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是要求文艺作品服从于道德伦理政治,提倡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直到唐代中叶,都持有相似的观点。白居易更是主张文章和诗歌要“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禅宗的兴起,打破了这个格局。由于禅宗主张“心即是佛”,内心便是一个可以作无穷探索的宇宙,而中唐从“安史之乱”中醒来的知识分子们,不再想对人世作进取征服,而只想享受心灵的安适,便纷纷投向禅宗,于是,不是人物或人格,更不是人的活动、事业,而是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这形成了一个新的审美趋向。
苏轼便是这个审美趋向的典型人物。他身为北宋文坛的泰斗,却从未有过如韩愈那种“好为人师”的不可一世;在艺术上,则用实践反对白居易的“泛政治化”的主张,开创了一种远离忧愤,不似孤峭,也非沉郁的质朴无华,宁静自然的韵味情趣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思想基础,依然是禅宗自然适意的生活主张,大千世界不过是心的外化物,重要的不是焚香礼佛、坐禅念经的外在形式,而在于向内心的探索。苏轼将这种理论用之于文学,便出现了“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的说法。所以,苏轼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这种风格的另一体现,是苏轼将“平淡”解释为“绚烂之极也”,而这种平淡,还应该包含“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丰富内涵。他的两首脍炙人口的小诗,说明了这种审美趣味,一是写西湖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岂非说明最美的审美对象,正是姿态横生的自然存在。另一首是写李花,“不得梨英软,应惭梅萼红。西园有千叶,淡伫更纤秾”。在东坡先生的眼中,纯白的李花虽然没有其他花卉的绚丽色彩,却是更强烈、更浓烈地传递出春天的信息。这不正是平淡为绚烂之极的生动写照吗?曹雪芹先生就在《红楼梦》中让他笔下的人物,写出了“淡极始知花更艳”这样的绝妙好辞。
苏轼先生在评人论文时,也贯彻了这种美学观点。在黄州,他是一个待罪的不自由的官身,可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自称“闲人”;在《方山子传》中,他称颂一个任侠居山,弃冠服、绝仕进的异人。在当时的“太平盛世”中,把这样的人当作理想的人格标本,明显地与其作品一样,是一种退避社会,只求内心安宁的生活态度。
所以,在古往今来的诗人中,就只有陶渊明最符合苏轼的美学标准了。他那“心远地自偏”的处世哲学才是苏轼最为加以注目而赞叹的。整个南北朝,陶诗并不很被看重,终唐之世,李白、杜甫也未加青目。直到苏轼,才被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位。《苏东坡全集》里,和陶诗的作品就有120首之多。他发现了陶诗那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歌真谛,和在极为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的牧歌式的情调,认为是美的极致,艺术的顶峰。之后,陶渊明的地位被确立,陶诗也以苏化面目流传下来。可是,人们只关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潇洒,而忽略了“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不正证明了禅宗的影响力么?
(摘自《新民晚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提倡所谓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要求文艺作品要为道德伦理政治服务。
B.白居易主张文章和诗歌要“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说到底,也是主张写文章要为道德伦理政治服务。
C.禅宗的兴起,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格局,中唐以后经历“安史之乱”的知识分子都投向禅宗,彻底抛弃了传统的审美观点。
D.禅宗主张“心即是佛”,内心便是一个可以作无穷探索的宇宙,受此影响,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由此形成了新的审美趋向。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反对白居易的“泛政治化”的主张,在艺术上开创了一种远离忧愤,质朴无华,宁静自然的韵味情趣的风格。
B.苏轼的创作风格是以禅宗自然适意的生活主张作为思想基础的,表现在其文学创作上就是作品如行云流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C.苏轼所主张的“平淡”,不只是“绚烂之极也”,还应包含“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丰富内涵,这种审美趣味在他诗中得到了体现。
D.曹雪芹在创作上深受苏轼审美趣味的影响,因而在《红楼梦》中让他笔下的人物,写出了“淡极始知花更艳”这样的绝妙好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自称“闲人”,在《方山子传》中称颂了一个任侠居山,弃冠服、绝仕进的异人,并把这些对象当作理想的人格标本。
B.苏轼把陶渊明看作是最符合自己美学标准的人,对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的处世哲学最为推崇,他有120多首和陶的诗歌。
C.整个南北朝,陶渊明的诗并没有被人们看重,整个唐代,李白、杜甫的诗地位也不高,是苏轼将陶渊明的地位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步。
D.苏轼发现了陶诗那种“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诗歌真谛,并认为陶诗用极为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表达出的牧歌式的情调,达到了艺术的顶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30 01:27: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左传》的叙事艺术

童庆炳

任何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面。这是普通常识。但在文学叙事中,就出现了两个时间:一个是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是讲故事人讲的时间。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就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可以称为“故事时间”;讲故事人可以根据讲故事人的需要,把时间打乱,把后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前面讲,或把前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后面讲,这就是所谓的“文本时间”。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顺时序的演进多,而逆时序的演进少。《左传》中倒叙、插叙也有,但不是很多,“几大战役”的描写莫不按自然时间演进。可能受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左传》影响,像后来的《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莫不如此。为何《左传》和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多按自然时间顺叙呢?这主要是中国古代“尚农”,是一种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看重耕田种地,而耕田种地当然要对四时的更替特别敏感。因为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守时、顺时,是中国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所谓“不误农时”。就是对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来说,也明白“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道理。这种从农业文明所滋长出来的文化观念, 都不能不影响叙事文学对于事件演进时间的把握与运用。即从守时到顺时,折射到文学叙事上则是更重视顺叙,认为顺叙最为自然,也最能为大家所接受。

《左传》和其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即使有倒叙的逆时间演进,也与西方神话、小说的那种倒叙的功能有所不同。西方叙事作品擅长逆时的倒叙演进,把人带到一种令人震惊的、出人意料的状态中,由此造成强烈的悬念,出现惊心动魄的效果。这就让人联想到西方人在大海上坐船来往做生意,此时还是风平浪静,突然风暴兴起,船只摇荡,甚至不幸沉没。因此西方小说的倒叙往往留下了海洋文明的印痕。中国古代叙事作品也有逆时的倒叙演进,但往往是激烈冲突过后的一种绵长的回忆,一般很少那种惊心动魄的效果。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以“初”开始叙述,所有的矛盾都已经结来,郑庄公已经打败了向他挑战的亲弟弟,他在颍考叔的帮助下,得以在“黄泉”下与母亲姜氏相见,挽回些许与母亲的感情。这种逆时倒叙演进,决无惊心动魄的效果,也没有让读者有猝不及防的感受。

《左传》对中国文学叙事发展的影响很大,从叙事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左传》是有意义的。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叙事文学的起点与开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农业文明中,四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人形成了守时、顺时的观念。
B.由于共同的深层文化原因,《史记》《三国演义》等作品都是按照自然时间来讲述故事的。
C.讲故事人可以改变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使故事按照“文本时间”向前发展。
D.中国叙事作品更重视顺叙,排斥倒叙,是因为顺叙更能为大家接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突破了故事本身的限制,主要从“文本时间”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叙事艺术。
B.文章以《左传》的叙事艺术为例,具体阐释了其对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影响。
C.文章通过对中西方叙事文学的对比,折射出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特点。
D.文章先界定基本概念,接着逐层分析,既有事例评述,又有道理推演,深入浅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叙事中有两个时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中二者往往是一致的。
B.如果采用西方的倒叙方法来讲述,“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也可出现惊心动魄的效果。
C.“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说明所有人都懂得守时、顺时的道理。
D.同样是倒叙手法,西方的叙事作品更追求惊心动魄的效果,中国的叙事作品则不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历来不少人认为,老子是主张搞愚民术的,这主要源于对《老子》第三章、第六十五章的不同理解。老子成了主张搞愚民政策的罪人,这实在是一个错误,应该予以纠正。
《老子·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段话中,“贤”,敦本作“宝”字。《说文》谓:“贤,多财也。”“不尚贤”与“不贵难得之货”一样,皆指财物而言,不是说不尊重有贤德的人。“虚其心”,民则无欲。“实其腹”,民则无饥饿,当然就会感到满足。“弱其志”,民则无欲望,不争,不受外物之迷惑。“无知”,意谓没有什么意见,能安居乐业,对生活现状感到满意。
可见,老子在这章里是对现实社会中的物欲横流和道德沦丧进行批判,他认为,统治者崇尚财物、炫耀富有,是扰乱人心、造成社会动乱,即“民争”“民盗”“民乱”的根源。因此,要坚决杜绝。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应该消除贪婪私心,使民众恢复纯朴的民风,国家才能大治。
老子是否主张搞愚民政策,关键是如何理解《老子》第六十五章中“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也”这句话中的“愚”字。如果仅仅从今天人们对汉字表面的意思去理解,当然是说老子主张愚民政策。其实不然,古汉语的“愚”,与今天我们所说的“愚”,其意思是不一样的。“愚之”,实为使民众诚朴、淳厚之意。“明民”,意为启发民众巧智。王弼注《道德经》说:“明,谓多见巧诈,蔽其朴也。愚,谓无知守真,顺自然也。”河上公注《道德经》说:“谓古之善以道治身治国者,不以道教民明智奸巧也,将以道德教民使质朴不诈伪也。”高延第认为:“愚之,谓返朴还淳,革去浇漓之习,即‘为天下浑其心’之义,与秦人燔诗书、愚黔首不同。”
所以,老子的“愚之”,根本不是搞愚民政策的意思,而是主张去除奸智,提倡诚朴。老子认为,由于统治者以智治国,而民众巧以应付,所以,奸伪丛生,天下大乱,即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这就是“以智治国,国之贼”的理论依据。现实社会丧失了“道”,才出现孔子那一套仁义、礼乐等。
由上可见,老子完全是针对奸诈虚伪的社会风气,而提出对民“愚之”,即社会回归到诚朴纯真的自然天性。
(选自《国学》,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文》释“贤”为“多财”,“不尚贤,使民不争”中“贤”也可如此解释。
B.老子对物欲横流和道德沦丧的批判集中体现在“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上。
C.高延第认为老子的“愚之”与秦国人“愚黔首”的做法完全不一样。
D.儒家的仁义、礼乐等思想是在奸诈虚伪的社会风气出现之后才出现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运用了引证、假设论证和因果论证法。
B.文章第四段用较多笔墨阐述“愚”的含义,体现出老子的诚朴纯真的社会立场。
C.文章引用王弼、河上公注《道德经》句子,阐释了老子所言“愚”的真正含义。
D.文章论证老子不搞愚民政策观点的同时,也让我们从中认识到老子的政治图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人们能够正确理解《老子》的内容,老子成为主张搞愚民政策的罪人的认识就不会出现。
B.老子认为,应该杜绝统治者尚财、炫富的行为,因为这是扰乱人心、造成社会动乱的根源。
C.如果社会回归到诚朴纯真的自然天性,那么奸诈虚伪的社会风气会随之消除,国家就能大治。
D.老子认为,由于统治者以智治国,而民众巧以应付,所以造成了“以智治国,国之贼”的局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汉字有三千多年的可考历史,汉文采用竖排格式从右向左行文,也就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汉文这种竖排而左行的传统格式与中国古代以竹简为书籍材料的因素直接有关。

现在来溯推汉文形成传统的竖排格式的历史因素时,不妨认为,最初在竹简上行文,横排和竖排的格式可能都有人尝试过。但是,将多根的竹简编连成册,拿在手上阅读时,则竖排的格式比横排阅读拿握起来方便一些。古代在往简册上书写文字时,也是竖排格式书写方便。先秦时代的人席地而坐,在这种称为跽坐的姿态下为了调整人与书案几之间的距离和方位以便书写,可以“移坐就案”,也采用“移案就人”。为此,案几一类家具都做得比较轻便,并且是左右方向尺寸大而远近方向尺寸小的长条形,便于跽坐时的搬动和调整。顺着案几的长方向摊开简册写字,对于书写者来说,这就是竖排书写的行文格式;如果在这种案几上横行书写,则简册要在案几的窄方向上横跨案几面,和写字行邻近的上下文简行可以展在案几面上的数量较少,待写字的空白编简要垂落在案几的近端,落在跽坐者的腿上,长篇大册的书写,这种情况尤甚。在案几上阅读简册,情况和书写一样。至于汉文竖行从右向左排列的格式,则与古代先民尚右的观念有关。出土的秦新郪虎符铭文有“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郪”,秦阳陵虎符铭:“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竹简上的古代书籍,以篇作为文章的单位,并以册作为同时编连在一起的竹简集合的单位,这是中国书籍装帧的最早形制——简册制。帛书的出现,又形成了中国古代书籍的另一种装帧形制——卷轴制——把帛书卷到一段硬质的芯轴上,以卷作为书籍的单位。纸质书籍的初期仍照用帛书的卷轴形制,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书是逐版地印成单页,再装订成册,这种工艺促成了书籍采用册页式的装帧形制,册页形制的书籍沿用直到今天。

从汉文的行文格式和中国书籍的装帧形制的演变历史可以看到,每当新的文字记录载体材料(如帛相对于竹木,纸相对于竹帛)或工艺(如印刷)投入实用,首先是按传统的习惯形式去应用,只有在传统方式与新的材料或工艺发生了矛盾,才会突破传统去发展新的形式。由帛书的卷轴相异于竹木简册是如此,纸册页代替纸卷轴也是如此。然而纸质材料和印刷工艺与汉文行文传统的竖排格式之间并不矛盾,竖排和向左行的格式一直延用到近现代,不过在竖排格式不便表示近代科学技术符号、术语、数学式的矛盾下,最终突破了传统,产生出汉文横排并且下行的新制式。传统具有无形的、巨大的历史惯性。

(节选自《竹简对中国传统书籍形制的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开始采用竖排从右向左的格式,这成了汉文书写的传统格式。
B.先秦的案几左右向宽大、远近向窄小,对古人书写汉文时采用竖排左行的格式产生影响。
C.中国书籍由简册制与卷轴制演变为沿用至今的册页形制,关键在于印刷术的发明与使用。
D.横排且下行的新制式取代竖排左行的格式,源于它与近代科学技术符号、术语等的矛盾。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为论证古代在阅读与书写时竖排格式优于横排格式,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
B.文章揭示了汉文形成竖排左行格式的根本原因是书写阅读的方便和古人尚右的观念。
C.文章介绍了中国古代书籍的竹简制、卷轴制和册页制三种装帧形制,并阐述了演变原因。
D.文章运用了总分总和并列两种论证结构,着重论证了竹简对中国传统书籍形制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文最终形成传统的竖排格式,与最初在竹简上尝试横排格式行文的失败有很大关系。
B.文章单位、竹简集合单位和书籍单位,对书籍册页形制的诞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关系。
C.若没有新工艺印刷术的投入实用和带来的矛盾,不会有书籍册页式装帧形制的作用出现。
D.即使延用到近现代的传统格式最终被新制式取代,作者仍认为传统的影响力不可忽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美学思想

张 轶

我国素有“衣冠古国”的美誉。服饰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精神价值追求及思想文化底蕴。我国传统服饰经过历代的积累和交融,不断丰富和发展,融合不同时期人们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服饰文化系统。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国传统服饰文化在世界服装文化舞台大放异彩。而传统服饰文化的美学思想,正潜移默化影响着国人的着装心理、趣味爱好和审美风尚。

标示突出的美学思想是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特征。服饰依赖于人的形体,但我国传统社会推崇伦理道德,制定有彰明礼法的服饰礼仪制度,这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核心特征。服饰不仅关系到个人身份和地位,也成为社会治乱的标志。凡按照社会伦理规范的着装就是美的,违背社会伦理规范的着装就是丑的。以社会伦理色彩来决定服饰美丑标准,奠定了古代服饰美学的社会基础,以善恶为美丑的道德基础。祭祀有祭服,上朝有朝服,婚事有礼服,葬仪有丧服。服饰成为身份地位、行业职业、行为道德、年龄性别的标示。不仅彰显了社会伦理道德对服饰的规范,成为社会品评的价值标准,也推进了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成为我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根基。

协调统一的美学思想是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审美精髓。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即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协调,强调“不过火而调和”,追求以中庸平和为美。纵观我国几千年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形神兼备与情景交融的美学思想一直是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和最珍贵品质。我国传统服饰总是遵循着物理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意蕴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的统一,显示着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审美习俗与社会功能的整合,给人一种委婉、适中、平和而神秘的和谐之美。

种类多样的美学思想是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艺术体现。服饰是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不同的民族呈现不同的服饰文化特征,反映不同的服饰美学思想。从横向上看,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每个民族在服饰的款式设计、色彩追求、质料应用、意象表达等方面,都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表达出多种多样的民族服饰美学思想。从纵向上看,我国古代社会每个朝代的服饰制度各有不同。周礼与汉礼不同,唐制与清制差别较大。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服饰制度以及特定的礼仪要求,每个朝代的服饰也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思想。这种多种多样的美学思想丰富了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艺术宝库,为我国服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10月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美学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融合了不同时期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传统服饰文化美学思想,对国人的着装心理、趣味爱好和审美风尚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B.中国传统服饰标示出着装人的身份地位、行业职业、行为道德、年龄性别等。这种标示成为我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根基。
C.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美学思想强调“美”和“善”的统一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协调,追求以中庸平和为美。
D.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多样性也体现在我国传统服饰的多样性,这为我国服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我国传统社会,按照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着装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丑的,这种思想奠定了服饰美学的道德基础。
B.我国传统文化制定有彰明礼法的服饰礼仪制度,以社会伦理色彩来决定服饰美丑标准,彰显了社会伦理道德对服饰的规范。
C.我国传统服饰文化发展到今天形成了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形神兼备与情景交融的美学思想,这种美学思想是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审美精髓。
D.多民族服饰的差异性和各朝代服饰制度及礼仪要求的不同,共同使得我国传统服饰文化思想呈现出多样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素有“衣冠古国”的美誉,但只有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才在世界服装文化舞台大放异彩。
B.服饰不仅关系到个人身份和地位,也成为社会治乱的标志。怎样的服饰文化就反映着怎样的社会发展状况和人们怎样的精神价值追求。
C.既然和谐协调和形神兼备的美学思想是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和珍贵品质,那么在服饰依赖于人的形体的前提下,以自然为美也应是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美学思想。
D.我国传统服饰文化体现出多种多样的美学思想缘于我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内涵丰富多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馆是颇具中国特色的学术文化机构,秦汉以前即有类似机构的设置。自汉武帝以来,各王朝政权都以各种名义设置了不同的殿阁,以掌管图书,编修书籍,起草公文,教授生徒。这里所说,还只是先唐文馆的第一大类:中央文馆。
此外还有太子和藩王府馆,自晋至隋亦史不绝书,前后相望。这些文馆又往往和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密切的关系。如梁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隋炀帝杨广为晋王时所开之馆,其兴起和运转,背后就都有很深的政治背景。六朝权臣使府,亦具一定的文馆色彩和政治斗争背景。此外,秘书省、著作局、史馆等国家常设机构,更是长期存在的正规文馆。这些文馆在汉隋政治社会上层存在长达六百多年,馆中所聚文人众多,其所从事的政治文化和文学活动也较为繁杂对当时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长期以来,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馆阁在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树立起藏书机构、学术机构和文学中枢的集体印象,成为一个民族对于庙堂文学和京城文化的集体记忆。在人们心目中,馆阁不仅是高等官署的标志,更是特殊文化身份的标签。
自汉至隋,文人担任过学士、秘书、东宫、王府官的占去大半,寒士所占的比重不大。这种一边倒式的作者构成,就是缘于先唐长期存在的贵族政治制度。这种制度的显著特点就是根据门第高下授官,重要的文馆职官主要授予名门子弟,政治制度主要用来保障世族利益。由此,先唐各代有文化、能创作的,多是些出身高贵的殿阁学士、秘书著作,文馆则是这种制度在文化上的体现,学士是贵族文化观念在文学上的践行者。文馆学士多出身华贵,崇尚清雅,一旦进入文馆,文学就会向雅丽的方向发展。古代自西汉以下,之所以每个朝代的文学都存在着由质朴到华丽的发展趋向,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馆的存在和学士的推动。易代之际王业草创,人心思治,帝王感于时势,一般都是提倡节俭,反对奢华,文馆也刚刚成立,未成气候。文学受此影响,一般都比较质朴。后来随着形势稳定,文馆也相继建立,并成为一个时期的文学枢纽,文学在它的牵引之下,会向着雅丽、精致的方向发展。一旦新朝建立,旧的文学观念就会遭到批判,这时文学受新风气的影响,又会一度由丽返质。就这样,文学发展的趋势大体在质和文之间往复摆动,存在着代际变化,并和时运的交替对应。《文心雕龙·时序》所言“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指的就是这一现象,对此加以文馆制度的考察,也有必要,毕竟文馆在唐前各代是一个关系到文学盛衰的关键部门。
(摘编自李德辉《文学“枢纽”:唐前文馆历史说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掌管图书,编修书籍,起草公文,教授生徒,这是先唐各类文馆的基本职能所在。
B.先唐文馆建设盛行,有中央文馆,还有太子和藩王府馆、秘书省、著作局、史馆等。
C.中央文馆在汉隋存在长达六百多年,长期对政治、文化、文学、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D.馆阁成为一个民族对于庙堂文学和京城文化的集体记忆,这与馆阁的特殊地位有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举引萧子良和杨广所建文馆为例,意在证明太子和藩王所建文馆往往和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密切关系。
B.第二、三段采用分类说理的方法,分门别类地阐释了不同类别的文馆在当时政治社会中所产生的不同作用。
C.作者采用缘果求因的说理方式,揭示了文馆中寒士稀少的深刻原因,即学士、秘书、东宫、王府官占去大半
D.本文立论深刻,善于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文学由丽返质、由质而丽的背后是王业草创和朝代昌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长期存在的正规文馆,秘书省、著作局、史馆等对先唐政治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B.贵族政治制度于先唐时期长期存在,致使寒门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遇十分稀少。
C.每个朝代的文学都存在着由质朴到华丽的发展趋向就是因为文馆存在和学士推动。
D.古代自西汉以下,文学发展的趋势存在着代际变化,刘勰早已注意到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