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我国古代的士人阶层,或置产、或传学、或立德、或垂训,为“使子弟佳”大费苦心,诉诸文字,便形成了丰厚的“家训”遗产。
最早成系统的“家训”之作,当推东汉著名学者班昭的《女诫》。该书提出了妇女的“四行”,即德、言、容、功,并解释说:“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这就是后世备受批判的“四德”了。其实平心而论,这“四德”在它的时代背景,并不显得苛刻;甚至大部分仍然切合当今社会对女性的一般期待,比动辄以“女汉子” “吃货”自居的怪风,不知雅正多少。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女性不妨看看《女诫》,择其善者而从之。须知女性对家风的养成,作用恐怕要大于男性。
《颜氏家训》一般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家训”著作,作者颜之推。内容分为子弟教育、家庭关系、道德修养、为人处世、讨论学问等方方面面。其论教子:“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谈学习经验,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他举自己的例子:“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总之,谆谆善诱,论理通达,常举所知所见之事以为例证,足见其用心之敦厚,我们学其事理,更可学其敦厚。
《了凡四训》在“家训”类著作中知名度最高,充满了正能量。其作者袁黄,号了凡,幼逢异人,算定某年应某试、得第几、任何官、某岁寿终、竟无子嗣,因为一一效验,所以便安分守己,不多贪求。一日拜访云谷禅师,云谷笑其只是个“凡夫”,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又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从此之后,了凡行善积德,终于赢得了升官、延寿、得子等等诸多福报。佛教的因果观于世道人心的警戒与鼓励作用,不知世间何物可以比拟。即退一步不讲因果,了凡先生信命而不为命数所限、勇猛精进的精神,真足以振奋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真足以开拓万古心胸!这最后一段话,真能荡人心魄,使人勇猛精进!
时至今日,“家训”“家教”“家风”的缺失,造成某些年轻人无所敬畏,没有规矩。其实,个人性格、行为习惯、思维模式都是在家庭中养成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之下,我们倡导“家训”“家风”“家教”,绝不是提倡以“家庭” “伦理”的“道义责任”,去侵犯公民的权利,去绑架家庭成员的生活,而是要告诫民众:我们迫切需要的德性、教养、规矩,的确要以家庭为最重要的养成之所!这也是读“家训”、立“家教”、养“家风”的主旨所在!
(摘编自池玉玺《谈谈我国的几本重要“家训”》)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的士人阶层,为“使子弟佳”付出种种努力,可谓大费苦心,训诫诉诸文字,便形成了丰厚的“家训”遗产。
B.“妇德”并不强求才明绝异,而是重在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妇功,也不苛求工巧过人,而是强调专心纺绩,洁齐酒食。
C.其实平心而论,“四德”不仅在它的时代背景下,并不显得苛刻,而且大部分仍然切合当今社会人们对他人的一般期待。
D.妇女解放不代表妇女放纵,动辄以“女汉子”“吃货”自居的做派,与备受批判的“四德”比起来,实在有失雅正。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父母对子女该禁止的就要禁止,该诃责就要诃责,否则子女将养成骄纵的坏习惯,及至长大,他们的德行也就败坏了。
B.颜之推常举所知所见之事以为例证,在子弟教育、家庭关系、道德修养、为人处世、讨论学问等方方面面,体现敦厚的事理。
C.云谷禅师告诉了凡:只有凡人才有“数”,极善之人与极恶之人,“数”皆拘他不定。这是想激励了凡做极善之人,改变命数。
D.“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一段话闪耀古今,无论何时读起来,都能荡人心魄,使人勇猛精进。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性对家风的养成,作用恐怕要大于男性,所以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女性看看《女诫》,择其善者而从之,是很有必要的。
B.《颜氏家训》中出现《灵光殿赋》的记述,了凡先生受到云谷禅师的点化,这都从某种意义上表明佛教的因果观于世道人心有重要的警戒与鼓励作用。
C.时至今日,一些败坏社会风气的“官二代”“富二代”着实让人痛心,这与 “家训”“家教”“家风”的缺失不无关系。
D.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之下,我们重读经典家训,是为了告诫民众:我们迫切需要的德性、教养、规矩,的确要以家庭为最重要的养成之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20 11:13: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从众所周知的 p2p、众筹,到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支付宝、微信支付,再到目前比较流行的网络消费金融等,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相比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是“智能金融”,是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新业态金融”,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大数据为依据的一种新型的信贷模式,其不仅具有投资门槛低、 交易成本低、投融资便捷等优点,而且还可以利用大数据为客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打破了传统金融的垄断,并成为传统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促进了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资金的有效流动,为小微企业、普通民众的投融资打开了一扇窗,有利于实现普惠金融。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互联网金融“数字化”“虚拟化”“线上运作”的特征使其在交易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网络系统不安全、信息不对称、违约成本低等问题,再加上金融逐利的特性,容易产生道德风险。比如,在支付、理财和融资三大领域发生的资金挪用、个人信息泄露等现象就是道德失范的表现。互联网金融的道德风险威胁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很难通过正规的法律途径来消除,金融伦理作为调整和规范互联网金融秩序的一种方式,其基础性作用理应得到重视。所以,要做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维护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就需要构建公平、诚信、互惠的互联网金融伦理。
公平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促进了金融资源的公平配置,但其自身的发展也要有公平的环境。只有在一个公平的金融市场中,人们才会遵守市场秩序;只有在一个众人遵守的市场秩序中, 那些伦理缺失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和企业才会被市场淘汰。所以, 公平的互联网金融伦理不仅能够保障个人利益的实现, 也能有效防范损害他人利益等问题的发生, 从而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诚信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中, 所有的交易行为都依托于特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而平台和数据只掌握在互联网金融企业手中, 投资方与融资方之间信息不对称, 投资方很难了解自己投入资金的去向,投资决策完全基于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任。因此, 要获得投资方的信任, 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具备良好的信誉。融资方要想从平台融得资金, 除了经济实力之外, 也必须依靠诚信。依靠诚信, 互联网金融企业获得投资资金, 融资方取得融资资金, 资金不断流动, 创造利润。只有这样, 互联网金融企业才能够持续生存发展。
互惠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原则。金融的本质是资金的逐利,互联网金融亦如此。人人皆为“利”来, 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如果使用不正当或不合理的手段, 损害了投资方的利益, 不仅投资方会因不信任而收回投资,而且互联网金融企业还要接受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遆责, 这种情况下的违约成本相当巨大。所以,必须建立互惠的互联网金融伦理, 促使企业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顾及他人利益, 做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 年11月28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智能金融”的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新业态金融”。
B.传统金融没有像互联网金融那样,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C.互联网金融“数字化”“虚拟化”等特征,加上金融逐利的特性,容易产生道德风险。
D.投资方与融资方之间信息不对称,是互联网金融业务强调诚信的一个原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从互联网金融的具体形式出发,用对比论证比较了它与传统金融的利弊。
B.文章从辩证的角度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指出构建互联网金融伦理的重要性
C.文章从保障、基础和原则三方面指出, 要想使互联网金融持续发展,应做到公平、诚信、互惠。
D.文章在论证“构建互联网金融伦理是必要的”这一观点时,采用总分结构,结构清晰条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信贷模式,互联网金融必将取代传统金融行业。
B.互联网金融虽然也隐藏着不少风险,但从发展来看,鼓励创新应该优先于防控风险。
C.在追求公平的金融市场中伦理缺失的企业被市场淘汰才不会出现“劣币逐良币”的现象。
D.现阶段的金融道德风险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将来应将法律约束与道德自律结合起来。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志怪与传奇

①中国古代的文言短篇小说,由于受古代相当驳杂的小说观念的影响,无论从内容或形式看,范围都是十分广泛的。我们通常所称的笔记小说,内容广博,篇幅短小,形式活泼,手法自由,是其基本特色。但在文言短篇小说中作为主体和正宗的,则是志怪和传奇。志怪和传奇,既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同时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形式体制。它们之间的差别,表现在题材和形式上但又不仅仅表现在题材和形式上。志怪以写神鬼妖异之事为主要内容,传奇虽也传写奇事,甚至在某些作品中(尤其是唐代的早期传奇)也有涉及神鬼精怪的,但却以反映社会人事为主。志怪一般篇幅比较短小,常见的多是一二百字、二三百字,有人物(神鬼乃是幻化的人物),但多数缺少性格,形象也缺乏社会内涵;情节比较简单,没有充分的艺术空间来容纳丰富的场面细节描写。传奇则一般敷演为上千字或几千字的规模,情节曲折完整,人物性格鲜明,而且有较丰富的社会内涵。更重要的差别还在于:由于作者创作指导思想的不同而产生的作品性质的不同。

②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与产生于同一时期的志人小说一样,都没有脱离史的性质。尽管作品所记的神鬼怪异之事本属子虚乌有,但作者却把它们当作跟社会人事一样真实存在的事情来记录,谈不上艺术加工和艺术概括。早期志怪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干宝,在他的《搜神记序》中,就特别强调志怪小说的史的性质,并明确申言《搜神记》的写作目的在“发明神道之不诬”。“不诬”就是真实存在的。这样的认识,不单单反映出作者有神鬼迷信的思想,更重要的还说明了,指导作家写作的是史家的意识,而不是小说家的意识。他所追求的不是通过艺术的想象和虚构来对生活进行艺术概括,而是力求“使事不二迹,言无异途,然后为信”(《搜神记序》)。他把志怪小说当作“信史”来写,虽然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那样去追求。尽管当今的小说史研究家们都把《搜神记》的作者干宝当作中国早期小说的代表作家来论述,但他本人在写作的当时却是把自己当做史家来看待和要求的。在他的心目中,写作《搜神记》和撰史,同是忠实的记录,在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到唐代,情况就有了很大的变化。传奇作者的小说家意识绝对地压倒了史家的意识,这样唐代传奇就与史分手而成为真正成熟的小说。这一点明代的胡应麟看得很清楚,他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卷三十七《二酉缀遗》下)虽然他并不肯定“幻设语”,但十分敏锐并且正确地指出了这是唐代传奇不同于以前志怪小说的显著特征。

【小题1】第①段说,志怪和传奇“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这“两个不同阶段”所处的朝代分别是_____和_____。
【小题2】根据第①段的内容,概括志怪与传奇在题材和形式上的差别(总共不超过70字)。
(1)志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传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第②段的内容,解释“史家的意识”和“小说家的意识”在文中的含义。
(1)“史家的意识”是__________的意识;(2)“小说家的意识”是_____________的意识。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主体和正宗,志怪与传奇之间有许多共同点,同时又有许多区别。
B.志怪与传奇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们的性质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于作者的创作观念不同造成的。
C.《搜神记》是早期志怪小说的杰出代表,但严格说来,它其中的作品还算不上真正成熟的小说。
D.当今的小说史研究家们错误地把干宝当作中国早期小说的代表作家,他们甚至还不如明代的胡应麟对问题看得清楚。
E.中国古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广博,形式多样,志怪与传奇是其中的两种重要形式。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各题。

思想的空间

①思想需要空间,这是我在多年阅读以后忽然领悟的道理。尽管孔夫子早已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叔本华也教导我们“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但背名言是一回事,明晰其中的道理又是一回事。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真的感到了为信息所驱使、所淹没的苦恼;读也读不完的书,看也看不完的报,使我们整天手不释卷,疲于奔命,依然欠下一屁股书债。望着日渐膨胀的书柜,总有几分莫名的惭愧和惆怅。虽说有些书本来是为了收藏的,但藏而不读的书正如存而不用的钞票,到底是一种资源,还是一种浪费呢?
②我们时时为此苦恼着。
③作为思想的载体,信息是无形的财富,是战略的资源。□
④如今的时代号称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即使是在信息不甚发达的中国,每天也有两千多份报纸、上百种图书在印刷机上滚动,单是长篇小说,据说就已达日产两部的速度。不要说读,哪怕翻一翻,恐怕也要加快速度才行。大大小小的电视台,更是如凶猛的怪兽,时时考验着我们抵御诱惑的能力。更不要说小小寰宇正日益成为地球村,密密麻麻的因特网,打鱼似地将我们一网打尽,使我们只能在既广大又狭小的空间里挣扎。久而久之,我们不再是一株会思想的芦苇,而成为一只地道的网虫。
⑤信息时代造就了批量的信息傻瓜。他们无所不知,又一无所知。在电视机前打瞌睡、在报纸缝里觅趣闻,是这一代“文化人”常见的姿态。他们看起来倒也刻苦,但有点像伊索笔下那只犹豫不决的驴子;从一堆草料跑到另一堆草料,不知究竟先吃哪一堆更好。不同的是,那只可怜的驴子死在选择的不确定上,而我们多半要死在无力消化上。或者说,我们的肉体虽然没有被信息撑死,但精神早已丧失,与死去又有多少差别呢?
⑥英国路透社下属的一家公司,对1300名欧洲各国的企业经理进行调查,有40%以上的被调查者承认,由于每天要处理的信息超过他们分析和处理能力,使他们的决策效率受到影响。调查人员认为,目前收集不少信息所耗费的成本已经超过了信息本身的价值。据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测算,许多企业花费昂贵代价建立起来的数据库,只有7%真正派上了用场。仅在英国由于信息过剩导致的工作效率下降,每年就要浪费3000万个工作日,折算下来,相当于3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使得信息采集与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水平。据统计,近30年来,人类生产的信息已超过过去5000年的信息生产总和。汹涌而来的信息让人无所适从。信息上瘾与信息过剩现象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在提供机会的同时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一法国信息专家罗斯奈呼吁,要像节制午餐一样进行“信息节食”,使自己真正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它的俘虏。
⑧苏格拉底说过,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想套用一句:未经思考的阅读是没有意义的。美国人从今年4月22日开始发起“一周不看电视”运动,迅速得到31个州的美国医生协会、小学校长协会、教师联盟等团体的广泛声援。我以为,不仅电视可以拒绝,过多的低质量的报纸可以拒绝,甚至大量泛滥的普通书籍也完全可以拒绝。吾生有涯,而学也无涯,怎能让思想和生命在低俗的阅读中消解和浪费?没有思想,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的未来。给思想留下空间,就是给创造留下空间,就是给我们的未来留下希望。
【小题1】第①段中作者“惭愧和惆怅”的原因是指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③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思想的屋宇如果被功名利禄的算计充斥
②但财富的巨大诱惑常常让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过分膨胀的资源有时也会变成过重的负担
③结果大概也只能走到思想的反面
④当然失去了思考的余地
⑤思想的空间如果为各种杂多的信息霸占,使头脑和世事之间没有丝毫的距离
A.⑤④①③②B.①③②⑤④C.②①④⑤③D.②⑤③①④
【小题3】第④段作者分析“中国”的现状的原因
【小题4】下面对第⑤和第⑦段中划线词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傻瓜”指占有大量信息却不知何为有效信息,看似无所不知实际一无所知的人。
B.“文化人”有嘲讽意味,是品位低俗“在电视机前打瞌睡、在报纸缝里觅趣闻”之人。
C.“犹豫不决的驴子”是指在多元信息选择面前无所适从、无力消化,精神沦丧之人。
D.“信息节食”指虽然身处信息爆炸时代,但不为所累,断然拒绝、超然局外的言行。
【小题5】从议论逐层展开的角度,概述本文的行文思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差序格局

费孝通

西洋社会有些像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适,因为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我用这譬喻是想使我们具体一些地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活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家庭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俗语“一表三千里”,就是这意思。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这是生活上的互助。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节选自《乡土中国》,首次出版于1948年,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洋社会中,一个个的团体往往由若干人组成,团体内外的人有清晰的界限。
B.“家”在西洋社会是界限分明的团体,而在我们传统社会则是范围不定的概念。
C.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活动的关系圈是并不相同的。
D.乡土中国中的社会关系以“己”为中心,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则没有这一特点。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洋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是团体格局。在团体里的人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没有分别的,同时,一个人可以参加几个团体。
B.在我们乡土社会,人和人的关系是差序格局。每个人以己为圈子的中心,与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人群发生或厚或薄的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具有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但就以亲属关系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网络来说,每个中心的“己”则是不同的。
D.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的差序格局,让基于地缘关系的邻里范围大小随着圈子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发生伸缩变化,界限模糊不清。
【小题3】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不仅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借鉴,而且也早已经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
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采用木构架结构的优点很多。这种结构能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的不同随意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度,选取合适的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木构架结构使得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这也是木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还有,木框架也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型殿阁楼台,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三是“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的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此外,由这种木构架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斗拱”。斗拱的位置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而成,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又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斗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也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材料二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既然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烙印。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就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和等级观念。
中国传统建筑一直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从古代众多建筑物中不难看出,我国古代建筑物多基于合适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修建的,充分体现了就地取材的特点。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大多是土、木、石,这些材料本身就是取于大自然,砖、瓦虽然是烧制而成,但成分仍是黏土。因此,运用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修建成的建筑物与自然环境是融合的。人居环境不仅是指建筑本身,还应包括这个建筑内外空间及其周围自然环境。中国传统建筑坚持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即以人体尺度为原则,既要求“大壮”,又要“适形”,建筑高度和空间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具有初级的人体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宫、寺庙等建筑,也常用小尺度的“院”不断有规律的衍生来产生雄伟的建筑群。而且建筑造型和高度还会考虑周边环境,通过跟自然的借用,使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
传统建筑的颜色与封建等级有着紧密的联系,决不能简单地把颜色看作建筑的装饰手段。先秦的礼制规定:帝王的宫殿柱子为红色,诸侯的为黑色,大夫的为青色,士的为黄色。五行学说流行后,建筑中常常以青、赤、黄、白、黑象征五行。黄色在五行学说中居于最中间,因此象征了统领四方的中心,在唐朝后作为帝王的专用颜色。明清时期装饰色彩的等级也有明文规定,青、赤、黄为统治阶级专用色,仅能用于宫殿、寺庙等建筑,如紫禁城就采用黄色琉璃瓦、红色墙体,檐下为青绿色的彩绘。百姓民居则只能使用灰色的砖瓦,木构件也要保留原色,不得施以彩绘。帝王贵族一般都回避白色,只有老百姓的房屋以白色涂墙。
材料三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体现了“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的建筑理念,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中国馆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国家馆由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组成;地区馆由地下一层、地上一层组成。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形似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斗拱,但对传统的斗拱造型有了大胆的革新,传统的曲线设计被拉直,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建筑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而主体四周外露的梁头和屋顶平台纵横交错的建筑梁架,演绎了中国古代营造法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元素和建筑形态要素的当代传承,体现了技术美与艺术美的统一。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还构成了一个“福荫庇护”的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中国馆充分利用象征隐喻的表现手法,造型简洁,雕塑感强。国家馆是由四组巨柱托起的倒金字塔型主体建筑,从远处眺望或在下面仰视,很像一个古代的“冠帽”、一个储存谷物的“仓”,故被誉为“东方之冠”、“天下粮仓”。地区馆屋顶有“新九洲清晏”的花园,依地势和气候布置“田”、“泽”、“渔”、“脊”、“林”、“甸”、“壑”、“漠”八类中国典型地貌景观,呈半月形围在“东方之冠”的周围,将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共同融在一起。总建筑师何镜堂院士说,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为“天”,如同雕塑高耸于上,宛如天下粮仓; 地区馆为“地”,如同基座延展于下,寓意福泽神州、富庶四方。
“东方之冠”自上而下,体现刚性,传达力量感和权威感; 而建筑表面镌刻着中国古代叠篆文字的地区馆,传递着二十四节气的人文地理信息,也体现了“开放、柔性、亲民”的国家形象,向人们展现着热情欢迎、包容接纳的姿态。而以大面积的“中国红”———“故宫红”作为建筑物的主色调,色彩夺目且沉稳大气,象征着中华民族“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易被世界理解和接受。
中国馆向世人展现了完整统一的空间艺术,从外观到内部的布局设计,既突出了中国元素和中国特色,又融合了现代设计理念。
【小题1】下列不属于木构架结构优点的一项是
A.便于施工B.便于维护C.安全廉价D.就地取材
【小题2】下列木架结构图属于“井干式”的一项是
A.     B.
C.
【小题3】下列关于“斗拱”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斗形和弓形的两块木料组成的构件。
B.形状下小上大,逐层向外挑出。
C.兼有实用性和装饰性,且做法多样。
D.明清后斗拱逐渐失去实用作用。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不符合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项是
A.建筑材料直接或间接从大自然中就地取材。
B.建筑内部空间适合人居住即可,不一味追求高大。
C.建筑外观讲究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
D.建筑群追求建筑空间和高度的雄伟。
【小题5】下列文句没有体现材料二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项是
A.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王勃《滕王阁序》)
B.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杜牧《阿房宫赋》)
C.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苏轼《赤壁赋》)
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小题6】下列对传统建筑颜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建筑的颜色既是装饰又反映等级。
B.历代帝王的宫殿装饰中都以黄色为尊。
C.“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中的柱子是黑色。
D.《红楼梦》中荣国府屋顶不应是黄色。
【小题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馆的布局隐喻着天与地的关系。
B.中国馆的整体建筑风格刚柔相济。
C.国家馆的外型像斗拱、冠帽、粮仓。
D.地区馆屋顶的花园寓意福泽神州。
【小题8】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概括,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怎样体现了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继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