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除却先秦不论,中国古代社会有三大转折。这转折的起点分别为魏晋、中唐、明中叶。社会转折的变化,也鲜明地表现在整个意识形态上,包括文艺领域和美的理想。
就敦煌壁画来说,由中唐开始的这一转折也是很明白的。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在中唐消失,更多是渲染“经变”;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它们几乎占据了整个墙壁。到晚唐五代,这一点更为突出;“经变”种类增多,神像(人物)却愈发变少。色彩俗艳,由华贵而趋富丽,装饰风味日益浓厚。初盛唐圆润中带遒劲的线条、旋律,到这时变得千千秀柔,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
菩萨(神)小了,供养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它们一如当时的上层贵族,盛装华服,并各按现实的尊卑长幼,顺序排列。如果说,以前还是人间的神化,那么现在凸出来的已是现实的人间——不过只是人间的上层罢了。很明白,人的现实生活这时显然比那些千篇一律、尽管华贵毕竟单调的“净土变”、“说法图”和幻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对人们更富有吸引力,更感到有兴味。壁画开始真正走向现实: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它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兴味的加浓,使壁画中的所谓“生活小景”在这一时期也愈发增多,它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
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哲学与艺术恰好并行。本来,从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到南朝佛学的形神之争,佛教以其细致思辨来俘虏门阀贵族这个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级,使他们愈钻愈深,乐而忘返。哲理的思辨竟在宗教的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魏晋以来人生悲歌逐渐减少,代之以陶醉在这思辨与信仰相结合的独特意味之中。也因为这样,在信仰中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理性思辨,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的梵天、湿婆之类极端神秘恐怖的观念和信仰。印度传来的反理性的迷狂故事,在现实生活稍有改变后就退出历史和艺术舞台。更进一步,在理论上终于出现了要求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的禅宗。这样,结论自然就是,并不需要一种什么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正如宗教艺术将为世俗艺术所替代,宗教哲学包括禅宗也将为世俗哲学的宋儒所替代。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一切,当然又是以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为现实基础的。
可见,把历时数百年之久的中国佛教艺术当作一个混沌的整体对待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从天上人间的强烈对照到它们之间的接近和谐,到完全合为一体;由接受和发展宗教艺术到它的逐渐消亡,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复杂的过程,但艺术思潮和美的理想这种发展变化却完全是合乎规律性的。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注】①经变:据佛经故事所做的绘画、雕刻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转折的变化会体现在社会的整个意识形态上,包括艺术领域和美的理想方面,如魏晋、中唐等时期的社会变化会体现在佛陀世容上。
B.晚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菩萨形象和供养的人的形象的大小有了很大变化,这说明佛教以前展现的是人间的神化,现在展现的是人间的上层。
C.人们对现实生活审美兴味的加浓,使禅宗压倒了其他佛教宗派,使壁画中的生活场景愈发增多,使艺术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
D.中国佛教艺术历经数百年,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复杂的过程,探究中国佛教艺术有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不能把它当作一个混沌的整体。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唐时的敦煌壁画比较注重渲染“经变”,到了晚唐五代时期,“经变”的种类增多,壁画装饰风味变浓,色彩变得俗艳。
B.由敦煌壁画的变化可以看出人们对宗教和现实生活的看法的变化,如人们越来越看重现实生活,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
C.中唐以后,敦煌壁画中出现了大量的世俗场景,他们侵入了之前的佛国圣地,这表明宗教艺术已最终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D.中国人在宗教信仰中保持着一定的理性思辨,所以中国永远不会出现像印度教中的湿婆等级段神秘恐怖的观念和信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敦煌壁画在中唐有了明显的变化,比如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形象在此时消失,绘画手法也由初盛唐的圆润变为纤秀甚至有点草率。
B.现实生活要比“净土变”、“说法图”以及幻想出来的西方极乐世界等更丰富多彩,对人们的吸引力更强,让人感到有兴味。
C.佛教的细致思辨使得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层门阀贵族越来越深地钻研佛教,哲理的思辨在宗教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
D.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影响了人们对佛教的态度,使得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0 12:16: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统,是中国古典美术的基础。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植物鸟虫细腻的审美,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园生活的诗意美化,对安土乐居、落叶归根的期盼,无不体现出温带大陆性气候中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士人和僧道构筑的精神天地与世俗社会现实世界拉开了些许距离,但关注的焦灼目光从未移开,甚至是以退为进、以隐促出,以超脱之姿态求深度精神介入,无为而无不为。
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独树一帜。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内在沟通,村夫石匠可能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味,世外高人担水砍柴间也解悟土风妙道,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
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日用品直接成为艺术品系列,工艺美术中体现文人雅趣,虽然缺失话语权的实用艺术和生活审美观没能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优势,但以器物形式实实在在支撑起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如石器、玉器、陶器、青铜器、铁器、金器、漆器、木器、竹器、藤器、瓷器、丝绸、刺绣等等,民俗文化与器物制作水乳交融,处处体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意义支撑。
与西方体系性美学自上而下的哲学血统不同,中国古典美学是从艺术品评经验中滋蔓出的经验形态,自下而上,升华而成,与艺术体验息息相关。诗品、词话、画论、书法、曲论、剧评、小说评点等等,无一不细致入微曲尽其妙。读中国美学能找到写诗作画门径,能分出上中下品,能成为艺术家知音,具备精微的内行品味和深厚的艺术涵养,真的是内行看门道。
在宗教意识相对淡薄、崇尚文治科举取士的中国,文人趣味便成了审美领域的引领者,权贵和百姓均乐于附庸风雅,文人趣味曲高和寡但自命不凡。文人因本身就是艺术生产者和专业评判者,尽管常常遭受宗教道德政治文化的强势冲击,但长久看来仍始终把握圈内话语权,有禁得住艺术史考验的审美标准,能形成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传承系统。
(摘编自杨岚《当代中国美学精神理论建构的文化引领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古典美学崇尚自然美的倾向。
B.艺术家只有在曲水流觞的雅和渔樵唱晚的俗中才能感悟到艺术的中和之美。
C.实用艺术以器物形式支撑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却没有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
D.因为文人始终把握着圈内的话语权,所以能形成中国古典美学的传承系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士人和僧道追求对现实世界的超脱,是为了更深入体会自然之美。
B.文章第三段用丰富的例证,充分说明了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
C.文章最后两段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中国古典美学产生及传承的独特之处。
D.文章围绕着中国古典美学这一主题,逐层递进地论述了其主要特征和产生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体系性美学在产生的过程上有极大区别,后者是自上而下的。
B.如果不读中国古典美学,就无法找到写诗作画的门径,无法成为艺术家的知音。
C.如果审美领域的引领者因为曲高和寡就改弦更张,就很难形成一种传承系统。
D.崇尚文治科举取士,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文人趣味成为审美领域的引领者。

同类题2


中国的“德治”传统
在社会治理问题上,中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德治思想,并形成德治传统。德治思想的源头可追溯到尧舜时代。关于德治的记载,最早成书于周代的《诗经》《尚书》中。《诗经》不少诗篇蕴含着前代圣贤以德治国的思想,《尚书》中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命题。要保住天命,就必须敬德,以祈天永命,勤政爱民,得到民众的真心归附。德治思想的另一含义是“明德慎罚”。提倡德治并非不要刑罚,而是强调实施教化,先教后罚,以刑辅德,不专以刑杀立威。“明德慎罚”将道德教化与刑罚措施糅合,奠定了中国古代治国的基本理念。孔子继承周代的德治思想,强调治国要以礼乐为核心,突出教化作用。社会秩序井然,人际间和谐相处,是孔子希望通过德治达到的理想状态。
德治思想是“周孔之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政治家、思想家不断探索,深化了德治思想的内涵。
战国时,沿着孔子的思路,孟子提出了一系列仁政主张。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提倡“省刑罚”,教育百姓做到孝悌忠信。西汉初,陆贾告诫刘邦。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代德治思想定下了基调。他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刑罚,要通过教化培养人的是非荣耻之心,德治思想成为政治领域的主导思想。
唐朝前期,隋朝二世而亡对唐初君臣是严厉的警示。唐太宗说:“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既要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也要发挥法律的制约作用,二者不可割裂,互为补充。在刑罚的施用上,唐初务在宽简。在唐太宗等人德治思想影响下,唐高宗、武则天时期,遵循先人遗训,缓刑用仁,谨慎治国,天下大治。
宋代理学形成阶段,德治思想深深打上了理学烙印。朱熹从人心的角度解释德治。仁心表现在政策上就是爱民如子、平易近人、爱惜民力等。理学诸子概括出了“三纲八目”的治国模式,期望君主志向确定而达到天下大治。理学家提倡教化,整肃人心,通过书院讲习等传授儒家伦理,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后世产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意识,与理学家及其追随者的讲学不无关联。德治思想从确立始,历经几千年的演进,围绕“礼法并治、德主刑辅”的逐渐深入,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指导思想。当今社会,依法治国作为基本国策,强调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任何人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有人认为法治与德治不能并存,否定“以德治国”。古代社会提倡德治并非不讲法治,而是主张加强教化,做到礼法并用,宽猛相济。我们要借鉴古代重视教化的传统,为“依法治国”打下“以德治国”的根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的生活,使大家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道路。
(选自2015年4月1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小题2】关于“德治思想”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治思想最早出现于尧舜时期,《诗经》《尚书》中蕴含着前代圣贤以德治国思想的诗篇是最早的文字记载。
B.“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德治思想,要求敬德、勤政爱民,以祈求上天佑护,得到民众的真心归附。
C.德治思想提倡“明德慎罚”,就是不专以刑杀立威,主张将道德教化与刑罚措施糅合起来,先教后罚,以刑辅德。
D.德治思想在孔子看来,就是要以礼乐为核心治理国家,突出教化的作用,达到社会秩序井然、人际间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小题3】【小题4】【小题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主张“以德服人”,陆贾强调“治以道德为上”,他们都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进一步发展了德治思想。
B.董仲舒主张通过教化培养人的是非荣耻之心,不能只靠刑罚手段治理国家,这为汉代德治思想定下了基调。
C.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深受唐太宗等人德治思想的影响,统治者缓刑用仁,谨慎治国,实现了天下大治。
D.在宋代理学形成时期,朱熹制定了爱民如子、平易近人、爱惜民力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德治思想打上了理学烙印。
【小题6】【小题7】【小题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周孔之教”重要组成部分的德治思想,经过后人的不断探索,大大丰富了其内涵。
B.隋朝二世而亡对唐太宗“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等治国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为宋代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宋代理学家借书院讲习等传授儒家伦理,倡导教化,整肃人心,对后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意识的产生有一定影响。
D.古代社会所提倡的“加强教化,礼法并用,宽猛相济”的主张,对于当今社会治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了以原始社会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时期、以阶级社会为基础的“制度形态”时期和以有阶级存在社会为基础的“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了“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特征。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也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传承优良传统,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扬长避短,突出和谐协调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关键。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受数千年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教“中庸道德”观的桎梏,政治因素影响极大,直到20世纪中期绿色覆盖全国,专衣“军干装”以及激情成“灰”等现象,使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境。这些不利于服饰文化发展的陋习都应摒弃。然而,占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主流——“和谐协调”文化应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与社会、与人协调一致的统一美原则;以及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
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中西合璧”,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有效途径。服饰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与先进设备的支撑,这一点已被历史所证实。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科学技术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但在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诸如西方色彩学的“变异”长处,服装与化学工艺技术等,都需要我们去吸取,去引进,“洋为中用”。特别是目前国外纺织技术,如非织造布技术的引进,将对我国服饰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起飞推进”作用。
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形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也是一个大区域的国家,中国更是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对服饰文化的追求必然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任何简单划一都将影响其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竞争,自由发展,集百家之长,扬百家之优,方能适应中国服饰文化发展之规律。服饰文化是人创造的,服饰文化是动态的,随着人类的进步,以及不同群体间文化交流的不断进行,必将导致新的服饰文化模式的诞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大树必将永葆长青。
(节选自张繁荣《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精髓》)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经历了以不同社会为基础的“白然形态”、“制度形态”和“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
B.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在构建和谐社会,传承优良传统,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精神生活质量方面很重要。
C.“和谐协调”文化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主流,应发扬光大之;也就是说,应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的协调一致。
D.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形式是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中国多民族、大区域、人口最多的特点,决定着其对服饰文化的追求决不能简单划一。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服饰是生活之必需,代表一定时期的文化。“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特征。
B.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因受封建社会儒教“中庸道德”观的桎梏等影响,致使服饰简单划一。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关键是要扬长避短和推陈出新。
C.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中西合璧。而国外先进技术对传承中国服饰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D.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竞争和发展,集百家之长,扬百家之优,才能适应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规律。不利于服饰文化发展的陋习应该摒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服装款式与演变等,是特定时期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的记录,是人们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的反映,打下了特定时代的烙印。
B.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这一宝贵财富,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也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它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的圆满统一。
C.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在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目前引进国外先进的非织造布技术,将对我国服饰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起飞推进”作用。
D.服饰文化是人创造的、动态的文化,要诞生新的服饰文化,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大树永葆长青,就要在不同的群体间进行文化交流,相互学习借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第文字,完成小题。
“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也是探寻老子平等观的重要线索。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老子的生成论体系中,“道”既是万物的本源,也是孕育万物的初始环节,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由“道”派生而来,人类也不例外。可以说,人与动、植物共同构成了生命世界,而男女作为相依相存的两性,一起构成了人类世界。若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讲,和合显然比分化重要,唯有男女二性在生理上、心智上完美结合,人类社会才会有实现幸福的可能。此处,已然窥见老子性别平等思想的端倪。
而在“道”之属性的阐释上,老子个人更倾向于女性视角。大概从《诗经》开始,女子的品性与精神状态就与“水”这一意象密切相连。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等。女子的情感、婚姻、生理,皆可通过“水”的形态来表达,轻柔之“水”俨然成了女性的代名词。自父权制确立以来,女性就被置于“第二性”的地位,唯有老子坚持用“水”来表述人间大道的运转规律。他认为,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冲击坚强的物体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没有什么能替代它。在老子的思想中,流水柔韧的品性不但没有被搁置,反而被赋予了更为有效的意义。
老子对水处弱势而不争的品格非常赞赏,他说,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保持此种状态就接近于道。在老子看来,水是有灵性的,也是有德性的。水之“上善”集中表现在不争,且兼有谦卑、包容的美德。老子还曾说,圣人有三种极为宝贵的品格,即慈爱、节俭和不争。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勉强而为,一味争先,注定不能成功;骄傲自满、盲目自信,也同样没有好结果。慈、俭、不争的品德在妇女身上体现得更为充分,老子对于这三种品质的赞颂,就暗含了对于女性之德的褒扬。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他认为,唯有摈去情欲,固守清净,不为外物诱惑,不为变乱干扰,才能达到心灵的无碍与澈明。由此可见,老子对于“守静笃”的品德是持赞赏态度的。那么,什么人才拥有静笃的优良品德呢?老子更倾向于女性。他说:“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老子认为,雌性趋于静下,而雄性则居于动上,既然静能止动,下能止上,则雌也能胜雄。在他看来,静笃是女性特有的品性,依靠它,女子是可以超越男子的。圣人如果要保持永久的品德,就应该坚守雌节,身处下位,如此才能让天下归服。对于女性静笃品德的赞扬,体现了老子对于女性的尊重。
老子在上述观点中提出了柔韧、慈、俭、守静等概念,并将其融入人间大道的解释,只有具备这些性质才符合天道之本意。柔韧、慈、俭、守静等特性在老子生活的时代并不属女性专有,但由于男女社会分工的差异以及宗法等级文化的塑造,女性气质已向此转化。
(节选自《老子平等观三维透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在老子看来,“道”是孕育万物的初始环节,包括人类在内的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派生而来的。
B.女子的品性、精神状态与“水”这一意象密切相连,女子的情感、婚姻、生理,也是可以通过“水”的形态来表达的。
C.在“道”的属性的阐释上,老子个人更倾向于女性视角,老子认为,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没有什么能替代女性,女性比什么都重要。
D.流水的柔韧品性在老子的思想中被赋予了更为有效的意义,他用水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对水处于弱势而不争的品格极为赞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言论中可看出,老子对“守静笃”品德是持赞赏态度的,他更倾向于女性拥有静笃的品德。
B.老子认为,慈爱、节俭和不争是三种极为宝贵的品格,圣人正是因为具备了这三种品格,才立于不败之地的。
C.根据老子的观点,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固守清净,不为外物所诱惑,持谦虚态度,不应该一味争先,骄傲自满,盲目自信。
D.自父权制度建立以来,女性就被置于“第二性”的地位,但老子认为,两性应该平等,男女二性完美结合,人类才可能幸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上善的人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老子对于这种接近于“道”的品格十分赞赏。
B.老子用“水”来表述人间大道的运转规律,他认为水是有灵性的,也是有德性的,谦卑、包容。
C.“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老子认为,静笃是女性所特有的品性,女性依靠它是可以超越男子的。
D.老子对女性是尊重的,他认为,如果没有女性,慈、俭、守静这些品格就不可能传承下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几个朋友闲谈,谈到了中国文化的根。但是意见实在是相左,我们决定找一个参照系,最后选中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我们想用反证法,也就是说要证明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不是中国文化的根,并找出一个新的根来。
问题一,究竟什么是文化的根?
《新华字典》关于根的解释是事物的本源,根据,凭依,依据。据说还是佛学名词。是指能产生感觉、善恶观念的机体或精神力量,如:根器、根力、根门、根源。又查《康熙字典》,说根是木橛子,也说是草的本根,又说是根的词义重指根须。我觉得最靠谱的就是这句话了。换句话说,就是所谓文化的源头,就是一个文化的建立基础。
问题二,究竟什么是文化?
仔细地搜索去,我基本认为我们要讨论的文化,大概是指精神范畴的,应该是被一个社会的人普遍接受的。而这个文化的表现形式或者叫载体就是文字。《现代汉语词典》还有一说,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那么我们的定义就是所谓的文化,就是一个社会被文字系统的阐明,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问题三,就是这个“中国”了。
我仔细地研究去,原来中国的定义其实源自于《尚书.禹贡》“九州攸同,四墺既宅,九川涤源,四海会同,九泽既陂,六府孔修。庶土交正,祇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所谓的中邦就是中国啊!
我又查看了历史教科书,在禹(夏朝)实行诸侯国分管体制,各诸侯都以天子为尊,但是各领封地,天子也自领一块封地。这个封地就叫中央之国。其他诸侯国围绕着中央之国。这个中央联邦共和国,简称为中国。
到这里,似乎我们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也就是我们有了一个答案定义:所谓中国文化的根,就是指从有中央联邦共和国以来,直到今天,在这个范围内形成的社会,有文字系统阐明,并被大家作为规范我们这个人类社会思想和行为的理论源头。
如此说来,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原来真的并不是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啊!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不可能是中国文化的根!
那么,中国文化的根究竟在那里,是单一的吗?我们再想一想吧!
【小题1】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是一个社会被文字系统的阐明,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B.是指存在于精神范畴的,被社会的人们普遍接受,以文字为表现形式或载体。
C.在今天的社会下有文字系统阐明,规范我们人类社会思想和行为的理论源头。
D.指考古学上的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根”的阐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是中国文化的本源,指能产生感觉、善恶观念的机体或精神力量,被证实源自佛学。
B.根的词义重指根须。换句话说,就是所谓指文化的源头,就是一个文化的建立基础。
C.出自“九州攸同,四墺既宅,九川涤源,四海会同,九泽既陂,六府孔修“的文化。
D.是“中央联邦”这个范围内至今有文字系统阐明,规范社会思想和行为的理论源头。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推断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距今不过2500年左右。应处于我们中国文化传承的中间阶段。
B.若我们不承认春秋战国之前的历史有文化,那这之前的社会也没有文明。
C.我们现在的很多文化理论观点是从国外泊来的,跟所谓中国文化之根没有直接关系。
D.我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的主要理论体系是儒学,它是应该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