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6分。
《阿凡达》让中国导演自惭什么?
看完《阿凡达》,我跟碰见的每个人说,这绝对是一部不能错过的电影,一定不要看碟,一定要去影院,否则真的对不起卡梅隆这12年的苦心;当然也只有在影院里,你才能真切感到那种直入心灵的视觉震撼,尽管这部电影值得一提的远不只视觉这一点。
说实话,这部电影让我很绝望,看了它我方明白,原来这么些年中国电影跟好莱坞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如果《阿凡达》是一面镜子,那它照出了很多中国导演应该惭愧的地方——
一、技术是干什么的?
《阿凡达》进入中国前,有人评论道,这部电影只有技术,没有故事。没错,这部影片的特技镜头之多,甚至超过了《变形金刚》和《2012》的总和,但是这绝对不是这部片子的全部,在潘多拉星球上的一切以及即将发生的一切,才是让这些技术能够吸引眼球的最重要原因。
在《阿凡达》里,技术是拿来讲故事的,这是卡梅隆的一贯特色。而中国导演呢?很多中国电影里,特技也好,3D也罢,基本跟故事无关,是拿来臭显摆的,除了场面的铺陈外,更多是作为日后宣传的噱头,故事不够,技术来凑,结果让观众看到一堆视觉垃圾。
一部《阿凡达》,卡梅隆花了3亿美元。当年一部《无极》,也号称花费了3亿人民币,可除了陈满神那比萨斜塔般的头发外,你还记得某个让你印象深刻的镜头么?就算按1比6的汇率计算,我也很希望,《无极》这部2005年中国电影最大的笑话,能有《阿凡达》六分之一的精彩镜头。
难道我们人民的币,就这么不值钱么?
二、故事该怎么来讲?
说实话,《阿凡达》呈现的并非一个很复杂、曲折的故事,但就这么个不复杂、不曲折的故事,在卡梅隆的镜头下,却显示出了不一样的生动和冲突,也让我看到了很多镜头以外的东西——潘多拉星球的生命树倒下时,我简直恨不得要骂出来,激动得不能自己,后来我也自问,这是怎么了?难道是因为我喜欢植物,知道那树长大实在很不容易?
后来我才想明白,大概是因为得到不知珍惜,失去才知后悔以及破坏方显残忍的力量吧。对,这是卡梅隆小时候就着迷的一个故事,更像在映射地球被人类破坏的历史。不过就算你不了解这些,也能从卡梅隆的影片里,看到他对生命的仰视,就“仰视”这一点,大部分中国导演就做不到,尤其是那些功成名就、牌子贼大的中国导演!
真的,很多中国导演很少仰视任何事(特别是最著名的那仨),早习惯了高高在上的俯视,显得自己特明白一样,动不动就要告诉观众这观众那,比如那个开天辟地的《英雄》,还有无聊的《夜宴》,都是这样,就不要说《黄金奶》和《非诚勿扰》了,包括最近的那部《三枪》。
张艺谋在《三枪》受到差评后很“悲愤”地对媒体说,真搞不懂有的人,电影不笑要骂,一直笑也要骂——我就想说,如果《三枪》不是张艺谋拍的,他还会觉得这片子有多出色吗?这个问题适合很多中国导演,他们是一群最爱珍藏自家破扫帚的家伙,整出来的那一堆玩艺儿,其实就是为了骗投资方和观众的钱。
三、电影为谁而拍?
《阿凡达》是卡梅隆花了12年才完成的一部片子,在这12年里,他除了拍过几部跟海洋有关的纪录片之外,几乎都在为《可凡达》折腾,同时消失于媒体和公众视线之外。结果上映才两周,生球票房就直奔10亿美元,离他那部创下14亿美元票房纪录的《秦坦尼克号》,距离也开不遥远。
而中国导演呢,谁会花12年的时间,去做一部完全不知道前景的影片?还是最著名的那仨,跟打擂台一样,每人每年都要整一部大片,片子还没拍已经盖上巨制、史诗高帽,还没上映已经提前一个月四处吆喝,上映一周就痛斥观众不识货……让他们沉默12年?别逗了,这不要他们的命么!
中国电影另外一个很堕落的地方是,贴片广告已经多到令人发指的地步,铜臭气十足。冯小刚在《非诚勿扰》受到批评后还说,这是国际通行做法。对,《变形金刚》里的确有雪佛兰,但是好莱坞是每部影片都会尽可能地往里拉赞助塞商标么?
我真的不是苛刻,但事实就是这样,很多中国导演不是为观众在拍电影,甚至也不是为自己拍电影,他们只是在为钱拍电影。相比之下,《阿凡达》是多么的纯洁,可为什么这份纯洁,反而是远比我们商业的美国人实现的呢?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阿凡达》之所以只能在影院观看,是因为只有在影院才能感受到《阿凡达》那直入心灵的视觉效果。
B.《阿凡达》就是靠众多而出色的特技镜头,才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眼球。
C.卡梅隆在自己的影片里,充分表达他对生命的仰视,就“仰视”这一点,中国导演都做不到,尤其是很有名气的中国导演。
D.中国导演在拍电影时,不会用技术讲故事,结果拍出来一堆视觉垃圾。
E.现在的许多中国导演不是为观众在拍电影,而是在为钱拍电影。
【小题2】下列对“《阿凡达》是多么的纯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阿凡达》呈现的并非一个很复杂、曲折的故事,演绎了一段纯洁的感情。
B.《阿凡达》是导演卡梅隆为了实现小时候就着迷的一个故事而花12年时间精心拍摄的影片。
C.《阿凡达》是导演卡梅隆为观众为自己而创作的一部电影。
D.《阿凡达》是一部没有商业广告的纯洁电影。
【小题3】联系全文,谈谈中国导演应该惭愧的地方有哪些?(4分)
【小题4】请简要谈谈如何缩小中国电影跟好莱坞的差距。(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19 04:49: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孔 孟
黄仁宇
①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有《论语》,则有《孟子》。孔子曰“成仁”,孟子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②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是,《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那样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和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做得不好就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③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是他又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认为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的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而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而产生。
④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家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的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孔子虽不屑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
⑤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两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对其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⑥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出了一腔复古的热忱。孟子则被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这使他明白,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济事的。
⑦宋朝以后,《孟子》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巨大的影响。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因人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而孟子却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忧国忧民之心。
B.孔子认为要实现“仁”,既要靠学习和自我约束,又要靠由内外观察而产生的纠正错误并促使自己行善的能力;但是孟子却认为道德纯粹是由自我产生的。
C.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做事讲究礼尚往来,而孟子则根本不尊重“礼”,行事全凭己意。
D.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属于竞技性的,虽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但这种不稳定是可以平息的;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剧烈的,给社会造成了全面性的动荡。
E.自宋朝以后,《孟子》就取代了《论语》,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成了科举取士的标准,从此以后,对中国的思想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孔子思想、言行的一项是( )(3分)
A.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和态度去保持悠闲。
B.圣贤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
C.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D.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有一腔复古的热忱。
【小题3】请联系全文,回答造成孔孟思想、言行不同的原因。(4分)
【小题4】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根据文意分点概括说明。(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每题3分,共9分。)
网络文学的意义指向与价值承载 欧阳友权
社会公众对网络文学关注度的上升和网络文学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提醒我们思考一个问题:网络文学在规模生产和广泛传播的同时,是否应该重视自身的意义指向与价值承载?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网络文学无论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还是作为文学作品,都应该富含积极健康的精神品质,传播正确的价值观。网络写作不是“零度写作”,也不仅是“孤独者的狂欢”,而是一种主体表达和文化建构,是承载了传统、蕴含了价值选择的意义赋予。无论网络文学多么另类甚或叛逆,只要它还是文学,只要它还属于精神产品,属于大众文化产品,就应该具有精神文化产品的特点,通过特定的意义指向和文化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力与感染力,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特别是青少年成长提供精神“钙质”。
如果说文学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网络文学有责任为这一灯火护持加油,让它在网络时代仍能发挥引导作用。网络写作需要认真面对文学与历史、文学与道德、文学与意义承载等重要命题,更好地传递人文理性,彰显时代精神,参与建构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而不是以任何理由放弃主体责任,更不能去价值化、去主流化。
当然,相对于传统文学,网络写作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更少的限制,更尊重读者和市场,而不是谨遵传统惯例。虚拟空间的自由性和网络写作的“零门槛”,把传统文学生产的前置型“把关人”变为产品下游的市场选择。博客、微博、微信等数字化“自媒体”的快速普及,把“人人都能当作家”的昔日梦想化为现实。这让文学创作“高山仰止”的状况发生改变,文学生产由专业化转为自主创作的大众化。特别是在利益驱动下,网络写作往往是运笔如飞,恣情快意,顾不得考虑艺术品质和价值导向,失去他律又无以自律的书写,会让粗制滥造的所谓“文学”甚至文字垃圾并陈于网络空间。娱乐至上和过度商业化的传媒语境,可能将弱化创作者应有的责任意识,造成网络写作崇高感的缺失。
面对急剧变化的传媒和时代环境,网络文学需要端正价值导向,关键要处理好两种关系。
一是网络自由与文学担当的关系。网络写作更注重个人经验、即时感受,适于张扬个性、释放创造性,这是互联网的诱人之处,也是网络文学增长迅速、汇聚人气的一个重要原因。网络环境的净化离不开网民的自律与责任,文学写作者更是责无旁贷。网络文学发展到今天,需要用审美担当去证明其自身是一种有作为的文学,是文学发展到数字技术时代的一个有价值的历史节点。相反,如果一味地追求自娱娱人,一味地免责任性,回避社会担当,网络文学应有的价值赋予和功能指向将面临消解的危险。
二是市场导向与艺术追求的关系。要艺术还是要市场,传统观念大多会选择前者,但在网络文学领域却常常认同后者。网络文学是传媒文化市场的产物,是迄今为止产业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文学形态。近年,一批文站对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探索,逐步建构起网络文学以读者为中心的市场机制。尝试打造“全媒体”经营、产业链延伸的商业模式,实现文化资本的利润最大化,已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经济驱动。但由此造成的作品“数量”与“质量”的落差、有“文学”而缺少“文学性”的矛盾,一直是困扰网络文学发展的短板。也许这一矛盾还会在网络文学领域长期存在,但只有认识到这一矛盾的根,获得调节二者关系的自觉性,才有助于问题的克服,帮助网络文学建立正确的意义向度,进而创造网络文学的健康与繁荣。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04月25日,有删改)
【小题1】关于“网络文学的意义指向与价值承载”的内涵,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网络文学有更高期待的同时,也要思考网络文学的意义指向与价值承载。
B.是一种主体表达和文化建构,是承载了传统、蕴含了价值选择的意义赋予。
C.作为一种产品,就应该有责任和义务为我们的社会提供精神“钙质”。
D.要能更好地传递人文理性,彰显时代精神,参与建构时代核心价值观。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面对“零门槛”的网络写作,写手们往往没有限制,不守传统,挥洒自如。
B.网络文学让创作“高山仰止”的状况发生改变,使创作有了自主性、大众性。
C.顾不了艺术品质和价值导向,缺少他律又无自律,导致网络写作泥沙俱下。
D.在娱乐至上和过度商业化的传媒时代环境中,网络文学要端正价值导向。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多么不同,只要它还是文学,就应该通过特定的意义指向和文化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B.网络自由是一种有限度、有担当的自由,网络环境的净化离不开网民的自律与责任,文学写作者更是责无旁贷。
C.近年,一批文站认同市场导向,罔顾艺术标准,逐步构建起以读者为中心的市场机制,已经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经济驱动。
D.只有认识到网络文学市场导向和艺术追求之间的矛盾根,获得调节二者关系的自觉性,才有助于克服困扰网络文学发展的短板问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自信是发自内心的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能力和前途的坚信,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是民族意义上的文化自信。换言之,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是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是在文化层面对本民族自我价值、自我能力和自我发展前景的自觉持守。
文化自信首先表现为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对于自身文化,以及自身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关系的理性把握。就我国而言,对中国精神的光大,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性清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是文化自觉的当代表现,更是文化自信的切实践行。最近二三十年,我们肯定民族文化的价值,对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怀有温情和敬意,对不同学术繁荣时期的价值有深刻认识,对老子、孔子、墨子等一大批思想大家倍加推崇,对浩如烟海的传统典籍进行认真整理和创造性阐发。这些都不是外力强加给我们的,而是积淀于我们内心的价值认同,是对民族文化的价值坚守。这也表明,我们的文化自觉意识日益增强,作为文化自觉最高表现形态的文化自信日益坚定。
文化自信其次表现为自觉的文化批判和价值重构。在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清醒地看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不足,勇于并善于对其进行清理,通过文化批判为新的价值重构创造条件。中国历史上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相互激荡,往往在碰撞中相互吸收甚至相互融合,这中间就包含着文化批判和价值重构。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对专制政治和专制帝王的批判,都是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近代谭谭嗣同、梁启超等希望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拯救中国。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清理、对西方文化合理成分的吸纳,进行新的价值重构,我们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还表现为对民族文化当下状况的充分肯定和对未来前景的满怀信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大并践行中国精神,是我们基本的价值取向。这不仅是价值观自信的表现,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我们坚信文化自信能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摘编自李宗桂《文化自信是强大的精神力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对待民族文化要多些坚守,少些批判。
B.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最高表现形态,二者虽相互关联但是不能够等同。
C.进行新的价值重构,必须以文化批判为基础,对传统文化进行理性清理。
D.文化自信从文化自觉开始,经过文化批判,其终极目的是新的价值重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文化自信的内涵为立论前提,围绕文化自信从三个方面逐层展开论述。
B.文章第二段阐述文化自觉,用对比论证阐明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关系。
C.第三段通过列举事例,阐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包含着文化批判和价值重构。
D.最后一段阐明,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够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族文化的内容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
B.如果不发自内心地整理传统典籍,就谈不上文化自觉,更谈不上文化自信。
C.只要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进行新的价值重构,就能树立文化自信。
D.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自觉的文化批判和新的价值重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从“莫言热”到“阅读热”,关键在“人为”
新华社16日播发《“莫言热”引发中国民众关注自身“阅读危机”》,提出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莫言热”对于推动中国人阅读能起多大作用?对此,莫言本人和一些专家的回答比较消极。
的确,如果只是顺其自然,目前正在兴头上的诸种“莫言热”都会过去: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一购而空的情况随着莫言小说大量印刷终会归于平淡;文化消费市场甚至资本市场不久就会另寻新的炒作题材,不会只在莫言一棵树上吊死;媒体也不会永远在山东高密莫言老家发掘“秘闻”。莫言前去领诺贝尔文学奖是在12月份,等这个新的题材过后,“莫言热”可能就会过去。
阅读对个人而言可以修身养性,又是提升国民人文素养、加强文化传承、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有效途径。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及以色列的60本,成为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靠莫言一人拉动国民阅读水平的提高,无异杯水车薪。
然而,笔者要指出的是,不管是全民体育运动,还是讲求公共卫生、不随手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论是诚信体系建设,还是国民道德素质提高,都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和文明有序的社会必不可少的,但绝不可能自然而然地达到,只有长期推动方能见效。推动全民阅读,也是如此。当下,应当抓住多年少有的莫言得奖所带来的“阅读热”,想方设法,把这个“短热”转化成“长热”,把针对一个人的“快热”,转化成针对更多的作家作品、更宽广领域经典之作的“慢热”。不管是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和个人,都应当有所作为。
在网络信息触手可及的当下,严肃读物的阅读一定要变得十分方便才可能成为更多国民的休闲选项。首先,政府要在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上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在美国、法国甚至在台湾地区,国民所读图书主要来自方便亲切的社区图书馆,不仅借书方便,而且读完之后随手可在他处归还。做好此项建设,需要各级政府投入财力、务实细心、长期坚持。
要让阅读在中国慢慢热起来,离不开众多推动阅读的民间组织的成长和努力,也离不开政府对于读书活动的支持。以对莫言作品十分推崇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为例,他在获得诺奖之前已在日本相当知名,而大大小小的大江健三郎读书会竟拥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公众,这些草根组织不断举办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使相关阅读活动成为不少人的日常精神生活内容。日前,莫言家乡政府放言准备开发莫言故居旅游热线,我们的建议是,不如花功夫长期、多方推动莫言作品的学术研讨和公众阅读。
对于个人来说,阅读其实很简单。只要坚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读一读那久违的人文作品,生活将会变得更充实,人生将会更有意义。
“莫言热”是一种正能量,把这种正能量引入阅读,促进终身学习和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对于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来说,这可能比较费力而不容易见效,但是如果思路正确、方法得当,长期坚持必见成效。
【小题1】下列有关“‘莫言热’引发中国民众关注自身‘阅读危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莫言热”能推动中国人阅读能起多大作用的问题,莫言本人和一些专家持消极态度。
B.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仅靠莫言一人拉动国民阅读水平的提高,无异杯水车薪。
C.阅读犹如全民体育运动,只有长期推动方能见效。
D.“莫言热”是一种正能量,这种正能量能促进终身学习和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莫言得奖所带来的“阅读热”是一个机遇,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和个人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想方设法,把这个“短热”转化成“长热”。
B.在网络信息触手可及的当下,要想让阅读成为更多国民的休闲选项,严肃读物的阅读一定要变得十分方便是其重要的途径。
C.政府的支持和众多民间组织是让阅读在中国慢慢热起来的最根本因素。
D.将“莫言热”作为一种正能量引入阅读之中,虽然比较费力且不容易见效,但是如果思路正确、方法得当,长期坚持必见成效。
【小题3】(小题3)下列不属于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A.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一购而空的情况随着莫言小说大量印刷终会归于平淡,所以作者作者认为“莫言热”是一种“阅读危机”。
B.阅读既可以修身养性,又是提升国民人文素养、加强文化传承、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有效途径,所以作者希望将针对个人的“快热”转化成针对更多的作家作品、更宽广领域经典之作的“慢热”。
C.作者认为,从“莫言热”到“阅读热”,关键在“人为”。
D.作者认为与其在莫言家乡开发莫言故居旅游热线,不如花功夫长期、多方面推动莫言作品的学术研讨和公众阅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汉语应该更自信与乐观
朱凌宇
几日来,大家因为《现代汉语词典》在汉语中加入英语使用的问题,表达了正面的看法,笔者非常赞同,同时也想换几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想法。
据说目前世界上有6000种语言,每两周就至少有一种语言消失,100年后50%至90%的语言便会无影无踪。“汉语纯净论”者可能是基于一种危机感,认为我们若是不捍卫自己的语言,迟早有一天会被其他强势语言替代。然而事实是,当前世界上被最多人使用的语言是汉语,有10亿人以上,其次是英语和西班牙语,各4亿人左右。其它使用较多的还有法语、俄语、孟加拉语、北印度语、阿拉伯语、德语、葡萄牙语、日语等。虽然从影响力上来看,汉语无法与英语相比,但我们至少应该有点自信——大基数的使用人口,给了汉语很强的生命力。
古代由于交通闭塞,人们“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使多种语言产生成为可能。当今世界却正相反,由于交流增加,一方面对大量弱势语言产生毁灭性的破坏,另一方面却又催生了不少能操两三种语言的人。近日就有专家估计,全球双语使用者可能高达50%至75%。以此类推,未来操持多种语言的人只会多,不会少。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乐观地估计出,汉语应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口语对书面语有极大的影响力,甚至最终决定书面语,未来人将不同语言混杂地脱口而出,到被书面语固定下来的情形,将难以避免。
世界语的发明和发展,给出了一个很有趣的启示。1887年波兰眼科医师柴门霍夫博士为了消除国际交往的语言障碍,以印欧语系为基础创立了世界语。然而在风光了一阵子之后,世界语最终没有传播开来。究其原因,乃是因为语言是基于经济、文化而传播的,比如为了做生意赚钱,或为了看电影、听音乐,或为了学习别人的技术,我们才去学习他国的语言,没有这些根基,语言传播的动力就会消失。
也就是说,只要中国能够正常发展,发挥与其人口相称的文化、经济水平,不断加深与各国之间的交流,汉语将自然而然地被发扬光大。
如果再引申一层,让我们把眼光放到1000年之后(如果粗略认为每100年有50%的语言消亡的话,1000年后当只剩下五六种语言),一种崭新的世界语将会因为全球经济文化的融合而诞生。这种新的世界语将完全不同于老的世界语,因为它有传播和发展的动力。此外,与老世界语以印欧语系作基础不同的是,它将很可能是东方语与西方语的结合体,我们可以大胆地预言,它将是由汉语、英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的结合体。这也就是说,未来的语言将最终从混杂走向统一。
汉语中沾染了英语,由诸君看来,明显是更方便有效的,更何况汉语自古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净化汉语就显得迂腐。汉语中沾染了英语,不能简单理解为白纸上沾染了墨点,“塞翁失马”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看上去不那么美妙的东西,往往孕育着美好的萌芽。因此今日争论的矛盾,未尝不是未来新事物的肇端。反过来看,目前汉语已经开始在吸收英语的优点了,后者对前者的优点还未知未觉。这样从时机上来看,到底是谁占了先机?
(摘编自《联合早报》  2012年9月22日)
【小题1】下列有关“汉语应该更自信与乐观”的理由,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是当前世界上被最多的人使用的一种语言,这一点给了汉语很强的生命力。
B.中国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发挥了与人口相称的文化水平,汉语将自然而然地被发扬光大。
C.世界交流增加使不少人能操持多种语言,估计未来汉语应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
D.目前汉语已经开始在吸收英语的优点,在未来东、西方语言结合方面已经占得先机。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今世界大量弱势语言被破坏,据说现有的语言中,每两周就至少有一种语言消失。
B.以印欧语系为基础创立的世界语最终没有传播开来,原因是它缺少语言传播的动力。
C.英语、西班牙语的使用人数虽然不及汉语,但它们所产生的影响力却远远大于汉语。
D.千年后,如果新的世界语诞生,它将是汉语、英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的结合体。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纯净论”者认为,我们若是不捍卫自己的语言,迟早有一天会被其他强势语言替代。
B.口语对书面语有极大影响,未来人脱口而出的混杂语言,将难以避免地被书面语固定下来。
C.据说目前世界上有6000种语言,随着全球文化的融合,未来的语言将最终从混杂走向统一。
D.汉语中沾染了英语,是由汉语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因为汉语自古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