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救世与自救
周国平
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是我们时代的一个明显事实。其主要表现是:人生缺乏一个精神目标,既无传统的支持,又无理想的引导,甚至丧失了对信仰问题的起码认真态度;畸形都市化堵塞了人与自然的交感,功利意识扩张导致人与人之间真情淡薄,情感体验失去个性和实质,蜕化为可模仿的雷同的流行歌词和礼品卡语言;诉诸官能的大众消费文化泛滥,诉诸心灵的严肃文化陷入困境。
对于这种平庸化现象,凡注重精神生活的人都是持否定或批判的态度的。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以拯救天下为己任,他们的反应又因性情和观念的差异而有区别。大抵而论,宗教和道德型的人主要表现为愤怒,视这个世道为末日,对之发出正义的谴责,欲以此警醒世人,寻回盛世。理智型的人主要表现为忧虑,视这个世道为乱世,试图规划出某种救世方案,以重建精神生活的秩序。而比较个人化的知识分子,相对而言,没有太直接的用世抱负,而是更加关注自己独立的精神探索和文化创造活动,他们的反应主要不是愤怒或忧虑,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近乎宽容的淡漠。属于这一类的人大抵是一些沉迷于自己事业的学者,以及执著于人生和人类根本问题之思索的哲人智者。
在当今时代,最容易产生失落感的或许是一些有着强烈的精英意识和济世雄心的知识分子。他们想做民众的思想领袖和精神导师,可是商业化大潮把他们冲刷到了社会的边缘地带,抛掷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他们是很难自甘寂寞的,因为他们恰好需要一个轰轰烈烈的舞台才能发挥作用。我不认为知识分子应该脱离社会实践,但是,我觉得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精英或想当精英的人太多,而智者太少了。我所说的智者是指那样一种知识分子,他们与时代潮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并不看重事功,而是始终不渝地思考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问题,关注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他们在寂寞中守护圣杯,使之不被汹涌的世俗潮流淹没。我相信,这样的人的存在本身就会对社会进程发生有益的制衡作用。智者是不会有失落感的。领袖无民众不成其领袖,导师无弟子不成其导师,可是,对于智者来说,只要他守护着人类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即使天下无一人听他,他仍然是一个智者。我确实相信,至少在精神生活领域内,自救是更为切实的救世之道。这样的人多了,时代的精神文化水准自然会提高。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五)》有删改)
8.【小题1】下列对文中“精神生活平庸化的三种表现”概括正确的项是(   )
A.情感生活的缩减,文化生活的粗鄙,信仰生活的失落。
B.情感生活的缩减,信仰生活的失落,文化生活的粗鄙。
C.信仰生活的失落,情感生活的缩减,文化生活的粗鄙。
D.文化生活的粗鄙,信仰生活的失落,情感生活的缩减。
9.【小题2】下列对文中“注重精神生活的人”的叙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
B.道德和宗教型的人以及比较个人化的知识分子。
C.道德和宗教型的人以及理智型的人。
D.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和比较个人化的知识分子。
10.【小题3】文章对“智者”作出了价值判断和评价,请根据文章内容具体说出“智者”的特点。(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1-05 02:53: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其实,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庄《故宅》)。苏洵曾感叹:“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
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民由四种不同身份演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范仲淹《四民诗》便将四民一视同仁,并为商人鸣不平:“转货赖斯民。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苏辙渲染道:“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为士,再变而为官者大有人在;官吏也经商成风,甚至一身二任。大将张俊既是枢密使, 又是临安大酒店太平楼主,还经营海外贸易;亦商亦官者,如茶商马季良官至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等。
社会流动规模过大,势必造成社会动荡。宋代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重要原因。当然,宋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 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
(摘编自张帮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张载所说的“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来看,宋朝社会流动增大,社会富有活力。
B.宋代彻底改变了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现象,人们更加重视科举而不很看重门第,士庶可以通婚,有了交往。
C.我国古代,士列四民之首,商人居四民之末;宋代商人地位有了提高,完全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
D.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士商混淆,商人可以为官,官员也可以经商,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政治、经济、职业三方面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的情况,与学界对宋代社会的认识有明显不同。
B.文章以原是穷书生的沈伦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中落为例,论证了宋代官民身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文章较多引用了典型的、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D.文章第四段列举苏辙、张俊、马季良等事例证明了宋代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士商相混的社会现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增大了平民子弟仕进的机会,促进了政治方面的社会流动。
B.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土地作为商品得以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C.贫富贵贱处于变动之中,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宋代社会各阶层的相互流动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D.宋代的社会流动尽管不能填平贵贱、阶级的鸿沟,但体现了观念上的一些变化,增强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根植区域文化 培育产业特色
黄永林
湖北文化源远流长,资源丰富,灿烂辉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地方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于促进湖北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湖北文化最大特色就是荆楚文化,广义荆楚文化包含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武当道教文化、清江巴土文化、长江三峡文化等等。湖北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应深度挖掘本土特色文化的资源价值,主打荆楚文化品牌,走差异化品牌发展之路。如武汉的首义文化、荆州的楚文化和三国文化、黄石的矿冶文化、随州的炎帝神农文化、秭归的屈原文化、宜昌的三峡和清江文化、十堰的武当文化、孝感的孝文化、咸宁的向阳湖文化、襄阳的三国文化、恩施的土家民族文化、鄂东的农禅文化等都各具特色,各地可以根据这些地方特色文化,形成“荆楚花开,馨香各异”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当今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已经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意与创新,创意正有力地推动着文化资源转化为财富,科技创新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湖北文化产业必须走创意型和科技型发展之路。在开发利用荆楚文化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时,一方面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保护好文化遗产;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努力提升特色文化的核心价值,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益。
据湖北省社科联的调研建议,湖北文化产业要充分整合区域内文化产业资源,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各地已形成的文化产业园、文化街、文化科技园、文化创意园、大型主题公园等园区的基础上,以本地化文化资源为主体,以传统特色文化园区为依托,建设地方特色型文化产业园,提升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实行政策优惠,吸引文化企业进驻文化产业园区等方式,促进荆楚特色文化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产权化和产权金融化的转变,使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品,成为文化品牌,最后实现湖北文化产业整体快速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湖北省既要重视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更要重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国城镇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2)》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湖北城镇和乡村人均文化消费分别为655.87元、288.12元,在全国31个省域中排位分别为第26位、第28位。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文化消费能力,助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要充分利用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注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
目前,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空间由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两部分组成,传统文化虽然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但在现代文化的强力挤压下生存空间日渐萎缩;相反,现代文化后来居上,其影响力和空间日趋扩大。湖北广大农村是荆楚文化的沃土,为保存荆楚文化的原真性及本土性、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不竭资源,应当重塑乡村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构建荆楚文化在农村社区的现代传承体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通过吸收现代文化元素,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其焕发青春活力,促进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在世界商贸发达地区所占有的沿海、沿边、沿河、沿线四大地理要素中,湖北既占有沿江之利,又得沿线之益。湖北应通过区域内特色文化产业互动及区域间文化产业联动,形成沿江、沿线等多条特色文化产业圈和产业带,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中湖北文化产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北文化产业源远流长,资源丰富,灿烂辉煌,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
B.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让创意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财富,让科技创新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
C.湖北文化产业应以本地文化资源为主体,以传统特色园区为依托,建设地方特色型文化产业园。
D.实现湖北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既要重视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更要重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强力挤压下生存空间日渐萎缩,现代文化的影响力和空间日趋扩大。
B.在现今社会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动力是创意与科技创新,原有的资本和劳动力的要素已经不是主动力。
C.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深度挖掘本土特色文化的资源,突出荆楚文化品牌,走品牌创新发展之路。
D.重塑乡村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构建荆楚文化在农村社区的现代传承体系为发展其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不竭资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湖北文化含荆楚文化、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武当道教文化、清江巴土文化、三峡文化等。
B.开发利用荆楚文化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要保护好文化遗产,同时要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益。
C.只有加大财政投入,实行政策优惠,吸引文化企业进驻文化产业园区,才能促进荆楚特色文化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产权化和产权金融化的转变,使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品,成为文化品牌,最后实现湖北文化产业整体快速发展。
D.湖北占有沿江之利和沿线之益,因而形成区域内特色文化产业互动及区域间的文化产业联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从古代典籍中,寻找具有代表性的治国理政著作,《贞观政要》应该不会落选。作为唐代历史学家,吴兢编撰此书,目的是给唐玄宗提供学习榜样。在序言中,吴兢高度评价贞观政治,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吴兢把唐太宗的言行事迹,分作10卷40篇进行记述,就当时的政治特色而言,围绕君主治国,已经概括得很全面。如果从唐太宗的视角看,应该更能直奔主题。唐太宗对于自己的治理成绩很自信,他在写给太子的《帝范》一书中,对于治国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一是克已纳谏,一是以人为本。

在早期的儒家经典《尚书》中,主张“民惟邦本”,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孔子把这个思想具体化为争取人民的信任,认为“民不信则国不立”。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说,而荀子则把人民与君主的关系比喻为水与舟的关系,认识到“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历史规律。这个思想系统,即民本主义思想。唐太宗经常引用荀子的说法,足见他对民本主义传统是有清晰认识的。

“以人为本”是贞观之治一条成功的路线。思想上重视人民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政策、制度、法律的制定上贯彻以人为本思想。贞观朝廷深知人民的困苦来自赋税过重,于是制定了一系列轻徭薄赋制度,贯彻藏富于民的政策。人民安居乐业,才是政治安定的根本保证。贞观时期之所以能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和谐景象,就其实施的以人为本政策而言,是有必然性的。所以,在唐朝以后,古人通常把贞观之治看作卓越治理的代表。

“以人为本”,从早期的思想家来看,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懂得民间疾苦,从而在制定政策、改革制度的时候能够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唐朝总结历代政治经验教训,深知土地问题事关重大,所以政府拥有土地的时候,法律规定要先从无地、少地的家庭开始分配。努力保证农民拥有土地可以耕种,不允许土地随意买卖,凡此等等,只有保证弱势群体的起码生活水平不会下滑,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全底线。贞观时期的以人为本政策,至少体现了朝廷是看重长远政治利益的。

贞观之治发生的时候,是秦汉以来中国政治文明日益成熟的时期。尤其是摆脱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门阀政治,主张实施三省制、科举制等新制度因素,给整个社会带来了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中国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期,继承历史与文化的积极成果,唐朝迈开了历史性的脚步。贞观之治,是传统中国文化治国理政的一个榜样,其治理智慧对后世启发良多。

(摘编自孟宪实《<贞观政要>的人本思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历史学家吴兢的《贞观政要》一书在有关治国理政的古代典籍中具有代表性。
B.作者认为《贞观政要》尽管围绕君主治国概括得很全面,但并未触及“以人为本”。
C.思想上重视和政策等方面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最终使唐朝赢得贞观之治的局面。
D.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在唐代逐渐走向成熟,贞观之治的出现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是紧紧围绕唐太宗贞观之治中“以人为本”这一成功路线逐次展开论述的。
B.文章从发展的、联系的哲学高度来看待“以人为本”的思想,更符合历史逻辑。
C.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引用的论证方法,阐明了“以人为本”思想具有历史渊源。
D.文章第四段通过列举具体实例证明了唐太宗实施“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措施与显著效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民贵君轻”的学说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源头,具有鲜明的“民本”意识。
B.执政者只要实施“以人为本”的政策,社会就一定会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和谐景象。
C.执政者保证弱势群体稳定的基本生活水平,这就使得社会有了安定和安全的可能。
D.正是由于继承了前朝的执政成果,唐朝才迈开历史性脚步,为后世理政树立了榜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著名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做过一项实验,他匿名发表了两部小说以测试声誉的魔力。在这两部小说中他故意采用了不同以往的写作风格,以便读者不会把他的名字(即声誉)与那作品联系起来。经此试验,他发现,在艺术界中声誉的威力已发展到了惊人的程度:“我不可能立刻诱导读者阅读我写的小说,除非我给出它时标上我的名字。”可以看出,声誉与现代语境下的艺术界——即一种充分体制化的艺术界密切相关。
从这个角度来说,那种所谓流传千古的声誉便只是传统美学的一个集体幻象。它其实是随着现代艺术体系的建立而诞生的特定现象。声誉现象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桂冠诗人、传记文体等文化现象的出现而形成,并具有其历史性和文化特殊性。在声誉的建立中,艺术家扮演了一个极为关键的角色。在现代艺术界体制建立之初,他们凭借优异的能力创造出作品,并赢得了公众对他及其作品更多的关注。
然而,如果把声誉现象放置在艺术界框架中加以讨论,那么,声誉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艺术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格拉迪斯·恩格尔·兰以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的英美蚀刻画家为分析对象,讨论了声誉是如何确立、维系、甚至失去的。他指出,不仅声誉的确立是诸如艺术机构、专家协会等彼此合作的产物,而且声誉的维系也依赖于各种外在于艺术家的力量。艺术家的声誉是否持久,甚至在其去世之后依然能得到流传,这依赖于一系列的对其作品创作及流通记录的保存与收集,这样后世之人才能方便地辨识出其作品。
与声誉相比,“信仰”似乎是艺术界中一个更为玄妙的存在。它更为抽象,更受到人群的信任。然而,所谓信仰又与声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信仰总是以各种形式的声誉来实现它最初的资本积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本,声誉总是有效地进入艺术界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并且为信仰的生产提供了一种持续而又易于接受的形式,尤其在为信仰构建一种非反思性集体凝聚力方面,声誉可谓功不可没。在《凡·高的影响》一文中,作者纳塔利·海涅克给出了一个有趣的陈述,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声誉向信仰转化的那一过程。凡·高是如何成为一个圣者的?这要六个步骤才会发生:他的作品变得不可思议,他的生活成为一则传奇,他的命运成为一出绯闻,他的绘画被拿出来销售和展览,他所曾踏足的地方成为遗迹,而他所触摸过的物品皆为纪念物。
从这个角度看来,文学场或是艺术场存在着一处独特的机制,即信仰。我们所认为的艺术品的某种意义和价值,我们将艺术品视为“艺术品”的眼光,都是基于我们对某种艺术观念的信仰。艺术场中所有的一切几乎都与“信仰”有关,这既包括了我们对艺术品以及审美经验的种种看法,对天才艺术家权威的毋庸置疑的信任,对艺术场所遵循的“为艺术而艺术”原则的信仰;也包括了对艺术商人、艺术评论家等人有能力发现天才、鉴定艺术品价值的信任;包括了对艺术场中各种认可机构的信任等等。信仰并非单纯针对某些“艺术界名人”或是某些组织,而是存在于整个艺术场体制中。
(选自殷曼楟《论现代艺术体系下的声誉与信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的作品是否能够迅速地被读者阅读,受到了作家名字(即声誉)的影响,这一点在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的实验中可以看出。
B.声誉现象是随现代艺术体系的建立而诞生的,它只是传统美学的一个集体幻象。
C.在声誉建立的过程中,艺术家凭借其优异的能力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并赢得了公众更多的关注,这成为了艺术家获得声誉的前提。
D.在现代语境下的艺术界中,声誉的确立和维系,其实是多方面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对作家作品创作及流通记录的保存与收集。
【小题2】(小题2)下列对信仰和声誉的关系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信仰与声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信仰需要不断积累各种形式的声誉才能形成。
B.与声誉相比,信仰更抽象,也具有一种更强的集体凝聚力,是一种更玄妙的存在。
C.声誉可以向信仰转化,可以为信仰的生产提供了一种持续而又易于接受的形式。
D.我们所认为的艺术品的某种意义和价值(即声誉),都是基于我们对某种艺术观念的信仰。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誉和信仰与现代语境下的艺术界密切相关,这体现了充分体制化的艺术界不仅重视艺术家的作用,还更重视艺术家之外的各种因素。
B.艺术家拥有了声誉,再通过艺术界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就可能让自己的作品变得不可思议,甚至让自己触摸过的物品成为纪念物。
C.人们往往会更信任对某种艺术观念的信仰,人们也都会把这种信仰作为评判艺术品是否是艺术品,是否具有某种意义和价值的基础。
D.在现代语境下的艺术界中,几乎所有一切都与信仰有关,信仰并非单纯针对某些名人或是某些组织,而是存在于整个艺术场体制中。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们的经验中,常飘荡着一些义愤填膺的声音:“对害群之马谈何道理!”“以牙还牙,以暴制暴,以恶惩恶!”【甲】可以说,这类话已比比皆是、广为流传(甚至深入人心)了。【乙】而“目标大于手段”的本能逻辑和“痛打落水狗”的文化冲动,在现实的司法行为中也浸渗很深,诸如逼供、诱供、违规和非法取证等。
或许,我们现在和将来的司法定义,都未必和“米兰达法则”重叠,但普及同质的司法理念和执法信仰,则完全必要,且迫在眉睫。【丙】作为一个警察或法官,尽管打击犯罪的心情多么迫切,同情受害者的心理何等强烈,若不能忠实地维护嫌疑人的权利,就背离了正义立场和法律本位,还有什么资格代表法律和威严?
【小题1】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愤填膺B.比比皆是C.尽管D.背离
【小题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小题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加大建设保障性住房,有效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已被确认为2016 年乃至“十三五”期间江西省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
B.根据浙江省有关部门的调查和统计,近年来浙江海洋经济稳步增长,呈现出增速加快、质量提升、效益向好、带动力增强的态势。
C.当下许多“零门槛”的选秀节目,让拥有才华和梦想的普通人都可以展示自我,也让人深信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是否相信梦想,相信奇迹。
D.大学生被骗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是否真如人们所说的“高学历,低智商”?《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68.4%的受害者归因于缺少社会经验与辨别能力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