有魅力的诗歌,就能成为像李白与苏东坡那样,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的卓越诗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创作,无论是感性的表达还是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一体、意境丰盈的诗歌。
B.诗境是由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句子共同完成的;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意境丰盈的,使人得“境”忘“言”,深受感染。
C.既使是一个优秀的诗人,能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也是难能可贵的,也算是造化有成了。
D.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来说,神性为上,智性次之,感性为下,因为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19 12:01: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朝的政府官员,通常都有退休(致仕)的保障。官员致仕,根据等级不同,规定有所不同。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的年龄,所谓“悬车”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办理致仕手续。唐高宗时的张行成,是尚书右仆射,加授太子少傅。因为天旱,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于是上表请求致仕,唐高宗亲手书写诏书,不允许,反而赏赐宫女、黄金、器物等等。但是,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到年龄便退,没有回旋的余地。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今年有多少官员致仕,报告后面附有一个长长的名单,通常照章办事即可。以制度应对多数,这是基本方略。
有的大臣致仕,会获得皇帝的支持。唐太宗时期,尚书右仆射“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唐太宗表示支持,把李靖树成知进退的楷模,赏赐绢帛千段,御马两匹,所有待遇不变,还特意派人到李靖府上表达皇帝的关怀,可见,致仕制度在唐朝,对于中下级官员,多按照制度执行,而对于高官并不采取一刀切,对退休官员的优待突破了制度的限制,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另一种优待的办法是退休前提职,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这样相应的待遇也得到了提高。
致仕,有时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开元十五年,御史大夫崔隐甫、中丞宇文融与尚书左丞相张说矛盾不休,各自组织朋党展开斗争。结果崔隐甫免官,宇文融贬官,而张说致仕。甚至有的官员虽然已经致仕,但是还可能受到追究。
由于朝廷需要,致仕官员更有起复的现象。苗晋卿在天宝末年以刑部尚书身份致仕,至德二年,肃宗拜他为宰相,统领国务。安史之乱平定后,苗晋卿以太子太傅身份再次致仕。第二年,皇帝又重新任命他为侍中。代宗时,他最终以太保身份致仕。苗晋卿一生竟然三次致仕,是个特例。
唐朝官员的物质待遇主要是俸禄。俸是俸钱,禄是禄米。根据中央、地方和官品发放这些钱米。禄米,按年计算,每年春、秋各发一次。致仕官员享受半禄,即一半禄米,同时给一定数量的赐物。致仕官员如果住在地方,禄米等由中央处牒,所在地支付。唐德宗时期。致仕官员待遇提高,增加了料钱(唐宋旧制,官吏除俸禄外,有时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称料钱)的半额。如果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皇帝往往给官员普遍增加待遇,致仕官员也在其列。唐玄宗、肃宗包括以后的皇帝,给予现任官提高待遇的一种途径是给现任官父祖授官,让他们享受致仕官员待遇。到唐后期,代宗、德宗、宪宗等时代的大赦文,常常有这样的内容。
致仕官也会出席朝廷的一些仪式性活动,唐朝明文规定,致仕官委回到原曹司,位在现任官之前。也许,这是致仕官们更重视的规制。致仕官就是现任官的未来,这是官场生态重要的一环。老有所养是人们的合理期待,维护社会的稳定,相应的养老体系更是必备的。唐朝官员致仕之后的待遇,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部分,致仕官享受俸禄全额不是制度,仅仅是皇帝特许的个别政策。
(摘编自孟宪实《唐朝的退休制度》)
【注】①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悬车之年”指七十岁。②牒: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唐朝,致仕有时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朝廷大臣之间矛盾不休,朋党斗争就会有官员致仕,而致仕官员还可能受到追究。
B.唐朝对不同等级的官员有不同的致仕规定,四品、五品官员到了退休的年龄,即“悬车”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致仕。
C.唐朝的政府官员的致仕,通常都有退休保障,但等级不同,规定也会不同。致仕官员,享受半禄,后来增加了半料。
D.以制度应对多数,是唐朝退休政策的基本方略。对于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通常照章办事即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朝对退休官员的优待,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赐,或退休前提职,让官员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使相应的待遇得到提高。
B.由于朝廷需要,唐朝官员致仕之后也会有起复的现象。例如苗晋卿就先后以刑部尚书身份、太子太傅身份、太保身份三次致仕。
C.有的大臣致仕会获得皇帝的支持。唐太宗时期把“战神”李靖树成知进退的楷模,赏赐丰厚,还特意派人表达关怀。
D.唐朝时的致仕官员享受半禄,即一半禄米,同时给一定数量的赐物。禄米等由中央出牒,所在地支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作为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官员致仕之后的待遇不能给人以特权的印象。唐朝致仕官享受俸禄全额仅仅是皇帝特许的个别政策。
B.致仕官对朝廷的某些能体现其身份地位的仪式性活动的重视程度比物质待遇高,他们可以回到原曹司,位列现任官之前。
C.唐朝对致仕官员的一种优待办法是退休前提职,以此来提高相应的待遇。给予现任官提高待遇的一种途径是让他们享受致仕官员待遇。
D.唐代的政府官员通常都有致仕的保障制度,致仕官是现任官的未来,这是官场生态重要的一环,需要有健康与稳定的制度保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教养、重德育、重家教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的家训文化最早产生于周代,之后陆续出现了班昭的《女诫》、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家范》等家训代表著作。家训文化在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方面作用十分突出。古人一方面强调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向贤德之人学习;另一方面,也身体力行,将家风形成文字,使之能够代代相承。

家训文化绵延至今,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家风曾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当下,发掘家训文化的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的文化精神,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家训包含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的内容,兼及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传统家训文化的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家风重陶与个体自觉并举。传统家训一般流传于家族内部,是特定历史时期,某个家族的全体成员需要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家训代表着祖先对后人、族长对族人、长辈对幼辈在关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的重要教诲和训示。全族成员都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家训,维护良好家风。

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并用。“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古代家训强调礼法并重,既有劝导性教育,更要加之以强制性的惩罚,以训诫没有遵循家规之人,从而维护家训的尊严。

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并重。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这与古人在教育方面讲求以身示范、身体力行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是较为一致的。他们都是通过言传身教,营造正面而健康的家庭氛围,以期对晚辈的人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风熏陶深深融入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影响颇为深远。家训文化展现了道德的力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内在一致性,弘扬家风对于引导人民群众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家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刻的价值追求。良好家风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亦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丰富滋养,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传承优秀家训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进步则社会进步。要使精神文明建设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的需要,就要更注重家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的良好局面。

(王西维《家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内心、精神、思想及其生活。
B.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意蕴丰富,在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均有其行为规范,它还包括传统文化及其价值倾向。
C.我国的家训文化在周代就已经产生,家训文化的作用非常明显,如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
D.传统家训文化教育,讲求的不外乎是家风熏陶与个体自觉、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三方面结合。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女诫》《颜氏家训》《家范》家训代表著作之例,旨在论证家训文化早已有之。
B.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正反论证,有力地阐述了家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
C.文章论证了发掘家训文化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文化精神、弘扬家风的现实意义。
D.文章阐述古代家训的劝导性功能和强制性作用,旨在论证古代家训强调礼与法并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教育理念肯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子女的首所学校。这一理念与古人讲求以身示范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基本一致。
B.“三纲五常”强调君、父、夫分别为臣、子、妻的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旨在以此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C.进一步注重家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的良好局面,是使精神文明建设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前提。
D.优秀的家风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所蕴含的基本精神,将成为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源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自信的根脉支撑
据2017年人民论坛课题组开展的“中国文化自信指数调查”,中国文化自信指数平均值为82.26,较2016年有所增加,这说明中国公众对自身文化有着越来越高的认知、认同度。文化自信既是深刻的历史命题,也是重要的时代命题。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中国的文化自信,究其本质,无法与5000多年文明传承分割开来。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深厚底蕴,展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中华文化犹如强大根系般深植于人民、历史和时代的沃土中,奠定了我们的强大底气,成为文化自信的“源动力”。
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当前,中华文化的价值意蕴日益在全球化的坐标系中得以彰显。通过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中国传统思想,当代中国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包容等价值理念传达于世界,以“中国方案”不断向世界贡献着“中国力量”,使我们在与外来文化的平等对话和建设性互动中建立更强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每到重大历史关头,中国文化都能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中华文化顺应时代发展,吐故纳新、继往开来。推动社会结构不断完善和经济持续发展,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未来发展相承续,成为当代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文化自信不仅在于我们自身的文化生命力,还在于中华文化是否能够赢得“他信”,获得世界的认同。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的,足以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提供基本准则,指明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中华文化的优秀文化创新成果亟待传播。中华文化只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旋律中不断追求和谐共振,把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反映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有机结合起来,展现文化内涵,彰显价值观念,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与他信。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和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更是文化的选择。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从绵延不绝的历史纵深处淌出的清泉,它创造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发展奇迹,展现出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民族凝聚力,孕育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与精神,最终汇聚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强大洪流,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和底气。
(选自《人民论坛》,2017年第17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自信越来越受到公众的认知和认同,2017年的文化自信指数比2016年高。
B.中国文化自信根植于具有丰厚滋养和深厚底蕴的中华文化之中,为我们奠定了底气。
C.中国文化自信是在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平等对话和建设性互动中建立起来的。
D.中国文化自信既在于自身的文化生命力,也在于中华文化是否能获得世界的认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从三个角度阐释了中华文化对中国文化自信的根本上的支撑作用。
B.文中的三个论证角度同时也是文章的三个分论点,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C.文章逻辑思路清晰,论证层次分明,并列式的论证结构具有很强的条理性。
D.文章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相结合,辅以饱含情感的语言,有很强的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能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吐故纳新,继而推动社会结构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保持旺盛的活力。
B.如果与5000多年文明传承分割开来,中国文化自信就会失去强大的底气,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C.具有了“更广泛”的自信,我们就可以在与外来文化进行对话和建设性互动中取得主导地位。
D.如果中华文化能够贏得“他信”,获得世界的认同,那么中华文化的优秀文化创新成果就能得到更好的传播。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鉴定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可用五个字概括——“泥”“形”“工”“款”“功”。前四字属艺术标准,后一字为功用标准。 
紫砂壶得名于世,根本原因在于制作原料紫砂泥的优越。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确有与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即使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而带来的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就不尽相同。功能效用好的则质优,不然则质差;官能感受好的则质优,反之则质差。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是“泥”的优劣。需要注意的是,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观感的不同,与功用、手感无关。而紫砂壶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尤其由于使用的习惯,需要不断摩挲,以使手感舒服,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所以紫砂质表的感觉比泥色更为重要。 
紫砂壶之“形”,与存世各类器皿相比最为丰富,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誉。如何评价这些造型,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度的爱大度,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从笔者角度出发,古拙应为最佳,大度次之,清秀又次之,趣味再次之。紫砂壶属茶文化的一部分,它所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 
中国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紫砂壶成型技法,与京剧唱段、国画工笔技法同工异曲,同样是十分严谨的。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都必须交待清楚。点,需方则方,需圆则圆;线,需直则直,需曲则曲;面需光则光,需毛则毛,来不得半点含糊。要使紫砂壶身造型规整、浑成整体,壶体“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必须把坯体处理得器形结构严谨,轮廓线条分明,筋瓤纹理清楚。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在一直线上,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紧、严。这也是“工”的要求。 
“款”即壶的款识。鉴赏紫砂壶款的意思有两层:一是鉴别壶的作者或题诗镌铭的作者是谁,一是欣赏题词的内容、镌刻的书画,还有印款(金石篆刻)。紫砂壶的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具有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显著特点。所以,一把紫砂壶可看的地方除泥色、造型、制作工夫以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多方面,能给赏壶人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功”指壶的功能。近年来,制壶人讲究造型的形式美,而往往忽视功能的现象,随处可见。有些制壶人自己不饮茶,对饮茶习惯知之甚少,这也直接影响了紫砂壶功能的发挥,有的壶甚至出现中看不中用的情况。其实,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实用性,它的“艺”是在“用”中去“品”的,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与紫砂壶成型工艺在风格上差别相对较大的一项是(  )
A.唐花鸟画杰出代表边鸾善画禽鸟活跃之态、花卉芳艳之色。其作《牡丹图》光色艳发,妙穷毫厘,从画面中猫眼的“竖线”可知,其画为中午牡丹。
B.商代青铜四羊方尊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各据一隅,羊头与羊颈伸出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
C.2014年APEC会议国礼“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器形为天坛祈年殿等比例缩小,瓶身通体碧蓝,水波荡漾,瓶颈细长,瓶型典雅优美,工艺精湛。
D.唐代汉族舞蹈“惊鸿舞”着重用写意手法,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是极富优美韵味的舞蹈,舞姿轻盈、飘逸、柔美、自如。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据现代科学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与其它泥不同;即便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大不相同,因此而带来的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不尽相同。
B.紫砂壶的器形与存世器皿相比最为丰富,鉴定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可概括为“泥”“形”“工”“款”“功”,前四字与艺术性有关,后一字与功用性有关。
C.紫砂壶属茶文化的一部分,它所追求的意境,应是“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这也是“工”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D.鉴赏紫砂壶要从泥色、造型、制作工夫外,看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方面。要鉴别壶或题诗镌铭的作者,欣赏题词内容、镌刻书画、印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观感的不同,与功用、手感无关,说明好看的泥色不一定有良好的功用和手感。在作者看来,观感、功能、手感一个比一个更重要。
B.用紫砂壶冲泡茶叶、对壶体不断摩挲的过程,令人身心愉悦,因为紫砂壶可吸收茶香、散发光泽、手感舒服。这是爱壶人对壶的美不断发现、欣赏的过程。
C.紫砂壶制壶人讲究造型的形式美、忽视功能的现象,在近年来随处可见;而制作艺术品首先要考虑实用性,这是包括紫砂壶制作在内的现代艺术未来的发展主流。
D.紫砂壶成型技法十分严谨,可以说这是一个精加工的过程。这样才能达到造型规整、浑成整体的要求,取得“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的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镫,是指垂悬于马腹两侧供骑马者踏脚的马具。最早的马镫出现在我国,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有人根据《史记》《汉书》中西汉骑兵已经成为战斗主力,且曾屡次长途奔袭匈奴后方等记载,得出马镫“在两汉时代应该是已经被普遍应用”的结论。
迄今为止,考古发掘没有三国之前的马镫图像、造型和实物。秦始皇兵马俑坑的陶马,身上有各种马具,但不见马镫。近来出土的两汉陶马,同样不见马镫。山东沂南曹魏时期的石墓的石刻画像有幅马夫喂马的画像,马厩中挂着诸多马具,唯独没有马镫。从已经发现的当时北方草原地区的文物来看,情况亦是这样。
马镫形象的“艺术作品”,现在知道有:东吴墓出土的一匹陶马,马背上配有马镫;东晋琅琊王氏家族墓中的陶马,装饰有泥塑三角形双镫;呼和浩特市北魏墓葬陶马,腹部绘有马镫。马镫最早的实物,是辽宁北票市冯素弗墓出土的一副由鎏金铜片包裹的桑木心马镫。冯素弗是北燕文成帝冯跋之弟。吉林市郊帽儿山鲜卑贵族墓出土了木心马镫,该墓墓主为北朝鲜卑贵族。朝鲜中央历史博物馆收也藏有一副生铁马镫,为五六世纪前期高句丽时代的遗物。这三副马镫的年代相当于东晋末期或稍晚。
文献对“镫”字的使用,与此相互印证。先秦典籍不乏“镫”字用例,或指用于盛熟食的器皿,或指“灯盏”。“镫”指“马镫”之义,我知道的最早出现在刘宋时期的《世说新语·规箴》的记载:“谢中郎在寿春败,临奔走,犹求玉帖镫。”此句批评谢万于兵败逃亡之际,临上马还奢求用嵌了玉的马镫。稍晚的《南齐书·庐陵王子卿传》记载齐武帝责备其子萧子卿过度奢侈之语,曰:“纯银乘具乃复可尔,何以作镫亦是银?”诗文中也有马镫。南朝梁简文帝《紫骝马》诗云:“青丝悬玉蹬,朱汗染香衣。”北周王褒《谢赉马启》中有句:“黄金作勒……白玉为镫。”
三国之前,确实还未见马镫踪影。然而《史记》《汉书》的记载不是史家的向壁虚构。汉代的画像砖上,骑者的大腿跟马背平行,膝盖弯曲,小腿下垂,身姿跟足蹬马镫的形状颇为相似。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一个西汉末期的贮贝器,其顶部的骑马者就将双脚拇指套在鞍前垂下的绳圈中。真正意义的马镫的普及,应是金属采冶业发达到相当的程度,铜铁等金属不再稀缺的时候。马镫毕竟是踩在脚下的“贱器”,何况有东西聊堪供用。这点可从已发现的木制马镫与齐武帝责备其子萧子卿之语中体味。
(摘编自骆晓平《再谈我国马镫产生的时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镫“在两汉时代应该是已经被普遍应用”的观点,更多的应是主观推定。
B.目前的考古发掘发现的马镫图像、造型和实物都证明马镫出现在汉代以后。
C.先秦典籍使用的“镫”字,属于生活器皿,与马镫的“镫”字有质的不同。
D.马镫的出现,应在金属采冶业相当发达、铜铁等金属不再稀缺贵重的时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列错误观点,而后从考古发现、“镫”字的使用两个方面对其否定。
B.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式,而且列举了许多考古证据证明自己观点。
C.文章对“在两汉时代应该是已经被普遍应用”的观点也给予了合理性解释。
D.文章没有直接亮明观点,但内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读者可以得出立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秦帝国》《汉武大帝》等电视剧出现骑兵足踏马镫的画面是不够严谨的。
B.东吴墓出土的一匹陶马,马背上配有马镫,依此可定马镫最早产生于东吴。
C.“镫”字的使用,侧面印证了马镫产生的时代,因为词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D.汉代画像砖上的骑者身姿形态可以说明,当时有类似一些马镫功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