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生哲学是过程哲学
生命是一个自然过程,人生是一个历史过程。这样说好像有点绕弯子,不如把话说得直接一些。那就换个说法:任何人都得经历从出生到死亡,一百岁如此,七十岁也如此,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如此,终极结果都是一样的。但谁都不会追求这个死亡的结果,反倒是特别希望延长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
由此可引申出一个判断,人生哲学不是重视结果的哲学,而是关注和充实过程的哲学。过程对人生有无限的意义,终极结果对人生基本没有什么意义。要想使自己的人生不空虚不白过,那就要把人生视作一个美好的过程,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件事,至于结果不必太在意。
不妨用比较的视角来看,我们会对人生哲学是过程哲学的说法更认可。人生与无机物有个本质的区别,它是一个不可逆但可复制的主观生命过程,而没有生命的物质仅仅是客观存在,存在形态也是可逆的,打碎了的玻璃还可以再生,人则做不到这一点。
再深入一步分析,人生与其他动物生活也有很大的不同,人生是思维和劳动互相促进的社会活动,动物即便是高级动物,也无法进入这种状态。作为整体人的进化,使社会越来越复杂,以致到了异化的程度。愈加复杂的社会,又使个体的人不得不以复杂来适应,这反过来又增添了社会的复杂性。
照此一来,不少人都切身感到人生越活越累,有时真的觉得不如野生动物甚至不如家畜宠物过得幸福。人生确实有点累,但是,着眼于结果的累和关注于过程的累,会生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人生的态度,并会产生出不同的哲学理念,直到决定是重过程还是重结果的人生观。
假如一定要说人生是结果哲学,那它就是永远不能满足的遗憾哲学。换另一个角度,把人生当成过程哲学,那它就会是体验和感悟这个美好世界的快乐哲学,每一个过程又都会有体现人生价值的升华。
当然,结果和过程有着很紧密的联系,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过程是由一个又一个结果来连接的,结果不但是一个过程的结束,又是另一个过程的开始,过程之中蕴涵着无数个结果。过程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过程是一个又一个结果连贯起来的,就像一串珍珠项链。
人是生活在过程之中,还是生活在结果之中呢?就终极意义来说,人只有一瞬间是生活在结果之中,那就是生命终结的那一刻。那么,忽略人生这个谁都不会情愿的结果,一辈子时时刻刻都生活在过程之中,不是很好吗?
所以,我不反对人生要确定一些阶段性目标,但也不赞成把人生牢牢地捆绑在这些目标上。人生过程的充实和历练,往往比难以把握的结果更美好幸福快乐。因为,人生有这样一个令人安慰的现实——我们在过程中得到的,总比在结果中获取的要多得多。
人生的过程哲学,是否值得欣赏和践行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小题1】不属于作者得出“人生哲学应是过程哲学”这一结论的直接依据的一项是
A.人生的终极结果完全一样,但人生过程可以丰富多彩。
B.人生不仅是客观存在,更是一个可复制的主观生命过程。
C.人生是复杂的社会活动,与社会相互促成各自的复杂性。
D.人生活在过程中,将会体验和感悟这个世界更多的美好。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借“打碎了的玻璃还可以再生”之例说明无机物存在形态的可复制性。
B.人生的终极结果是死亡这一事实,使得不少人产生了人生越来越累的感觉。
C.一个人如果信奉结果哲学,其人生过程中将会体会到许多的美好和快乐。
D.人生确定的一些阶段性目标,可以成为人生过程的重要部分。
【小题3】(小题3)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对“人生是过程的哲学”这一观点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9 09:59: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它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三千余年不曾中断,至令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琴、棋、书、画“四艺”中居于首位。
“琴”在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不仅创造并完善了独特的孳器、琴曲、琴谱等,更具有了高雅的音色品质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它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及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古人对琴的评价极高,西汉时期便被文人们公认为“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唐人顾况甚至说“众乐.琴之臣妾也”。另外,随着“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的修身养性功能被文人日益强调,“左琴右书”“士大夫无故不撤琴瑟”等古琴音乐观念在凝固。琴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不可替代。琴成为历代文人具备音乐修养厦实践技能必修的一种乐器,也成为他们思想学识与人格情操的最佳体现方式。
古琴的神奇魅力,首先来自于琴器所特有的音色品质,而这些品质又与琴的材质、形制、结构、髹漆等斫制工艺有着直接的关系。琴体.主要是由一整块禾材腹腔开剜后制作的面板与底板胶合而成,内部形成一个狭长的“共鸣箱”,然后再周身髹以厚厚的大漆。弹拨类的弦鸣乐器,是以弹拨极具张力的弦为振动源,再与由面板和底板结合构成的共鸣体产生共振而发音的。琴的弦位较长,音量不大但余韵悠长,面板、底板浑厚且共鸣箱体积较小,特别是通体表层髹有厚厚的漆胎,这样特殊的斫制与构造方式,使共鸣体振动不充分且有传播阻碍,造成琴在发音上具有轻微淡雅、深沉悠远、圆润古厚的音色特点。而这些特点,恰与历代文人在音乐上追求的“中正平和”“温良敦厚”及“虚静简淡”的审美情趣相舍。可以说.古琴特殊的斫制方式决定了演奏者崇“和”尚“雅”的审美情趣。
古琴的音色有散音、按音与泛音三大类型。散音,指左手不按弦,以右手弹弦所发出的空弦音,其特点是浑厚宏亮,共鸣性强,余音悠长。按音,指右手弹弦,左手指顺弦依微位按弦所发出的声音。按音没有散音清亮,共鸣性和余音亦相时较弱,但其音温厚、结实,古琴音乐的主旋律也主要是由按音来表现的。泛音,为右手弹弦,左指对准徵位轻点琴弦.得音清亮空灵。泛音清脆、晶莹、纯净、明亮,有金属声,富于弹性,与散音的厚重深沉、按音的沉着多变形成鲜明的对比。另外古琴还分为低音区、中音区与高音区三个不同的发音部位.低音区低沉浑厚、古朴苍老.余音绵长不绝;高音区则清亮圆润.富有穿透力而又具醇厚之韵。中音区取音“中和”。在琴曲中,这些充满矛盾的不同种音色常常配合使用,通过高妙的处理手法,使古琴的散音、按音、泛音及高、中、低音区调和在同一首曲中,使丰富的音色和谐统一。速恰与中国文人崇“和”的观念相契合。
【小题1】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们就调合于一曲,丰富的音色和谐统一。
A.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已经流传了三千余年,它具有清、和、淡、稚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B.琴体由一整块木材腹腔开剜制成的面板与底板胶合而成,内部形成狭长的“共鸣箱”;它以琴弦为振动源.通过弹拨与共鸣体共振而发音。
C.古琴在发音上具有轻微淡雅、深沉悠远、圆润古厚的特点,这与其共鸣箱体积较小、通体表层髹有厚厚的漆胎等特殊的斫制与构造方式相关。
D.古琴的发音部位分低冲、高三个音区。音色有散音、按音与泛音,弹奏时通过高妙的处理手法,它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矛盾的不同种音色常常配合使用。
A.古琴的材质、形制、结构、髹漆等特殊的斫制工艺.使琴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品质,而这些品质又是古琴具有神奇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B.弹奏者右手弹弦.左手指或顺弦依徽位按弦.或对准徼位轻点琴弦,就能弹出时而厚重深沉.时而沉着多变,时而清亮空灵的音调。
C.古琴音乐的主旋律主要由按音来表现,虽然它不如散音清亮.共鸣性和余音亦较弱.但其音温厚结实.并且与泛音相比也沉着多变。
D.古琴音色的三大类型,特点各不相同;古琴的三个发音部位,乐音各不相同。在琴曲中.这些充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历代文人在音乐上追求的审美情趣相合。
A.正是因为琴在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具有了深沉高雅的音色品质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它才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及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
B.琴被列为“四艺”之首,西汉文人公认“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顾况说“众,琴之臣妾也”.由此可见文人们对古琴的推崇与偏爱。
C.古琴用来禁止淫邪、矫正人心的修身养性功能被文人日益强调,于是就逐渐形成了“左琴右书”“士大夫无故不撤琴瑟”等古琴音乐观念。
D.古琴特殊的斫制方式决定了演奏者崇“和“尚“雅”的审美情趣.是因为它所造成的音色特点。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可读懂声音和面部表情的软件问世
艾克曼设计出了一个软件程序,可通过分析一个人的讲话、声音和面部表情,帮助人们分析其讲的是否属实。加拿大皇后大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研究人员大卫·斯科恩表示:“政客通常不会完全说谎,但他们却非常善于周旋在真相的四周。这在2008年美国大选中已有明确的体现。”
斯科恩一直在密切注意“周旋”(spin)这个词。他发明了一种算法,可以通过监控对话或演讲中词语的使用,确定说话人什么时候想要在真相的四周周旋。这种算法首先对人称代词进行统计,比如它认为我(I)比我们(we)更加直接。接着,它将对表示笼统含义的短语进行统计。这都体现了很高的“周旋”水准。
斯科恩基于候选人在大选中的150篇演讲建立了数据库。虽然各位竞选人员的演讲稿都出自专人之手,内容也多有雷同,但当斯科恩用这种算法对麦凯恩、奥巴马和希拉里的讲话进行分析时,却发现他们的演讲仍存在着众多明显的不同。
根据软件程序的统计,每一位候选人的演讲中都包含着水平不一的“周旋”因素。其中,在奥巴马的演讲中含有极高的“周旋”指数,大大超出了麦凯恩和希拉里等人的数值。例如,在接受党内提名的演讲中,奥巴马的“周旋”值达到了6.7,与此相反,麦凯恩的得分低达-7.58,希拉里则得了0.15分,与平均值0最为接近。
因此,这项分析也从一个侧面支持了麦凯恩“直言者”的宣言,但这种直接的说话方式对政客来说却不一定是件好事,直接的表述方式往往使激发性极强的演讲变得十分平淡。斯科恩表示,奥巴马在演讲中熟练地使用了“周旋”的技巧。瑞士沃克斯研究所的创立者布兰卡·伯勒曼表示,他很善于使用含糊的用词来处理棘手的突发事件,选票的攀升也证实了这种技巧的有效程度。
伯勒曼用听觉分析软件程序对演讲的声音高低、音量大小和流利与否等7个参数进行了绘图,制作出了声音文件。随后她将此声音文件与演讲者的面部神情关联起来,通过艾克曼开发的面部动作分析软件程序来展现演讲人的表达自如度。
分析显示,麦凯恩的声音起伏很小,让人感觉没有感情或冲击力。无论涉及到积极的前景还是悲观的事实,他的声音听起来几乎一模一样。此外,麦凯恩的声音与面部表情经常不能协调。他在谈论争议性问题时常面露笑意,让人分辨不清是嘲笑还是真诚的微笑,“这让人感觉很不可信”。伯勒曼说道:“人们很难对音调平平的讲演产生信任,尤其是当演讲人的讲话与其面部表情不符时。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麦凯恩的演讲充满‘周旋’的技巧也无济于事。”相比而言,奥巴马的声音则充满了起伏,其面部表情也能准确地与演讲内容相匹配。但他唯一的缺点就是过于喜欢皱眉,这容易让人感觉十分忧虑。但流利的讲演,高频的语速,以及声音高低的适度控制,都使他的演讲具备很强的感染力。
鉴于上述的测试,那政治家们到底有多“诚实”呢?艾克曼说:“社会民众看待大选候选人就如同对待二手车的销售员,他们似乎对自己的言论确信无疑,因此,我们很难发现完全说谎的政客。”
随着种种辨别技术的飞速发展,也许有一天声音识别器或面部表情识别仪就可以联合揭露出搬弄是非之人的嘴脸,甚至超越心理学家,快速、准确地分析出人们的真实想法。
(取材于《科技日报》)
【小题1】下面是伯勒曼对奥巴马的演讲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音充满了起伏,面部表情能准确地与演讲内容相匹配。
B.在演讲中使用了“周旋”的技巧。
C.过于喜欢皱眉,让人对他能否当选感到忧虑。
D.讲演流利,语速快,声音高低控制适度,具备很强的感染力。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各位竞选人员的演讲内容多有雷同,但仍存在着众多明显的不同。
B.2008年美国大选演讲中含有的“周旋”指数奥巴马最高,他很善于使用含糊的用词来处理棘手的突发事件。
C.麦凯恩的演讲激发性极强,但他直接的表述方式却往往使他的演讲变得十分平淡。
D.艾克曼设计出的这个软件程序包括听觉分析软件程序和面部动作分析软件程序。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演讲中含有的“周旋”指数越高,越受民众欢迎,当选总统的可能性越大。
B.演讲的形式诸如语速、声音高低以及面部表情决定演讲是否具备感染力。
C.演讲中使用“我们”和表示笼统含义的短语都是含糊其辞地在真相的四周周旋。
D.艾克曼设计出的这个软件程序目前并不能真的快速、准确地分析出人们的真实想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诗人注重“隐”。《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无”到“有”是诗美体验产生的过程,而诗歌创作的过程则是与之相反,是从“有”到“无”。后者更重要,也更难。
B.诗人灵感的爆发,离不开积累,一个偶然的契机,会让诗人“感物而动”。以言表现无言,从“有”到“无”是唯一的途径。
C.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注重“隐”,真正的意旨隐藏不说。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
D.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无”才是真“有”,用“不说出”来代替“说不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让诗歌富有暗示性。这也正是钱钟书所说的“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B.诗人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因为诗美体验是“忘言”的,而诗人写诗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许多诗人慨叹寻言之苦都说明了这一点。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十分艰难,但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
D.《老子》说:“大巧若拙。”但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必得一番艰苦锤炼的功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贞一斋诗说》认为文理能通、修饰能工是初学诗和未成家的诗人之诗,而最高妙的诗不止于通与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
B.因为“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所以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至言无言,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
C.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经过苦心锤炼,却没有留下人工的痕迹,这是“大巧若拙”的典范。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境界天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院与科举是一对难兄难弟
刘海峰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和教育史上,书院与科举都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书院与科举互相联系又互有区别。书院是有形的,科举是无形的;书院给人的印象多是建筑,科举给人的印象多是制度。书院也有无形的制度,但不是最主要的特征;科举也有有形的考场,但至今多已灰飞烟灭。
书院之名,始于唐玄宗时的丽正修书院和集贤书院。中唐以后,有许多准备报考进士科的士子隐居山林,潜心读书,书院便由习进士业的士人读书山林之风尚演进而来。过去多数学者都认为书院与科举的关系是疏离的,或者说书院具有反科举的传统,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己逐渐改变了这一看法。作为儒家文明的产物,书院是宋明理学的策源地和大本营。理学作为宋以后儒家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十分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书院生存的科举时代,士人反对科举便只能居于修身齐家的层次,很难达致治国境界,更遑论实现平天下的理想。大多数书院教育家也是深明此理的,因此他们本人积极争取应举入仕,而且不反对书院学生应举入仕,主要是劝导学生要学问、举业并重。正如最著名的书院教育家朱熹所说的:“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亦不免应举。”反对科举在当时既不合时宜,也不现实。如果能够应举入仕,具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和地位之后,往往反而可以获得更好的宣传自己学说的机会和条件。朱熹、陆九渊、湛若水、王守仁等书院大师都是考上进士之后,才有较好的学术和政治资本建立或修复书院,进行讲学布道。因此,书院治学与应举入仕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
19世纪西学东渐以后,处在清末“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中国许多传统的制度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之下都逃脱不了被彻底否定的命运。康有为不仅在1898年6月17日奏过《请废八股试帖楷法改试策论折》,而且在该年7月3日也上过《请饬各省改书院淫祠为学堂折》,指出我国各直省及府州县都有书院,可惜所课皆八股试帖之业等无用之学,请求将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光绪皇帝很快采纳了康有为的建议。
所谓书院改制,其实就是废止书院制度,教育的重心从中学转轨为西学。书院改制、科举停废,笔者认为都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结果。书院与科举被废止的时代,实际上是传统的农业文明逐渐被现代工业文明所取代的时代。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许多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作用的传统事物都逃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例如,冷兵器被枪炮所取代、帆船被汽船所取代、国子监被大学堂所取代,等等。今天我们在看待骑兵、刀箭、帆船、园子监、书院、科举等事物的时候,应该历史地看其价值与作用。1923年,***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一文中认为,书院的优点,“没有教授的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课程简而研讨周,可以优游暇豫,玩索有得”。他兼采书院与学校之长,创立湖南自修大学,其教学和研究方法,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院与科举各有特色、互有区别但又互相联系,在中国古代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B.中唐以后,一些读书人为了参加科举以求仕进,隐居山林,潜心读书,书院也由此应运而生。
C.科举选拔只满足个体修身齐家的愿望,而治理国家和平定天下的宏愿则难以通过科举实现,因而遭到士人的反对。
D.时代和现实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如果孔子生活在那个时候,也很难不受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朱熹等人考上进士之后,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和地位,以此为资本在书院讲学布道,体现了书院与应举统一的一面。
B.书院和科举的发展与儒家文化有密切的关系,19世纪西学东渐,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中,它们均趋于衰落。
C.康有为先后呈上两道奏折,分别针对科举考试和书院提出改革,可以反映出二者“难兄难弟”的关系。
D.书院治学强调学问,应举入仕强调举业,过去大多数学者认为二者有对立的一面,但这一看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改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时代,书院中的读书人为了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参加科举的行为,是理想和现实的折中。
B.我们应该历史地看待传统事物的价值与作用,即将其置于历史发展进程中,看到其不再具有意义而难免趋于消亡的趋势。
C.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过去对书院的很多看法是不全面的,当下的教育可以从书院的教学中汲取有益经验。
D.***兼取书院与学校之长,创立湖南自修大学,以期学生能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展开研讨,最终有所收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明清徽州家谱与徽商文化
徐彬
从史学影响看,司马迁创立的史表是徽州家谱的主要渊源之一。明清徽州地区普遍认为“谱为一家之史”。自觉地将史法寓于谱法之中,修编了许多家谱以留传于世。明清徽州家谱的基本面貌大约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数量多、善本多。现存馆藏明清徽州家谱约1300种,很多都是古籍善本。出现这种情况,与徽州地区重视及时续修家谱和大量文人学士的参加密不可分,明代程敏政、汪道昆,清代戴震等名儒都积极参与其事。
二是家谱种类繁多。从名称上看,有族谱、宗谱、家谱、世谱、会宗统谱等,它们或为一门之谱,或为一族之谱,或是一村或是一县,内容虽有侧重,但皆以体现血缘与地缘关系为主旨,服务于界定宗族血缘与地缘界线。如程敏政的《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是关于徽州地区范围内具有血缘联系的程氏宗谱,而汪道昆修《汪氏十六族谱》则是记唐模等十六族的汪氏宗谱。
三是体例完备、内容丰富。明清徽州家谱基本由谱序、凡例、世系图表、墓图、祠图、像赞、村居图、谱传、进呈谱表、诰封褒章、族产文书、翰墨文章、家训、族规等部分组成,以世系为时间主线,通过对宗族生活各层面的记载,对明清徽州宗族的社会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记述,体现了“谱为一家之史”的主旨。
在徽州特有的社会文化浸润下,徽州家谱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徽商文化特征。比如宣扬商业理念,体现了重视商业的文化旨趣。汪道昆在《太函集》表达出“良贾何负闳儒”的理念;明隆庆《许氏世谱》记许秩语:“丈夫非锐意经史,即寄情江湖间,各就所志。”同族人许西皋也说:“人之处世,不必拘其常业,但随所当为者,士农工贾,勇往为先,若我则业贾者也。”
不少家谱通过设立家传,还满足了徽商名垂家史的精神追求。徽州家谱中记载了大量徽商的传记和行状,甚至还出现了为女性商人立传的情况,如《竦塘黄氏宗谱》记载了吴盛“泉布出入,不假簿记,筹算心计之,虽久,锱铢不爽”。为徽商立传,体现了不轻视商人的文化理念。
家谱还是商业活动中的交际手段,有独特的文化交流功能。作为宗族而言,有共同而稳定的居住区域是其主要特征之一,但徽州地区却是“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徽州人因商业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流动性与分散性,与宗族要求聚族而居的特点相矛盾,为了弥合这种矛盾,编修家谱就显得尤其重要。并且在经营活动中徽商面临的竞争十分激烈,利用家谱的“收族”功
能,能有效地将各地流动经商的族人凝聚起来,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竞争,甚至可以互通信息达到共赢的效果。
徽州家谱充分折射出了明清徽州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家谱为徽州宗族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也为徽州地区的社会风俗形成发挥了导向的作用。它和徽商文化结合在一起,成为地方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选自《光明日报》,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徽州家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徽州家谱种类繁多,内容有所侧重,服务于界定宗族血缘与地缘界线,体现着徽州人民的血缘与地缘关系。
B.徽州家谱充分折射出了明清徽州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徽州家谱是徽商文化的一个部分,是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
C.徽州家谱在徽州商人的商业活动中有效地起到了凝聚族人以减少不必要的竞争甚至互通信息达到共赢的效果。
D.徽州家谱体例完备、内容丰富,由谱序、凡例、世系图表、家训、族规等部分组成,体现了记录家族历史的功能。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徽州家谱中记载了大量徽商的传记和行状,甚至还出现了为女性商人立传的情况,体现了对商人不轻视的观念。
B.明代许多名儒都重视家谱的修编,如程敏政主修《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汪道昆主修《汪氏十六族谱》。
C.司马迁创立了史表,因而明清徽州地区奉为圭臬,将史法寓于谱法之中,修编许多家谱,并留传于世。
D.徽州文化是徽州地区特有的社会文化,在这种社会文化浸润下,徽州家谱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理念和旨趣。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谱为一家之史”的理念使得明清徽州家谱不仅只是记录家族血缘关系,还成为宗族社会生活的画卷。
B.汪道昆、许秩和许西皋之言,体现了他们对商业的高度重视,这在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中尤为难得。
C.明清徽州家谱为大量商人立传,满足了徽商名垂家史的精神追求,是对商人职业和地位的一种极大肯定。
D.明清徽州家谱的兴盛最主要的原因是明清徽州地区文人学士数量极大,程敏政、戴震等名儒都积极参与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