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古代的“城管”
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中国至少在夏商周的“三代”时期就有城市了,但和现代功能较为接近的城市,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如齐国的首都临淄。据《战国策·齐策》记载,当时有7万户,仅以现代一户3口的最低标准来算,总人口也达到了21万。城市大了,人口多了,治安、卫生、交通等一系列问题也就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古代城管应运而生。从史料上看,古代城管除负责环卫、拆违章建筑、禁止占道经营外,还得“防火缉盗”,有的还有管理市场物价、维持公平交易和社会治安的义务,是真正的“综合执法”,权力也比现代城管大。
古代的城管队员叫法不少,或称“胥”,或称“卒”,还有称“市吏”“监市”等等。但在事实上,古代并没有现代城管局这样的专职机构,自然也无城管队员一说。古代早期城管常由士兵充当。在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朝廷便设有相当于现代街道城管队的“街道司”,并相应成立了由500名兵士组成的执法队伍,以保持开封的正常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明代的北京,由相当于今北京卫戍区或武装警察部队的“五城兵马司”来承担现代城管局的大部分职能。清代的北京,还专设了“督理街道衙门”,主要负责外城的街道管理、民房修建等,破坏公用设施、侵占下水道等不良行为,都是督理街道衙门的执法对象。到了晚清,西方的一套城管制度被引入中国,由警察承担起了现代城管的工作。
在古代,现代城管中的两大难题——占道经营和违章搭建,同样十分突出,且历代不绝。古代城管也为此伤透脑筋。在唐代的长安和洛阳,不少商户为了扩大经营面积,非要在门面(正铺)外多占一块(偏铺)。在李显(唐中宗)当皇帝时的景龙年间,朝廷不得不以敕令的形式,发布了一则当时的最高“城管通知”:两京市场上各行业,凡自有正铺者,不得在铺前再建造偏铺。宋代称占道经营为“侵街”,为了防止侵街行为的发生,宋代城管想出了一个法子,在沿街要道旁立“表木”,标记出范围。这与现代街道画线一样,一旦超出就要被制止,当时的“城管队”会经常检查是否有人侵街。到明清,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占道、违建更突出。
《唐律》规定:“距府十丈无市,商于舍外半丈,监市职治之”,即摆摊设点至少要远离政府办公地30米,也不能离民房太近,要在1米5以外,由监市负责督管。对占道经营有严厉的惩罚:“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若种植垦食者,笞五十。各令复故。”挨打后,还得恢复原状。《宋刑统》也有类似的规定,“侵巷街阡陌”条:“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对乱倒垃圾、影响环境卫生也有规定:“其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把尿屎垃圾弄到街上,影响了公共卫生,不只当事人倒霉,连“城管队长”都跟着挨杖打。宋仁宗在搞城管方面颇有创意,他在要求开封府官员强拆违章的同时,特别指示相当于现代司法机关法院的左、右军巡院,配合“开封城管”行动,“惩治侵街者”。明代对破坏公共设施、不按规定行车,以及在禁区内摆摊设点、取土作坯、随地大小便等行为,也一律“问罪”,涉事者要被强行戴上刑具,在街头示众一个月,即所谓“枷号一个月发落”。撒泡尿也要遭受这么大的罪,这样的城管手段不可谓不狠!
【小题1】下列有关古代“城管”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城管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首都临淄。
B.虽然古代没有“城管”这种叫法,但是现代城管的职能在古代常由相应的一些机构承担。
C.古代城管同时也是士兵,晚清时才换由警察承担这一任务。
D.宋代城管在沿街要道旁立“表木”,是现代城市管理者在街道上画线的源头。
【小题2】(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规模小,功能不完善,不需要专门的城管人员来管理。
B.一些令古人伤透脑筋的城市管理问题,同样也让现代城管部门头痛不已。
C.为防止“侵街”,避免随意违章搭建,宋仁宗曾集合多部门“综合执法”。
D.古代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占道经营和违章搭建等越来越多,很难禁绝。
【小题3】(小题3)古代对城市管理方面的规定和措施,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摆摊在政府办公地30米以内者,要马上恢复原状,否则将被“杖七十”。
B.宋代法律规定,知有人破坏公共卫生,当事人受罚,“城管队长”也要挨打。
C.明代规定,破坏公共设施、随地大小便者,要被戴上刑具,在街头示众一个月。
D.宋代对于违章建筑,有时不仅要强行拆除,还要求司法机关对相关人员进行惩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2-18 10:49: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戏曲的现代化不能割裂与传统的关系
从传统戏曲的发展历程来看,一部戏曲史实际上就是传统戏曲如何改变和超越自己、努力适应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欣赏方式的变化的历史,一部改革发展和不断地新陈代谢的历史。它始终反映着时代的价值观念、审美选择和人们的表达方式。从院本到杂剧,从南戏到传奇,从谭鑫培到梅兰芳,勾勒出传统戏曲紧跟时代的轨迹,这正是它能够实现现代转型的一个根本原因。
无疑,戏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难度和复杂性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所不曾有的。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维与欣赏方式、价值观与表达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导致现代生活的内容、欣赏接受方式和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产生了更大的矛盾。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如何实现这种跨越,传统戏曲已经作出了自己的求变的姿态。虽然梅兰芳最终放弃了时装戏,样板戏也因其过于政治意识形态化而饱受非议,现代戏又大量失去了传统戏曲本质因素而不尽人意。但是我们看到,戏曲在由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跨越中已经走出了第一步。
这个进程最早应该是从五四时期的戏曲改良运动开始的。1905年,陈独秀发表了《论戏曲》,基本上代表了当时许多学者关于戏曲的主要观点,即从内容到形式对戏曲进行改造,试图让戏曲成为社会改良的工具。这本身就脱离了戏曲作为传统艺术的内涵。因此,他们用这种“工具论”的标准改良传统戏曲,结果发现戏曲与传统文化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本达不到他们所预期的改良社会的宣传效果,于是,他们转而要求戏曲背离传统,向西方话剧学习和靠拢,甚至有的学者干脆主张完全废除传统戏曲,而将西方戏剧移植过来,创造一种新的戏剧,完成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张庚先生在评价这段历史时说:“‘五四’并没有创造出自己民族的新文化,因而也没有创造出新戏剧来。”究其原因,他认为:“没有任何文化可以不接受遗产而能发荣滋长成为一种高级的结晶,戏剧也不例外。”正是从这一点上来说,割裂了传统与戏曲的关系,戏曲的现代化只能是一句空话。
(节选自《中国戏曲的现代转型与本质回归》,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戏曲之所以能获得发展,是它始终反映着时代的价值观念、审美选择和人们的表达方式。
B.当今社会中,由于人们的思维与欣赏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增加了戏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难度和复杂性。
C.梅兰芳文革时期编演的样板戏,由于不顾观众的需求,没有表现出戏曲由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跨越而饱受非议。
D.张庚先生认为“五四”并没有创造出新戏剧。究其原因,是没有接受传统文化遗产的滋养,导致戏曲变革的失败。
【小题2】对传统戏曲能够实现现代转型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戏曲在发展中能够紧跟时代的轨迹。
B.传统戏曲在发展中能够不断改变和超越自己。
C.努力适应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欣赏方式的变化。
D.传统戏曲能够和现代戏曲无缝对接巧妙融合。
【小题3】对“五四”戏曲的变革“割裂了传统与戏曲的关系”的具体表现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求戏曲背离传统甚至主张直接移植西方戏剧。
B.认为只有西方戏剧才能完全拯救中国传统戏曲。
C.戏曲变革贵在形式的改变,内容是可以传承的。
D.中国传统戏曲的内容基本上是于传统文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哲学具有温暖的人间情怀和潜蕴的人生情致。相对于宇宙真理,它更感兴趣的是人的鲜活生命和现实生存。中国文化强调知行合一,主张思想与实践、经验和超验的融通,体现出哲学伦理化、伦理审美化的倾向,表现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上,就是重视美善关联,注重体验教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人生实践往往难分彼此。孔子的美善自得之乐,庄子的逍遥自在之乐,既是现实生存之乐,也是精神自由之乐。魏晋名士的淋漓洒脱之乐,宋明士夫的雅适把玩之乐,虽然境界之壮阔不可与孔庄并提,但也是对艺术式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实践。至20世纪初开启的中国现代美学,自觉将审美、艺术与人生相贯通。梁启超说,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要者。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等也都要求以美的艺术为标杆,通过审美实践来完善人格人性提升生命境界,从而建构了以整个人生实践为创美审美之对象的大审美观。
真善美相贯通的美情观不同于西方理论美学的粹情观。西方经典理论美学对美的本体的探讨在康德那里获得了巨大的突破。康德把世界分为物自体和现象界,把人的心理机能分为各具自己先验原理和应用场所的知情意三维。审美判断对应于情,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它只是对对象纯粹表象的静观,对于对象的实际存有并不关心。这种表象静观切断了自身以外的一切关系,由此,康德不仅确立了情感独立的命题,也确立了审美无利害性的命题。
康德的情感独立和审美无利害命题,首先由王国维、蔡元培等引入中国,成为影响中国现代美学精神演化的最为重要的西方学说。当然,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也有强大的同化能力,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现状也使这种同化拥有现实的迫切性。“审美无利害”进入中国文化语境,首先由王国维转化为“无用之用”,它讨论的不再是审美的本体属性问题,而是审美与生活的关联,即审美的作用功能问题,从而由康德意义上的本体考量转向中国式的体用考量。这种对美的定位转化,凸显了中国美学的民族根性,它不将情感孤立为独立的认知对象,也不将审美绝缘为纯粹的观照活动。康德对于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意义,这就是突破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美与善的两维关联,引入了真这个新的维度。从此,中国现代美学的情感观既不同于西方意义上切断与真善关联的粹情观,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以善为美的德情观。
中华文化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在思维方式上注重整体性,总是从具体鲜活的生活中去创化体味身心的怡悦与精神的自由,倡导在最痛苦最艰难的生活中品出人生的甘美和诗意。这种哲学、伦理、审美交融的文化特征,使得中国美学总是将审美思考和人生实践相结合,着意将审美活动引向广阔的人生、绚烂的生命、多姿的生活。由此,中华审美精神突出聚焦为热烈执着的入世情怀和高远超逸的出世情韵相交融之诗性生命张力,表现为一种创造与欣赏、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个体与群体、有为与无为、入世与出世、有限与无限之诗意和谐。(节选自金雅《中华人生审美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关注人的鲜活生命和现实生存胜过宇宙真理,体现了温暖的人间情怀和潜蕴的人生情致。
B.中国古典美学思想重视美善关联,注重体验教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人生实践往往难分彼此。
C.中国现代美学自觉将审美、艺术与人生相贯通,构建了以整个人生理想为创美审美之对象的大审美观。
D.孔子的美善自得,魏晋名士的淋漓洒脱,宋明士夫的雅适把玩,都是对艺术式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实践。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经典理论美学对美的本体的探讨在康德那里获得了巨大的突破。康德确立了情感独立的命题和审美无利害性的命题。
B.康德的情感独立和审美无利害命题是影响中国现代美学精神演化的最为重要的西方学说,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文化同化。
C.在康德学说的影响下,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意义,即美与善的两维关联被打破,引入了真这个新的维度。
D.王国维将康德的“审美无利害”转化为“无用之用”, 讨论的中心由审美的作用功能转化为审美的本体属性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审美判断对应于情的时候,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审美判断只是对对象纯粹表象的静观,这种观点凸显了中国美学的民族根性。
B.强调知行合一的中国文化体现出哲学伦理化、伦理审美化的倾向,对中国古典美学影响极大,使中国古典美学既强调现实生存,又追求精神自由。
C.中国现代美学的情感观与西方意义上切断与真善关联的粹情观、中国传统的德情观不同的地方在于引入了真这个新的维度,将真善美相贯通。
D.中国美学将审美思考和人生实践相结合,形成热烈执着的入世情怀和高远超逸的出世情韵相交融的中华审美精神,表现出一种诗意和谐之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就像一幅好的画一样,可以在不同的人性空间里适应不同的环境,给人以新的领悟和新的启发。一般来讲,艺术作品的创作,主观性很强。作者希望它能影响人,或者希望这个小说使人性发生变化。一旦预设了这个立场,在搜集资料和观察人性的过程中,就会特别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不需要的就故意排除。只要有预设立场,对人性的观察面一定是比较窄的。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是没有预设立场的,所以《红楼梦》才会成为伟大的作品。
什么叫爱?给对方最大的思考和选择的自由才是真正的爱。《红楼梦》在现代仍然能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因为它所体现的爱是真正宽广意义上的爱。在作者笔下,人性是复杂的,它有时候会堕落,有时候会有各种自己控制不住的欲望。面对人性的这种复杂,他觉得这些向下堕落的人性跟所谓向上的、求好的人性是互动的,必须全部加以描绘,使读者在看《红楼梦》的时候能够有自己的选择。
《红楼梦》是很多人愿意反复看的一本书,因为你的人生会因它而得到启发,获得成长,而作者从来没有很权威地告诉你应该如何生活。
我们可以把读者分成两种。一种是比较简单的读者,他认为,读了一本书以后自己就可以变好。那种所谓格言式的或者道德教训方面的书,也许会对他有帮助。第二种读者则认为,人类在人性方面的摸索与思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读书会从中发现人性的复杂。
如果你是第二种读者,你在读了《红楼梦》第九回以后就会思考,如果你面对这样的一个课堂,如果你是一个老师,你会怎么办?你也许会大骂他们一顿,说他们不守规矩之类的;然而你也可以借此了解你不在的时候学生的样子。这中间有一种互动的关系。
我在读《红楼梦》时常常提醒自己,小说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我身体里的一部分,我身上有贾政的部分,也有贾瑞的部分。我不觉得我是在外面观察这些人物,或者赞美、批判他们。
好的文学会让你觉得每一个人物都是你自己。你会思考应该怎么去调整自己个性里的这些部分。我以前常常会有那么几天,总想骂学生,就像贾政一样。有一天读了《红楼梦》,恍然大悟,自己怎么变成贾政了?之后就变得好一点。好的文学能提醒读者,所以我不觉得文学作品一定要认同最美最好的那个角色,有时候是去发现自己是不是也有一点贾政,有一点薛蟠,我觉得这是一个快乐的事,你会发现自己身上充满人性的弱点,而人性本来就有弱点。这个小说的精彩是真正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宽广。
我希望能够跟大家探讨,怎么样把自己慢慢放进《红楼梦》当中,去真正地理解人性并因此获得成长。人性有很多方面,并没有好坏的区别,我读《红楼梦》的时候真的不敢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选自《蒋勋说红楼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在不同的人性空间里适应了不同的环境,给人以新的领悟和启发,所以它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
B.《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因为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没有预设立场,它对人性的观察面是比较宽的。
C.阅读文学作品必须做第二种读者,知道人类在人性方面的摸索与思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才能在读书中发现人性的复杂。
D.阅读《红楼梦》,要知道人性有很多方面,并没有好坏的区别,要把自己慢慢放进去,去真正理解人性并因此获得成长。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把自己慢慢放入《红楼梦》”的做法的一项是
A.审视作品人物,对其进行赞美或批判,真正了解人性,从最美最好的那个角色身上获得帮助和成长。
B.认识到小说里的每个人都是“我”身体里的一部分,“我”的身上可能有贾政的部分,也可能有薛蟠的部分。
C.《红楼梦》第九回,会引发“如果我是老师……”这样的思考,使自己走进作品中的情境,或者借助作品了解现实。
D.读了《红楼梦》,突然发现自己怎么变成整天骂人的贾政了,之后就会调整自己,善待他人。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把爱作为权威的借口,这不是真正的爱;曹雪芹则给予笔下人物真正的爱,即给对方最大的思考和选择的自由。
B.很多人愿意反复看《红楼梦》,因为它能够引导人们认识到那些堕落的人性跟所谓求好的人性是互动的。
C.《红楼梦》会让你觉得每一个人物都是你自己,因为作者在搜集资料和观察人性时,不是有意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的。
D.一种读者希望自己读了一本书就会变好,这类书不是文学书;另一种读者通过读书发现人性的复杂,这类书是文学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著《史记》,对孔子钦慕之情切切。又似有丝丝缕缕弦外之音,好像司马氏不仅找到了精神家园,还体悟到了更高境界的史家情怀。

然而将至圣先师名为史家,古今鲜有人为。当然,孔子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史学家,尽管他没做过一天的史官。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依班固言推论,《春秋》当为鲁国右史所为。而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职司吏,后任中都宰,三年骤迁大司寇摄相事,唯不见其做史官的记录。

言史家孔子,也实不虚妄。读万卷书,孔子自不待说,孔子于周史应是详熟,行万里路孔子也是不输,少时“入太庙,每事问”,壮而适周问礼,又周游列国十四载,孔子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周详。其外,孔子于人物也察考洞明,当是有资格论人议事了。孔子的历史观与著述态度在今看来也十分可取,对待历史所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胜过今人。此大可辅言孔子为史家了。

但是,以《春秋》名孔子为史家似乎也有点勉强。首先,孔子著《春秋》一事实有争议。《春秋》是鲁国史书,历来被认为是鲁国史官所为;可历代史家、学者又以为是孔子所修,《左传·成公十四年》载“君子曰:《春秋》……非圣人谁能修之”。“圣人”就定指孔子吗?所以,这里不足为明证。倒是孟子言之凿凿:“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作《春秋》。”算是敲定此事。孟子齐人,距孔子百多年,近圣人之居,史料当丰,传闻即真,况孟轲崇信求义,可信度应是很高。再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道:“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大抵也能杜左右之口。当然也有折中的说法。两边都讨好,各方不得罪:《春秋》原为鲁国史官所写,后经孔子修订成书。虽万分稳妥,可如此一来,孔子有假他人之功的嫌疑。

还有一个问题,《春秋》一万六千字,在今不抵一篇硕士论文的篇幅,可却微言大义,辞微旨博,一字褒贬,影响深远。于是历代解“经”传“经”之作不乏。单说用古文写就的《春秋左氏传》,其史料补充丰赡,记事因果清明,写人性格丰满,使《春秋》史纲泱泱为一部有历史律动的不朽巨作,堪称伟大。然而左丘明因《左传》称史家,而孔子有《春秋》却不称史家,这很值得深思。

所以,言孔子为史家实不足取。孔子只是“好古”。自称“述而不作”,只阐述前人学说而不去创作;“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旨在缔造理想,“大同”“小康”。孔子又不只是好古,世衰道微,礼崩乐坏,孔子批判,毫不隐晦。虽“干七十余君,莫能用”以致“累累如丧家之犬”,仍卓然独立,岁寒松柏,代王立法,惩恶劝善。如此说来,称孔子为史家还真的格局太小。夫子“木铎”,不若称“春秋”孔子。 

    ( 选自郭小琲《<春秋>有大义》,有删改 )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春秋》是一部历史专著,依据孔子的生平和班固的意见,可以认为它是鲁国专门负责“记事”的右史所作,与孔子无关。
B.左丘明认为《春秋》出于“圣人”之手,却言辞含混约略,未能言明具体的编撰者,以致为后世留下一桩谜案。
C.《史记》非常明确地主张《春秋》为孔子所编撰,但更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孟子,他清楚地介绍了孔子撰述《春秋》的意图。
D.有的学者认为《春秋》并非成于一人之手,鲁国史官有著述之功,至圣先师有修订之劳,这种观点未被本文作者完全接受。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史家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熟悉前人留下的历史著述,还要能够关心国家乃至天下大事,同时有一定的人生阅历。
B.如果能清楚地考察人物的事迹和品质,却缺乏科学的历史观和严谨的著述态度,也还是难以成为一位优秀的史家。
C.孔子一生中任职虽然甚多,却唯独缺少做过史官的记录,所以本文作者认为“言孔子为史家实不足取”。
D.出于史家独特的体悟,司马迁认为孔子观史、论史,也极具史家情怀,这在《史记》的相关记述中隐约流露了出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与反映历史律动的不朽巨作《左传》相比,《春秋》是一部微言大义的史纲,在史料、记事与写人方面较为简略。
B.作者从“好古”与“不只是好古”“丧家之犬”与“岁寒松柏”等角度描述孔子,意在表现出其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C.孔子一面借“好古”缔造着自己的社会理想,一面“知其不可而为之”,以直言不讳的批判精神面对社会现实。
D.孔子在春秋乱世遍干诸侯,教化民众,宛如木铎,这是他被称为“‘春秋’孔子”而非 “《春秋》孔子”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网络社区的基本规则
网络社区,又叫虚拟社区,最早见诸霍华德·莱茵戈德1993年的著作《虚拟社区:在一个电脑化的世界里寻找联系》。今天,网络社区被用来泛指各种各样的通过网络进行交往的社会群体,但它不意味着群体成员之间存在非常强的纽带。
法国网络文化理论家皮埃尔·莱维在有机的社会群体(家庭、部族)、有组织的社会群体(国家、机构、宗教和公司)以及自发组织的群体(如网络社区)之间作了区分,认为最后一种是自愿的、暂时的和善变的组织,由共享的智力努力和情感投入所维系。社区成员在其兴趣和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可能转到其它社区,在同一时间内他们可能从属于不止一个社区。无论是什么情况,他们都会在一个知识空间内共同生产和分享知识,参与集体讨论、谈判和促进共同发展。
人们可以在一个社区中进行什么投入?有两样东西很容易付出,特别在网上:时间和金钱。金钱往往是最容易的。例如网络服务商每月向用户收取租费,但交钱并不能使你真正成为社区成员,也不能使你感到对社区依依难舍。不过,交钱确实显示了你的某种诚意。从情感上说,你会赋予这笔开销正当的理由,因为你珍惜你花钱得到的东西。时间的投入可能不那么简单。像现实社区一样,良好的网上社区需要精心照顾和培育,成员希望有人出来解决分歧,确定基调、寻找赞助者,还需要有人维护数据库或是令对话正常进行,与支撑社区或同社区有交流的买卖人耐心打交道,并制定社区规划,在社区利益发生变化的时候对这些规划加以修改。除了归属感外,真正的社区会有很强的义务感,对其成员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有些要求甚至十分严苛。遗憾的是,许多关于互联网关系的描述从来不曾提到义务、责任、限制、琐碎的工作等,而这些恰恰是发展一个真正的社区所需要的。
有这样几条关于社区的基本规则,它们是极有道理的:每位参与者都应该清楚他付出什么,又希望得到什么,总体说来,虽然每个人的愿望都会有所不同,但这些愿望应该互相吻合;应该有某种办法区别谁是社区成员,谁处在社区之外。否则的话,社区就失去了意义;社区成员应该有这样的感觉:因为他们在社区中投入很多,所以离开社区是一件因难的事情。在一个紧密团结的社区内,最严厉的惩罚是禁止、开除、剥夺、放逐……所有这些词都显示了如果被一个社区拒之门外,会有多么可怕;社区的规则必须十分清晰,违者必须追究责任。
社区的一个基本价值是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最终,公开的气氛以及共同的经验和互动的探讨将创造真正的社区,而非仅仅靠规则强行构建。人们无法仅遵循规则而生活,所以他们才会必然地和自己喜爱的人走到一起。网络空间只不过是他们可以从事这类活动的又一个地方,这次他们的活动摆脱了时空限制。但在最后,许多人很有可能要在有形世界找出他们在网络世界中结识的朋友,因为你根本无法在网上与朋友共享日落美景、体闲桑拿或是美味佳肴。
【小题1】下列有关“网络社区”的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今天,网络社区被用来泛指通过网络进行交往的多种社会群体,但并不表明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就一定紧密。
B.人们在网络社区常常容易投入金钱和时间,它们会给成员带来在网络社区里的归属感和义务感。
C.在网络社区的基本规则中,强调成员的愿望应该保持吻合,成员的身份应真实,社区要有强大的凝聚力,社区的规则必须十分清晰等。
D.很多人必然会把网络社区结交的朋友带人到有形世界去交往,这是因为人们会和自己喜爱的人分享现实生活的美好。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网络社区交钱的行为,一方面可以体现你的诚意和珍惜,一方面并不能给你带来社区成员身份的确定和情感的依恋。
B.发展一个真正的网络社区需要提出责任、限制、琐碎的工作等要求,这是因为真正的网络社区会有很强的义务感。
C.公开的气氛以及共同的经验和互动的探讨将创造真正的社区,规则对网络社区的构建也非常重要。
D.社区的一个基本价值是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所以成员就会对网络社区进行精心的照顾和培育。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网络社区是一种自愿的、暂时的和善变的组织,由共享的智力努力和情感投入维系,人们应该考虑对网络社区具有的义务、责任方面的问题。
B.网络社区的基本规则是社区构建的保障,同时也不能阻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交往。
C.情感投入在网络社区中作用重大,网友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体现了对全新的情感交流方式的渴盼。
D.社区未来的良好发展趋势建立在规则的完善和人们的相互信任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