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精进的程序
朱光潜
练习作文,一要不怕模仿,二要不怕修改。多修改,思致愈深入,下笔愈稳妥。自己能看出自己的毛病才算有进步。严格地说,自己要说的话是否从心所欲地说出,只有自己知道,如果有毛病,也只有自己知道最清楚,所以文章请旁人修改不是一件很合理的事。丁敬礼向曹子建说:“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杜工部也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大约文章要做得好,必须经过一番只有自己知道的辛苦,同时必有极谨严的艺术良心,肯严厉地批评自己,虽微疵小失,也不肯轻易放过,须把它修到无疵可指,才能安心。不过这番话对于未脱“疵境”的作者来说恐未免是高调。据我的观察,写作训练欠缺者通常有两种毛病:第一是对于命意用字造句布局没有经验,规模法度不清楚,自己的毛病自己不能看出,明明是不通不妥,自己却以为通妥;其次是容易受虚荣心和兴奋热烈时的幻觉支配,对自己不能作客观的冷静批评,仿佛以为在写的时候既很兴高采烈,那作品就一定是杰作,足以自豪。只有良师益友,才可以医治这两种毛病。所以初学作文的人最好能虚心接受旁人的批评,多请比自己高明的人修改。如果修改的人肯仔细指出毛病,说出应修改的理由,那就可以产生更大的益处。作文如写字,养成纯正的手法不易,丢开恶劣的手法更难。孤陋寡闻的人往往辛苦半生,没有摸上正路,到发现自己所走的路不对时,已悔之太晚,想把“先入为主”的恶习丢开,比走回头路还更难更冤枉。良师益友可以及早指点迷途,引上最平正的路,免得浪费精力。
自己须经过一番揣摩,同时又须有师友指导,一个作者才可以逐渐由“疵境”达到“稳境”。“稳境”是不易达到的境界,却也是平庸的境界。我认识许多前一辈子的人,幼年经过科举的训练,后来借文字“混差事”,对于诗文字画,件件都会,件件都很平稳,可是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他们的毛病就在于成立了一种定型,便老守着那种定型,不求变化。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要想免去这些毛病,必须由稳境重新尝试另一风格。如果太熟,无妨学生硬;如果太平易,无妨学艰深;如果太偏于阴柔,无妨学阳刚。这样,我们很可能地回到另一种“疵境”,再由这种“疵境”进到“稳境”,如此辗转下去,技巧才能逐渐成熟,境界才能逐渐扩大,所谓“醇境”大半都须经过这种“精钢百炼”的功夫才能达到。比如写字,入手习帖的人易于达到“稳境”,可是不易达到很高的境界。稳之后改习唐碑可以更稳,再陆续揣摩六朝碑版和汉隶秦篆以至于金文甲骨文,如果天资人力都没有欠缺,就必定有“大成”的一日。
这一切都是“匠”的范围以内的事,西文所谓“手艺”。要达到只有大艺术家所能达到的“化境”,那就还要在人品学问各方面另下一套更重要的功夫。我已经说过,这是不能谈而且也无用谈的。本文只为初学说法,所以陈义不高,只劝人从基本功夫下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做下去。
(节选自朱光潜《谈文学》)
【小题1】根据文意,对“精进的程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经过自己的一番揣摩和师友的指导,一个作者就有可能从“疵境”达到“稳境”。
B.到达“醇境”需要的时间最长,需要在“疵境”和“稳境”中辗转反复。
C.只有在人品学问各方面另下一套更重要的功夫,才有可能从“稳境”“醇境”进一步达到很少人能达到的“化境”。
D.写文章是一个“精进的程序”,要从基本功夫下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做下去。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本中引用丁敬礼和杜工部的话,是为了说明文章的毛病只有用心的作者自己知道得最清楚。
B.文中画线的两句话,前者是针对“大艺术家”说的,后者才是针对未脱“疵境”的作者说的。
C.作者认为“稳境”其实也是“平庸”的境界,不是“庸”就是“俗”。“庸”是指在成为了一种定型之后,不求变化;“俗”是指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
D.写文章“精进的程序”可分为四步:“疵境”“稳境”“醇境”“化境”。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写作训练欠缺者通常对自己的写作不能做客观的冷静批评,常常自以为是,这样的毛病只有良师益友才可以医治。
B.养成纯正的手法不易,丢开恶劣的手法更难,因此要及早走上最平正的写作之路。
C.写作“精进的程序”其实是一个呈直线上升的过程,但每一步的上升都来之不易。
D.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从一个较大的范围把精进的境界分为两个阶段——“匠人”与“大艺术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2-05 03:59: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中国人心目中,大至天道运行,小如日用器物,深到修身养性,无不以伦理为本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以伦理为出发点和归宿。伦理在中国,内化为修已之道,外化为治人之政,已超出一般意识形态的范畴,形成一系列的社会制度,即礼治秩序,这是礼俗社会的实质。
礼俗本于生活,但礼和俗并不是一回事。古人所谓礼始诸饮食,本于婚,揭示了这一文化形态是从饮食男女的生活习惯中起源的。礼的雏形,成型于氏族社会的祭祖仪式。商代人将其神化。祭祖的重点是祭君主的祖先,只有君主的祖先才能聆听上天的意旨统治人间,并按照与君主血缘的亲疏远近,界定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使得原始的礼注进阶级统治的内容。周代形成系统的典章制度,以嫡长制为中心确立宗法制和分封制,用以维护贵族内部各阶层的特权,包括爵位、权力和衣食住行、日用器物的享用。春秋战国经过“礼崩乐坏”的震荡和孔子、荀子的再造,建构了系统的礼教学说,强调人不学礼,无以立身处世,因此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设立以礼为中心的六艺之教,教育及诲人概以礼为重要内容,使得法定权利与知识教育、道德修养融为一体。
礼制是王朝钦定的器物分配制度。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典章”“律例”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式条文,规范和统御人们的物质生活。所以,礼在中国不仅是道德信仰和思想观念,也是日用消费品分配的准则和人际交往的规范。日用器物对消费者来说兼有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双重价值。早在先秦时期,荀子就为这种分配方式提供了理念:“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有德才有位,有位才有禄,以物可以观位,以德又可量物,道德表现、社会地位与财禄器用相应相称。权力通过日用器物的等级分配,物化为各个阶层生活方式的差异,这是社会模式,也是文化模式,正如司马迁所说,礼能“宰制万物,役使群众”。管天、管物、也管人,这是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高度契合的形态。人称之为“风俗”的,今人称之为“民俗”,这一字之差,表现了中国风俗的特色。“风”,出于《尚书·说命下》:“咸仰朕德,时乃风。”后世解释为“风,教也”。“俗”,郑玄在《周礼注》中释为“土地所生,习也”。所以风俗在汉语的语义中,带有对“俗”进行教化的寓意。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这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帝王不仅要亲自过问风俗民情,委派官吏考察民风民俗,在制定国策时作为重要参照,并由史官载入史册,为后世的治国理政留下治理风俗的经验。
所以,礼与俗,无论就其社会功能还是文化属性来说,分处于国家与民间的不同层次。孔子说“礼失而求诸野”,“礼从宜,使从俗”。有生活才有规范生活的礼,所以俗先于礼,礼本于俗。俗一旦形成为礼,上升为典章制度和道德准则,就具有规范化的功能和强制性的力量,要求对俗进行教化和整合。所以礼虽然起源于俗,却高踞于俗之上,成为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主流,其涵盖面之广,几乎成为中国文化的同义语,而在西方思想史中根本找不到与“礼”相似的语词,这是有别于西方,从中国社会土壤中形成的特有概念,理应成为本土社会文化史的重要概念。
(节选自2014年第19期《文化文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伦理已经深入到国人的心目之中,无论是个人的修身养性,还是治国平天下的治人之道,都以伦理为出发点和归宿。
B.在我国,伦理已经超出一般意识形态的范畴,从日常所用的器物到天道运行都以伦理为本位,它还形成了礼治秩序.
C.古人所谓礼始诸饮食,本于婚,说明饮食男女的生活习惯是礼这一文化形态的发端,这可以追溯到氏族社会的祭祖仪式。
D.商代祭祖以祭祀君主的祖先为重点,根据与君主的血缘关系的远近划定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给礼注入阶级统治的内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礼本源自生活,商代人将礼神化,周代形成系统的典章制度,后来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震荡和孔子、荀子的再造,建构了系统的礼教学说。
B.历代王朝均以“会典”“舆服制”“丧服制”等各式法定条文来规范和统御人们的物质生活,达是将“礼”通过日用消费品的分配和人际的交往体现出来。
C.统治者通过法定条文,来确定日用器物的等级分配,这就把权力差异通过生活方式物化,也就让“礼”管天、管物、也管人,使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高度契合。
D.“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强调道德礼教对立身处世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将知识教育与道德修养融为一体,在今天看来仍然有一定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古代的“风俗”到今天的“民俗”,虽然只是改了一个字,但意义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在古代,“风俗”还含有教化之意,这从《尚书》中可以找到佐证。
B.由于统治者的倡导和规定,日用器物对于中国古代的消费者来说,不只是物质,还含有精神待遇的价值,这是因为统治者从先秦时期的荀子那里找到了理论支撑。
C.礼和俗不是一回事,分处于国家与民间的不同层次;俗先于礼,礼源自俗,但俗一旦形成为礼,就要对俗进行教化和整合,所以礼高踞于俗之上。
D.从风俗中了解自己为政的得失,这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他们亲自过问风俗民情,还派遣官吏考察民风民俗,这样,既为自己制定国策作参照,还为后世留下经验。

同类题2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11分)
智慧之书
余光中
①知识爆炸不一定就是智慧增高。我相信,今人的知识一定胜过古人,但智慧则未必。新知识往往比旧知识丰富、正确,但是真正的智慧却难分新旧。知识,只要收到就行了。智慧却需要再三玩味,反复咀嚼,不断印证。如果一本书愈读愈有味,而所获也愈丰,大概就是智慧之书了。据说《天路历程》的作者班扬,生平只熟读一部书:《圣经》。弥尔顿是基督教的大诗人,当然也熟读《圣经》,不过他更博览群书。其结果,班扬的成就也不比弥尔顿逊色多少。真能善读一本智慧之书的读者,离真理总不会太远,无论知识怎么爆炸也会得鱼忘筌的吧。
②叔本华说:“只要是重要的书,就应该立刻再读一遍。”他所谓的重要的书,正是我所谓的智慧之书。要考验一本书是否不朽,最可靠的试金石当然是时间。古人的经典之作,已经有时间为我们鉴定过了;今人的呢,可以看看是否经得起一读再读。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就我而言,“峨眉山月半轮秋”和“岐王宅里寻常见”,我读了几十年,几百遍了,却并未读厌,所以赵翼的话“至今已觉不新鲜”,是说错了。其实,散文、小说、戏剧甚至各种知识性文章等等,只要是杰作,自然也都耐读。奇怪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遗,却时常一览不尽。相反地,卷帙浩繁、令人读来废寝忘食的许多侦探故事和武侠小说,往往不能引人看第二遍。凡以情节取胜的作品,真相大白之后也就完了。真正好的小说,很少依赖情节。诗最少情节,就连叙事诗的情节,也比小说稀薄,所以诗最耐读。
③朱光潜说他拿到一本新书,往往选翻一两页,如果发现文字不好,就不读下去了。我要买书时,也是如此。这种态度,不能斥为形式主义,因为一个人必须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反之,文字夹杂不清的人,思想一定也混乱。所以文字不好的书,不读也罢。有人立刻会说,文字清楚的书,也有一些浅薄得不值一读。当然不错,可是文字既然清楚,浅薄的内容也就一目了然,无可久遁。倒是偶尔有一些书,文字虽然不够清楚,内容却有其分量,未可一概抹杀。某些哲学家之言便是如此。不过这样的哲学家,我也只能称为有分量的哲学家,无法称为清晰动人的作家。如果有一位哲学家的哲学与唐君毅的相当或相近,而文字却比较清畅,我宁可读他的书,不读唐书。一位作家如果在文字表达上不为读者着想,那就有一点“目无读者”,也就不能怪读者可能“目无作家”了。朱光潜的试金法,颇有道理。
④凡是值得读的智慧之书,都值得精读,而且再三诵读。古人所谓的“一目十行”,只是修辞上的夸张。“一目十行”只有两种情形:一是那本书不值得读,二是那个人不会读书。精读一本书或一篇作品,也有两种情形。一是主动精读,那当然自由得很;二是被迫精读,那就是以该书或该文为评论、翻译或教课的对象。要把一本书论好、译好或教好,怎能不加精读?所以评论家(包括编者、选家、注家)、翻译家、教师等等都是很特殊的读者,被迫的精读者。这种读者一方面为势所迫,只许读通,不许读错,一方面较有专业训练,当然读得更精。经得起这批特殊读者再三精读的书,想必是佳作。经得起他们读上几十年几百年的书,一定成为经典了。普通的读者呢,当然也有他们的影响力,但是往往接受特殊读者的“意见领导”。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班扬与弥尔顿相比,成就并不逊色多少:这说明知识多不一定就意味着智慧高。
B.古人的经典之作可以让人一读再读,不会生厌;“至今已觉不新鲜”一说未必准确。
C.诗歌情节最少,这是诗歌最耐读的根本原因。
D.一个人必须想得清楚,才能写出清楚的文字;文字夹杂不清,一定意味着写作的人思想混乱。
E.被迫精读者因为有专业训练而且“为势所迫”,所以精读能力要比主动精读者更强。
【小题2】对作者所说的“有分量的哲学家”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其人写作,虽有一定的内容,但文字表达却不太清楚。
B.他们思想混乱,因而文字夹杂不清,浅薄得不值一读。
C.他们的作品亦有可取之处,不能一概抹杀。
D.他们称不上“清晰动人的作家”,是因为在文字上有点“目无读者”。
【小题3】从全文看,一本书是否为智慧之书,它的试金石是什么?(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方意象主义者从中国古诗“意象”中,尤其是从唐朝意象诗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在当时的说教和说理诗让庞德感到无比失望的情形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获得了一本中国诗手稿,了解到中国古诗意象之妙。他整理出一本中诗英译集《华夏集》(Cathay)”。书中他强调了翻译中意象保留的重要性。当然,意象派并非完全受中诗的影响,日本俳句及法国印象派也对其有所影响。

中诗“意象”与庞德意象派诗人的“意象”其本质差别无几,即用意象组合来表达情感。以庞德为主的意象派认为意象是诗歌的要素,他们主张在鲜明的感觉中用具体对象来表达诗意,反对空泛的抒情和议论。“呈现一个意象”和“短小精美的形式”是英美意象派的理论主张和诗歌创作的两大特点,而这恰恰是中国唐诗艺术的特征。英美意象派从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唐诗中得到启发,使其理论和创作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

但中西“意象”还是有些许的差别的。我们知道,中国古诗意象经历代诗人发展,已经形成公认的心照不宣的传统。“别来双燕又西飞,无端不寄相思字。”“晓日窥轩双燕语。”综观这些诗句可以看出,“燕子”这一意象起了重要作用,而它们所表达的无非是燕飞人离苦无边,燕归春回人笑颜,或者,他人成双我独单,寂寞伶仃独兴叹。又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以上诗句中“落花”之意象,无非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慨叹,或花落人离苦相思的愁思。

再看英美意象派的意象传意,以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为例。首先,在这首诗中,一个意象“脸庞”叠加在另一个意象“花瓣”之上。它“暗示了现代都市生活的那种易逝感,那种非人格化”。但这种含蓄的意思需要读者从其特别的形式上进行跳跃式的想象才能揭示出来。这种意象的“瞬间性、即逝性”,我们没有看到从今以后,用“花瓣”“脸庞”成为时尚,尽管中国古代也有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之说。庞德也曾说过,意象乃“一瞬间感情与理性的综合体”,在那一瞬间感觉到这些人群中面庞如同湿漉漉树枝上的花瓣,黑与白鲜明对比,不仅突出色彩的鲜艳,也突出都市生活的易逝感。很明显,这与中国传统的意象诗中的博大意象,实乃大相径庭。然而这种创新形式的“意象”也为传统的“意象”注入了新的活力。

英美意象派领袖通过阅读、研究、翻译唐诗,整理出了意象脱节、意象并置、意象叠加三种组合技巧。以中诗《送张四》为例:“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别后冰山月,清猿无断时。”“枫林”“楚水”“山月”“清猿”均是代表离愁别苦的传统意象,它们反复出现在同一首赠别诗中而表现同一个喻意——离别。中国唐诗中这种叠加法,实即将含有某种特定思想感情的递相袭的意象累加复叠,从而提出一个新的意象。英美意象派因缺乏意象艺术的悠久传统,因而中国唐诗中的此类“意象叠加”艺术是他们所没有的,这也是中西诗意象叠加法在内涵上的差别。可见并非唐诗意象组合的全部精华都可以被英美意象派诗人发现并学习。

【小题1】下列对引用的中西诗歌的评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家”“亭台”“花”就属意象叠加,共同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几个带修饰语的名词性意象,描绘出苍茫、凄凉、萧瑟的秋天的景象,均与作者流落天涯、心境凄凉的情思吻合。
C.“春花秋月何时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有阴晴圆缺”等诗歌中月之表示孤独、哀怨和思乡思亲等心绪就显示了中国诗歌意象的稳定性。
D.庞德《诗章》第49章中:“雨,荒江,旅人。冻云,闪电;豪雨,暮天。小舟中孤灯。芦苇沉重,低垂。竹林萧萧,似在泣诉。”意象并置,内涵与中国诗的意象叠加差别不大。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别来双燕又西飞,无端不寄相思字”中飞燕显然是寓喻了情思的主体——一对相恋的有情人;突出燕子双飞,即是为了反衬离别相思的孤独愁苦。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花落、燕归虽是眼前景,但它们的内涵广泛,意境深刻,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
C.作者在文中以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中的几个意象为例,得出了西方意象与中国传统的博大意象大相径庭,远不如中国诗歌意象美的结论。
D.作者认为英美意象派的诗歌中,如“脸庞”和“花瓣”之类的意象叠加所代表的含蓄的意思,往往具有瞬时性、即时性的特点,不大容易形成某种传统意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西方意象主义者从中国古诗“意象”中,尤其是唐朝意象诗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所以说西方意象派的形成,完全是受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B.庞德意象派诗人的“意象”本质与中国传统诗歌中意象的本质差别比较小,都是运用意象组合来表达情感。
C.以庞德为主的意象派也认为意象是诗歌的要素,他们主张在鲜明的感觉中用具体对象来表达诗歌的情意。
D.当庞德对当时流行的布道说教及直接空洞的诗歌感情抒发感到无比失望的情形下,他从中国古典的诗歌宝库中获得了丰富的营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制造业发展之初,虽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经济总量在全世界的占比微不足道,落后的社会生产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民族复兴、人民富裕的理想和现实巨大的差距面前,强烈的“危机感”很容易催生单纯追求GDP的发展观念,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取得广泛共识,从而为经济建设树立明确清晰的奋斗目标,凝聚力量,果敢行动。

以“GDP挂帅”为集中体现的发展观念,现在已经不能很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了。十九大报告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来概括当前我们经历的历史性转变,“发展”的内涵在这里已然从“富起来”转变为“强起来”,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同时还有环境保护、创新能力、科技与文化等很多方面。“强”是多维度的,需要综合考量,无法把各个维度的“强”通过“加总”成一个“数”,来理解和测度整体的“强”。

新发展观不再能“化简”“还原”成某个单一维度。在产业发展领域,这种单一维度的观念在更深的层次上,有时表现在关于产业发展进程所谓“一般规律”的认知中。自蒸汽机发明并广泛应用于生产从而开启了现代工业以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带来了数次被称作“产业革命”的生产大发展。每一次生产大发展都使社会生产达到了一个之前历史上无法企及的新高度,并且广泛而深远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那些关于产业发展的宏观叙事里,这些显而易见的生产力成就被人们与“一般化”“普适化”的道路连接起来了。这条路上有大的“驿站”,也有小的“台阶”,发达国家一路走来,后发国家的产业发展就是在这条路上“拾级而上”。这种对产业发展“规律”的“专断论”认知的危险在于,它提供了一把“尺子”,用来“客观”地评判产业体系和企业的“先进”或“落后”,从而给人为的调整和干预提供“进步”的理由和依据。实际上,这些关于产业发展的“规律”是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经验总结的“后见之明”,忽略了不同国家禀赋的不同,忽略了不同国家产业发展过程中内外历史条件的差异。

我们认为新产业革命是指向未来的,它的路径未定,不同的经济体都要探索、寻找属于自己的合适路径。不仅如此,新产业革命所要到达的目的地的特征也是开放的,充满意想不到的可能。没有谁能够完全清晰地描绘未来的情景,又怎么能够笃定地认为未来企业就是某个据说代表未来的“标杆”企业整齐划一的复制呢?

(摘编自杨斌《中国制造业从“大”到“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发展观?》)

【小题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强烈的“危机感”容易催生单一维度的发展观念。
B.根据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我们不仅要关心经济的增长,也要关注环保、创新等。
C.新发展观否定了产业发展领域中单一维度的观念,以及产业发展进程中的规律。
D.新产业革命的终极形态存在不确定性,不同经济体新产业革命路径也不尽相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当时落后的社会生产为立论前提,论证了单纯追求GDP具有时代必然性。
B.文章认为“强起来”无法仪用“数”来理解和测度,以此阐释了发展内涵改变的原因。
C.文章提出新发展观后,接着分析“一般规律”的,进而说明后者不具备普适性。
D.文章论述新产业革命时采用道理论证的方法,指出未来企业发展存在多种可能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蒸汽机的发明直接开启了现代工业,之后的每次产业革命都深刻改变了人类生活。
B.如果将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发展道路视为各国必由之路,就会在认知上导致“专断论”。
C.后发国家根据本国特点,依循历次产业革命的内在规律,必然能够迎来新产业革命。
D.评判产业体系实际上并不存在客观标准,不应当人为地调整和干预未来产业体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月中旬的加利福尼亚州约塞米蒂国家公园成为自然摄影师蜂拥而至的一个所在。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将短暂而壮观的“火瀑布”景象永远定格在镜头中。日落时分,当太阳处于适当位置,约塞米蒂国家公园便会出现绚烂的“火瀑布”奇景,水流好似炙热的熔岩一样,从埃尔卡皮坦山陡峭的花岗岩崖面飞奔而下。为了捕捉下这一奇景,摄影师除了需要耐性外,还需要天气足够配合。
“火瀑布”奇景指的就是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马尾瀑布由夕阳照射在奔流的瀑布上形成的一种视觉奇观。1973年,已故著名摄影师加伦·罗威尔首次拍到“火瀑布”的彩色照片。自此,每年前往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摄影师越来越多。为了能够捕捉下这一视觉奇观,他们必须祈祷出现晴朗的天空,否则梦想就会化为泡影。《约塞米蒂摄影指南》作者迈克尔·弗莱表示:“马尾瀑布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瀑布,我不知道世界其他地方是否还存在类似瀑布。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独特的地质构造让马尾瀑布能够在适当条件下化身为美丽的‘火瀑布’。”
40年前,摄影师只能在约塞米蒂国家公园拍摄到人造“火瀑布”。夏季的夜晚,人们将燃烧的余烬推下附近的冰川点悬崖,让奔流的马尾瀑布呈现出火花四溅的景象。拍摄“火瀑布”需要具备方方面面的知识,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和几何学。拍摄前,摄影师必须找到合适的拍摄地点,考虑地球轨道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同时还要敲定最佳的拍摄时间。他们一直在寻找最低的光照角度,此时的阳光能够为马尾瀑布染成彩虹色。
黄昏时分,马尾瀑布后边的花岗岩反射阳光,形成“火瀑布”奇观。这种奇观每年都会出现,大约两周后消失,颜色的亮度每年都不同。身为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安瑟·亚当斯艺廊摄影指导的弗莱说:“如果找到合适的角度,你能够拍到令人吃惊的金黄色或者红橙色。”
拍摄完美的“火瀑布”既需要运气,也需要找准时机和大自然的配合。马尾瀑布从埃尔卡皮坦山东部的山峰奔流而下,只有冬季和春季的降雪和降雨量充足时才会出现。2012年的降水量较少,但专家们表示马尾瀑布并不需要很多水便可被夕阳“点燃”。与降水相比,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西南地平线必须非常晴朗。2月是一年中暴风云较为频繁的月份,经常遮住太阳。
在所有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马尾瀑布便成为瀑布家族的超级明星,让优胜美地瀑布和新娘面纱瀑布羡慕不已。马尾瀑布是世界上最高的自由落体瀑布之一,流水撞到花岗岩时的落差达到457米,而后又下落152米。“火瀑布”在黄昏前后出现,可持续大约两分钟。埃尔卡皮坦山东部的主路是最佳的观赏地点,摄影师经主路进出约塞米蒂谷。
最近的风暴和降雪让马尾瀑布“复活”。约塞米蒂公园的官员希望瀑布奔流的景象能够一直持续到2月24日。通常情况下,2月24日是能够看到“火瀑布”的最后一天。
【小题1】下列对“火瀑布”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日落时分,当太阳处于适当位置,水流好似炙热的熔岩一样,从埃尔卡皮坦山陡峭的花岗岩崖面飞奔而下。
B.“火瀑布”奇景指的就是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马尾瀑布,由夕阳照射在奔流的瀑布上形成的一种视觉奇观。
C.每年都会出现,大约两周后消失,颜色的亮度每年都不同。如果找到合适的角度,能够拍到令人吃惊的金黄色或者红橙色。
D.马尾瀑布是世界上最高的自由落体瀑布之一,流水撞到花岗岩时的落差达到457米,而后又下落152米。
【小题2】下列对“火瀑布”形成条件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马尾瀑布从埃尔卡皮坦山东部的山峰奔流而下,季节是一个重要条件,只有冬季和春季的降雪和降雨量充足时才可能出现。
B.夏季的夜晚,人们将燃烧的余烬推下附近的冰川点悬崖,让奔流的马尾瀑布呈现出火花四溅的景象。
C.降水是“火瀑布”形成的另一个重要条件,但专家们表示马尾瀑布并不需要很多水便可被夕阳“点燃”。
D.与降水相比,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西南地平线必须非常晴朗。但2月是一年中暴风云较为频繁的月份,经常遮住太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尾瀑布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瀑布,世界其他地方没有类似瀑布。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独特的地质构造让马尾瀑布能够在适当条件下化身为美丽的“火瀑布”。
B.拍摄人造“火瀑布”需要具备很多知识,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和几何学。拍摄前,摄影师必须找到合适的拍摄地点,考虑地球轨道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同时还要敲定最佳的拍摄时间。
C.当季节、水量、天气等所有条件都具备时,马尾瀑布便成为瀑布家族的超级明星,让优胜美地瀑布和新娘面纱瀑布羡慕不已。
D.最近的风暴和降雪让马尾瀑布“复活”。约塞米蒂公园的官员希望瀑布奔流的景象能够一直持续到2月24日。幸运的话,如果冬季降雪量充沛,12月份还有看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