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①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人们最亲切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着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的人物,原因在哪里呢?
②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还是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更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可以说,《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觉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吗?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社会、人生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④但是,苏轼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摆脱的出世的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绝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轼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小题1】“苏轼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小题2】请简要概述文章第二段的论述思路。
【小题3】请结合文章,阐释“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的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9-29 02:39: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车联网:解决交通问题的新思路
车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系统领域的典型应用,近年来,这一概念备受关注。车联网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X(X: 车、路、行人及互联网等)之间进行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的大系统,是能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其中,车是车联网 的核心载体,信息化是车联网的核心,基于车辆信息化的应用是车联网的本质,安全、节能、环保、舒适、智能、高效(省时)是车联网的主要目的。
近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承办的第31期“中国科技论坛——2013车 联网产业技术论坛”在京举行,来自汽车、通信、软件、交通等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围绕车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功能、车联网关键技术及趋势、如何促进车联网产业 协调发展等话题,展开交流讨论。关于车联网技术的应用,专家认为应该包括三方面:一是信息服务,这已经为整车企业、各利益相关方以及消费者广泛认知;二是 安全,即提供车辆智能安全控制系统,保障车辆、非机动车、行人等交通参与者的出行安全;三是节能环保,即优化出行线路和驾驶行为,提高交通管理和控制效 率,建立生态友好型交通系统,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据了解,车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优化车载服务、提高车辆性能、提升交通效率均具有重要意义。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车联网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推广。而在我国,机动车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交通事故等诸多问题。车联网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 新的思路和手段。另一方面,作为物联网最具有应用前景的组成部分之一,车联网能够带来社会效应及经济效应,它必将在我国今后经济转型、培育新型产业的过程 中扮演重要角色。
与会专家表示,目前,我国车联网的发展已经基本具备了技术、市场以及制度等基础,并且北斗系统的推广应用也为车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现阶段政府管理部门、整车厂、IT企业及消费者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完整的产业链,很多企业对于车联网的理解,还停留在车载信息服务的阶段,没有意识到车联网对于提高车辆安全、经济、排放等性能的巨大潜力。此外,行业相关技术标准的滞后与不统一,也制约了我国车联网产业的发展。
(选自2013年12月9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车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系统领域的典型应用,它能够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近年来,车联网这一概念备受关注。
B.来自汽车、通信、软件、交通等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在第31期“中国科技论坛——2013车联网产业技术论坛”上,就车联网这一话题展开了交流讨论 。
C.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技术、市场以及制度等基础来发展车联网,但政府管理部门、企业及消费者之间还存在一些负面因素,使我国车联网产业无法迅速发展。
D.关于车联网技术的应用,应该包括信息服务、安全和节能环保等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服务,整车企业、各利益相关方以及消费者对此已经达成共识。
【小题2】关于车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3分)
A.在我国,车联网技术的出现,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以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交通事故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由机动车的快速增长带来的。
B.车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够优化车载服务、提高车辆性能、提升交通效率,发达国家 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相关研究和推广工作,获得了很大成就。
C.现阶段,我国面临诸多交通问题,车联网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在解决这些交通问题以及车联网产业带来的社会效应及经济效应方面,比起发达国家显得更为重要。
D.作为物联网最具有应用前景的组成部分之一,车联网带来了社会效应及经济效应,所以必将在我国今后经济转型、培育新型产业的过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小题3】下面选项不属于车联网技术应用与推广现状的是(   )(3分)
A.车联网的概念在近期受到比以往更强的关注,北京举办“2013车联网产业技术论坛”,交流讨论了车联网技术使用的相关问题。
B.车联网技术应用与推广不但能解决中国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交通事故等问题,而且可以为我国带来社会及经济效应。
C.在我国,机动车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交通事故等诸多问题,因而车联网技术的使用显得很有意义。
D.我国车联网技术应用虽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些条件,但并不成熟,因此还需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使之有更好发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美丽《诗经》 鲍鹏山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小题1】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下列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班固和何休提出了诗经起源的“采诗说”,但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
B.关于《诗经》,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C.虽然学术界对《诗经》各抒己见,但这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我们想要驳斥班固和何休的观点,但是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为合理的说法。
【小题2】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的美感比不上《陈风·月出》的美感。
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喜爱。
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是“献诗”说,但这种说法只有《国语》中的一个孤证。
B.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曾提出过理据充分的质疑,但学术界少有反响。
C.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得过且过是因为这种疑问不影响我们喜爱《诗经》。
D.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
王泽民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洪范》记载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了。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朱熹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如“过犹不及”,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就是指从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这种“叩其两端”的处理方式,也着实不容易。
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缘由大约有三。其一,儒家以祖述尧舜,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由单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复性,乃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的社会背景。其三,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小题1】关于“中庸之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可以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B.中庸是孔子推许的至高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
C.在朱熹看来,中庸就是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
D.郑玄认为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这种解释比朱熹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小题2】(小题2)文中说,“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下列不能成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A.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B.中庸从一种道德修养境界转换为一种方法论,很难适用于每一件事情。
C.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并寻求最优解并不容易做到。
D.中道思想作为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已经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方法论,已经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
B.能否正确认识并合理应用中庸之道,既体现人们的智慧,又反映人们的文化责任感。
C.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根本原因是当时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
D.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长此以往便促成了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慢节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9分)
①传统中国画根据所描绘对象、题材、内容的不同,将绘画分成若干个科类,这种分科是绘画艺术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通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在单一画科创造性的劳动,使其从原初的简略发展到完备和博大精深。无论是外在的视觉形式语言及制作技术技巧,还是内在的精神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都获得了巨大发展。但随着人类知识的不断积累,人类的认识能力也不断提高,特别是现代物理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原有的认识论。孤立的、分析的认识方式逐渐为全面系统的认识方法所代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全新的世界观。这样,建立在分科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绘画形式语言则显示出其巨大的局限性。当这种观念普遍适用于绘画时,就要求打破绘画艺术中的山水画、花乌画、人物画的分科模式。正是在这样一种大的文化和艺术背景中,中国画的画科整合问题正渐浮出水面,成为当代中国画创新的一个大问题。画科整合为中国画从传统审美模式向现代审美模式的转型开辟了一条通道。
②然而,三科的划分毕竟是古代文明的理性范式,确定之后,它就成了先画家而存在的先验模式。无论是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还是画家对自我身份的设置,都不可避免地在这个先验模式之内进行和完成。三科的图式及其不同的形式语言成为普遍适用于一切画家的理性力量,这种理性力量发展到明清期间业已成为压抑画家创造力的“坚冰”。绘画艺术徒剩冰冷僵硬的理性分科模式,山水画家、花鸟画家、人物画家是每一个画家不可兼得的选择。只有少数人如陈老莲、石涛、八大山人等,试图反抗这种僵硬的理式,但他们并没有能够真正整合画科(如八大山人的《河上花图》显示了山水花鸟整合的趋势)。真正将整合问题在实践中提出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
③艺术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就不能不促使画家突破传统三科分立的模式。在新时代的推动下,画家们创作了一大批画科整合特别是山水人物画整合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赵望云和钱松岩,他们的《雪天驮运图》《芙蓉湖上》等是画科整合的典范作品;潘天寿的作品《灵岩涧一角》和《小龙湫下一角》则从整合山水花乌画科方面进行尝试。
④应该说,无论是钱松岩、赵望云,还是潘天寿,他们的画科整合探索都不是完全自觉的。因为此时期画家探索目的更多的是使艺术能符合新时代的美学要求,能更强烈地表现生活气息和自然的真实,并非艺术本体自身发展的自觉,这就使他们的画科整合探索显得不那么彻底了。因此,他们也被按惯例视为山水或花鸟画家。这样,从艺术本体自觉地探索画科的整合就成为当代中国画创新的必然要求。
⑤画科整合是一个更新的“当代性”话语,与20世纪50年代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画家的自觉性外,还有两个重要问题是应该注意的:一是画科整合不是客观主义自然主义式地将两幅中的题材合二或合三为一,而是要根据画家个人独特的艺术观念和风格模式自由自主地组合,要求每一个画家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智慧,构建独立的个人视觉图像;二是解决笔墨形式语言的统一问题,也就是说,每一个画家要刨建个性的笔墨形式语言,超越于三科之上,又普遍适用于三科的题材符号。笔墨形式语言不再依附于题材,而是依附于画家个人的独特性。
⑥画科整合不是简单的组合问题与单纯的个人风格问题,而是切实地关系着中国画创作的大的发展趋势。当我们试图跳出传统绘画单一认知模式的同时,往往会发现已经走入中国文化“贵通重合”的“大道”。
(选自杨国平《从画科整合谈中国画创作的发展趋势》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中国画画科整合原因的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从认识论看,随着人类认识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物理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全面系统的认识方法逐渐代替孤立的、分析的认识方式。这种认识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中国画由分科转向整合。
B.从分科模式的影响看,三科划分的理性模式成为普遍适用于一切画家的理性力量,这种力量到后压抑了画家的创造力。画科整合有助于突破这种僵硬的模式。
C.从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角度看,赵望云等一大批作家自觉地把画科整合用于实践,创造出画科整合的典范作品,能更强烈地表现生活气息和自然的真实。
D.从中国画创作的发展趋势看,只有画家构建出独立的个人视觉图像和创建个性的笔墨形式语言,才能为中国画从传统审美模式向现代审美模式的转型开辟一条通道。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首先肯定了传统中国画分科所取得的成绩,接着指出,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原有的分科模式显示出局限性,自然引出对画科整合问题的探讨。
B.②段分析了传统中国画理性分科模式压抑画家创造性的原因,指出少数画家试图反抗这种僵硬的分科模式,但没有真正整合画4。③段举例说明新时代出现了一些画科整合的作品。
C.④段指出钱松岩等人在画科整合的探索方面不是完全自觉的,画科整合必然要求艺术本体的自觉探索。⑤段进一步指出,画家在画科整合过程中还应注意两个重要问题。
D.⑥段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画科整合关切着中国画创作的大的发展趋势,体现了中国文化“贵通重合”的精神,照应文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中国画分科是绘画艺术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在新时代的推动下,这种分科模式尽管显示出局限性,但依然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B.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的分科确定之后,每一科都有其相应的图式及形式语言,各科的画家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先验模式的影响。
C.陈老莲、石涛等画家试图反抗传统中国画的分科模式,他们当中少数作品只是显示了画科整合的趋势,并没有在实践中提出画科整合的问题。
D.画科整合要根据画家个人独特的艺术观念和风格模式自由自主地组合,要求每一个画家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智慧,构建独立的个人视觉图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是个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社会,中国古代的“刑”这一概念兼有法与罚两种含义。秦王朝的“严刑峻法”使秦朝迅速灭亡,也使汉朝面临危机。此时,董仲舒适应历史需要,以孔孟思想为基础,吸收诸家学说,创造了一个新的儒家理论体系。在法律方面,他提出“德主刑辅”的主张,用“软硬两手”代替“专制刑治”。据此,董仲舒认为,官吏应该“据法听讼”和“依法刑人”,但他更侧重倡导“据义行法”和“春秋决狱”。“春秋决狱”亦称“经义决狱”,其特点是司法者不是引用正式的法律条文断罪,而是凭借儒家经典中的微言大义来判案;被引用的儒家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尤其是孔子所辑的《春秋》最为常用,故名“春秋决狱”。“春秋决狱”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发展进程中的最大贡献主要表现在它促动了法律儒家化的“礼法融合”。其表现为法律适用中的礼法融合和审判方法上的礼法融合。“春秋决狱”在法律适用上改变了以往依照客观情况“一刀切”的司法方式,采取根据不同案件情形区别对待;在审判方法上改变了秦以来客观主义审判方法,开始特别重视对行为人主观心理动机因素的衡量。当法律与春秋决狱发生矛盾时,往往舍法律而取经义,并最终将经义法律化,即以礼入法。但春秋决狱也有其弊端,即加大了司法的随意性。“春秋决狱”之后,更加推动了人们引用儒家经义来注解法律的活动。随着“引经注律”的不断发展,唐朝统治者在法律中渗透了大量的礼教的精神内容,即唐代不少的法律是根据礼义制定的。特别是《唐律疏议》,成为我国古代文献中将法和礼的关系体现得最为完整而又较早的典型之作。作为古代法典的代表,它集前代立法之大成。它不仅是以经立法的结晶,也是整个法律儒家化的浓缩和再现。至此,法律已然完全伦理化。
清末的法律改革,实际上清政府是假借变法之名,而行修律之实。为此,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把原有的“一准乎礼”的立法原则向“一准于法”的立法原则上改变,修改了很多涉及伦理道德的规则。他们的主张是,法律是国家的制裁,而道德是内在的制裁,因此道德的事情不能规定在法律中。但他们并非完全不考虑道德因素,只是将道德与法律分开。与此相反,礼教派主张,礼是刑法之本,伦理纲常应该是立法的指导思想、立法原则,如果失掉这个根本,刑法则失掉了固有的社会的基础。清末的“礼法之争”使得清末的修律采用了西方的法典体例和立法技术,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贯彻刑罚人道主义,划清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也使中国传统的礼刑关系到此发生了突变。尽管立法的指导思想不能脱离中国的传统文化,仍然把伦纪纲常礼教放在首位,但法律已经以独立的身份出现,表现出很强的法律自身独立的价值理念。
【小题1】下列表述,不能体现“礼法结合”思想的一项是
A.鉴于秦朝迅速灭亡的历史事实,董仲舒适应历史的需要,提出“德主刑辅”的主张,认为既应该依法断案,更倡导“据义行法”。
B.董仲舒为了使社会的法制建设适应历史需要,认为官吏断案应“据法听讼”和“依法刑人”,不否认法律条文在断案中的作用。
C.董仲舒认为应该用“软硬两手”代替“专制刑治”,他的凭借儒家经典中的微言大义来判案的“春秋决狱”就是出自这一思想。
D.虽然“春秋决狱”更注重于礼的作用,但它促动了法律儒家化的“礼法融合”,在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发展进程中有着很大的贡献。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司法者引用《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儒家经典判案,而《春秋》最为常用,所以有了“春秋决狱”这一称法。
B.“春秋决狱”所表现出的审判方法上的礼法融合,改变了秦以来客观主义的审判方法,开始特别重视对行为人主观心理动机因素的衡量。
C.“春秋决狱”的弊端是当法律与春秋决狱发生矛盾时,往往舍法律而取经义,并最终将经义法律化,即以礼入法,加大了司法的随意性。
D.“春秋决狱”推动了人们引用儒家经义来注解法律的活动,唐朝统治者就在法律中渗透了大量礼教的精神内容,不少法律是依礼义而定的。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处理案件时,“春秋决狱”改变了以往依照客观情况“一刀切”的司法方式,对不同案件区别对待,体现了法律适用中的“礼法融合”。
B.《唐律疏议》集前代立法之大成,是立法的结晶和我国古代法典的代表,是我国古代文献中将法和礼的关系处理得最为合理的典型之作。
C.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主张将道德与法律分开,认为法律是国家的制裁,而道德是内在的制裁,因此道德的事情不能规定在法律中。
D.清末“礼法之争”的结果,使中国传统的礼刑关系发生了突变,法律已经以独立的身份出现,这种法律自身独立有利于社会的法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