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文后小題。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周汝昌
晚清有一个姓陈号蜕庵的学者曾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一部小说,而应当归入子部。我觉得这个人实在了不起,归入子部,等于说《红楼梦》不是传统观念中的野史或“闲书”,而是一部思想巨著。在晚清能有这样的认识是非常难得的,可惜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与重视。
他说的“子部”,就是指我们中华文化体现于书册形式上的“四部”“四库”:经、史、子、集中的“子”类,皆为古代大思想家的论说,亦即“诸子百家”的“子”。这就点明了《红楼梦》的巨大的文化蕴涵。这是敏锐的文化眼力与灼见,十分重要。
何谓“文化”?“文”,大家都懂得,那么这一个“化”字如何理解呢?“化”即感化、教化、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化”,而且古时以异族学习汉文化为“归化”。要想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必须先学会“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最高之境界。举个例子来说,大家都记得甄士隐与贾雨村,但有谁记得他们二人的名字?贾雨村,名“化”,取“春风化雨”之意,表字“雨村”。甄士隐,名“费”。《四书》中有句曰:“君子之道费而隐”,故名“费”,字“士隐”。在雪芹时代,读书识字之人一看都懂,又有义理又有趣味,而且还谐音,有双关妙语的匠心。这是独特的汉语文之魅力!我认为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
中华文化的特征有两大条主脉:一条是“仁义”二字,这是自修待人之道,是孔孟之道的精髓;另一条是才情灵秀之气,正是这才气智慧凝结成为一部中国文学史。懂了这两端,再看《红楼梦》,体现的也主要就是这两大方面。即:人际交往、社会伦理、道德仁义与才情灵秀之气所缔造的精神事业。
有人问我研究红学多年的体会是什么,就是两个字———“沁芳”。“沁芳”二字又有何重大意义,值得研究五六十年始明吗?这是因为:大观园的一条命脉是沁芳溪,而所有轩馆景色都是沿着此溪的曲折而布置的,是故沁芳亭、沁芳桥、沁芳闸,都采此名。
《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写到宝玉与众清客穿过“曲径通幽处”,见到园中一带清流泻于石隙之下。贾政欲因水取名为“泻玉”,但宝玉认为“泻”字不雅,提议名为“沁芳”。“沁芳”这个美好的名字的取义当源于王实甫的《西厢记》,莺莺上场时那段唱词:“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芳”即“落花”,“沁”即“浸于水”,正是《西厢》“花落水流红”的“浓缩”和“重铸”——它标出了全书的巨大悲剧主题,即“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字面“香艳”,内涵沉痛。这就是汉字语文的精髓之表现。
如果你不懂《红楼梦》与我们的文化的关系,你又怎能懂得它的价值意义,又怎能领会欣赏它的意境之美妙呢?   
注:红学,即研究《红楼梦》的学问,五四运动前后,红学作为一门严肃学问堂而皇之步入学术之林,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20世纪三大显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蜕庵是一个很有文化眼力的学者,在晚清这个时代就看出了《红楼梦》是一部思想巨著,可惜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与重视。
B.《红楼梦》里有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人物,他们的名字有义理又有趣味,而且还利用谐音,有双关妙语的匠心,是中国文化的体现。
C.《红楼梦》是一部伟大而不朽的著作,它是人际交往、社会伦理、道德仁义与才情灵秀之气所缔造的精神事业,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主脉。
D.《红楼梦》里“沁芳”这个美好的名字,取义于《西厢记》“花落水流红”句,标出了全书的巨大悲剧主题,字面“香艳”,内涵沉痛。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经、史、子、集中的“子部”收集的都是古代大思想家的论说,而在传统观念中小说是野史或“闲书”,是不能收在“子部”的。
B.作者用举例的方法来解释“文化”的“化”,指出这里的“化”就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化”,意在突出“化”对人的感化和教化作用。
C.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要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必须学会“咬文嚼字”,要了解《红楼梦》里的中国文化,要从研究人名开始。
D.欣赏《红楼梦》的意境之美妙,探寻其价值意义,需要先懂得《红楼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体会《红楼梦》的文化蕴涵。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在表现形态上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经、史、子、集的分类就是中华文化在书册形式上的体现。
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特征有两条主脉:一是仁义,二是才情灵秀之气,正是这才气智慧凝结成一部中国文学史。
C.《红楼梦》有巨大的文化底蕴,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独特的汉语的魅力上,甄士隐等人的名字就表现了汉字语文的精髓。
D.红学是一门严肃学问,并不是随意解读《红楼梦》,而是以其独特的视角探究和考证原著的思想文化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02 10:11: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生态文明美: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
陈望衡
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迄今为止,人类主要经历过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文明类型。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是生态文明美。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审美兼顾了对象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综合起来就是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观认为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以生态为载体的文明)。
生态文明时代前的自然环境审美,强调自然环境中的生命意味。这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虽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重视生态,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一般的重视生命的意味,不会强调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关系,更不会考虑到地球上诸多生命良性的发展。生态着眼于生命的整体性与相关性,关注的是种群的生命,种群的生命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它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较一般的生命观深刻得多。
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自然环境审美,自然环境的美在生态与文明的统一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审美视界较之自然生命的审美视界主要有五个方面不同:第一,强调并凸显自然环境美中的生态性。自然性是自然美得以存在的基础,是其区别于社会美的关键。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的生态性。第二,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到生态平衡的高度。按生态文明审美观,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失去生态平衡,就是对美的否定,它迟早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第三,将生命意味的美提升到生态意味的美。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视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而生态意味的美则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络。生态的网络系统只存在于人的理解与想象之中,它的审美实现呈不断的发散状态。第四,生态审美导入生态公正理念,体现出生态的兼容性。传统审美张扬人的主体性,而在生态文明审美视界下,审美对象的地位受到尊重。第五,荒野的审美价值为人们所重视。当荒野被人们接纳并视为生命之根时,其实它已经“人化”了。正是凭借工业文明提供的物质基础和科技成就,加上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生态文明为人们提供的视野与观念,人们才能欣赏荒野的美。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07月15日14版,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按生态文明审美观,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打破生态平衡,就是对美的否定,它早晚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B.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
C.人的生命是生命意味的立足点,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
D.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经历过的三种文明类型,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生态文明美是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这是当代自然环境审美观的观点。
B.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络,然而生态意味的美却是让人的审美视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
C.自然美能够存在的基础和它跟社会美区别开的关键是自然性,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的生态性。
D.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是,种群的生命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视角下,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两者结合则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
B.所谓自然环境审美,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就是自然环境美在生态文明;自然环境的美,应当体现通常所说的生态与文明的统一。
C.因为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所以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不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重视生态,而且它们的实质也是基本相同的。
D.传统审美张扬人的主体性,生态审美导人生态公正思想,体现出生态的兼容性,在生态文明审美视界下,审美对象的地位也获得尊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辽金元夏时代的文化交流与风俗融合
江 涛
辽金元夏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在这一阶段,北方地区的文化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都城的转移,其文化中心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同时,北方地区的民族构成也变得更加复杂,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众多少数民族开始杂居并通婚,由于汉族文化处于先进地位,很多少数民族受其影响而日益汉化,其语言、风俗及生产生活方式也逐渐与汉族趋同。
书面文化发展迅速,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都创立了自己的民族语言。由于资料的散佚,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学作品很少流传下来。但从流传至今的文献资料中,我们仍然可以找寻到一些印记。如元代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中收录了一首《醉义歌》,原诗用契丹文写成,共有120句,是仅存的辽代长篇诗歌。《醉义歌》原作现已不存,但从汉译文中也可以看出,原诗中多用典故,艺术成就颇高,可见契丹的语言和文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此诗亦为少数民族与汉文化交流的生动例证。蒙古族人民在创建书面文字之前,有大量的口头文化作品。在创建了统一的文字和语言之后,书面文化在反映蒙古人民的时代和生活上被运用得越来越多,著名的历史文学长卷《蒙古秘史》便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
在辽金元夏民族文化特质的形成过程中,有三种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一是自然与文化环境,二是民族的迁徙与融合,三是不同民族的价值选择,其中以自然与文化环境最为关键。生态环境(包括自然与文化环境)对文化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尤其是在民族文化形成的初期,一个民族对文化内涵的选择很难超越自然环境的范围,这种在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文化环境对族群的原始文化特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并反过来积淀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在南下并与汉民族进行交流、交往的过程中,四朝的生产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农耕文化的影响,其都城建制也改变了过去的流动风格,开始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辽代实行“五京制”,其都城设施与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游牧文化特色,带有逐水草而居的特点,与汉民族都城高大、巍峨和庄严的风格截然不同。然而,在与北宋达成“和议”的一百多年间,辽代的都城文化开始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出现了相对固定的都城治所,即上京。同时,辽的都城仍然保留着契丹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将都城固定于上京的同时,还保留了另外的“四京”作为陪都。后来建立金朝、西夏和元朝的女真人、党项人和蒙古人,同样在都城文化的发展中体现出与辽代相似的特点,即对农耕地域占据范围越大,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接受就越深,其都城文化也更为固定,同时也开始注重都城的庄严气势和神圣权威。此外,在建筑纹饰、都城格局、建筑风格等方面,他们大多还保留着民族传统的文化元素,呈现出明显的民族文化交融趋势。
(选自《人民论坛》,2017年7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民族大融合时期, 众多少数民族出现日益汉化现象的原因是, 汉文化在这一阶段处于先进地位。
B.辽金元夏时期,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语言、风俗、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和汉族一样了。
C.在辽金元夏民族文化特质的形成过程中, 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有三种,以自然与文化环境最为关键。
D.在与汉民族交往的过程中,辽金元夏完全受到了农耕文化的影响,使得其都城建制改变过去的流动风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交代辽金元夏时代文化交流和风俗融合的背景和原因, 然后逐层分析少数民族和汉民族交流、融合的表现。
B.文章着重从语言、都城、生产生活方式等多个维度论证了辽金元夏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风俗融合。
C.文章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醉义歌》《蒙古秘史》来论证了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都创立了自己的民族语言。
D.文章第四段和第五段运用了先立论后论证的议论方法, 论据是辽金元夏的都城建制呈现出明显的民族文化交融趋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汉族文化的先进性,很多少数民族在与汉民族交流的过程中,其主流是文化交流与风俗的融合。
B.书面文化发展迅速,契丹、蒙古等少数民族都创立了自己的民族语言,但他们的文学作品很少能够流传保存下来。
C.辽代长篇诗歌《醉义歌》艺术成就很高,诗中多用典故,由此可见此时契丹的文化达到一定的高度。
D.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辽金元夏都城文化更稳定,都城的庄严气势、神圣权威和格局等更加被重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创意写作:文学的创意本质及其产业化问题
葛红兵
所谓“创意写作”就是以文字表达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创意活动。创意写作要培养的作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指向纯文学写作的专业作家,还包括以文字创作为生的创意产业基础从业人员,策划师、创意师、文案师、歌曲词作者等。
创意最初从写作者的意识转化为笔端的文字,这个过程是“一度创意”。一度创意是原生态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法产业化的(例如很多没有市场的纯文学作品),一部分是直接以文字的形式直接产业化的,另外一部分也无法以其原初的面目进入市场(如舞台剧本等),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转化,这种转化,并不是对大众趣味的简单迎合或者样态的简单变化,而是一个再创意过程,我们称它为二度创意。
针对传统写作学“写作”第一性的观点,创意写作提出“创意”第一性观点。同时,针对传统写作学中将写作局限于文学艺术内部的观点,创意写作主张将写作从艺术领域拓展出去,将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角纳入其中,这样,创意写作学就将对“创意”的研究拓展到了创作论之外,引申向产业态创意了。
田川流《创意时代的文学创意》一文认为“文学创意即运用创意思维,以多元和系统的方式从事文学活动与创作,实现对于文学意蕴及其作用的强化,增进其文学价值与经济价值”。
文学的本质是创意。文学正是因为其创意本质,才具有产业化可能。在文学创作及其产业化过程中的流动与转化,其实并不是完全由作者、生产者决定的,它也是读者和消费者参与的结果。中国北魏乐府民歌《木兰诗》中的花木兰形象,就是一个跨媒介转化的成功案例。一个篇幅不长的文本,在不同的时代通过不同的媒介进行了反复的演绎,无论是豫剧《花木兰》,还是1939年版的黑白电影《木兰从军》,或是1998年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每次都能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感受,尤其是中国的花木兰转化成世界荧幕上活灵活现的、用美国文化进行重新阐释的动画片,该片充盈着中国元素,但内核却是“美国梦”。在这个过程中,一度创意是一次性的,而二度创意可以是无限次的。
文学影像化是跨媒介转化的主要模式。文学影像化是对于文学文本资源的充分利用,也可能是未来文学的出路所在。文学的影像化使文学的魅力重新获得展现。
文学创意的“跨业态”主要指的是文学在艺术领域以外的应用,也就是非艺术的行业运用文学手段获得商业价值的各种形式。分辨某种文学创意是否跨业态的主要标准就是:相关文学文本是否以艺术传播和接受为最终目的。
文学创意的跨业态转化案例中极为典型的就是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小说中虚构了一个具有东方异域色彩的地名“香格里拉”,是一个遥远的净土,人间的乐园。小说中的香格里拉作为一度创意,富有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而几十年后,这个不存在的地方变成真实——被当作香格里拉原型的中国滇西北地区成为著名旅游胜地,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业,是创意的跨业态转化的代表。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我们在旅游业中注入创意的活力,从而盘活旅游业,旅游发展的创意转向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宋城、三国城、水浒城等旅游景点都是以传统历史文化演绎为主要形式,这种文化演绎既包含物质性的演绎:复古建筑的实景展示、原生态的地域风情等等,也包含精神性的演绎,即通过演员表演等艺术形式来展示当地文化,这是最为关键的。而这样的双重演绎充分体现了文化旅游业背后强大的体验经济的思维方式。
(选自《新华文摘》2016年第19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文字创作为生的创意产业基础从业人员,如策划师、创意师、文案师、歌曲词作者等是创意写作要培养的作家。
B.在文学创作及其产业化过程中的流动与转化,既要受作者、生产者的影响,还要受读者和消费者的影响。
C.与传统写作学“写作”第一性的观点不同,创意写作提出“创意”第一性观点,同时,主张将写作从艺术领域拓展到了创作论之外。
D.文学的影像化使文学的魅力重新获得展现,是对文学文本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未来文学的出路所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文学文本通过二度创意,能变成影视、戏剧、广告等,原始创意发生了转化,如《木兰诗》演绎成了黑白电影《花木兰》。
B.为了迎合中国观众,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充盈着中国元素,这让中国观众丝毫不会陌生。
C.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依据《全唐诗》拍成的纪录片《唐之韵》向海外传播,这不属于文学创意中的“跨业态”。
D.田川流《创意时代的文学创意》一文指明了文学创意的实质是求得文学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一度创意”是原生态的,发生在创意的写作阶段, “一度创意”需要经过“二度创意”的转化才能产业化的。
B.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是文学创意的跨业态转化中典型的案例,使中国滇西北地区成为著名旅游胜地。
C.宋城、三国城、水浒城等旅游景点都演绎传统历史文化,这种演绎充分体现了文化旅游业背后强大的体验经济理念。
D.无限的文化创意旅游能弥补有限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使旅游业注入创意的活力,或许能盘活旅游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小词在初起时本来是歌筵酒席之间的艳歌。因为它篇幅短小,而且人们对它轻视,所以称它作小词。但是这种艳歌小词却很妙,它有一种特殊的美感特质,跟诗是不一样的。诗是言志的,是它本身的情意内容就有一份感动你的地方。比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曾云:“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当然是非常令人感动的作品;可是,它们使读者感动的原因,是杜甫本身博大深厚的感发力量所致。小词则不然。 在我看来致使小词意蕴丰富起来的原因,一种是“双重性别”的作用。比如《花间集》中的作者都是男性,而他们所写的那些形象、情思和语言却都是女性的,这种“双重性别”的现象,就容易引发读者丰富的言外联想。如果换作一个女性作者写她的对镜梳妆,那就是非常现实的动作行为。而当一个男性作者用女性口吻来叙写女性对镜梳妆的时候,就容易促使读者想到这里边有象喻的意思。像温庭筠的“懒起画蛾眉”、“照花前后镜”等词句,都使读者透过词表面的女性形象,联想到一个男性的如张惠言所说的“感士不遇”一类的感情。
致使小词意蕴丰富起来的另一种原因,是“双重语境”的作用。比如南唐作者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数句,王国维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从表面看,李璟这首词与温庭筠《菩萨蛮》一样,也是写一个弃妇的形象。实则不同。温庭筠词引起读者联想,是由“双重性别”引起的。因为温庭筠是个士人,所以他使读者想到一个士人的“感士不遇”。可是李璟作为南唐的君主,他无所谓“遇”与“不遇”,所以他的思妇形象没有“感土不遇”的意思。可王国维为什么从他的“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看到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就是由于“双重语境”的缘故。因为李璟时代的南唐,偏安一隅,在他所处的这个小环境的相关语境之中是可以安定享乐、苟全一时的;可是在整个晚唐五代这个大环境的相关语境之中,北方的北周对于南方侵略吞并的阴影一天比一天严重,所以他的潜意识中又有一种忧危念乱的恐惧。正是这种大环境与小环境的强烈反差,才使得王国维从他的“菡萏香销翠叶残”数句想到“众芳芜秽,美人迟暮”,那是对于国家危亡,国运难以久长的一种深隐的忧虑。所以我们说小词从一开始就隐藏了多种可能性。
一般而言,小词总是写伤春、怨别的感情。古今诗人感慨时代的时候常常用伤春来喻托,所以五代那些相思怨别、感时伤春的小词就充满了多种诠释的可能性。不过这对当时的作者本人而言,只是无意识地潜意识地有所流露,和屈原、曹植有心之喻托有本质的不同。正因为小词的作者,在他们的显意识之中写的真的就是伤春和怨别,所以才使得小词那种微妙的作用得以形成,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小词并没有停止在《花间集》五代的创作里。南唐中主李璟所写的“菡萏香销翠叶残”,还是指一个思妇。可是到了后主,其《相见欢》一词中“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和“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数句,何尝不是伤春?又何尝不是落花?可是,他最后却写出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却从伤春写到了他自己的人生,所以他所写的不再是思妇的伤春,而是自我的伤春。这是小词一个默默的演进,它不再是为歌女而作,而是作者用歌辞的形式进行自我抒写。自此,词已经由歌辞之间变为诗人自我抒情和言志的诗篇了。这是词的第一步演变。那么,这种诗化的拓展从何而来?是从他的国破家亡而来。中国词的拓展,与世变,与时代的演进,与朝代的盛衰兴亡,结合了密切的关系。
(节选自叶嘉莹的《当爱情变成了历史——晚清的史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起小词不同于诗歌,作为唱词,一般没有言志内容,其情感大多需要通过借助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感悟。
B.小词篇幅短小,最初是歌筵酒席之间的艳歌,尽管不乏情韵,但一般不上大雅之堂,因而被人们轻视。
C.小词虽小,但具有独特的美感特质,词中形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其意蕴隐藏着多种解读的可能性。
D.小词的情感哀婉、曲折,五代时的《花间集》男性作者常常借助女性形象、情思和语言表达情感。
【小题2】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般诗歌作品触动心灵,大多由于作者的心意和情怀,小词是歌咏他人之作,歌词本身难以让人感动。
B.小词创作中,呈现出“双重性别”,一般女性看来非常现实的动作行为,在男性作者的笔下,往往会引发人们的言外联想。
C.小词作者创作时的情境并非作品表现的情境,正是这种言语情境的强烈反差,丰富了作品的意蕴。
D.小词总是写伤春的感情,这也是古今诗人常用的喻托,只是小词中的喻托与屈原、曹植等人的喻托有本质不同。
【小题3】下列关于小词演变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和温庭筠的《菩萨蛮》尽管都写了弃妇形象,但由于作者所处情境不同,表达的意境也不一致。
B.南唐李后主在小词创作中把他人的伤春与自我的伤春联系在了一起,使小词创作有了新的突破。
C.小词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不再是为歌女下作,而是作者用歌词的形式自我抒情和写作,表达自己主观情感。
D.小词的拓展与演变,与朝代的兴衰密不可分,其中折射出时代的变化对文学、对诗人内心世界的巨大冲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徽学的学科及学术价值
尽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徽学有一个被人们不断认识、熟悉、理解、接受和深化的过程。但是,首先必须明确其学科性质,确认其学科研究对象与研究主体。。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古来新学问兴起,大都由于新发现。有孔子壁中书出,而后有汉以来古文家之学;有赵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古器物、古文字之学”。他还论及了殷墟甲骨文、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地之间的简赎、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唐人所书卷轴、内阁大库之书籍档案和中国境内之古外族遗文等五项发现,认为:“此等发现物,合世界学者之全力研究之,当会产生新的学科。”
如今,甲骨学、敦煌学、简牍学和明清档案学早已创立了各自的学科研究体系,并为学术界 所广泛接受和认可。而徽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则形成较晚,它的创立,主要得力于20世纪40 年代后期以来至今徽州近50万件原始文书的大规模发现。加之有包括徽州族谱在内的9000 余种徽州典籍文献传世,可供与文书契约互相参证。现存8000余处徽州地面文化遗存,更是明 清以来至民国时期徽州人生产与生活的真实见证。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徽学这座大厦坚实的学 术支撑。因此,以徽州社会经济史特别是明清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为中心,整体研究徽州历史 文化和徽人在外地活动的徽学,正是建立在包括徽州文书在内的大量新资料的发现这一基础之 上的。
徽学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是以徽州文书为中心,结合其他文献和地面文化遗存等资料,综合 研究明清社会实态,以重新反省和认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历程,并从整 体上把握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脉络和规律。这正是徽学的学术价值之所在。
因此,徽学研究的内容与对象尽管涉及各个领域和方面,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特征,但就学科性质 而言,应当隶属于历史学研究范畴。徽学是以历史学科为主、多学科交叉的专门史研究的学科。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部分学者将徽学与敦煌学和藏学并提,称之为“中国三大地方学”,甚至是 “三大地方显学”。这其实是误解了敦煌学和藏学的学科性质,同时对徽学的认识肢浅所导致的。应 当指出的是,徽学研究的任务远非徽州地方史所能担当,徽学研究的性质亦非徽州地方学,更遑论敦 煌学与藏学从未称自己为地方学。徽学实际上是以更宏大的背景、更广阔的视野,从整体史的角度,来考量和审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历史与文化发展。
徽学是20世纪一门新兴的学科和专门的研究领域,徽学所研究的徽州整体历史文化既是 区域历史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小徽州”和“大徽州”的有机结合。徽学的学 科建设,不仅关系到徽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直接涉及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理论和范式的创新问题,是徽学融入全球化视野,与国际接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和构建徽学学科平平台的重要基石。因此,徽学一定要从包括敦煌学、藏学在内的较为成熟的相关学科建设中汲取营养,以整体史的视野,构建严密而科学的徽学理论体系,这是徽学健康发展和走向世界的基本前提。
(摘自卞利《徽学:20世纪一门新兴的学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徽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首先必须明确其学科性质、学科研究对象与研究主体。
B.王国维认为:徽州原始文书被大规模发现后,综合世界学者的力量一定会促使徽学的兴起。
C.徽学的研究内容和对象涉及多领域多方面,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应属于历史学研究范畴。
D.徽学有了自己的学科研究体系后,才可与敦煌学和藏学并称为“中国三大地方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谈及王国维关于“新学问”产生的观点,目的是说明徽学是新兴学科。
B.文章论述了徽学研究的对象、学科性质以及徽学研究的意义等多方面的内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捎带批评了部分学者将徽学与敦煌学、藏学归为地方学的肤浅认识。
D.文章最后从徽学可持续发展、构建徽学学科平台等角度论及徽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殷墟甲骨文、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地之间的简牍等文物的发现,可能就不会出现甲骨学、敦煌学、简牍学等学科研究。
B.徽州现存8000余处的地面文化遗存是明清以来至民国时期徽州人生产与生活的真实见证,它才是徽学研究的坚实支撑。
C.徽学融入全球化视野,与国际接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和构建徽学学科平台,关键在于徽学的学科建设能力。
D.徽学只有从较为成熟的相关学科建设中汲取营养,以整体史的视野,构建严密而科学的徽学理论体系,才能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