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道德与文化确实是中国现实的一个短板,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短板之一。我们一直有敬畏老天的传统。问题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可知、不可控的神秘力量一步步减 少,那么靠“老天”管理世道人心的机制还灵不灵?替代性的机制又如何建立?
除了“老天”,以前管理道德的另一个重要工具就是先人。先人,或说祖宗,就是一 个中国化的上帝。祖宗意味着名誉和尊严,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公共监视和家族压力,多 少能约束人的一些行为。现在,因为环境的变化,因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祖 宗这个制衡角色正在弱化、淡化、虚化。这也是我们需要有所准备的一个历史过程。
当然,对于道德管理来说,历史性变化也不全是负面的。以前的乡村人情有很强的 经济功能,“人情是把锯,你一来我一去”,隐含着一种先存后取的互助机制和期权关系。 经济不仅仅是经济,也是道德和文化的关联条件。一个人脱贫了,小康了,他的人格就 可能更独立一些,更阳光一些,至少不必因一笔学费而背上沉重债务,受制于某种人情 关系网的枷锁。
如果说历史的坐标是纵坐标,那么世界的坐标就是横坐标。巴西、印度、墨西哥等 国都有巨大的贫民窟。因为土地私有化,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失地的农民无路可走,从 四面八方涌向城市,而虚弱的城市和工业又吸纳不了他们,于是只能把他们排拒在城外, 成了里三层外三层包围这些孤岛型城市的海洋。
不少经济学家说,如果容许土地自由买卖,农民立刻可以通过卖地获得可观的原始 资本,就可以自主创业,进城做生意等,促进现代化和城市化。但海南不少发了土地财 的郊区农民,很快就挥霍一空,重新成了需要社会救助的穷光蛋。所谓人们都是“理性 人”的启蒙主义假设,以为人人都是天然的理财能手、都能“利益最大化”的假设,大 半是想当然,具有极大风险。只有从实际出发,我们才可能知道,为什么家庭承包责任 制尽管不是一个最好的制度,却是社会巨大的稳定器,是给一大半老百姓社会保障托底。 为广大农民工留一条谋生的后路,这种安排也为工业经济应对波动周期,提供了充裕的 回旋余地和抗压能力,形成另类工业化道路的“中国特色”。
事实上,日本、韩国等东亚社会,也都是警惕土地兼并风险的。大体上说,东亚国 家和地区的乡村建设、农业发展相对成功,日本、韩国的有关经验值得借鉴,比欧美经验更重要。欧美基本上都城市化了,因为它们碰上历史机遇,抢上了工业化的早班车,已把辽阔的发展中国家当成它们的“农村”,自己当好“城里人”就行了。欧洲多是“雨 热不同季”,土地好,气候不好,即气候不大宜农,因此历史上从未有过东亚这样深厚的 农耕传统。这样,它们的经验离我们太远,参考价值不大,更不可作为发展范本。
(摘编自韩少功《观察中国乡村的两个坐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敬畏老天的传统在眼下的中国乡村已经不合时宜。
B.祖宗对中国人来说就像一个无所不在的上帝一样的存在,时刻监视人的行为。
C.乡村人情的弱化也不全是坏事,至少对培养独立的人格有积极的作用。
D.中国不容许自由买卖的土地政策,客观上制约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探讨中国乡村的道德文化与经济建设等问题。
B.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乡村道德失范的缘由,提出了道德重建的方案。
C.文章在横向论述乡村建设时举出反面实例,间接肯定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相对优势。
D.对于乡村建设,文章先提出问题,接着纵横分析,最后指明了它可能的发展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新的道德文化机制,乡村建设就只有加强“法天敬祖”的教育。
B.巴西、印度、墨西哥等国家贫民窟现象的突出,与当地的土地政策关系密切。
C.中国农民人数众多,又不都是“理性人”,所以出台新土地政策要十分慎重。
D.与欧洲相比,拥有深厚农耕传统的日本等东亚地区的乡村建设经验更值得中国借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21 09:3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特”

格尼

马兰店人遇到不合群的,会概括成一个字:特。这个字放在明处,基本是玩笑话,意思是和常人两样,无谓好坏。但是,出现在背地里,就不大好。说那人很特,是包含着反感的,不讨人喜欢的。

田万方家就很特。早些年,人们没发现田万方家很特。田万方一家人都喜欢笑,小眼睛一眯,嘿嘿两声,龇出一排小尖牙。样子狡诈了些,人却憨实耿直,乐于助人的。那时,龙老三家还没儿女,眼看年纪往上长,非亲非故的,田万方倒急得睡不好,常去寻些偏方,不是挖蚯蚓就是抓蚂蚁,泡了酒给龙老三喝。龙老三四十多岁得了双胞胎,田万方乐得像撒欢的耗子。看起来倒像他家生了双胞胎。屯里不管谁家有啥难事,田万方都是这样热心,平时也不招谁惹谁,遇见两家互不待见的,田万方就两头劝。那时,人们还没意识到田万方一家人整体很特,他们是多么喜爱田万方那黑不溜秋的一家人啊!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屯里的壮年男女开始往外走,他们看够了低眉顺眼的土坯房和一声不吭的漫天繁星,去那满眼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的地方,赚钱,生活。

田万方家的儿子媳妇没走,一直没走。人们问田全有为啥不出去,田全有说:“种地就好好种地,地里啥都有。对劲儿!”

起先谁也没在意,出不出去是人家自家的事,别人管不着也碍不着谁。屯里年老的人只是在老天爷用冰雹、山洪、烈日、狂风把庄稼毁了的时候奉劝田万方:“让你的儿子出去吧,外面好找活,好赚钱。”田万方挺起枯瘦的脊梁嘿嘿两声笑,露出两排小尖牙。“要不是因为钱能换拖拉机换衣服换电,我不种那么多地,种够口粮完事。不出去。”又一个灾年之后,大伙又劝田万方让儿子出去,再不出去找点活,裤子都穿不上了。田万方望望天,看看地,俯身抓把黑土揉捏半晌,又慢慢起身把花白的头发将了很久。都以为田万方要让儿子出去了,哪知田万方仍是一头转不过弯的老倔驴。“不出去!对劲儿!”田万方扯扯破旧的衣襟,斩钉截铁地说。

如果不是因为孩子,人们不会意识到田万方家特,心尖上也不会一点点生出矛头来。田地到外面玩,不是手里的豆包被抢了,就是裤腰上别着的木头枪给折断了。田地哭,回家拱到爹妈怀里蹭上一会就好了。这让那帮爹妈不在身边的孩子心里尤其气恼,回家朝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要爹要妈,把老头老太太要得直抹泪。他们开始想方设法怂恿田全有出去,说不通田万方和田全有,就找老田太太说。老田太太不管事,他们又让外面回来团圆的人给田家媳妇说,把外面说得天花乱坠。他们还用外面寄回来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馋田地,让田地找爹妈要。哪知田万方一家人穿连档裤的,就是不为所动。田地有时爬到田全有肩膀上,像个小巨人出现在孩子们中间,惹得那些孩子回家闹腾。人们怨气也就上来了,背地里少不了讲究。

“那家人特,不是一般的特。看他家起那些名吧,田万方,田全有,田地,越叫越没边。简直是从土里长出来的,掉田字格里出不来,一辈子和土坷垃打交道,没出息的货。”

田万方一家人明显感觉到人们对他们的排斥怨忿,使人们牙根痒痒的是这家人即使撞见大伙讲究,也仍然是那副样子,小眼睛一眯,嘿嘿两声,龇出一排小尖牙。让人有怨气也找不到正地方发。有时老田太太和田家媳妇手挽手出现在傍晚话家常的人群中,田家媳妇时不时给婆婆揉揉肩捶捶背,更让屯里的老太太们心生嫉妒,气得呸呸直吐唾沫。“这年头装腔作势的人总是有,碍手碍脚碍眼睛。”老田太太和田家媳妇像听不懂一样,双眼带笑,黝黑的猪腰子脸凹成深槽,把黄灿灿的夕阳盛得满满的。

“这家人,不是一般的特!”人们说。

(节选自格尼《啃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语言平实生动,常有精妙之语,如“撒欢的耗子”就通过比喻形象地表现了田万方的古道热肠;还因方言土语的使用而富有乡土气息。
B.小说对田万方一家人的外貌描写采用了明抑实扬的技巧,表面说他们“黑不溜秋”、“猪腰子脸”,实则以此反衬其情怀之高尚。
C.小说中两次出现了村民们对田万方家的评价——“那(这)家人,不是一般的特”,第一处表现了对田万方家的怒忍和不理解;第二处表现了村民的赞扬和肯定。
D.小说中屯里人想方设法怂恿田全有夫妇外出,表面看来是因为他们自家小孩的哭闹,实则表明大家已接受了城市化带来的命运改变。
【小题2】小说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对田万方一家人的“特”,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诗选注·序(节选)

钱钟书

①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连他们里面都有人觉得“不已甚乎”。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两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黄庭坚的诗集卖过十两银子一部的辣价钱。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假如宋诗不好,就不用选它,但是选了宋诗并不等于有义务或者权利来把它说成顶好,顶顶好,无双第一,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儿加班兼职、力竭声嘶地赶任务。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且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

②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被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出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纪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语言和技巧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模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的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许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上的整个方向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鄙薄宋诗的明代作者对这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恰像做算学,他们不但不许另排公式,而且对前人除不尽的数目,也不肯在小数点后多除几位。

【小题1】序,又叫“序言”、“前言”、“引言”,多写在正文的前边,写在正文后面的则通常叫做“ ________ ”。
【小题2】第①段说“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这句话是说后人对宋诗的态度变化,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个变化。
【小题3】第②段说“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这句话的含义是:
【小题4】文中多次提到明人对宋诗的态度,纵观全文,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5】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宋诗从南宋开始,就为人诟病,金代的作者全都鄙薄宋诗。
B.作者对唐代以后历代诗歌成就的评价中,以宋诗为上,清诗次之。
C.宋人在唐诗面前“学乖”“偷懒”,结果是落在前辈的“势力圈里”。
D.明人讥讽宋诗“学唐诗而不像唐诗”,就是指其“惟肖而不惟妙”。
E.宋人学唐诗而不像唐诗,正是其创造性和价值所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就某一 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这点以后当再讨论到;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播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花,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小题1】这段文字介绍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这段文字筛选下列信息。
A、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研究物种起源的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作者批判了什么错误学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举槲寄生为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
小时候曾听过一首外国民谣,不知何故,那头几句就一直印在脑子里。这两句是,在那遥远的山那边,人说幸福就住在那里……
后来年事渐长,每想起这两句词,就产生疑问,幸福为何一定要住在山的那一边?如果住在这边,住得近一点不可以吗?我一直有这疑问,但又不敢问人。怕问出来,人家会笑我傻。而且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即便是拿出来问人,大概也得不到什么答案。
稍稍长大以后,我开始偶尔看到,并蓄意去注意看起来好像很幸福的人。我想,幸福的人必是幸福住在他们家,他们才会幸福。幸福肯住在他们家,他们当然与旁人很不一样。
看到一些幸福的人,果然是很不一样的。譬如,常看到一对夫妇从一栋白色的花园邸宅走出来,衣着华丽,大声嬉闹,不时发出阵阵哄笑。我想,他们都是幸福的。
当时,我们家很穷,父亲不在,母亲天天以泪洗面。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觉得我们是很不幸福的。凡是幸福的人,都是很陌生的人;凡是我比较熟悉的人,好像都不怎么幸福。我的二姑妈嫁到了一家很富有的人家,听母亲说,姑妈应当很幸福的。但二姑妈每次到我们家就向母亲倾诉婆婆待她不好,丈夫欺负她。有一次,我还看到她悄悄擦眼泪。自此,在我心目中,她那身华丽的衣服不再代表幸福。大姊也出嫁了,嫁的是很体面的人家。她每次回来,面带微笑。邻居们都对母亲说,你女儿嫁得好幸福啊。母亲与大姊都笑笑默认。但我好几次看到她们两人单独相对时黯然无言,神色悲戚。我不敢问,但我感觉得出,大姊并不幸福,而且非常不快乐。于是我开始有一点了解:幸福一定是在很遥远的地方,一定是住在山的那一边。因为遥远的人是美丽的,陌生的人是很遥远的。陌生的人走来走去,穿着华丽的衣服,微笑,结伴游湖,谈笑风生。你只看见他们的幸福,你并不知他们回家后不微笑、不谈笑风生的时间,是否擦过眼泪,是否神色悲戚。
母亲生了一场病后,脸色苍白,身体很弱。她要去菜市场,我有点不放心。我说要陪她去。母亲说,在家用功读书。但我再坚持,母亲便欣然同意,一路上母亲拉着我的手,我一手替母亲拿着篮子。我们买的不多,因为我们只有买一点青菜的钱。回途上,遇到一位从前的邻居太太。邻居太太拉着母亲的手大惊小怪,“哟,你的儿子长了好多了,上中学了?”她问。
“今年刚刚考上初中,省立初中。”母亲微笑着回答啊。
“好聪明的儿子,还会替你拿篮子!你真幸福!”
母亲没有回答,但母亲笑了笑,笑得很开心。我从未看过母亲笑得如此开心,我觉得母亲可能在那一刹那,是真正幸福的。我突然觉得,我和母亲都在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选自《台湾文学》)
【小题1】联系上下文说说“并蓄意去注意看起来好像很幸福的人”一句中“好像”一词的深意。
【小题2】如何理解“凡是幸福的人,都是很陌生的人;凡是我比较熟悉的人,好像都不怎么幸福”这个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