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文后小题。
儒学与科学
儒学与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近代以来,一些学者认为,儒学排斥科学、阻碍科学,与科学和现代化势同水火。对这种观点,有必要予以辨析。
对于儒学与科学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在儒学作为中国哲学要素的意义上,二者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在儒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要素的意义上,二者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在儒学作为人文科学要素的意义上,二者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如果再进一步提炼和概括,则可以说,儒学与科学之间是善与真的关系。儒学和科学的旨趣,当然都涵盖真、善、美三个领域。但从本质上说,儒学是一种追求以仁为核心的善的哲学;而在科学的价值取向中,求真是基础性的。从这个角度说,儒学与科学不是互斥的,而是相容、互促的。
儒学所求之善以科学之真为前提之一。在求善的问题上,尽管儒学一向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但也强调从求真的角度对什么是善、为什么要求善以及求善的方式方法有准确深入的认知。儒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尊德性,但同时认为必须道问学。在一定意义上说,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前提。所以,儒家历来强调以德摄知。孔子明确主张“未知,焉得仁”“知者利仁”,把知作为得仁的手段,视利仁为知的目的。孔子所确立的以德摄知传统,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孟子认为:“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董仲舒认为:“仁而不知,则爱而不别也;知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二者都强调知为仁和义服务。朱熹认为:“学者功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相发,能穷理则居敬功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功夫日益密”,强调穷理之知与居敬之德相辅相成,以及知服务于德。王夫之强调见闻之知,认为“人于所未见闻者不能生其心”。戴震则提出了“德性资于学问”的命题,明确把学问置于德性的基础地位。
儒学把明道德之善作为知的基本方向,但并没有否定和忽视对自然万物的认知,而是把对自然万物之知主要限定在德性之知的范围内,视知为实现善的手段。所以,儒学并非与求真绝缘,也绝不反科学。只不过在儒学看来,求真主要是“穷天理、明人伦”,自然之真必须从属和服务于伦理与性命之理以及政治之真。正因为如此,儒学对于科学具有内在的需求。譬如,敬授民时,需要天文历法;“安民富而教之”,需要农学;“疗君亲之疾,救贫贱之厄”,需要医学;治国安邦,需要地理学;等等。
儒学所求之善可以为科学之求真提供导向和规范。求真有端正目的、提高效率的问题,二者均需要善的导向和规范。我国古代科学家的研究目的,大都深深打上了儒学的烙印。其最常见的目的有:追求儒学所提倡的富国安民,实践儒学的忠、孝道德,扫除儒家经典所包含科技知识的阅读障碍,准确理解儒家经典的本义,等等。儒学对现代科学家端正研究目的,也有一定助益。爱因斯坦认为,现代科学家应树立崇尚真理的价值观。其基本价值取向不是官本位,也不是金钱本位、名誉本位,而是事实本位、真理本位。树立崇尚真理的价值观,离不开人文素养的支撑。尽管历史上儒学在培育我国科学家崇尚真理的价值观方面存在局限性,但可用的思想资源还是不少的,如儒家提倡的天下为公的理想、敬事而信的作风以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态度等。
科学的求真要提高效率,也离不开善的规范。为了提高研究效率,科学家必须恰当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科学界与社会以及事业与名利等方面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适当吸收儒家伦理必将大有裨益。儒学所倡导的许多道德规范,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伦理基础。例如,“诚”能够引导科学家实事求是,不作伪;“信”能够引导科学家坚守诺言,保持信誉;“恕”能够引导科学家推己及人,团结同事;等等。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7月18日)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儒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要素的意义上,儒学和科学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B.儒学和科学的旨趣都涵盖真、善、美三个领域。对儒学与科学的关系进一步提炼和概括,则可以说,二者之间是善与真的关系。
C.儒家认为,儒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尊德性,但同时认为必须道问学。在一定意义上说,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前提。所以,孔子曾明确提出“未知,焉得仁”“知者利仁”等主张,来强调以德摄知的重要。
D.在儒学看来,正是因为儒学对于科学具有内在的需求,所以,自然之真必须从属和服务于伦理与性命之理以及政治之真。
【小题2】下列关于“儒学所求之善对科学之求真的影响”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科学家的研究目的大都深深打上了儒学的烙印,其最常见的目的:追求儒学所提倡的富国安民,实践儒学的忠、孝道德,准确理解儒家经典的本义,等等。
B.历史上儒学在培育我国科学家崇尚真理的价值观方面存在局限性,如儒家提倡的天下为公的理想。
C.儒学可以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伦理基础,例如,“诚”能够引导科学家实事求是,不作伪。
D.科学家必须恰当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科学界与社会以及事业与名利等方面的关系,以达到提高研究效率的目的。
【小题3】依据文意,下列说法不属于儒学对现代科学的积极作用的一项是(   )
A.儒学对现代科学家端正研究目的,有一定助益。
B.科学的求真要提高效率,也离不开儒学所求之善的规范。
C.儒学所求之善可以为科学之求真提供导向和规范。
D.儒学在培育我国科学家崇尚真理的价值观上,可用的思想资源还是不少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19 03:07: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艺文之末品——民间书信
赵宪章
中国古代书信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就现存文献来看,当在秦汉之后,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史家通常将《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相提并论,因为阐发《史记》写作的动因和宗旨是它们的共同主题,对于研究司马迁的人生阅历和史学思想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文体,导致其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大相径庭。其中,关于“李陵之祸”的表述最为明显。前者面对知己任少卿,从个人立场出发宣泄私人真情,直抒胸臆,慷慨激昂,无所顾忌;后者从公众立场出发表达自己的修史大志,严谨得体,语气平缓,措辞讲究。
这就是“书”与“文”的不同,即民间书信和公牍文的不同:《报任安书》之所以是“民间书信”而不是“公牍文”,首先在于它是个人私情的充分倾诉,即所谓“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而在《太史公自序》中,对自己的身心造成重大创痛的“李陵之祸”,只能深深地掩埋在纸背文后。另外,《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均有司马迁的家世及阅历的自述,以表达自己编修《史记》的缘由和动因,但其叙事的策略和语调却大相径庭。《太史公自序》虽然名曰“自序”,实则是假借他人视角进行叙述,即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报任安书》就不同了,作为致友人的书信,不可能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第一人称”是所有书信文体无以选择的叙事视角,从而为宣泄个人感情预设了“无障碍通道”。就此而言,民间书信作为最典型的“第一人称文体”,“私语真情”是其区别于一切公牍文体之最显著的特点,是民间书信之所以被文学史所接纳的重要原因。
“私语真情”之所以是书信文体之“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就在于它的个人化和情感性,即“个体情感”本身的文学属性。它不需要像宏大叙事作品那样必须借助于普遍情感的“个人化转换”,本身就是个体情感的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从而为民间书信进入文学世界开具了最便捷的通行证。
包括情书、家书等一切民间私人书信具备自身特有的“安全言说”的文体形式,所诉说的情感往往不能外言,是私密的。这也是民间书信作为情感载体之所以动人和诱人之处,它只是在特定的、熟悉的和知己的对象间的一种对话,先验地预设了一种熟悉的、可靠的、安全的因而也是“不予告人”的语境。就此而言,现代电信、E-mail和网络对话只延续了书信的实用功能,作为“私语真情”的文体属性已经稀释或隐退。书信的言说实际上是在说“不可(与他人)言说之说”。而“说不可说之说”恰恰就是文学的言说,是文学言说的艺术特性。当然,书信的言说同文学的言说尽管都是“说不可说之说”,但是并非意味着可以将二者等而同之:前者是现实的、即时的,后者是虚构的、假想的。书信也就具备了不同于文学的文学魅力:它以现实的私密性诱发了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以其现实的而不是虚构的真实赢得了类似于文学的动情力。
当然,书信的“艺术性”还有其他诸多方面的成因,诸如语言修辞、行文格式、笔墨书法,以及信笺、信封和邮票的艺术设计等,甚至包括整个邮政事务在内的传递活动,都包含丰富的审美因素和艺术趣味,这些因素和趣味显然游离于书信的实用价值之外,是书信的艺术性之所在。但是毫无疑问,在书信的所有艺术性因素中,“私语真情”是其最具文学诱惑力的内在成因。
(节选自《民间书信及其对话艺术》,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将阐发《史记》写作动因和宗旨作为它们的共同主题。
B.《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文体性质上的不同,可视为民间书信和公牍文的不同。
C.《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的差别在于“李陵之祸”的表述。
D.《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均自述家世及阅历,以交代编修《史记》的缘由和动因。
 
【小题2】下列对“私语真情”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私语真情”是民间书信区别于一切公牍文体的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文学史接纳民间书信的重要原因。
B.“私语真情”是书信文体“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原因在于书信具有个人化和情感性这一文学属性。
C.“私语真情”往往不能外言,有私密性,这种特点使得民间书信作为情感载体有了动人和诱人之处。
D.“私语真情”本身就是个体情感的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不像宏大叙事作品有时需要借助普遍情感的“个人化转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书信在秦汉之后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进入文学世界,就现存文献来看,应当发端于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B.一切民间书信的言说是在特定的、熟悉的对象间的一种对话,它先验地预设了一种熟悉的、可靠的、安全的因而也是“不予告人”的语境。
C.“说不可说之说”是书信的言说特点,也是文学言说的艺术特性,但两者并非可以将等而同之,前者是现实的、即时的,后者是虚构的、假想的。
D.语言修辞、行文格式、笔墨书法以及信笺设计等都包含着游离于书信的实用价值之外的丰富的审美因素和艺术趣味,也是书信的艺术性因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庞大的集合体,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按社区分,中国传统文化分乡镇文化、山林文化、江湖文化和都市文化。

乡镇文化指从农村生活方式中生长出来的文化形态,数千年来注重礼教伦常就是乡镇文化的结晶,从中分离出来的是山林文化。

山林是隐士栖身所在。逍遥自在、复归自然,是他们的中心口号,佛老思想为这种人生态度提供了思辩外壳。不过,人总要生存,衣食住行须来自一定的生产方式。因此,隐士仍要卷入现实社会关系之中,这常给隐士心态造成二重性。

江湖文化大体由乡镇文化的下层脱胎而出,指流浪人特别是游侠的活动。侠没有固定职业,受雇于人,用暴力替雇主完成使命,战国时代常成为贵族斗争的工具,构成与国家政权对峙的社会势力。汉曾大力摧抑。唐宋以后,侠逐渐分化,一批人以城市为基础,结成帮会,鱼肉平民;另一批人则占据草泽,打家劫舍。因其与封建政教法令相抗,有时成为民众反抗压迫的表现形式;而盲目效忠恩主,讲求江湖义气的思想也易为统治势力所利用。“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已升华为社会道德,与士大夫文人宣泄抑郁不平之气的愿望结合起来。汉魏盛唐诗歌有关游侠的题咏,是这种士人心态幻化的结晶。宋明理学兴起,任侠带异端嫌疑,侠义传统却在传奇小说、宋之话本、明清演义中获得发展,表明游侠风气向市民心曲过渡,跟鬼神、清官故事一样,是市民阶级软弱的正义感的显影。

都市文化是异质环境里生成的文化形态。中国古代都市常是封建政府所在地,市民阶级十分软弱。追逐财利,物质欲望是都市文化的出发点。利欲观念又会不断演进,财利可提高政治权利,物欲可扩展到性欲、情欲。中国都市文化在后一方面表现得比较充分,前一方面不很明显。市民色彩最浓的话本、戏曲,鼓吹发财致富,称扬自由情爱以至露骨的性描写,比比皆是,而民权则付阙如,要有也仅限于对侵害人身、财产、婚姻等现象的揭露,未提到法权原则上来,更谈不上争取参政权、执政权了。

【小题1】以下对第三段中“这常给隐士心态造成二重性”中“二重性”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逍遥自在、复归自然为中心口号,以佛老思想为外壳。
B.既崇尚佛老思想,又看重生存。
C.一方面追求逍遥自在、复归自然,一方面又难免卷入现实社会关系之中。
D.打着“逍遥自在、复归自然”的旗号,通过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关系获得生存的东西
【小题2】对第五段中加横线的“异质环境”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都市。
B.封建政府所在地、市民阶级十分软弱的都市。
C.追逐财利与物质欲望的都市。
D.文化比较发达的都市。
【小题3】以下关于四种文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镇文化、山林文化、江湖文化、都市文化是按社区标准划分的四种形态的文化,它们是并列关系。
B.农村是乡镇文化的土壤,农村生活是乡镇文化的题材宝库。
C.江湖文化是由乡镇文化孕育变化而来的,它以流浪人特别是游侠的活动为描写内容。
D.都市文化生成于异质环境里,它以表现利欲为出发点。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给这篇文章拟一个标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义利观,是一种特定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孟子的“义”不仅是一种待人接物时约束我们的准则,更是一种道义优先的价值观,是一种理想的人格。
儒家的重义轻利,是不言私利,反对见利忘义,不想因利而害义的观点。孔子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中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点。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的观点,也阐明了人们在待人接物中,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后来董仲舒讲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讲的“必以仁义为先”也都是这个道理。因此,关于人的利欲问题,儒家诸子欲于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那就是重义轻利、以义为先。其主旨就是主张在合乎“义”的前提下,去取得正当的、更长远、更大的“利”,从而在这个支点的基础上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由此可见,孟子的义利观着实开创了义与利理论的新篇章,为后世儒家诸子“义”的学说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础。
中国儒家“义”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当世借鉴的理论。虽然有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经没有价值,但是这些人忽略了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社会的发展可能是畸形的。孟子大义为先的思想,激励着近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前赴后继、舍生取义,让民族于危难中重义轻利,不论是反封建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重“义”的思想已然成为中国人血液中的因子,融入到危难之时的志士心中。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见义勇为、大义为先”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然而,当今社会中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弃精神道义于不顾,发不义之财,得不义之利。此类以利为上的功利主义,是一种缺乏诚信、道义的危险信号。对于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我们的“义利观”应该与时俱进,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欣赏、钦佩并推崇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行为。退一步讲,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义”与“利”的冲突时,我们应该合理的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把“义”放在首位,以义统利。毕竟“好义”和“欲利”是两种人性,其中虽有交集但并不是不可共存。于个人而言,正确的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不可陷于个人的利欲之中,为人处事应见利思义,应在道德与利益的抉择中站到“义”的一方。
(选自杨喆《解读孟子“义利观”:见利要思义不义则不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义”,是一种道义优先的价值观,当“义”与“利”冲突时,要以义为先。
B.孔子认为“求富”“恶贫”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他主张仁义,不赞同“重义轻利”。
C.文中董仲舒与朱熹的话,都阐明了只有先讲求“义”,才可追求无副作用的大利。
D.儒家义利观以义为前提,可以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孔子“富费”与“贫贱”的言论,阐明儒家并非杜绝求利,一味追求义。
B.文中引用的有关“义”“利”的语句,内容不尽相同,但其基本思想大同小异。
C.文章第三段先破后立,指出“义”的学说已没有价值,重“义”的思想仍根深蒂固。
D.文章引述近代革命人士舍生取义之举,例证了儒家义利观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义利观”是后世儒家“义”的学说的源泉和基础,对当世仍有借鉴意义。
B.儒学对民族性格等方面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都能自觉进行人文精神调治。
C.生活中经常遇到“好义”与“欲利”的冲突,是因为二者关系难以平衡,无法共存。
D.当今人们应该理解、继承和发扬儒家的义利观,避免唯利是图,践行以义为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知识分子与传统
郑也夫
时下,“知识分子”与“传统”成了两个热门话题。前者往往被看作是变革的生力军。即使像《知识分子与传统》这本书作者之一,稳健的学者艾森斯塔特,虽认为知识分子“并不一定是这种变革运动的惟一,甚至不是最主要的领导者,‘却也以为’他们是变革催化剂的最主要储库”。而后者——传统,被时下相当多的人们视为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和凶恶敌人。纪录片《河殇—— 中华文化反思录》的作者坦率地承认,《河殇》的轰动是他们始料不及的;这实际上说明了:举国上下的反传统心态,就是反传统的先锋作家们也不曾料到的。
可见,与“知识分子”连在一起的似乎应当是“反传统”。这两个词似乎天然地两位一体。打开近现代历史:培根、笛卡尔、卢梭、圣西门、马克思、尼采、萨特,反传统的大知识分子不胜枚举,甚至可以说很难找到近现代历史上的哪位大知识分子没有一点反传统味道。因此,“反传统”几乎成了“知识分子”的主要内涵和最鲜明的特征。也因此如艾森斯塔特所说:“社会思想史对知识分子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但迄今其关注的中心是作为现有制度的批判者、作为其潜在的或实际的反对者、作为改革者和革命者、作为社会和文化方向开拓者和反传统的开创者的那个知识分子。”以至格劳巴德说:“‘知识分子’与‘传统’两词放在一起就不常见。”但是《知识分子与传统》的几位作者却一致地认为:反传统并不是知识分子的标志,知识分子并不都是反传统的。
被称为“最后一个儒家”的梁漱溟在“五四”时代孔学声名狼藉之时,以罕见的沉静独立的心态挖掘和发扬孔学的优良传统。今天大约不会有人说梁漱溟不是知识分子。
西方保守主义思想家雷蒙·阿隆,与他少年时代的同窗、西方文化的叛逆者萨特持有截然不同的立场,他终生为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辩护。晚年相逢时倒是阿隆更像一个胜利者。能说这位传统捍卫者不是知识分子么?
即使从一个严格狭义的知识分子定义看,这两位传统的捍卫者也显然当在其中。
中国改革思想的最充分阐发者和积极鼓吹者是知识分子。而改革开放前十年最有实效的是农村改革。农村改革说到底是一种回归传统,回到有过二千年实践经验的个体经营中去。诚然,改革的内容中还有很多非传统的新内容,但理性的、实用主义的思维毕竟要人们放弃对传统的轻易的全面否定,至少在实践上。就改革的最主要目标——重新建构所有制来看,也显然是放弃和否定了建国后浪漫主义和反传统思潮指导下的实践。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保守主义重新高涨的时代。始于卢梭——马克思的浪漫、激进、反传统的思潮不会随着其后辈实践家的失败而葬送,他们在思想上的价值是永存的。但今天的世界,至少是东方,又开始重现被卢梭、马克思猛烈批判的深层价值观:私有制以及分配不均等的必要性,及与之相伴的对人性的保守主义认识。而推动当代保守主义思潮复兴的无疑是堪称“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们。
狭义的知识分子定义不可缺少的一个属性是理性和批判精神。理性意味着在判断上不屈从神启,也不屈从权威,无论这种权威是一个特定身份的人还是一种舆论、一股思潮.也无论这股思潮是传统的还是反传统的。批判精神的对象也绝不限于传统,反传统的东西也同样是怀疑和批判的对象。特别是当代反传统思想成为一股大潮后裹挟进了那么多非理性的、情感的、情绪发泄的成分,它就当然也将成为理性精神的批判对象。因此,简单化的“站队”——捍卫某些传统还是反传统不是判定知识分子的标准,而要看你这种立场的由来:是理性判断,是情绪所致,还是潮流裹挟。正如艾森斯塔特所说:“知识分子总是认为自己的角色就是去创造一个传统在其中不发挥作用的社会。而实际上,批判既可以表现为对传统、观念、信仰及权威的拒斥,也可以表现为对它们的赞同和接受。”
(节选自郑也夫《知识分子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学者艾森斯塔特一方面表达了对于知识分子效能的怀疑,另一方面也肯定了知识分子必定会起作用。
B.《河殇—— 中华文化反思录》的播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表明了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着反传统心态。
C.大知识分子身上都拥有反传统的味道,因此“反传统”是“知识分子”的主要内涵和最鲜明的特征。
D.西方保守主义者由于受到主流价值观的保护,在与西方文化叛逆者的对峙中往往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E.改革开放前十年最有实效的是农村改革,这证明至少在实践层面上要放弃对传统的轻易的全面否定。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知识分子理性”的一项是 (3分)   
A.梁漱溟在“五四”时代孔学声名狼藉之时,挖掘和发扬孔学的优良传统。
B.西方保守主义思想家雷蒙·阿隆终生为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辩护。
C.20世纪七八十年代,重新探讨被卢梭、马克思猛烈批判的深层价值观。
D.以简单化的“站队”为标准判定知识分子是捍卫某些传统还是反传统。
【小题3】格劳巴德说:“‘知识分子’与‘传统’两词放在一起就不常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小题4】“五四”时期。既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反传统口号,也存在着梁漱溟对优良传统的发掘与发扬。请根据文意对此现象作简要分析。(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王羲之云:“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干,诗的节奏、韵脚,从窗户看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
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司空图《诗品》里形容艺术的心灵当如“空潭泻春,古镜照神”,形容艺术人格为“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神出古异,淡不可收”。艺术的造诣当“遇之匪深,即之愈稀”,“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陶渊明所爱的“素心人”,指的是这境界。他的一首《饮酒》诗更能表现出诗人这方面的精神状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爱酒,晋人王蕴说:“酒正使人人自远,”“自远”是心灵内部的距离化。然而“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才能悠然见南山,并且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见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由“心远”接近到“真意”。
晋人王荟说得好“酒正引人入胜地”,这使人人能自远的酒正能引人入胜地。这胜地是什么?不正是人生的广大、深邃和充实?
(摘编自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就能创作出艺术作品。
B.以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呈现着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
C.与物象形成距离,使物象孤立绝缘,自成境界,美感才有可能产生。
D.美景的诞生,除了依靠外界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心灵内部的“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结合具体例子分析了艺术境界中“空”与“实”的关系,具有辩证意味。
B.文章多处引用表明其美学观点是在具体分析艺术作品的基础上形成的。
C.文章借助“空”这个抽象的概念,阐释、分析了美感诞生的条件。
D.文章中举舞台的帘幕、建筑的台阶、栏干等例子意在说明距离产生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坡诗“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具有丰富的美学意义。
B.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是强调物我交融的创作原则。
C.司空图“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强调人的境界和品格对艺术的影响。
D.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说明人类语言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