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虚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包含了真实感。对于文学家而言,虚构是一种权利。虚构可以体现为想象,也可以体现为叙事,而这个叙事常常包含着文学家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文学?为什么需要一批作家来对生活“说三道四”?这至少说明,生活中的一些过程和内容可能不为我们所知。如果我们知道了一切,文学就没有多少意义了。作家和艺术家是一些特殊的人,他们能够与世界进行一些独特的对话。他们说出了特别的感想。每个人其实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和世界对话,而作家与世界的对话享有一个特权,这就是虚构。通常我们都把虚构称为谎言,但是作家的虚构享受道德豁免权。所以亚里士多德早就说过,历史学家通常是要真实地去记录,历史学家说的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而作家的虚构说的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这个必然,或许不一定会真的发生,但是按照这个世界的理想状态,按照一种必然性而言,应该是要发生的。这就涉及到了文学的真实与虚构的问题。
作家的虚构通常是有一种真实感的。文学中的很多景象我们会感到真实,我们用感官经验给予证实。文学描写一个血淋淋的场面、描写一个街道,描写一个人物的肖像、描写两个人物的对话,我们可以用耳朵、眼睛察觉到这是真的。可能还有另外一些真实感,它有更内在的逻辑,比如说神话,比如说一些非常浪漫的故事,比如说孙悟空、猪八戒,我们从未见过,但是我们仍然产生了真实感。这些内容某种程度上与我们的日常经验发生了契合。因此,即使是神话、即使是夸张、即使是象征,我们仍然能够理解,仍然有一种真实感。对于文学家而言,虚构是一个巨大的权利,他们可以用这个方式来处理自己的世界,有时还会解决另一些问题,比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因为失恋曾经企图自杀。这部作品的出现表明,歌德的文学虚构不仅使这个世界多了一部名著,同时歌德也通过这个虚构解决了自己的心理问题。
但是,对于文学而言,虚构还必须诉诸第二个环节,就是叙述语言,想象不能够悬空地停留在脑子里面,而是必须通过语言叙事凝聚起来。叙事,就是把事情述说出来。但是,一个事件的开端、结尾和事件发展的进程,很多人的理解各不相同。作家进行他的叙述时,会有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有很多时候,我们和作家的理解是非常一致的。比如,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电影还没有结束我们都不约而同站起来往外走。这说明我们基本上对电影中的事件应该结束在什么地方有一个共识。英国小说家福斯特曾经很俏皮地说,多数小说结束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婚礼上的鞭炮声中,一个是把棺材钉上的时候。恋爱而至结婚,或者,一个人死去了,这通常是结束事件的基本方式。但是,某些独具慧眼的作家可能对于事件会有独到的看法———有时他会观察到事件还没完,或者他会观察到事件更早就已结束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同时也体现在叙事之中。
(摘编自南帆《文学:虚构与真实》)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真实感的一项是(  )
A.李白是运用夸张修辞的高手,其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及“白发三千丈”就是高度的艺术夸张,但又不失其真实感,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B.卡夫卡《变形记》写格里高里因劳累过度变成一只甲虫遭家人厌弃,最后绝食而死,其象征手法及细节描写,让读者产生了一种荒诞性的真实感。
C.相传秦始皇时,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修筑长城,死后埋骨长城墙下,她万里寻夫,哭倒长城;故事流传至今,人们读之依然有真实感。
D.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个血淋淋的场面或一道亮丽的街景,或听到两个人的对话,我们可以用眼睛、耳朵察觉到这是真的,从而产生一种真实感。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每个人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世界进行一些对话,作为有着特殊艺术敏感力的作家,与世界的对话享有着一个运用虚构的特权。
B.虚构是文学家的一种权利,作家的虚构可以不受道德约束;历史学家说的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作家的作品则主要写的是不曾发生的事情。
C.文学中的神话故事,虽然我们未曾亲见亲历,但是我们仍然会产生真实感,这是因为这些内容某种程度上与我们的日常经验发生了契合。
D.文学虚构不能悬空地停留在脑子里面,而是必须通过语言叙事凝聚起来,也就是通过叙述语言把事情述说出来,这是虚构的第二个环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中的一些过程和内容不为我们所知,因此我们需要借助文学加以了解,需要一批作家对生活进行评点,这也正是文学的意义所在。
B.文学虚构通常有一种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既可以是现实的,通过我们的五官感知,也可以是浪漫的,我们未曾见过,但有其内在的逻辑。
C.虚构在日常生活中被称为谎言,却是作家的一个特权,作家用虚构的方式与世界进行一些独特的对话,有的还可以用虚构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D.一个事件的开端、发展和结尾,很多时候我们和作家的理解是一致的,但也有一些作家独具慧眼,其作品往往让我们感到是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5 11:23: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于南方居民而言,竹子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以竹子为主要原料的工厂、作坊星罗棋布。有的地方以竹林、竹楼和系列竹产品开展旅游业,游客云集。其实,在远离竹林的北方,也是须臾离不开竹子的。吃饭的竹筷,铺的竹席,织衣、烤肉串的竹针,剔牙的牙签,居室的竹帘,真是俯拾皆是。至于工程用的脚手架、跳板,打鱼用的桅杆、网竿、撑竿,竹篙,萄萄、豆角、黄瓜、西红柿等作物用的架竿,大多是竹子。就连我国最北部边境的黑龙江里,也有上下漂流的竹排。所以,从竹子的使用范围之广来说,把竹子叫作“中华竹”是再恰当不过的。

把竹子称为“中华竹”,还因为竹子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载体,包括礼、乐、书、数、兵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第一场《灿烂文明》中最精彩的一段当属竹简操了。演员们手持竹简表演,精彩绝伦。这竹简便是用竹片穿成的书一一中国最早的书。“韦编三绝”里的“编”,就是孔子读的《周易》,是用牛皮绳把竹简编在一起的。后来的“四书”、“五经”,都是竹简书。再说乐,古代的音乐被称为“丝竹”或“管弦”,这里的“竹”和“管”指的正是竹乐器,包括笙、管、笛、箫等。书法更离不开竹,用竹管插上兽毫就是笔,“用笔”又叫“握管”,字当然要写在竹子上,成语“罄竹难书”由此而来。算术用的筹是竹子做的,由“筹”发展到“筹划”,再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足见“筹”的重要。兵指的战争,战争的主要武器——“箭”, 就是竹子做的,字义从竹而来。最早的盾、云梯、陷阱都高不开竹,现代的竞技体育有好多项目未自竹,如跳高、撑杆跳、射箭、漂流、竹竿操等。在古代建筑中,把竹跟石灰、砂浆混合使用,创造了比钢筋混凝土还坚固耐久的建筑奇迹,举世闻名的赵州桥便是最好的例证。

在成语词典里,带“竹”字的词非常多,诸如“胸有成竹”、 “竹报平安”、“势如破竹”、“竹节松贞”、“有梅竹马”等。文人墨客的诗文书画,好多以竹为题材。刘禹锡的“竹含天籁清商乐,水绕庭台碧王环”,白居易的“露荷散清香,风竹含疏韵”都是咏竹的佳句。郑板桥则终其一生以画竹为乐趣,他的《竹石图》中“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到生时是熟时”的诗和画堪称”双绝”。如今,以竹为題材、背景的文学作品、绘画、工艺品、编织品、装饰物比比皆是。带“竹”、“筠”、“汉卿(汗青)”等字眼的人名更是无法统计,关汉卿用戏剧为民请命而千古流芳,张汉卿以兵谏救国而青史留名。陶渊明笔下的“良田美池桑竹”,是世外桃源的自然特征。“竹林七贤”竹林中饮酒赋诗吹管潇酒一生。儒、释、道的布经传道场所大多选址于竹林,他们都以竹的精神品格而自省、自悟、自喻。难怪观世音菩萨的对联也用了“碧莲台上主,紫竹林中仙”。

(选自郑德优《中华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华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远离竹林的北方,竹子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吃饭的竹筷,铺的竹席,织衣、烤肉串的竹针,剔牙的牙签,居室的竹帘,真是俯拾皆是。
B.竹子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载体,包括文学、音乐、书法、建筑等各个方面在古代,甚至战争都离不开竹子
C.竹在古代建筑中也有应用。赵州桥就是古人把竹跟石灰、砂浆混合使用,创造了比钢筋混凝土还坚耐久的建筑,赵州桥并由此而举世闻名。
D.带“竹”字的成语非常多,现代社会,以竹为题材、背景的文学作品、绘画、工艺品、编织品、装饰物也比比皆是。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其实,在远离竹林的北方,也是一会儿都离不开竹子的。就连我国最北部边境的黑龙江里,也有上下漂流的竹排,可见,竹子的使用地域很广
B.古代的诗书、音乐、书法、算数、战争都和竹子有关。在现代,竹子也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C.古代战争用到的的盾、云梯、陷阱都离不开竹。现代的竞技体育有好多项目来自竹,如跳高、撑杆跳、射箭、漂流、竹竿操等
D.儒、释、道的布经传道场所部选址于竹林,他们都以竹自省、自悟、自喻,而且这些场所有时也通过对联来表达对竹子的推崇,可见竹子在文人心中的地位之高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竹子在南方居民的生产、生活中很重要。竹子被利用于工厂建设,竹林、竹楼和竹产品被加以利用开旅游业。
B.中国最早的书,便是用竹片穿成的竹简。后来的“四书”、“五经”都是用牛皮绳等物把竹简编在一起的竹简书。
C.文人墨客以竹为题材的诗文书画有很多,郑板桥终其一生以画竹为乐趣,他的《竹石图》堪称诗画“双绝”。
D.用竹管插上兽毫就是笔,“用笔”又叫“握管”,字当然要写在竹子上,所以说,古代的书法更离不开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低碳经济强调借助科技的力量发展产业,主张减少温室气体的排出,抑制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主要是以低碳含量、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和高效益、高效率、高效能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共同和谐发展为特征的一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该种经济模式的提出是在气候变暖这一大环境下,主张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保护环境,减少气候灾害的出现。相对于高碳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使传统经济模式逐渐转变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是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政府应当思考如何通过政策来引导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政策上,我国应提出节能措施,倡导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实施节能可以有效保证能源资源总量供应安全、使用安全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可以有效提高国家竞争力以及保护环境。一些专家预测,我国实施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有望将能源的消费量减少15%。而我国未来节能工作的重点在于改善建筑、交通、工业三大部门的能效。
应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型低碳能源。虽然新型能源不断出现,但我们所广泛使用的传统化石能源,仍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占据我国能源生产以及消费的主导地位。从保护环境以及优化能源结构角度分析,发展零碳能源和低碳能源,可以有效保证使用能源的多样性,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能源排放。但需注意的是,能源结构受到经济成本、技术状况以及资源影响约束,如果能源需求量仍大幅增长,调整后的结构仍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政府提供的政策就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调整能源结构时,应与能源的总体消费量保持一致。
应调整产业结构,对高碳产业要采取限制措施,倡导实施低碳产业。我国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第一、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较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调整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对于制约碳排放量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第二产业的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以及工业制造业呈现高速发展趋势,且在一定时期内仍将表现为继续高速发展。因此,针对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特点,倡导实施产业低碳化,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另外,发展区域低碳经济要结合我国具体地区的实际。以我国中部地区为例,中部是我国人口主要集中区,中部贯通东西,在全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过渡作用,能源消费总量仅次于东部地区。借助创新技术,中部地区已经开始将新能源汽车、输变电以及节电设备等新兴技术和能源应用到实际中,成效显著。中部地区的能耗指标显著下降,且以此为契机,中部地区实施中部崛起计划,发展中部经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经济强调借助科技的力量发展产业,在气候变暖这一背景下,提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出,抑制气候变化的主张。
B.低碳经济不仅有着低污染、低能耗等方面的要求,也要求高效益、高效率、高效能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共同和谐发展。
C.我国人口众多,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针对这一情况,我国政府已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来引导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D.我们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是要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使传统经济模式逐渐转变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应提出节能措施,这是能源资源总量供应安全、使用安全及能源结构的调整的有效保证,能有效提高国家竞争力,也有利于保护环境。
B.在调整能源结构时,应与能源的总体消费量保持一致,因为有可能发生能源需求量仍大幅增长,调整后的结构仍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的状况。
C.我国能源消耗巨大,第二产业的交通、建筑、工业三方面呈现高速发展趋势,且在一定时期内仍将高速发展,我们要倡导实施产业低碳化。
D.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多,位置特殊,在全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过渡作用,能源消耗量巨大,所以中部地区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应与其他地区完全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发展零碳能源和低碳能源能有效减少能源排放,但是我国的传统化石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主导地位是不会被撼动的。
B.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耗相对较大的第一、二产业比重较大,能源消耗相对较少的第三产业比重较小。这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C.中部地区的能耗指标有了很明显的下降,这一成就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汽车、输变电、节电设备等新兴技术和能源的应用。
D.发展低碳经济,要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率;要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型低碳能源;要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碳产业;要结合我国具体地区的实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除了自然界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感触也不一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②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然变化、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因此,在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
③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这就需要探讨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④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前者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具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都是人赋予它的。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客观属性了。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于是有人便赋予波涛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赋予雨以悲伤的含义。可是随着这些含义日趋固定,当后人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时,写“泪飞顿作倾盆雨”时,谁还会为这些自然物的原初含义而大动脑筋在人们看来,这些自然物所包含的愤怒、悲伤、愉悦等含义似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
⑤自然物之所以能表现人的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它本身必定也具有能够使人赋予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被西方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称为“力的结构”。由于人的情感也受着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的力的结构的制约,所以,人便自然地从外部事物中观察并提取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的特定载体。
⑥由此可见,人们观察自然并借以表现自我情感,是一种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这个活动中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会得到强化,但自然的物性特征也不可忽略。
(摘编自尚永亮《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异构同质》)
【小题1】下列各项情境,不能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感”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暮春时节,林黛玉来到大观园,看到繁花落尽,满地堆红,于是带着扫把、篮子、花锄,扫起落花,埋在土里,做成花冢。
B.《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到家,端起酒杯自斟自饮,看到院子里的松树傲然挺立,菊花灿然怒放,他感觉到心中涌出一种久违的快乐。
C.《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坐在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的小石潭边,四周寂静无人,寒气透骨,幽静深远,感到过于冷清,心神凄凉,于是起身离去。
D.《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严冬时节,林冲看到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大雪纷纷扬扬,他觉到身上寒冷,为了御寒,便挑起酒葫芦出外买酒。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是人赋予它们的,只不过时间久了,这些特定的精神内涵就成了这些自然物与生俱来的的东西。
B.在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中,自然界的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施加着一定的影响,而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C.“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现象,也体现着自然与人异构与同质的问题,它是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
D.要让某个自然物表现人的某种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这个自然物本身也必须具有能够使人赋予其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无知觉无情感的,人却可以将自己的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成为艺术形象。
B.人与自然既存在异构关系,又存在同质关系,没有前者人与自然就不可区分,没有后者人与自然的联系将很难建立,人们就不会将情感投射到自然物上。
C.当人有了某种情感,他观察外部事物时又恰恰提取到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于是该事物就成为他表现自己某方面情感的特定载体。
D.《饮冰室文集》中“同一月夜也……”这段话,说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形态: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人也会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然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作为古代识文断字基本功的吟诵也成了当今人们关注的热点。作为现代人的一种寻求文化认同、发思古之幽情的凭借,吟诵或被人看作是一种带有文化气息的娱乐项目。但是,真要发扬古代读书人的这个传统,却需要更加严肃的态度。 
吟诵,是一种在音乐上比较无形的读书方式,并没有什么准确清晰的腔调界定。中国古代的吟诵,包含“吟哦”“吟咏”“诵唸”“弦诵”“吟唱”等,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今天虽然无法再区分得如此细致,但吟诵的本质还应该保留,那就是通过腔调来表达文字内涵的读书调。 
古人通过吟诵来传达书本里的文字内涵。旧时一字一音没有太大起伏节奏的读书方式被称为“诵唸”。诵唸是依字行腔的自然调子,介于“念”与“吟”之间,在尾句又有拖腔儿,类似“唱”。诵唸的声调高低皆由老师亲口传授,调子虽然质朴却可谓是中国最早的视唱练耳。从诵唸经学古文入手学习是古来传承经典的标准途径。 
作为开蒙教育的读书吟诵不仅是最基础的视唱练耳,其独特的声腔和自然节奏也成为中国古代音乐歌唱艺术的基石。词学原始声调是格律式的词牌腔格,至今保留着唐宋音乐声腔的余韵,有少量词牌音乐依然存在南曲引子中。有些词牌,不但有宫谱传世,而且目前还在传唱。虽然在唱法技巧上不可能完整地保留宋人原有风格,但从中基本可以窥见最原始的唐宋遗音。因此,在吟诵词牌时自然会有古歌演唱痕迹与拖腔悠长等特点。这种吟诵要按照字格、断句、拖腔等几个环节依照字音不断“做腔儿”才能更富有感染力,从而在自然规律的腔调中就能较为自如地体现出文辞意境。因此,吟诵词牌大多有潜在的歌唱情节,但这种清唱的风格与古诗、绝句、律诗以及乐府诗等腔调有所不同,更不是随意套唱就算是吟诵调。 
近代以来,西化音乐课程是对学习古法吟诵的极大伤害。西方音乐视唱练耳法训练共鸣而不求咬字,经过如此训练后的“声歌范儿”严重影响着吟诵的出字、行腔、归韵等问题。凡是经过声歌以及用简谱或五线谱训练过的学生在吟诵方面注定有洋歌味儿! 
古代读书人所用的官话系统与当今普通话之间的差异也是推广传统吟诵难以跨越的一道坎。近六十年来话剧和电台播音废止国语一律改用普通话,而古文、诗词朗诵在此基础上多出现直白粗犷的风格,特别是在“文革”时的“三突出”时期。此时的播音、话剧、电影等艺术表演,在基础训练方面的功课就是西式视唱练耳,这种求共鸣音的美声审美要求一直被大多数诗词朗诵者遵循,评书、曲艺说唱、戏曲念白等中国古来自己的朗诵系统却被废止。因此朗诵古文、诗词从根基上就没有按照书房中的悠悠古韵发展,虽有学之士借鉴些古诗吟诵特点,但终属本末倒置。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吟诵成了当今人们关注的热点,现代人可以凭借它寻求文化认同,并以此抒发自己思古之幽情。
B.到今天,形式多样的吟诵的腔调已经无法细致地区分了,但吟诵的本质
——通过腔调来表达文字内涵的读书腔调值得保留。
C.吟诵是古人识文断字的基本功,是一种带有独特声腔,在音乐上比较无形的读书方式,它包括吟哦、吟咏、诵唸、弦诵、吟唱等。
D.现代人只是把吟诵当做一种带有文化气息的娱乐项目,但是,要发扬古代这一优秀文化传统,需要我们有更加严肃的态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传承经典,一般从诵唸经学古文入手。诵唸的声调高低由老师亲口传授,一字一音,没有太大的起伏,介于“念”与“吟”之间。
B.读书吟诵是古代用作开蒙教育的一种形式。通过吟诵可以给练习者传达书本里的文字内涵,而吟诵的调子则可用来视唱练耳。
C.有些词牌音乐存在南曲中,有些词牌有宫谱传世,现在根据宫谱唱词本质上就是古代的吟诵,可让人感受最原始的唐宋遗音。
D.吟诵的独特声腔和自然节奏,成为中国古代音乐歌唱艺术的基石。吟诵词牌大多具有潜在的歌唱情节,但不是随意在唱就算是吟诵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六十年来,废止了以评书、曲艺说唱等为代表的传统的朗诵系统,追求共鸣音的美声审美要求;改用普通话进行朗诵,多呈直白粗犷的风格。
B.吟诵词牌与清唱的风格不同,它讲究按照字格、断句、拖腔等几个环节依照字音不断“做腔儿”,具有古歌演唱痕迹与拖腔悠长等特点。
C.在“三突出”时期,诸多艺术表演的基础训练方面的功课采用西式视唱练耳,训练共鸣而不求咬字。这样训练的学生吟诵时带有洋歌味儿。
D.近代朗诵古文、诗词从根基上没有继承古代的吟诵传统。给学习古法吟诵带来负面影响的因素,主要有西化音乐课程的开设和普通话的推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然而,新文化运动成为一场声势浩大、影响广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则是1917年之后的事情。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旗帜下,延聘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新派学人为北大教员,使新文化运动的力量汇聚到北大。同时,在蔡元培支持下,陈独秀将《新青年》杂志迁到北大。由于北大进步师生的加盟,《新青年》宣传内容更广泛,影响也更大,开始真正扎根到“新青年”之中。而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北大进步师生创办的《新潮》、《每周评论》等杂志,又进一步扩大了新文化运动在全国的影响。这样,新文化运动从原来的陈独秀少数人提倡的文化运动变成有大批青年学生拥护的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梁漱溟先生谈到新文化运动历史时所说:“所有陈、胡以及各位先生任何一人的工作,蔡先生皆未必能作,然他们诸位若没有蔡先生,却不得聚拢在北大,更不得机会发抒。聚拢起来,而且使其各得发抒,这毕竟是蔡先生独有的伟大。”
更令人感佩的是,蔡元培还以其声望和社会地位,排除反对势力的进攻,极力维持北大这一新文化运动阵地。1919年2~3月间,桐城派古文家林纾代表守旧势力,率先向北大和蔡元培发难。他一面写毁谤小说,对新文化领导人物进行人身攻击,其中把蔡元培比作赞助“毁圣灭伦”的怪物“元绪”(大龟);一面发表公开信,指责北大陈、胡等人“覆孔孟,铲伦常”。同时,北洋政府也通过教育部对蔡元培施加压力,指责《新潮》杂志的言论过于激进,要求他约束北大师生的言行。对林纾的恶语谩骂,蔡元培嗤之以鼻,表示“林君詈仆,仆将哀矜之不暇,而又何憾焉。”对林纾的公开信,蔡元培从容作复,一一辩明林纾的指摘是毫无根据的,最后声明自己绝不改变“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在回复教育总长的信中,蔡元培重申“大学兼容并包之旨,实为国学发展之资”。对于守旧势力压迫他辞退陈独秀、约制胡适,蔡元培坚决予以拒绝,表示:“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
在保护新文化运动的同时,蔡元培也是宣传新文化最卖力的人之一。如在提倡白话文方面,他在1917年2月间便与梁启超等发起成立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并出任会长。此后,他还多次发表演说,宣传白话文必然取代文言文。在提倡科学方面,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继续支持我国第一个民间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的活动。1917年1月,他为中国科学社创办的《科学》杂志撰写《祝科学》一文,极言科学之重要,指出:“循是以往,凡往昔哲学之领域,自玄学以外,将一切为科学所占领,科学界之发展,未可限量,科学社诸君勉乎哉。”此外,蔡元培还在经济上援助科学社,每月由北大编译处拨款作为《科学》杂志的经费,并积极为科学社募集基金。
然而,在宣传新文化过程中,蔡元培在许多方面又表现出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不同的思想特色。对陈、胡等大多数新文化运动人士来说,他们宣传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化、新道德,更多是出于政治的动机,将文化和思想工作看作是实现民主共和政治的手段。而对蔡元培来说,他从事文化和思想工作,固然也有政治的动机,实现“救国”的目标,但他更倾向于将文化和道德革新看作是人的内在要求,是人格完善和人性升华的途径和标志。蔡元培的这一思想倾向,又导致了他在一些文化问题上与陈、胡等新文化人士持不同的见解。如在科学问题上,陈、胡等将科学看作是万能的,认为科学不但能解决客观世界的问题,而且也能解决人生观问题。蔡元培则不同,他虽然也提倡科学,热心赞助科学事业,但他认为科学是有局限的,并不能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关于存在、意识等“形上”的一部分问题是科学无能为力的。与此相关,在人生观问题上,蔡元培也不像陈、胡等新文化人士那样采取一种简单的态度,以为只要提倡一种科学的人生观就解决了。他认为,美术和科学都是人生须臾不可脱离的,科学予人以知识,美术予人以情感的要求,指出:“世之重道德者,无不有赖乎美术及科学,如车之有两轮,鸟之有两翼也。”他还认为,美在人生中的特殊意义在于,美感具有与现实利益无关的超脱性,是人类生而固有的内在必然而不待外铄。并且,由于美感一方面有超脱利害的性质,一方面有发展个性的自由,所以便导致人类罪恶的“占有性冲动”逐渐减少,而使人类趋于高尚的“创造性冲动”得以逐渐扩展。
(摘编自崔志海《蔡元培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陈独秀将《新青年》迁到北大,此举扩大了《新青年》的影响,从而推动了新
文化运动的发展。
B.面对守旧势力对自己的人身攻击,蔡元培严词以对,并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与之
辩论,表现了坚持真理、绝不妥协的精神。
C.蔡元培充分肯定了科学的重要性及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并积极支持中国科学社的活动,但他同时认
为科学并不是万能的。
D.蔡元培认识到美虽然与现实无关,但是美可以发展人的自由个性,从而使人产生创造力,推动社会
的发展。
E. 本文叙述了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表现,描写了他为推动新文化运动殚精竭虑、不遗余力的
事迹,展现了“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伟大人格。
【小题2】对于影响巨大的新文化运动,蔡元培主要有哪些贡献?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蔡元培在哪些方面表现出不同于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人士的思想特色?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4】人们以“亮节高风”来评价蔡元培先生,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