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

孙玉良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减的消息引发各界热议。支持删减者拿出“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做论据,反对删减者认为鲁迅精神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

双方争执不下,让编教材的老师们好生为难。依我看来,鲁迅的文章,删点为妙。鲁迅是生活在上世纪早期的人,虽然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但毕竟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又曾在日本留学,文风难免古风萦绕,中西夹杂,拗口难懂。不只学生看了如吃了“摇头丸”,就是老师们讲起来都觉得头疼。删除一点这样的文章,可能师生们都会拍手称赞,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但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硬汉”形象,毛主席就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删了鲁迅杂文,换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会不会无意识中让祖国的花朵们误入迷途?

鲁迅不是常青树,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所以至今被人们深深地怀念。中国有个古老的新词,叫“与时俱进”。对于鲁迅的文章,照抄照搬,“拿来主义”,是不是违背了鲁迅先生的初衷?我们学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的拗口白话。在教材中删除鲁迅的原文,难道不能用新时代具有鲁迅精神的文章“取而代之”?

新时代有没有活着的鲁迅?我看肯定是有的。否则鲁迅逝世了,中国岂不真的折了“脊梁”?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大有人在,针砭时弊的好文章也比比皆是,编辑们选用他们的文章进入教材,既继承了鲁迅之精神,又克服了晦涩难懂之弊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把鲁迅当成权威,放进“神坛”,本身就是对鲁迅的污辱。依我看,世上的千里马不少,只是有些人相信权威,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真正继承鲁迅精神,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而不是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

(选自2009年9月4日《广州日报》)

【小题1】下列对于“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生活的时期离我们较远,文风难免古风萦绕,拗口难懂,因此他的文章,删点为妙。
B.世上的千里马不少,新时代也有活着的“鲁迅”,编辑们也可选用他们的文章,编入教材。
C.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人也时有出现。
D.对于鲁迅的文章,如果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抄照搬,是违背先生初衷的。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于“鲁迅作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作品被誉为“民族魂”,一些人认为中学语文教材删减鲁迅作品会丢掉鲁迅精神。
B.从“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中可以看出鲁迅文风晦涩难懂的一面。
C.“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这句话不仅对社会发展适用,对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选编也非常适用。
D.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健将”,教材选编他的作品是为了学习他的白话语言。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太相信权威而把鲁迅放进“神坛”,这是对先生的一种污辱。
B.“鲁迅”在教材中也与时俱进,可用其他针砭时弊的好文章来代替鲁迅文章进入教材。
C.毛主席十分赞赏鲁迅,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
D.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并不能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的,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10 02:58: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的文段,完成小题。(8分,每题2分)
全球化与本土化是近年来人类学研究的热门话题。由华琛主持的“麦当劳在东亚”的研究,就是这一热门话题的一例。根据上述研究,华琛编著了题为《金双拱门东进:麦当劳在东亚》一书。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系阎云翔的《麦当劳在北京:美国文化的地方化》的论文便是该书的第一章。论文讲述了麦当劳的经营管理者及其员工是如何在互动中将这一原本“地道”的美国饮食文化赋予了中国文化的意义。北京的麦当劳成为被地方化的、中国版的美国文化的一个代表。 
作为美国便捷快餐店象征的麦当劳,在其北京的许多顾客眼里是悠闲消遣的好场所。被美国大众视为出售廉价餐食的麦当劳,在北京则成为正在形成的中产阶级群体常常可以就餐的地方,而对收入不高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是偶尔可以光顾。对中国老百姓来说,麦当劳作为美国文化的符号意义比它作为快餐符号意义更为重要。麦当劳也同时成为中国百姓心目中的“现代化幸福生活”的象征之一。很多顾客把在麦当劳吃东西看成是很有意义的一种饮食和文化经验。对那些有着高收入并希望多接触外边世界的年轻的中国人来说,光顾麦当劳成为他们新生活的方式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他们参与跨国文化体系的一个途径。中国人在接受麦当劳快餐的同时,也逐步接受伴随而来的外国餐桌行为文化。 
麦当劳在北京的经营管理者虽然在饮食品种、服务和管理上仍保持其美国式,但为了扩大营销,他们也在努力适应中国文化环境。他们努力在中国百姓面前把北京麦当劳塑造成中国的麦当劳公司,即地方企业的形象。如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与学校和地方建立特殊联系等等。 
总之,在中国消费者、麦当劳的经营管理者和店员的互动中,北京麦当劳成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美国文化”。 
其实,麦当劳地方化过程,何尝不是人类历史上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经常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全球化”是九十年代最时髦的词之一,指的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是指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撞触和冲撞,并且是多向的、多层次的文化互动和吸纳。人类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互动与人类社会有着同样长的历史。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猛趋势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不同文化的冲撞和互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动从来就不是单向的。文化冲撞中,并非有哪一个是完全被动的。由此可见,“全盘西化”之说,不论对反对者或者提倡者来说,都是一种虚幻的东西。作为生物体的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被克隆,但作为人创造的文化则永远是不可能被克隆的。 
【小题1】对下列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土化”就是“地方化”。
B.“中国版”与“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相同。
C.“全球化”也就是“全盘西化”。
D.“美国式”即“美国文化”。
【小题2】对划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老百姓把在麦当劳吃东西看成是很有意义的一种饮食和文化经验。
B.中国老百姓在接受麦当劳快餐的同时,也逐步接受伴随而来的美国文化。
C.中国老百姓把麦当劳看作快餐的标志,更看作美国文化的标志。
D.在麦当劳,中国老百姓认为美国文化比快餐更重要。
【小题3】下列不属于“麦当劳地方化的过程”的内容一项是(   )
A.北京的许多顾客把麦当劳当作悠闲消遣的好场所。
B.北京的麦当劳成为中产阶级群体常常出入的地方。
C.很多顾客把在麦当劳吃东西看成是很有意义的一种饮食和文化经验。
D.麦当劳在北京的经营管理者在饮食品种、服务和管理上保持美国文化特色。
【小题4】下面对本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全球化”是九十年代最时髦的词之一,也是一种新生事物。
B.为了扩大营销,麦当劳的经营管理者完全被动地适应中国文化环境。
C.高收入的年轻的中国人通过麦当劳参与跨国文化体系。
D.“全盘西化”从来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事实,没有一个人可以找到这样一个历史事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吸毒成瘾的原理
吸毒为何成瘾?吸毒者为什么会不顾一切寻死觅活地寻找毒品?科学研究已经给出了一些答案。
有的研究人员用惩罚学说来解释吸毒者的这些行为。惩罚学说认为吸毒病人表现出的强迫用药和强烈的心瘾(强迫性觅药)不是为了体会欣快和美好的感觉,而是害怕停用毒品后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为了避免经历痛苦而强迫用药,是为了尽快结束痛苦经历而强迫性觅药和用药。
病理性记忆学说则认为吸毒者对毒品引起的奖赏和惩罚效应形成了难以忘记的异常记忆,他们在这种病理性记忆的驱动下不断地强迫性觅药和用药。而强迫学说认为,吸毒者与患强迫症的病人相似,明明知道某一情况并不存在,但还是无法控制,要一遍遍地去检查某一情况是否存在,吸毒者的毒品成瘾也同样表现为难以控制自我,强迫觅药和用药。
目前学术界大多认同大脑奖赏学说,并结合其他学说来解释吸毒成瘾。
大脑奖赏学说主要认为,人在吸毒后可以获得如同饥饿时吃饱饭、焦渴时饮足水的欣快感和满足感一样的感觉。这些基本的生理感觉是人类和其他动物在生存竞争和进化中所获得的一种自然机理,目的是为了让种群延续和扩大,所有这些生理感觉的满足都在大脑和周围神经的掌控之下。而吸毒后,毒品中的化学物质也通过大脑和周围神经让人感到欣快、愉悦,甚至是致幻感,飘飘欲仙。这样的感受如同奖赏机制,吸毒所获得的满足和欣快感就如同吃喝一样,这就鼓励吸毒者一再重复这样的行为来获得满足,故名奖赏。
奖赏学说的提出是依赖于许多科学技术手段对大脑的研究得出的。例如,利用现代脑成像技术和电刺激技术,发现人的大脑中存在奖赏通路,又称多巴胺通路。这个神经通路的组成和结构主要包括:腹侧被盖区(VTA),腹隔核和前额叶皮质。腹侧被盖区由含多巴胺递质(一种化学物质)的多巴胺神经元组成,通过神经纤维与腹隔核和前额叶皮质相联系,并通过神经纤维释放多巴胺递质,将信息传递到腹隔核和前额叶皮质。在进食、饮水、哺育和受到自然奖赏时,这一神经通路就会被激活,人就会体验到美好的感受。
此外,电刺激奖赏通路时,机体会出现类似受到自然奖赏刺激时的愉快效果,但其强度较自然奖赏刺激强度大。尽管电刺激、自然奖赏和药物(毒品)等是不同的物质和技术,但是,所有导致愉悦感觉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奖赏通路,即多巴胺通路。例如,自然奖赏是通过行为反射促进多巴胺递质释放,电刺激是通过电流促进多巴胺递质释放,吸毒、滥用药物和吸烟则是直接模拟多巴胺的作用或促进多巴胺递质的释放。
当然,奖赏学说也不能完全解释吸毒成瘾,所以也还有其他学说。
(摘编自《百科知识》)
【小题1】下列关于奖赏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奖赏学说依赖科学技术手段发现了人的大脑中存在奖赏通路即多巴胺通路,这就为吸毒者戒掉毒瘾提供了可能性。
B.虽然奖赏学说的提出是依赖于许多科学技术手段对大脑研究后得出的,但也不能完全解释吸毒成瘾原理,其他学说可做有益补充。
C.电刺激、自然奖赏、毒品刺激多巴胺通路时都能产生愉快效果,因为导致愉悦感觉的原理是一样的,只是刺激的物质和技术手段不同。
D.酒足饭饱、口渴时饮水的欣快感、满足感和吸毒后感到欣快、愉悦的生理感觉都在大脑和周围神经的掌控之下。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吸毒者的强迫性觅药和用药是一种因无法控制自我而对某一并不存在的情况进行反复检查的强迫症。
B.人在吸毒后,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被激活,毒品中的化学物质就通过大脑和周围神经让人感到欣快、愉悦。
C.吸毒为何会成瘾,科学研究虽然已给出了一些解释,但还没有哪一个学说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同,深入的科学研究还将持续下去。
D.电刺激奖赏的强度较自然奖赏刺激强度大,愉悦感比自然奖赏强烈;吸毒、滥用药物和吸烟成瘾的刺激强度更大,愉悦感更强烈。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华民族文化根本的深厚性
杨义
我们常常讲中华儿女是炎黄子孙。根据历史的记载,炎帝和黄帝是两兄弟,炎帝居住在姜水一带,黄帝居住在姬水一带,大概在离现在5000年前。从考古发现,黄帝部族在现在的河北、辽西一带,辽宁西部的红山文化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玉龙,而且发现了泥塑彩绘的女神头像和女神庙、祭祀坛。这个文化经过考证,很多考古学家都认为属于黄帝文化。炎帝文化从陕西向东发展的时候,在河北一带跟黄帝部族碰在一起,然后他们联合起来,跟东面九黎部族的蚩尤文化发生碰撞,在河北省的涿鹿把蚩尤打败了,后来黄帝和炎帝又在现在的山西运城地区阪泉也打了一仗,不打不成交,这一打推进了更大的部落联盟的融合。可见,融合有互相交往的方式,也有互相战争的方式。战争对于部族来说是流血的事情,也是痛苦的事情,但是越打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原地区通过曲折过程,付出多重代价形成了炎黄文化。炎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根。我们把很多的最早的发明,比如把播五谷和尝百草,发明中医中药,记在炎帝神农氏的身上,又把造车、造衣服、用火、熟食、造文字,这些功劳记在了黄帝的身上。黄帝的妻子嫘祖养蚕织布,蚕是中国人的发明。当西方用大麻、兽皮做衣服的时候,我们考古发现最早的蚕丝织品已有5000多年(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历史。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杰出贡献。
由于有了这么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当民族出现了危机,需要用革命和救亡的方法获得自己新生的时候,我们往往就想起了炎黄这条“祖根”。中国资产阶级搞革命的清朝末年、光绪29年,有个叫刘师培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就提出中国要用黄帝诞生的那一年作为纪元记年,用这种方法来提醒人民民族的感觉。孙中山在1912年1月1日宣布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宣布黄帝纪元是4609年11月13日。如果按这种算法,现在是黄帝纪年4706年,就是黄帝出生到现在4706年,所以我们讲5000年文明史。当然我们考古发现,7000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就出现了人类文明。孙中山宣布民国元年的时候改为基督教纪元,这在中国是很大的事件。中国过去改朝换代,叫做“改正朔”,因此改用公元纪年是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史转变。我们既然改用了公元,改用了世界上通用的年历,说明中国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竞争生存。这里表现的也是一种开放的心态。
跟黄帝有关的创造中,黄帝的史官仓颉造文字,是一种惊天动地的智慧,据说引起 “天雨粟,鬼夜哭”。早期人类用绳子打结来记事,后来把衰字刻在竹片、木头和甲骨上,这是文明的很大进步。汉字的创造,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对民族的万世长存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因为我们使用象形文字,文字形态比较稳定,文字史也就蕴含着民族认同的历史。在时间上,秦汉时代、唐宋时代和我们现在,说话发音不能说没有变化,但是古今一贯的文字形态把我们的历史紧紧地串起来了。中原和江浙、闽粤,讲话的方言有很多,互相听不懂,如果用拼音字母做我们文字的话,广东就得有客家话、潮汕话和广州话三种文字。再加上上海话、宁波话,就有更多文字。相反,拼音的方法容易在会话语音变动的隔膜中产生民族的离心力。欧洲为什么小国林立,不能排除它们用拼音文字的原因。像德国和比利时的语言,或者荷兰和英国的语言,它的距离并不比中国北方的语言和广东话距离大,但是因为用的是记音,所以他们国家问很难维持统一性。所以,汉字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个非常宝贵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史上非常值得珍惜的传家宝。这种文字渊源流传,传播到海外,功不可没。
俄罗斯圣彼得堡华人华侨联合总会刘顺利会长讲,华人过去在海外谋生是三把刀,菜刀、剪刀、理发刀,但是要教育子孙始终不要忘记我们的国情和国语,这才是根本。这些话有很大的启发性。这条根是从黄帝留下来的,到现在4706年,用文字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从古到今,从南到北都可以互相沟通,这是“祖根”的问题。
【小题1】下列说法不属于“炎黄文化”范畴的一项是()
A.红山文化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玉龙、泥塑彩绘的女神头像和女神庙、祭祀坛,很多考古学家都认为属于黄帝文化。
B.黄帝和炎帝之间的部族战争,虽然是流血、痛苦的事情,但也推进了部落联盟的融合,促进了相互交往。
C.人们认为炎帝播五谷和尝百草、发明中医中药,而黄帝则有造车、造衣服、用火、熟食、造文字等功劳。
D.民国时期我国开始使用公元纪年,这在中国是很大的事件,促进了精神史的转变。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不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根本的深厚性”的一项是()
A.刘师培提出要用黄帝诞生的那一年作为纪元记年,以此来提醒国人牢牢记住自己是炎黄子孙。
B.汉字的发明,数千年来,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对中华民族的万世长存起了关键的作用。
C.我们所使用的象形文字,是一种形态比较稳定的文字,其文字史蕴含着中华民族认同的历史。
D.因中国地域广大,方言众多,导致北方的语言与广东话等南方方言差异大,造成交流沟通不便。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炎黄文化发源于北方的中原地区,历经多次碰撞,不断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的祖根。
B.中华民族需要用革命和救亡的方法获得新生的时候,人们往往就想起了炎黄这条“祖根”。
C.如果我们使用拼音文字的话,就可能产生客家话、潮汕话等多种文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
D.刘顺利会长的一席话,是要告诫海外华人教育子女不要忘记我们的国情和国语,这关涉到“祖根”的问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说“似” 杨铸
与西洋绘画一度发展到极致的科学写实精神不同,中国古代绘画开辟的是一条具象写意的创作道路。所谓具象写意,非严格写实,亦非纯粹表现;不离物象,又不拘于物象;“造化”与“心源”化合为一,了无痕迹。一个“似”字,其中潜存着厘清中国古代绘画具象写意传统的重要线索。古代绘画理论言“似”,主旨乃是在标示绘画作品形象体系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复杂对应关系。
一方面,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肯定,实际上肯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具象特性。“似”之本义即相像、近似。宋代以前,绘画的题材一直“以人物居先”。画人物,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似”。在这里,“似”被理解为绘画的恒常追求。宋代以后,山水画、花鸟画繁盛,“似”的意识则一直不断延展,有新变,但并未遭到过彻底的颠覆。讲“似”,意味着绘画作品不是绝对独立自足的:讲“似”,强调了绘画作品需要以外在世界作为自身的基本参照系统;讲“似”,引导着画家超越对抗关系而去追求与外在世界的一致。
另一方面,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具体界定和阐发,准确揭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写意趋势。肯定绘画要“似”,并不等于倡导极端的写实。在人物画占据中心位置的阶段,借着“传神”目标的确立,古代绘画理论适度地拉开了“似”同完全写实之间的距离。谢赫称“画有六法”,居首者为“气韵生动”,而联系人物画的艺术实践可知,所谓“气韵生动”,强调的就是“传神”。由强调“传神”,延伸到厘分“神似”与“形似”,再延伸到重“神似”而轻“形似”,这一历程带给中国古代绘画的直接结果,就是对严格写实的艺术超越。
到山水画兴盛以后,古代绘画理论与时俱进,对“似”的阐发叉出现了重要的衍变。
新变之一是推重“神似”的范围,由人物扩展到了山水景物。所谓“物”之“神”,并非纯粹的客观存在,实乃画家对山水草木之生机天趣与文化底蕴的艺术掌握,是物理与人情的统一,自然与艺术的统一。显然,这种为“物”“传神”的要求本身,即已经潜移默化地将写实与写意两极,均衡地融为了一体。
新变之二是“不似之似”意识的确立。伴随着大写意技法的孕育和发展,明清之际一些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画家,在继续贬抑“形似”的同时,高张起了“不似之似”的理论旗帜。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自身的艺术形象体系,并不与外在世界的艺术掌握对象保持形态上的高度同一,故曰“不似”。“不似”者,乃“形”“不似”,是对写意趋向的首肯,对执著于“形似”的极端写实艺术道路的否定或超越、这“不似”,绝非造型能力低下,而是一种艺术自觉的标志。同时,中国古代绘画创作叉始终坚定不移地将追求同外在世界的深层一致,设定为终极的艺术目标,故曰“似”。“似”者,乃“神”之“似”,理之“似”,自然之“似”,艺术之“似”,既是对具象方式的固守,更是对艺术与自然交融为一的理想境界的简明表述。
“不似之似”,可以说是对“似”的最为切当的解释和说明,是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具象写意特征的最为精辟的概括和揭示。中国古代绘画为创造“不似之似”的具象写意的形象体系,开辟了一条个性化的艺术道路。在这里,师法自然与抒写性灵之间达成了完美的平衡。古代画家极为重视对外在世界的接触、观察、把握,视其为作画的前提条件。对于古代画家来说,用以审视的“目”,固然不可忽视;用以感受的“心”,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以心灵去师法自然,将心灵与自然化合为一,这样重新熔铸而创造出的绘画形象体系,既保留着自然的大体形貌,又艺术地超越了细节的精确一致,正所谓“不似之似”。
(节选自2010年第1期《文史知识》)
【小题1】下面对“不似之似”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似”是绘画的恒常追求,指所绘人物、花鸟等与客观实际相像。
B.“不似”是指不与外在世界的艺术掌握对象保持形态上的高度同一。
C.“不似之似”是指绘画作品有像又不像,是造型能力低下的一种表现。
D.“不似之似”是既“形似”又“神似”,是艺术与自然交融为一的理想境界。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古代绘画强调具象写意,而西洋绘画则追求科学写实。
B.我国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肯定、界定和阐发,既肯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具象特性,又揭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写意趋势。
C.我国古代绘画中“似”的意识一直不断延展,却并未遭到彻底的颠覆,例如:人物画强调神似,而花鸟画、山水画则只求形似。
D.“不似之似”,是对“似”的最为恰当的解释,是对我国古代绘画艺术具象写意特征的最为精辟的概括。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具象写意”的绘画传统指的是:既不离物象,又不拘泥于物象;既不写实,也不纯粹表现心灵感受。
B.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形象体系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复杂对应关系存在三种情形:一曰“似”,二曰“不似”,三曰“不似之似”。
C.对于画家来说,用心灵感受与用眼睛观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D.“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说的是北宋画家文同画竹子根本用不着画草图。这说明绘画并不一定要师法自然,而完全可以想象创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热爱生命
蒙田
我赋予某些词语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消磨”,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光阴”这些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语)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为生之艰辛与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自认为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小题1】下面不符合“哲人”习气的一项是
A.打发、消磨时光
B.回避、无视生命的存在
C.把生命看成贱物
D.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小题2】对于“生之本质在于死”的含意或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而有限的。
B.享受生活,及时行乐,就可以说死而无憾。
C.生命的意义正是因为死亡得以彰显和延续。
D.生命一天天流逝促使人们看重生命的分量。
【小题3】对“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句话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生命本是“优越无比的”“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形成鲜明对比。
B.概括了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寄希望于虚幻未来的消极人生。
C.承上启下,过渡到下文作者表明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价值观。
D.作者引用这句话,意在强调“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过得丰盈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