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每题3分,共9分)
唐宋时期,没有专业的诗人。文人士大夫的“专业”就是做一个“士”。孔子说:“士志于道。”士的使命就是探究、施行和维护天道。“天道”就是自然万物与人间社会的基本规则。
天道太高,理性有限的凡人怎能得知?一是借助“民意”,一是靠士来探究。世世代代的士人这样做,便形成了文化传统,在中国就是儒家。社会的治理,有世俗政权,而政府应遵行天道。这时士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他们进入政府,提出建议,纠正错误,目的是将这个追求私利的政治集团引导到遵从天道的轨道上来。
世俗政权与士之间并不一定合作得好。政府“有道”“无道”的简单标志就是愿不愿意或能不能与士合作。对士来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陶渊明是“无道则隐”的经典。他曾五次出仕,是因心有不甘,不愿轻易断定天下无道。当他最后一次失望时,就义无反顾地归隐田园,纵然穷困,也不再“见”。
孔子虽说“无道则隐”,但他自己却积极入世,宁愿颠沛流离到列国辛苦游说。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儒家圣贤以自己的辛劳与生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拯救天下于无道。士进入政府,通过进谏匡正政治缺失,纠正政治领导人偏离天道的错误,这就是谏议制度。
有文字记载的谏议制度创始于周,经汉代成形,到唐宋发展成熟。有唐一代,未有一个谏官因言被诛。宋太祖则直接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秘密誓约”刻在石碑上,并警告子孙不得违背。这样才能创造“有道则见”的环境,谏议制度才能发挥真正的功效,而不是一个摆设。谏官就是监察皇帝的。如果皇帝和严肃的政治都可以批评,作为文化副产品的诗词又会有什么禁忌?
所谓的诗人词人们其实是活跃在唐宋政治舞台上的士大夫,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担任过谏官。如唐代的陈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王安石等。他们自幼受到士人“以身殉道”的教育。士的精神超越了世俗的利益和权力,也超越了最大的权力——世俗政权。
“士志于道”的最直接表现是进谏。进谏就是行道。士大夫们有着维护谏议制度的高度自觉。他们通过进谏匡君而使道行,百姓安康,社会繁荣,士就有最大的成就感。他们认为,天下虽由一家一姓统治,但从天道的角度看,天下是大家的。不管世俗政权有道无道,这天下都是需要担忧的。天下是他们的视野,“君”和“民”都在天下之中。他们有关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关怀天下,就是关怀天下苍生,视民如伤。有天下情怀,思绪和想象才能在天地间自由驰骋,才会有风流千古的诗篇。
士大夫们也未必能完全参透天道。苏东坡说:“台谏固未必皆贤,所言亦未必皆是。”台谏也是凡人,也可能犯错误,在与皇帝、宰相和百官的互动中,就不会百战百胜。因而遭受挫折乃至贬谪,也在意料之中。甚至明知如此,也不会回避自己的责任。贬谪使士人们经历了宦海浮沉,让他们反省自身,精神升华,同时激发出诗词灵感。我们所熟知的著名诗人、词人几乎都有被贬谪的纪录。反过来说,这正是他们的光荣。这正说明他们曾发出击中要害的谏言,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为维护天道付出了自己应有的努力。既能“以身殉道”,就会无畏和勇敢。勇敢与无畏可以增加诗词的豪气。
唐诗宋词很美。其实,词藻排列,终要有精神点睛。那就是士人们心怀天下、傲视君王、替天行道、关爱苍生的精神。
(节选自盛洪《能不忆唐宋?》,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去来兮辞》是厌恶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当陶潜最后一次失望时,他已断定“天下无道”,毅然归隐。
B.在“欲为圣明除弊事”一句中,韩愈称“皇帝”为“圣明”,说明其在精神上仰视着唐宪宗。但为了天下万民,他敢于犯颜直谏。
C.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首联反映了那些心怀天下的谏官直言进谏、因言获罪、遭受贬谪的历史事实。
D.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篇末体现了诗人心怀天下、视民如伤的天下情怀和对天下苍生的伟大关照。
【小题2】下列对“士志于道”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唐宋时期不杀谏官,所以士人们勇敢无畏,敢于直谏,批评皇帝,不惧生死。
B.士人进入政府,建言进谏,就能匡正缺失,把世俗政权引导到遵行天道的轨道上。
C.如果政府“有道”,士就参政进谏行道;如果政府“无道”,士只能退出或归隐。
D.唐宋时期的文人士大夫们替天行道,肩负着探究、施行和维护天道的重大使命。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丘虽主张“无道则隐”,但他自己却积极入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体现出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B.唐宋谏官维护谏议制度,通过进谏匡君而使道行,不回避责任,甚至被贬谪,但这贬谪有时却能成为他们的历练和荣光。
C.文中列举陈子昂、李白、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例子,意在论证他们自幼受到士人“以身殉道”的教育。
D.唐诗宋词之美,不仅仅表现在辞藻排列上,更表现在诗词中蕴涵着的“士志于道”的精神和天下情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2 05:58: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位新锐设计师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设计出一条“夜光自行车道”,路面上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发着蓝绿色微光的小石头,如同银河洒落人间,令人叫绝。设计师认为,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而应“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的确,技术并不只具有实用价值,亦可以是审美价值的摇篮。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皆因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得益彰。技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更能熏染出高品质的生活。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国内外一些城市,涌现出一种叫做“垂直森林”的新式建筑,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传统观念里,城市的钢筋水泥风格同绿色自然格格不入,“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却成功地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为“诗意的栖居”创造了无限可能。在南方医科大学人体标本陈列馆,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奠基人钟世镇院士创新标本制作方法,让各类人体铸型标本如珊瑚、水晶般精美,令参观者心情放松,不仅摆脱了对“解剖”的莫名恐惧,更对探索人体奥秘充满了兴趣。
科学同样要有美感,技术创新也能很诗意。如果把科技比作繁茂的大树,效率和性能是其树干,人文要素则近乎于树枝和树叶。没有树干,枝叶无所依存;剥掉树皮,去除叶子,树干不过是根木头。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而缺少“诗性思维”,否则就难免枯燥无趣。以城市规划来说,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宽度、公共广场都唯宽大是从,不仅不讲科学,实际上也诗意无存,既浪费也没有特色。
“技术的诗意”,其实不是铺陈、夸张、搞怪,而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如同庖丁解牛,始终按照其结构特征用刀,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艺。其中凝聚着“真”—尊重规律、以道驭术;凝聚着“善”—简约利物、惠而不费;凝聚着“美”—巧夺天工、出神入化。多些“技术的诗意”,实质正是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融合,用“人的尺度”统摄技术,给人更多便利感受和美的体验。
为什么有些技术成果缺乏良好用户体验?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达不到,而是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这提醒我们,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科学研究都极具专业性,决策者有必要多咨询专业人士意见,防止“政绩冲动”和“商业驱使”误导决策。一切技术创新的目的都在于提升生活品质,理应多从人文领域寻求灵感启发和精神支柱,在实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慧和技艺。
美是愉悦源泉,美也是巨大竞争力。科技之美,立足于“人的尺度”,内蕴着“技术为体、文化为魂”的规律。让科技的真、善、美可观可触可感,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兑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摘编自刘根生《技术也可以“诗意盎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而设计出的“夜光自行车道”,路面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发着蓝绿色微光的小石头,如同银河洒落人间,令人叫绝。
B.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因为它们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且这两种价值交相映衬,相得益彰。
C.“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与传统观念里的钢筋水泥风格格格不入,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人的“诗意的栖居”。
D.“技术的诗意”,如同庖丁解牛那样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艺,它并不是铺陈、夸张、搞怪,而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技术和艺术分别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
B.为了追求高品质的生活,钟世镇院士在标本制作方法上大胆创新,让各类人体铸型标本如珊瑚、水晶般精美,令参观者恐惧顿失,兴趣盎然。
C.“技术的诗意”凝聚着尊重规律、以道驭术的“真”,凝聚着简约利物、惠而不费的“善”,凝聚着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美”。
D.有些技术成果缺乏良好用户体验的原因并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达不到,而是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B.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还应该有“诗性思维”,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宽度、公共广场唯宽大是从,既浪费也没有特色。
C.立足于“人的尺度”的科技之美,是愉悦源泉,也是巨大竞争力,这种美可观可触可感,会使“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早日实现。
D.技术创新理应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融合,多些“技术的诗意”,在实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慧和技艺。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阅读的有效方法只有一种

多丽丝·莱辛

①与其他作家一样,我经常收到来自世界各地,尤其是美国的年轻人的信件,他们打算写论文,评论我的作品。他们总是说:“请为我提供一份有关您的著作的论文清单,告诉我那些报道过您的批评家和权威的名字。”他们还要求我提供无数相关的细节,数量之多就像移民局的案卷,他们通过学习得知,这一切都是很重要的。

②对于这样的要求,我会回答:“亲爱的学生:你疯了。值得你阅读的书不计其数,你何必整年整月地去写一本书,甚至一个作家呢?你没有发觉自己成了某个有害体制的牺牲品吗?如果你是自己决定把我的书作为选题,如果你一定得写一篇论文——请相信我,你觉得我写的东西对你有用,这我很感激——那你为什么不去读读我写的东西,凭你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经验加以验证,并从自己的思考中作出判断呢?别去理会什么白教授黑教授吧。”

③“亲爱的作家,”他们会这样回答,“我必须知道权威是怎么说的。如果我不引用他们的观点,我的导师不会给我打分的。”

④这是一个国际性的体制,从乌拉尔到南斯拉夫,从明尼苏达到曼彻斯特,都一模一样。

⑤问题是,我们对此已经习惯,我们再也看不出它的坏处。

⑥我并不习惯它,因为我十四岁时就退学了。有一阵子,我曾为此而难过,以为自己错过了某些宝贵的东西。如今我庆幸这次逃避。《金色笔记》出版以后,我有意对文学这台机器作了研究,调查了批评家或评论家的制作过程,我还阅读了不计其数的考试卷,结果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坐在教室里讲授文学课,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⑦你也许会说:你的话言过其实了,你说你没有成为这个体制的一部分,那你就没有权利发表意见。我觉得这一点并不言过其实,一个局外人的反应往往颇有价值,因为它是新颖的,不会因效忠于某种特殊的教育而怀有偏见

⑧这次调查以后,我不难回答心中的疑问:他们为什么如此目光短浅,如此个性化,如此心胸狭隘?为什么总是计较鸡毛蒜皮,总是钻牛角尖,总是着迷于细节,对整体不感兴趣?他们为什么把“批评家”这个词总是理解为“吹毛求疵”?他们为什么觉得作家总是相互勾心斗角的,而不是互助互惠的?……事情很简单,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就是如此思考问题。能真正理解你在做什么,朝着什么目标努力,并能给你以忠告,做出真正的评判的那个有价值的人,几乎总是在文学这台机器之外,甚至不在大学这个圈子里。可能他就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学生,一个文学爱好者,也许是一个凭天性行事,阅读广泛,善于思考的人。

⑨我总是对那些花一两年时间写关于某一本书的论文的学生说:“阅读的有效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图书馆和书店里浏览,选择你喜欢的书,只读你喜欢的书,厌倦时就丢开,拖宕的章节就跳过去。千万千万别因你觉得必要才去读,或者将阅读当作一种时尚或潮流。记住:你二十岁或三十岁时感到厌倦的某本书,到了四十岁或五十岁时,会向你敞开知识的大门,反之亦然。不合适你阅读的时候就别读。

⑩记住:即便在这个人人尊重文字的年代,已经出版的书籍固然很多,但还有同样多的书没有印出来,甚至没有写下来,因此,历史,甚至包括社会伦理,都是凭口述的故事传承的。那些只凭写下来的文字进行思考的人(不幸的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只能在培养这种人时有所作为),其实已经丢失了他们眼睛所见的一切。例如,非洲的真实历史依然掌握在黑人说唱艺人和黑人史学家、医生等智士贤达手中,这是一部口传的历史,白人无法掠夺它。

⑾不管什么地方,只要你留意,就能发现:真理以口相传,不是以笔承载。因此,千万别让书本成了你的主人。最重要的是,你应该懂得,你在一本书或一个作家身上花了一两年时间,这只能说明你所接受的教育很糟糕。他们本来应该教你按自己所好广泛阅读,你本来应该凭自己的感性选择你需要的书。这也正是你需要提高的地方,而不是仅仅学会如何引用他人的观点。”

⑿但不幸的是,人们总是很迟才会这样做。

(注)多丽丝·莱辛,笔名简·萨默斯,英国女作家,代表作《金色笔记》等,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小题1】第⑦段加点词“偏见”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⑧段作者列举了“心中的疑问”,对其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以自身感受为依据,解释作家为何很难得到真正的评判。
B.用一连串的疑问,有力证明自己退学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C.与前文呼应,体现作者对学校教育的思考,有现实意义。
D.一连串的疑问集中反映了学生思维的狭隘性,引人深思。
【小题3】下列对第⑾段画线句“真理以口相传,不是以笔承载”的理解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是( )
A.传承真理不仅要读写下来的文字,更要读口述故事。
B.传承真理的关键在于不能让书本控制阅读者的思想。
C.真理只能留在人的心中,无法用写下来的文字表达。
D.真理无法被真正传承下来,只能通过口头方式表达。
【小题4】根据文意,概括阅读的有效方法。
【小题5】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三国史话》楔子
吕思勉
①“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是宋朝陆放翁先生的诗,所说的便是现在的说书。将说书的人所用的底本,加以润饰以供众览,就成为现在的平话了。平话俗称小说,亦谓之闲书。虽然是用以消闲的,然而人们的知识得自此中的,实在不少。
②现在中国的书籍,行销最广的,是《三国演义》。据书业中人说,它的销数,年年是各种书籍中的第一。这部书有些地方,渲染得很有文学意味,如赤壁之战前后便是;有些地方,却全是质实的记事,简直和正书差不多。这就显见得其前身系说书的底本。说得多的地方,穿插改造得多了;说得少的地方,却依然如故。
③我在学校中教授历史多年,当学校招考新生以及近年来会考时看过的历史试卷不少,有些成绩低劣的,真“不知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然而问及三国史事,却很少荒谬绝伦的。这无疑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他们未必个个人自己读,然而这种知识,在社会上普遍了,人们得着的机会就多,远较学校的教授和窗下的阅读为有力。这可见通俗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密切。
④老先生们估量人们知识的深浅,往往以知道的、记得的事情多少为标准。讲历史,自然尤其是如此。但无意义的事实,知道了,记得了,有什么用处呢?尤其是观点误谬的,知道了,记得了,不徒无益,而又有害。而且平心论之,也不能算知道史事。因为历史上的事实,所传的,总不过一个外形,有时连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们根据事理去推测它、考证它、解释它。观点一误,就如戴黄眼镜的,看一切物皆黄,戴绿眼镜的,看一切物皆绿了。我们在社会上,遇见一个人、一件事,明明是好的,却误把恶意猜测他,就会觉得处处可疑;明明是坏的,却误当他好的,也会觉得他诚实可靠。历史上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⑤从前论史的人,多说史事是前车之鉴。这话很易为人们所赞许,其实似是而非的。史事哪有真相同的?我们所谓相同,都不过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为同罢了。
⑥真正硬摹仿古人的自然不多,就是事实也不容你如此。然而人的知识,总是他所知道的、记得的事情铸造成功的。知道的、记得的事情一误谬,其知识自然随之而误谬了。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历史,倒还不重在知道的、记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自然是就人所熟悉的事情,加以讲论,要容易明白些,有兴味些。
⑦三国时代,既然是人们所最熟悉的,就此加以讲论,自然最为相宜。所以我想就这一段史事,略加说述,或者纠正从前的误谬,或者陈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我只是一点抛砖引玉的意思,希望以后人们能注意到这一方面的渐多。
【小题1】简析前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
【小题2】简述第④段的思路。(6分)
【小题3】就本文来看,写作《三国史话》的目的是什么?(4分)

同类题4

音乐与人生
①这是有关我心灵状态的一则小故事。它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只有牵动心魂的情态。时间是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冬春之交,地点在北京故宫深深庭院。
②当时,我正在为调动工作疲于奔命,要告别工作了多年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调往中国社会科学院,内心既惆怅又激动。因为从今以后我要站在哲学的尊前公开说话,并且决心献身于智慧的哲学。  
③一个下雪天,我突然萌生独自一人去故宫深院走走的念头。别人游故宫,总爱选择风和日丽的天气,我则喜欢挑一个斜风细雨或纷纷扬扬的落雪天。理由其实很简单:雨雪天的气氛,同故宫的建筑场、历史哲学更为和谐。
④故宫里面游人极少。与其说我是在参观珍宝馆和贵妃的起居室,还不如说我更喜欢在小小的极幽静的庭院内徘徊、踯躅和沉思默想。突然,从安装在屋檐下的小音箱里传出了古琴曲《平沙落雁》,仿佛是随着寒冷的北风,掠过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蒙古大草原和长城两千多年的历史山谷,轻轻飘落到皇宫深院里来的。乐声悠扬流畅,让你放下眼前心头的一切,随它去看那平沙无垠、云程万里、群雁翱翔、天际飞鸣的景象,感受那立于苍茫天地间独行旅人的渺远情思。
⑤在这之前,我在音乐厅曾不止一次地听过这首曲子,但都不如这一次感触深。究其原因,不外是我的心境、周围古老建筑场与乐曲的契合。其实,人的心境也是一种场,当音响构成的场、人的心境和周围的环境这三者发生共振的时候,旋律和律动才能打进人的内心,才能荡人心魄,顿起波澜。
⑥传说《平沙落雁》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陈子昂,也有人考证是宋代毛敏中和明代的朱权。我则倾向于是陈子昂。这是我的感觉告诉我的。我觉得这首古琴曲只能出自陈子昂的手笔。因为他既能写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诗句,当然也就能谱出《平沙落雁》。两者都是千古绝唱,是同一境界的两种表述,就像水和水蒸气的分子式相同,形态各异。《平沙落雁》好比是水蒸气,无形,无象,缥缈得很。
⑦设想陈子昂在晚秋的一天,看见远处山映斜阳天接水,一群南飞的大雁缓缓悠悠地落到沙洲上来歇脚,触景生情,顿起幽思,化作千古绝响。整个曲子的基调好像是由两个对立和矛盾着的主题构成的:动与静,有涯的生命与无限的天地,短暂与永恒,有意义与无意义……
⑧雪仍在下,静悄悄地落在古瓦上,落在古树上,落在贵妃、皇后和太监曾经走过的古道上。《平沙落雁》的古旋律还在周遭回荡着。那么,当年在宫墙内发号施令、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皇室成员如今都到哪里去了呢? 这里没有留下他们的足迹,只有皇宫建筑师、木匠瓦匠的作品,只有音乐家创造的旋律,只有大自然的冬去春来叶绿叶黄。
⑨感谢故宫,是它的建筑场帮助我听懂了《平沙落雁》。在故宫,只能播放中国的古筝、古琴曲作为背景音乐,若播放摇滚或美国午餐音乐,准会砸锅,因为气不通,场不对。也多亏了我当时的心境,否则这首曲子就无从入手刻画我波澜起伏的灵魂状态:追求变化,又渴望永恒;想冲决有限,又害怕无限;方向明确,又觉得身在歧路。正是《平沙落雁》给了我一次与自己心灵对话的机会,让我自省,让我不断去追寻生命的意义。
(取材于赵鑫珊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②段交代了作者的生活状态,为下文写听古琴曲生发诸多感触做好了铺垫。
B.作者内心惆怅激动,但对于选择从事哲学研究十分坚定,并决心献身于这份选择。
C.为了体会故宫的历史哲学意义,作者特意选择了一个下雪天独自走进故宫古建筑群。
D.文章所引用的陈子昂的诗句,其意境空阔寂寥,意在表现作者内心的孤寂苍凉。
E. 《平沙落雁》让作者心潮起伏,是因为音乐旋律、古老建筑与他此时的心境相契合。
【小题2】第④段中的画线语句写出了《平沙落雁》的哪些特点?(5分)
仿佛是随着寒冷的北风,掠过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蒙古大草原和长城两千多年的历史山谷,轻轻飘落到皇宫深院里来的。
答:
【小题3】作者认为“音乐与人生”有怎样的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4】作者说:“当年在宫墙内发号施令、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皇室成员如今都到哪里去了呢? 这里没有留下他们的足迹,只有皇宫建筑师、木匠瓦匠的作品,只有音乐家创造的旋律,只有大自然的冬去春来叶绿叶黄。”这表现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请联系实际或阅读积累,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不少于100字,7分)
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古代的天文
李政道
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他说: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幽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钧天(中间向上),一共是九个坐标位置。屈原说,如果天圆地平,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各自可转。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是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
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实际上,地球的赤道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22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能力及有关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
《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的外围是圆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可是,为什么天中有礼?琮的造形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孔穿过去。外边为什么是方的?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璧,璇玑,琮,他们的关系是什么?《虞书•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王者正天文之器。”
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33厘米,可能是模型,是商代的文物。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
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大抵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球面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我们可以设想,璇玑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旋转式天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
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如果转盘的直径是8尺,那么管子的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径的2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边上有三个凹口,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要定正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然后让盘子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
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一尺。竹管四周均有大石块,这样的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个部分: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凹口对着星,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一是这些大石头绑住的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假如用很细的针在竹管一端开一个直径为2毫米的孔,管子长15尺左右,它测量正极分类的精确性能达到0.013度。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显的星。人们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学的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因而“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认为存在赤道和黄道两个圆形的轨道。
B.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
C.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维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表明在屈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圆的。
D.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地。《周礼》所谓,“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为印证。
【小题2】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用一个圆盘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穿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B.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这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二用这些大石块绑住的长竹管。
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方形大石块是必不可少的。
【小题3】下列对文末划线句子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壁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
B.由于壁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
C.今天所能见到的壁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
D.代表天的壁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