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在自然美领域,从对动物的审美到对植物的审美,对山水的观赏由“比德”到“畅神”的转变,都可以看出这一点。处于狩猎生活时期的欧洲原始洞穴画作者,尽管生活在不乏美丽植物花卉的环境里,但他们着意描绘的只是经常与之周旋的野兽形象。我国仰韶彩陶,已有鱼、鸟、蛙等自然物的形象,但它们都是脱离各自的生存环境被加以表现的,几何化的写意手法和强烈的变形处理,表明这些自然物已变成象征符号,还谈不上自身的美。周秦以后,山川草木开始作为人的生活背景获得了自身的审美意义,然而人们主要是从“比德”的观点去欣赏它们的。
那时的人习惯于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事物的属性(物理属性、化学属性、生物属性)人格化,人的品性客观化,自然物的美丑,就按其所比附的道德情操的价值来评定,这实际上是一种“美善相乐”的观点。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提法,和《荀子》一书中所记的孔子“以玉比德”的观点,都可看成代表。这种用自然物比附人的德行的观点,虽仍有其片面性,却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已同实用感相分离,转为道德情感的满足,表现了历史的进步。《诗经》常以鸟兽草木比兴,作为抒发情意的借用物。《离骚》以香草喻君子,以萧艾喻小人,都表明“比德”观念对艺术创作有着广泛的影响。由于艺术作品中大量出现以物喻人的形象,所以就使自然物往往附着了传统的隐喻意义,如松柏喻坚贞,兰竹喻清高,直到今天还影响人们对这类自然物的欣赏。
对自然物的“畅神”审美观,是晋宋以后盛行起来的。同“比德”不同,“畅神”强调的是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得到满足,从而精神为之一畅。它所尊重的,已不是自然物身上被人为地外加的道德伦理价值,而是它自身的足以令人舒畅怡悦的审美价值,王羲之《兰亭集序》写到自己面临会稽山阴兰亭一带有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的美景所产生的感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宗炳平生“眷念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酷爱描山画水,认为再现山川之美,足以“畅神”。他说“峰岫娆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以,神之所畅,孰有先焉!”。肯定观赏和再现自然美可以“游目骋怀”,可以“畅神”,也就是肯定从自然界可以直接得到审美的满足。这种观点的提出,标志着对自然美审美意识的觉醒,为时比西欧早一千多年。在这种观点基础上诞生的谢灵运的山水诗和宗炳、王微的山水画,在中国艺术史上都具有开山意义。由此而形成的专事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品类——山水诗画,后来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民族艺术对人类艺术宝库的卓越贡献。
【小题1】下列关于“比德”和“畅神”及其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义意思的一项是( )
A.“比德”是指人们习惯性地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属性人格化,人的品性客观化。
B.“畅神”是晋宋以后才出现的,它强调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得到满足,从而精神为之一畅。
C.“比德”实际上是一种“美善相乐”的观点,孔子等人都曾提出类似的观点,“比德”对艺术创作有着广泛的影响。
D.由“比德”到“畅神”的转变,表现了人类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这两者又都离不开自然美和人类审美这两个要素。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人类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写起,而从原始洞穴画到仰韶彩陶,再到周秦以后的山川草木的意义变化就能体现这种审美视野的变化。
B.第二段首先对“比德”这个概念进行具体阐释,然后从古代先贤的理论和人们的艺术创作实践两个角度来说明这种理论的影响是十分深远。
C.第三段重点围绕“畅神”审美观展开论述,侧重从“比德”“畅神”的不同点角度切入,既有《兰亭集序》的例子,也有古人的理论阐释。
D.全文着眼于人类审美艺术视野的扩大,重点论述了“畅神”审美观的发展变化及表现特征,强调其对民族艺术和人类艺术宝库的卓越贡献。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物的形象只要脱离各自的生存环境被加以表现,或是经过几何化的写意手法和强烈的变形处理,就不再具有自然物自身的美。
B.《诗经》常以鸟兽草木比兴,《离骚》以香草喻君子,以萧艾喻小人,这使得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自然物全都附着了传统的隐喻意义。
C.中国古代的“比德”理论虽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这已经表明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已同实用感相分离,表现了审美的历史进步性。
D.肯定从自然界可以直接得到审美满足的理论,标志中国人自然美审美意识的觉醒,并直接形成专事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品类——山水诗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20 05:29: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毋庸置疑,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温室气体的无节制排放,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全球气温急剧上升,导致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冰川退缩,海平面上升……
多种研究结果证实,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是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必须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才能避免发生极端气候变化后果。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造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
由于人们不顾环境破坏盲目追求高额利润,使得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但必须要认识到,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各国在共同承担气候变化问题的同时,要有区别的对待;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为目标的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方式,低碳经济主要发生在实体经济中,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才能实现;在市场经济框架下,必须借助金融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的带动资金和技术向低碳领域发展,因此,必须要认识到构建区域碳交易市场在发展低碳经济、缓解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重大作用。
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必须注重发展问题;发达国家需要加大力度减少其排放量;发展中国家也要参与,但这种参与的方式必须允许以快速、可持续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
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人为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害,减缓气候变化,增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确保粮食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是“后危机时代”的实体经济的方向与出路。低碳金融的首要目标,是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气候变化危机归根到底是人类过度耗费自然资源而导致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危机,就必须从改变人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入手。
低碳生活 (low carbon living),正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
有数据显示: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鉴于此,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建立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面临的急迫问题。
选择低碳生活并不代表生活质量的下降,反而会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低碳生活强调节约能源,它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矛盾。这不是生活质量低下的体现,而是科技高度发达之后对全球环境保护的自觉和对自然和谐的尊重。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
B.不顾环境的破坏盲目追求高额利润,使得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选择低碳生活体现了对全球环境保护的自觉和对自然和谐的尊重。
C.低碳生活要求人们减少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普通人是没有能力参加到低碳生活中来的,只需要明白有这种低碳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D.低碳经济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借助金融市场、构建区域碳交易市场等方式来体现其在缓解气候变化问题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选择低碳生活并不代表生活质量的下降”的一项是
A.中国白洋淀地区,使用的明灯都由太阳能提供电源,通过科技智能化控制,实现了白天自动熄灭,晚上定时自动亮灯,无形中节约了能源消耗。
B.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欧洲,近四分之一的城市汽车保有量呈持续下降趋势,中产阶级购买的车辆大多选择小排量车。
C.在非洲,有的地区有力地制止了滥砍滥伐的现象,并通过减少火车、汽车的运行次数、降低民众出行频率的方式大量地减少了碳排放量。
D.在荷兰,旅行途中可以灵活地选择搭乘公交、徒步、骑自行车等方式,体验当地多元化的旅游资源;欧洲部分王室成员和政府高官都是骑车出行的带头人。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文章,简要概括在应对气候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哪些误区。(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形神兼备方能“以文化人”
今天的中国,每年创作的歌曲、小说、电影、电视剧等,堪称海量,规模空前。然而正如文化部官员前不久针对“低俗化”问题所发问的,其中能传唱传世、能与先辈留下的八万种历史典籍比肩的有多少?只怕答案不容乐观。
令人深思的是,不但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产品已难留住受众,就是某些以弘扬主旋律、倡导主流价值为己任的所谓“高雅”文化产品也难留住受众,屡屡出现“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评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的尴尬现象。有人说,正是主旋律的使命限制了思维的空间。但事实表明,这只是一种不得门径的无能借口。给人以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的美国大片《烈火雄心》、《阿凡达》就没有“主旋律”?让观众眼噙热泪、赚得票房和口碑的国产大片《唐山大地震》就只有“商业化”?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任何一种文化载体,无论色彩上怎么美轮美奂,造型上怎么新颖奇特,音效上怎么震撼全场,如果缺乏那一种风骨神韵、价值理念,顶多是一场“视觉盛宴”,只会带来感官的刺激与享受。流芳百世、享誉中外之作,莫不形神兼备。尽管《唐山大地震》在如何凝“神”聚“气”上还只是牛刀小试,但它真正打动人心的,正是气贯全篇的那种精神与价值内核。有形无神的文化产品,是不可能“化人”的,也注定是短命的。
有神无形,同样行之不远。可以说,“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从来未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缺位过,自始至终都在烛照着中国人前行,并得到丰富和发展。遗憾的是,我们的许多文化产品还不善于表达它。撇开主流,执著于极端个性化的精神叙事,固然难以赢得大众的共鸣;但用大而无当的方式、居高临下的气势、顶礼膜拜的讴歌去表达,受众更会在不能承受之重中自觉远离。惟有选择那些能够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群体人格的精神价值,从人性的角度去解析,用平等的视角去阐述,以艺术的手段去展现,才能真正走进大众的内心,让人们在欣赏与享受中自我升华,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化大众”。
今天,在世界文化交流交融频繁的大势下,我们该如何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提取当代的精神元素,从当代中国人的奋斗实践中提炼时代的共同价值,进而艺术地贯穿于我们得多样文化载体中,在普及中让公众更好地享受文化的熏陶,在“走出去”中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这是值得每一个文化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现今文化产品存在的问题的评说,错误的一项是()
A.就文化产品的数量而言,堪称海量,规模空前,是以往任何年代都不能相比的,可以说是一派“繁荣”景象。
B.动用高科技手段,色彩上绚丽缤纷,造型上新颖奇特,音效上震撼全场,一味追求给人以感官的刺激与享受。
C.作品缺乏风骨神韵,缺乏气贯全篇的那种能够打动人心的精神和价值内核,是因为创作者没有弘扬主旋律,倡导主流价值的意识。
D.文化产品如果没有从人性的角度去解析,没有用平等的视角去阐述,自然也就难以走进大众的内心,让人在欣赏与享受中自我升华。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文化产品“形神兼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形神兼备”的“形”,是指文化产品的艺术形式。优秀的文化产品,一定会有好的艺术形式,否则,挑剔的受众也是不买账的。
B.“形神兼备”的“神”,是指文化产品的思想内容。优秀的文化产品,其思想内容无论是悲,还是喜,都是能够净化人们心灵的。
C.文化产品要做到“形神兼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也不是不可能的。美国大片《烈火雄心》《阿凡达》及国产大片《唐山大地震》都说明了这点。
D.文化产品只要做到“形神兼备”,就能流芳百世、享誉中外,从而与先辈留下的八万种历史典籍比肩。
【小题3】(小题3)下列关于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许多创作者、出版商其创作、出版的出发点是为了赚足钞票,至于担当传扬文化的使命,可以说他们压根就没有想过。
B.只有顾及受众的接受能力,也就是注意普及,才能得到受众的喜欢,但如果不注意提高,那么我们的文化产品,说是上档次,也就是一句空话。
C.创作者有强烈的使命感,但如果用大而无当的方式、居高临下的气势、顶礼膜拜的讴歌去表达,那么也是难以赢得受众的共鸣的。
D.文化产品只求娱人,只求吸引眼球,没有烛照着国人前行的丰富的精神内核,那么它们滑入庸俗、低俗、媚俗的泥潭,就将难以避免。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
阅读——思维能力的“保卫”
沈敏特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有人片面地认为人类进入了所谓“读图时代”。我们必须注意到:以图代字的阅读,带来的只能是人类思维能力的弱化。
人类几千年思维成果大部分是以书面文字储存下来的。只有具备扎实的文字阅读能力,才能占有这些成果,研究这些成果,并转化为现代思维进一步发展的高起点,使后人超越前人,保证一代又一代地向前发展的总趋势。其实,危机已经存在。我们常说我国的历史文化如何丰富,但记载历史文化的大量典籍,缺乏相当阅读能力的人去破译、去挖掘。而因典籍的毁损而使历史文化湮灭,是极大的可能。
更为重要的是,书面文本的阅读,是培养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基地”;放弃“基地”,就是放弃思维的锤炼。
一是书面文本中记载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语。如老舍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在生活中直接使用的。但,这是经过加工的口语,融入了作家经过思考的选择和提炼,它比原始的生活语言更精练、更有条理,通过阅读可以净化和提升我们的口语,有助于思维的净朗和快捷。
二是可以用来朗诵却不宜作为口语的书面文本,如诗、散文诗、美文等。这种文本中的语言已和口语拉开了距离,如果生活中的口语变成了朗诵调,一定非常滑稽,让人无法接受,但这类书面文本用来朗诵,却使人的情感更凝聚、更激昂,或是更内敛、更含蓄,心灵活动更细腻、更深入,从而激活人的思维活动,即所谓浮想联翩。
三是既不能用作口语,也不能用来朗诵的书面文本,必须一个个字地阅读、咀嚼、深思,那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学术著作以及经典的文艺巨作。它是人类最精密、最深刻的思维的记录和成果。缺乏或缺失经过这种阅读的思维能力的锤炼,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高雅的文艺创作是不可能发展的。
这三种不同层面的文本,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证明,文本阅读与思维的多维度的连接,具有不可替代性。没有另一种手段,如可视的线条、色彩,如可听的节奏、旋律,能够如此直接、精确、严密地记录、反映思维的过程和成果。它是人类文化建设的一个核心的环节。中国古代,把文化人称为“读书人”,是耐人寻味的。
犹太民族对于阅读十分尊崇。他们的习俗是,在书本上涂一点蜜,让婴儿舔舔,以培养对书的亲近感。犹太人的读书平均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犹太人在各个领域的创造,也令世人瞩目。如社会科学中的马克思,自然科学中的爱因斯坦,人类自身心理研究中的弗洛伊德。
是的,文字阅读与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的消长至关密切,而以图代文的所谓“读图时代”带来的是思维能力的衰退和萎缩。有些影视明星的答记者问,常是语不成句,词不达意;流行歌曲的歌词,无逻辑、悖语法,让人不知所云;一些标榜前卫的理论文字,则常有意晦涩、故弄玄虚,把人带至云雾之中,以掩盖思维的贫乏。
(2011年4月《文汇报》)
【小题1】下列对“阅读与思维”的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思维成果都是以书面文字记录下来的,所以需要人类努力提高文字阅读能力,进而对其研读、传承下来。
B.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中的语言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语,朗诵时读者会感到它更内敛、更含蓄,更容易激活人的思维活动。
C.学术著作的语言必须要字字去读,咀嚼,深思,因为它呈现的是人类最精密、最深刻的思维。
D.“读图时代”以图代文的阅读,削减了人们的一切阅读,也就使得人们思维能力出现了衰退与萎缩。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是在日常生活中直接使用的口语,是作者有意让读者通过阅读来净化和提升他们的口语水平。
B.尽管文本不同,语言风格不同,但将文本阅读与人的思维多角度地连接起来,则是人类文化建设的一个核心环节。
C.由于犹太民族十分尊崇阅读,所以他们的读书平均量与在人类社会各领域的创造均位居世界前列。
D.“语不成句、词不达意”的答记者问,“无逻辑、悖语法”的流行歌曲之歌词,“有意晦涩、故弄玄虚”的所谓前卫理论文字,实际上都是学生思维能力欠缺的表现。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的意思,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我国没有阅读能力强的人,所以我国记载着历史文化的丰富典籍很有可能要被湮灭。
B.书面文本的阅读,是培养青少年思维能力的途径,所以不能放弃阅读,不能放弃锤炼思维的过程。
C.要想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就必须坚持对这些类著作进行字斟句酌的阅读,进而锤炼人们的思维能力。
D.由于有人片面地认为进入了“读图时代”,我们更应该引导青少年重视文字阅读,以确保人类思维一代又一代地向前发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如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真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不能把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成功地揭示出来,就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就没有真正深刻的典型。
巴金曾经指出:“为了应付新的需要,有人注意到了优点和缺点,于是在正面人物身上加入一些缺点,在动摇人物身上加入一些优点,总之使得每个人甚至反面人物都带有‘人情味’。但是作品里面的那些人仍然没有血色,不像真人。为什么呢?我想有一个原因是,除了优点和缺点以外,活人的身上还有别的东西。”人类复杂的内心图景,不是用几笔鲜明的色彩可以描画清楚的,不是“优点”“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的概念性语言可以概括的。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否定性方向,表现为恶,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为鄙俗。这种双向性,使一个人的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使一个人有时像他自己,有时又不像他自己;有时忠于他自己,有时又背叛他自己。这就是说,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确定的方向运动,而正是这种非同向发展的各种性格因素,才形成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例如构成阿Q性格的元素是非常复杂的,而这些杂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现为双向性:质朴愚昧又狡黠圆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践,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这些元素在自身运动的过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复杂的性格表象。
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也包含着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质不可能完全确定。它在不同的情境中总是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例如,当一个人在追求真理时,“倔强”的性格元素就表现为肯定性质的“韧性”,而当真理不复存在时还要硬去碰撞,“倔强”元素就转化为否定性质的“固执”。一个人的勇敢,在某种情况下可表现为见义勇为的善,在某种情况下则又可能表现为不义亦为的恶。李逵的勇猛有时表现为非常可爱的战斗精神,有时则表现为“排头砍去”的鲁莽。
此外,性格元素的本质往往不是直接袒露的,它会被假象包裹着,从而显现出表里矛盾、似是而非的情状,使人们感到难以捉摸。狄德罗曾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 因此,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
(节选自刘再复《性格组合论》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充满着内在的矛盾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B.多向的性格构成,杂多的性格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交叉,使人物性格表象纷纭复杂,不断变化。
C.性格元素模糊性对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要刻画鲜明的人物,离不开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体察。
D.性格元素之间的非同向和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的二重性,是构成性格元素模糊性的两层主要意思。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人将人物的“优点”“缺点”机械叠加,以写出 “人情味”,但这样还体现不出人物性格的模糊性。
B.人物性格具有模糊性,这要求创作者塑造人物不能从表象入手,以避免人物形象的明确性和概念化。
C.一个人追求真理时的坚定和自以为时的固执,显示了倔强这一性格元素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表现。
D.要解读人物性格元素的本质,不能仅仅看他外在的言谈举止,更要努力深入他的内心和灵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样,都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亦坏。”这句话道出了人的性格模糊性特征。
B.某作家说自己的写作经历过“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三个阶段,这体现了他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重视。
C.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朴园这一人物,既伪善霸道,又对侍萍怀有某种真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
D.鲁迅在《祝福》中通过“我”的的叙述,来展现祥林嫂性格元素的模糊性,而“我”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知识上的鉴别力
林语堂
教育和文化的目标,只在于发展知识上的鉴别力。一个理想的受过教育者,不一定要学富五车,而只须明于鉴别善恶。能够辨别何者是可爱,何者是可憎的,即是在知识上能鉴别。
最令人难受的,莫过于遇着一个胸中满装着历史上的事实人物,并且对时事极为熟悉,但见解和态度则是完全错误的人。我曾遇见过这一类的人,他们在谈话时,无论什么题目,总有一些材料要发表出来,但是他们的见地,则完全是可笑可怜的。他们的学问是广博的,但毫无鉴别能力。博学不过是将许多学问或事实填塞进去,而鉴别力则是艺术的判别问题,一个满腹学问的人,或许很易于写成一部历史;但在论人和论事时,或竟是只知依入门户,并无卓识的。这种人就属于我们所谓缺乏智识上的鉴别力。
所以一个真有学问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者。这就是我们所谓鉴别力。但一个人若想有鉴别力,他必须先有独立的判断力,不为一切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院式的诱惑所动。一个人在成人时,他的四周必有无数各种各样的诱惑,如:名利诱惑、爱国诱惑、政治诱惑、宗教诱惑,和惑人的诗人、惑人的艺术家、感人的独裁者,与惑人的心理学家。当一个心理分析家告诉我们,便秘症引起暴躁的性情时,凡有识力者对之,只可付诸一笑。当一个人错误时,不必因震于他的大名,或震于他的高深学问,而对他有所畏惧。
因此识和胆是相关联的,中国人每以胆识并列。凡是后来有所成就的思想家和作家,他们大多在青年时即显露出知识上的胆力。这种人决不肯盲捧一个名震一时的诗人。他如真心钦佩一个诗人时,他必会说出他钦佩的理由。这就是依赖着他的内心判别而来的;他也决不肯盲捧一个风行一时的画派,决不肯盲从一个流行的哲理,或一个时髦的学说,不论他们有着何等样的大名做后盾。他除了内心信服之外,决不肯昧昧然信服一个作家,这就是知识上的鉴别力。这无疑是需要某种对于自己的天真坦白的信心的,而这种自我便是一个人所有的最可靠的东西,一个学者一旦放弃了这种自我判断的权利,他便随时可受人生的各种欺蒙了。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个警告其实也是现代的学校所极为需要的。大家都知道现在一般的学校制度倾向于割舍了鉴别力以求学问,以一种堆塞的方法,以为有了一大堆知识便算是早就了一个有识之士,而把愉快的求知扭曲为一种机械的,有一定分量的,呆板与被动的知识的堆塞。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把知识置于思想之前?我们为什么愿意称呼一个仅是读足了学分的大学毕业生为学成之士?这种学分和文凭何以会取代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因为我们是在将民众整批地教育,如在工厂里边一般。所以孔子说:“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世上实在无所谓必修科目,无必读之书,甚至莎士比亚剧本也是如此。我曾受过相当的教育,但我至今弄不清楚西班牙京城叫什么名字,并且有一个时期还以为哈瓦那是一个临近古巴的海岛呢。
(选自《生活的艺术》,有删改)
【小题1】拥有鉴别力,需要哪些条件?依据文章三、四两段,简要回答。
【小题2】现代的学校教育存在哪些弊端?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请归纳本文的论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