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题。
联合国气候专家委员会最新的报告指出,20世纪全球海平面已平均上升了10~20厘米,现在,海平面每年在上升0.08英寸(约0.2厘米)。然而,按目前全球各个***谢拉•瓦特•克劳蒂尔就说,北极冰层的融化威胁着因纽特人的人权。全球不断增高的温度正在威胁着因纽特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们的生活主要是狩猎动物,如海豹、鲸鱼、海象和北极熊。因纽特人狩猎是在北极的永久性冻土上进行的,但融化使得建筑垮塌,永久性冻土变成一触即溃的滑溜泥塘。近几年许多在永久性冻土上狩猎的因纽特人便因为滑入薄冰下的深海而溺死。而联合国气候专家委员会的研究报告还提示,这种危险会越来越严重,到2100年夏天,北冰洋将在更大的范围变成无冰海面。
在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和俄罗斯境内生活着155000名因纽特人,全球变暖带给因纽特人的麻烦还有很多。一些研究证明,在海洋动物如抹香鲸体内发现了一些杀虫剂残余,最多的是DDT、多氯联苯(PCBs)等,这是陆地人们大量使用杀虫剂的结果。大量的杀虫剂残余随着江河和降水流向大海,全球的各种海域无一幸免,研究人员从全球各海域捕获的鲸鱼组织样本中都查到了较高浓度的杀虫剂残余。这也意味着在其他海洋生物中也可能沉积着各种杀虫剂残余,因此加拿大的因纽特人已经被多次警告不要再吃海鱼。对于以鲸鱼、海象、海豹等为生的因纽特人,等于是切断了他们的食物,他们真的是处于生存还是死亡的边缘了。
由此看来,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升高对因纽特人的长远威胁不亚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许多岛国,因纽特人的生存权也直接受到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的威胁。
【小题1】下列关于联合国气候专家委员会最新报告有关内容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
A.在刚过去的世纪里全球海平面最少的上升了10厘米,最高的上升了20厘米。
B.现在,全球海平面每年仍在不断地上升,上升约0.08英寸(折合为0.2厘米)。
C.预计到了2100年夏天,北冰洋上的无冰海面范围将变得更为廓大。
D.北极冰层的融化成了威胁因纽特人的人权和生存环境的主要因素。
【小题2】 下列关于文中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到2100年,海平面还要上涨9-88厘米是按目前全球各个国家对石化等能源的使用情况推算出来的。
B.因纽特人的生活来主要是狩猎海豹、鲸鱼、海象和北极熊等动物,全球不断增高的温度正在威胁着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
C.人类活动引发了全球温度不断增高,导致了北极冰层的融化,海平面升高,直接威胁了因纽特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
D.从全球各海域捕获的鲸鱼组织样本中都查到了较高浓度的杀虫剂残余,这是陆地人们大量使用杀虫剂的结果。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全球海平面上升之快,预计再过100年左右,南极和北极格陵兰岛冰川融化的情况将十分糟糕。
B.全球不断增高的温度,使因纽特人狩猎生活所依赖的北极永久性冻土范围正变得越来越小。
C.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的严重后果,并积极研究相应的对策。
D.人类活动如充分考虑石化等能源的使用可能引发的气候变化,因纽特人的生存威胁会小得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1 06:09: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生存于实况,却又不满足于实况,于是常常产生一种幽微的情意。这种情意有所求,是处于十字街头而向往象牙之塔。这样的情意就是诗情。本此情而创造各种形式的象牙之塔,所创造的就是诗境。诗情诗境源于人类的“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人人都有的,即使不会表现,不肯表现或不能表现。而文艺作品中或浓或淡的诗情,或隐或显的诗境,则决定其品位的雅俗。诗情诗境关系密切。诗情中有诗境,只是还欠明朗,欠固定;诗境画成,欣赏,神游,感受的仍是诗情。深而言之,诗境“象”是在外,却只有变为在内时才能成为现实。如“白云生处有人家”,实况中有,是实境,不入诗句就不能具有想像中的纯粹而明晰之美;而诗句只是文字,须经过领会、感受才能成为诗境。因此,谈诗词,兼顾内情外境,可以总称为诗的意境。意境是所想见的一切境,包括不美的和不适意的,而诗的意境则不能是不美的,不适意的。
人所经历,如果都称为境,可分为实境、梦境和意境。午饭吃烤鸭是实境,夜里梦见吃烤鸭则是梦境。实境自然是大户,但清规戒律多,如烤鸭,钱袋空空不能吃;梦境就可以,如庄周梦为蝴蝶。但梦境有个大缺点,是醒前欠明晰,醒后即断灭。实境和梦境的分别,前者实而后者虚,前者外而后者内。诗的意境,离实境较远而离梦境较近,因为它也不在外而在内。但它与梦境又有大分别。诗的意境是主动的,而梦境不是。因为是人所造,就可以从心所欲,取舍适意。它是选择之后经过组织的,所以简洁而明晰。别于梦境的繁芜模糊这一点,使诗的意境大有作用。时间短的,吟“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心里会一阵子飘飘然;时间长的,一些所谓高士真就踏雪寻梅去了。如果没有诗的意境,生活要枯燥得多。这样,为诗的意境定性,我们未尝不可以说它是“现实的梦”。
人,不免于惆怅而言,都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生涯只此一度,实况中无能为力,就只好作梦,以求慰情聊胜于无。黑夜梦太渺茫,所以要白日的,即现实的梦。诗词的创作或吟读,都是在作白日梦。这或者是可怜的,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希求而不能有既是常事,就只好退而安于其次,念念“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以至“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之类,以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苦短时间能够“化”。化是移情,移情就是移境。比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类,短时间因念彼而忘此的情况就更加明显。由人生的角度看,诗词的大用就在于帮助人们取得这种变,纵使只是片时的“境由心造”。
【小题1】对第一段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
A.诗情诗境源于人类的“欲”,是人类与生俱来,人人都有的。
B.诗情的浓淡,诗境的隐显,决定着文艺作品品位的雅俗。
C.诗情诗境关系密切,总称为诗的意境。
D.诗的意境是美的,适意的。
【小题2】(小题2)对“诗境‘象’是在外,却只有变为在内时才能成为现实”一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A.诗情中已有尚欠明朗固定的诗境,而透过诗境感受到的仍是诗情。
B.外在实境用诗句加以描绘就成为诗境。
C.外在实境经过领会和感受就成为诗境。
D.将实境写入诗句,再经过领会和感受就成为诗境。
【小题3】(小题3)从第二段文字中,概括“诗的意境”的特点是:(3分)
【小题4】“由人生的角度看,诗词的大用就在于帮助人们取得这种变”,从文意看,“变”指的是什么?试另举一句诗词作简要说明。(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谈谈“情景交融”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顾起元说:“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物,志与物泊然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佚丽之形出焉。”用现在的话来说,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而耐人寻味。

情景交融,关键在融。有些诗,情景并同,然而妍媸各别。谢榛曾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这大约是因为,司空曙的两句诗,仿佛信手拈来,抒写自然,善藏善露,能给人以更多的美感。也就是情与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可知,同是情景交融,也自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是有程度的不同。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情景浑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传统的美学观念中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因此,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浑然无迹。

与此相联系,诗人抒情写景,莫不“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因此之故,同是情景交融之作,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比如,“大概李(白)写景入神,王(昌龄)言情造极。”(胡应麟语)又如:“耆卿熔情入景,故淡远;方回熔景入情,故秾丽。”(周济语)如此等等。

情景交融,说到底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而要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最终还得看整个诗篇的立意。所谓“情景交融,错综唯意”(胡应麟语),所谓“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惟意所适”(王夫之语)。这都较明确地指出了在情景交融过程中,意所应有的统摄作用。所以,抒情写景,贵在立意。    (摘编自任中杰《谈谈“情景交融”》,有删节)

【小题1】下列有关“情景交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情”和“景”相互生发与渗透,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产生美妙的诗歌意境,这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
B.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C.“情景交融”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含蓄蕴藉的特点和浓郁的诗味,使人读来有悠然神远之感。
D.情景交融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这种方式最终是由整个诗篇的立意决定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顾起元认为诗人在创作时受到内在主观情感和外在客观事物的共同作用,当主客观相互碰撞时,美丽的诗篇就产生了。
B.作者认为诗人在创造诗歌意境时,都必须经过“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这一过程。
C.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能够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同时让读者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
D.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不仅能够让诗歌更形象、具体和生动,而且当诗情画意高度融合时,更能加强诗歌的美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观念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这让中国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物我同一”的理想艺术境界。
B.由于诗人个性的差异,即使同是情景交融的作品,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
C.司空曙的两句诗虽然在景情方面与韦庄和白居易的诗句没有差别,但因为情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而最为人津津乐道。
D.胡应麟和王夫之都认为情景交融可以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同时情景交融又理所当然地要受到诗歌的立意的统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下列各题。

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如果说在世界多极文化中,西方欧美文化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便是主要的两极,亦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已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逞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朴,羡慕赤子曼儿式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小题1】文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 )
A.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道家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B.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D.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小题2】下列关于儒家和道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儒士、儒吏、儒将,都具有道德高尚、富于诗意、潇洒超脱、风度温文尔雅的特点。
B.所谓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皆寓不同凡俗、忠贞弘毅、从容中道、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
C.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这是道家的人生追求。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不与浊俗同流合污,这是儒家的人生追求。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先秦诸子百家中,唯儒、道两家能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主要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互相补充。
B.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儒、道思想。
C.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具有历史使命感,所以它能够成就人们的道德人生。
D.道家思想的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这种对社会对国家不负责任的态度,为历代统治者所鄙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国产青春片该何去何从
2015年电影暑期档,青春片一如既往地成为重头戏。6月19日,陈国富监制、肖洋执导的影片《少年班》上映,以此拉开了今夏青春片的大幕。7月初,《小时代4》《栀子花开》和《少女哪吒》密集上映,着实占据了暑期档大半壁江山。
青春片的势头走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影生产对受众群体的“精准投放”。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的核心观影人群中,“大学本科及大专”占比81%,“硕士及以上”占比10%,累计超过90%。正是这批80后和90后,构成了中国最有活力的观影人群。
然而,国产青春片的质量水准和它在数量上的“春天”恐怕并不能匹配。除了后续乏力的票房表现以外,青春片口碑也正面临滑坡。有评论这样总结当下的国产青春片:“爱情就是怀孕,离别就是出国,伤痛就是有角色人物去世”,细腻的情绪体验被简单粗暴的桥段窠臼替代,并且这些情节之间,往往都是突兀的。无论是从对“青春”现实的理解与表达,还是从剧情内在的情感与逻辑,大多数青春片都表现欠佳。
青春片除了堆砌消费标签、占据市场份额,应该在作品的内容和内涵上作什么努力,是创作者们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今年,有两部上映作品值得关注,一部是尔冬升导演的《我是路人甲》,描写了在横店影视城当群众演员的年轻“横漂”们这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以质朴的表演风格和颗粒感的镜头表达,营造了一个真实可感的现实;另一部是李霄峰导演的《少女哪吒》,以乖张的故事设定和诗性的镜头语言,试图对青春话题作个体经验的解读。两部作品,虽然各有千秋,在叙事和制作方面都存在不足,但至少摆脱了桥段、标签的窠臼,对“青春”题材的把握向现实、人物内心倾斜,都不失为有效的努力方向。
如果我们放眼世界电影市场,日本和美国算得上青春片的“熟地”。在日本,青春片的类型丰富而细化,讲述纯爱的有《前路漫漫》《恋空》等,表现残酷青春的有《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告白》等,都是上佳的代表作。在美国,青春片往往作为一个形式,承载了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如《死亡诗社》《在路上》等作品。由此看来,近年来的国产青春片无论是风格类型、情节设置,还是人物设定、表现方法等,都出现一定程度的趋同。
青春是每一代人都会反复咀嚼的重要回忆,既有时代的共性,也有个体的特性,既有奋斗的、热血的,也有迷茫的、挫折的。青春这个话题之下,有事、有理、有情、有人,然而最重要的是,有真实,有梦想,可以说是艺术表达经典的主题。电影人除了有市场意识以外,更应该从复杂的现实与内心做起,不负青春真诚的希望。
【小题1】下列有关“国产电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产青春片成为2015年电影暑期档的重头戏,《少年班》《小时代4》《栀子花开》和《少女哪吒》等在6.7月份密集上映。
B.国产青春片中的《少女哪吒》,以乖张的故事设定和诗性的镜头语言,对青春话题作出了个体经验的解读。
C.国产青春片中的《我是路人甲》,以独特的视角、质朴的表演风格营造了真实可感的现实,值得关注。
D.国产青春片的势头走盛和中国最有活力的观影人群以受过高等教育的80后和90后为主体有密切关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产青春片的质量跟不上数量发展的脚步,一些青春片面临票房后续乏力和口碑不断滑坡的不利局面。
B.国产青春片虽然在数量上迎来了“春天”,但从对“青春”现实的理解与表达、剧情内在的情感与逻辑来讲,大都表现欠佳。
C.当下的国产青春片都以“离别就是出国”“伤痛就是有角色人物去世”等桥段窠臼替代了细腻的情绪体验。
D.和美国、日本的青春片相比,近年来的国产青春片在风格类型、情节设置、人物设定、表现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一定程度的趋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春片创作者们除了要考虑堆砌消费标签、占据市场份额,还必须在对“青春”现实的理解与表达以及作品的内容和内涵等方面作出努力。
B.《我是路人甲》《少女哪吒》两部作品对现实的把握和对人物内心的倾斜,可以作为今后青春片创作的努力方向。
C.在日本,青春片的类型丰富而细化,在美国,青春片往往作为一个形式承载对社会问题的探讨,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D.电影人有市场意识,从复杂的现实与内心做起,让青春片有事、有理、有情、有人,就能不负青春真诚的希望,成就经典作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语》为何不是“经”书?
在众多与经书相关的典籍中,《国语》一直与《左传》内容相表里,且成书年代相近。但始终没有成为“经”。周予同先生认为“经”有三个特点。首先,“经”是中国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经”的领域在逐渐扩张,从“五经”扩大到“十三经”。其次,“经”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书籍。它不仅为“法定”,而且是从所有合法书籍中挑选出来的。后来儒家编著的书籍,固然不称为“经”,就是秦汉以前的儒家书籍,不是得到孔子“真传”的,也不能称之为“经”。
再次,“经”本身就是封建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阶级用来进行文化教育统一思想的主要工具,是封建专制政府培养提拔人才的主要准绳,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合法的教科书。这三个特点.是书籍成为经典的标准。在“经”的领域扩大到“十三经”的过程中,封建专制政府的法定始终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儒家思想,第三是孔子。
至于《国语》,不能成为“经”书,最重要的是它不是解《春秋》的。思想上,柳宗元《非国语》云:“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但《国语》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内容,如礼治、民本、正名、忠恕等。其他学说在《国语》中也约略可见,驳杂的思想体系,使它不可能成为统治者所认可的典型合法的儒家经书。另外,《国语》不但不得孔子的真传,内容上对孔子事迹的记载也颇与“子不语怪力乱神”相悖。因此“经”的范围虽在不断扩大,《国语》却不可能为儒者拥护,被统治者选中。
《国语》的辞采,也影响着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柳宗元称其令世之学者耽嗜,富艳浮夸。崔述曰:“《左传》一言可毕者,《国语》累章而未足也。”《左传》自成一体。语言风格一致,但《国语》诸语亦各有千秋。或长篇大论,侧重理性说教;或小巧精致,语言隽永;或以修辞见长,文字流畅而有气势。可惜语言上的优点,不能令《国语》一体,而诸语风格的差异,也使全书有割裂之感,多给史家留下批判和质疑的借口,哪里还有成为经典的可能呢?
基于此,《国语》无缘经书之列,进而无缘成为中国封建科举法定的科目。失去了广泛流传的机会。尽管如此,其与《左传》关系密切,颇受达官儒士们日常研读的重视,勉强维持着其“春秋外传”的声誉。刘知几《史通?六家篇》定《国语》为一家,为“春秋外传”。称其“六经之流,三传之亚”,是将《国语》视为准经典。
清代编修《四库全书》,将《国语》改隶“杂史类”,其地位下降。但仍有人把《国语》当经典来看,希望将之提升到“经”的地位。段玉裁主张于“十三经”外,加《国语》、《史记》、《说文解字》等,成“二十一经”,可惜没有响应者。廖平于光绪十二年,拟定《十八经注疏范例》,他将《大戴礼记》和《国语》升为“经”,合成“十八经”,终未成。
【小题1】“《国语》不是经书”,以下解说不是其原因的一项是(  )
A.《国语》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内容,但其思想体系驳杂,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
B.《国语》没有得到孔子的真传,在内容方面对孔子事迹的记载也与孔子的思想不一致。
C.《国语》与《左传》关系密切,深受达官儒士的重视,从而赢得了“春秋外传”的声誉。
D.《国语》富于辞采,但语言风格的差异,使全书有割裂之感,遭到了史家的批判和质疑。
【小题2】【小题3】下列表述不属于“经”的特点的一项是(  )
A.“经”必须是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
B.“经”是从合法书籍中挑选出来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书籍。
C.“经”是封建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者用来进行文化教育,统一人们的思想的工具。
D.封建专制政府以“经”作为培养提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它是封建社会中合法的教科书。
【小题4】【小题5】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汉以前的儒家书籍,只要是得到了孔子的“真传”,都被统治者认可,确定为“经”。
B.《国语》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但由于它不是解释《春秋》的,所以没有成为“经”。
C.《国语》语言风格多样,或长篇大论,或小巧精致,或以修辞见长,自成一体,文字流畅而有气势。
D.清代编修《四库全书》,《国语》落到了杂史类的地位,而段玉裁、谬平等人都试图将《国语》提升到“经”的地位,但均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