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目。(16分)
生物的“能量传递”
植物真是“捕风捉影”的高手。依靠叶绿体的光合作用,它那望空张开的叶片,从风中“捕”到二氧化碳气体,又从太阳光影中“捉”到能量,再配上吸进的水,以“碳水化合物”的形式将“碳”  (当然还有氢)固定在自己体内。每个动物吃进这些“碳”后,都是靠吸氧“烧碳”来获取能量,让自己动起来的,这点跟火车烧煤没什么两样。这食物链的传递,就是“碳”燃料一级级的转移。
动物与植物一个“它养”,一个“自养”,如同生物圈中的“阴”、“阳”两大界。“能量传递”将这两界像太极图那样互补成一个完美的“圆”,互相吐纳,周而复始,循环无限。
生物圈又像一套俄罗斯木偶,界—门—纲—目—科—属各种生命层次,层层嵌套,依次包容。然而,“能量传递”却能在其间纵横驰骋,多重交织,内外勾连,上下穿插,使整个生物圈成为一个无限多重联系的整体。这种联系真是奇妙无比,经过多次链接竟能让其首尾相合,越过多层联系竟能让单细胞与巨型生物相互依存,通过小麦的风媒授粉可以让“风马牛”相及。这是一张捣不烂、扯不断、挣不破、搅不乱,极其稳定的生命联系之网。这张网完全是靠着“能量传递”穿针引线联结而成。
“能量传递”充分利用所有生物物种在分子水平上基元相通的特殊便利条件。每种生命体,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也不论是单细胞还是大型生物,构成它们细胞的生命大分子DNA、蛋白质都是由同一套单元分子组成。(即4种核苷酸与20种氨基酸)。食物链中的每一次“吃”,都是拆人家“房”,盖自家“楼”,一次次的“拆”,又一次次的“盖”,作为聚合单体的氨基酸、核苷酸等“分子砖块”全都不磨损、不风化、不旧不废,任凭万次拆搭,永远崭新。在“被吃”与“吃”的链条中,所谓“能量”的传递,实际上就是“生命”的传递,它们是以“身体”作为载体来实现传递的。它永远是一种己死它生的生命传承。
食物链如同一座生命的“金字塔”,植物一食草类动物一食肉类动物……一级级有序程度的升高,又一级级生物总量的减少,在升阶中完成了太阳能量的传薪与积累。值得注意的是,不仅能量阶阶升高时是如此,当生命体死亡解体时,造物主仍旧没有放过这一能量阶阶递减的机会。他以同样的方式再次构成了一条能量逆向传递的生命链条。在原始森林你到处可以看到倒地朽败的树身成了繁殖基地,不仅培育了满树的青苔地衣木耳蘑菇,还养活了无数的蚂蚁蚰蜒蝎子蜈蚣。同样的死生交替,同样的生命基元重复拆装,太阳能在有序程度逐级递减的过程中,再次使用了“能量传递”,延伸扩展了生命的链接,使生物圈闭合成一个完满的生命大循环。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4分)
A.植物依靠叶绿体的光合作用,以“碳水化合物”的形式将“碳”等固定在自己体内,储备能量,所以叫做“自养”;而动物则要靠吃进植物的“碳”,再吸氧“烧炭”获取能量,让自己动起来,所以叫“它养”。
B.食物链中的能量传递,除了于太阳能,还要具备生物物种在分子水平上基元相通的特殊便利条件,否则便不能完成。
C.动物和植物两界通过“能量传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能量在它们之间互相吐纳、循环,其生命链条包括能量的正向传递和逆向传递。
D.“能量传递”之所以奇妙无比,就是因为能够将风马牛不相及的各种生命层次,形成多重联系、互相依存、极其稳定的生命联系之网。
【小题2】根据文意,关于划线部分的“‘被吃’和‘吃’”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4分)
A.“被吃”和“吃”归根到底就是“碳”的一级级转移。
B.一次“被吃者”身体消灭了,“吃者”获得了能量,然后再进入新的一次“被吃”与“吃”。如此无限循环,完成了“生命”的传递。
C.能量的阶阶升高和递减都表现在生物圈“被吃”和“吃”的行为上。
D.太阳能量的传递与积累总是在低等生物与高等生物中一级级有序地进行,延伸扩展了生命的链接。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关于“能量传递”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4分)
A.“能量传递”突破了生物圈“界—门—纲—目—科—属”的生命层次,使生物圈形成了复杂同时又极其稳定的生命联系之网。
B.“能量传递”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实,是因为其充分利用了生命体细胞的生命大分子DNA、蛋白质都是由4种核苷酸与20种氨基酸的单元分子组成的便利条件。
C.“能量传递”实际上就是大分子DNA、蛋白质重新拆装的过程,这两者在传递过程中并不磨损。
D.“能量传递”也可以在能量阶阶递减的时候产生,这也就意味着生命体死亡解体时,也构成了能量逆向传递的链条。
【小题4】根据文中信息,为这几段文字另拟写一个形象的标题,并简述理由。(4分)
标题:    
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6-10 10:57: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全球化时代,资本的进一步扩张是消解文学传统的根本原因。詹姆逊曾经指出:“资本的势力在今天已伸延到许多此前未受到商品化的领域里去。”资本的势力逐渐成为支配一切文化活动的决定因素,詹姆逊将这一过程称为“去差异化”,即:消除经济、文化两个领域之间的差异,进而消除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

正是这种现实,文学遭遇了两难选择:为了弘扬民族价值,文学必须强调民族特性,而且越鲜明越好;为了让其他民族认同并产生世界影响,文学又必须模糊或放弃某些民族性的因素而面向一个更为广阔的人类世界。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史几乎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典“化石”。我们有过“中国气派”的追求,喊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口号;也走过“俄国人的路”,甚至今天还在虔诚地膜拜着“世界文学”:近百年的中国文学呈现给世人的是一个民族在中西文化上的摇摆状态。

中国文学的探索与实践大体可分两个系统,其一,坚守民族的文学传统进行创作,如废名、汪曾褀的创作在古典诗词的意境中去寻求突破,文辞简约幽深。其二,创作直取西方文学的样式,如李金发、王蒙的创作,前者以法国波徳莱尔的《恶之花》为师,走向象征主义的朦胧晦涩;后者模拟意识流,创作出大异其趣的作品,但这些努力没有使我们成为世界文学中的“座上客”。

西方内部也曾发生过文化趋同性与民族求异性之间的矛盾,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但它是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参照系,成功地完成了科学与艺术的革命。德国的狂飚突进运动受到当时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推崇天才的创造性力量,而它的参照系是德意志民族自己的传统。这两次与文艺紧密相关的思想运动都证明: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既需要强势文化的滋养,更需要自己传统的力量,才能得到创新和发展。

当下,中国正在拓展开放的宽度,加强与世界融合的深度,中国民族文学当然要与世界文学交流对话,需要引进“他者视野”,给中国文学带来一种激励与竞争的机制,以利于优化本民族文学。对于民族传统的文学书写,也不必注重风俗习惯、风土人情这些外在标识,时代已经重塑了我们这个社会,民族的独特心态、思维方式、精神品格正以新的样式存在于生活的细节中。观照世界,接续传统的灵魂,才能让本民族文学真正以“民族”的姿态“走向世界”。

(根据网上资料摘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的势力在逐渐消除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消解文学传统。
B.如果中国文学加强与世界文学交流学习,进一步与世界进行深度接轨,就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C.在现今阶段下,文学艺术只有回归自己的民族传统,才能使民族文学得到创新和发展。
D.历史上的中国文学曾努力守护自己的民族特性,也曾努力地模仿西方文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揭示了文学传统被消解的根本原因,而后引用詹姆逊的理论加以论证与阐释。
B.文章通过中国文学探索与实践的两个系统的对比推导出我们没有赢得世界文学地位的结论。
C.文章以文化“去差异化”为前提,推出了文学的两难,又进而论述了中国文学的摇摆历史。
D.文章以文艺复兴与狂飚突进运动两个成功实例为启发,论述了当下中国民族文学应走之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废名、汪曾祺的创作证明,坚守中国民族文化、民族文学是一条走向世界的正确道路。
B.中国文学曾走过“俄国人的路”,使得文学史上出现了类似俄国风格的世界级文学作品。
C.因资本的势力在世界占据了支配地位,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也都被经济化了。
D.中国拓展改革宽度、深度与世界融合的背景,为中国民族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好的环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论虚荣
[英]培根
①“苍蝇坐在战车的轮轴上说道,我扬起了多少尘土啊!”伊索氏这 个寓言说得实是巧妙。类此,有些个妄人,无论任何事情,或是事情自动,或由大力者推动,只要他们在其中有一点关系,他们就以为这些事情是完全依仗着他们的 力量的。好夸之人一定是好党争的,因为一切的夸耀都是靠着比较的。这种人也必然是过分的,因为如此方可以支持自己种种的夸耀。他们又不能守秘密,所以他们是没有什么实际上的用处的。
②然而在政事中这一种品 性也是确有其用的。每逢人们需要造成一种大才或大德的名声的时候,这些人就是很好的吹鼓手。例如,一个人在两位君王之间交涉,想引他们联合起来向第三者作 战,他就对两方面都言过其实地夸张对方的兵力;又如在两个私人之间交涉的人,他对双方都夸张他在对方的影响,结果是把他自己的声望提高了。所以在上述的以 及类此的事件中,往往会由无物之中竟生有物;盖谎言足以引起意见,而意见能引起实行也。
③在将帅与军人方面,虚荣心乃是一种不可缺的性质;因为如同一块铁由别的铁而磨得锐利一样,由于夸张而人们的勇气就互相磨利了。在冒着资财或身体之危险的大事业中加入一种天性好夸的人可以使事务更有活力;而那些天性厚重庄肃的人则有似压舱物而不类风帆。在学问的名声方面,若没有一些夸耀的羽毛,则这种名声的飞腾是很慢的。写《虚荣之轻视》一书的人也不反对让自己的名字出现于题页上。
④苏格拉底、亚里士多 德、盖伦,都是富于夸耀性的人。虚荣心确是使一个人留名的一种助力,而才德之所受于人性的酬劳其直受于人类的好德之心者决没有受之于才德自己的努力者为多 也。西塞罗、塞奈喀、小普利尼的名声若不是与这些人本身的某种虚荣心连在一起的话,也不会经久如新的;这种虚荣心就如同天花板上的一层油漆一样,它使得那 天花板不但能够发亮而且能够持久。但是说了这么多,我用“虚荣”这个字眼儿的时候,却并不是指泰西塔斯说缪西阿努斯有的那种性质,所谓“他有一种能够漂亮 地炫耀他的一切言行的本领”:因为这种性质并非是出自虚荣心的,而是出自天生的豪气和见识的;并且这种性质在有些人方面是不但漂亮而且优美高尚的。因为逊 谢、退让与节制得宜的自谦,都不过是炫耀之术也。在这些炫耀之术中,没有比小普利尼所说的那一种更好的了,那就是在你自己所长的某方面,如果别人也有一点 长处,当不吝惜地多多地赞誉称扬那人。因为普利尼说得很巧妙:“在称扬别人的时候你其实是替自己做好事;因为你所称扬的那人在那一方面若不是比你还强就是 不如你。如果他是不如你,那么他既然值得称扬,你自然更加值得称扬了;如他是胜过你的,那末假如他不值得称扬的话,你就更不值得称扬了。”好自我炫耀的人 是明哲之士所轻视的,愚蠢之人所艳羡的,谄佞之徒所奉承的,同时他们也是自己所夸耀的言语的奴隶。
【小题1】作者对“虚荣”的态度充满了思辨色彩,请结合“虚荣”的本质作简要说明。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第③段末尾画线句的理解。
【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
庞朴
①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找一个简明的概念,来概括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中国文化。有一位学者指出,中国文化的深层特质在于“忧患意识”;另一位学者声言,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
②忧乐这两种精神,有时分别统领了两个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如西汉的雄浑与魏晋的清远。有时又常常分别代表着不同人士的神韵情采,如杜甫的沉郁与李白的飘逸。甚至同一个人,在一个时期里会意气风发,受“忧”的精神鼓舞,“猛志固常在”;到另一个时期里又超然物外,本“乐”的精神为怀,“悠然见南山”。以上种种忧乐杂陈的状况,不能归结为我们的文化传统不具完整的性格,相反它们恰好表明了中国文化同时兼备这两种精神。这两种精神的理想地结合,便构成了忧乐圆融的中国人文精神。
③在这方面说得最为深入浅出的,大概要推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了。第一句“发愤忘食”是忧,第二句“乐以忘忧”是乐,第三句有从忘食忘忧而到达忘我的意思,便又无忧无乐可言,世界同一而无特定情感了。
④孟子称伊尹为“圣之任者”,因为他能以天下为己任;称伯夷为“圣之清者”,因为他洁身自好;称柳下惠为“圣之和者”,因为他“不羞污君,不辞小官”。但三人都不及孔子集三人之大成,成为“圣之时者”。所谓“时”,是进退、出处、远近、迟速,都能因其所宜而为之,这是统摄忧乐而又超越忧乐的境界。
⑤在庄子谈到人格类型时,我们也看到了任、清、和、时的影子。在《应帝王》篇中,有一位壶子,能显四种相,其一是“地文”,相当于孟子的“圣之清”;其次是“天壤”,相当于“圣之任”;再次是“太冲莫胜”,相当于“圣之和”;最后也是最高的相叫“未始出吾宗”,相当于“圣之时”。
⑥佛学有所谓四门诀——无门、有门、亦有亦无门、非有非无门,与孟子的四圣、庄子的四相,完全是一个套路。这一切又都可以化约为忧和乐,归之于忧乐的圆融。
⑦圆融既被推为儒道各自学说的最后一言和人格的最高境界,恰好成了检验他们的学说能否贯彻到底和考验他们的人格能否臻于至上的试金之石。所以,他们走了“仇必和而解”的光明大道,互相圆融起来建成中国文化的独特传统。圆融也成为一种优势,使得中国文化能顺利迎接外来的佛学,不盲从和自馁,相反却以圆融去容纳和包涵,并终于汇成了源远流长的忧乐圆融的中国人文精神。
⑧这个人文精神作为文化传统,铸就了我们民族的基本性格;它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变异,呈现为不同的时代精神。但在近代以前,变化是不大的。时至今日,它正迎接着新的挑战。我们久已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应该敬重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选自《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根据第二段,概括“忧乐杂陈的状况”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为什么“我们应该敬重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同类题4

①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效果。
②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符合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甲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乙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丙
③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④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取材于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小题1】阅读第①段,用原文语句填空。(3分)
白居易评价诗歌的核心思想是  。
【小题2】根据第②段内容,“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这句话应插在文中甲、乙、丙哪一处。(3分)
答:应插在 处。
【小题3】阅读第④段,请说出白居易“加以排斥”的诗歌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分)
答:   

【小题4】请以白居易的诗为例,简要说明该诗如何体现了他自己的艺术主张。(7分)
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非封禅莫属。封禅是古代君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秦汉时期,在封禅的理论中,都是以泰山作为封禅地点的。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作封,辟场祀地叫作禅。泰山成为封禅的圣地,不仅仅因为它的自然高度,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
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泰山的理论和文化,不管是语焉不详的传说还是相互矛盾的故事,都在证明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孔子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泰山只能接受鲁国国君和周天子的祭拜。即使很多细节都无法证明,即使所有礼仪都无法施行,但是,要封禅就只能到泰山。面对传统,不可一世的帝王也只能低头妥协。
秦始皇封禅之时,距离传说中的封禅已相去太久,封禅之礼,几乎无人能知。学者认为,秦始皇封禅泰山之前,只有封禅理论而没有封禅实践,也是很有道理的。汉武帝封禅,情形几乎雷同。但是,他们都还是请来众多儒生,认真讨论,直到最后讨论没有结果。主张封禅者,多来自东方,不仅有鲁国的儒生,也有滨海的方士。这种讨论虽然没有结果,但起码可以证明: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追求仙人和长生必然无果而终,但是封禅泰山却可以是成功的。泰山封禅,终于走出了传说的迷雾,变成了帝王心目中的神圣所在。何止是帝王,封禅大典,几乎就是一种历史创造。因为封禅不能随时进行,封禅的条件常常难以具备,所以古代帝王无数,而真正能够封禅成功者寥寥无几。
泰山封禅,可以看做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孔子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大交融,孔子的思想体系由精神光芒的闪耀向可以操作的礼制转化。
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秦始皇封禅泰山,汉高祖祭祀孔子,汉武帝设五经博士,这个思想传播的过程,其方向是一致的。以封禅泰山为代表的儒家礼制思想,因为与天地祭祀有关,与帝王的合法性证明有关,所以最先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青睐,而这正是儒家获得独尊地位的开始。
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礼典,封禅终于成为事实,而泰山几乎永久地独占了这个荣耀。可以说,自从秦皇汉武封禅泰山以后,泰山的五岳独尊地位才真正确立下来。泰山地位的提升,与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同步进行,泰山于是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与符号。中国文化,如果用一个人来代言,那就是孔子;如果用一座山来代表,那就是泰山。
(摘编自孟宪实《泰山的祭祀与封禅》)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禅是古代君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它是最神圣的典礼。
B.泰山成为封禅的圣地,不仅仅因为它的自然高度,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封禅泰山在证明着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
C.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这些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
D.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帝王先接受了儒家,然后才接受了封禅理论,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秦始皇、汉武帝成功封禅泰山后,古代无数帝王,终于走出了传说的迷雾,几乎都能够成功封禅。
B.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孔子,认为要封禅就只能到泰山。面对传统,不可一世的帝王也只能低头妥协。
C.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泰山封禅,可以看做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一个具体表现。
D.以封禅泰山为代表的儒家礼制思想,因为与天地祭祀和与帝王的合法性证明有关,所以最先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青睐,而这正是儒家获得独尊地位的开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自鲁国的儒生和滨海的方士等主张封禅者,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认为追求仙人和长生必然无果而终,但是封禅泰山却可以是成功的。
B.中国文化如果用一个人、一座山来代表,那么构筑了儒家思想体系的孔子就是那个代言人,几乎永久地独占封禅荣耀的泰山,就是那个代表。
C.秦始皇封禅泰山,泰山地位提升;汉高祖祭祀孔子,儒家获得独尊地位;可见泰山地位提升与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是同步进行。
D.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典礼的封禅终于在秦汉时期成为事实,是当时儒家思想已转化为可操作的礼制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