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刚性阅读”不可缺
赵强
不可否认,如今文学作品的影响日渐稀微,那种期待一部作品万人争阅的局面早已成为遥远的记忆。在日趋多元化的社会里,文学益发成为人们的精神港湾。作为给少年儿童启迪心智、涤荡心灵的儿童文学作品,眼下随着人们对儿童教育的关注而益发受到社会各界和小读者的欢迎。不过,令人忧虑的是,国内儿童文学作品的整体创作力量还不甚壮大,令人期待的杰出之作仍然不能丰富。
在大家对儿童文学欢欣鼓舞的掌声中,我们遗憾地看到,儿童文学这片本来最有生机的绿地,还是以弱不禁风的小花小草、小虫小物为主要描写对象,至于所表现的文风也多为阴柔之气。儿童文学的大视野、大手笔、大心胸、大人物只能是一种奢望。
在对国内儿童文学创作进行了充分的审视之后,我觉得给儿童文学作品“加钙”,成为一种必然。其实作为成长期的少年儿童,精神世界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即需要阳光雨露、和风细雨、小桥流水,也需要长河落日、大漠悲风。既需要愉悦的喜剧、轻松的闹剧,也需要震撼人心的悲剧。由此,我想到了“刚性阅读”这个概念。
那么,刚性阅读所涵盖的作品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风格呢?
我觉得,儿童文学不但要给人以美丽、憧憬,还要给人以智慧和力量。我想起自己小的时候,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海鸥》《我的大学》《童年》《在人间》《红岩》《闪闪的红星》《红色保险箱》等中外文学名著所产生的心灵震撼和精神愉悦。特别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我更多的是一种英雄人物的悲歌,我从主人公身上学到了什么是坚强和勇敢。后来上大二时,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还和同学一起,骑着破旧的自行车从天津到北京走访,记忆中,骑了十五六个小时,居然不觉得累。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儿童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的心智健全与情感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此看来,在作品中展现力量美、智慧美、性格美,并以曲折有趣、惊险跌宕的故事去展现,必能给小读者的心灵带来共鸣和感动。
为了体现刚性阅读,作家们就有必要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告诉孩子们大千世界和芸芸众生中那些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英雄壮举、果敢无畏。如此一来,文学作品要反映的就不仅仅是校园众生和个人烦恼,还可以通过纵观古今,以冒险、惊险、悬疑、魔幻、探险、科幻、神秘等诸多形式,展现这些生动而又感人的画面。
如果我们的小读者读这类作品多了,再让他在韩剧、游戏枪战片中流连,他自己都会觉得乏味。文学是我们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个重要窗口。从小受到文学作品的浸染,会在无形中左右着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并提高审美感受能力。在此意义上,刚性阅读之于儿童文学无疑是一种福音。它不但会拓宽作家们的创作思路,还能进一步繁荣儿童文学创作,使儿童文学这片土地更加神奇,更加充满艺术力量。
(选自《文艺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刚性阅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刚性阅读是针对国内儿童文学创作现状及为适应成长期的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的需求多样化而提出的。
B.儿童文学作品既要给孩子们以美丽、憧憬,也能给孩子们以智慧和力量。这才体现了刚性阅读的要求。
C.如果作家能创作出大量刚性阅读类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有可能抵御韩剧、游戏枪战片对孩子们的影响。
D.刚性阅读能给儿童文学带来风格的多样化,将对作家们的创作思路、儿童文学创作事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当下文学作品的影响大不如从前,但在当前社会里,文学仍然发挥着承担人们的精神寄托的作用。
B.儿童文学作品因能给广大少年儿童启迪心智、涤荡心灵,而更加受到社会各界和小读者的欢迎。
C.国内儿童文学作品的整体状况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作品所描写的对象、文风过于单调、老套。
D.能给孩子们的心灵带来共鸣和感动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他们的心智健全与情感培养会起重要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坚持以刚性阅读创作为主,儿童文学的大视野、大手笔、大心胸、大人物这种奢望就有望变为现实。
B.文中作者的阅读体验和读大学时的一段经历表明,一些刚性阅读类文学作品有助于人的坚强、勇敢性格的形成。
C.当我们大家有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这样一种需求时,文学就是能给我们提供这种需求的窗口。
D.刚性阅读对儿童文学而言是一种福音,所以那种反映校园众生和个人烦恼的文学作品不会再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0-29 05:04: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中国古人读书著书重实,这已成为常识。还应当说,不仅是虚中有实,而且是实中有虚。前者不必说;后者可以说是以实事表达思想,以语言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语言之外”的意思。这就是所谓“寓言十九”。以虚表虚的比较少,如《老子》之类。这些书里也有实。不过可能是口传,而记下来的就有骨无肉了。流传广远而悠久的都是有实事或有故事的书,《列子》就是如此。

《列子》是道教的三大“真经”之一,仅次于老子《道德经》和庄子《南华经》。可是久矣夫比不上老、庄,而到现代更受冷落。原因大概是这书被证明为后来的“伪作”,不是《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原本,更不是《庄子》里说的那位“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御寇所作。编订作注的张湛是晋人,所以有人以为可能是注者所作或编纂。《列子》不属于“先秦诸子”,于是地位大降。其实这部书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思想的来龙去脉比书的流传更为广远。特色之一便是书中的寓言故事多,也就是以实说虚的多。不仅有浓厚的文学意味,而且有明显的民间色彩。因为可能书出于魏晋,内有佛经故事被“取为我用”,所以书又降低一格。实际上引用故事主要是继承战国诸子以来传统,而且和印度佛经有一点大不相同。佛经故事总是以故事来证明一条已说的道理,中国的,例如《列子》,却常用故事来说明一条未说的道理。道理讲不清楚,就来一段故事。认为《列子》是思想和故事的杂烩也罢,较秦、汉书为晚出也罢,不应当抹杀这书表达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意义。它不仅发挥了秦、汉以来以至魏、晋的社会思想,而且延续到以后,特别是在民间,并未断绝,不仅是神仙理想。

(节选自金克木《“道、理”〈列子〉》,有删改)

【小题1】请具体解释“以实说虚”在文中的意思。
【小题2】作者对《列子》这部书,肯定了哪些方面?
【小题3】材料中有哪些信息可以证明《列子》“可能书出于魏晋”?请分点加以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
网络电影
互联网已经把触角伸向了传统的娱乐方式——人们只需用鼠标点击几下,有如电影宽银幕般效果的网络电影就会扑面而来。越来越多背负工作重压的上班族开始把每天上网看电影作为日常生活习惯,因为能在院线放映的电影毕竟有限。网络电影特指专为在网上播放而制作的电影短片,一般播放时间为5分钟,最长也不超过30分钟。从3年前火爆网络的《大史记1、2、3》到前年的《网络惊魂》,从那些“从头到尾就是一个‘玩’字”的博客电影再到今天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和《春运帝国》,与传统电影相比,“免费”两个字是其所向披靡的有力武器,因为网络电影绕过了电影公司的发行渠道,直接也网友见面,不再像以往的影院电影那样,可以大把大把从观众腰包里掏银子。
从免费到收费,网络电影正经历着从自娱自乐走向自负盈亏的商业化蜕变,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在电影院线、音像制品等传统媒体外,这种纯粹为网络制作的电影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的观影方式?他最终又能占据多少市场份额呢?
网络电影几乎贯穿着同样特色的主题,那就是颠覆传统、反叛主流,在风格和剧情上都更加接近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且处处可见针砭时弊的冷幽默,另一方面,网络电影又以“无知者无畏”的气魄,向那些享誉全球的知名导演或制片人提出了新的挑战,从《老鼠爱大米》、《芙蓉姐姐》、《山城上班族》到以博客为平台实现新媒体试验的《这一刻》,网络电影一直走在娱乐时尚的最前沿,尽管很多创作者都像高晓松一样,“并没有想用这个电影来赚钱”,但《小强历险记》主创之一王小峰说,已经有好几个网站找他们谈过发行的事,拍这部电影时损坏了一些道具,能赚回来当然是好事。
博客电影频道更是出资金给有兴趣的网民拍短片,或者花钱买断好的短片。对于好的博客电影,他们还准备进行推广,将其拍摄成长片,进入电影的商业渠道。在他们看来网络电影的制作和宣传成本都比较低,收回成本和赚钱的机会则更多,网络电影的出现,被认为是电影史上的一场革命。各种玩票性质的短片在网上人气高涨,大有和传统电影争食的架势。就像目前流行的文化快餐一样,网络电影的兴起,打破了电影制作的神秘感,把电影拉入了草根阶层,变成了纯粹的娱乐,门槛降低了,谁都可以参与、可以投票、可以成名。有专家认为,目前中国的网络电影还处于普及阶段,只是敞开大门让大家随便玩,让大家先知道这个新生事物,接下来,随着网络电影质量的提高、投资的增大,收费在所难免,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网络电影发展有两种结果,要么喧嚣一时、昙花一现,要么发展成为特殊类型的电影短片。”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贸易系营销教研室的陈冠认为。虽然只是首次拍摄网络电影,高晓松表示自己一直热衷于高科技,并相信未来的一切无论是创作,发行甚至观众反馈都将与网络有关。而在传统院线看来,说威胁还为时过早,因为在高科技社会,媒体自然是越来越多,但这只是各显神通,顺应潮流,毕竟,在电影的发展史上,网络电影并不是大银屏的第一个“敌手”。对于网络电影的发行是否会与传统发行模式发生冲突,《故事无双》投资方的态度似乎更加客观:“新旧媒体的形式将来肯定是并存的,就像电视至今无法取代电影一样,传统影视剧也是新媒体难以取代的。不过。未来的媒体受众将会越来越细分,因为多种观映方式只是为观众提供了不同渠道和途径的选择权。“虽然时下的这些网上短片无论是思想深度还是视觉效果都不够成熟,尽管有观众坚持认为在大银幕上看的才是真正的电影,毋庸置疑的是,网络电影的自由度为年轻导演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使得那些想当导演或制片人的影迷们,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小题1】依据原文,下列对“网络电影“的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网络电影只在网络上播放,时间短,其播放时间为5~30分钟,并且收看效果较好。
B.免费是网络电影最大的特点,因为省去了电影公司的发行渠道,可直接与网友见面。
C.网络电影主题鲜明,风格幽默冷峻,贴近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受到上班族的欢迎。
D.娱乐化、自由宽松是网络电影重要特征,它为观众、演员、导演提供了诸多机会。
【小题2】不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顶是    (  )
A.网络电影通过网站发行,对于制作者和发行人来说既能娱乐又能赚钱,是一件很诱人的事情。
B.和传统电影相比,网络电影制作成本低,给了青年人更多的话语权,其实验作用兼具先锋特色。
C.对于好的博客电影,博客电影频道准备将其由短片扩展成长片,在网络上推广网络电影的商业价值。
D.网络电影因科技含量高而发展成为了一种特殊类型的电影短片,为观众提供了不同途径的选择权。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纯粹为网络制作的电影短片影响着人们的观映方式,低门槛下暗藏着商机。
B.网络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次革命,随着普及率的提高,必将分传统电影一杯羹。
C.网络电影和传统电影各具特色,现在说前者对后者构成了威胁,还为时过早。
D.大银幕电影不会被其它媒体所取代,因为电影需要安静的环境和艺术氛围。

同类题3

从战国中期到战国末期,稷下学宫延续了大约一个半世纪,我们至今引以自豪的百家争鸣,主要就发生在稷下学宫。 战国中后期各主要学派的重要人物,几乎都来到过稷下或与稷下有关。诸子百家在这里长期并存,彼此交流切磋,通过争鸣辩驳而互相影响、互相吸取,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和发展,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在这里迅速达到了鼎盛状态,经历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稷下百家争鸣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都在这里发展到了自己的理论高峰。
首先,这些主要的学派在稷下都发生了分化,产生了众多的支派,真正形成了“百家”争鸣辩驳的局面。同以往那种“儒分为八”、“墨离为三”的一个学派内部在传承中发生的自然分化不同,稷下的学派分化主要是不同学派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借鉴、互相吸取而产生的,形成了很多犹如现代科学所谓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没有学术思想之间的广泛交流和充分争鸣,这样的分化是不会出现的。
其次,稷下百家争鸣的学术成就还表现为学术思想的融合会通。在稷下,一些曾经势如水火的学派在寻求联手互补,一些原本互不搭界的学派也在形成共识,各学派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呈现出纷繁交织的复杂情况,每一个思想家的学说中都同时兼有两家或多家学说的思想内容,以至于我们在给某位思想家或某部著作进行学派划分时常常感到很困难。稷下学术的这种既分化又融合的特点,代表了战国学术思想的发展趋势,离开了百家争鸣的特定环境,很难形成这种局面的。
第三,学术思想的分化和融合必然会导致学术创新。在稷下良好的学术环境下,各家各派在交流争鸣中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得一些新的理论尝试和理论创造成为可能,从而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理论和学术流派,为学术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探索出新的方向。例如,道家的黄老之学就是稷下学术的一个重要创新。该学派以道家学说为哲学基础,在政治上主张法治,吸收融合了儒家、墨家、阴阳家、名家等学派的学术思想,集各家学说的优势于一身。黄老之学既适应了时君世主的眼前需要,又符合他们的长远利益,且引领着学术思想融合发展的大方向,所以最终能够“压倒百家”,成为战国中后期真正的显学。
稷下的百家争鸣虽然早已成为历史的遗迹,但它作为中国古代绝无仅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其意义却是超越时代的。鉴古知今,稷下百家争鸣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发人深省的历史启示。
(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各项关于“稷下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都在这里发展到了自己的理论高峰,诸子百家在此长期并存,通过争鸣辩驳而互相影响。
B.诸子百家的各学派都在稷下百家争鸣中发生了分化,产生了众多的支派,真正形成了“百家”争鸣辩驳的局面。
C.稷下百家争鸣使一些曾经势如水火的学派开始寻求联手互补,一些原本互不搭界的学派也开始形成共识,各学派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
D.在稷下良好的学术环境下,各家各派在交流争鸣中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得一些新的理论尝试和理论创造成为可能。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稷下百家争鸣”取得的“学术成就”的一项是(    )
A.主要学派在稷下产生了众多的支派,形成“儒分为八”“墨离为三”的一个学派内部在传承中发生的自然分化。
B.学术思想融合会通,每一个思想家的学说中都同时兼有两家或多家学说的思想内容,稷下学术具有既分化又融合的特点。
C.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理论和学术流派,为学术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探索出了新的方向
D.产生了道家的黄老之学,它引领学术思想融合发展的大方向,最终“压倒百家”,成为战国中后期真正的显学。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战国中后期各主要学派的重要人物,几乎都来到过稷下或与稷下有关。从战国中期到战国末期,稷下学宫延续了大约一个半世纪,
B.如果没有古代稷下学宫的诸子百家争鸣,就不可能有现代科学所谓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
C.学术思想的融合会通是稷下百家争鸣的特点,稷下学术的这种既分化又融合的特点,代表了战国学术思想的发展趋势。
D.道家的黄老之学以道家学说为哲学基础,吸收融合了儒家、墨家、阴阳家、名家等学派的学术思想,集各家学说的优势于一身。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粉丝经济”正在打破着什么
钱好
日前,少年偶像团体“TFBoys”的成员王俊凯过生日,粉丝专门请来美国当地舞团在纽约时代广场进行“快闪”表演,并包下时代广场11块LED大屏为偶像庆生。“粉丝经济”以这样一种高调的方式,再次引起世人注目。
如果仍然从传统的追星角度来看,这样的行为实在疯狂到令人无法理解。但有研究者指出,相比以往一味地购买明星周边产品、跟在偶像身后“围追堵截”,这一事件实际上预示了“粉丝经济”正在经历的新变化,今天的粉丝文化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孙佳山说:“过去,人们常用‘脑残粉’来形容追星的盲目,但这个词语已不适用于现在的粉丝了。”他以“韩粉”举例表示,这在人们的印象中,曾经是一个对韩国明星狂热崇拜的群体,但“95后”“00后”的“韩粉”会主动对明星提出要求,对经纪公司施加压力,不许他们在言论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主权和尊严有任何侵犯。这份理智背后,固然有这一代年轻人独特的成长环境的影响。作为普遍接受良好教育的独生子女,这些粉丝往往更独立、有主见。
同时,在孙佳山看来,新一代粉丝有着“真实消费”的需求。“以往的粉丝崇拜完美的明星形象,这种追求也导致了他们的不理性。所以刘德华结婚的消息公开后,会出现粉丝自杀的极端情况。”但是,完美型明星对今天的粉丝来说并没有太大吸引力,年轻人更喜欢与自己接近的,有“伴生性”、真实感的明星,诸如鹿晗、吴亦凡等新一代人气偶像皆是如此,粉丝一步步见证了他们出道后的成长历程,也乐于看到他们分享日常生活的点滴,甚至偶像的缺点也会拉近与粉丝之间的距离。里约奥运会期间,傅园慧率真可爱的言谈为她赢得数百万粉丝,就是“真实消费”的一个鲜活案例。正是对真实感的追求,让新一代粉丝远离了“迷信式”的盲目追星,对偶像能有更加理智的平常心。
粉丝们的“惊人手笔”,远不止“承包”时代广场这一桩。在偶像生日当天包地铁、包飞机都是近两年的寻常事。更多粉丝为偶像承担起了宣传、公益等活动。王嘉尔的粉丝集体为他购买某知名视频网站的广告;鹿晗的粉丝则在《重返20岁》上映期间在影院包场,请养老院的老人免费观影;黄子韬与经纪公司解约后一度面临形象危机,其粉丝主动以他的名义向埃博拉疫病区捐款,还筹建了一片公益森林,帮助他重塑形象。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追星,今天“粉丝经济”已然能够替代传统的经纪公司,进行偶像的包装、宣传工作;拥有了强大的能量。
面对这股巨大的经济、文化、社会力量,相比用固有思路一味批判、压制,简单的“堵”和“批”已然不合时宜,如何真正理解、对话背后的群体,并合理运用这股能量,是更值得业界思考的问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波轰轰烈烈的“粉丝经济”,很大程度上正在推动新旧两种明星制的更迭———在20世纪的传统明星制中,电影、电视是主要的晋升途径,因此,传统的明星制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垄断性和排他性,而建立在“粉丝经济”基础之上的全新明星制,为众多三四线演员、艺坛新秀,乃至“网红”,提供了成为明星的机会。比如鹿晗在成为大众熟知的偶像之前,已经作为演唱团体“EXO”的一员,拥有无数拥趸。换句话说,电影、电视不再是造星的唯一途径,“粉丝经济”为更多普通艺人的成名降低了门槛。
不得不承认,当下一些依托“粉丝经济”走红的新生代偶像,接替了传统大牌明星的位置,继续享受着“天价薪酬”,资金泡沫也是“粉丝经济”时代文娱行业仍需警惕的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只要合理利用粉丝的能量,“粉丝经济”将大有可为,很可能成为打破资源垄断等行业困局的契机。
(选自《文汇报》2016年10月16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层次。
【小题2】与传统的追星行为相比,今天的粉丝文化有什么特点。
【小题3】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对待粉丝经济?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小题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C.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D.芝麻引人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D.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