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生哲学是过程哲学
生命是一个自然过程,人生是一个历史过程。这样说好像有点绕弯子,不如把话说得直接一些。那就换个说法:任何人都得经历从出生到死亡,一百岁如此,七十岁也如此,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如此,终极结果都是一样的。但谁都不会追求这个死亡的结果,反倒是特别希望延长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
由此可引申出一个判断,人生哲学不是重视结果的哲学,而是关注和充实过程的哲学。过程对人生有无限的意义,终极结果对人生基本没有什么意义。要想使自己的人生不空虚不白过,那就要把人生视作一个美好的过程,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件事,至于结果不必太在意。
不妨用比较的视角来看,我们会对人生哲学是过程哲学的说法更认可。人生与无机物有个本质的区别,它是一个不可逆但可复制的主观生命过程,而没有生命的物质仅仅是客观存在,存在形态也是可逆的,打碎了的玻璃还可以再生,人则做不到这一点。
再深入一步分析,人生与其他动物生活也有很大的不同,人生是思维和劳动互相促进的社会活动,动物即便是高级动物,也无法进入这种状态。作为整体人的进化,使社会越来越复杂,以致到了异化的程度。愈加复杂的社会,又使个体的人不得不以复杂来适应,这反过来又增添了社会的复杂性。
照此一来,不少人都切身感到人生越活越累,有时真的觉得不如野生动物甚至不如家畜宠物过得幸福。人生确实有点累,但是,着眼于结果的累和关注于过程的累,会生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人生的态度,并会产生出不同的哲学理念,直到决定是重过程还是重结果的人生观。
假如一定要说人生是结果哲学,那它就是永远不能满足的遗憾哲学。换另一个角度,把人生当成过程哲学,那它就会是体验和感悟这个美好世界的快乐哲学,每一个过程又都会有体现人生价值的升华。
当然,结果和过程有着很紧密的联系,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过程是由一个又一个结果来连接的,结果不但是一个过程的结束,又是另一个过程的开始,过程之中蕴涵着无数个结果。过程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过程是一个又一个结果连贯起来的,就像一串珍珠项链。
人是生活在过程之中,还是生活在结果之中呢?就终极意义来说,人只有一瞬间是生活在结果之中,那就是生命终结的那一刻。那么,忽略人生这个谁都不会情愿的结果,一辈子时时刻刻都生活在过程之中,不是很好吗?
所以,我不反对人生要确定一些阶段性目标,但也不赞成把人生牢牢地捆绑在这些目标上。人生过程的充实和历练,往往比难以把握的结果更美好幸福快乐。因为,人生有这样一个令人安慰的现实——我们在过程中得到的,总比在结果中获取的要多得多。
人生的过程哲学,是否值得欣赏和践行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小题1】不属于作者得出“人生哲学应是过程哲学”这一结论的直接依据的一项是
A.人生的终极结果完全一样,但人生过程可以丰富多彩。
B.人生不仅是客观存在,更是一个可复制的主观生命过程。
C.人生是复杂的社会活动,与社会相互促成各自的复杂性。
D.人生活在过程中,将会体验和感悟这个世界更多的美好。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借“打碎了的玻璃还可以再生”之例说明无机物存在形态的可复制性。
B.人生的终极结果是死亡这一事实,使得不少人产生了人生越来越累的感觉。
C.一个人如果信奉结果哲学,其人生过程中将会体会到许多的美好和快乐。
D.人生确定的一些阶段性目标,可以成为人生过程的重要部分。
【小题3】(小题3)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对“人生是过程的哲学”这一观点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9 09:59: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
别让智能手机出卖你
杨洋
①目前,使用智能手机的人,有一半以上都选择了ROOT或者越狱,两者都是获得设备的最高使用权限的意思,只是安卓和iOS系统的叫法不一样罢了。最高使用权限的意思,就是可以任意安装未经认证的第三方程序,自主启用或禁用任一进程以及硬件,甚至有权修改系统的参数和文件。但凡ROOT或越狱成功,如果有不法分子侵入了用户的手机,轻则用户隐私不保,重则手机变砖。
②如今,大家都已经习惯了使用二维码,它既可以是文本信息,也可以是网络连接。无须键盘输入,只需要用摄像头扫一扫,或是图片直接识别,便可轻轻松松地获取信息。但这块“风水宝地”也已经被不法分子锁定,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打开的很有可能是钓鱼网站或者木马程序。   
③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用户在使用智能手机的过程中,要认真对待每次出现的提示。很多时候一次跳出多个提示,如果用户不留意内容,就容易都点“允许”了。有些“允许”的协议说不定就是一张“卖身契”,什么通讯录、账户信息都允许获取,个人隐私就这么在不知不觉中泄露出去了。
④相信大家对于微信诈骗已经见怪不怪了,例如“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功能,都可能让手机用户成为诈骗或者骚扰的对象。为了避免此种使用风险,用户可以点击“设置-通用-功能-附近的人”,选择“清空并停用”。此外,用户还要在微信“设置-隐私”选项中关闭“通过QQ好友搜索到我”“可通过手机号搜索到我”和“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 等功能,以绝后患。  
⑤还需要注意的是,现在通过手机订购商品需要确定用户的位置信息,以便更好地为用户服务,而获取用户的所在地址信息,往往通过“GPS定位”。而这些定位服务,恰恰为一些O2O(Online To OfflinE.即线上到线下)的不法分子开辟了绿色通道。苹果手机在iOS7系统中,加入了“常去地点”功能,可以在地图上显示用户曾到过的所有位置。该数据如果被他人知道,后果真的不堪设想。因此,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关闭这些功能为好!用户可以通过“设置-隐私-定位服务-系统服务-常去地点”来关闭该选项。
⑥如果用户需要变卖自己的旧手机,那么最好对手机进行初始化和格式化,并用电影、音乐等塞满手机储存卡,这样就可以保证用户的隐私信息不外泄了。
⑦可能有人觉得,要记住那些林林总总的设置、操作实在太麻烦了,如果能安装个手机安全类的APP,就什么都不必费心了,何乐不为呢!话虽没错,但是使用的时候,还是需要用户多长个心眼儿,因为APP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欧洲著名的安全软件——熊猫卫士(Panda Security)就在某次更新中,因为一个文件签名的小小错误,把自己的核心文件标记成了恶意程序并进行了隔离,于是整个软件都不好了。不管怎么说,小心使得万年船嘛!(选自《科学24小时》2015年9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怎样做才能避免智能手机‘出卖’自己”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择ROOT或越狱。
B.慎重使用二维码。
C.在使用智能手机的过程中,要认真对待每次出现的提示。
D.关闭“可通过手机号搜索到我”、“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和“常去地点”等功能。
【小题2】关于选文第③-⑦段运用的说明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时间顺序与空间顺序D.逻辑顺序
【小题3】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作诠释。
B.文中加点词语“目前”“可能”不能删,删去后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变卖旧手机时,最好对手机进行初始化和格式化。
D.只要安装手机安全类的APP,就可以随意使用智能手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反腐,是古今中外都备受关注的话题,“老虎、苍蝇一起打”,大贪小贪均不放过。一个国家的社会进步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治官治吏史,也是反贪反腐史,古代各朝都成立相当于今反贪局或监察部这样的中央监察机构。
秦朝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完备监察机构的朝代,此机构名叫“御史台”,一把手叫“御史大夫”;汉朝时,御史大夫被提升到与丞相同一行政级别。汉文帝时,鉴于当时御史监察不力的情况,临时调派身边可信人员到下面核查,此行为称为“刺”。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正式设立“刺史”,这成为中国古代反贪的一种新型“反腐办”。
除常规监察机构反腐外,古代还有最有效的一招,是动员民间参与反腐,鼓励民间积极“举报”。刘彻建立所谓“言事变”制度,就是俗话所说的“打小报告”;南北朝的北魏拓跋嗣(魏元明帝)当皇帝时,专门下诏,鼓励民众举告贪官;到了北宋,“上奏言事”备受重视,范仲淹、包拯、王安石、朱熹,都曾给皇帝写过很多反腐奏折,《包孝肃公奏议》一书多是揭露、举报官员腐败的,当时的贪官最怕被包拯奏上一本;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
“举报”虽然可以减少官员腐败现象,但腐败仍无法从根本上杜绝。于是,“制度反腐”成为一种探索。所谓“制度反腐”,古人叫“治贪用重典”,在《吕刑》中便有“其罪惟均”的说法,即官员贪赃枉法,与庶民同罪。从量刑上看,对官吏犯罪的法律惩罚重于常人。在秦朝,“通一钱者,黥为城旦”,即行贿受贿达到一个铜钱,就要受到脸上刺字并服苦役的刑罚。明朝对贪官用刑之酷是历史上罕见的,尤其让人感到恐怖的是“剥皮实草”,贪官污吏们被拉到府州县衙门左首的土地庙杀死,并将他们的皮整张剥下来,里面填上稻草,然后把这些假人摆在衙门的公座旁边,以这种阴森恐怖的方式与继任官员进行职务移交。有学者对唐宋明清四朝正七品官月俸数与当时的贪官受贿数额做过比较,结论是当时官吏贪污受贿相当于正七品官一个多月甚至低于一个月的俸禄,就要被绞杀。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严惩贪官污吏的同时,也重视教化的作用,积极大力倡导廉政,并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途径传播廉政信条,力图使官吏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克制。“腐败”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大公害,反腐败斗争已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必须以史为鉴,立足与民主和法治的基础,完善廉政制度,长期不懈地进行反腐倡廉,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摘自《中华励志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的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某种意义上说,治官治吏,尤其是反贪反腐,意味着一个社会的进步诉求。
B.古今中外都强调反腐,反腐就应该从官员选拔开始进行,古人称之为“吏治”。
C.汉代刺史制度的建立,是因为御史不奉法,监察不力,于是皇帝另派中央官员巡视地方。
D.秦朝建立了第一个完备的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包孝肃公奏议》一书都是记录揭露、举报贪官腐败的反腐奏折,北宋时的贪官最怕被包拯奏上一本。
B.作为反腐的手段,朱元璋对贪污腐败实施的刑罚骇人听闻,他独创的“剥皮实草”制起着杀一儆百的作用。
C.俗话所说的“打小报告”是古代最有效的反腐手段之一,就是保障吏民一定的言论自由,鼓励基层官员、民间人士越级上书,指阙言事。
D.民告官,如果有理有据,又得到官方的及时处理,对于防治腐败,推行廉政,会起到积极作用;反之,官官相护,民怨难申,就会使矛盾激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贪用重典,在《吕刑》中便有“其罪惟均”的说法,可见,中国古人一开始就知道防范审判不公和司法腐败。
B.虽然立法严惩,但腐败却从来没有绝迹,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C.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途径传播廉政信条,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因此,官吏的自我约束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D.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努力完善廉政制度建设,保证反腐败斗争持续有效的开展下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世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小题1】下列对“中国文学经典之‘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即文学经典的儒、道性根源。
B.很多文学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是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导向与规范。
C.文学经典之“道”就是自然之道,万物之母。
D.文学经典之“道”,就是经典生成和变化过程中由潜在的内核变化成的一种准则与范式。
【小题2】(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也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
B.《归园田居》《小石潭记》《石钟山记》等经典作品体现了传统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
C.中国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主要受儒家好学、行仁和人群和谐思想的深厚影响。
D.中国传统道家思想,通过长期潜移默化沉淀为文学经典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
【小题3】(小题3)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描写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成为文学经典,体现了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B.文学经典的跌宕浮沉之中,潜在地左右着评判标准的历史变动是不同的时代里文人们所处的地位与际遇。
C.在中国文学史上,最终成为文学经典作品的是那些在审美意识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
D.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读书破万卷,一卷是多少?
袁逸
“读书破万卷”究作何解?古时的一卷又到底是多少?
今天的图书,多以册、种、部等计数,古时却有不同。卷、轴、册、函等是古代书籍制度并在社会实际中用得最常见的。在漫长的简牍与帛书盛行的年代,“篇”与“卷”被更多地应用。“篇”原是简牍之计量单位,即以竹、木为栽体的书籍计量手段,“篇”的作用是主文义之起讫,也即以文章内容的独立为考虑;其后,“篇”即作为一篇完整文章的计数,一直沿用至今。“卷”则为帛书的计量单位,主帛书之长短,也即以机织缣帛的物理形态为标准,一件长度大致恒定的缣帛即为一卷。到了纸本时期,无论是刻是抄,则多以卷、轴、册称之。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凡书,唐以前皆为卷轴。盖今所谓一卷,即兴古之一轴。”
宋以后,随着线装书在书籍中主流地位的确立,“轴”之作计量应用逐渐消退,虽然在不少文人的笔下仞间或用之,如李鸿章之“读遍牙签三万轴”等。卷和册成了千年以来最被广泛采用的书籍计量单位。其中,“卷”的含义已悄然演变为近似“类”的区分,或内容、主题相近,或年代、体裁有别,或篇幅多寡分布,皆可以“卷”区别之。而“册”则通用于书籍的物理形态,一本独立形状的书即为一册。
可见,欲“读万卷书”的量,约相当于一部《古今图书集成》的容量,或者1.2亿字的书。如果每天读6000字,两天便是一卷,一年180卷,约55年读完。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当然,此所谓“万卷”,是极言其多,并非是个确数。
至于“破”字,更有深义在焉。不是真的要把书读破,与物质的书是否破损无关。孔子“韦编三绝”,倒是真的将那书读破了,一而再,再而三,随着书简的破损,书中的精义妙玄也统统涵纳于胸。欧阳修所读之书皆若新收,也并不妨碍其满腹锦绣、卓然大家。
也有不拘一格、博览群书之意。凡中外之大师巨匠,无不学贯中西,淹通古今,经纬天地,驰骋文理;食不厌精难免弱不禁风,唯吃得五谷杂粮,不忌粗蔬野菜,咽得麻辣醋酸,方能博采众长而厚积薄发,兼谙百科且术有专攻。
“破”,又有用功刻苦耗神费心之义。所谓“板凳要坐十年冷,学问不做半点空”;小和尚念经的有口无心,一目十行地浮光掠影,漫不经心地信手翻阅,走马观花,不求葚解,均与“破”无缘。
此处之“破”更指深入其中,出乎其上,有攻关破敌之意。读书亦如攻城掠地,要深研穷究,读懂读透,消化吸收融合,将那一本本书化为已有。要读出感悟,读出新意,读出自己的阐发、见解和创建;是“不破不立”、“破茧化蝶”之“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出神入化,后来居上;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极目千里远,一览众山小;是三军过后尽开颜的云开月朗,破涕为笑。可以说,科学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即是立足于无数前赴后继的“破”字中的。
“读书破万卷”,说到底,乃是在生命的进程中通过学习以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登临更高的境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书籍计量单位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篇”原是简牍之计量单位,作用是主文义之起讫,其作为一篇完整文章的计数,一直沿用至今。
B.“卷”原为帛书的计量单位,纸本时期也被应用;唐朝以后,其含义已悄然演变为近似“类”的区分。
C.“册”是千年以来最被广泛采用的书籍计量单位之一,通用于书籍的物理形态,一本独立形状的书即为一册。
D.“轴”在纸本时期多用作计量单位,随着线装书在书籍中主流地位的确立,“轴”作计量应用逐渐消退。
【小题2】对“读书破万卷”中“破”酌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要反复阅读,与物质的书是否破损紧密关联,象孔子“韦编三绝”那样,真的要把书读破。
B.读书要广泛阅读,有不拘一格、博览群书之义,既做到学贯中西,也要食不厌精。
C.读书要苦心阅读,有用功刻苦耗神费心之义,因此,不能抱着享受的心态去读书。
D.读书要深入阅读,读懂读透,消化吸收融合;要读出感悟、新意,读出自己的阐发、见 解和创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图书计量单位的演变,与制作图书的载体变化有关,古今都一直使用的计量单位,说明载体相同。
B.中国图书的演变经历过四个阶段,即简牍年代、帛书年代、纸本时期和线装书占主流地位的时代。
C.本文考证的“读万卷书”的量,相当于1.2亿字的书。可见古人读书不仅要达到规定的数量,还要活到老学到老。
D.本文旨在告诉人们,在生命的进程中应通过学习以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登临更高的境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方意象主义者从中国古诗“意象”中,尤其是从唐朝意象诗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在当时的说教和说理诗让庞德感到无比失望的情形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获得了一本中国诗手稿,了解到中国古诗意象之妙。他整理出一本中诗英译集《华夏集》(Cathay)”。书中他强调了翻译中意象保留的重要性。当然,意象派并非完全受中诗的影响,日本俳句及法国印象派也对其有所影响。

中诗“意象”与庞德意象派诗人的“意象”其本质差别无几,即用意象组合来表达情感。以庞德为主的意象派认为意象是诗歌的要素,他们主张在鲜明的感觉中用具体对象来表达诗意,反对空泛的抒情和议论。“呈现一个意象”和“短小精美的形式”是英美意象派的理论主张和诗歌创作的两大特点,而这恰恰是中国唐诗艺术的特征。英美意象派从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唐诗中得到启发,使其理论和创作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

但中西“意象”还是有些许的差别的。我们知道,中国古诗意象经历代诗人发展,已经形成公认的心照不宣的传统。“别来双燕又西飞,无端不寄相思字。”“晓日窥轩双燕语。”综观这些诗句可以看出,“燕子”这一意象起了重要作用,而它们所表达的无非是燕飞人离苦无边,燕归春回人笑颜,或者,他人成双我独单,寂寞伶仃独兴叹。又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以上诗句中“落花”之意象,无非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慨叹,或花落人离苦相思的愁思。

再看英美意象派的意象传意,以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为例。首先,在这首诗中,一个意象“脸庞”叠加在另一个意象“花瓣”之上。它“暗示了现代都市生活的那种易逝感,那种非人格化”。但这种含蓄的意思需要读者从其特别的形式上进行跳跃式的想象才能揭示出来。这种意象的“瞬间性、即逝性”,我们没有看到从今以后,用“花瓣”“脸庞”成为时尚,尽管中国古代也有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之说。庞德也曾说过,意象乃“一瞬间感情与理性的综合体”,在那一瞬间感觉到这些人群中面庞如同湿漉漉树枝上的花瓣,黑与白鲜明对比,不仅突出色彩的鲜艳,也突出都市生活的易逝感。很明显,这与中国传统的意象诗中的博大意象,实乃大相径庭。然而这种创新形式的“意象”也为传统的“意象”注入了新的活力。

英美意象派领袖通过阅读、研究、翻译唐诗,整理出了意象脱节、意象并置、意象叠加三种组合技巧。以中诗《送张四》为例:“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别后冰山月,清猿无断时。”“枫林”“楚水”“山月”“清猿”均是代表离愁别苦的传统意象,它们反复出现在同一首赠别诗中而表现同一个喻意——离别。中国唐诗中这种叠加法,实即将含有某种特定思想感情的递相袭的意象累加复叠,从而提出一个新的意象。英美意象派因缺乏意象艺术的悠久传统,因而中国唐诗中的此类“意象叠加”艺术是他们所没有的,这也是中西诗意象叠加法在内涵上的差别。可见并非唐诗意象组合的全部精华都可以被英美意象派诗人发现并学习。

【小题1】下列对引用的中西诗歌的评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家”“亭台”“花”就属意象叠加,共同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几个带修饰语的名词性意象,描绘出苍茫、凄凉、萧瑟的秋天的景象,均与作者流落天涯、心境凄凉的情思吻合。
C.“春花秋月何时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有阴晴圆缺”等诗歌中月之表示孤独、哀怨和思乡思亲等心绪就显示了中国诗歌意象的稳定性。
D.庞德《诗章》第49章中:“雨,荒江,旅人。冻云,闪电;豪雨,暮天。小舟中孤灯。芦苇沉重,低垂。竹林萧萧,似在泣诉。”意象并置,内涵与中国诗的意象叠加差别不大。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别来双燕又西飞,无端不寄相思字”中飞燕显然是寓喻了情思的主体——一对相恋的有情人;突出燕子双飞,即是为了反衬离别相思的孤独愁苦。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花落、燕归虽是眼前景,但它们的内涵广泛,意境深刻,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
C.作者在文中以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中的几个意象为例,得出了西方意象与中国传统的博大意象大相径庭,远不如中国诗歌意象美的结论。
D.作者认为英美意象派的诗歌中,如“脸庞”和“花瓣”之类的意象叠加所代表的含蓄的意思,往往具有瞬时性、即时性的特点,不大容易形成某种传统意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西方意象主义者从中国古诗“意象”中,尤其是唐朝意象诗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所以说西方意象派的形成,完全是受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B.庞德意象派诗人的“意象”本质与中国传统诗歌中意象的本质差别比较小,都是运用意象组合来表达情感。
C.以庞德为主的意象派也认为意象是诗歌的要素,他们主张在鲜明的感觉中用具体对象来表达诗歌的情意。
D.当庞德对当时流行的布道说教及直接空洞的诗歌感情抒发感到无比失望的情形下,他从中国古典的诗歌宝库中获得了丰富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