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制造业发展之初,虽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经济总量在全世界的占比微不足道,落后的社会生产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民族复兴、人民富裕的理想和现实巨大的差距面前,强烈的“危机感”很容易催生单纯追求GDP的发展观念,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取得广泛共识,从而为经济建设树立明确清晰的奋斗目标,凝聚力量,果敢行动。

以“GDP挂帅”为集中体现的发展观念,现在已经不能很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了。十九大报告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来概括当前我们经历的历史性转变,“发展”的内涵在这里已然从“富起来”转变为“强起来”,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同时还有环境保护、创新能力、科技与文化等很多方面。“强”是多维度的,需要综合考量,无法把各个维度的“强”通过“加总”成一个“数”,来理解和测度整体的“强”。

新发展观不再能“化简”“还原”成某个单一维度。在产业发展领域,这种单一维度的观念在更深的层次上,有时表现在关于产业发展进程所谓“一般规律”的认知中。自蒸汽机发明并广泛应用于生产从而开启了现代工业以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带来了数次被称作“产业革命”的生产大发展。每一次生产大发展都使社会生产达到了一个之前历史上无法企及的新高度,并且广泛而深远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那些关于产业发展的宏观叙事里,这些显而易见的生产力成就被人们与“一般化”“普适化”的道路连接起来了。这条路上有大的“驿站”,也有小的“台阶”,发达国家一路走来,后发国家的产业发展就是在这条路上“拾级而上”。这种对产业发展“规律”的“专断论”认知的危险在于,它提供了一把“尺子”,用来“客观”地评判产业体系和企业的“先进”或“落后”,从而给人为的调整和干预提供“进步”的理由和依据。实际上,这些关于产业发展的“规律”是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经验总结的“后见之明”,忽略了不同国家禀赋的不同,忽略了不同国家产业发展过程中内外历史条件的差异。

我们认为新产业革命是指向未来的,它的路径未定,不同的经济体都要探索、寻找属于自己的合适路径。不仅如此,新产业革命所要到达的目的地的特征也是开放的,充满意想不到的可能。没有谁能够完全清晰地描绘未来的情景,又怎么能够笃定地认为未来企业就是某个据说代表未来的“标杆”企业整齐划一的复制呢?

(摘编自杨斌《中国制造业从“大”到“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发展观?》)

【小题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强烈的“危机感”容易催生单一维度的发展观念。
B.根据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我们不仅要关心经济的增长,也要关注环保、创新等。
C.新发展观否定了产业发展领域中单一维度的观念,以及产业发展进程中的规律。
D.新产业革命的终极形态存在不确定性,不同经济体新产业革命路径也不尽相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当时落后的社会生产为立论前提,论证了单纯追求GDP具有时代必然性。
B.文章认为“强起来”无法仪用“数”来理解和测度,以此阐释了发展内涵改变的原因。
C.文章提出新发展观后,接着分析“一般规律”的,进而说明后者不具备普适性。
D.文章论述新产业革命时采用道理论证的方法,指出未来企业发展存在多种可能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蒸汽机的发明直接开启了现代工业,之后的每次产业革命都深刻改变了人类生活。
B.如果将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发展道路视为各国必由之路,就会在认知上导致“专断论”。
C.后发国家根据本国特点,依循历次产业革命的内在规律,必然能够迎来新产业革命。
D.评判产业体系实际上并不存在客观标准,不应当人为地调整和干预未来产业体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0 03:53: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百度曾经发布了一个统计结果,叫《中国十大“吃货”省市排行榜》。榜单上的一些内容非常有趣,像北京网友最经常问的问题是“某某的皮能不能吃”;内蒙古网友最关心“蘑菇能吃吗”,宁夏网友最关心的竟然是“螃蟹能吃吗”。这个榜单的数据是怎么来的呢?百度没做民意调查和饮食习惯的研究,而是从“百度知道”的7700万条和吃有关的问题里“挖掘”出来的。
这件事就反映了大数据的____________。因为“百度知道”的数据维度很多,不光涉及食物的做法、吃法、成分、价格,还能收集一些隐含信息。比如提问者或回答者的个人信息,用的是手机还是电脑,用什么浏览器。这样,百度就可以得到不同年龄、性别和文化背景的人的饮食习惯。如果再结合每个人使用的手机或电脑的品牌和型号,分析他们的收入,百度甚至能分析出不同收入阶层的人的饮食习惯。也就是说,这些隐形维度对于饮食习惯虽然没有直接影响,但是如果把原来看上去没关系的维度联系起来,经过挖掘、加工和整理,就能得出有意义的统计规律。
接下来我们看看大数据的时效性。它帮助我们做到了很多过去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城市的智能交通管理。以前没有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很多大城市虽然有交管中心,但它们收集的路况信息最快也要滞后20分钟。用户看到的,可能已经是半小时前的路况了,那这样的信息就没啥价值。但是,能定位的智能手机普及以后可就不一样了。大部分用户开放了实时位置信息,做地图服务的公司,就能实时得到人员流动信息,并且根据流动速度和所在位置,区分步行的人群和汽车,然后提供实时的交通路况信息,给用户带来便利。
光有大数据还不够,还得学会利用大数据。接下来给你讲个故事,看看美国警察是怎么用大数据思维,来打击毒品犯罪的。
毒品一直是美国社会的毒瘤。过去,美国警方缉毒的重点是切断南美洲的毒品供应。但后来他们发现,这样不行,因为有些能提炼毒品的植物,比如大麻,可以在家里种。有人就买下豪宅,外边的花园里种上鲜花,里边装上LED灯,种盆栽大麻。每年卖大麻的钱除了给豪宅分期付款,攒起来还够给第二座豪宅付首付。警察即使怀疑也不能轻易进去搜查。但是到了大数据时代,通过分析智能电表收集的用电量,就能抓住很多在家里种大麻的人。因为以前的老式电表只能记录每家每月的用电量,而智能电表可以记录用电模式。种大麻的房子用电模式跟普通住户不一样,只要把每家每户的用电模式,跟典型的居家用电模式进行比对,就能圈定一些犯罪嫌疑人。
这个案例体现了用大数据思维解决社会问题的亮点:首先用统计规律和个案对比,做到精准定位。然后在取证时利用相关性代替直接证据。最后,执法成本大幅下降。这都是大数据带给社会的便利。
【小题1】我们从“百度知道”获得和吃有关的大数据中,不能挖掘出的信息是
A.不同年龄的人的饮食习惯B.不同性格的人的饮食习惯
C.不同性别的人的饮食习惯D.不同地域的人的饮食习惯
【小题2】请依次在甲、乙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此段大数据的特征。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多维度   便利性B.有规律   时效性
C.多维度   时效性D.有规律   便利性
【小题3】下列条件不能成为交通部门获得城市交通实时路况信息必备的是
A.智能手机B.定位仪器
C.地图服务公司D.实时定位系统
【小题4】美国警察利用大数据思维分析了哪个关键数据破获了毒品案
A.毒品交易B.豪宅分期付款
C.用电量D.用电模式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没有距离感的时代,如何克制冲动

(1)新媒体的发展给公众带来的一大好处是,终于可以不必像过去那样过度依赖传统媒体,而可以在微博上直接接收信息。

(2)过去,公众与很多新闻事件和新闻当事人之间是有距离的,远离新闻现场,与新闻当事人隔着很远的距离,无法从第一现场得到消息,而只能依赖媒体记者的报道——通过报纸或广播电视这些“媒介”了解到事实和真相。而新媒体的崛起则打破了这种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很多事件上,公众无须依赖“媒体”这个“中介”而可以直接接收各种信息,公众与新闻事件间越来越没有了距离感。

(3)很多事件,都是源于微博的策动,话题和线索从微博发起,起于微博,兴于微博,以微博为主战场,新闻当事人和主角都通过微博发布信息,网民也通过微博围观了解事件的进程。这样的自媒体传播格局,似乎使传统媒体的存在变得多余。微博就是第一现场,公众在围观中可以直接看到当事人的诉说和事件的进程,而无须多此一举地再借助传统媒体的报道。典型如近来微博的一系列反腐事件,传统媒体的报道多跟着微博走,人们在微博上可以看到比传统媒体直接和丰富得多的信息。

(4)公众与新闻现场和当事人没有了距离感,是新媒体赋予公众的一大福利,但对公众的媒介素养也是很大的考验。起码考验着公众在无距离地面对一个让自己义愤填膺的信息时,如何克制激情和冲动而作出理性的判断。

(5)哲人说,距离产生美。网友调侃说,距离产生第三者。我想说的是,距离还产生作为旁观者应有的客观和理性。   可有些时候,距离越近,反而越妨碍着我们看到事件的全貌;听新闻当事人在自己眼前诉说,反而影响着我们作出客观的判断。没有了距离,就没有了理性判断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容易被情绪和激情所感染而远离了真相。

(6)当一个新闻当事人在微博上诉说着自己某种受迫害经历时,比如在拆迁中受到了不公平待遇,遭到了当地官员的打压,被逼得家破人亡。因为这样的诉说非常符合我们的想象,也击中了我们的同情心和对强权的痛恨,我们轻易就会被这样的诉说牵着鼻子走,而忘记了去审慎地判断他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当一个网友,利用人们对某种现象的痛恨,制造了一些故意找骂找抽的信息吸引人气时,网众也非常容易就急吼吼地跳进炒作者设置的话题陷阱中,而失去了理性的判断力。新媒体上充斥着类似信息,它总能在某个“点”上刺激你的道德神经,或让你义愤填膺,或让你暴跳如雷,或让你目瞪口呆,或让你瞠目结舌。

(7)因为我们与这些信息间没有任何距离感,没有防火墙,没有过滤器,没有传统媒体这个“媒介”,我们很容易就被这些信息操纵者所植入的情绪所感染。浮躁的语境形成一种判断压力,逼迫你冲动地作出非理性的判断。

(8)过去依赖传统媒体报道的时候,因为有传统媒体这个把关人,我们与新闻信息间隔着较远的距离。我们从报纸上看到的信息,已经远离了新闻现场,我们与新闻当事人之间也隔着记者。记者把在现场看到的写出来告诉我们,记者将新闻当事人说的话传给我们。这个过程中,记者会核实当事人有没有说谎,会通过信息的交叉判断信源的真假,会通过采访多方新闻当事人以客观地还原事实全貌。记者的报道还须经过多层把关,最大程度地去除“情绪化”和“想当然”,最终才会出现在新闻纸上。中间隔了这层距离,读者从报纸上看到记者对事实的描述后,就会理性很多。

(9)这样说,并非想开时代的倒车,怀念传统媒体主宰舆论场的时代,而是提醒公众:在这个没有距离感的新媒体舆论场中,应该意识到“距离感”的重要。与信息没有了距离感,对公众的媒介素养是极大的考验,必须明白:其一,有图未必有真相,图片具有欺骗性;其二,不要站队,不要轻易相信当事一方的说法,每个人只会选择性地向别人描述对自己最有利的信息,一定要兼听各方的声音;其三,要警惕符合自己想象和期待的信息,很多假消息正是根据你所期待的而编造的;其四,要克制自己的冲动,当一件事让你义愤填膺愤怒异常的时候,不要急于去转发和吐槽,而要有意识地与这件事保持一个“距离”:换个角度看一看,过半个小时再作评论,或者远离微博一会儿,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一下,冷静下来,才会有理智的判断。

(10)没有了距离感,我们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创造“距离”,以使自己保持一双慧眼。

【小题1】联系上下文,对第(3)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媒体传播时代,传统媒体已无用武之地。
B.“似乎”一词表明传统媒体在自媒体传播格局中并非多余。
C.公众可以借助于自媒体而无须依赖传统媒体关注所有的新闻事件。
D.以微博为主的自媒体大有取代传统媒体的趋势。
【小题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5)段方框处,语意最连贯的一项是(  )
①我们都期待着近距离的接触
②在很多事情上
③甚至零距离接触
④身临其境近在眼前
⑤以为距离越近
⑥才能看到更多和更真实的信息
A.②⑤⑥④①③B.⑤③④⑥②①C.①⑤③④②⑥D.②①⑤③④⑥
【小题3】第(7)段加点词“防火墙”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简析第(7)段的作用。
【小题5】概括第(8)段大意。(25字以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最后一段说“没有了距离感,我们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创造‘距离’”,作为了解新闻事件的公众,我们应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上创造“距离”?
时间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间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中式教育”遇上英国土壤
黄培昭
英国广播公司有关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经历的纪录片本周播放了最后一部分,那些接受
“中式教育”的英国学生最终在各个科目中得到很好的成绩。不过,这期间引发的各种争议值得人们再度思考。
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尴尬,实际上是在两个文明和两套社会体系坐标
下,不同教育理念、思想、模式等发生碰撞后产生的结果。英式教育,大体可称之为“快乐教育”,其推崇的观念在于:教育的艺术,是唤醒孩童天生好奇心并在未来满足它的艺术;而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成正比。笔者曾到英国的一些中小学采访,还参加过家长会,发现学生们笑意盈盈的时候居多,少见眉头紧锁、满脸严肃。
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非常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最常说的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学校都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施教,因而基础教育水平极高。学生们吸收了丰富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应试技能,这都是英国学生所缺乏的,英国学生的数学等基础学科水平普遍较差,甚至要低于中国一两个年级。在英国,时常听闻有些学生遇到考试神经紧张,甚至还需要考前心理舒压。看来,快乐也是有代价的。
不能否认的是,貌似以“玩乐”为主的英式教育,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这也对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后进行学习、科研潜力的爆发进行了铺垫。笔者发现,英国中小学更注重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认为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很有需求。支撑这一观念的人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相反,艺术、文学能够启迪人的心智,激发学生们的潜能,唤醒他们心中的审美等,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在学习能力与职业竞争力等方面,能够后来居上。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英国教育就是“放养”模式。他们认为若在“圈养”的框架下,学生们中规中矩,束手束脚,虽然营养丰富,但不得不面对未来“单飞”时能力匮乏的窘境。不过,“放养”也是有规矩的。英国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并不低:社会实践,各种集训,访学实习,野外生存等,不一而足。这些活动使得学生们从小就接触实践,实现了与社会的对接。
当然,正像“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英教育发端于各自国土,符合本国国情社情。双方教育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有差异,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优孰劣的问题。如果英国一味照搬中国的教育模式,即便如这次取得了好成绩,但“水土不服”就会引发纪录片中校长那样的抵触情绪;如果把英国教育模式移植到中国,显然也根本行不通。看来,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彼此取长补短,逐步填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鸿沟,才是应取态度。乐于学习而不“夜郎自大”,不盲目妄议、指摘和贬损对方,才是教育的应有之道。
(摘自2015年08月21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显示,英国的一些学生在接受了“中式教育”后,各个科目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B. 由于中英两国教育的理念、思想、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性,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尴尬。
C. 英式教育虽然以玩乐为主,但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
D. 英国教育者认为将学生置于“圈养”的框架下,会令他们束手束脚,进而难以独白对应未来的挑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英式教育是“快乐教育”,英国的一些中小学学生少有眉头紧锁、神经紧张的,总是笑意盈盈的。
B. 中国的教育,很是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教育水平很高,中国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应试技能的把握上要优于英国学生。
C. 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是成正比的,英式教育较为注重对孩童天生好奇心的唤醒。
D. 英式教育绝不是完全式“放养”,它在社会实践、各种集训、访学实习、野外生存等活动方面有着相当高的要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叙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施教原则,说明了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
B. 作者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所以中小学应大力加强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用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
C. 中英双方教育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是有差异的,但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优孰劣的问题,只存在适合和适应的问题。
D. 中英教育应该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彼此取长补短,逐步填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鸿沟,但直接移植别国教育模式,显然也根本行不通。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要流行不要脑残

阿达

①一首没有歌词的“神曲”《忐忑》突然蹿红,令人始料不及,包括龚琳娜本身。顺理成章,遵循一般商业逻辑,打铁要趁热,获利要趁红,龚琳娜遂与其夫老锣顺势而为乘风破浪,一鼓作气连作几首新“神曲”,什么《法海你不懂爱》啦,《金箍棒》啦,用反复循环的歌词加简单的肢体语言,让人进入催眠状态而“自愿学唱”。哪怕你觉得不胜其扰,但由于神曲具有“自动开启循环模式”的功能,你终因挥之不去而被迫“洗耳”。“洗耳”之后就是“洗脑”——人的本能会让你变得“脑残”:哦,既然神曲只是想让咱们过过嘴瘾,那就不妨练练嘴皮子,“俺老孙住花果山,寻得宝贝如意金箍棒巴嘎棒巴嘎棒巴嘎咦嘎棒……”好,一场“全民洗脑”运动就这样开始了。

②对于“神曲”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从中看到“音乐家的底蕴”,有人从中发现“流行的奥秘”。作为一种艺术尝试,无论优缺点如何,其存在的合理性毋庸置疑。但是当龚琳娜夫妇在“新民歌”道路上从“至雅”转型到“至俗”之后,如果我们不加分析地追捧它,明知其“脑残”依然乐颠颠去消费它,那么,这难道是民族音乐乃至民族文化的“正途”吗?因“脑残体”而激发的流行,让全民浸淫在充满感官刺激的庸俗文化中娱乐至死,这是喜剧还是悲剧?

③流行不等于庸俗,这是毫无疑问的。经典也会流行,或者是曾经的流行。

④解剖“神曲”,不是为了质疑龚琳娜夫妇,而是为了反思隐藏其后的文化生态和俗众心理。为什么“脑残体”极易赢得拥趸?为什么会“越脑残越流行”?当这种现象出现时,是趁机“发脑残财”,还是优化“脑残体”,使之增添文化含量,找到流行文化的密码,打造优秀的流行文化,这是我们所要关心的。

⑤事实上,“脑残体”的神曲也并非所向披靡,一灵百灵。与有一定艺术含量的《忐忑》相比,龚琳娜后来的新神曲并没有那么火爆和受追捧,当你想用恶俗讨好观众时,其实低估了观众的智商。你把观众想象成一群弱智,故意降低难度,刻意迎合,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炼成神曲,有偶然因素和运气因素,如想回回得手,只能适度开发“脑残”因素,用之过度,就会品位下滑,最后的效果南辕北辙。

⑥要流行不要脑残。为优秀的“流行”建立标杆,这是大家共同的意愿和责任。当流行借助脑残,不分青红皂白泥沙俱下时,不妨记住专家的告诫:转基因的食品千万慎食!

(节选自《上海采风》)

【小题1】第①段加点处“全民洗脑’运动”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小题2】第②段中加点的“脑残体”在百度百科中解释为“火星文”,即对汉字的一种扭曲的书写形式;请你根据本文的内容,重新给“脑残体”下一个定义。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③段划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龚琳娜夫妇用“精英”的身段和疑似“草根”的做派经营“艺术杂耍”,其动机究竟是启蒙还是愚弄,是先锋还是媚俗,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
②但如果只是出于商业目的,发现“脑残体”的媚俗功能好生了得而用足其力,这样的推波助澜,人们也能心领神会。
③但流行的东西有优劣之分,流行感冒就令人避而远之。
④假如他们真的是启蒙者,创作的曲目真的是先锋艺术,人们即便一时不太懂,也会感知创作者的心血而肃然起敬。
A.①②④③B.③①②④
C.②①③④D.③①④②
【小题4】下列和文章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对“神曲”的评价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作为一种艺术尝试,存在即合理,因此,在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人们追捧它,消费它,其实是毋庸置疑的。
B.从神曲《忐忑》的突然蹿红,到后来的新神曲不再那么火爆和受追捧,说明观众并非弱智,作品也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含量和艺术品位。
C.对龚琳娜夫妇的质疑和批判,以及对“神曲”的解剖,实质上是对隐藏其后的文化生态和俗众心理的深刻反思。
D.“转基因的食品千万慎食”,以此来类比流行的艺术作品未必都是优秀的,也要慎重对待。
【小题5】联系全文,分析第⑤段的作用。
【小题6】作者称《法海你不懂爱》、《金箍棒》等新“神曲”为“脑残体”,并提出了“要流行不要脑残”的观点,你是否赞同?请结合实例表达你的观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西方在饮食、服饰与住房等方面的消费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冲突,但从现实来看,每一种消费习惯都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与积累,因而不存在着“孰优孰劣”的问题。

②具体来说,在服饰消费习惯方面,中国侧重于外在的气质,西方则侧重于内在的舒适;在饮食环境方面,中国侧重于热闹的气氛,西方则侧重于宁静与优雅;在住房方面,中国侧重于稳定,西方则侧重于自由。因此,每一种消费习惯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各自的合理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也通过改变消费习惯的方式,来体验彼此的历史文化,甚至在某些场合,一种消费习惯也会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商业服务。

③与消费习惯不同的是,中西方消费观念的融合并不是表现在相互对等地位的借鉴上,而是表现为西方精神消费与享乐主义的消费理念以强大的渗透力影响中国消费者,这也是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可否认的事实。一方面,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传播媒体,从根本上变革了国家贸易信息传播模式,并产生了诸如世界经贸信息咨询平台、经贸期刊、网络互动平台等新型媒介,进而使得世界各国的消费者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在精神层面获取了丰富的消费文化。另一方面,西方社会通过目不暇接的信息化文化传媒方式,把享乐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消费观念迅速渗入各个国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普世价值”。从现实来看,这种享乐主义消费理念对我国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使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观念产生动摇。

④中西方消费方式的融合首先表现在消费方式趋同化的趋势。伴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的持续深入,国际贸易市场也在很大程度上由各固定地区的闭塞模式发展为开放性的全球化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区域性的商品消费需求也随之发展为开放性的全球化需求。例如说,在当今社会,我们已经完全不能通过一个人是否身穿李宁的运动装,是否吃麦当劳快餐来判断这个人的国籍。总之随着当前世界贸易的全方位发展,各类商品的无国界流通,中西方人民的消费方式日益趋同。

⑤此外,中西方消费方式的融合还表现在对待各类具体消费方式的理性判断上,这一点在货币消费和信贷消费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总之,在中西方消费理念的彼此碰撞中,消费者对各类消费方式具有了理性的认识,而不再一味地迷信某一类消费方式。

⑥从现实来看,西方消费文化是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意识形态范畴,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要。而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程度也有待进一步深化,而由生产力所决定的消费文化在其先进理念上也必然会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此,我们应当消除意识形态的偏见,汲取西方消费文化的先进理念,从而为重构我国本土消费文化积累经验材料。

(摘编自姜鹏飞《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消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西方消费在习惯上有所不同,其优劣具体表现在饮食、服饰、住房和文化等多方面。
B.消费习惯的不同,主要根源于民族历史文化沉淀与积累的差异,所以一个民族的某种消费习惯是很难改变的。
C.伴随着全球化进程,消费习惯必然会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商业服务,这是具备现实合理性的。
D.中西方消费观念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是不对等的,西方某些消费理念的渗透力比较强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作者从中西方几项大的消费习惯差异谈起,明确表明观点,言简意赅。
B.第二段对比论证,阐释具体深入,得出结论:中西方消费者都应该改变原有的消费习惯,顺应全球化商业服务的趋势。
C.本文从消费信息传播模式、消费文化、消费理念等方面展现了中西方消费观念融合的现状。
D.文章阐述了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融合及表现,逻辑顺序如水而下,论述层次井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精神消费与享乐主义的消费理念渗透力比较强大,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不能随波逐流。
B.中西方文化不同,生活环境与条件也不一样,如此看来,西方某些消费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普世价值”。
C.消费方式应该是多方面的,消费者不再一味地迷信某一类消费方式,是消费理性化的表现。
D.在新形势下,要想阻止西方享乐主义消费理念的强大渗透,需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重构我国本土的消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