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让传统知识世代传承
传统知识,是指土著民族、部落和地方社区民众在适应自然环境过程中所形成并经世代相传、不断演化发展的集体智慧结晶,它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形成的、反映其对社会及自然环境认知和改造的知识总和。
传统知识是地方社区民众持久使用的相关知识、创新和做法,体现了文化多样性,对它的保护突出表现为尊重、保存和维持土著和地方传统生活方式。它与特定民族和地域有关,建立在千百年传统经验积累基础上,是世界上不同民族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具有代代流传的特性。
传统知识的群体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它的所有权主体是群体内的全体成员,由他们共同占有、使用和受益。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由某个部落、村庄、社区和民族等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完成的,通常是群体中无数成员个人贡献的集成。这些贡献成员多籍籍无名,也许会有某个个人、家庭或家族对这项传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此种贡献在投入时就没有刻意区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经过历史发展,这一传统知识的个人特征逐渐消失,变为一项集体财富而受到保护。
传统知识具有地域性特征,是自然、社会、文化和技术相互作用下进行智力活动产生的知识成果。由于世界上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不同、人文环境各异,因此与环境互动产生的传统知识也就各不相同,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如我国贵州高仟地区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就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征的知识,当地居民在稻田中放养鱼、鸭,让它们吃掉害虫的卵和幼虫;或用烟叶、鱼藤、樟树叶等泡水制成传统的生态农药进行杀虫。
传统知识不具有时间性,因此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区别。这是由于它是原住民族、部落或地方社区的生存方法、生活习惯、民族文化等长期历史积累而成的,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遗产资源,需要从法律上永久地确认对其进行保护。传统知识一旦消逝即不可再生,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价值会不断上升,在时间上其升值预期不易确定,因此长期对其进行保护就更加重要。
传统知识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它多是复合的和多元的,它通常是由信仰和知识组成的整体,代表着特定群体的文化,并可能具有宗教方面的象征意义。它的整体性就体现为它的精神性与实用性相互融合、不可分割。同时,它也可能是一个地方各类文化要素的组合,而且各要素间又是一致的和连贯的。
传统知识与一地的风俗习惯有很大关联。因此,对它的保护会受习惯法影响。这些习惯法以乡规民约为代表,体现出一地民众对自身文化的爱护与责任感,内容上往往表现为不允许不当使用或贬低使用传统知识,或对其进行有害侵犯。为了促进传统知识的保护与发展,实践中也应强调以一地社区文化为基础进行传统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其使用方法与传承方式应遵循当地长期流传下来的习惯法则。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传统知识”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知识是人类反映其对社会及自然环境认知和改造的知识总和,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遗产资源,需要从法律上永久地确认对其进行保护,它有时间性。
B.传统知识形成于土著民族、部落和地方社区民众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并世代相传、不断演化,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它由群体内的全体成员共同占有、使用和受益。
C.传统知识是自然、社会、文化和技术相互作用下进行智力活动产生的知识成果,其中某个个人、家庭或家族对传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D.传统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是由某个部落、村庄、社区和民族等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完成的,也是一个地方各类文化要素的组合,各要素间又是一致的和连贯的。
【小题2】下列有关表述,不属于“传统知识特点”的一项是
A.它与特定民族和地域有关,建立在千百年传统经验积累基础上,代代相传。
B.世界上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不同、人文环境各异,与环境互动产生的传统知识也就各不相同。
C.传统知识不可再生,它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上升,在时间上其升值预期不易确定。
D.习惯法以乡规民约为代表,体现出一地民众对自身文化的爱护与责任感,内容上往往表现为不允许不当使用或贬低使用传统知识,或对其进行有害侵犯。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知识通常是群体中无数成员个人贡献的集成,经过历史发展,其个人特征逐渐消失,变为一项集体财富而受到保护。
B.我国贵州高仟地区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征的知识,这表明传统知识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C.传统知识通常是由信仰和知识组成的整体,代表着特定群体的文化,并具有宗教方面的象征意义,它不具有普遍价值。
D.对传统知识的保护会受习惯法影响,是因为传统知识与一地的风俗习惯有很大关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18 02:13: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荣新江
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也促进了东西方双向的文化交流。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好的时候,文化的交流会通过官私渠道,畅通无阻;有的时候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因为政治或其他原因断绝了关系,但文化是流动的,并不因为政权的敌对而完全断绝交流,文化的因子会通过其他途径输入或传出。
从北朝到隋唐,中国与萨珊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除了政治声援,还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不论是作为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代表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波斯文化与中国文化在唐朝交融产生的成果,比如唐人制作的波斯纹样、仿金银器制品,又从长安传到新罗、日本。
文化交流所能达到的深远程度常常是出乎今人意料的,唐朝有个叫杨良瑶的,在德宗贞元元年,受命出使阿拉伯半岛的黑衣大食,他从广州出发,走海上丝路,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完成联络大食、夹击吐蕃的政治使命,返回唐朝。杨良瑶聘使大食更为重要的结果,是给唐朝带回来珍贵而完整的海上丝路的航海日记,这应当就是贾耽记录下来的《皇华四达记》中从广州到缚达(巴格达)的路线,而晚唐入藏法门寺地宫的一批伊斯兰系统的玻璃器,或许也和杨良瑶的聘使大食有一定的联系。
杨良瑶从海路出使大食的背景,是吐蕃乘唐朝“安史之乱”,攻占了唐朝的河西领地,并向西域进军。由于吐蕃和唐朝的敌对关系,像杨良瑶这样的政治使节很难经陆上丝路去往西方。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贞元六年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之后,中印之间的交往就完全断绝了,晚唐五代时期西北兵荒马乱,中印之间也没有任何交往的记录。许多历史没有被传世文献记录下来,但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出土文书再现某些历史真相。敦煌发现的汉藏语文献材料告诉我们,从晚唐五代直到宋初,中印之间僧侣的往来、经本的流通等佛教文化的交往始终未断,因为吐蕃也同样信奉佛教,所以僧侣的往来并没有受到阻碍,他们仍然肩负着文化交流的使命,奔波在陆上丝绸之路上。
文化的流动性极强,它不仅在中国与西方之间传播,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东渐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由于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收藏品的大量保存,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我们也不断从传世典籍和新发现的石刻史料中找到新的印证。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但由于学术研究的训练和背景不同,中国学者关注更多的还是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虽然我们目前在更遥远的中亚、西亚没有看到类似新疆古代遗址出土的汉文典籍资料,但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中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
(选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8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陆上丝绸之路,都起到了沟通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交往的作用,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由丝绸之路实现的文化交流还能以某国为基点发散传播,如唐人学习的波斯文化又会传到其他国家。
C.目前研究丝路文化的中国学者关注较多的是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所以如今还不能肯定中国当年对更遥远的中亚、西亚有无文化影响。
D.唐代的杨良瑶从海上丝绸之路到达黑衣大食完成政治使命,其背景是当时吐蕃与唐朝是敌对的,政治使节很难经陆上丝路去西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的收藏品以及传世典籍和新发现的石刻史料中,都有证据证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东渐现象的存在。
B.中国与萨珊波斯关系友好时,有着较多的使者来往、政治声援以及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等,而萨珊波斯文化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C.唐朝的杨良瑶出使大食有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带回了从广州到缚达(巴格达)的路线,贾耽的《皇华四达记》中记录了这条路线。
D.不同国家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它们之间是否友好没有关系,因为无论关系好还是不好,文化的交流都会畅通无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后中印间的交往就完全断绝了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目前的传世文献、敦煌发现的汉藏语文献材料等能够证明,从晚唐五代直到宋初,中印之间僧侣的往来、经本的流通等始终未断。
B.晚唐入藏法门寺地宫的一批伊斯兰系统的玻璃器,有可能是经过海上丝路出使大食完成联络任务的杨良瑶带回来的东西。
C.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程度深、角度多,如中国与萨珊波斯的文化交流不仅有以金银器为代表的物质文化,也有以景教、摩尼教为代表的精神文化。
D.丝路上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即使目前在中亚、西亚没有看到出土的汉文典籍资料,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中对中国物产等的记录也都印证了中国文化西渐的事实。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科学”崇拜与中医“落后”
在传统的西方学术和思想中,科学被认为是把握某个领域里的唯一的、绝对确定的客观真理。从古希腊人开始,“科学的”就意谓着“绝对确定的”和“具有演绎性的”,因此数学被认为是科学的典范。到了近代,产生了“实证科学”。“科学”这个概念中又加进了实证或经验观察的维度,“科学”就既指演绎科学,又指自然科学(探讨自然现象,在其中找到不变的规律)。科学活动要尽量寻找一种脱离了具体生活情境和人文因素的理想状态和纯客观状态来进行。目前在中国最流行的就是这样一种科学观。按照这种观点,科学发展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真理、逼近真理的过程,这就造成了对科学的崇拜。
其实,这种科学观是相当老旧和不正确的,它没有探讨科学真理的有效性是否有根本的限度。19世纪后期在同一个领域中出现了不同的科学系统(比如非欧几何学),后来的量子力学说明,在物理世界的深处科学的事实与人为的活动是分不开的。这表明科学的客观性是有限度的。20世纪60年代,科学哲学家库恩认为;同一个领域的不同的科学系统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一个谁真谁假或谁更真的问题,而是个谁更强、更顺应知识界潮流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两个不同的理论可能各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和不同的临场发挥中它们的强弱是可以转化的。所以,科学的真理并不是绝对客观的、唯一的和排他的,也不是不管一切条件而普适的,而是需要依靠某个时代的某个科学团体才为真的。现代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说:科学在根本上以人的生活世界为前提的,生活世界不同,对于科学的理解就可能不同。由此可见,科学并不是绝对真理的化身,科学真理可以是多元的。而且,由于每个科学理论都有自己独特的解释功能、结构和方式,它们不可能是完全中性的、普适的。
落实到医学上就是:中医与西医可以是、事实上也正是各擅所长的。中西医从理论上是不可能硬性“结合”的。以西医为(科学的)模式,来逼中医“科学化”或“现代化”,其结果只能是中医理论或学术灵魂的死亡。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穴位,五运六气等理论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精神是内在相通的,它与建立在解剖与其他实证科学基础上的西方医学大为不同。它有自己的与现实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和角度,这使得它是一种充满了文化与哲理深度的,对人的生活情境有着特殊敏感的但同时又是可实证的科学。它是可以被验证的,实际上已被几千年的相当成功的医学实践所验证过.但是,这些验证都是在中医这个意义世界中进行的。脱离了它,中医就失去了自己的理论灵性和生机。实际上,西医要是脱离了它的理论和意义世界也一样“玩不转”。任何科学系统的科学性都要在坚持自己的理论根基、发挥自己的思想性情的情形下才会呈现出来。
在中医教育上,要坚持从理论上与西医“划清界线”,在维护自身的独特生命的前提下与异己者对话。所以需要整个思想方式、教育方式的大转变。现在不仅是教材、课程要复中医之原,而且要尽量以现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恢复传统的“师徒制”。这是因为中医不是可以完全普遍化、数据化的学问,而是相当直观化、体验化和艺术化的学问,非有师徒之间长期的和情境化的交流不足以将新手带入这个意义世界。
【小题1】下列对造成科学崇拜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传统的科学观认为,科学是把握某个领域里的唯一的、绝对确定的客观真理。
B.目前,在中国最流行的是西方传统的科学观,这在中国造成了对西方科学的崇拜。
C.按照西方传统的科学观,科学发展被认为是一个不断积累真理、逼近真理的过程。
D.科学活动要尽量寻找一种纯客观状态来进行,没有探讨科学真理的有效性的限度。
【小题2】(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同一领域中不同科学系统的出现,表明科学真理并不是绝对客观的、唯一的。
B.量子力学说明科学的事实与人为的活动分不开,表明科学的客观性是有限度的。
C.同一领域不同科学系统之间没有真假之分,它们在不同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中医是可实证的科学,它实际上已被自己几千年相当成功的医学实践所验证。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以西医为模式,来实现中医的“现代化”,起源于人们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崇拜。
B.中、西医事实上各擅所长,表明科学真理并不是完全普适的,而可以是多元的。
C.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内在相通,因此中医的人文价值大于科学价值。
D.中医与西医在理论上截然不同,中医教育必须割断与西医的联系,完全传统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进入21世纪后,信息通信技术出人意料地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使人类社会快速迈入信息时代,这与20世纪的工业时代形成鲜明对比。21世纪信息时代的特点是什么?
②首先,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使社会经济运作模式和人类职业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运用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技术实现快速产品创新和全球贸易,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与此同时,伴随计算机和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许多工作正被机器代替。人类的经济模式正快速转变为全球经济和知识经济,人类社会正快速进入知识社会。美国经济学家写道:“主要由常规认知工作和常规手工劳动构成的工作,其份额正日益下降。国家日益增长的劳动力比例则是那些强调专家思维或复杂交往的工作。”当重复性的常规工作被计算机取代时,人类就必须从事计算机不能胜任的工作,也因此必须发展计算机不具备的复杂能力,即以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能力为核心的“21世纪素养”。这类工作以创造、发明、交往为核心,从业者也就由工业时代的“常规生产工作者”转变为信息时代的“心灵工作者”。此外,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由此导致的产品的快速创新,人类职业的变化日益加剧:旧职业快速淘汰,新职业不断涌现。因此,未来教育不仅要为创新驱动的职业做好准备,还要为尚未诞生的职业做好准备。在此背景下,具有广泛迁移性的核心素养成了教育的首要目标。
③其次,信息通信技术和全球化使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是“数字公民”,怎样合法地、道德地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怎样管理和化解价值观、利益等方面的冲突?在日益网络化的社会,怎样运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手段发展“社会资本”“社会技能”和“跨文化素养”?这些问题均对世界教育提出了挑战。
④再次,信息时代为个人自由或自我实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无穷尽的信息洪流、急剧加速的社会流动、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大量涌现的新职业、变幻莫测的虚拟世界,这些新事物为个人选择和个性自由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人又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中,饱受信息过载、信息焦虑和信息疲劳的折磨;虚拟世界又有可能使个人身份迷失、自我概念模糊。个人如何在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和知识社会中自主行动,成为关系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新课题。这意味着个体必须拥有强大的自我概念和将个人的需求转化为意志行为的能力。
⑤正是在上述时代背景下,“核心素养”(也称“21世纪素养”)的概念才应运而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计算机取代了工业时代的“常规生产”,发展社会资本和社会技能也就只能依靠信息技术。
B.如果说“20世纪素养”对应的是工业时代,那么“21世纪素养”对应的则是信息时代。
C.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核心素养,是因为未来教育要培养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能力。
D.在信息时代,人被淹没在无穷尽的信息洪流中,容易迷失自己的身份、模糊自我概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引证法,用美国经济学家的论断来证明知识社会人类职业世界的变化。
B.文章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信息时代对自我实现的意义,能启发读者思索个人必备的素质。
C.面对信息时代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文章从三大方面提出疑问,并给出了较完美的答案。
D.文章以核心素养的诞生为落脚点,逐层、清晰地阐释了21世纪信息时代的诸多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重复性常规工作的比例日益下降,此类工作未来极有可能被社会淘汰,退出职业界。
B.多元化、网络化的社会,需要我们具备化解冲突的能力,更需要做负责任的“数字公民”。
C.“核心素养”概念在21世纪特定背景下产生,说明它与泛化的“素养”是不完全相同的。
D.当我们拥有将个人需求转化为意志行为的能力时,我们将能够在信息洪流中掌握自主权。

同类题4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美美与共
费孝通
从历史和现实中可以看到,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心态,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君子之风”。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实现这几句话,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也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这就是我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中国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例子。唐朝的时候,国家昌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引起了邻国日本的关注,派人来学习,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他们把唐朝好的东西带回去,丰富了自己的文化。这段历史表明,当时的日本人是很有“鉴赏力”的,善于“美人之美”,因此获得了很多文化资源,达到了“双赢”的结果。
当今地球上的人类,应该比古代人具有更广阔的胸怀、更远大的目光,对于不同文化有更高的鉴赏力,拥有一个与不同文明和睦相处的良好心态。在这方面,我们的先辈留下了许多包含了深刻哲理的宝贵经验。比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人们“不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又如“修己而不贵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这样的格言,都包含了克己、忍耐、收敛的意思。这些都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特有的一套哲学思想。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小题1】概括本文论述思路。
【小题2】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简要分析。
【小题3】实现“美美与共”境界有哪些方面困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抒情与宣泄
在古汉语中,“抒”字的本义是“泄”,抒情也就是情感的宣泄。有些文学家认为,抒情就是情感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或迸发,是内心情感的宣泄。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说:“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既已喷玉唾珠,昭回云汉,为章于天矣,遂亦自负,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很显然,李贽是把诗文的写作看成一个抒情过程,而抒情就是把积蓄已久的内心情感,像江河决堤般地倾泻出来,这种情感宣泄常常是狂放的、难以用理性意识控制的。
应当指出,这种“宣泄”说抓住了抒情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内心情感的释放,在这个意义上说,抒情过程是一个解开心灵枷锁,消除情感压抑的畅快抒发过程。所以南朝文人钟嵘认为,写诗可以“骋其情”,使人“幽居靡闷”。但是文学抒情并不只是非理性的情感宣泄,文学抒情是一种审美表现,需要意识的控制与思维的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这正是文学抒情区别于普通情感宣泄的主要特征。
首先,抒情主体是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表现的,他不完全是即兴式的有感而发,而是从原发的情感状态中超越出来,把它作为一个对象来重新认识、体验、评价和组织。抒情诗人所表现的情感是对情感经验的再体验,而且这种再体验伴随着一种反省似的“沉思”。诗人的沉思是一种诗意的“思”,返回内心的“思”,不同于理论的思考。通过这种沉思,抒情诗人对情感经验进行重新的理解和组织,赋予它一定的组织形式,使之成为一种丰富而有序的情感经验。
因此,文学抒情既是情感的释放,又是情感的构造,抒情主体既沉浸在情绪状态之中,又出乎情绪状态之外,意识到表现的内容和表现过程本身。宣泄的情绪是杂乱无序的,只有释放没有构造;宣泄者完全被淹没在混杂的情绪海洋之中,没有自我意识。抒情主体虽也有受情绪左右的被动性,但他首先是主动的沉思者和创造者,他是自由的。宣泄者却不是完全自由的,因为那种貌似自由的、梦呓般的任意放纵的宣泄是被本能欲望和冲动情绪驱使的盲目活动。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曾指出:“企图根据从人类经验的无秩序无统一的领域——催眠状态、梦幻状态、迷醉状态——中抽取出来的相似性来解释艺术的所有美学理论,都没有抓住主要之点。一个伟大的抒情诗人有力量使得我们最为朦胧的情感具有确定的形态,这之所以可能,仅仅是由于他的作品虽然是在处理一个表面上看来不合理性的无法表达的题材,但是却具有着条理分明的安排和清楚有力的表达。甚至是在最狂放不羁的艺术创造中,我们也决不会看到‘令人陶醉的幻想的混乱状态’、‘人类本性的原始混浊’。”卡西尔的这段论述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文学抒情与宣泄的区别。
其次,文学抒情是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的活动。与内心情感经验的重解和重组相适应,抒情作者还要创造适合于表现这种情感的感性形式。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指出:“艺术品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的形式。……艺术形式与我们的感觉、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同构的形式。”抒情诗人要运用特殊的话语形式,把各种感觉材料组织起来,巧妙而又自然的构造有序的形象组织,创造出直接表现内在情感运动形式的审美形式。因此,抒情不仅意味着传达内心活动,而且意味着创造性地选择和组织抒情话语来表现,意味着创造审美价值,这也是宣泄所不具备的。
(选自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宣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古汉语中“抒”字的本义“泄”可知,抒情也就是情感的宣泄。一些文学家也认为,情感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或迸发就是抒情,即内心情感的宣泄。
B.“宣泄”说虽抓住了抒情的一个重要特征:内心情感的释放,但宣泄者完全被淹没在混杂的情绪海洋之中,他的情绪杂乱无序,只有释放没有构造。因此文学抒情不是非理性的情感宣泄,
C.明代思想家李贽认为世上真正能写文章的人,并非刻意为文,只是当心中、喉间、口头不可说之事积蓄久了,就难以遏制,一旦他们看到相关景物,就会生发感慨,宣泄情感。
D.宣泄者不是完全自由的,那种貌似自由的、梦呓般的任意放纵的宣泄是被本能欲望和冲动情绪驱使的盲目活动,宣泄呈现的是“令人陶醉的幻想的混乱状态”“人类本性的原始混浊” 。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学抒情区别于普通情感宣泄的主要特征是,普通情感宣泄是非理性的,而文学抒情是一种需要意识控制、思维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的审美表现。
B.抒情主体从原始的情感状态中超越出来,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重新认识、体验、评价和组织,他的抒情不完全是即兴式的有感而发。
C.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认为,伟大的抒情诗人之所以能用条理分明的安排和清楚有力的表达来处理表面上看来不合理性的无法表达的题材,是因为他能使最为朦胧的情感具有确定的形态。
D.文学抒情是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的活动,因此,它不单要求抒情作者对情感经验进行重新的理解和组织,还要求抒情作者创造适合表现这种情感的感性形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提出“有些文学家认为,抒情就是情感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或迸发,是内心情感的宣泄”的看法,明代思想家李贽、南朝文人钟嵘都持此看法,但作者认为他们的看法有失偏颇。
B.作者引用卡西尔的一段话,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文学抒情既是情感的释放,又是情感的构造,抒情主体既沉浸在情绪状态之中,又出乎情绪状态之外”。
C.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形式与我们的感觉、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同构的形式”,这一观点与作者的看法相契合。
D.该文主要论述了“抒情与宣泄”的区别,目的是让读者在比较中把握“文学抒情”这一概念,文学抒情不仅要传达内心活动,还要创造性地选择和组织抒情话语,创造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