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了以原始社会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时期、以阶级社会为基础的“制度形态”时期和以有阶级存在社会为基础的“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了“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特征。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也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传承优良传统,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扬长避短,突出和谐协调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关键。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受数千年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教“中庸道德”观的桎梏,政治因素影响极大,直到20世纪中期绿色覆盖全国,专衣“军干装”以及激情成“灰”等现象,使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境。这些不利于服饰文化发展的陋习都应摒弃。然而,占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主流——“和谐协调”文化应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与社会、与人协调一致的统一美原则;以及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
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中西合璧”,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有效途径。服饰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与先进设备的支撑,这一点已被历史所证实。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科学技术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但在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诸如西方色彩学的“变异”长处,服装与化学工艺技术等,都需要我们去吸取,去引进,“洋为中用”。特别是目前国外纺织技术,如非织造布技术的引进,将对我国服饰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起飞推进”作用。
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形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也是一个大区域的国家,中国更是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对服饰文化的追求必然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任何简单划一都将影响其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竞争,自由发展,集百家之长,扬百家之优,方能适应中国服饰文化发展之规律。服饰文化是人创造的,服饰文化是动态的,随着人类的进步,以及不同群体间文化交流的不断进行,必将导致新的服饰文化模式的诞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大树必将永葆长青。
(节选自张繁荣《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精髓》)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谐协调”文化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主流,应发扬光大之;也就是说,应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的协调一致。
B.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在构建和谐社会,传承优良传统,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精神生活质量方面很重要。
C.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经历了以不同社会为基础的“白然形态”、“制度形态”和“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
D.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形式是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中国多民族、大区域、人口最多的特点,决定着其对服饰文化的追求决不能简单划一。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服饰是生活之必需,代表一定时期的文化。“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特征。
B.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中西合璧。而国外先进技术对传承中国服饰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C.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因受封建社会儒教“中庸道德”观的桎梏等影响,致使服饰简单划一。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关键是要扬长避短和推陈出新。
D.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竞争和发展,集百家之长,扬百家之优,才能适应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规律。不利于服饰文化发展的陋习应该摒弃。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装款式与演变等,是特定时期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的记录,是人们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的反映,打下了特定时代的烙印。
B.服饰文化是人创造的、动态的文化,要诞生新的服饰文化,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大树永葆长青,就要在不同的群体间进行文化交流,相互学习借鉴。
C.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在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目前引进国外先进的非织造布技术,将对我国服饰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起飞推进”作用。
D.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这一宝贵财富,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也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它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的圆满统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29 04:43: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罗马是一个世界性的城市,这并非仅仅因为它是一个庞大帝国的首邑。埃及与阿非利加省的小麦养育了它。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希腊的石料构筑了它的城市。帝国领土的富饶物产使它蜚声东方。更重要的是,它拥有非凡的罗马人——他们来自远至美索不达米亚和不列颠的广阔疆域。在“四海一家”的时代精神之下,他们将自己的神祇带到“万神殿”,共同成就了罗马。
这并不仅仅完全是罗马文明的特质。在“丝绸之路”的东端,有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汉代,这块处沙漠边缘的小绿洲向东可到达中原长安和洛阳;向西,则开始了“丝绸之路”的行旅。敦煌东部61公里处有悬泉置遗址,这是一个驿站兼接待站。这里出土的西汉昭帝(公元前87~前74年)以后的简牍表明,敦煌曾是接待过来往于汉王朝和西域之间的安息、大月氏、康居、大宛(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龟兹、于阗、等29国使节。
敦煌是一座伟大城市的前哨。公元前202年,汉朝利用秦朝在渭河南岸留下的宫殿,开始兴建长安城;汉高祖刘邦始在渭河以南、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后又命萧何建造了未央宫;汉惠帝起修筑城墙并建成;汉武帝继位后,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在城南开太学,在城西扩充了秦朝的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建章宫等。
与罗马一样,长安是东方的奇观。它有宏伟的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砌而成,高12米,基宽12~16米,全城周长2.57万米,有城门12座。都对应城内主要街道。其中,与未央宫相对的4座有52米之宽。在城内,8条45米宽主街相互交叉。宫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贵族宅第分布在未央宫的北阙;居民区分布在城北。城南郊还有宗庙、辟雍和社稷遗址等礼制建筑。最宏伟的未央宫的前殿位于龙首山丘之上,至今殿基遗址仍高于附近地面3~15米。殿基南北400米、东西200米。殿基之上自南向北排列着3座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其前殿遗址是目前我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高台宫殿建筑遗址群。
在城市的西北有著名的“长安九市”。“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西市密布着各种手工业作坊,东市则是商贾云集之地。其间货品云集:南方的象牙、翡翠、黄金;中原的丝绸、漆器、铁器;西域各国的土产、良马、毛织物、乐器、奇兽珍禽。
5世纪,罗马没落。7世纪到8世纪初,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之都。云集在这座城市的不只是五湖四海的物质珍品。唐初所定十部燕乐中,天竺、康国、安国等乐种都是从葱岭以西地区传入。白居易在《琵琶行》序中提到的三代传承琵琶演奏家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人曹保保、曹善才、曹刚,是世居长安的演奏家。刘禹锡在《曹刚》诗中感叹说:“一听曹刚弹《薄媚》,人生不合出京城。”
文明的界限远比想象得更为模糊。曹保保、曹善才、曹刚的演奏风格被唐长安的人们称作“京都(即长安)声”。米兰佩佐利博物馆展示的一块16世纪意大利出产的丝绸织物,红底上面金线织就的云团状花纹取自中国汉代,毛尖状的叶子是16.17世纪土耳其地毯和天鹅绒上的图案。这一设计在当时的意大利十分常见。在另一块织物上,一只鸽子环绕在六瓣花朵中。它生产于15世纪下半叶。在今天意大利的人看来,它完完全全属于西方。但在查阅了许多历史档案后发现,它依然源自中国的传统图样。
(摘编自徐菁菁《从长安到罗马:融合之路》)
【小题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朝在秦朝遗留的兴乐宫的基础上修建了两座宫殿,刘邦修建的命名为长乐宫,后来萧何修建的命名为未央宫。
B.长安城的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砌而成,全长达两万五千多米,有些地基宽度甚至超过了城墙的高度,煞是宏伟壮观。
C.长安城的12座城门分布在城墙的各段,且与城内的主要街道相通,八条主街宽绰且相互交叉,交通十分便利。
D.长安城的商业非常发达,东西两市各有分工,西市是各种手工业作坊聚集区,东市为商贾云集、货物交易之地。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沙漠边缘的一个小绿洲,它的位置很重要,向东可到达长安和洛阳,向西则连接着“丝绸之路”。
B.出土的西汉昭帝以后的简牍表明,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驿站兼接待站,曾接待过来往于汉王朝和西域之间的多国使者。
C.长安城布局有序,宫殿集中在中部和南部,贵族宅第在未央宫北阙,居民区在城北,礼制建筑在城南郊,堪称东方奇观。
D.唐代长安是一个世界性城市,贸易关涉五湖四海的物质珍品,至少有三个乐队从葱岭以西地区传入,有演奏家世居长安。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面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埃及与阿非利加省的小麦养育,有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希腊的石料构筑,有“四海一家”时代精神的罗马人的努力,罗马成为了世界性的城市。
B.西方的罗马与东方的长安在历史上都曾是世界性的文明之都,罗马的世界性地位确立较早,长安是在它没落之后才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中心的。
C.未央宫是由自南向北排列的3座大型宫殿组成的宫殿群,占地面积八万平米,其遗址是目前我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高台宫殿建筑遗址群。
D.各地文明间的界限并不很清晰,如曹国演奏家曹善才、曹刚等人的演奏风格被唐代长安人称作“京都声”,意大利丝绸织物上的图案源自我国传统图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戏曲,是中国人最典型的传统审美方式。
中国戏曲雅俗共赏,选材宽泛,自古以来,既有帝王将相的阳春白雪,也有寻常百姓的家长里短;既登得了庙堂,又入得了街巷。中国戏曲深蕴传统文化的精髓,舞台之上,一桌二椅,唱念做打,节奏唱腔,全凭演员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营造具体的戏剧情境和表现鲜活人物。而中国戏曲本质上是写意的: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这与整个中国的传统艺术,如文学、绘画、书法、诗歌等,都一脉相通,代表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特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戏曲一直都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活动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
中国戏曲历经千年流传,“通变”早已融入自身血液之中,善于继承传统,也很擅长吸收和创新。戏曲代表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沉淀了中国人千年的心灵世界,而地方戏更是凝聚了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在全球化大趋势下,文化的多样性需要民族文艺的坚守和创新。戏曲在当代的发展,就具有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民族特性、弘扬民族艺术不可取代的价值。因此,戏曲艺术是传统的、独特的,更是面向未来的。
戏曲是古老而又面向未来的艺术,保存个性和特性的传承,扬长避短、顺应时代要求的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这就如同书法艺术需要发展创新,但不管如何创造,终归是点画线条的艺术,是汉字的艺术。中国戏曲整体的写意性、程式性要保留,切忌盲目采用现代舞台声光电技术“大制作”,破坏戏曲的本质。地方剧种的个性和风格也只能在创新中得到强化。
戏曲要走向未来,剧本是基础。曹禺大师早就说过,“繁荣的关键在于创作”,“剧本的生命在于演出”。目前戏曲事业发展遇到了一些瓶颈,“剧本荒”尤为突出。没有纯净坦荡、自由放飞的心态是写不出好剧本的。剧作家要静下心来,独立思考,有感而发,才能创作出形象生动、内涵深刻的剧本来。
戏曲的题材要创新。今人看古人的戏,看什么?传统戏曲应该开辟题材创作的新领域,关注现实题材的创作。题材可以是历史的,但创作理念和立意必须是现代的。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再现经典,适当取舍,挖掘经典中历久弥新的永恒主题,厚重的经典就能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心灵慰藉。
戏曲的未来在年轻人,戏曲的观众是需要培养的,这是因为戏曲是高度艺术化的样式,“形式即内容”。现在的小孩子自小就看得懂动画片、电视剧,但让他去看戏就不一定能看懂。一是内容看不懂,二是形式看不懂,比如为什么要勾脸谱?水袖表达了些什么?戏曲有一定的欣赏门槛,观众要经历一个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的过程。因此,要创造机会让年轻人接触戏曲。现在时尚的东西太单薄,当年轻人腻烦了感官刺激,有了一定审美修养和内涵时,中国戏剧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戏曲是创造性的艺术,是与观众当场双向交流的艺术。如果我们重视剧本创作,扬长避短,好戏频出,老百姓怎么可能不喜欢看?新的观众不断成长,我们的戏曲怎么可能不繁荣?戏曲里有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人最后的审美家园。
(摘编自 2010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戏曲”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选材丰富,帝王将相、普通百姓都可以成为其表现内容。
B.中国戏曲的人物形象主要靠唱念做打等高度程式化的表演来体现。
C.中国戏曲与传统的中国文学、绘画、书法、诗歌在本质上都崇尚简约。
D.中国戏曲曾在中国人的生活和审美活动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继承传统就是要保留属于中国戏曲本身的东西,就是要弘扬独特的民族文化。
B.古老的戏曲艺术要想面向未来,既要保持自身的个性特点,也要善于创新。
C.戏曲创新可以使地方戏种的特色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赢得更多的年轻观众。
D.戏曲发展创新不能靠现代的声光电等舞台艺术,而应向传统的书法艺术学习。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制约中国戏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好剧本,好剧本的产生需要剧作家心无旁骛的创作,需要剧作家的独立思考。
B.看腻了动画片、电视剧的年轻人会对审美有更高的要求,而戏曲中的脸谱和水袖就可以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
C.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时尚,而时尚的东西又都比较单薄缺少内涵,让年轻人接触戏剧就可以使他们变得厚重起来。
D.传统戏曲很少关注社会现实,这是观众不喜欢戏曲的根本原因。戏曲要进行题材创新,让现代观众看古人写的戏、看写古人的戏都是要不得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只恐双溪舴艋舟
——关于当代油画卡通倾向的思考
剑武
近30年来,当代油画从人性化、家居化、卡通化……一路走来,可谓奇光异彩,可就是在这表面的五光十色里,既让人看到了历史性的进步,也看到了从一种雷同走到一种新的雷同,从一种偏执走到一种新的偏执,从一种无精打采走到一种新的无精打采。
因为意识形态的影响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我们曾经选择了苏俄写实画派,弃除了其它风格流派,并在文化大革命中达到了红光亮一统天下的极端境地,为此,我们在结束文化大革命后,从思想、学术、艺术诸方面做了许多年反反复复的清算、整理,以期拨乱反正,包括以激越方式进行的“八五新潮”等,从而使我们的造型艺术家在几无羁绊的状态下从事艺术创作,在几无要求的状态下创造个人风格,如是,艺术家的创造力得到了爆发,艺术家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艺术天地因此而千姿百态,但是,由此走来,人们发现,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具备有深刻的人文思想,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具备深厚的人文情怀,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具备广博的人文知识,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具备自觉的反省能力,也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具备强有力的自我调整与自我改造能力,因此,我们又有了许多的不如人意。
我们从红光亮的炫目眩晕中走出来,有了振聋发聩的伤痕艺术,有了洞幽烛微的反思历史的艺术,有了深入骨髓的探索人性的艺术,有了以小见大的展示市井的艺术,有了粗犷沉重的展示下层人生活的艺术,但是,任一艺术探索的成就确定以后,便在“可以得奖”、“卖钱多”等非艺术旗帜的引导下,出现一阵非理性的自我重复与他人模仿,高昂的艺术激情不日即被让人哭笑不得的仿制兑换成了平淡如水,兑换成了俗不可耐……且有人美其名曰:风格。眼前,在年轻艺术家中大量出现的油画卡通化正在沦入这一怪圈,而让人担忧。
这些1980年前后出生的艺术学子是在卡通逐步盛行的年代长大的,卡通是他们的人文环境特征,因此,在他们进入自我主张从事艺术创作时,自然而然地便借用了卡通手段,本是无可厚非。关键是,他们在以卡通作为新媒介手段、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印象后,多数人停止了脚步,停留在语言本身。他们把主要精力花费在如何将眼前的一切转化为卡通形象上,而把眼前的一切所包含的社会生活动向、缘由等人文意味抽象了、淡化了、埋没了、忽略了,甚至排斥了。他们身处的一个伟大时代,在他们的作品里只剩下一堆平面化的玩偶。崇高被消解、深刻被填平的同时,艺术所应当具备的人文精神也被消解了填平了。同时,生活圈子狭小、视野平低的不足也影响着他们的自我突破。这些问题应当得到年轻朋友们重视。
从年轻人的创作里可以看到年轻人的问题,也可以看到这个社会的问题,也可以看到整个艺术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领导部门、管理机构、群众团体、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在组织艺术创作、主办艺术展览、开展艺术教育、设立科研选题的时候,有没有在口号下确定实施方案,有没有在方案下确定任务,有没有在任务里确定人选,有没有在人选里考虑年龄梯次,有没有在日常工作中安排新老交替、文脉传承这个千秋伟业。如果我们不把年轻学子的学习、体验、创作——再学习、再体验、再创作考虑到我们的工作中、安排在我们的活动中、体现在我们的成就里,我们组织的创作不就是为名人设局吗?我们主办的展览不就是为同门办事吗?我们开展的艺术教育不总是戛然而止吗?我们从事的科研不就成了一些人的所谓观点的同义反复吗?
不管我们多么有能耐,不管艺术界人士多么长寿,未来都属于年轻人,因此,我们应当提供条件、提出要求,让年轻的艺术学子打开窗户、敞开心扉,融入并深入社会生活,认识并表现伟大时代,否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当代油画的发展经历了从人性化到家居化再到卡通化的发展历程。
B.我们的油画曾经选择了苏俄写实画派,弃除了其它风格流派,完全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影响。
C.在文革结束后,我国油画领域开始由红光亮一统天下的局面转变为千姿百态的艺术天地。
D.在新的时代,人们发现,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自查自纠能力。
【小题2】下列对当代油画出现卡通化倾向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今的艺术学子多数出生在卡通逐步盛行的1980年前后,卡通是他们的人文环境特征,所以他们在从事艺术创作时,必然就会借用卡通手段。
B.多数艺术学子将如何把眼前的一切转化为卡通形象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忽视甚至排斥了客观世界所包含的社会生活动向、缘由等人文意味。
C.这些艺术学子在以卡通作为新媒介手段、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印象后,多数人停止了脚步,而生活圈子小、视野不开阔又影响他们自我突破。
D.我们的领导部门、管理机构、群众团体、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对年轻学子“学习、体验、创作——再学习、再体验、再创作”没有足够重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代油画的发展历程中,既让人看到了历史性的进步,也让人看到了雷同、偏执、无精打采等许多无奈。
B.作者批判了在“可以得奖”“卖钱多”等非艺术旗帜引导下,出现的非理性的自我重复与模仿他人的创作。
C.作者认为,透过年轻人创作中的问题,可以看到年轻人自身的问题,还有社会的问题、整个艺术的问题。
D.文章末尾引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者愁的是当代油画领域中的卡通化趋势得不到遏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巫术:人类文明无法摆脱的神秘影子

巫术这个词在中国已经等同邪恶,在卡通片里巫婆是丑恶的象征。其实,早从中古时代起,那些被指为女巫或巫师的人,会被人烧死或砸死,显示人们对毒咒等超自然力量的畏惧。巫术是邪恶、欺诈的代名词,是与现代文明随行的,令人憎恶的影子。

但是,所有研究古文明史的人都无法否认,巫术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国语》记载有观射父论“巫”之言。大意说,古时候民和神不混杂,神明就降临到精神专注不二、恭敬中正且聪明的人身上,这便是巫觋,巫觋制订各种典章制度,选贤能任五官,各司其职,社会不相杂乱。这为我们认识巫觋文化在古代中国政治中的核心地位,提供了关键的启示。

远古的观象授时与巫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则直接说明,观射父讲的“民神不杂”的有序社会状态,正是考定星历的结果;而历数失序,则民不堪命。由此可见历法的兴废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这也证明了只有巫术,才能孕育出后代发达的天文历法,以及人类文明的雏形。

如果说巫术是中华文明的唯一起源,也一点不为过。只有巫术中包含的科学成分,才能够切实解决远古国家、部落的民生问题;只有巫术的权威,才足以赢得信赖,才可以获得政治权威,亦即我们所说的公共权力。而只有公共权力形成,国家才会出现,也代表文明时代的到来。不但如此,巫术同时也是宗教、哲学思想产生的源泉。中国本土的道教产生,无疑和中国远古的占卦术,是有直接的渊源关系的;而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学说,也是直接脱胎于远古的巫术。

总之,巫术是一个悠久和广泛的现象,它以不同的名字,出现在每一个民族的远古史册里。但是,自从巫术完成引导文明诞生的使命之后,就被视为妖孽、邪恶的象征,并且被置放在文明对立的位置。像中国汉朝的张天师,清代的白莲教、义和团等,都是巫术的变种。在今天,巫术仍以种种形式,存在于社会的阴暗层里。

西方早在中世纪后,巫术就成为一种邪恶的象征,被排斥在文明时代之外。文明与野蛮蒙昧的对立,在宗教上往往表现为基督教与巫术的对立。但这种对立,和文明与野蛮的对立一样,往往是被虚构出来的,但它却成了西方基督徒的固有的观念。而实际上,基督教的经验和巫术的经验相差无几,同样诉诸无法以理性和常识加以分析的想象和情感。

有一幅著名的油画《乔治·雅各布斯的公审》,描写的是十七世纪发生在今美国马萨诸塞州一场宗教迫害事件。一个居住着虔诚的清教徒的小镇,几个居民被人控告在行巫,紧接着,更多的巫婆神汉被人揭发出来,而控告者和揭发者自己又被他人控告或揭发,到后来,每一个虔诚的基督徒都有可能是巫师。而殖民当局最初试图通过严厉的镇压,来恢复信仰和秩序,于是,对被控告为巫觋的清教徒进行审判。先杀了19人。但后来人们惊恐地发现,每一个基督徒身上都隐藏着一个巫或觋的影子。于是,总督下令停止审判,宣布该审判为冤案。如今,这桩冤案反倒变成了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成为警示全人类宝贵的反面教材。

由此,我们认识到,巫术和文明并不是绝然对立的,而且应该把巫术视为文明的起源,并加以善意的对待。大自然赋予了生命、文明忤逆的自由,而到头来又身受其害。巫术和文明的关系也是这样,相对的矛盾并不说明它们一定互相排斥,有时正是紧密无间的体现。

巫术,永远是人类文明随行的神秘影子,巫术也是我们心灵中无法摆脱的超自然力量,每个人身上都隐藏着一个巫或觋的影子。不管我们是在史前的篝火旁,还是在信息时代的互联网之间,或者是在未来全智能生活空间,我们都无法摆脱来自远古巫术的影响,也许巫术就来自于我们的心灵深处。

(摘自《新浪网》,2015年12月,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社会,自中古时代以来,出于人们对毒咒等超自然力量的畏惧,那些会玩弄巫术的女巫或巫师,会被人处死。
B.巫术在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要,从有关史料可以看出,它“考定星历”,巫觋文化在古代中国政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C.巫术是一个悠久和广泛的现象,每一个民族的远古史册里都有它的身影。直至今天,巫术仍以多种形式,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D.著名的油画《乔治·雅各布斯的公审》的相关内容说明,每个人身上都隐藏着一个巫或觋的影子,巫术和文明并不是绝对矛盾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巫术最开始包含有科学、文明的因素,但随着科学的产生巫术逐渐走向了文明的对立面,从而受到了唾弃。
B.中国远古的占卦术是中国本土道教的源起,可以说,没有巫术,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道教。巫术甚至是中华文明的唯一起源。
C.在西方基督徒的固有的观念中,基督教与巫术是对立的,但和文明与野蛮的对立一样,这种对立往往是被虚构出来的。
D.文明人与野蛮人、基督教与巫术之间原本似乎明确的界线其实是模糊的,法庭审判和处决的与其说是巫觋,还不如说是基督徒。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巫术处在善良、诚实的对立面,尽管是人们对巫术的认识不够甚至误解造成的,但是,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它很难摆脱这种看法。
B.巫术中包含有科学成分,只有这样它才能够切实解决远古国家、部落的民生问题,否则,它不会成为权威,不会获得人们的信赖。
C.从古到今以至未来,人类都无法完全摆脱来自远古巫术的影响,可以说,它像影子一样永远与人类文明随行。
D.我们应善待巫术,不仅要正视其历史价值,还它以历史的地位,还应该加强研究,将其发扬光大,造福于当代社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我国民乐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艺术创新与文化坚守始终是一对矛盾体,一方面大家呼吁民乐要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每当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时,又会引发争论。比如,“女子十二乐坊”让民乐更加富有时代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有人质疑那种充满了流行元素和视觉冲击的音乐还能称之为民乐吗?总之,创新的突飞猛进,既为民乐带来“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惊喜,也让人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迷惑。民乐在创新中是否会模糊自己的身份?民乐在发展中究竟该改变什么,坚守什么?
从艺术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看,任何艺术都是人类情绪的表达,也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不同时代的人,生存环境不同,必然导致其审美需求各异。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听众的口味也在不断变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民乐如果不创新就难以满足听众的需求,就会面临生存危机。比如,传统民乐当中的宫廷音乐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民乐中的江南丝竹、河北吹乐、长安鼓乐等虽然是非遗,但因为没有与时俱进,目前也面临后继乏力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民乐诞生于农耕社会,是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如今已进入现代化、信息化时代,失去了生存土壤的传统民乐自然会面临生存危机。。
回顾中国民乐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民乐始终伴随着时代的步伐而逐渐演变: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民乐基本上都是单旋律的形式并具有强烈的地域和民族特征,其创作主要是自发性的,并无专门的作曲家;到了20世纪50年代左右,民乐创作逐步专业化并借鉴西方乐队编制出现了民族管弦乐队;20世纪80年代之后,西方作曲技术大量涌入,民乐的“洋化”“西化”成为一股潮流,学校教育也逐步代替了口传心授式的传承方式;21世纪之后,民乐加电声的“盛装民乐”开始流行,如“十二女子乐坊”。
所以说,民乐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当客观条件改变时,作为上层建筑的民乐也必然会随之改变。这本来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却被一些人有意无意地忽视。比如,有学者在评价“女子十二乐坊”时,立刻搬出音乐教科书,认为此种音乐不符合书本上上关于民乐的定义,甚至还有人给“女子十二乐坊”扣上了“是对民乐的亵渎”的大帽子。凡此种种抱残守缺的做法都不利于民乐的传承与发展。
(摘编自何艳珊《民乐的艺术创新与文化坚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创新与文化坚守实质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主要原因是传承和发展没有调和。
B.由于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的人们审美需求不同,因此艺术必须创新。
C.传统民乐中的宫廷音乐已经消失,主要是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无人欣赏。
D.“女子十二乐坊”因为受到抱残守缺人的指责,不得不退出舞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文章从“艺术创新与文化坚守”谈起,提出了创新与坚守的疑问,引人深思。
B.文章以历史的视野,从历史的发展角度,说明创新的必要性。
C.文章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例,对现实中的创新和坚守进行了透彻的论辩。
D.针对艺术是否要创新,文章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进行对比论证,极有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旦艺术创新停滞,那么艺术发展就会无从谈起,这是不争的事实。
B.“女子十二乐坊”实际上也是民乐艺术的一种创新的形式,是值得提倡的。
C.民乐之中的艺术,如果能够作为文化遗产,那么就能够得到创新和发展。
D.民乐从自发性到专业化再到“洋化”“西化”的发展历程,一路走来都在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