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是什么促使你买了一件商品?是因为你真的喜欢,还是因为看到到处都在卖或者网络上都在谈论?如果是前者没有问题,如果是后者的话,就要思考一下,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着你去买一个并不了解的商品呢?这种力量,在学术上被定义为“消费主义”。
对于消费主义的研究,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学派有着不同的研究路径,但他们所看到的问题都是一致的,新古典经济学以研究消费者的消费需要和消费偏好为基础,提出了索求经济学的主张,并由此生出了“欲求经济学”的理论:这种需求不是来自于商品的真实需求,而是一种“欲望”营造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学派对于消费主义的批判历史更加久远,理论体系更加完备,二战后的西方马克主义学者们纷纷对“消费主义”这一时代主题进行了研究和批判。马克思主义者让·鲍德里亚认为,当消费者要从这一产品或服务中获得差别的感受时,就要为这种感受支付差别溢价,这个溢价就是“符号价值”,以此为延伸,学者们提出了“需要”与“想要”两个不同的消费驱动力。需要,是人与商品之间的本质联系,人们关注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想要,是消费者对商品的符号象征性的关注,人的本质在于“需要”,而“想要”在于消费主义符号价值的异化,需要与想要的分离,展现了消费主义时代商品中物质性和符号象征性两者分离的趋势,受消费主义影响的人们关注的是商品符号的象征性,而较少关注商品的物质性。
因此,在被消费主义异化的商品交换过程中,消费者们更看重商品的符号价值而非本身的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远高于其真正的使用价值;消费的需求并非其“需要”。而是通过广告等手段被创造出来的欲望——“想要”。
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商品具有明显的两个特点:使用价值低,交换价值高,消费者购买的不是商品本身的价值,而是其附加的符号价值。
消费主义影响着今天中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最典型的比如节日的异化,传统节日的定义不外乎宗教、农业生产特殊节点、宗族纪念,而现代节日的定义则几乎只剩下一个——消费。再比如对于公众人物的异化,现在的当红明星只能称之为明星,并不能称作“演员”或者“歌手”,当今那些“风华正茂”的明星、偶像们,也大多是消费主义产物。从根本上讲,“偶像”这一形象符号能从演员、歌手分化出来,就是消费主义异化的结果。消费主义剥离了明星身上最后一点文化特质(使用价值),把他们变成了网络流量的附属产品。
年轻人为什么沉迷于消费主义?为什么乐于追求符号价值?因为,在资本为王的社会中,传统的“中产阶级”、新兴的“隐形贫困人口”“新穷人”等,在工作中越来越感到疲惫和乏味,这使他们更愿意通过消费来寻求心理补偿,固执地寄希望于在消费的帮助下找回工作中所缺夫的意义和乐趣,其实,这是一种在固化社会中自我麻痹的选择。
(节选自赵皓阳日《生而贫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消费主义是二战后西方社会的一个时代主题,它是人们购买商品的驱动力之一 |
B.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研究了消费者的消费需要和消费偏好,认为“欲望”营造了需求。 |
C.受“需要”和“想要”的驱动,人们购买商品时更多地关注了商品符号的象征性。 |
D.被消费主义异化的明星、偶像们,他们只是网络流量的附属品,没有了使用价值。 |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新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学派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揭示了消费主义的本质。 |
B.文章以节日异化和公众人物异化为例证,深刻批判了消费主义对中国社会的不良影响。 |
C.通过分析当前年轻人沉迷于消费主义的原因,文章指出了自我摆脱社会固化的方法。 |
D.文章运用了引用、举例、归纳等论证方法,警示读者在日常消费过程中应保持理性。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主义学派更早地对消费主义进行了研究和批判,并拥有更加完备的理论体系。 |
B.人们的消费需求被广告等手段左右时,商品的交换过程也就被消费主义异化了。 |
C.消费主义造成了节日的异化,节日失去了传统定义,节日的定义完全被消费取代了。 |
D.把消费作为心理补偿,进而找回缺失的乐趣,是年轻人沉迷于消费主义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