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①崇高作为一种庄严的美和雄浑的美,与优美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崇高与优美一样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其区别在于,优美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中的和谐统一,崇高则体现了这种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中的矛盾冲突的统一。崇高是以力量、气势见胜的,属于阳刚美、动态美;优美则以静态的气韵见长,属于阴柔美、静态美。如自然界中的暴风骤雨、崇山峻岭等,都给人以崇高感;而春光明媚、山清水秀则给人以优美感。前者以力量、气势见胜,后者以神采、气韵见胜。而且优美的事物都具有较强的形式美,它常表现为光滑、清秀、匀称。而崇高的事物往往不拘泥于形式美,它常常表现为凹凸不平、不匀称,甚至在形式上有时还表现出几分怪、几分丑。
②除了在形式上优美与崇高有着明显的区别以外,在美感方面崇高感与优美感也是有区别的。优美感侧重于平静和谐的愉悦,得到的是赏心悦目的快乐,即在感受优美的时候,我们的精神是通体愉快的,我们的心境是单纯一致的,我们的感情是松弛舒畅的。而崇高感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感反映。如在奇峰突兀的悬崖峭壁之间,看到百尺飞瀑伴着雷鸣般的声响奔腾而下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紧张兴奋,有意无意地会感到自己的渺小,觉得对象不可抵挡,不敢贸然地接近它。这就是康德所说的“霎时的抗拒”。但这种惊惧的态度只维持一瞬间,我们立刻会发现它让人敬仰、钦佩。因而当我们惊魂甫定时,欣喜会伴随而来,这就是崇高事物所带来的崇高感。可见崇高感是一种复杂的审美感受,它并不是一开始就是顺受的愉快,而是有惊奇的恐惧的心理因素的加入,中间又会有转折过程。朱光潜在谈到崇高感时曾指出:对象以巨大的体积或雄伟的气魄突然向我们压来,我们首先感到的是势不可挡,因而惊惧,紧接着自卑感就激起自尊感,要把自己提到雄伟的高度而鼓舞,振奋,感到愉快。所以崇高感是一个由不愉快转到极愉快的过程。
③我国先秦美学思想把崇高、壮美称之为“大”,如孔子用“大”来概括尧舜的功业,这“大”就是伟大、崇高的意思,他把美的形态分为美、大、圣、神四个逐一递升的等级。他所说的“大”,比“美”在程度上和范围上更为鲜明,广泛,强烈,是一种辉煌壮观的美。后来庄子也对“美”和“大”作了区别。他认为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他所追求的不应只是有限的事物,更应当是无限的事物。他认为,一般所说的“美”只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是有限的。而“大”则体现了天地之道,是无限的。庄子把无限美称之为“大”或“大美”,实际上他所指的也是一种壮美或崇高美。可见,中国美学从一开始就对优美、崇高美的不同本质有所认识了。
(摘编自肖旭《美学中的崇高》)
【小题1】下列关于“崇高”和“优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优美属于阴柔静态的美,崇高属于阳刚动态的美,根据这一标准,“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优美,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则是崇高。
B.崇高以力量、气势见胜,优美以神采、气韵见胜;崇高体现的是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矛盾冲突,优美体现的则是二者的和谐统一。
C.在形式上,优美大都具有光滑、清秀、匀称的特点,而崇高却常常是凹凸不平、不匀称,甚至可能带着几分怪异和丑陋。
D.尽管崇高与优美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二者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也都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优美带给人们的主要是平静和谐的愉悦、赏心悦目的快乐、通体愉快的精神与单纯一致的心境,这与崇高带给人们的感受大不相同。
B.康德所说的“霎时的抗拒”,是指人们对崇高事物不敢贸然接近的态度只维持一瞬间。当人们惊魂甫定时,欣喜就会油然而生。
C.庄子认为,通常所说的美只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而“大”则体现了天地之道,是无限的,统治者所追求的就应该是无限的事物。
D.朱光潜认为,面对体积巨大或气魄雄伟的崇高对象时,人们首先会感到惊惧,继而自卑感会激起自尊感,渴望提升自我而鼓舞振奋。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崇高感是一种复杂的审美感受,它并不是自始至终的愉快,而是带有惊奇恐惧的因素,是一个由不愉快转变为极愉快的心理过程。
B.优美能带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却不能像崇高那样激发人超越自身的卑微渺小。相比之下,崇高是一种更高层次、更能净化心灵的美。
C.孔子将美的形态分为美、大、圣、神四个逐一递升的等级,“大”指伟大、崇高,比“美”在程度上和范围上更鲜明、广泛、强烈。
D.中国美学一开始就对优美、崇高美的不同本质有所认识,先秦美学思想把崇高称之为“大”,孔子就曾经用“大”来概括尧舜的功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2-29 09:46: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守住“劳有所得”的底线
任宇波
时值岁末,农民工工资支付问题再次进入视野。从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到对省级政府实施年度考核;从曝光拖欠劳动报酬典型案例,到开展春节前治欠保支攻坚战……国家近日连出大招,重拳整治欠薪问题,确保让2亿农民工拿到工资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
一系列有力举措,既有即时处置,又有治本之策,多管齐下,重拳出击,给辛苦了一年的广大农民工兄弟吃了颗“定心丸”。把保障农民工工资纳入省级领导考评,各地专题部署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彰显了对农民工权益重视的升级、彻底解决欠薪问题的决心,为力争到2020年实现农民工工资基本无拖欠助力,对鼓励广大农民工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对扩大就业、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讨薪难,可以说是一个老话题了。一个“老”字,也说明这是一场长期博弈。从各地政府建立工资应急保障金的制度发力,到各地尝试提高措施针对性、长效性的实际治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一直是各级政府反复重申、一再强调的重要议题。2017年前11个月,各地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查处欠薪案件12.8万件,同比下降38.2%,虽然发生率大幅降低,但是欠薪现象仍未杜绝,依然需要抓铁有痕,接力治理。
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急在治标,重在治本。从这个意义上讲,用好考核指挥棒,是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的一大创举。树立考核“指挥棒”,目的在于树立“风向标”,提高思想认识,从严从实考核督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这是我们治理社会难点痛点的一条宝贵经验。然而,责任意识有了,监督问责落实了,“讨薪”是有了保障,但从彻底治理“欠薪”的角度,是不是一试就灵、一劳永逸呢?恐怕也没那么简单。
揆诸现实,挖掘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深层原因,多与保障工资支付的法律仍不健全、解决欠薪问题的制度刚性不强等相关。比如,当前出现的一些欠薪现象,大多集中在建筑建材、加工制造等行业。这些领域,恰是近年来我国发展最为迅猛的行业,层层转包、层层拖欠的现象极为普遍,农民工的权利常被悬置,因此必须加强对项目资金的有效监督。另外,经济下行压力下,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企业把压力转嫁到农民工身上,地方政府或是出于对招商引资的顾虑,或是将企业倚为支柱,从而缺乏主动追责的动力。再比如,出现拖欠工资现象的行业,大多用工不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没有建立用工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正常雇佣关系,因而提高广大农民工的契约意识,强化法治保障势在必行。
农民工讨薪的辛酸焦虑和无奈喟叹,折射着民生难题。除了纳入政绩考核、严格行政问责、加强部门协同,我们还应进一步拓宽治理视野,从经济、法律、观念等方方面面,建立一种有效的制度治理体系。我们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末端追讨问题,还要从源头治理、中游把控等方面入手,拿出“绣花”功夫,层层分解,形成一个治理的闭环。如此接续用心用力,营造守法环境,形成治理合力,才能释放出制度创新的最大效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同类题2

国学要对现实有用
我一向认为“知识能用才是力量”,对国学的看法也不例外。
所谓国学,在我看来就是研究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典籍)的学问。这种学问有什么用?可以先从挖掘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维经验来说,这种思维经验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古人总结的某种思维经验,现在已有更为高深、准确的认识乃至理论了,然而古人在对道理的阐释中却有其独特的感悟,今人看了仍能启益心智,这便有用。例如《老子》讲的辩证法是朴素的,当然不及现代的唯物辩证法高深、准确,但《老子》的有些阐述却相当精辟,因此至今看来仍有打动人心的力度。例如他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说“开凿门窗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间的空隙,才有房屋的作用”(《老子》第十一章,用任继愈先生译文)。现在造房子用砖块、预制板之类,这便是“有”;但如果“有”过了度,整个空间都被建筑材料砌满了,请问那房子还有什么用?因此今人分配住房十分重视究竟有多少“使用面积”。当然他也应该知道,倘若没有“建筑面积”,那么“使用面积”也便不存在了。再把这个实例提高到一般来说,《老子》就作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结论。
又如欧阳修的名作《五代史伶官传序》,其中反对天命论的彻底性不仅比不上后世的唯物论,甚至还比不上某些先秦思想家。文中所讲的“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也很一般化,近似“老生常谈”。但欧阳修在论证这些道理的时候,却用了生动的事例,并以富有感情色彩的笔墨表述了他的深刻体会,于是这篇文章便也能打动人心。“人心”这个东西有时很冥顽不灵,往往需要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方式来打动它,方能形成比较牢固的正确认识。正因为如此,所以说“真理是不怕重复的”,只要不是简单的重复就行。
第二个层次是传统文化中有些思维经验,直到现在尚未见有更为高深、准确的理论可以取而代之,这就显然更表现了有中国特色的独创性,因而不但有用,而且大有研究之必要。这种思维经验在中国思想史中是不乏其例的(如儒家学说中有利于调节人际关系的思想),但为了更少疑义而易于论述,不妨以中国艺术史中的思维经验为例。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以“气韵生动”为绘画“六法”之首,从那以后,中国画家无不追求“气韵”,中国有经验的欣赏者也都能从优秀的画作中感知“气韵”,这说明“气韵”作为一种美的表现的确存在,然而至今无人能说清楚它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能达到“气韵生动”。推而广之来看,像“气韵”这样在中国艺术史上频繁出现的独特概念无虑数十。每一个概念都像一把钥匙,有可能打开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的宝库,那真是大大有用有益的事情。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用有益的东西,加以挖掘、筛选、阐释与发扬,便是国学的任务。这个国学的概念,其内涵比旧的以“整理国故”、考校古籍为主的“国学”是大得多了;研究的动机也不完全相同。因为从前研究“国学”有逃避现实的因素在,现在研究国学则是面向现实的。因此新的国学研究必须大大增加对现实有用有益的内容,以利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的建设;国学的发展也必将因此而获得新的强大的生命力。但新的国学研究既然有艰巨的去伪存真、去芜存精的任务,那就必须充分继承和发扬从前“国学”研究中那种求真求实、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也必须充分利用从前“国学”研究中的正确方法与丰富成果。
国学要真正能对现实有用,看来一方面不能对传统文化采取“玩儿”的态度,更不能把它当作“模特”,常常穿了不断变化的“时装”来表演;但另一方面恐怕也不能一味强调“坐冷板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为任何学问要对现实有用,都必须了解现实,甚至还要转变观念,才能使真才实学与客观实际挂钩对口,从而有的放矢地解决实际问题。
(选自《金开诚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小题1】对于至今无人能说清楚“气韵”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能达到“气韵生动”,这一现象中蕴涵的道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中有些经验,直到现在尚未见有更为高深、准确的理论可以取而代之。
B.“气韵”和“气韵生动”这些独特概念只可感知,难以具体去表述。
C.中国画家无不追求“气韵”,以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D.“气韵”是一个美的表现,它只能存在于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中。
【小题2】下列属于新的国学研究必须大大注意的方面是(   )
A.充分继承和发扬从前“国学”研究中那种求实求真的优良学风。
B.充分利用从前“国学”研究中正确方法与丰富成果。
C.必须了解现实,转变观念,有的放矢地解决实际问题。
D.彻底改变旧的国学研究中以“整理国故”、考校古籍为主的研究方式。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国学”的概念有三:整理国故;考校古籍为主;研究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典籍)。作者持第三种说法。
B.作者认为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维经验,大多数都是古人的独特感悟,具有独创性,今人理论难以取而代之。
C.作者主张国学研究要对现实有用,因为“知识能用才是力量”。
D.新的国学研究必须了解现实,甚至还要转变观念,才能使真才实学与客观实际挂钩对口,从而有的放矢地解决实际问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芍药的意象及其意蕴异常丰富。
芍药的文学形象,最早出现于《诗经》中。在先秦乃至秦汉,因为古代先民对散发香味的花草枝叶存有特殊的崇敬与钟爱之情,它的主要意象是“香草”。《诗经·郑风·溱洧》有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关于“赠之以勺药”这一行为的含义,目前公认最传统也最合理的是“结恩情”之说。
既以“结恩情”的意象出现于诗经中,后世作品中芍药也就成了“别离”和“多情”的象征。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韩说曰:芍药,离草也;言将别离赠此草也”,因此芍药又有“将离”、“可离”的别名。在诗人的笔下,就有“多情红药待君看”(韩元吉《浪淘沙》)等句。同时,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也使芍药意象着上了一层悲情色彩。唐代诗人钱起写下“芍药花开出旧栏,春衫掩泪再来看。主人不在花长在,更胜青松守岁寒”,令人顿生物是人非之感。
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芍药文学意象的另一个源起,开始出现芍药的色彩、风姿等意象。后世历代咏赞芍药姿态、神韵的诗词,大多描写芍药的美好不凡,未脱“绰约”、“殿春”的范畴。其中李清照的《庆清朝慢》充分体现了芍药的“独占残春”、“绰约天真”的动人意象:“禁幄低张,彤栏巧护,就中独占残春。容华淡,绰约俱见天真。”词人更是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拟人化的手法,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丽人。以致后人用“芍药笼烟”(明·许仲琳《封神演义》)来形容美人的娇媚。
而多情芍药的“绝艳奇芳”,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反衬,令人感慨昔日美好时光的不再。姜夔在《扬州慢》中所寄托的“黍离之悲”,则更加令人扼腕。“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素以红芍药闻名,但在这里,娇艳的“桥边红药”却反衬出扬州空城里寒水自碧、景物萧条,颇合“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之意。今人描写台儿庄战役,也同样是以开放的芍药来衬托战争的惨烈:“三千人家十里街,连日烽火化尘埃。伤心几株红芍药,犹傍瓦砾惨淡开。”
解读芍药意象及其历史嬗变,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芍药的栽培历史乃至社会风俗,也可以感受诗人们的人生遭际与心路历程。
(节选自王晓春《论传统文化中芍药花的文化意象》,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意象“芍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在先秦乃至秦汉,芍药的主要意象是“香草”。
B.南宋词人姜夔借娇艳的“桥边红药”“为谁生”表达了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
C.芍药这一意象在《诗经》后又衍化为“别离”“多情”“绰约”等的象征。
D.魏晋以来,在文学作品中,娇艳多情的芍药往往又成为女性形象的化身。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芍药象征“别离”和“多情”,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使芍药意象着上了一层悲情色彩。
B.因王韩说的话,“芍药,离草也;言将别离赠此草也”,所以芍药就成了“别离”和“多情”的象征。
C.李清照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丽人,充分体现了芍药的“独占残春”、“绰约天真”的动人意象。
D.今人描写台儿庄战役时,以开放的芍药来衬托战争的惨烈,正是对芍药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反衬这一文学传统的传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赠之以芍药”之行为有“结恩情”最合理的解释,若今天在“七夕”情人间送芍药,可能大家就是用其来表达爱情。
B.李清照在《庆清朝慢》中说“禁幄低张,彤栏巧护,就中独占残春。容华淡竚,绰约俱见天真”,可见芍药的花期可能是在暮春初夏时节。
C.芍药的意象及其意蕴异常丰富,透过芍药意象的嬗变过程,我们还可以从一个侧面感受诗人们的人生遭际与心路历程。
D.芍药由最初的“香草”意象,到象征着“别离”“多情”,再到后来的“寂寞”“凄凉”,这个意象变化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灰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计算机自动化
一百年前,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海特写道:“文明的发展就是加大不用想便能完成的事情的数量。”如今,计算机可以被编程执行非常复杂的工作,许多软件程序还负责脑力工作,比如观察检测、分析判断,甚至作出决定等等直到最近都还被认为是人类所独有的职能。怀海特的话里隐含着一种这样的信念——人类活动是从上到下有等级区分的:每当我们把一件任务或一种工具交给机器去负责,就把自己解放出来去追求等级更高的、需要更多灵活性、更多智能或更开阔视野的任务。而实际上这是一种谬见——自动化学者称之为“替代神话”。节省劳力的设备不只替代了工作或其他活动中的一些彼此孤立的组成部分,它还可能改变了整个任务,包括参与者的态度、技能和角色。
心理学家发现,当我们用电脑工作时,经常会陷入自满和偏见——两种会削弱我们表现和引发错误的认知缺陷当中。当一台计算机诱使我们进入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当中,自动化自满就出现了。相信计算机会准确无误地完成工作并且处理任何出现的问题,我们任注意力四散开去。我们与手头的工作脱离开来,对周围事情的注意力也在淡去。自动化偏见则是指我们过于相信显示器上面的信息的准确性。我们对软件的信任变得如此之强,以至于忽略或无视其他的信源,包括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当一台计算机提供了不正确或不完备的数据,我们会视而不见。
计算机自动化将我们从执行者转变为观察员。我们放下了操纵杆,转而观看屏摹。这种转变可能使我们的生活更轻松,但同时也可能抑制专业技能的发展。在许多企业中,管理者和其他专家都依赖决策支持系统来分析信息和提出行动方案,但一些迹象表明,软件越是能干,会计师就越是不行。最近由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调查了决策支持系统对三家跨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其中两家会计师事务所采用非常先进的软件,由计算机评估相关业务风险。第三家公司使用简单的软件,需要会计师来评估一系列可能的风险。研究人员对每家公司的会计师的专业知识做了测试,第三家公司的会计师明显比其他两家的强,对不同形式的风险都显示出了更强的理解能力。
许多计算机系统设计者都假设,人类操作员是“不可靠,低效的”,至少和计算机相比是如此。于是,设计师便尽量让人承担尽可能小的责任。最终,人变成了监控者,而这样一份工作是我们人类——出了名的爱走神的物种——特别不适合的工作。而且,由于一个人的能力“不用就会变差”,哪怕是经验丰富的操作员,如果—味盯着屏幕,最终也将和初出茅庐的新手没什么两样。难以集中注意力和缺乏对原理的认知这两点加起来,增大了操作员遇到事故时无力应对的可能。于是乎,人类成为了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
(摘编自尼古拉斯•卡尔《电脑一歇菜,人能挺住吗?》)
【小题1】下列关于计算机自动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海特在一百年前不仅预言了计算机自动化时代的到来,而且还指出了计算机自动化的好处——不用想就能完成事情。
B.计算机自动化的关键是计算机程序,有些程序可以执行复杂的任务,甚至替代人们完成一些脑力工作。
C.计算机自动化带来劳力的节省,但它并不能真正将人解放出来去完成更高层面的任务。这是自动化学者的清醒认识。
D.计算机自动化也有弊端,可能改变使用者的工作态度,可能削弱其专业技能,也可能最终将其变成系统中最弱一环。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计算机会给使用者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于是自动化自满就出现了。对计算机的信任,使使用者的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削弱了他们的表现。
B.所谓陷入偏见,是指我们对软件的信任使我们无视或忽略其他信源,甚至不相信自己获得的信息,而对计算机提供的不准确或不完备的信息毫无疑问。
C.计算机自动化带来人在工作中的角色变化——从执行者变为观察者,工作变得轻轻了,但人的工作技能有可能因得不到运用而被抑制。
D.在计算机自动化中人的角色变化,源自计算机系统设计者对人类操作员能力的不信任,尤其是对人类爱走神的特点的不信任。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海特话语中隐含着这样的信息:人类活动是有等级区分的,需要付出较多劳力的属于低级活动,需要更多灵活性、更多智能或更开阔视野的属于高级活动。
B.之所以说计算机给我们的安全感是虚假的,原因之一是计算机提供的信息也未必准确、完整,所以,不可盲目相信计算机。
C.澳大利亚对三家会计师事务所所做的研究表明,少一些对相关软件的依赖,多一些人的脑力参与,有利于促进人的专业技能的发展。
D.人类操作员如果能够集中注意力,并对相关原理有足够的认知,在遇到事故时,就有能力加以应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后面的题。(9分)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诗中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韩愈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是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让人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里,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了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小题1】下列不能支持作者“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
B.读者对“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等诗句中“烟”的意义的确定与理解。
C.因为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
D.苏轼把“独携小龙团,来试第二泉”改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若用“敲”字,表示寺里有人应门,有一些温暖的人情,但不免剥蚀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
B.作者说“推”好还是“敲”好,要看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是哪一种意境,因此他认为韩愈的修改未必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C.联想的意义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而运用联想意义的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
D.“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妙处就在于“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
【小题3】请结合你的阅读或生活经验,举出一例“字的联想义”(节选文字中例子除外),并简析其妙处。(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