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1964年,美国纽约曾发生一起谋杀案,一名年轻的妇女在下夜班回家的路上遇到歹徒的袭击,她大声呼救。周围居民楼的一些房间亮起了灯,有人打开了窗户,一位男士大声呼喊:“放开她!”歹徒溜走了。灯光熄灭后,歹徒返回,再次袭击这名妇女,她再次呼喊,灯光再次亮起,窗户再次打开,歹徒再次逃走,灯光熄灭。当这名妇女到住处大门时,歹徒第三次袭来,她被杀死,整个谋杀过程持续了35分钟,38个目击者竟没有一人打电话报警。
这一事件中人们表现出的冷漠激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家的极大关注,“亲社会行为”之所以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热点即始于这一惨剧。
在心理学中,助人属于亲社会行为的一种。亲社会行为也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这类行为受到社会的肯定和鼓励,是社会倡导的行为,也是社会规范的一部分。在传统的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中,帮助、捐献等几种典型的亲社会行为备受关注,一直强调的都是这种行为的利他性和自我牺牲。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互惠性的亲社会行为最为常见,例如我们在帮助对方时赢得了对方的友谊和赞誉。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亲社会”是与“反社会”相对的,因此亲社会行为包括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司法人员的执法行为、教师或父母对儿童适当的惩罚等,这类行为虽然具有潜在的伤害性,但符合社会的要求,在一定意义上是积极的,其目的并不是伤害,所以是亲社会的。
亲社会行为可能是由利他主义引起的,个体在做出利他行为时只关心他人利益而不考虑自身的利益,利他行为的特点就是自愿帮助别人而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利他行为经常有个人遭到损失和面临危险的可能“舍己为人”实际上就是利他行为。在每个重大灾难时,我们几乎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别人的生命。在做这一行为时,人们并没有考虑自身的利益和安全,只是在帮助别人。但是亲社会行为不一定都由利他主义引起,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也属于亲社会行为。因此亲社会行为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并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人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亲社会行为的一个目的就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促进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和谐,亲社会行为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形成的。从儿童期注意培养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是成年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将有助个体更好的适应社会,更为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在提倡诚信、合作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小题1】下列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社会行为就是积极的社会行为,往往体现着社会责任感,会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扬。
B.亲社会行为有利他性和互惠性,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形成,促进了人与群体间的和谐。
C.与反社会行为不同,这种行为作为社会规范的一部分都源于利他主义,都符合社会要求。
D.“舍己为人”是典型的亲社会行为,它是道德高尚的反映,也是自我牺牲精神的体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人们的冷漠而导致的惨剧激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于是亲社会行为就成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B.司法人员执法、教师或父母对儿童适当惩罚等,这类行为虽具有潜在的伤害性,但是都属于亲社会行为。
C.亲社会行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为社会所倡导,本该伸出援手之时选择冷漠理应遭到良心和舆论的谴责。
D.亲社会行为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我们也可以把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纳入它的范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的亲社会行为研究中,学者一直强调的是利他性和自我牺牲精神,这样的观点不失狭隘的成分。
B.亲社会行为时常发生在情况特别危急时,人们往往顾不上考虑自己的安全与利益,只是为了帮助别人。
C.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重视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意义尤为重要,尤其是儿童,会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D.那位男士听到有人呼救而打开窗子呼喊的行为属于亲社会行为,他的积极行为应该受到肯定和鼓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3 04:56: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悲剧与人生的距离

悲剧中有人生,人生中不必有悲剧。我们的世界中有的是凶灾险恶,但是说这种凶灾险恶是悲剧,只是在修词用比譬。悲剧所描写的固然也不外凶灾险恶,但是悲剧的凶灾险恶是在艺术锅炉中蒸馏过来的。

像一切艺术一样,戏剧要有几分近情理,也要有几分不近情理。它要有几分近情理,否则它和人生没有接触点,兴味索然;它也要有几分不近情理,否则你会把舞台真正看作世界,看《奥瑟罗》回想到自己的妻子,或者老实递消息给司马懿,说诸葛亮是在演空城计!

悲剧和人生之中自有一种不可跨越的距离,你走进舞台,你便须暂时丢开世界。

悲剧都有些古色古香。希腊悲剧流传于人间的几十部之中只有《波斯人》一部是写当时史实,其余都是写人和神还没有分家时的老故事、老传说。莎士比亚并不醉心古典,在这一点他却近于守旧。他的悲剧事迹也大半是代远年淹的。十七世纪法国悲剧也是如此。拉辛在《巴雅泽》序文里说,“说老实话,如果剧情在哪一国发生,剧本就在哪一国表演,我不劝作家拿这样近代的事迹做悲剧”。他自己用近代的“巴雅泽”事迹,因为它发生在土耳其,“国度的辽远可以稍稍补救时间的邻近”。莎士比亚也很明白这个道理。《奥瑟罗》的事迹比较晚。他于是把它的场合摆在意大利,用一个来历不明的黑面将军做主角。这是以空间的远救时间的近。他回到本乡本土搜材料时,他心焉向往的是李尔王、麦克白一些传说中的人物。这是以时间的远救空间的近。

悲剧和平凡是不相容的,而在实际上不平凡就失人生世相的真面目。所谓“主角”同时都有几分“英雄气”。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乃至于无恶不作的埃及皇后克莉奥佩特拉都不是你我凡人所能望其项背的,你我凡人没有他们的伟大魄力,却也没有他们那副傻劲儿。许多悲剧情境移到我们日常世界中来,都会被妥协酿成一个平凡收场,不至引起轩然大波,如果你我是俄狄浦斯,要逃弑父娶母的预言,索性不杀人,独身到老,便什么祸事也没有。悲剧的产生就由于不平常人睁着大眼睛向我们平常人所易避免的灾祸里闯。悲剧的世界和我们是隔着一层的。

这种另一世界的感觉往往因神秘色彩而更加浓厚。悲剧压根儿就是一个不可解的谜语,如果能拿理性去解释它的来因去果,便失其为悲剧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人类的普遍希望,而事实往往不如人所期望,不能尤人,于是怨天,说一切都是命运。悲剧是不虔敬的,它隐约指示冥冥之中有一个捣乱鬼,但是这个捣乱鬼的面目究竟如何,它却不让我们知道,本来它也无法让我们知道。一部《红楼梦》所写的完全是儿女情,作者却要把它摆在“金玉缘”一个神秘的轮廓里。戏剧在人情物理上笼上一层神秘障,也是惯技。别说什么自然主义或是写实主义,易卜生写的在房子里养野鸭来打的老头儿,是我们这个世界里的人物么?

悲剧把生活的苦恼和死的幻灭通过放大镜,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苦闷的呼号变成庄严灿烂的意象,霎时间使人脱开现实的重压而游魂于幻境,这就是尼采所说的“从形相得解脱”。

(选自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悲剧和人生之中自有一种不可跨越的距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悲剧所描写的也不外凶灾险恶,由于经过艺术加工,所以,悲剧的内容在时间或空间上大都距离观众的生活较远。
B.悲剧能反映人生,但是它只是用修辞比喻的形式表现我们世界中的凶灾险恶,因而走进舞台,不须丢开世界。
C.悲剧的主人公有平凡人缺少的英雄气。实际上不平凡就失人生世相的真面目,悲剧的世界和我们是隔着一层的。
D.悲剧往往充满神秘色彩,人情物理上笼着一层神秘障,因而让观众觉得剧中世界是另一个世界。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奥瑟罗》回想到自己的妻子”,这是不懂戏剧的不近情理的特点所致,这样是将戏剧和现实世界等同了。
B.曹雪芹为《红楼梦》设计“金玉缘”这个神秘的轮廓,可让另一世界的感觉因此而更加浓厚。
C.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乃至于无恶不作的埃及皇后克莉奥佩特拉,这些凡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主角们,具有我们没有的伟大魄力和那副傻劲儿。
D.莎士比亚的悲剧故事都取材于十分久远的时代,这正体现了悲剧往往有些“古色古香”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戏剧或是其他文学样式,都需要有几分近情理来寻求人生的接触点,也要有几分不近情理以使舞台世界和现实世界有所区分。
B.“悲剧把生活的苦恼和死的幻灭通过放大镜,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一句中的“放大镜”喻指一定的艺术提炼和加工。
C.傻劲十足的平常人睁着大眼往人们易避免的灾祸里闯,这样就产生了悲剧。俄狄浦斯如果不杀人不娶妻,便能逃开弑父娶母的悲剧。
D.正因悲剧把苦闷的呼号变成庄严灿烂的意象,所以悲剧使人“从形相得解脱”,脱开了现实的重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包容是文化对话的前提
当今世界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在单一语境中自给自足,不同文明的交流是当代世界文明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对话中,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包容”精神是当前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包容,既是“和谐”的表现形式,也是达成“和谐”的基本前提。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的先哲就已经认识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道理,将“和”作为最理想的社会政治状态。在中国古代先哲看来,过分狭隘的视野与心胸,无助于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发展。在治国上,要做到海涵大量,虚怀若谷,宽容包纳,不以一人之智为智,而以众人之智为智。具体到文化选择上,便是在坚持思想主体性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充分汲取其他学派理论中的合理因素,为思想的整合、文化的构建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保持更为积极的活力。
从世界历史的经验来看,凡是提倡包容、立足和谐的时代,多是世界处于相对和平,社会经济走向繁荣,国际关系相对缓和,民众生活安宁平静的时代,多是充满生命力、创造力的时代。历史上也不时出现过以自我为天下中心,企图垄断真理、垄断思想、垄断言论、垄断利益的现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拒绝包容,拒绝交流,这样的立场、态度、做法,曾使民族陷于巨大的灾难,导致各种矛盾愈演愈烈,争斗纷至沓来,后果极其严重,教训至为深刻。
可惜,直到今日,那种排他性的文化追求、同一性的文明取舍,依然还有市场。在一些人那里,文化自大症,文明优越感,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所改变,他们总以为真理在握,总是热衷于扮演“教师爷”的角色,总是喜欢占据着道德与政治的制高点对其他国家与其他民族指手画脚。这样一来,导致正常的文化对话与交流变得非常困难。因为,对弱势一方来说,他们主张对话,却无法赞成居高临下式的不平等对话;他们希望交流,却难以认同只有被动妥协式的单向型接受。所以,这种罔顾历史教训与文明发展规律的做法,不仅无益于世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而且也会阻碍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目前,在对中国发展道路怀有疑虑、对中国现实政治抱有抵触、对中国文化传统展示存有偏见的人之中,真正持敌视的立场与态度、总在“妖魔化”中国的只是极少数。而这“极少数”之所以会如此,恐怕很大程度上与缺乏包容的思想有关。因为没有包容之心,就很难以平等的态度尊重他人的意愿,很难去理解并接受异质的文化,就一定会常常处在隔膜与误解之中,也就很难以积极的态度去认同并开展正常的对话。
在这种情况下,认知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立足于“和而不同”基础上的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了。老子有云:“大邦者下流”,“大者宜为下”,王弼释云:“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大国居大而处下,别天下流之”,其中所揭示的包容之核心价值观,可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完全值得令人思考与借鉴。
关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经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很赞同这个观点。但我们也要明白:“各美其美”与“美人之美”是一个事物的两面,缺一不可。如果只是“各美其美”而不能“美人之美”,甚至还竭力丑化他人,那这个世界是不可能“美美与共”的。我们更要警惕:不能在包容中迷失自我,“包容”不能成为迷失自我的迷魂汤,包容与坚守应该是一对孪生兄弟。
衷心期待,“包容”能成为人类不同文明之间良性互动、共谋发展的一项价值层面上的指导原则。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4日24版,作者纪宝成)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共存世界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精神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B.在治国上的包容,就是要海涵大量,虚怀若谷,不以一人之智为智,而以众人之智为智。
C.从世界历史的经验来看,各种矛盾争斗的产生,往往与拒绝包容不无关系。
D.一些拥有“西方文明优越感”的民族,总是喜欢占据道德与政治的制高点对其他民族指手画脚,总
E. 今天,“包容”已成为人类不同文明之间良性互动、共谋发展的一项价值层面上的指导原则。
【小题2】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不懂得包容,会影响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发展,会阻碍文化的繁荣。
B.在以开放的心态汲取其他文化中的合理因素的同时,亦要坚持自己思想的主体性。
C.排他性的文化追求、同一性的文明取舍,被证明是不合时宜的,已被东西方国家抛弃。
D.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包容的核心价值观,也适用于当今世界。
【小题3】(小题3)为什么说“包容是文化对话的前提”,请结合文意概括。(4分)
【小题4】“1656年,俄国特使巴依科夫受沙皇委托准备向中国皇上提交国书,因拒绝行跪拜礼而始终未获准觐见皇帝。时值东正教斋期,作为虔诚信徒的巴依科夫严守教规拒绝饮朝廷赐给的奶茶,进一步激怒了朝廷。”这一著名的外交事件以失败告终的内在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中的观点分析。(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后面题
羊年说羊
①早在几万年以前,羊就因食草,产出奶、肉、毛、皮,加之其性格温和、坦诚、敏锐、乐观,易于驯服,成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古人以“马牛羊鸡犬豕”为六畜,羊位居前列,足以说明其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②羊可承载艺术。从商代的“四羊方尊”、“三羊铜罍”,到汉代的“羊型铜灯”、唐代的“三彩陶羊”,直至当今的年画、剪纸等各种民间工艺品,羊的各种形象随处可见。
③羊主祥。至少从汉代开始,羊就与吉祥联系在一起。《说文》说:“羊”,祥也。汉字里最好的几个字,如美、善、祥等,都带有“羊”字边。《汉字大字典》中,以 “羊”为部首的汉字竟多达204个,充分说明其对先民生活影响力的巨大。羊主美。古人以“羊”字引申为“美”字。《说文》中释为“羊大则美”。“美,甘 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羊主要是供人食用。羊的美不仅局限于吃上。在原始社会有权力有地位的酋长或巫师看来,在种种巫术仪式上,牧羊部落的 牧羊人所扮演的图腾羊、跳的图腾舞,就是最美的事物。羊主敬。羊羔跪乳,见于明代《蠡海集》:“未为阳,仰而秉礼,以羊配之,羊跪乳。”这流传为妇孺皆知的话题。蔡邕《为陈太守上孝子状》上说:“乌以反哺,托体太阳;羔以跪乳,为贽国卿。”在孝敬的说法中,以乌鸦为孝,以羊羔表敬。
④羊可体现正义。因羊在古人心目中拥有的正直、美好形象,久之便将其神话为正义的象征。据王充《论衡·是应》,唐尧之臣皋陶治狱,辅以独角之羊。此羊对嫌犯 “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极为灵验。至战国时,秦楚等国御史、狱吏等执法者皆着带有独角神羊图案之冠服,以示庄严神圣。
⑤羊可象征安泰。人们最爱用的关于羊的吉祥话是“三羊开泰”。考“三羊开泰”本应作“三阳开泰”,最早出自《易经》。指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是吉利之象征。对 “三阳开泰”的另一种解释为:十一月冬至日的白昼最短,其后则白昼渐长。古人以为此乃阴气渐去而阳气始生,所以称冬至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开泰。因此,旧时常用作新年起始的祝愿之辞。而“羊”与“阳”同音,久之便讹为“三羊开泰”。
⑥而人文始祖伏羲与羊更是渊源颇深。据记载,伏羲生于成纪。而据考证,“成纪”位于甘肃天水一带,是古羌戎活动区域。古羌戎氏族的原始图腾就是“羊”,伏羲的 “羲”字中的“羊”,正是这一崇拜现象的反映。伏羲是中国古籍里记载最早的王,他对中华文化的最大贡献是“观象画卦”,创造了影响中国文明进程的“八卦文 化”,即后来“五经”之一的《易经》,结束了人类“结绳记事”的历史。有专家认为,“伏羲氏于羊角图腾柱上观象画卦”。
⑦羊还曾陪伴英雄,苏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晓。羊可启发智慧,良臣庄辛用“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来鼓励楚襄王应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羊性素喜清洁,羊愿居于干燥整洁之处,饥餐青草,渴饮清泉,洁身自好,远离污秽。
【小题1】下列有关羊的象征意义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羊是吉祥的象征,至少从汉代开始,羊就与吉祥连在了一起。
B.羊是美丽的象征,羊大为美,在古代,羊主要就是供人食用。
C.羊是正义的象征,因为羊在古人心目中是正直、美好的形象。
D.羊是孝敬的象征,羊羔跪乳在古人看来就是孝的最佳体现。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食草却产奶、肉、毛、皮,温和又坦诚,羊成为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
B.羊可体现正义,因此先秦的诸侯国官员皆着带有独角神羊图案之冠服。
C.酋长巫师认为,巫术仪式上表演的图腾羊、图腾舞,就是最美的事物。
D.很多成语与“羊”有关,如“苏武牧羊”等,说明羊可以给人以智慧。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阳开泰,指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是吉利之象征,旧时常用作新年起始的祝愿之辞。
B.从“四羊方尊”,“羊型铜灯”,到“三彩陶羊”,充分说明羊对先民生活影响力的巨大。
C.古羌戎氏族的原始图腾是“羊”,生于该区域的伏羲的“羲”字中有“羊”,表明伏羲很可能是古羌戎族人。
D.伏羲是中国最早的王,他对中华文化的最大贡献是“观象画卦”,创造了影响中国文明进程的“八卦文化”。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纯粹”觅得“好声音”
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身份、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发展变化状况的折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投影。
《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也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音乐的本质,力图让“好声音”成为唯才是举最重要的砝码。让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非常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依据“好声音”来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进入音乐专业领域深造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既不同于让年轻人成为粉丝热捧的著名歌手,也不同于让普通人在舞台上一展即毕的走过场。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让选秀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是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的学习努力,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的认可。
今天的“80后”“90后”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却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对于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炼,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观。这里不是梦想的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瞬间实现的地方,而是一个走向梦想实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幸福感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量,而这一切都在公平和公开的程序中进行,这是节目具有魅力的地方。
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也值得反思,尤其是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引发了一些争议。其实这也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情节的状况,因为大家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年青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只有真实的努力,梦想才有价值,这是对“纯粹”的另一意义指向,也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好声音》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改变旧的选秀节目存在的种种弊端,将选手的“好声音”作为选秀的最重要依据。
B.《中国好声音》避免了选手通过粉丝热捧而成为著名歌手,也不让选手在舞台上一展即毕走过场。这些新的变化也是该节目赢得公众的认可的原因。
C.《中国好声音》让选手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是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延伸,最终成为选手职业生涯的一个选择,这也让节目赢得了公众的认可。
D.《中国好声音》里的选手们凭借舞台上优异的综合实力就可成为刘欢、那英等音乐人的学生,这也就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好声音》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引导、激励他们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个人实实在在的努力,这使得它很像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
B.今天的年青一代处在竞争激烈、压力较大的时代,他们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才华的激情、缺失成长具体路径指导的焦虑,都表现在了《中国好声音》这一选秀节目中。
C.《中国好声音》不是选手们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瞬间实现的地方,而是一个梦想实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一种奋斗幸福感的获取之地。
D.年青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个更高的要求是社会对《中国好声音》节目以及今后出现新的选秀节目的必然要求。
【小题3】文章题目是《“纯粹”觅得“好声音”》,你认为一台选秀节目如何才能实现“纯粹”?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守护文化的价值质点
艾斐
所谓文化价值的质点,是指文化的原生价值、本质价值。价值质点是一切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创造、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生命之腱与活力之源,是文化主体劳动绩效的凸显,更是文化对人和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体现。特别是在价值量、价值形式、价值效能和价值取向均呈多元化格局的今天,高度自觉而有效地强化文化价值的质点,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在精神价值之外的其他价值,对于文化来说,都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衍生出来的副价值。因为历来真正的文化创造者,从来都不是以牟利和娱乐为目的。他们的一切劳作和创造,只有一个终极目的,那就是开智、养心、励志、修德,是张扬正义、布达真理、激励人生、繁昌社会。这便是文化价值的质点,也即文化价值的核心与本质所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文化价值的衍生物固然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但文化价值的质点却永远不可改变,也永远不能改变。文化价值的质点一旦易质,其后果自当是不堪设想的。如果把赚钱当成了文化的唯一目的,势必就要放弃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引导与提升功能,必然要使文化陷入低俗、畸靡的渊薮。
文化价值的核心内容、终极效能和主要实现方式,始终都在于它所天然赋有并理应履施的社会性、公益性、思想导向、智能寄寓和精神内涵。文化不但要以真、善、美的方式来揭示和表现生活与人性中的真、善、美,而且要在不可逆和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中给生活增添亮色,使社会焕发光彩,让精神得以提升,促人性更臻完美。凡此种种,既是文化的社会担当,又是文化的效能旨归。任何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创造、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都只有在赋有了这样的性质和达臻了这样的效能之后,才可望使质点的效能实现。
正因为如此,文化价值的质点也便被赋予了独具的重要性和特殊意义。文化价值的质点,即是指在文化创造和文化服务过程中,不论其内容和形式如何,则都应当和必须赋有和服膺于真、善、美的品格、性质、目标与效能,发挥思想引导和精神提升的积极作用,产生淳化社会风气和铸冶民族灵魂的巨大效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其主体价值与本质价值。
文化的这一价值质点,是文化的生命线。文化一旦离散了这个价值质点,其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便会随之而消失殆尽。
【小题1】下列对“文化的价值质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价值的质点就是指文化的原生价值、本质价值,文化创造是以精神救赎为目的,而不是以牟利和娱乐为目的。
B.文化的价值质点没有固定的内容,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今天价值取向多元化,文化的价值质点也是多元的。
C.文化的价值质点是指在文化创造和服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服从于真、善/美的文化品质,价值目标与社会效能。
D.文化的价值质点是文化的生命底线,不能背离。文化一旦背离价值质点,它的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便会消失殆尽。
【小题2】(小题2)请根据文意,概括文化的本体价值和终极效能的内容。(3分) 。
【小题3】守护文化的价值质点有何现实意义?请简要分析。(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