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道德与文化确实是中国现实的一个短板,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短板之一。我们一直有敬畏老天的传统。问题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可知、不可控的神秘力量一步步减 少,那么靠“老天”管理世道人心的机制还灵不灵?替代性的机制又如何建立?
除了“老天”,以前管理道德的另一个重要工具就是先人。先人,或说祖宗,就是一 个中国化的上帝。祖宗意味着名誉和尊严,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公共监视和家族压力,多 少能约束人的一些行为。现在,因为环境的变化,因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祖 宗这个制衡角色正在弱化、淡化、虚化。这也是我们需要有所准备的一个历史过程。
当然,对于道德管理来说,历史性变化也不全是负面的。以前的乡村人情有很强的 经济功能,“人情是把锯,你一来我一去”,隐含着一种先存后取的互助机制和期权关系。 经济不仅仅是经济,也是道德和文化的关联条件。一个人脱贫了,小康了,他的人格就 可能更独立一些,更阳光一些,至少不必因一笔学费而背上沉重债务,受制于某种人情 关系网的枷锁。
如果说历史的坐标是纵坐标,那么世界的坐标就是横坐标。巴西、印度、墨西哥等 国都有巨大的贫民窟。因为土地私有化,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失地的农民无路可走,从 四面八方涌向城市,而虚弱的城市和工业又吸纳不了他们,于是只能把他们排拒在城外, 成了里三层外三层包围这些孤岛型城市的海洋。
不少经济学家说,如果容许土地自由买卖,农民立刻可以通过卖地获得可观的原始 资本,就可以自主创业,进城做生意等,促进现代化和城市化。但海南不少发了土地财 的郊区农民,很快就挥霍一空,重新成了需要社会救助的穷光蛋。所谓人们都是“理性 人”的启蒙主义假设,以为人人都是天然的理财能手、都能“利益最大化”的假设,大 半是想当然,具有极大风险。只有从实际出发,我们才可能知道,为什么家庭承包责任 制尽管不是一个最好的制度,却是社会巨大的稳定器,是给一大半老百姓社会保障托底。 为广大农民工留一条谋生的后路,这种安排也为工业经济应对波动周期,提供了充裕的 回旋余地和抗压能力,形成另类工业化道路的“中国特色”。
事实上,日本、韩国等东亚社会,也都是警惕土地兼并风险的。大体上说,东亚国 家和地区的乡村建设、农业发展相对成功,日本、韩国的有关经验值得借鉴,比欧美经验更重要。欧美基本上都城市化了,因为它们碰上历史机遇,抢上了工业化的早班车,已把辽阔的发展中国家当成它们的“农村”,自己当好“城里人”就行了。欧洲多是“雨 热不同季”,土地好,气候不好,即气候不大宜农,因此历史上从未有过东亚这样深厚的 农耕传统。这样,它们的经验离我们太远,参考价值不大,更不可作为发展范本。
(摘编自韩少功《观察中国乡村的两个坐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敬畏老天的传统在眼下的中国乡村已经不合时宜。
B.祖宗对中国人来说就像一个无所不在的上帝一样的存在,时刻监视人的行为。
C.乡村人情的弱化也不全是坏事,至少对培养独立的人格有积极的作用。
D.中国不容许自由买卖的土地政策,客观上制约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探讨中国乡村的道德文化与经济建设等问题。
B.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乡村道德失范的缘由,提出了道德重建的方案。
C.文章在横向论述乡村建设时举出反面实例,间接肯定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相对优势。
D.对于乡村建设,文章先提出问题,接着纵横分析,最后指明了它可能的发展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新的道德文化机制,乡村建设就只有加强“法天敬祖”的教育。
B.巴西、印度、墨西哥等国家贫民窟现象的突出,与当地的土地政策关系密切。
C.中国农民人数众多,又不都是“理性人”,所以出台新土地政策要十分慎重。
D.与欧洲相比,拥有深厚农耕传统的日本等东亚地区的乡村建设经验更值得中国借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21 09:3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铉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意思是: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国君也是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描写过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颛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琨“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就对刘琨说:“此非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禳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糈”。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古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凤的别名是鶤鸡。《尔雅·释兽》说:“鸡三尺为鶤。”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的。

【小题1】下列关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农耕时代的古人会利用公鸡能啼晨这一习性来安排作息,下至百姓的劳作上至国君的早朝。
B.古人以鸡鸣励志,后来很多人受祖逖“闻鸡起舞”故事的激励,听到鸡叫就及时奋起,舞剑健身。
C.“鸡”谐音“吉”,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
D.古人认为鸡能辟邪,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就在门上木刻或者铸造其图形,后来画鸡贴于门上。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鸡人”在周朝时期负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鸡人”负责打更报时,职责范围有所缩小。
B.古人将母鸡打鸣与女人干政或主政相提并论,视为不祥之兆,古书认为前者会妨碍主人,后者会危害国家。
C.民间把鸡当辟邪之物可能与舜有关,据载,献给尧的“重明之鸟”双睛在目,勇猛善斗,它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D.《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鸡被称为“鸡”,还有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别称,都与鸡守时且鸣叫准时的特点有关,蕴含着古人对鸡的赞美。
B.农业在古代处于主导地位,又没有发达的计时工具,“鸡文化”地位重要,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对现代的影响就相对小了。
C.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的优秀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D.鸡和凤凰大体类似,鸡三尺则为鶤,而凤凰的别名是鶤鸡,凤的原型是鸡,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进当铺的男孩
毕淑敏
儿子有一天对我说,他们班同学有一支派克笔要出让,开价人民币100元整。
这笔是个什么来路?不会是赃物吧?我说。
儿子说笔的来路绝对正当,是那同学的亲戚送的,他因已有了一支,故将这支出卖,肯定是原装。
我看出儿子的渴望,就说,我认为一个孩子现在就用派克笔,有点为时过早。
儿子激烈地反驳说,派克笔也是少儿不宜吗?我被噎得没话回答,就说,这笔太贵了,没有那么多的钱。
儿子转了一下眼珠说,您的意思是只要我可以搞到钱,就可以买下这支笔啦?
我当然不是这个意思,但一时也琢磨不出更好的理由回绝。想他一直是个守本分的孩子,手中并无积攒的闲钱。现在离春节还很远,也没有压岁钱供他挥霍,只要施行经济封锁,他的梦想就是镜中之花,于是支吾着说,是啊是啊。
儿子说,买笔的事,咱们一言为定。
我说,钱的来路须光明正大。
儿子说,您就放心好了。
过了两天,儿子把他的世佳游戏机妥妥帖帖地捆起来,结实得好像一个炸药包。我随口问了一句,又要借给哪个朋友玩啊?
儿子龇牙笑着说,这一次不是借给人家,是放进当铺[注]里换点现钱。
我吓得跳起来,抚着胸口说,请把你的话再说一遍,我大概耳背了,实在听不明白。
儿子说,为了买笔,我需要钱,我检点了一下我的财产,就数这台游戏机值钱了,我去当铺里问了一下,大约可当250元钱,可惜您把发票弄丢了,要不然还可以多当些。
我说,天啊,你小小年纪就知道进当铺了,长大了一定是个败家子。
儿子奇怪地说,这和败家子有什么关系?反正从现在开始到暑假的日子,我都没有机会玩游戏机了,放在家里什么用也没有。进了当铺,我就可以用钱买到笔……
我不客气地打断他的话,可是你拿什么来赎呢?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到时候没有钱,你的游戏机就成了死当。(我好不容易从以前读过的旧小说中记起了“死当”这个词,用得恰是地方)
儿子不慌不忙地说,以后我每个月都从伙食费里节省一些,到了暑假的时候就可以把游戏机赎回来了,当铺的库房很严密,还有空调,游戏机搁在那里,真是比家里还保险呢。
我瞠目结舌。面对着这种无懈可击的计划,只能自愧弗如。
我说,我这一辈子,除了出门忘记带钱的时候,临时跟人借个汽车票钱什么的,还真没有正儿八经地借过钱,更不要说进当铺了。
儿子说,要是等我慢慢地把钱攒够了,我们同学的派克笔早就拍卖出去了,我觉得当铺没有什么不好的,可以救人急难。
我们的争论告一段落。
后来,儿子还是把他同学的派克笔买了回来,用的是我贷款给他的100元钱。
我一再声明贷款是无息,而且偿还期可以拖得很长,不必他短时间内压缩伙食费还贷,以保障身体健康。
儿子从此用派克笔流利地书写作业,但提起此事时,表情却是悻悻的。
他说我给他的钱有嗟来之食的味道,还是自己进当铺来得理直气壮。
【注】当铺:专门收取抵押品而借款给人的店铺。借款多少,按抵押品的价格而定,到期不赎,抵押品就归当铺所有。
【小题1】画线句子“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在文中具体喻指什么?
【小题2】请结合文意解释倒数第二自然段“悻悻”一词的含义,并写出儿子“悻悻”的原因。
【小题3】试分析文中母子在当游戏机买派克笔这件事全过程中的不同态度。
【小题4】你如何评价文中母亲和儿子的思想性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工艺及其器具产品历来是用与美的完美结合典范,凝结着人类自身的生活智慧,线条优雅、纹样工整、器形端庄、功能适度、取材天然。工艺本身的造物之美以及器具所折射出的文化传承肌理,历时久远却仍能让人闻其芳香,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这一鲜明的特性到了当下,却恰恰成了一把双刃剑,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并且极大地制约了传统工艺的发展。
传统工艺多采用一些纯天然的材质进行手工制作,不论是编扎工艺所用的竹、藤,还是雕刻工艺所用的玉石、原木,从产品个体而言都非常绿色环保,生产过程以及消费过程也很少产生污染。但从大的生态环境发展以及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角度着眼,不断地索取以及依赖天然材质,不仅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极大破坏,同时也给传统工艺的发展留下了隐患。一旦资源耗尽枯竭,传统工艺也就失去了其生存最基本的基础环境,发展与传承就捉襟见肘,工艺衰退也就不可避免。
传统工艺素以制作精美细致著称,故而技艺较为繁琐堆砌,很多传世的传统工艺品有着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美,这是古人对日用器具的品质追求以及其审美特性的一种极大表现,也因此吸引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目光。可是也不难发现,传统工艺背后所隐藏的精雕细琢的艺术追求固然令人赞叹与欣赏,但从根本上说这一审美特性在现代生活中已经缺乏根基,因其与现代人追求简约的审美情趣与需求完全相悖,市场低迷在所难免。
此外,传统工艺传承方式中占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是口口相传的师徒制,技师与传人之间的面对面长时间授艺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技艺传承的完整性,但这种传承方式也相对脆弱,极易出现人才断层与流失,使得传统工艺的发展潜藏了极大的不稳定性。在没有大工业生产普及、也没有那么多外在从业诱惑的年代,经年累月的从业训练可以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工艺传人,但到了现代,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核算直接导致传统工艺后继乏人,面临“人在技在,人亡艺绝”的困境,传承之路越走越窄。
因此,传统工艺传承,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深入挖掘现代生活需求,通过要素整合创新提供更合理有用的产品,使传统工艺借由这些产品重新走进并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其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
(摘编自梁玲琳、朱麒宇《再论中国传统工艺传承中的要素整合创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工艺品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这一鲜明的特性从古至今既是优势也是劣势。
B.依赖天然的材质,使得传统工艺的发展与传承捉襟见肘,进而导致工艺衰退。
C.精雕细琢是传统工艺的艺术追求,但从根本上说这种审美特性与现代人的追求完全相悖。
D.师徒制曾是传统工艺传承的主要方式,但这种方式在现代社会却陷入了绝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方面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材质特性、审美特性、传承特性等三个角度阐述传统工艺的发展问题。
B.文章综合运用了分点阐述与辩证说理的方法,但没有对典型事例进行详细分析论证。
C.文章在论述中先阐述了传统工艺的优点,然后再揭示出这些优点背后的隐忧。
D.文章针对传统工艺存在的问题,先总后分,逐层递进并对比分析,最后提出总体解决方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自然资源不会耗尽枯竭,传统工艺的发展与传承问题就可以不用担心。
B.产品是传统工艺的最终承载者,它可以带着传统工艺重新走进现代人生活。
C.只有顺应上时代需求,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
D.制约传统工艺传承的因素有很多,围绕工艺本身特性进行分析只是一种视角。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金砖4国受访者对中国文化具体产品类别的选择偏好

(摘自《金砖国家青年对中国文化认知调查》)
材料二
舆论场有很强的惯性,外界多年积累形成的刻板印象不大可能短时间内彻底改变。国际上对中国仍存在诸多模糊和错误的认识,有些是基于一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地缘政治观念、冷战零和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有些是出于对世界权力转移的恐惧,有些则是因为中外语言文化和表达方式差异造成的理解上的偏颇。还有少数反华分子和他们背后的势力,常年靠攻击、抹黑中国谋生,大肆收集、编造和散布负面信息。近年随着中国的发展强大,美国和西方一些人极力鼓吹把中国作为首要的战略竞争对手,美国已经提出将全球战略重心从应对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和全球性挑战向同传统大国竞争重新聚焦。
(摘自傅莹《讲好中国故事 改进国际传播》)
材料三
互联网时代,新技术为不同文明主体提供了对话的新场域。调查显示,尽管电视依旧对社会舆论具有重要影响,8.30%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电视了解中国文化,但互联网因其便捷性、即时性和交互性,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
在7国青年接触中国文化的渠道方面,互联网占比为53.60%,社交网站和搜索引擎成为青年群体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方式。此外,家人或朋友(6.20%)、NGO(非政府组织)或NPO(非营利组织)等社会组织(3.90%)、工作伙伴(3.20%)等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渠道超过广播(1.40%)、报纸(1.30%)和杂志(1.50%),成为青年群体接触、了解和认知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由此可见,社会文化信息的传播已不再完全依赖传统媒介渠道,网络传播与人际传播打破了原有的传播格局,实现了一定范围的自由流动。
以互联网为基础,形成线上线下复合型文化传播模式。逐步丰富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或区域交流模式,在网络空间展示传统中国文化的精神和现代中国文化的精华。紧扣不同国家或地区受众的文化认知偏好,展示易于为其广泛接受的文化内容。发挥影视文化产品的传播直观性和易达性优势,提供青年喜爱的、凝聚当代文化共识的文化产品。借助互联网交互渠道,形成反馈互动机制,满足对象国受众对中国文化的需求和期待。以线下文化交流为支撑,通过开拓线上文化沟通渠道,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复合型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好中国形象。
推进面向“一带一路”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让文化产品为各国民众所用。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化消费产品、文化娱乐服务为载体,打开沿线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的大门。以文化创意产业和数字内容产业为抓手,积极拓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文化产业市场,让更多具有当代文化价值特性、主体国家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成为凝聚文化共识、促进民心相通的桥梁纽带,使其融入沿线各国民众生活,成为日常生活之用,真正让文化成为“民心相通”的润滑剂、升华剂。
注重国际青年人才培育,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文化对话与交往。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中,中国科技部与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体育部签署关于共同实施中蒙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的谅解备忘录,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将举办“一带一路”专项双多边交流培训、设立“一带一路”专项奖学金。青年群体对于文化多样性的接受程度高、意愿强烈,在落实峰会精神时,要让青年群体讲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故事,让各国青年秉持欣赏、共享的观点与态度,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努力。
(摘自《“一带一路”沿线七国青年对中国文化认知的调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印度青年中国文化演出比例俄罗斯、巴西、南非青年
B.国际社会模糊和错误认识反华势力的抹黑
C.“一带一路”沿线7国青年中国文化社交网站和搜索引擎
D.“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大门文化活动、文化消费产品和文化娱乐服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根除一些人头脑中的地缘政治观念、冷战零和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就能够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偏见。
B.美国把中国作为战略竞争的对手,已经将全球战略重心由应对恐怖主义和全球性挑战向同中国竞争聚焦。
C.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文化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和重要渠道,再也没有必要依赖传统媒介渠道传播文化信息。
D.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往,离不开推进我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和培育国际青年人才。
【小题3】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使外国青年更好地了解认识中国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