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存形莫善于画”。造型,是绘画之所以为绘画的本质属性,中国画也不可能是例外。而所谓造型,即以客观为对象的物我交融,以形似为前提的形神兼备的形象塑造,所以,它的基础是客观形似。这就是所谓“写实”,其实质决非真实的再现复制,而是典型地拉开与真实的距离。唐宋时期的中国画,我们通常称作画家画,便是在这上面用功夫,是谓“画之本法”。要想成为画家,必须过造型这一关。
明清时期勃兴的文人画也即“写意”画,它改变了中国画的造型本质,而以笔墨为中心,对于形象的塑造,它注重的是主观和神似,而不再是客观和形似,这样的形象,区别于“写实”,又称“意象”。文人画家则又称“利家”,以区别于专业画家的“行家”,他的用功,主要也不在“画之本法”的造型,而在“画外功夫”的诗文、书法。但问题是,过不了造型关,却拥有极高“画外功夫”的偏才实在少之又少。所以,就如用钱锺书等个别人的成就,来否定高考、取消高考,大学的教育一定沦于“荒谬绝伦”一样,一旦用董其昌、石涛等个别画家的成就,来否定造型、取消造型,中国画的发展也一定沦于“荒谬绝伦”。然而,文人画家们以其居高的话语权,却恰恰以董其昌、石涛为例,否定、取消了中国画的造型原则。他们认为,从上古绘画的不能形似,到古典绘画的高度形似,再到现代绘画的不要形似,是不断进步,讲求机械的“写实”,则“直如照相机, 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何贵乎人邪?何重乎于艺术邪?”所以主张“写意”,就是“不与照相机争功”——不想想,难道摩托车发明后,就得取消跑步比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国画家普遍拙于造型,并以拙于造型为荣(为与生活真实拉开距离),工于造型为耻(以为仅仅是生活真实的再现复制)。所以,不仅新文化人发起“美术革命”,对文人“写意”画的风靡提出严厉的批评;传统的国画家中如张大千、谢稚柳等少数有识者,对文人“写意”画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它不过是中国画传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是池沼而不是江海。谢稚柳明确表示:“中国画是写实的。”张大千再三告诫他的学生:“要学画家画,千万不要学文人画。”
反观坚守文人“写意”观者,把灵活性当作原则性,把特殊性当作普遍性,以钱锺书的成功为例坚决主张取消高考,“家家石涛,人人昌硕”,固然做到了“画之本法”的“形式欠缺”,又有几个具有“画外功夫”的“精神优美”呢?至以高考不过关就意味着具有偏才,以“形式欠缺”了就意味着“精神优美”,“逸笔草草”就意味着所抒发出来的就是“胸中逸气”,并斥高考过关者为庸才,“形式周密”者为“精神不美”、为匠气,在逻辑上也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小题1】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是
A.造型是绘画的本质属性,中国绘画也是如此,要想在唐朝成为优秀的画家必须过造型这一关。
B.造型即“客观形似”,在形象塑造上,追求以客观为对象的物我交融,以形似为前提的形神兼备。
C.造型被认为是“画之本法”,注重写实,但此种写实并非真实的再现复制,而是要拉开与真实的距离。
D.中国画的造型本质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注重主观和神似的明清文人“写意”画便是特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造型与“写意”是相对而言的,坚守“写意”,摒弃“写实”,是在否定画家画乃至中国画的传统。
B.“写意”画风的坚守者认为不能一味讲求机械的“写实”,以“主观神似”取代“客观形似”是以先进取代落后。
C.中国绘画史上虽然有相当一部分不重造型却拥有极高“画外功夫”的偏才,但不能用这些画家的成就来否定和取消造型。
D.明清文人画家们认为“写实”如照相,千篇一律,在此影响下,民国画家也普遍拙于造型,并以拙于造型为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画作形象的塑造上,文人“写意”画在塑造“意象”时更注重主观和神似,与“写实”画中的形象塑造有所区别。
B.传统的国画家中的少数有识者,如张大千、谢稚柳等,也对文人“写意”画进行了否定和批评。
C.认为追求造型就会“精神不美”,只要“形式欠缺”了就意味着“精神优美”的看法是荒谬的,在逻辑上也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D.从绘画的普遍性、原则性来看,写实是不容否定的;从绘画的特殊性和灵活性而论,写意也是值得肯定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2 12:05: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海岱地区这些新石器文化核心区衰落,中原核心区稳步崛起,中原中心趋势形成,这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历程。旧大陆西部即我们传统上所说的中亚和西亚传来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和绵羊、山羊、黄牛和马等家畜,显然对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起了作用。同时,伴随着冶金技术的东传,青铜铸造技术在中原地区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标志着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然而,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于中原地区的产业仅为补充,未起到多大的作用。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对于中原的崛起作用有限。因此可以说,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不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动因。
造成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文化衰落以及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史前商品经济基础与以黄河中游地区(后来的中原)为代表的小农经济基础之间长期博弈。最终,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体和谐并充分适应东亚地区的生存环境,战胜了长江流域的商品经济,导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
以专营农牧两侧的中间商贸为经济基础的半月带社会政体或文化中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兴起的,半月形地带的兴起得益于其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地理区位。
随着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形成,半月带文化与文明衰落,半月带的功能从欧亚东西双方贸易的媒介,转变为在中原和欧亚草原之间的“保护膜”,如同带有瓣膜的细胞壁,总体上起到阻隔东西方自由交流的作用。正如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所认为的那样,东西双方只是透过半月带即她所谓的“中国弧”进行“接触”,并非“交流和融合”,中原仅仅是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因素与技术。中原透过半月带这一“保护膜”向西方输出的恐怕主要也只有丝绸和粟了。
考古资料表明,中原夏商周三代许多先进的发明和政治策略,都被视为国家机密——核心“秘密武器”而被禁止西传,比如发达的天文历法知识体系、完备的圭表测量技术,以及天下观、礼乐制度观念、玉礼器制度观念等等,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此相反的是,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却对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开放,影响极为深远。显然,先秦时期中原政权始终将东亚大陆视为自己安全的腹地和大后方,而将欧亚草原高地视为外方。
先秦时期中原政权的这种亲疏观念,使得以旧大陆西部为策源地的“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停留在浅表的金属、作物、家畜三类技术层面,并主要将青铜、牛羊、小麦引入“祀与戎”领域,这不仅加深了青铜时代东西双方的异质化,还进而使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
(摘编自何驽《中国史前文化格局与青铜时代全球化》)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表现为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新石器文化核心区的衰落。
B.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半月带的兴起,与半月带独特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有关。
C.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有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西来文化、文明无关。
D.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对东南亚等地区影响深远,阻挡了西方文化进入东亚、东南亚地区。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从分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原因入手,阐述了中原核心区崛起的独特的经济、政治因素。
B.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如第四段用“细胞壁”比喻半月带所起的作用,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C.文章引用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的观点,作为文章关于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的补充论据。
D.文章以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为立论的前提,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原文明战胜长江流域文明,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和谐、适应环境的文明更有生命力。
B.半月带从欧亚贸易的媒介转为东西方自由交流的障碍,使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形成。
C.如果中原夏商周三代的先进技术和政治观念没有被禁止西传,可以缩小东西文化的差异。
D.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与中原政权对东西方的亲疏观念有密切关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3年以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扎实推进,一批具有标志性的早期成果开始显现,参与各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不断增强。2013年至2018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增速,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27.4%;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超过4000亿美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经济全球化作出了中国贡献。

(摘编自安蓓《中国发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报告》,新华社2019年4月22日)

材料二:

 

(摘编自《“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8)》)

材料三:

“一带一路”沿线已超越北美自贸区,成为仅次于欧盟的全球第二大贸易板块,贸易红利正在显现。“一带一路”建设充分激发了东南亚、西亚、中亚、中东欧等不同区域的优势,使沿线经济体之间的贸易联系越发紧密。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相比,“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明显提升,至2017年已达13.4%,体量相当于欧盟内部贸易的65%。目前“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发展贸易投资仍受到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制约,今后应大幅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进一步降低贸易成本和非关税壁垒,加强铁路、航空、管道等硬基础设施,以及制度等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摘编自李晓喻《“一带一路”沿线已成全球第二大贸易板块》,《中国新闻网》2019年5月8日)

材料四: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的深度调整期,原有的发展格局被打破,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格局尚未形成,各国突破困局、谋求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一带一路”建设支持各国共同发展,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让经济全球化红利在国际范围更加均衡地分配。可在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仍深陷困境的背景下,又出现了逆全球化的暗流。有的发达国家为重振本国经济,一手推动再工业化,力促制造业和跨国企业巨额资本回流;一手高举贸易保护主义旗帜,出台更多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未来可能会发生更多更激烈的贸易战、汇率战、大宗商品价格战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发展风险大大增加。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有意愿也有能力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上作出更大贡献。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质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

(摘编自曹文炼《“一带一路”建设彰显中国担当》)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4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额超过进口额,并且在随后的几年里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势头。
B.2017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总额扭转了连续三年负增长局面,进口增速反超出口增速。
C.2013年至2017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比重整体上呈上升态势,进口比重则有较大起伏。
D.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比重和进口比重均在30%以上,可见“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的重要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沿线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之间的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明显提升,表明“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
B.“一带一路”建设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立,彰显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
C.“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了世界经济的再平衡。
D.在当前世界经济相对低迷的情况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通过出台更多的贸易保护措施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小题3】“一带一路”建设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蜀文学的发展历经两千余年,在中华文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间的发展演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着多个阶段,呈现出多姿多样的发展面貌。

巴蜀文化与巴蜀文学的发展并非同轨运行,直到西汉文翁入蜀兴学,巴蜀文学才逐渐发展起来。巴蜀文学刚刚起步时,就出现了以蜀中四贤为杰出代表的作家,掀起了文学高潮,中间没有酝酿期,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汉代巴蜀文学的代表是汉赋,这些辞赋辞采飞扬、体制宏伟,代表了汉帝国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魏晋有南北之分,南朝诗歌创作兴盛,而蜀中却无一知名作家。到了唐代,巴蜀文学重新又焕发出光彩,迎来了又一个文学高峰。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史上的贡献如日月高悬,彪炳千秋。唐代两个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前者生长在蜀至二十四岁始离开四川,后者旅居巴蜀达九年,其绝大部分诗歌创作于四川,尤其是律诗名篇。宋代是继唐代之后巴蜀文学创作的另一个高峰。宋代对文官的优待以及崇文轻武政策,加上五代末期大批文人入蜀,使四川人才济济,导致宋代巴蜀文学繁荣昌盛。苏舜钦、三苏、文同、张孝祥等,都是宋代文坛上的名流。从元代到清代,四川遭受多次战争创伤,人口急剧减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均遭到重创难以复原。元明清时期巴蜀文坛难以如唐宋时期辉煌,但也出现了元代虞集、明代杨慎、清代张问陶、李调元、彭端淑等著名作家,成为巴蜀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抹余晖。

巴蜀作家往往具有创新精神,站在当时文学创作的最前沿,作品代表了整个文坛的最高成就。汉赋是在司马相如手中定型的,他的辞赋创作完成了从骚体赋到散体大赋的转变,为汉代辞赋创作奠定了基础。唐诗中的杰出作家陈子昂、李白,在促进唐代诗风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最高,代表了盛唐诗创作成就。薛涛是唐代最为出名的女诗人,与宋代李清照一样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女作家代表。五代时期西蜀成为词创作的中心,宋代巴蜀作家又一次引领风骚,苏轼的诗、文、词创作代表了宋诗、宋文、宋词的最高成就,成为宋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

也有一些作家是入蜀后才声名渐显的,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自古诗人例到蜀”。“初唐四杰”诸人皆曾入蜀,高适和岑参也留下了许多吟咏蜀中山水风物的诗篇。杜甫为避安史之乱到四川定居,足迹踏遍蜀中各地,杜甫的七律是在蜀地定型的,同样也代表了唐诗中七律的最高成就。陆游曾表示自己“心未尝一日忘蜀”,而且还将自己的诗集命名为《剑南诗稿》。巴蜀文学也不乏女诗人,甚至代有其人。如汉代的卓文君,唐代的薛涛,五代的李舜弦、花蕊夫人、黄崇嘏,宋代的蒲芝、谢慧卿,明代的黄峨,清代的王淑昭、林颀、梁清芬等。巴蜀多女作家的一个前提是家族文学的兴旺,从宋代眉山三苏起,直到清代绵州三李,中间出现数量众多的文学家族,这是巴蜀文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此外,巴蜀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藏羌彝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和睦共处,在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中,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作品。

(摘编自王永波《从时空维度看巴蜀文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蜀文学刚起步就掀起了文学高潮,汉赋代表了巴蜀文学的最高成就,反映了汉帝国的精神风貌。
B.李白和杜甫的生平和创作与蜀地密切相关,李白出于蜀,杜甫入于蜀,都是巴蜀文学优秀作家的代表。
C.出生于蜀地的苏轼创作了代表宋代诗、文、词最高成就的文学作品,这可能与宋代对文官的优待以及宋代巴蜀文学的繁荣有很大关系。
D.巴蜀文学之所以在宋代之后的元明清时代走向衰落,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受战争的影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均遭重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总体上采用“总一分”的论证结构,先概括巴蜀文学的总体状况,再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具体分析。
B.文章在论述巴蜀文学发展的历程时,阐述了它经历的三次兴盛和两次衰败的过程及部分原因。
C.文章采用司马相如、李白、苏轼等著名作家的例子,论证巴蜀作家具有创新精神和杰出贡献。
D.文章通过分析巴蜀家族文学的兴旺以及民族交流融合的现象,论证了巴蜀女作家众多的基本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巴蜀文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它随中华文明的兴衰而兴衰,创造出许多传世的佳作。
B.从“初唐四杰”到高适、岑参、杜甫,再到陆游,无不证明“自古诗人例到蜀”的道理,说明经过蜀地的熏陶,才能创作出优秀诗篇。
C.唐代的薛涛和宋代的李清照两位女诗人是巴蜀众多女性诗人中的重要代表,也是各自时代女性文学创作的最高峰。
D.以宋代眉山三苏和清代绵州三李为代表的家族文学的兴旺,是巴蜀文学发展中的一个特点,为当地文学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同类题4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8月11日至13日,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在北京举办。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90亿元人民币,用户规模超3亿。大会预测,未来十年,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还将继续处于黄金发展期。

时下,网络文学已不仅仅是以一种文学样式,更是以一种全新的文化生态的方式影响着大众。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底,我国40家主要网络文站已出版实体图书6443部,改编电影939部,改编电视剧千余部,改编游戏超500部,改编动漫440部。这意味着,除了3亿多的网文读者,还有更多的人在看由热门网文IP改编的影视剧,以及玩由网文IP改编的游戏。面对如此态势,政府在释放网络文学发展新的可能性的同时,需要立起评价体系的“尺子”,砌起知识产权保护的“墙壁”,搭起涤荡空气的净网“空调”。

(选自“中国文化传媒网”)

材料二

2003年,起点中文网率先创建了以读者按章付费为核心的网络文学商业模式。这种付费阅读机制的建立,使得网络文学的读者不仅是单方面地阅读作品,他们更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参与者。

“要不你休息两天理一理情节,感觉得出来,后面怎么写跟完全没有大纲一样……一点订阅的想法都没有,感觉不划算。”“不得不说,三少每次写书都爱在句子后面加一个‘啊’字,刚刚开始可能会给人一种强调的感觉,可看多了,就有点烦了,同意的顶。”在这些评论中,从情节设计到遣词造句,读者都对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选自《网络文学:孤独写作与阅读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材料三

“网络文学在快速成长的同时,也伴随粗制滥造、脱离现实、娱乐至上、过度商业化、唯市场化等问题。”北京市宣传部部长杜飞进在大会致辞中说。种种抄袭事件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8月9曰下午,网络作家匪我思存连发7条微博,称流潋紫的《后宫甄環传》涉嫌抄袭她的 《冷月如霜》。除了粗制滥造和涉嫌抄袭,网络文学还存在着娱乐大众违背道德的问题。8月16日,《人民日报》撰文直指热门的穿越剧、仙侠剧躲在架空情节背后违反人伦道德的问题。

被称为“网络历史小说第一人”的月关认为,网络文学门槛低是一把双刃剑,要通过内外力共同作用促进网络文学健康发展,而内力就需要每一个网络作家发挥主观能动性,从网络文学内部发挥积极作用。网络文学在其快速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更需要以“匠心”打造精品。毕竟,网络文学未来的高度是由其精品化的创作道路所决定,而不是靠点击率和商业利益。

(选自“人民网”《网络文学二十年:井喷增长后还需“匠心”精品》)

材料四

在文化行业里,文学为下游的影视、有声书、动漫提供内容支撑,具体到网络文学也不例外。然而网络文学量大质低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也为后续的产业开发带来了难度。在本次中国“网络文学+”大会上,不少企业开始思索这个问题,如何让高水平的网络文学成为源头之水,从而形成全产业链良性互动的势态?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耿聃皓认为:“网文正逐渐渗入影视、出版、游戏、动漫等领域。网络文学产业与开放性的IP生态产业链之间的融合是大势所趋。”“我们发现网络文学和漫画有一种互助关系,之前推漫画的时候,小说的人气也同步在走高。同时,因为这本小说的人气非常高,所以改为漫画形式后,它在漫画方面的人气积累速度也非常快。”阿里文学总编辑周运通过很多案例发现,网络文学与漫画有互相带动作用,并且效果非常不错。

(选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下,我国网络文学发展处于黄金发展期,出现了网络文学内容和用户层面的双爆发。
B. 目前,我国网络文学发展已告别文学这种单一的形式,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生态形式。
C. 读者按章付费的网络文学商业模式促进了网络文学的发展,读者也可参与到创作过程中。
D. 一些网络文学粗制滥造和涉嫌抄袭、脱离现实、娱乐至上等是当前网络文学存在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侧重报道了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步入黄金期的具体体现,用列数字的方法详尽地说明中国网络文学生态形式的转化。
B. 材料二具体引用一些读者的话,真实地再现了读者对网络作者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左右着作者的创作方向与写作思路。
C. 材料三指出网络文学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是网络文学门槛低,网络作者为了提高点击率与迎合市场,不得不改变创作道路。
D. 材料四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良性、生态、高端发展开出了一剂良方,这也是目前中国网络文学得以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力。
A.综合四则材料可看出,中国网络文学发展仍要走精品化道路,让高水平的网络文化成为文化产业链的源头之水。
【小题3】如何改变当前网络文学“量大质低”的现象?请从不同角度提出你的建议。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日本军国主义思潮蔓延的历史根源
1945年7月26日美中英三国政府发表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后,日本政府与军部仍在降与和的问题上发生较大分歧,直至天皇最后“裁决”,才在维护天皇制国体这样一个条件下接受投降。由美国起草的《波茨坦公告》,美国有意不写进废除日本天皇制的条款,并把原稿中曾写有的相关条文,在发表前删掉了。保留天皇制,对日本而言,实际起到保留日本军国主义主要精神支柱的作用。天皇不但是日本军队实际的最高统帅,而且被赋予超越一切的权威并被神化。“天皇神威”“为天皇而死”,则是日本国民和军队中长期普遍存在的浓厚的封建性和非理性的具体表现。
投降后的日本由美国实行单独占领,而不是像德国那样由苏、美、英、法四大盟国分区实行军事占领,盟国管制委员会行使德国政府职能,纳粹制度被彻底铲除,没有留下后遗症。对日本败降的处置,主要是由美国政府控制下完成的。1948年12月24日,即对日本7名甲级战犯执行绞刑的第二天,麦克阿瑟总部宣布,释放仍在监狱中的岸信介等19名甲级战犯嫌疑犯。出于反苏、反共和反华的需要,1949年1月26日,麦克阿瑟指令蒋介石国民党政府释放了以冈村宁次为首的260多名在押战犯。10月19日,又宣布对乙、丙级战犯结束审判,不再逮捕、搜查战犯嫌疑犯。1950年3月7日,悍然颁布“第五号指令”,规定所有根据判决书仍在日本服刑的战犯都可以刑满前按所谓“宣誓释放制度”予以释放,这实际上完全破坏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判决。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吉田茂政府先后为18万左右的军国主义分子解除“整肃”,一大批日本战犯重新走上政坛,为重演过去的军国主义历史埋下了祸根。
由于“冷战”,1951年9月8日,美日背着战胜国中国,在旧金山非法签订了《对日和约》与《日美安全条约》,致使《对日和约》成了把苏联、中国等排除在外,只有美英等国签字的片面媾和条约。和约没有使日本结束和苏联、中国的战争状态;允许美国以托管的名义半水久性地对冲绳实行军事占领;没有解决战争赔偿、领土等通常签字和约必须解决的问题。后来,美同抛弃了在日本实行的非军事化、民主化政策,转而采取扶植日本右倾保守党政权,变日本为反共的东方前哨阵地和美国“远东兵工厂”的政策。可以说,“冷战”为日本不认真清算过去的侵略战争罪行,为日本右翼势力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条件。
美国学者赖肖尔在其所著《日本人》一书中说,日本民族长期生活、困守在一些狭小的海岛上,所以,“日本人表现出胸襟狭窄的国民性格”。“神道”是日本的国家宗教,并被确立为一种政治制度,成为日本近代向外侵略扩张的思想理论根据。总之,以神的民族和天皇的国家为主要内容的皇国史观,进一步强化了民族文化性格中狭隘、狂傲、自私的一面,在对外政策上则表现出强烈的征服欲和贪婪的占有欲,这是近代日本屡屡发动对朝鲜、中国等亚洲各国侵略战争,且始终不曾悔改的重要历史渊源。
(节选自《北京日报》2014.1.6)
【小题1】(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盟国管制委员会成功在德国行使政府职能,而其在日本的行动却失败了。
B.释放大量日本二战战犯,是美国政府一手操纵的一个重大丑闻。
C.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和蔓延,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同样难辞其咎。
D.“神道”是日本的国家宗教,日本国民长期存在浓厚的封建性和非理性意识。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日和约》的签订是当时世界“冷战”在亚洲的反映。
B.美国对日政策经历了一个由妥协到扶持利用的过程。
C.美国扶持日本右翼势力是出于反苏、反共和反华的需要。
D.胸襟狭窄的国民性格是日本近代向外侵略扩张的思想理论根据。
【小题3】(小题3)(小题3)下列对“日本军国主义思潮蔓延的历史根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有条件投降,保留天皇制,使战后日本再次蔓延的军国主义思想有了精神支柱。
B.美国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并包庇大批战犯,为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的复活埋下了祸根。
C.《对日和约》认可了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的存在,“冷战”为其生存、发展提供了条件
D.狭隘狂傲的民族文化性格传统是日本右翼势力日益猖獗和军国主义思潮泛滥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