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新生代青年的群体困境有两个特征:一是群体性,二是困扰性。前者指这种困境不是单个人的麻烦,而是很多人的共同体验;后者则是一种焦虑、不安的体验。
媒体对于新生代青年抗伤害能力的担忧成为一种暗示,这种暗示容易让他们对号入座。事实上,和平时代的心理陷阱和误区特别容易让他们受到伤害;而矛盾则是伤害的核心。对他们而言具有矛盾性的环境和后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矛盾,使得新生代青年群体常被迷茫包围。他们在一次次的期待中失望后,很容易就迷失了自己。这样的迷茫使他们减少了对生活的热情。这个时候,他们会抗拒稳定,抗拒大众路线,抗拒一成不变。他们想在抗拒中找到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这样,新生代青年经常处在矛盾当中,他们的性格也充满了矛盾性。
新生代青年群体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和前几代青年的最大不同,就是不习惯竞争。他们不用自小就去争夺父母的关爱,也不用面对一个梨挣扎着是否要让给别人。在他们的初始社会化过程中竞争就已缺席。在继续社会化的时候,由于先天的原因,他们仍不习惯竞争,很怕有人抢自己的东西,很怕被检阅,被评价,被审核。而新生代青年所面临的时代,恰恰又是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国与国、城市与城市、学校与学校都在竞争,何况是刚刚独立的新生代青年?于是蚁族、宅人才会一拨又一拨地出现。
新生代青年群体会间歇性地感觉松散,意志不坚定,无法战胜惰性,做事情常常半途而废,该做的事不能认真去做。他们抗拒坚持。虽然也知道有些事坚持一下更好,但有时候就是做不到。对他们重要的东西,不可能同时拥有,所以总要选。自由的时代,能选有时候反而是一种痛苦。不了解自己的需要,缺乏信念和信心,这都会成为选择的负担。他们知道需要选择他们可以承担的,但面对选择时,他们搞不清可以承担什幺,就会乱了方向。
新生代青年群体的天生优越感和自我否定的矛盾同时存在。一方面那种与生俱的优越感让他们理直气壮地没有信仰,因为没有什么信仰需要他们,也没有什么信仰可以征服他们。他们懂怀疑,懂寻找,懂探索,也懂害怕。另一方面信仰缺失又折射出他们不理解活着的意义,不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不完全遵守社会的规则,然后对自我的肯定不够,容易否定自己的能力。他们在努力避免出错,但想多了就会瞻前顾后,导致不想要的结果。所以在这个年纪,他们会讨厌自己,只是因为他们还不够认识自己。只看到某个特质、某个行为不好的一面,还没翻过看看,就过早地给自己下了个消极的定义。其实真正阻止他们成功,阻止他们幸福的,就是给自己下的这些定义。
和祖辈相比,他们的内部信仰并没有被外部信仰所覆盖,他们有空间也有自由去做自己,所以他们会有更多的自我问题。但这并不是没有信仰。信仰由外部信仰和内部信仰组成,外部信仰具有时代特征,而内部信仰才值得去深深挖掘。他们的内部信仰是在发展中的,需要用更多的人生经历去充实。对于他们说,成长是学会比单纯的相信什么更丰富的去体验的一种经历,当下每一刻的意义会自然组成人生的意义,不一定要早早规定好它。
(《中国青年研究·蚁族、蜗居:新生代青年的群体困境》)
【小题1】下列对于新生代青年性格矛盾性的具体表现举例失当的一项是
A.新生代青年可能会经常这样说,“怎么着,你别以为我是吓大的啊”,语气不仅张扬而且略带挑衅,但同时又不自觉地露出心虚表情。
B.新生代青年可能不会像少年时那样冲动顶撞父母,他们有时会参考父母的意见行动,但内心又会因怀疑自己的选择而感到迷茫。
C.新生代青年虽然注重心灵牛活的充实,但也因为追求心灵充实,反而有时需要体验另一个极端:空虚。所以有时候他们会诉诸互联网。
D.新生代青年渴望证明自己,但可能因找不到合适空间而不得不转向体育运动或者打斗游戏;这样常常容易被人误解为不思进取或颓废。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新生代青年的抗伤害能力使人们担忧,但这种担忧反过又伤害了新生代青年,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期待中失望后,很容易就迷失了自己。
B.独牛子女这一身份注定了新生代青年不习惯竞争,但他们恰恰又处在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这便导致了蚁族、宅人一拨又一拨地出现。
C.因为不知道自己可以承担什么,新生代青年群体会间歇性地感觉松散,常常半途而废,意志不坚定,无法战胜惰性,该做的事不能认真去做。
D.新生代青年信仰的缺失导致他们不理解活着的意义,对自我的肯定不够,从而也容易否定自己,也便阻止了他们去成功,阻止了他们的幸福。
【小题3】你觉得陷入群体困境中的新生代青年应该如何面对世界与未?试联系文本,就其困境中的某一点,结合现实浅要谈谈对策。(4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2-04 03:13: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唐精神对中国艺术的启示
尚辉
汉唐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最伟大的辉煌时代。这个辉煌的时代,不仅奠定了中国的国家版图,而且奠定了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国家文化形态。处于国家鼎盛时代的汉唐美术,是以一种罕有的文化自信,包蕴与融合各种外来文化的美术样式,从而形成了简朴浑厚、刚健质实、恢弘雄壮、雍容华贵的中国艺术典范。
今天,中华民族在历经近代的贫弱与苦难之后,也开始迎来了国家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代。应当说,从汉唐美术文化萃取的汉唐精神对于当代中国美术建设,也无不具有启示意义。20世纪是中华民族从被动到主动学习西方文化的一百年,由此也形成了中国美术在引进、移植、参照与融合外来美术的过程中,开始了中国美术现代性与当代性的历史性转型。西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大众与精英,几乎构成了这百余年来中国美术演进的矛盾运动。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形成了这30余年来中国美术多元多样的艺术生态,但我们在勇于学习、借鉴西方现当代艺术理念的同时,也在思想理论上自觉与不自觉地完全追随欧美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轨迹,用欧美艺术史的演进逻辑来替代对于中国问题的研究与对于中国美术自主发展道路的探索。自信心的缺失,或许是当代中国美术建设的最大症结。自信,既不是盲目的自大,更不是消解自我存在的民族虚无主义和自我矮化的民族自卑,而是以关注整个人类的人文精神为艺术发展的思想内核,像汉唐美术那样在借鉴与整合中创造自己的民族艺术。中国美术的现当代性,只有不断地回到这个民族的元文化中,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这个民族与国家的现当代性的推进支点。
近代以来中国美术的演进经验告诉我们,封闭必然带来思想的僵化,狭隘必然导致文化的扁平。开放与包容,是中国美术借鉴外来艺术、融合创造本土艺术的前提。艺术人类学的原理还告诉我们,文化的单一性发展必然会导致品种的畸形遗传,而横向移植、混合杂交才能促进文化艺术的优选遗传。汉唐美术的精髓,其实就是开放包容的审美文化心态。在当代文明社会,也只有在开放的全球化语境中,才能真正成就中华民族文化与美术的伟大复兴。
汉唐文化对于儒、道、释三大学派的整合,完整地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态。在中国,没有哪个历史阶段能够像其他国家或民族那样被一种宗教信仰所统治,以儒学为经世治用、以道释为心灵栖居的文化崇尚,形成了中国文化内外相补的特征。这种内外互补的文化形态,也决定了中国美术文化的超稳定性,由此而构成的这个民族的文化审美心理也必然是承传与创造的演变结构。这就决定了当代中国美术的演进与发展,即使是以欧美为参照,即使是纳入全球化艺术的外部环境,也仍然是以承传与创造为主体的递进模式,而非剧变式或颠覆式。汉唐文化所形成的这个民族的文化演进模板,还会在不同思想文化的时代进行刷新,但美术文化的结构形态并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更。这意味着中国美术的自主发展与探索,完全可以在汉唐文化的审美结构中找到根据或基因。
总之,中国今天所进行的美术文化的伟大复兴与在世界格局中的份额,都可以在汉唐艺术的精神中获得启发。
(选自《中国艺术报》2014年5月9日)
【小题1】下列关于“当代中国美术”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世纪开始,经过一百多年的主动学习外来美术,中国美术最终完成了现代性与当代性的历史转型。
B.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来,中国美术不再单一发展,而是呈现出开放与包容的气象,艺术生态也多元多样。
C.当代中国美术已充满自信,无论是思想理论还是发展道路的探索,遵循的都是汉唐精神的思想与逻辑。
D.在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国家文化形态下,当代中国美术不能好高骛远着眼全球,才能实现伟大复兴。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唐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奠定了国家版图;整合了儒、释、道三大学派,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态。
B.汉唐文化简朴浑厚、刚健质实、恢弘雄壮、雍容华贵,充满自信,以包容的心态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C.汉唐精神造就了汉唐文化的鼎盛。所谓汉唐精神就是开放与包容,开放包容的审美文化心态是其精髓。
D.汉唐文化以儒为主,以释、道为辅,三者内外互补。这种内外互补的特征,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稳定性。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近百年的民族苦难史与发展史,致使西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大众与精英几乎构成了中国美术演进的矛盾运动。
B.汉唐文化的审美结构是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依据,中国美术的现当代性只有回到汉唐文化中,才能找到推进支点。
C.汉唐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当代中国美术即使学习西欧,其演进与发展模式必然是以传承与创造为主体的渐进模式。
D.汉唐艺术的辉煌表明,中国美术要发展并走向辉煌,就要以文化的自信为其精神的支撑力,放开心态,解放思想。

同类题2

寻找幸福密码
美国总统选战在激烈地进行,过招的双方正忙于向选民们开出更低的失业率、更好的医疗保障、更多的教育机会等“幸福期权”。
要实现这些幸福承诺,需要尽快带领美国经济走出经济危机。面对高达1300万的失业人数,奥巴马和罗姆尼各自打出“经济牌”。奥巴马强调,加强市场监管,对富人增税,实现经济公平;加大基础设施与教育投入,增强竞争力。罗姆尼则提出,减少规章制度,给私营经济部门“松绑”;减税鼓励投资与成功;削减政府福利开支,以应对赤字。
到底是政府宏观调控还是市场自由调节更能创造新的美国梦?奥巴马和罗姆尼正使出浑身解数,让美国人相信,自己掌握了美国社会的幸福密码。
中国也在寻找着幸福密码。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人的幸福感千差万别,让13亿人或者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感觉到幸福,何其艰难。尤其是在巨大的地区差异、城乡差距、阶层差别之下,全社会享有“幸福民生”实在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不是吗?当一些地区高考人数逐年下降、开始笑谈90%甚至可能是100%的高考录取率时,在中西部一些地区,拥挤在高考“独木桥”上的人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当经济发达地区一些家庭对“小胖墩”们营养过剩忧心忡忡时,贫困地区一些孩子为了温饱不得不外出打工;当不少特权阶层在享受公费医疗的盛宴时,仍然有贫困乡民不堪数千元医疗费重压,弃世而去。
中国首部《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用贫富差距正“逼近社会容忍线”,来警示中国社会正面临的系统性风险。这份报告说,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具有3个标志性的阶段特征:人口突破13亿、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城市化率突破50%。而新的社会需求、社会矛盾、社会现象,使得社会系统性风险不断增加。
问题即是答案。中国社会的幸福密码,就是取消这些由于各种各样的发展不均衡、权利不平等而带来的社会差别,让公平正义成为社会价值取向。
我们需要经济的稳定增长,但经济增长解决不了政治问题。好比一辆奔驰的列车,惟有来自社会深层次的改革,才能纠正发展轨道上的偏差。这也是今年国庆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惟如此,中国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经济增长也解决不了社会价值观问题。上个月,央视在全国各地街头锲而不舍地进行着“幸福追问”。“你幸福吗?”“你觉得什么是幸福?”镜头前答案种种,网络上抱怨声声。相信央视记者们是想记录“草根”们平实、简单的幸福,但我们不得不面对“吃地沟油,喝毒奶粉”的尴尬,面对70多岁拾荒老人闻听“幸福”一词时顾左右而言他。
幸福是什么?上周刚刚离世的中西方两位学者对此都有过阐述。一位是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他说,“如果人们仅有的一个理想就是通过获得物质利益而追求个人幸福,那么,人类就是一个渺小的物种”。另一位中国学者南怀瑾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幸福;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
【小题1】下列对于“幸福密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中国的地区差异、城乡差距、阶层差别较大,这与人的幸福感千差万别、让13亿人或者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感觉到幸福十分困难有重要关系。
B.无论是奥巴马的政府宏观调控政策,还是罗姆尼的市场自由调节政策,都力图开出更多的经济上的“幸福期权”,也就是幸福承诺,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者和选票。
C.中美两国都在寻找社会的幸福密码,但这绝非易事。虽然中美国情差异较大,但两国寻找的答案都尚需时日破解,这里不只需要政府的努力。
D.中国社会的幸福密码,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得到维护,包括让贫困地区一些孩子不必为了温饱外出打工,贫困乡民不必因为几千元医疗费付不起而离开人世等。公平正义成为社会价值取向,东西部的差距缩小,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社会正面临着系统性风险,社会价值观也在扭曲,人们面对央视提出的“幸福追问”做出了各色的回答,其中不乏一些令记者也只能是感到无奈的回答。
B.人口突破13亿、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城市化率突破50%,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取得新的成就,同时,人口多、城市化率高等情况带来了新的问题。
C.只有来自社会深层次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当前的地区、城乡、阶层的差异,以及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才可能真正实现。
D.地区的差异在高中教育方面表现为东部地区的升学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中西部地区的升学率却一直保持稳定的趋势,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福密码,是上至政府、下到“草根”们都在追求寻找的事情。有识之士对当今中国出现的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出现不和谐的因素表示了担忧,期望有更有力措施来改变。
B.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有识之士的话语实际上在提醒人类认真对待幸福的问题,不能只从表面上看待这一亘古不变的话题,更深层面的思考不可缺少。
C.政治体制改革有可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降低社会系统性风险,为中国社会的幸福密码提供更有力的解答,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D.霍布斯鲍姆认为如果人类只追求物质享受,那么这种幸福观会让人类失去现有地位。南怀瑾认为国人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这种尖锐对比让国人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微博粉丝”的兴起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受“粉丝”自身心理因素的驱动。美国社会学家卡茨认为: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要。“微博粉丝”的出现也是源于这个群体的特定需求。“微博粉丝”对于名人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 “粉丝”相类似,是为了追逐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和媒体人物等偶像,偶像的身上体现了大众的梦想,并且为大众建构了生活的幻象。“粉丝”通过微博进行信息沟通,不再单纯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名人信息,而是通过类似直接的接触途径为自身带来直接的媒介体验,甚至于对自己产生认同。所以,“粉丝”关注微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满足情感的自我需求,并在名人偶像的形象中找到自我认同。
劳伦斯·克罗斯伯格曾撰文指出:"‘粉丝’对于某些实践与文本的投入使得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情感生活获得某种程度的支配权。这又进一步使他们对新的意义形式、快感及身份进行情感投入以应对新的痛苦、悲现主义、挫败感,异化恐惧及厌倦。”换句话说,“粉丝”对偶像“评论”,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
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虽然不像其他“粉丝”那样狂热,但也是为了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求而成为“粉丝”的。我国几个门户网站微博开通以来,吸引了很多官方机构的入驻,这些微博上的信息无疑为关注它们的“粉丝”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也为“粉丝”节省了购买此类信息的人力和财力。而一些很有休闲娱乐特色的微博也为大众“粉丝”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传统的“粉丝”群体和社团要获得有关“粉丝”客体的信息,通常需由第三方提供,例如借助电视娱乐节目、广播和报纸的娱乐板块,或者是“粉丝”团能够接触到的明星的领导层提供的消息。微博的产生无疑舍弃了第三方这一环节,“粉丝”只需通过关注名人微博,就可以即时接收明星发布的所有消息,甚至可以在明星微博下进行“评论”,这就给“粉丝”创造出一种与名人直接互动交流的错觉。“粉丝”在这种错觉之下认为自己与名人多了一层社会关系,是熟悉的双方的彼此关注。
【小题1】下列对“微博粉丝”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博粉丝”通过关注明星偶像的微博,接收信息或发表评论,可以得到貌似直接交流的其实是建立在心理错觉之上的快感体验。
B.“微博粉丝”精通现代媒体技术,热衷于使用微博、关注微博,以此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
C.“微博粉丝”为应对自己遇到的痛苦、挫败、恐惧等,而把精力投入到微博上,为大众“粉丝”提供谈资.
D.“微博粉丝”希望通过使用微博为自己获取名声和影响力,同时为大众建构生活的幻象。
【小题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对“”粉丝”客体的态度,通常比专门追星的“微博粉丝”要冷静务实。
B.使用微博以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求是“微博粉丝”存在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C.“微博粉丝”和传统“粉丝”都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在追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
D.根据劳伦斯·克罗斯伯格的观点,“粉丝”对偶像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调控自我情感的作用
【小题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目前我国许多官方机构入驻门户网站,开通微博,表明官方己注意利用微博来扩大自身影响,促进社会信息及时发布.
B.“微博粉丝”到某明星的音乐新专辑发布会现场与明星面对面互动交流,有别于传统“粉丝”与偶像的交流方式。
C.与传统“粉丝”相比,“微博粉丝”为明星造势的手段和途径更为多样,他们的力量与作用也会日益受到明星的重视.
D.微博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信息传播与接受方式,它对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会产生一定影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都市“蚁族”要生存更要发展
陶短房
对普遍存在的都市“蚁族”群体,各界存在许多争议。
有些人将他们看作城市秩序的隐患,和城市面貌的不和谐因素,希望“蚁族”尽可能减少、甚至最好消失,他们提出的方案,往往是围绕着这一初衷做文章、下功夫。这些方案或釜底抽薪,从市容整顿等方向入手,减少适合“蚁族”居住的房源;或借力打力,从用工制度、购房购车和劳保、医保、子女入学等方面收紧尺度,让大都市变成对“蚁族”而言“不宜居”的地方;或旁敲侧击,正面鼓励“蚁族”不要“贪恋大都市的繁华”,而应去小城市、内地或家乡一展身手。
“蚁族”为什么要留在大城市?
他们之所以留在大都市,并非因为喜欢动荡、艰苦、背井离乡,更不是觉得大都市的群租屋、地下室、亭子间,会比家乡的故居更舒适、更安逸,他们之所以留下,是因为认识到大城市生活困难多,但机遇也多,并坚信自己的能力、学识和适应性,希望凭借一己之能,一己之力,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世界、新天地里,搏杀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正如“2010年中国蚁族生存报告”所显示的,“蚁族”并不是都市的弱者,他们中许多人年纪轻、学历高,拥有稳定的工作和光明的前景,相较于当地学历相近的同龄人,他们往往有更坚韧的神经,更强的适应力,和更丰富的阅历,对来之不易的机遇也更为珍惜。
很清楚,这样的一群人成为“蚁族”,留在大都市,既不是都市人机遇、生活资料的“窃贼”,也不是伸手乞怜的弱者,而是一些只要给予相对公平的水土、阳光,就可以灿烂开放的优选花朵,是都市社会的生力军。大都市固然给予他们更多的生存、发展机会,他们的存在,却也让大都市得以始终保持人才和社会活力的优选,是都市社会肌体新陈代谢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大都市和“蚁族”,是谁也离不开谁的相互依存关系。
明白了这一点,就该清楚意识到,将“蚁族”软硬兼施地排斥出大都市生活圈,对于“蚁族”而言,是丧失了迅速进入“主竞争圈”的捷径,和快速积累工作、社会和生活阅历的机会,而对大都市而言,则丧失了最可宝贵的社会活力和新陈代谢能力。同样,仅仅从房租、暂住证、民工小学、劳保衔接等方面“照顾”,也是隔靴搔痒。“蚁族”所最关切的,是通过努力获得和“老都市人”平等竞争的进阶之途,是货真价实、名实俱归的“新都市人”身份,他们更关注的,是能否凭本事、努力,获得更好的饭碗。
都市“蚁族”需要生存,更需要发展;大都市社会需要安定、秩序,更需要源头活水和竞争活力。“蚁族”不是大都市的包袱、累赘或市容污染,而是都市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活力源、维生素,想方设法挤走他们,对他们、对大都市,都是损失和浪费,而要留住他们,最重要的并非让他们住上更便宜、更舒服的“蚂蚁窝”,而是要呵护他们的发展空间,让他们的“大都市之梦”可以做下去。
事实上,目前中国沿海大都市的许多重要领域、单位和岗位,“蚁族”都成为中坚力量,各行各业的众多成功者、知名人士,从“蚁族”中通过个人努力和社会机遇脱颖而出的,也大有人在,“蚁族”们的大都市之梦,是通过自己的勤劳、才智,最终摆脱“蚂蚁的命运”,在阳光下尽情舒展。他们所需的并非好一点、便宜一点的“蚁穴”,而是和城里人一样的水土和阳光,是公平的生存、发展机会。
【小题1】下列关于“蚁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蚁族”是指留在大都市里打拼的外来人员群体,他们被有些人当作是城市秩序的隐患和城市面貌的不和谐因素。
B.“蚁族”是都市社会的生力军,只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生存、发展机会,他们就可能成为灿烂开放的优选花朵。
C.“蚁族”的存在,是都市社会肌体新陈代谢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能够使大都市始终保持人才和社会活力的优选。
D.大都市和“蚁族”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目前中国沿海大都市的重要领域、单位和岗位,“蚁族”都成为中坚力量。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人将“蚁族”看作是城市秩序的隐患和城市面貌的不和谐因素,于是他们提出了许多旨在使“蚁族”尽可能减少、甚至消失的方案。
B.“蚁族”被排斥出大都市生活圈,就会使得他们丧失快速积累工作、社会和生活阅历的机会,丧失迅速进入城市“主竞争圈”的捷径。
C.在都市生活中,“蚁族”关注的是通过努力获得和“老都市人”平等竞争的进阶之途,而不是从房租、暂住证、民工小学、劳保衔接等方面“照顾”。
D.“蚁族”是都市源头活水和竞争活力,都市必须处理好“蚁族”的生存、发展和大都市社会安定、秩序之间的关系。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蚁族”减少适合居住的房源,从用工制度、购房购车和劳保、医保、子女入学等方面等加以限制,都说明不少人对都市“蚁族”的存在缺乏正确的认识。
B.因为“蚁族”相信自己能够凭本事、努力,获得更好的饭碗,所以他们反对软硬兼施的将他们排斥出大都市生活圈的做法。
C.赶走“蚁族”,对他们、对大都市,都是损失和浪费,因为他们是都市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活力源、维生素,而不是大都市的包袱、累赘和市容污染。
D.“蚁族”们的都市之梦,是要通过个人努力和勤劳、才智,最终摆脱蚂蚁的命运,所以他们所需的并非仅仅好一点、便宜一点的“蚁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两个字来说,那就是“舍得”;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的形成。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和合文化是一种健全的心态。
B.和合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
C.儒释道三教能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健康心态。
D.儒释道三家精神旨趣不同,可以形成互补。
【小题2】(小题2)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作者认为,“和合”文化是一种健全的心态,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才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和”的状态,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中国哲学可以解决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儒讲“拿得起”,道讲“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小题3】(小题3)传统文化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仅靠一种学说是不可能做到的。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求。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的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