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所赋予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了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1.下列对“真正的修养”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它是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因而其本身便有了意义。
B.是对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以及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因而找到生活的意义。
C.真正的修养不存在任何功利的企图,因此它并不能帮助人们实现某种具体的目的。
D.真正的修养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2.下面不属于论述“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的理由的一项是: (    )
A.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B.研读会使你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
C.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我们集中心智。
D.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3.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但最重要的途径是研读世界文学。
B.读书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获得生活的意义。
C.活着不是为了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而是追求一切生活所赋予的意义。
D.读书虽不能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却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9 03:34: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 孟
黄仁宇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 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 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忆虽不值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从儒家学派的两位著名代表孔子和孟子的传承落笔,用比较具体的论据证明了“孔孟总是形影相随”这一主旨。
B.文章第2 段用“但是”转入比较孔孟的不同,主要用例证法,论据充足,有说服力。
C.文章第3 段说孟子没有孔子“犹疑”,主张性善来自先天,“斩钉截铁”用得形象而准确。
D.文章第4 段举四个例子来证明孔子的观点,采用例证法,给人以真实感。
【小题2】文本第2 段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解说最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指孟子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的情绪。
B.指孟子因社会矛盾尖锐而忧虑担心的态度。
C.孟子没有孔子的耐性,什么事都感到紧张。
D.“孟子凡事紧张”是因为他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3】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下列概括不属于孔子和孟子比较内容的一项是( )(3 分)
A.在态度方面:孔子“轻松愉快”“坦荡”“悠闲”,孟子则“凡事紧张”。
B.在人性善恶方面: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孟子则主张性善论。
C.在“礼”方面:孔子非常重视“礼”,孟子对“礼”则不大重视。
D.在性格方面:孔子比较洒脱,孟子比较拘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科学”崇拜与中医“落后”
在比较传统的西方学术和思想中,科学被认为是把握某个领域里的唯一的、绝对确定的客观真理。从古希腊人开始,“科学的”就意味着“绝对确定的”和“具有演绎性的”,因此,数学被认为是科学的典范。到了近代,产生了实证科学,“科学”这个概念中又明确加进了实证或经验观察的维度,“科学”就既指演绎科学,又指自然科学(探讨自然现象,从中找到规律)。传统科学观还认为科学活动需要尽量寻找一种脱离生活情境和人文因素的理想状态和纯客观状态来进行。目前在中国最流行的就是这样一种科学观。按照这种观点,科学发展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真理、逼近真理的过程,这就造成了对科学的崇拜。
其实这种科学观是相当陈旧和不正确的,它没有探讨科学真理的有效性是否有根本的限度。19世纪后期在同一个领域中出现了不同的科学系统(比如非欧几何学),后来的量子力学说明在物理世界的深处,科学的事实与人为的活动是分不开的。这些虽没有否定科学的客观性,但却表明这种客观性是有限度的。20世纪60年代,科学哲学家库恩认为:同一个领域的不同的科学系统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一个谁真谁假或谁更真的问题,而是个谁更强、谁更顺应知识界潮流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两个不同的理论可能各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和不同的临场发挥中,它们的强弱是可以转化的。所以科学的真理并不是绝对客观的和排他的,也不是不管一切条件而普适的,而是需要依靠某个时代的某个科学团体才为真的。现代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说:科学在根本上是以人的生活世界为前提的,生活世界不同,对于科学的理解就可能不同。由此可见,科学不是绝对真理的化身,科学真理可以是多元的。而且,由于每个科学理论都有自己独特的解释功能、结构和方式,它们不可能是完全中性的、普适的。
落实到医学上就是:中医与西医可以是、事实上也正是各擅所长的。中西医从理论上是不可能硬性“结合”的,以西医为(科学的)模式,来逼中医“科学化”,其结果只能是中医理论或学术灵魂的死亡。中医的阴阳五行、子午流注、五运六气等理论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精神是内在相通的,它与建立在解剖与其他实证科学基础上的西方医学大为不同。它有自己的与现实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和角度,这使得它是一种充满了文化与哲理深度的、对人的生活情境有着特殊敏感的但同时又是可实证的科学。中医是可以被验证的,实际上它已被几千年的相当成功的医学实践验证过了。但是,这些验证都是在中医这个意义世界中进行的。脱离了它,中医就失去了自己的理论灵性和生机。实际上,西医要是脱离了它的理论和意义世界也一样 “玩不转”。任何科学系统的科学性都要在坚持自己的理论根基、发挥自己的思想性情的情形下才会呈现出来。 
  在中医教育上,要坚持从理论上与西医“划清界线”,在维护自身的独特生命的前提下与异己者对话。所以需要整个思想和教育方式的大转变,现在不仅是教材、课程要改变,而且要尽量以现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恢复传统的“师徒制”。这是因为中医不是可以普遍化、数据化的学问,而是相当直观化、体验化和艺术化的学问,非有师徒之间长期的和情境化的交流不足以将新手带入这个意义世界。
(节选自《现代教育报》。作者:张祥龙)
【小题1】基于新的科学观,下列对科学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同一领域里可能存在不同的科学系统,它们没有对错、真假之分,只能说谁更适合时代的知识潮流。
B.虽然同一领域的不同科学系统都有独特的解释功能、结构和方式,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它们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C.科学具有客观性,但科学事实与人的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科学真理要依靠特定的科学团体才能成就其真。
D.科学虽是真实、相对确定的,但它也不是绝对真理,不具有普遍性,它的有效性是有限度的,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
【小题2】下列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传统的西方科学观认为数学是科学的典范,具有演绎性,是唯一的、绝对确定的、客观的。
B.在传统科学观里,真理是绝对不变的,因此科学发展就可以积累起越来越多的真理,从而破解自然、社会的各种问题,这就造成了对科学的崇拜。
C.中西医各擅所长,用西方科学理论来验证中医,中医的精妙显现不出来;反之,西医在中医理论世界里也行不通。
D.根据新的科学观,科学真理是多元的,生活世界、时代背景不同的人,对科学真理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想要用先进的科学去帮助落后的地区是绝对行不通的。
【小题3】根据文意,下面有关中医的认识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医有着几千年相当成功的医学实践,因此它应该属于西方科学世界中的实证科学,可以说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
B.当今的中国,人们崇拜起源于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因此不能很好地认识中医的科学价值,反而认为需要以西方模式来使中医现代化。
C.中医的阴阳五行、子午流注等理论与中国古代的哲学和文化有紧密联系,因此中医的人文价值要远远大于其科学价值。
D.中医在理论上与西医截然不同,因此要振兴中医,中医教育必须割断与西医的联系,教材、课程以及教育方式要完全传统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种经济状态成为常态,一定是合乎规律的状态,体现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近年来,我国经济由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这是我国发展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后的阶段性特征。
中高速增长成为新常态,是由现阶段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决定的。现阶段的经济结构、技术基础和资源供给决定了我国现在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就是中高速增长率。明确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的意义在于,一是不盲目追求高于潜在增长率的速度,二是要使潜在增长率充分释放出来。
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种新常态,是规律性状态,是长期状态,但不意味着当前经济下行压力都属于新常态。近期世界经济不景气,企业面临的资金不足、产能过剩以及消费和投资需求不旺等现象属于短期困难,不属于新常态。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率虽然处于合理区间,但离潜在增长率下限已很近。应采取有效调控措施,促使经济增长率止跌企稳,防止经济增长速度跌出合理区间。
提出新常态,表明我国的经济建设理念进一步由增长转为发展。从发展角度研究新常态,需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中高速的速度应可持续,否则就不能成为新常态。二是保持中高速的目的是为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留出空间,从而实现发展的其他方面目标。这意味着新常态不只是速度状态,中高速的新常态不是孤立的,需要其他方面的新常态来支撑。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调结构成为发展战略的新常态。在低收入发展阶段高速增长形成的现有产业结构,制造业偏重,高消耗、高污染行业偏多,产业链处于中低端,由此产生高产值、低附加值问题。因此,与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相适应,调结构要将产业结构向高端提升,突出发展服务业;将产业链向中高端提升,提高附加值。
创新驱动成为转方式的新常态。由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此形成新的增长点,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绿色化的融合。为此,需要由模仿和引进创新转向与开放式创新相结合的自主创新,由跟随创新转向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引领创新,由技术创新转向以科学发现为源头、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惠民生成为发展动力的新常态。供给推动和效率优先的收入分配为我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进入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这些动力已发挥到极致,收入差距扩大也使发展动力出现衰减。针对需求拉动力长期不足的问题,应改变过去低收入阶段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尤其应突出消费的拉动作用。在新常态下,消费需求的拉动力突出表现在民生改善上。其中,收入是民生之源,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再加上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群众从这些民生改善中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将会形成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总的来说,经济新常态是个系统,我国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已经形成,支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正在显现。只要这些新常态都能形成并发挥作用,我国经济发展就不仅可持续,而且是高质量的。
(选自2015年1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是我国发展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后的阶段性特征。
B.我国现在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就是中高速增长率,明确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的意义极为重大。
C.经济下行压力不全属于新常态,我们应采取有效调控,防止经济增长速度跌出合理区间。
D.我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新常态,解决新问题。
 
(小题2)下列有关“经济新常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新常态,指的是经济发展到某一阶段呈现出的新的状态,它是合乎经济发展规律的。
B.经济新常态,在我国现阶段表现为经济的中高速增长,这是由现阶段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决定的。
C.经济新常态,与其它方面的新常态是密切联系的,保持新常态是为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留出空间。
D.经济新常态是一个系统,我国支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正在显现,经济发展是可持续的而且是高质量的。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针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存在的弊端,解决好发展服务业、提高附加值等问题,以适应经济新常态。
B.创新驱动成为转方式的新常态,要摒弃过去的模仿、引进、跟随与技术创新,转向自主、引领、产学研协同创新。
C.惠民生是发展动力的新常态,要提高拉动力,改变过去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突出消费的拉动作用。
D.改善民生,就是要改善收入、就业、教育和生态环境,使人民群众更多的分享改革的发展成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还不算。你还得有把握能再造他的环境,大约还要造得丝毫不差才行。“环境”一词其实意味着人群,因此,你要克隆的恐怕远远不止于那个外交家本人。

这是克隆问题的非常要紧的方面。我们对于克隆而成的个体本身激动不已,却基本上忽视了这个方面。你用不着完全同意B.F.斯金纳的全部论点,就可以承认,环境就是能造成不同。而当你审视我们用“环境”意指什么的时候,就会发现,它最终指的就是其他生人。我们用委婉语和行话来表达这个,诸如“社会力量”“文化影响”,甚至还有斯金纳氏的“言语群体”,但是,这些词语真正的意思,是指邻近的密密挤挤的人群,在讲,在听,在微笑,在皱眉,在给予,在保留,在勉励,在推动,在爱抚,或对这个个人抡起大棒。不管那些基因组说什么,那些人对于这个人性格的塑成至关重要。真的,如果你仅有些基因组,而没有人在其周围,你会培育出一株脊椎植物,不会更多。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不管那些基因组说什么。
(2)如果你仅有些基因组
【小题2】作者认为形成人的个性的主要条件是什么?其心理学依据是什么?
【小题3】从文中可以看出人群是从哪几个主要方面来影响个体的?
【小题4】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揭示出整个无性造人的不可能性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它当然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情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花、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感动不了自己,更感动不了别人。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四句诗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象,却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友情。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
山水画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达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还是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沁园春·雪》开头两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山水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在山水画家看来,早晨八点钟或中午十二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画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一位画家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加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的、真挚的、朴素的感情。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不会有意境的独创性。
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摘编自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山水画如果没有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如果山水画追求自然,就会让花鸟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会没有情趣画意,这样的画作无法感动人。
C.山水画意境的产生离不开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思想感情的产生,离不开作者对客观事物的长期观察及深入全面的认识。
D.山水画家对自己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的、真挚的、朴素的感情,必须表达自己亲身的感受,才可能会有意境的独创性。
【小题2】根据原文对意境的分析,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了自然景象,融情于景,让人们感受到诗人的深厚友情。
B.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有言:“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草,以比谗佞。”《离骚》中的许多景物,不再只是自然景物,而是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C.柳宗元诗句“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出了在城楼上眺望夏天暴雨的自然景象: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D.明代杨慎评价杜牧《江南春》时云:“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杨慎的评价片面强调了自然的真实而忽略了诗歌的意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画松树“凡数万本,始得其真”,一位画家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说明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
B.无论写诗还是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只有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比如***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
C.画画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二者缺一不可。
D.齐白石的画讲究意匠,杜甫的诗“意匠惨淡经营中”,说明了诗画创作离不开表现方法表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